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MAN 和 WWAN 概述

无线局域网范围通常较小,如考虑更长距离,如几公里、几十公里或更远,需要无线城域网或无线广域网技术。

无线城域网

无线城域网(WMAN)是以无线方式构建的城域网,提供高速的互联网接入,它是在 WLAN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WMAN 是为了满足宽带无线接入的市场需求,解决城域网的最后一公里接入问题,代替电缆、数字用户线和光纤等。WMAN 能有效解决有线方式无法覆盖地区的宽带接入问题,有较完备的 QoS 机制,可根据业务需要提供实时、非实时不同速率要求的数据传输服务,为居民和各类企业的宽带接入业务提供新的方案。
image.png
IEEE802.16 也称 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以此标准为基础的无线城域网覆盖范围达几十公里,传输速率高,并提供灵活、经济、高效的组网方式,支持固定和移动的宽带无线接入方式。

无线广域网

无线广域网(WWAN)进一步扩展了传统的无线网络范围,是一种覆盖范围更大的无线网络,提供更方便和灵活的无线接入,目前典型的 WWAN 有卫星通信网络、蜂窝移动通信(2G/3G/4G)等系统。。用户能使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在覆盖范围内灵活接入网络,进而访问因特网。
为提供高效的移动宽带无线接入,IEEE802 委员会成立了 802.20 工作组制定无线广域网移动宽带接入标准,但由于各技术和市场等原因,其标准制定和应用进展并不顺利。

IEEE 802.16(WiMax)标准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本地多点分配和多信道多点分配技术,主要用于小型家庭办公、中小企业和城市商业中心等用户。但这一产业未能进一步发展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统一的全球性宽带无线接入标准。1998 年 11 月,IEEE802 的宽带无线接入研究组成立,开始系列标准的制定。
image.png

工作特性

IEEE802.16 系统可工作在频分双工或时分双工模式,前者需成对频率,可灵活地动态调整上下行带宽。终端采用半双工频分方式,降低收发器的要求,减少成本。IEEE802.16 标准主要规定了两种调制方式,分别是单载波和 OFDM。

标准 覆盖范围 工作频率 移动性 业务定位 QoS
IEEE 802.16a 几公里 2~11GHz 个人用户,游牧式数据接入
IEEE 802.16d 几公里 2~11 / 11~66GHz 中小企业用户的数据接入 支持
IEEE 802.16e 几公里 < 6GHz 中低车速 个人用户的宽带移动数据接入 支持
IEEE 802.16m 几公里 < 3.5GHz 高速 个人用户的高速移动数据接入 支持

关键技术

信道编码技术

IEEE802.16 支持多种信道编码,可按不同业务的 QoS 和速率灵活选择合适的编码方式,不同的参数组合可提高频谱利用率。信道编码类型有以下 3 种:

编码类型 说明
咬尾卷积编码 信道编译码复杂度低,处理时延小,适合小编码块、控制消息和时延敏感的数据传输
归零卷积编码 编译码复杂度低,处理时延小,对小编码块传输不利,但译码略简单,性能更好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更适合大编码块数据传输,通常其编码复杂度较高

链路自适应技术

链路自适应技术 说明
自适应调制编码 基站可根据用户信道状况等条件,自动调整针对该用户的调制和编码方式
混合自动重传 前向纠错和自动重传请求,提高传输可靠性和系统吞吐量,基于信道条件提供精确的编码速率调节

多天线技术和安全

IEEE802.16 支持 MIMO 和自适应天线阵两种不同的多天线实现方式,WiMax和WiFi使用的认证加密方法相似,使用 3DES、AES 和 EAP 等。

协议体系结构

IEEE802.16 标准描述了一个点对多点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空中接口,包括 MAC 层和物理层。
image.png
MAC 层分为汇聚子层、公共部分子层和安全子层:

子层 功能
汇聚子层 将接入点收到的外网数据转换和映射到 MAC 业务数据单元,并传递到 MAC 层业务接入点
公共部分子层 MAC 的核心,负责系统接入、带宽分配、连接建立、连接维护等,将汇聚子层的数据分类到特定 MAC 连接
安全子层 认证、密钥交换和加解密处理

WiMax 工作场景

WiMax 系统组成

WiMax 系统通常由两部分组成:

组成部分 说明
WiMax 发射塔 与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的发射塔相似,单台 WiMax 发射塔可覆盖面积达数千平方千米
WiMax 接收机 接收机和天线可以是一个小盒子或一张 PCMCIA 卡,也可像 IEEE802.11 一样内置到笔记本电脑中

WiMax 提供服务

WiMax 可提供两种形式的无线服务:

服务 说明
非视距服务 WiMax 使用较低频率范围(2~11GHz),传输不易受物理干扰,传输可衍射、弯曲或绕过障碍物
视距型服务 安装在屋顶或电杆上的固定抛物面天线和发射塔通过视距连接,这种类型功率更大、更稳定、误码更少

WiMax 应用场景

WiMax 的应用场景包括固定、游牧、便携、简单移动和自由移动。

服务 说明
固定应用场景 最基本的业务模型,包括用户因特网接入、传输承载业务和 WLAN 热点回程等
游牧应用场景 终端可从不同接入点接入到运营商网络中,每次会话连接中用户终端只能进行站点式接入
便携应用场景 用户可步行连接网络,除小区切换外连接不会中断,终端可在不同基站间切换
移动应用场景 用户使用无线接入时能步行、驾驶或乘坐汽车等

IEEE802.20 标准

IEEE802.20 技术也称为 Mobile-Fi,最初由思科等厂商提出,此后不久在 IEEE802.16 工作组内成立专门的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研究小组。2002 年 11 月,IEEE802.20 工作组正式成立,其目标是规范工作于低于 3.5GHz 的许可频段的MBWA(Mobile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移动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物理层和 MAC 层的互操作性。

IEEE802.20 模型

IEEE802.20 标准内容主要包括无线信道模型、移动性管理及切换模型、分布式安全模型及所支持的业务模型。

无线信道模型

该模型采用 MIMO,对于单入单出(SISO)空间信道模型,主要考虑接收信号的信号功率分布和多普勒频移信息,而对基于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的 MIMO,还需角扩展、功率方位谱、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天线阵列相关性等信息。具体的 MIMO 模型主要有相关模型、射线跟踪模型和散射模型。

MIMO 模型 说明
相关模型 通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合并独立复高斯信道矩阵来描述空间相关性
射线跟踪模型 假设已知反射物位置,信道特性通过仿真从每一个发送天线到每一个接收天线的大量数据累加来预测
散射模型 假定散射物的特定统计分布,利用该分布,通过仿真散射物间的相互作用平面波的方向产生信道模型

移动性管理及切换模型

如果移动节点(MN)与固定用户通信,则需家乡代理(HA)和外地代理(FA)共同参与。HA 和 FA 可以是驻留在基站路由器的专用通信模块,也可用另外的设备实现。移动站(MS)在不同基站间切换时,可采用先中断后切换和先切换后中断两种方式。MS 收到相邻基站的广播后,会侦听所有基站的无线信号并测量强度,寻找适合作为目标的相邻基站。

代理 说明
HA 负责截获所有发往已经移出家乡网的 MN 的报文,并通过隧道将它们发送到该 MN 最新告知的转交地址
FA 通过周期性发送代理公告或响应 MN 的代理请求来告知 MN 它已移动到外地网,并向 MN 提供路由服务

分布式安全模型

IEEE802.20 采用分布式安全模型来管理网络安全,相对于集中式安全模型而言,分布式安全模型中的各设备自身作为安全管理器,不依赖其他设备来实现信任功能,某一设备状态改变不影响其他设备间的密钥关系。

业务模型

随着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通信业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主要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包括 WWW、FTP、E-mail、VoIP、视频会议、即时通信及其他各种应用等。

IEEE802.20 性能特性

IEEE802.20 的物理层以 OFDM 和 MIMO 为核心,挖掘时域、频域和空间域的资源,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而设计理念上,强调基于分组转发的纯 IP 架构处理突发性数据,与 3.5G(HSDPA、EV-DO)性能相当,IEEE802.20 在实现和部署成本上也具有较大优势。
image.png

IEEE 802.20 协议栈

IEEE802.20 协议模型分为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image.png
数据链路层分为 MAC 子层和 MAC 管理子层。

数据链路层子层 说明
MAC 子层 正确组建数据帧,以及对空中资源接入发出申请命令
MAC 管理子层 提供 MAC 层参数和提取 MAC 层监视参数,该信息可用作网络管理

物理层由 PLCP 子层、PMD 子层和 PHY 管理子层组成。

数据链路层子层 说明
PMD 子层 提供比特传输
PLCP 子层 主要实现比特流和信元流之间的转换
PHY 管理子层负责提供物理层参数的定义

系统引入了 IPv6 支持移动性,在网络控制的切换中,网络决定移动节点的连接点。在移动节点控制的切换中,网络决定了新连接点,并与该点建立连接。

蜂窝移动通信

IEEE802.16 无线城域网和 IEEE802.20 无线广域网都是由最初IEEE802.3技术发展而来的,秉承了计算机网络的特征。蜂窝移动通信技则是在 ITU 的传统电信领域内,由最初的电话网络逐步发展而来。

蜂窝移动通信原理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将地理区域分割成许多蜂窝单元(小区),每个小区半径视用户分布密度为 1~10km 不等,每个小区由一个小功率发射基站为本小区内的用户服务。每一小区使用同一信道频率,相邻小区使用不同频率,相距较远的若干不相邻小区可复用同一频率(信号衰减消除了可能的冲突)。若干个相邻的小区组成一个无线区群,一个典型区群中包含 4/7/12 个小区,若干个相邻的无线区群构成一个服务区。
image.png
蜂窝移动通信的服务覆盖分为两种:

服务覆盖 说明
带状 如在公路、铁路、沿江、沿海等地域,基站使用定向天线,许多细长的小区横向排列覆盖整个服务区
面状 在一般的陆地平面,若地形地貌相同或接近,基站采用全向天线,一个小区的覆盖范围可看作是一个圆

蜂窝移动通信主要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目前主要有 2G、3G、4G、5G 技术,其中 5G 技术还在进一步演进。

技术 标准 技术优点
2G GSM 和 CDMA GSM(有若干子系统组成,可与PSTN等各种公用通信网互联互通。有话音、承载、补充业务等。组网结构灵活,频率复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覆盖区域内通信质量高。) CDMA(频谱利用率高,话音质量好,保密性强,电磁辐射小,容量大,覆盖广)
3G WCDMA, CDMA2000, TD-SCDMA 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结合,可处理图像,音频,视频流等多种数据,提供浏览网页,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4G LTE-Advanced 和 WiMax-Advanced 在 3G 基础上继续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性能,各层间接口开放,便于开发和提供新应用及服务。能适应多个无线标准及多模终端能力,跨越多个运营商,提供大范围服务。
5G 标准未发布 采用毫米波,数据速率、带宽覆盖范围和连通性等将大幅增加,同时有效削减往返时延和能耗

5G 技术

第 5 代移动通信技术(5G)是 4G 技术的进一步延伸,目前正在研究中,之后其标准将会成熟并商用。5G 使用毫米波(30~300GHz)频带,其数据速率、带宽、覆盖面和连通性等将大幅增加,同时有效削减往返时延和能耗。
image.png
5G 网络将从传统以基站为中心转换到以用户为中心,为兼容已有 4G 网络,研究者也提出了混合和单独的 5G 网络架构。
image.png
空中接口方面,5G 将使用下一代智能天线,窄波束智能天线阵列可实现 SDMA(空分多址)。使用 SDN 以分离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获取良好的敏捷性和弹性。还引入了C-RAN(云无线电接入网)来解决高数据率的增长需求。
image.png

WMAN 和 WWAN 的应用

应用 说明
视频监控 WiMax 系统的无线传输特性可使监控系统在接入层的部署更便捷,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而高速率可保证较好的视频传输质量,满足绝大多数应用场景要求
公安巡逻执勤 采用无线广域网覆盖一线民警工作的地域,利用无线设备直接在交通现场访问交通管理系统数据库,实时查询驾驶员信息和操作违章罚单系统
高速列车联网 火车宽带接入网络系统通常沿铁轨部署,可使用带有基站的无线网络,使用无线网络来控制火车和控制中心的通信,使列车运行更安全

参考资料

《无线网络技术教程(第3版)——原理、应用与实验》,金光、江先亮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