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一书是对大多数自我成长类心理咨询过程的高度浓缩。蛤蟆成长的节奏,与咨询师发生的情感变化和冲突,是千万个来访者的缩影。书中的核心知识点——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和人生坐标——具有极强的普适性,但角色的设定(动物)和故事性的讲述方式使本书读起来比许多心理咨询类书籍都轻松得多(当然知识点也就更朦胧一些)。这也是本书为何广受好评的原因之一。

核心知识点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
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像个孩子。由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小时候体验的所有情感(儿童的基本情感)和随后演变的行为模式。
父母自我状态:表现得像自己的父母。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成人自我状态:用理性而非情绪化的方式行事。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不再被脑子里的父母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能基于事实来行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图1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三种自我状态,没有高下之分,但处在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下,人会条件反射性地作出行为和情绪反应,此过程高度概括,所以无思考,因此也无法促进人成长。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中,人才能思考当下,评估自己的行为,倾听别人而不马上驳斥。

人生坐标、自证预言和心理游戏
人生坐标:对世界的看法是再人生的最初阶段形成的。如何回答两个问题:1、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2、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自证预言: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那种态度和观点,就会在岁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会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构建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
心理游戏:在每个人的人生坐标里,为了达到必然后果(自证预言)而采取的行动——玩心理游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图2

什么是儿童状态?什么是父母状态?什么又是成人状态呢?

1、儿童状态就是“儿童自我状态”,指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它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的。幼年时将刚出生就具备的几种基本情感抓紧发展演化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某事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了自我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的一生。

简单点说,就是我们在长大后,依旧自动做出和小时候一样的反应,童年时的情感和行为处理模式和小时候一样,然后再次体验到童年时候的感受,这种感受好的坏的都有。许多感受与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有关。

2、父母的状态,就是表现的如同自己的父母,基本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用言语重复从父母那学来的挂念和价值,回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

父母状态就让自己犹如一个法官,一直再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顺利成章地惩罚他们,有时候甚至是自己判定自己的罪,谴责自己,但这些都是处于父母状态。

3、成人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都有情绪化的地方),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不是重复儿童时的自动反应或是重复父母的处理方式)。

在成人状态下,所有的知识和技能能为自己所用,行事可以理性而合理,能够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地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

书中说:“没有人能够强迫别人进入“成人状态”。心里咨询师,自然也不行。所以心理咨询师苍鹭能做的是鼓励咨询者蛤蟆进入自己的“成人状态”,而没有强迫蛤蟆之前改变自己原有的状态。

因为只有自己才能决定怎么做。这也回答了上文的第一小问提,为什么苍鹭更多的不是告诉蛤蟆怎么做,而是将问题反抛给蛤蟆,让它自己找到答案。

你是不是在扮演“自证预言”的角色,而不放过自己?

书中最常提到的观点是:“你应该为你的行为负责。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其实,读到这类观点,我是困惑的。
毕竟这个年代,我们读的鸡汤够多,知道的大道理,方法论也不少。不读《蛤蟆先生去心理医生》我也知道,我要依靠自己啊。只是我没办法依靠自己走出不开心,没办法活出自我,走入成人状态,这该怎么办?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图3
其实,书中也有给到答案,那就是改变人们潜意识里的“自证预言”行为。

所谓的“自证预言”是指,一旦我们在童年时决定了用怎样的态度和观点,就会在以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样的态度和观点影响了我们的选择行为,构建了我们的底层架构,我们通过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通过控制事情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一样。

就比如,某些人确信自己是不幸的,他随时可以给你报出一连串他遭遇过的不幸的事情,有些人会忽略美好的时光而选择性的记忆那些悲伤和不开心的事情。

又比如某些人确信自己不够优秀,陷入自卑与自责,或者说是困在“我不好,别人都好”的自我预设里,所以潜意识里做的行为都是为了印证这样的预设,形成“赢了预言游戏,输了自己”的状态。

书中说:“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打破从童年时延续下来的因果循环,打破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也许,这才是解开当下不如意状态的金钥匙。

文中的蛤蟆先生,最初也陷入“我不好,别人好”的底层逻辑里,一直过的不开心。但是,它通过10次咨询,选择了“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依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虽然这个选择不能给它庇护,免于“残暴命运如投石飞溅般的摧残”,但这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让蛤蟆道别了过去,获得了新生。


最后

通过这本书去理解自己的行为,充分理解自我并且掌控它,甚至要体会独立的自我接纳和更高要求的求同存异并接纳他人。

这本书的意义,大概就是帮助读者,向内寻找根源,发现自己,觉察自己才是这本书帮助读者最大的地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 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