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点赞、喜欢、评论、转发
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I1NjE5Mg==.html
大厂方法论系列:评论功能交互设计精讲 (知识点汇总)(VMIC UED 2022-03-08)
https://www.woshipm.com/ucd/5346140.html
谈谈用户倾向系统“点赞”“收藏”“喜欢”“关注”的区别(2016-06-22)
https://www.woshipm.com/pd/360526.html
赞 or 喜欢 or 收藏,用户轻量行为体系设计!(2021-12-08)
https://www.woshipm.com/ucd/5243788.html
社交产品必定离不开点赞、收藏、评论、转发等一系列行为,那么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推动这个行为的产生?
下文将从行为背后的人性心理进行解读。
这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是人的情绪产生的结果,首先需了解情绪的类别及产生的原因。
一、点赞
1.情绪的表达(哭,笑,惊,怒,赞),感动而赞、认同(感同身受)而赞、激起群愤、精彩精美而赞。
2.社交符号,多在熟人的情况下发生,往往是因为社交关系的需要而产生的。
3.互惠效应,你赞我,我赞你,有来有往,不欠人情。
微信:相互是好友能看见别人也点了赞 微博:只能赞不能看,可见赞数量 绿洲:能看所有人的赞,且能进入个人主页;可见赞数量
4.为内容点赞,主观认可该内容具有相应的价值。
5.点赞的设计规范:
a.点赞按钮始终能够处在拇指落点的容易区域
b.交互路径需足够的浅
二、收藏:
1.占为己有,偏工具弱社交的功能。
2.对于内容消费者来说,收藏的动作很私人,不像点赞那么公开化,通常不显示在个人主页。
3.收藏的内容,对用户有价值(学习、成长价值、情绪价值),已细读。用户有再次打开查看的可能。
三、喜欢:
1.喜欢是介于“点赞”和“收藏”的中间形式。
2.喜欢带有收藏功能,用户喜欢的内容通常会保存在个人中心,用户可以再次浏览查阅。
3.喜欢像点赞一样会给内容生产者一定的虚荣心。
四、评论:
1.对产品本身:社交属性,促使用户互动,提高产品活跃度,提高用户粘性,营造良好氛围,增强产品关系存留。
2.对用户本身:用户行为(浏览评论,发表评论,点赞/回复评论)。
a.分享表现自我认知需求(发表言论权利)
b.获取成就心理需求(点赞、回复互动)
c.求知心理需求(经验传授,知识科普)
3.评论区设计规范:
评论展现方式:
a.主题式(一级评论作为主题,将该评论的所有回复(二级评论)全部显示在该主题范围内,呈现母子关系)
b.平铺式(展示结构将一级评论与二级评论同等看待,谁回复谁依次平铺展示)
c.盖楼式 (将每一楼层用户的评论都显示出来,无需再进入二级,可直接查看)
排序机制:a.热评顺序(点赞高); b.时间顺序
评论类别:a.单向评论;b.双向评论;c.多向评论
五、转发:
1.转发是站内转发,转发到我的信息流里。
2.强依赖关注体系进行转发。
3.内容丰富度是转发的基础。
对内容生产者来说:
a.是一种对内容的认可,且获取转发数据的成就感
b.传播,强曝光,获取流量
对内容转发者来说:
a.工具属性,收藏或扩散
b.表达态度,建立人设
c.轻度内容输出,不知道说什么时引进话题
六、分享:
1.分享是站外分享,分享到其它平台上。
2.分享的渠道: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qq好友、支付宝、钉钉、各种邮箱等,复制链接,生态内分享(分享到站内某个群,个人)。
3.通过其它渠道的传播,借助用户的社交圈子进行扩散,以低成本实现大范围的曝光。
对内容分享者来说:
a.让自己受益(精神/物质)
对内容被分享者来说:
a.是一把双刃剑,被动接受,好的内容,被分享者接受,不友好的内容用户反感(例:拼多多 砍一刀 类似的分享)
分享的形式:
a.分享到指定平台:主流的微信、微信朋友圈、微博、QQ、QQ空间等
b.图文链接(常见形式):标题、描述、图片
c.二维码图片(海报):在分享的图片中加入相应跳转链接的二维码,再通过协议分享到渠道方,受众通过识别二维码访问具体的地址。
d.口令码:己方app创建识别口令,且另一受众也需在己方app内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