大家好,欢迎来到《给少数派的写作建议》系列。

从互联网伊始的 BBS 论坛到如今的视频平台,有一类内容是各大社区、网站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案」。尤其在科技社区中,在论坛时代它是「精华贴」,在视频时代它就变成了「干货视频」。但无论媒介如何变化,其「问题 - 解决方案 」的文章内核是不变的。

因此,如何写好这类体裁的文章,是一门必修课。如果文章写得好,会让你的解决方案清晰简明地传递给读者,让读者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如果写得不好,就会变成炫技般的内容,让人云里雾里,不得其中奥秘。

从问题和答案一样重要

写这一类文章最容易走进的误区,就是跳过对问题的表述,迫不及待地直接说起自己的解决方案。看似是不卖关子,直入主题,实则会让读者无法代入,甚至不知道你的解决方案好在何处,容易对你的方案产生质疑。

所以在这类文章的第一部分,要简明扼要地介绍清楚所遇到的问题,并且明确解决方案的边界边界。例如在《HomeKit 智能升降桌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文章的「缘起」一节就起到了这一作用:

Bohao 的家是个一室一厅的屋子;客厅兼作书房,需要同时满足坐立办公、电视娱乐的多种场景。目前,Bohao 已经将客厅中的大部分设备,包括电视、显示器(通过智能插座实现)、灯光、音箱接入了 HomeKit 体系,唯一剩下的「不智能」设备就是那张升降桌:在切换观影与工作两种场景时,他需要手动调整高度。对于 Bohao 这样的完美主义者来说,这是不能忍受的。于是 Bohao 拜托我帮他把升降桌也接入 HomeKit 控制。

这一段落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制作 HomeKit 智能升降桌的背景——来好友 Bohao 的需求,又明确了产品的设计目标:

  1. 支持 HomeKit 体系,
  2. 可以切换观影与工作两种场景。

如果不讲这两点设计需求,读者可以会疑问:为什么不直接购买市场上的升降桌,非要费这么大力自己做一个?

如果有过工科科研经历的读者,一眼便知这一部分的作用,就像是论文描述实验条件和实验目标的部分一样重要。如果少了这一段,后面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就显得像空中楼阁,不具备太多借鉴价值。

过程即结构

相比之前介绍的两个写作框架——「介绍新事物」和「 解释现象背后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文章结构并无定式,而是随着要讲述的内容变化。不过,在文章结构上有一个通用的原则: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文章的结构

观察《HomeKit 智能升降桌是怎样炼成的》的目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解决问题的思路:

  1. 实现方案的相关讨论;
  2. 用开发版验证实现思路;
  3. 实机设计和组装;
  4. 设计改进:缩小体积、精简功能。

为什么要根据解决过程来确定文章结构呢?这样做的好处有二:其一是这样写故事性强,读者顺着文章,仿佛在作者旁全程看完折腾的过程,能让读者产生临场感;其二是能将作者思考的过程完整地展现。这类文章的一大难点就是梳理出一条明确的主线,将所有的细节串起来,其实顺着解决过程来展现细节,就是最自然的方式。

当所需要的问题(需求)明确之后,作者首先对不同方案进行调研和讨论,向读者解释目前方案的局限和可能性,这样让读者明白接下来要钻研的方向;然后展示其解决的过程,将不同的知识模块融入在这个过程中。例如在「用开发版验证实现思路」时,就介绍了 NodeMCU 的基本使用。

在写作过程中,写作者需要保持克制,尽量删掉与主线无关的内容,否则很容易陷入海量细节之中,让读者失去继续阅读的兴趣。例如在「用软件设计 PCB」,尽管可展开技术细节和工具非常多,但是作者还是专注在如何用立创 EDA 作为设计工具,完成了 PCB 的设计环节,没有过多地介绍立创 EDA 或者 PCB 设计的相关知识。

可能有些作者很觉得遗憾,有很多技术知识是非常有趣的,很希望把它们全部展示出来。其实越是希望一股脑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全倒出,越容易吓跑读者。反倒如果有明确的主题和目标,会让读者更易于吸收技术相关的知识。

用问题推进

在写作技术类文章时,最大的困难是保持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因为通常一个解决方案的实现过程是冗长、充斥着大量细节的,很容易因为某个环节过于艰深,让读者跳出阅读的状态。面对这个挑战,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出问题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开始思考起来。

在「实现方案的相关讨论」,作者首先抛出最顶层的问题:如何接入 HomeKit?然后又用了两个子问题,将这个问题细节化:

  • 在讨论具体方案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什么设备能接入 HomeKit
  • 熟悉智能家居的读者可能提出,能否使用 Home Assistant 和 HomeBridge 这类工具呢?

回答完这两个问题后,得出结论:

这样一来,唯一的选择就是从零开始,为升降桌打造一个 HomeKit 模块。好在由于 HAP 协议的开放,社区中有很多开源的 SDK 供我们选择。

通过「提问 - 问答」这一过程,一来解决了最初的问题「如何接入 HomeKit?」,二来会让读者在这一节中带着疑惑读下去,不会丢失了阅读的目标。

同样的,在「电路设计的细节问题讨论」一节中,也是通过三个问题展示解决问题时思考的过程:

  1. 怎样实现上升按键与下降按键只能有一者触发?
  2. 怎样让状态按键产生的下降沿不影响「家庭」app 中的状态?
  3. 怎样让状态控制开关触发之后关闭所有其他按键?

这一段的写法与之前的例子类似,不做过多分析。需要注意到的是,这三个问题是递进的,而前面两个问题是并列的,这就是我们常常思考问题时的两种模式,它正好也反应在了文章结构之中。

给出答案时不要卖关子

在前文中提到过,写这类文章不要急于直接给出答案,否则会让读者无法正确理解问题的背景和边界。但相对的,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时候,也千万不要故意卖关子,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力,故意先丢出各种错误答案。

用「卖关子」的方式来拉高读者期待,最好的例子当属在网络中已成为梗的「走进科学」栏目。每期节目中,节目组总是先进行各种夸张、甚至有点超乎自然的假设,然后验证其推论错误。在节目最后,才揭露事情的原因原来是极其普通和常见的。

这种做法除了是一种夸大其词,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给读者营造一种虚假的获得感。阅读「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类文章的读者,要么是需要从中学习、借鉴其解决办法,要么是从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折腾」的乐趣。而通过「卖关子」的手法来过度渲染解决问题的方案,会让读者无法获得真实的知识,有的只是虚无的快感。

小结

这一篇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向读者分享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类文章的核心是对解决方式的介绍,但在文章开头要先把问题提好,以免读者产生错误的期待。然后,以提问的方式推进,让读者的注意力时刻被文章的内容「勾住」。最后,注意不要介绍解决方案时不要故弄玄虚,让读者产生一种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结合前两篇介绍的写作框架,基本能为写作新手在少数派提供一些文章结构上的参考。但正如我们在介绍写作框架之初所说:

使用的写作框架的好处。一来现成的写作框架会让文章保持在水准线之上,而且能节省写作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专注于表达内容,而不纠结于文章结构;二来是让作者知道哪些地方可以做出改动,进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写作心得

对待写作框架,我们不应该像视频制作软件中的模版一样,在每一篇文章中「无脑」地套用写作框架,让自己的文章看上去千篇一律。我们更建议你将写作模版看成帮助自己渡过写作新手阶段的桥梁,最终的目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技巧。

经过前六篇的介绍,相信能帮助你完成一篇文章的初稿。然而完成初稿并不意味着成文,每一篇优秀的文章,都需要经过多次的修改。

所以在本系列的最后一篇,我们将和你分享一些修改文章的经验。

来自
https://sspai.com/post/7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