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gle100gle
02 月 25 日
| 本文为付费栏目文章,您已订阅,可阅读全文 |
编注:本文作者是少数派专业作者 @100gle ,身为程序员(兼职少数派的 Bug Hunter),更擅长用工程师的思维与习惯完成写作,代表作有栏目《Python 自学手册》。
在中学时期我们能从语文课本,或者其他读物中间接了解到一些文人墨客的创作习惯(可能存在未经证实),比如:
经典课文《老人与海》的作者海明威就喜欢站着写作;
朗朗上口的诗歌《欢乐颂》的作者席勒就习惯在受到「烂苹果」气味的「熏陶」下创作;
家喻户晓的鲁迅先生经常会在半夜写作,天明即止。
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从上述例子也可以看出每个人的写作模式各有不同。
作为一个在少数派社区里有着三年半左右「工龄」的作者,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兼具了「鸽子」的特征;但在成为「高质量的鸽子」过程中,我也逐渐形成了属于我个人的写作模式。
白纸黑字之手写
潜伏于少数派的读者或作者们毫无疑问都是新世代的极客玩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独特的数字秘技,将各种应用软件融入于个人的日常生活或工作当中。
但在写作时有两个步骤我依旧喜欢通过传统的手写方式来进行,而不是通过电子化的方式进行:
通过便利贴列出要写的文章;
在白纸上列出提纲。
在我的记忆里,上一次见到作家的手稿,还是 2012 年方舟子爆料韩寒所著小说《三重门》涉嫌抄袭后,韩寒为了以证清白特地晒出几百多页的手稿时。
也许在信息化时代里,使用纸笔写作而不用电脑写作的行为,就好比使用算盘而不用计算器一样会让人感到困惑,因为手写似乎一直都是 21 世纪初及以前的方式,而通过键盘打字的方式往往比手写的效率更高,在同样的单位时间里能够输出更多的文字,同时还易于存储。
可能这两个步骤都可以通过像滴答清单这样的 GTD 应用,和 Xmind 这样的思维导图工具来完成,同时大部分的内容写作也都是通过键盘输入完成。但手写会让我觉得写作充满了仪式感,并且在空间有限的白纸上更让我去潜心思考要写的内容是什么,而不是列出过于冗长的提纲。
我在写 《少数派系统指南·iOS 15》 付费栏目中一篇关于 iOS 照片应用的文章时,就曾多次通过手写的方式,并结合编辑给出的建议来调整我的提纲。
文章内容随着提纲的调整也在不断变化,因为提纲是我在有限的纸张中完成,而纸上所列的每个部分或是章节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才落笔,这也让我在交稿前的时间里能够做到思路清晰地去写作并形成最后的电子稿件。
内容解耦与 KISS 原则
尽管我的本职工作和文字并不相关,反而大多数时候是作为一个程序员一直在和代码打交道。可话又说回来,无论是代码还是文字,对计算机来说都是由无数 0 和 1 组成的数字符号。
在我看来,写作的过程和编程的过程十分类似,它们都是由一点一滴的字符不断堆砌,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合集。所以我将编程时的「解耦」思想以及「KISS」原则也贯彻到了写作之中。
所谓的解耦其实对应的是另外一个词「耦合」——在计算机领域用以对程序代码之间存在紧密联结关系的一种描述或形容。
当程序代码甚至是由无数代码构成的大模块和其他模块紧密联结时,在改动时就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弊端,这样的程序代码无论是对于接手的人,还是和其他人协作,毫无疑问都是弊大于利,因此最好的做法就是解耦,将成块的代码拆分成内部关联性强,却又不会因为修改而轻易影响其他代码运行状态的部分,这也就是业内人士常说的「高内聚,低耦合」。
解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次分类的过程,根据事物的内容或性质尽可能地去划分成最细粒度,再将内容或性质存在高度相关的部分归类合并组合到一块。
为了实现低耦合,那么就必须要遵循 KISS 原则——即 「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KISS 原则的实质就是让程序代码保持足够的简单,比如:通知模块只会用来发送通知,而不是除了通知之外还能即时通信交流。
不过由于人在使用语言文字表达时存在上下文或语境的原因,所以导致写作并不能做到完全地解耦,但从无到有的写作过程却能很好地适用于 KISS 原则。
每当我开始写作时,无论是否存在既定的大纲,我都会先行书写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在字数上我并不会作强制限制,而是尽可能让我观点得到输出。
它们可以是简单几个字、一句话、一段概括性描述,甚至是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它们共同构成了文章的单元片段,这些片段足够简单,简单到我不需要考虑是否进一步润色,或是用更为精炼的字词去替换当中的个别描述,因为这是即将完稿时才会做的事情。
随着这些单元片段积累得越来越多,我才会进一步将它们进行组合、编排甚至最后凝练在一起,最终构成我文章的主体内容。
先行质检文章
作为一个程序员,在写代码时总会通过各种工具检查自己所编写的代码是否仍存在错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确保程序能够正确运行;同样的,作为一个作者,在初稿完成或是交稿前,我也同样会对所写的文章进行多项校对,以减少编辑在对文章进行同样操作的流程,并缩短编辑校对的时间,提高文章整体的质量。
我首先会对文章进行整体通读,通读次数至少在三遍以上(多多益善)。一方面,通过多次通读来把握我文章的时长或篇幅;另一方面,在通读的过程中是否存在句读(jù dòu)问题、用字用词错误等,以便进一步调整。
这一过程虽然可以借助像写作猫这类使用 AI 辅助写作的工具或平台来完成,但工具仅仅只是帮我们找出用字用词或词组搭配是否存在错误,而真正需要去判断文章质量是否达标,仍然需要人工身体力行去把握,毕竟自己写的东西如果连自己都读不下去,那怎么得到编辑甚至是读者们的认可呢?
由于我将所有写作的任务都放在了 VS Code 上并使用 Markdown 形式记录,所以我通过各种插件或工具的组合来帮助我快速完成字词或标点的纠错、文章内容或章节的编排与调整。检查完毕则会进一步通过 Pangu 帮我完成文章排版的微调,最后再对排版好的 Markdown 内容进行预览。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胜于「一字不落」
根据少数派的作者个人页面的成就与勋章统计显示,从 2018 年 4 月份我第一次在少数派的投稿伊始到现在已经创作了 41 篇文章,字数将近 24 万左右。这些数字相比于那些经常更新的作者或者专业作者或写手来说完全不值一提,可这些量化的成就对于我个人而言却是人生道路上一次又一次的里程碑,因为在和少数派平台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逐渐培养了写作的技能,更经常用图文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
写作和任何技能、工作一样,都需要一定的频率来练习或维持,最终才能真正掌握或转化成习惯,在这一方面我依然认可生物学家拉马克所说的「用进废退」进化论观点。
虽然在少数派的作者群里大家经常会以「鸽子」来自嘲,但大家也没有真正说不再写文章,而是以适合自己的频率在一定时期内稿上那么几篇。
我坚持写作最佳实践就是在遵循 KISS 原则的情况下尽量做到每天少量的日更,因为我使用的是 Git 和 Github 在每次更新或提交时都会看到相应的活动记录,这些量化的记录可以侧面反映出我在近期或是一整年里更新的时间频率如何。
但想要做到每天都写点东西是十分困难的,毕竟在个人可支配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写作的时间总会被这样或那样的事情给占用。因此我奉行目标替换的原则,将「每日写作」的目标替换成「一周内至少写两到三次」的目标,这样「每日写作」会被我视为超额完成,即便无法达到也不会让我倍受打击,因为我总能在后面的几天时间里完成。
不管是健身、阅读、编程还是写作,我总是会奉行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做法,因为我深知急于求成除了让人感到焦虑和浮躁外,并不能让人立刻获得实质性反馈。给予技能和习惯更多间接性的空间,让每次执行在时间中得到沉淀和积累,并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挪步,我相信这样只会离蜕变越来越近。
结语
尽管我们早已不再受中学时代写作要求的束缚,也在每次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创作模式;但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一样,我们依旧无法逾越自己对内容精益求精的藩篱,力求写下的逐字逐句都能表词达意,让深埋于字里行间的思想能够跃然纸上。
这或许是作为一位作者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