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所谓“销售力”,从卖方的角度来看,正如字面意义一样是指销售产品的能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指的则是能让顾客感到“买对了”“吃对了”“来对了”等的能力。


善于在短时间内与客户建立信赖感,让客户发自内心地觉得“由他负责实在太好了”“这次真是没选错人”。

第2章 创造“新兴事物”的秘诀

7&i集团的两项核心经营原则是“应对变化”和“贯彻基本”。


以食物为例,商家只有推出美味的东西,顾客才愿意购买。但是反过来说,“美味的东西”同样也是“容易生腻的东西”。食物做得越美味精致,顾客越容易生腻。


许多人误以为优秀的商家有能力创造让顾客难以腻烦的产品。然而,这其实是一个貌似真理的假象。商家实际必须源源不断地推出“美味到让人生腻”的产品,在时间层面上实现为顾客提供“难以腻烦的产品”。


另一方面,人们既有从众心理,又有标新立异、追求与众不同的自我意识。因此当流行达到某个数量级后,人们就会渐渐厌倦,把目光投向新的目标。因此整个流行的周期无法长久地延续下去。


经营在紧跟流行趋势的同时,也是在销售必定让消费者生腻的产品,或者说在制造一种让消费者对产品生腻的状况。所以作为商家,必须抱有这一觉悟,以此为基础透彻地分析追随流行的最优方法以及转换至下一轮流行的最佳时机,如此才能为顾客持续提供“不易生厌的产品”。


不是“站在卖方的立场”考虑,而是一切从“顾客的角度”出发。通过《新刊新闻》的改革,我发现了转换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对我而言,不变的基本“立场”是坚持“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一观点也将频繁地出现在后文的内容中。


卖方即使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机地提供产品,也不缺消费者购买;如果产品销量下降了,只要稍稍降价就能再次吸引顾客——这些正是卖方市场的特征。也许在那时,并不需要“销售力”发挥特别的作用。


我经常会提起下面这个例子。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佳肴。当人在饥肠辘辘的时候,有多少菜就能吃多少,所以通常会先选择不怎么喜欢的菜品填饥,把爱吃的佳肴留在最后细细品尝。与此相反,当人饱腹时则转而首选最爱的食物或是珍奇的菜肴尝鲜。在当前物质过剩的时代,消费者正处于饱腹的状态,因此,企业唯有提供具有全新价值的产品才能“适者生存”。为了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或服务的新价值,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


物质匮乏的时代,柳树下的泥鳅总是不止一条。若看到别人在一处捉到了泥鳅,赶紧追随其后,在同样的地方尝试捕捉的话,也有可能取得成功。实际上,一些著名的企业正是凭借“第二梯队的模仿战略”成功起家。但是,到了柳树下可能连一条泥鳅也没有的时代,模仿战略已经不再适用。经营者需要掌握“销售力”,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寻找第一条泥鳅。


A和A+即使存在差异,在顾客眼中依然是同一个A


要找到“顾客的期待点”需要“充满对生活的灵感”


7-Eleven不断提出了打破前定和谐、让顾客感到期待与意外的提案。据秋元康所说,想要获得让人出乎意料的创意,提案者自身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意外的灵感。


另一方面,企业如果对权衡战略模棱两可,在“高品质”和“便利性”两方面都做得不够完善,则不得不面对被消费者和市场淘汰的命运


凯文·梅尼(Kevin Maney)所著的书籍《权衡:你的产品要的是体验,还是便利?》帮助我开拓了经营的战略视野,并被我极力推荐给集团的员工们阅读。书中告诫企业在权衡“高品质”和“便利性”时切忌含糊其辞,否则将令自己身陷市场的不毛之地。

如果企业的业绩增长遭遇瓶颈,请试着确认问题是否来源于“高品质”和“便利性”的权衡战略。


一成不变的态度将令企业在不知不觉中被淘汰
企业在权衡“高品质”和“便利性”时,有两点必须引起注意。
第一点是,卖方所考虑的“高品质”和“便利性”并不一定契合买方的需求。


另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关键点是,顾客所追求的“高品质”和“便利性”经常会沿着价值轴发生变化。如果卖方不及时随之做出改变,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市场淘汰,陷入不毛之地。


适用于现在的做法是,在同一价格水平上提高产品品质或者以减量提质的方式,使顾客感到“便利性”的同时又能体验“高品质”,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意愿。


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消费者想要舒适地欢度周末时光,因此倾向于以“自我奖励式消费”实现“微奢侈”。


购买需要理由
那么,为何现代消费者倾向于“自发消费”与“自我奖励式消费”呢?我认为这是因为消费者在寻找支持自身购买行为的理由,寻找“选择的合理性”。
如果要问消费者购买的是什么,答案即是产品的价值。7-Gold品质卓越,不过定价也不便宜。但是消费者却会通过“今天是难得的周末”“这是对努力了一周的自己的奖励”等合理理由,使购买行为正当化。


“自发消费”与“自我奖励式消费”源自人们“规避损失”(Loss Aversion)的心理。人们往往不会平等地看待损失和收益,在相同的金额下,损失带给人的感受远远大于获得。同样是1万日元,比起得到1万日元的快乐和满足,损失1万日元的痛苦与懊悔更加令人记忆深刻。所以人们的行为总是强烈地倾向于规避损失。这在行为经济学中被称为“损失规避性”。


“当时代前景不明朗、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候,人们不想失去现在拥有的东西,不愿蒙受损失的‘规避损失’心理会变得愈加普遍。不过,这并不代表人们不愿消费,而是指他们越来越渴求促成购买行为的合理理由,即寻求‘正当化消费的理由’。比如购买奢侈品是作为对努力了一年的自己的回报;比如为了家人的健康,即使价格贵也要选择高品质的食品;又比如为了打扮可爱的宠物,购买漂亮的衣服等等。”


这些例子说明顾客的消费并不再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赋予了消费活动更多的意义。换言之,当顾客找到合理化消费的理由或者令自己信服的因素时,他的消费行为就不再是单纯地购买“东西”,而更像是购买“一个事件”。比如购买7-Gold系列,不是为了产品本身,而是借此作为对自己辛勤工作一周的奖励;购买价高而质优的食品,目的更侧重于为家人的健康着想。


现代消费者并非在消费产品本身,而是由自己重视的事情引发了消费行为。或许“自发消费”与“自我奖励式消费”正象征着“购物”时代开始走向“购事”时代。


在工作过程中我注意到,当消费者在店里发现“生活中有这样的东西一定很方便”之类的超出心理预期的产品,内心一般都会涌现出强烈的喜悦感。从这点而言,购物可谓是一项大型娱乐活动。


岩崎提到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东西一定很方便”的产品,与其说是一个消费者心中原本就明确需要的产品,不如说是让顾客在店铺购物时,内心突然萌发出“我一直就在寻找它”的潜在需求并因而产生购买意愿的产品。所谓“千金难买心头好”,这时候绝大多数的顾客都会毫不犹豫地掏出钱包。


社会越富足,物质越丰盛,顾客越想要找到合理化消费的理由和让自己信服的选择,因此“自发消费”“自我奖励式消费”与“事件消费”也会变得越来越多。面对这一现状,卖家理应顺应顾客的需求,努力为他们提供能合理化消费的理由和让人信服的选择。

第3章 顾客内心的秘密


是“为顾客着想”还是“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请重新审视自己目前的思维方式究竟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总之,不是把卖方的利益作为前提实现“相对的好”,而是结合顾客的要求追求“绝对的好”。这就是“站在顾客立场”的工作模式。


身处这样的时代,我们必须建立“以消费者为出发点,思考新事业连锁”的概念。“事业连锁”也是内田提出的专业名词,意指包含产品-服务的售前与售后在内,从产业上游至下游的所有相关事业。


顾客明天的需求才是关键所在。


当今时代,消费市场处于饱和的状态,只有当消费者亲眼看到具象的产品,才能察觉自身的潜在需求,答案也在此时发生了逆转。可见,现代消费者往往“言行不一”,并且他们自己也描绘不出心里想要的产品形象。


7-Eleven每天上午都要为第二天订货,订货时必须建立假设,分析推测明天可能的畅销产品。那么假设又该如何拟定呢?回答这一问题时,我经常会拿“海边小店的梅干饭团”打比方。


POS系统没有顾客明天的数据


“灵感和创意总是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中,在观察生活时我有双重身份,一个是作为普通人的自己,一个是以设计师身份观察前者的自己。

是的,虽然控制成本对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如果只抓住这一点不放的话绝对得不到任何灵感。相反,站在外行的视角,发出“为什么不能变成这样呢”“多做一步明明更好啊”的疑问后,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解决过程,即是获得灵感的最佳途径。


建立Francfranc品牌的高岛郁夫为了丰富员工们的感受性,鼓励他们尽可能减少加班,珍惜自己的私人时间。据高岛说,在公司上班的时候,绝大部分工作都是机械化的,但作为职员最重要的并不是“机械化的劳作”,而是应该丰富自己的感受性,不断提高“创造力”,并且这一能力“需要在朝九晚五外的私人时间中培养”。

他说:“灵感和创意大多隐藏于日常生活,我在观察生活时有双重身份,一个是作为普通人的自己,一个是以设计师身份观察前者的自己。”


要记住,答案在顾客内心的同时,也藏在“自己”的心中。

第4章 “销售”即是“理解”


当我们提供产品时,必须“站在顾客的立场上”思考,一定要确认是否能让顾客迅速找到选购的理由。只有那些既没有明确的经营理念、也无法建立假设的商家,才会片面地认为“卖家提供的产品种类越多,顾客就越容易满足”。


消费者≠理性经济人


以旧换新”有效地刺激了消费者“不愿损失”的心理,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有理由的低价”和“有理由的高价”。


如果商家满怀信心地向消费者传达产品信息,消费者自然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引发购买意愿。和子说,这里也可套用“规避损失”的理论。当卖方信心十足地制造产品,在店内留出绝佳的陈列位置,积极向顾客宣传产品的优势时,顾客也一定能感受到这份自信,认为“购买也没有损失”。


所以,在前景不明朗、不确定的时代,卖方更应该扎实地开展市场营销,积极地推销产品。


可见在“寒暄打招呼”方面,比起“得到回应的喜悦”,“被无视的不满足”也更让人记忆深刻。


其实,顾客与便利店员工间的关系亦不外如是,有时一声热忱的招呼和问好,也能给顾客带来心理上的愉悦感受。


便利店的备货、产品的品质、服务的质量等一切环节皆是如此


一、产品备货齐全——消费者前来购物时,货架上不多不少地陈列着他们想要的产品;
二、鲜度管理——保证产品足够新鲜;
三、舒适整洁——保持门店的卫生干净;
四、亲切服务——真诚地对待每一位顾客。


零售产品的损失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因为滞销出现的成本损失;另一个是“本来可以售出的产品,却因为备货不足而错过销售机会”的机会损失。换而言之,机会损失即是指某个产品备货充分时能够售出得到的最大利益。


以饭团为例,顾客要是看到货架上零零散散地摆放着两三个饭团,可能会觉得这是“卖剩下的”“多出来的”,从而失去购买的意愿。


虽然“全品八折”与“全品100日元”两种促销方式,前者可能让顾客得到更大的实质利益,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对于饭团类的低价产品,金额表示法远比打折促销更加直观和有效。可见顾客对产品定价的反应也总是不可思议地违背了经济合理性。


牛肉的零售也是如此,目前的畅销牛肉是每百克700日元的品种。假如商家唯独供应这一种牛肉,顾客肯定觉得700日元的售价有些贵,难以吸引他们购买。但如果分别向顾客提供每百克标价500日元、700日元和1000日元的牛肉,顾客就会开始进行比较:虽然500日元的牛肉价格低廉,但700日元的看上去品质更好,而且比1000日元的更划算,最终倾向于购买每百克700日元的牛肉。


正如我反复强调的一样,顾客的购买对象是产品的价值。虽然低廉的价格也是一种价值,但顾客并不只关注低价,他们迫切想要知道的是这一产品是否具有购买价值等令人信服的理由,其最终目的在于合理化自身的消费行为。


如果某个产品的销量突然开始启动增长,则应大力把该产品投向市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取得爆发点


因为顾客总是追求新鲜有趣的事物,所以作为商家必须琢磨与之匹配的应对措施。


因此,顾客想要确认商家是否理解自己所追求的产品价值、产品是否真的能满足自己的需求,换言之,就是想要确定有没有让自己信服的选购理由。


沟通中挖掘新的需求
待客是双向的沟通,通过识别顾客,“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的需求,可能会寻找出对方都没意识到的潜在需求与困惑。


人之所以打扮自己,主要源于两个相互之间有些矛盾的理由:一是想要“与众不同”的心理需求;一是在意“他人的眼光”,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


待客之道需要超越员工手册和基础知识的“对话”与沟通能力。人类是会思考的动物,也是受心理驱使的动物,当自己的想法得到理解时,任何人都会觉得无比喜悦。所以,“洞察对方内心,把自己的想法展现给对方,引起两者间的共鸣”就是迈向成功的基本沟通能力,也是接待“想要确认”的顾客的最佳方式。


零售业和制造商通过网络与实体的融合,利用所有的销售渠道,将消费者在各种不同渠道的购物体验无缝连接的“全渠道零售”(Omni-Channel Retailing),已经成为了当今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卖方,在网络社会也必须牢记经营的原则与理念,时刻自问:“面对网络与现实的两个层面,应该如何创造洞察了消费者心理的方案与创意?

第5章 从未来角度审视过去


艺术指导佐藤可士和的口头禅是:“不传达等于不存在。”


对零售业而言,在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同时,向顾客精准传达新事物价值之所在的沟通能力也非常重要。


从产品“个体与整体”的结构而言,过去的各种产品只表现出了鲜明的“个体性”,忽略了隶属于7-Elven便利店的“整体性”。以便当为例,既没有Logo标识,外包装也各不相同,这种杂乱无章的状态,根本无法向消费者传达我们的品牌价值与形象。


品牌设计最不可或缺的是流淌于基础之上的哲学。


所谓品牌构建,即指整理和明确品牌的存在意义和本质价值,并借助有效的沟通手段进行传播。站在顾客的角度来看,即使每个产品本身各不相同,也可借由统一的Logo标识和设计理念,发现隐藏在产品背后的品牌信息。不过,无论卖方掌握了多么高超的传播技巧,如果连最基础的思维模式都模棱两可的话,同样无法传播产品的本质价值。


如果商家拥有坚实的经营哲学,就能越过表层的沟通方式,与顾客建立更深厚的关系。可见,佐藤的这句话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沟通的本质。


他所指的设计并非只是产品的形态,还包括服务及与顾客沟通的所有环节,可以称作是经营理念的轴心。


品牌广受欢迎的原因,或许正在于让顾客通过看得见的“设计”,对品牌理念产生共鸣的缘故吧。


因为我认为,对于那些背离顾客期待的产品,即使有助于零售业绩也没有任何售卖的意义。


虽然知道未来有机会获得高额的长期利益,但如果必须经过漫长的等待才有真实感,那么人们的心理则倾向于低估长期利益,选择眼前的短期利益。


为了确保顾客获得真正的满足,便利店每次订货时也总会稍稍多订一些,这其实也是面对顾客的“应有姿态”。与此同时,想要把成本损失降到最低,必须坚持假设与验证的单品管理过程,努力锻炼经营的强健体魄,提高订货的准确度。


顾客总是追求一百分满分的水准。如果卖方提供了超出顾客期待、高达一百二十分的产品的话,势必能满足他们


创新是极难得,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微创新也是不错的

关于满足顾客需求这一点,不论过去有多么精彩的成功案例,重复第二次时也不可能取得相同的效果。所以,关键是改变方法、改变产品,持续提供超出顾客期待的服务。如果企业有所倦怠的话,则难以收获成长。


关于满足顾客需求这一点,不论过去有多么精彩的成功案例,重复第二次时也不可能取得相同的效果。所以,关键是改变方法、改变产品,持续提供超出顾客期待的服务。如果企业有所倦怠的话,则难以收获成长。

因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提升自己,当自己得到成长后,才能真正给这个世界带来贡献。”


当卖家放弃思考与努力,不再拓展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广度时,顾客的忠诚度也会随之一落千丈。


无法应对变化的人,既不是不愿去观察变化,也不是不能看到变化,而是即使仔细观察了,也看不清变化的真正模样。名为“历史成功经验”的过滤器总是紧紧贴住他们的眼睛,好似一叶障目,令人无从察觉市场的波动,所以即使拼尽全力却还是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简单地说,每个人都在无意识地吸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连一些别人漠不关心的细节也听得津津有味。而对另一些话题,比如我就对娱乐圈毫无兴趣,听见了相关的内容也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工作上的信息也同样如此,自己关注的事情常常会自然而然地咬上我脑海中的“鱼钩”,而活用这一信息就可能触发某个新项目的灵感。


秋元康也同样如此。他曾说过:“新的策划案不是关在会议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源自与同事吃饭时的闲聊、会议间隙无心的交谈以及平凡生活中让人感到有趣的事。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能启发人获取新奇的创意。”


所以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把每天都当作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地踏上眼前的台阶。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幻冬舍的见城社长曾经说过:“运气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但只有持之以恒、日复一日地努力,才能真正抓住属于自己的运气。


事业的成功不仅依靠能力与努力,有时也受到运气的影响。虽然运气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偶然的,但是,通过突破历史经验与公认常识的挑战和努力,却能吸引一般情况下难以邂逅的好运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