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nho:蚂蚁搬家式的写作方式
    回顾我个人的写作方式,经历了一次从「一天写八小时不费劲」到「一天一千字不能再多」的转变。

    前期参与少数派的文章时,因为当时还是学生的身份,时间安排非常灵活,不管是周中还是周末,只要是没课,都可以把大块的时间用于写作。另外,由于习惯在写作前收集素材、整理好大纲,其实在动笔前,脑中有了文章大致的模样,集中整块的时间来写作,便有一种一气呵成的错觉。

    之所以说它是「错觉」,是逐渐发现了这种写作模式并不是适合我,有一些自己不太容易发现的问题。

    首先是文章常常写得前重后轻。写作毕竟是一项体力活,刚开始动笔时精力充沛,虽谈不上文思泉涌,笔下生花,但脑中时刻能蹦出诸多相关的素材,于是文章开头的内容便能相对丰富(我习惯从头到尾顺着写文章)。随着体力的消耗,神经末梢的活动也逐渐平静了,开始变成照着写好的大纲拓展内容。到了最后的阶段,便是想着赶紧结尾。最后有些文章便显得虎头蛇尾了。

    其次是随着身份的转变,一天中能在不受干扰情况下写作的大块时间,也越来越稀有了。曾经尝试过晚上饭后的时间开始写作,但是发现自己并不习惯,会让写作的情绪更加难以调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自己开始尝试蚂蚁搬家式的写作方式,把写作量分散到每一天。没有额外的安排的话,争取每天写一千字左右。

    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是能保证自己写作的惯性。不受干扰的写作时间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周的前四天都在处理其他工作,把写作任务放在周五一天,当我坐在电脑前时,一定是没法很快进入写作状态的。更差的情况是,因为要赶着下周的 Deadline,一旦周五没有进入写作状态,自己就开始焦虑能不能完成,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只能周末在花时间去完成该写的内容。

    而如果把一周的写作量分散到每一天,首先保证每天都有「自己今天要写点东西」的自觉,进入写作状态会比较快。其次即使某一天没能写满一千字,也有充足的时间补上,自己不会陷入焦虑之中。

    而之所以把目标定在一千字,也是发现一千字大概我需要花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时间,每天基本还是能保证有这么一段时间可能专注在写作上的。

    蚂蚁搬家式写作第二个好处是保证文章的质量始终如一。因为每次写作的状态基本相同,不会出现「因为太累赶着写完」的情况。而且由于每天写作前也要先阅读下前几天的所写的内容,所以也有机会不断修改、调整。

    当然,蚂蚁搬家式写作是我基于自己的生活、工作习惯所采取的方式,可能并不适用于每一位写作者,但希望也能对你的写作之旅有些许的帮助。

    @北鸮:把想讲的事情讲出来
    可能是性格所致,直到今天,我还是难以开始写作,尽管它已经成了我工作的主要成分。

    在我的认知里,有文字天赋的人是值得敬重的。因为文字注定不如影像和声音吸引人,它不活跃、不互动、不具象,它强制要求每一个读者在自己的脑海里造景。如果创作者功力不足,景观即刻崩塌,文字就死了。所以我始终处在会成为差劲表达者的恐慌中,生怕自己的表述不够精准生动。

    但完美主义是会坏事的,无数灵感和表达欲就这样在踌躇时奔散,这些思维的消耗品不止会融解在浴室里、书桌前,还会消失在反复审度的光标两侧。我常常发现自己的写作直直倒在动笔前的思考上:我想到一个点子,我慢慢搭好大纲,我开始遣词造句,然后我就累了——因为搭建大纲是要求对成文走向有充分把握的,等到我彻底想明白要怎么表达,再开始斟酌如何具体写作时,那些引发创作欲望的词句和场景已经跑丢了,只剩一个让我质疑自己创作初衷的脚手架。

    所以我放弃了理应遵循的、规整的写作模式,转而顺应原始的表达冲动。

    如上所述,文字是「死」的,它把具象化的工作丢给了读者,这也让它自然地成为了门槛最低的创作手段——只要掌握语言,就可以进行创作。所以对文字创作者来说,基本的任务只有一项:把想讲的事情讲出来。别说什么讲不清、讲不精彩,这些都是后话,文字创作就是转录好的内心戏,只要把它们录入成文字,那就是讲出来。不管想写什么,先下笔,才有后面继续优化的可能。

    以我自己的日常写作为例。我的书桌上常年摊着两个本子。一个记录「灵感」,相当于资料库,用来堆放那些在脑中一闪而过的词句,比如歌名、人物、场景。这些内容往往是碎片化的,它们有扩充成段落或文章的潜质,但我暂时没有继续写作的欲望。当我在户外时,这项工作会移交给 OneNote 或其他笔记应用,甚至录音机,回家之后,我再把这些东西全部转移到灵感笔记本上。

    另一个用来记录「关键词」。当我产生了表达的冲动,无论它是来自灵感库,还是直接源自一个剧烈的思维火花,它都会是「破碎的」——想表述的东西太多,但我只有一双手。这时我会把所有想到的内容以关键词的形式尽快写下来,然后把本子摊在手边,想到什么就拿笔继续补充,同时在电脑上参考着关键词写作,哪怕写作过程被迫中止,也可以在继续时借着关键词把文章没有遗漏地写完。我也刻意把这个本子用作草稿本,忽略格线点阵,横七竖八地写,让它失去写作的严肃感,这样能让我更敢把想写的一股脑送上去。不用考虑先后顺序,也不必在意逻辑关联,只管在电脑上敲,把心里想讲的故事想说的话全都说干了,写作的第一步就算结束了。

    但在写完之后,一定不能直接发布,因为冲动写作的代价,就是需要花更长的时间进行修改。

    我个人采用的方法是在写完之后,彻底脱离写作环境,去喝茶或者遛弯,等创作结束的激动情绪消退,再从头开始阅读文章。冷静的自己在这时要充当读者和编辑的身份,挑语病、拣错字、改表达,更重要的是要重新梳理文章逻辑、调整语段顺序、增补删节内容,让这篇初稿逐渐从「讲出来」走向「讲清楚」,直到「讲精彩」。

    就我个人而言,不管是工作选题、日常随笔还是同人小说,这个方法都相当好用,只是最终的成品字数可能只有总写作量的 60%~80%,但比起写不出来的窘境,修修补补都算不上什么大事。

    如果你常常害怕下笔,不知道要如何开始写作,不妨试试跟随内心的冲动,先写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