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需要学会四个概念分析产品和用户
效用
指满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和满足程度,人们默认追求效用最大化。
成本
要明白什么是直接成本、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
边际
明白基本的边际递减、边际成本、边际效用、边际交易
供需定律
供需定律是其他的条件不变的时候,价格下降则需求量上升。
1、什么是产品经理
用户模型是指产品用户和潜在用户偏好和行为反应模型。
掌握一个领域的用户模型,是产品经理的合格线
其标志是:预判迭代后的用户行为变化,准确率较高。要以异质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有限理性的用户行为为基本单位来研究产品的用户模型,并通过大量真实个体行为样本来进行分析和洞察。
产品经理要基于现实世界,研究宏观背景和微观场景下单用户行为及其背后的道理。
产品经理不但要研究行为,更多的是要研究行为背后的意识,从而预判不同的产品对用户未来行为产生的影响,并在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中,获得一个约束条件的最优解。
宏观背景:用户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用户的先天基因。不同地域、国家、时期、种族的人的想法是不同的。
微观背景:影响用户当前意识的环境。用户处于不同的微观环境中,意识和行为都会有所不同。要代入去思考。
交易模型的设计是产品经理的进阶之路。
理解一个领域各个利益方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以及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用户关心的是得到什么和付出什么,包括这个产品给他什么有效用组合,需要他付出多少金钱和时间等。用户同样也会比较机会成本,看这个产品比其他产品更好用还是更让他离不开,这就是一个交易过程。
用户可能没有付出金钱成本,但是可能付出了时间成本、认识和思考成本等。每一个交互和体验的设计,本质上都是在降低用户的交易成本,增加用户在交易中获得的收益,这个收益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愉悦感、虚荣心等。
做产品要强调创造用户价值,因为企业与用户交换的从来不是产品,而是价值。
产品每增加一个属性,调整一个功能,都是在调整效用组合,给用户提供不同效用,有增加,也有减少。
在增加和减少的同时也进行了用户选择,选择了哪一类用户,哪一类情境优先,哪一类其次。
一个好产品要有的三个属性:对用户有效用,企业有收益,可持续。
2、企业、用户、产品
产品是用户价值交换的媒介。
用户感知到的价值,才是用户价值。
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产品经理要从四个维度去研究人:生物的人、社会的人、认知的人、情境的人
[]用户的五个属性
- 异质性:用户的特点千差万别,很难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用户。因为用户的偏好、认知、所拥有的资源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把用户统一成一个单一的用户画像。
- 情境性:用户的行为受情境的影响,没有情境就没有用户,同一个用户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行为,比如有钱吃饭和没钱吃饭。
- 可塑性:用户是可变的,其偏好和认知会随着外界不同的信息刺激发生变化和演化,具备可塑性。比如传销
- 自利性:用户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 有限理性:用户虽然追求理性,但是他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判断也经常出错。
做产品,最终的目的是促成用户的一种行为(交易、使用)
如何做:选择偏好和认知很合适的人群。
幸福=效用/欲望
让用户幸福有几种方法,增加效用,降低欲望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提升用户价值的方式:新体验最大化,旧体验最小化,降低替换成本。
三者互相影响,所以需要权衡,进行最优的配置。
企业的本质:发现市场获利机会,生产效率高于市场
- 发现市场获利机会
洞察: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利。
试错:试错和失败是产品开发过程的一部分。
偶然性:尊重和敬畏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一般来说大型市场的获利机会,一是源于市场环境和制度的变化,二是源于关键新技术,三是长期关键因素——组织建设能力。
- 生产效率高于市场
只有企业生产效率高于市场,企业才能持续。
企业用权威来提高效率,权威即掌握专业知识的员工。他们在岗位上做出超过市场平均水准的更优决策。
企业把员工个体的积累的知识不断转化成显性知识并变成企业共同认知的这个过程,是常见的创新过程。积累的知识越多,企业的组织效率就越高。
如果企业内各个关键岗位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共同知识超过市场平均水平很多,企业效率优势就越大。反之亦然。
企业做产品的产出
主要分成四个部分
- 财务绩效
- 认知:该领域内的积累,对自身能力的认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积累。
- 团队:互相磨合过的、有平台匹配度的团队,其效率是新建团队远不能比的。
- 无形资产:用户和产业利益链上各方的了解和新人积累,降低了企业未来的新交易和推出新产品的交易成本,提前获得了竞争优势。
只有团队成员亲自一路摸爬滚打所验证和积累的知识和理解才是有效的know-how,才能为企业在该领域的未来的竞争和决策提供帮助。
用户
直接成本:包括付出的金钱、时间成本、隐私数据、态度等;
交易成本:为了促成交易,付出的搜寻成本,议价成本,学习使用的成本,保障成本等。
企业
企业的收益:现金收入、增加未来收益的各方的信任(社会声望、品牌形象、政府关系)、数据等
企业的成本:生产成本(员工薪酬、购买原材料的成本)、交易成本(推广费用等等)
企业一切行为,都应该围绕着“让价值交换的行为更多的发生”去做。
3、交易
人的每一次行为,都可以看做他跟世界做的一次交易。
交易最核心的两点:人的主观行为过程中必然包含对预期得到什么、付出什么的思考。
收益大于成本,才会发生交易。
用户成本分为多种,大体分为:金钱、时间、身体、心理。
你愿意付出一些代价去买(交换),是因为你预计它对你的价值大于你付出的代价,而且此时你没有更优的选择。
产品设计要以始为终,一开始就奔着最后能成交去设计。
交易模型:是指产品经理发现和设计的合理机制,能促成用户做出某种行为(即交易),且可持续(生态是平衡的)。
损失厌恶: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难以接受。损失带来的负效用=2.5倍收益的正效用
马斯洛需求层次: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因为产品对不同用户的效用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在决定做什么产品或更新什么功能之前,先要讨论:我们要满足的是哪些用户?该产品代表什么情境下的什么效用组合?这个产品迭代能否结合我自身的各种优势,实现较高的投入产出比?这里的收益可以是金钱上的,也可以是流量、口碑、安全上的。
产品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大体可分为四类:
1、底线需求(不能低于):
核心是满足需求,而不是优质地满足需求
2、够用就好(不用高于):
优化后对用户的感知没有什么影响,企业做的越多,投入增加,产出变化不大
3、越多越好(愿意多支付):
用户愿意为更多的效用付出更大代价的,企业做的越多收益越大
4、惊喜(超过预期或参考系):
用户没什么期望和要求,但是如果你做了,也会有增量效果。
我们需求要满足用户的“底线需求”,把“够用就好”的需求打磨到边际回报率最划算的那个点就停下,然后把“越多越好”的价值创造做到具有极高的投入产出比,适量提供“惊喜”.
当然,不同用户的这四个需求的理解是不同的。
成本
机会成本
由于资源(钱、物、时间、人、企业等)在同一时间只能发生一种用途A,因此该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其他用途都被放弃了,而放弃的“其他用途的最高收益”,我们称为该资源在用途A下的机会成本。
交易成本
指完成一笔交易的时候,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
交易成本的本质是:所有用户(买方)付出的但企业(卖方)没收到的成本,以及所有企业(卖方)付出但用户(买方)没收到的成本。
有交易才有用户,创造用户就要创造交易,即促成潜在交易。
企业的日常职能是交换:选择合适的用户价值,更高效率的生产,降低交易成本,更多促成与用户交换,可持续地创造交易,并使企业和用户双方可持续地获益。
我们考察产品,除了考察用户价值,还要考察为了达成价值交换,各方支付的所有成本,尤其是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的来源:
信息不对称:交易中的一方有别人没有的信息。
信息不确定:如果在交易过程中至少一方当事人选择行动之后才揭示相关信息,那么信息就是不确定的,否则信息就是确定的
信息不完全:若在交易开始时,某些相关信息至少不为一个当事人所知,信息不完全就产生了。
信息有成本:信息具有分散性和主观性,信息的认知、发现、收集、处理、传播、鉴别与吸收都有成本。
市场型交易成本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搜寻(商品和交易对象)成本和度量(交易对象和商品的属性)成本;
2、寻价(议价和比价)成本和决策(决策和订立契约)成本;
3、实施成本和保障(权利、违约、意外、监督等)成本。
人间第一定律: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价格降低,需求量上升。
4、决策
决策是指在收集、加工信息之后,借助一定工具和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判断,并得出的结论。
决策的限制:信息获取能力有限、信息处理能力有限、禀赋偏好导致的个体差异、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决策偏误。
理性决策的要素:理性的信念、理性的目标、理性的行动。
理性的信念:理性地理解自身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理性的目标:约束条件下的价值(总效用)最大化。
理性的行动:在给定的目标下,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训练模拟推演各种可能性的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以及在在多个方案中做复杂价值判断的能力。
产品经理是做权衡的,不是做“设计”或“创意”的。
决策的目标:价值最大化
产品经理应追求新体验最大化
产品经理应将旧体验最小化
产品经理应将替换成本最小化
有几个常用的权衡视角可以辅助提高主观判断质量
1、对自我认知的认知
2、对给定目标的批判性思考
3、参照系
4、成本
5、不确定性决策
6、概率(风险决策)
7、非货币价值(跨效用决策)
8、外部性
9、时间性(跨期决策)。
常见的决策误区之认知偏误:
1、归因偏误
- 自利偏误
- 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
- 群体归因偏误
- 终极归因偏误
- 基本归因偏误
2、锚定效应
- 幸存者偏差
- 峰终定律
- 框架效应
- 禀赋效应
- 心理账户
- 损失厌恶
3、选择性注意
- 选择性观察偏误
- 观察者偏见
- 观察者期望效应
- 受试者期望效应
4、刻板印象
- 光环效应
- 外群体同质性偏见
- 首因效应
5、自我中心偏误
- 自我美化偏误
- 支持选择偏误
- 错误共识效应
- 投射偏误
- 朴素实在论
- 控制错觉
- 达克效应
- 逆火效应
- 证实偏见
- 舒适区效应
6、信念偏误
- 可得性偏误
- 频率错觉
- 后见之明偏误
- 可获性层叠
- 货币错觉
- 一致性偏误
- 巴纳姆效应
- 基本比率忽视
- 赌徒谬误
- 逆赌徒谬误
7、决策类偏误
- 结果偏误
- 道德评论偏误
- 资讯偏误
- 共有资讯偏误
- 集体错觉
- 从众效应
- 沉没成本谬误
- 塞麦尔维斯反射
- 麦纳马拉谬误
推动决策落地的几种方法:
1、合法性
2、理性说服
3、鼓舞式诉求
4、商议
5、交换
6、个人式诉求
7、逢迎
8、施压
9、联盟
5、产品经理的选拔与成长
不会有一种通用的产品经理选择标准适合每个公司的,最好的产品经理一定是跟公司的业务特征和组织特征相适应的。
不会有一种通用的产品经理选择标准适合每个公司的,最好的产品经理一定是跟公司的业务特征和组织特征相适应的。
产品经理的关键能力,不是能学习的知识,而是在实践中权衡取舍和持续迭代以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能力。
产品经理的分类——按天赋高低
A:有深度思考能力或超常同情心
深度思考,对事物的洞察更深更快。在微观场景和宏观背景下发现并理解事物的共性、差异性和各种因果关系,才能在这个世界中不断总结出规律和特点,提高未来决策和行为的成功率。
同理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并准确察觉和判断别人的感受。
永远在变化的环境中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更早地觉察到市场需求和行业方向。
B:逻辑清晰且有产品心
C:不适合从事产品经理职业
如何培养好的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最核心的能力修炼内容之一,就是掌握每一个约束条件的属性和弹性。只有在无数产品迭代和情境的应用下、挑战和验证这些约束条件,才能逐渐理解他们的边界和弹性,然后在未来的新产品上熟练使用这些约束条件,以更高概率地实现创新和突破。
面试产品经理
面试一个产品经理,主要问两方面:
一是围绕着他过去做过的某件事(产品、功能点,也可以是其他)进行深入提问。
你开始为什么要做这个?
你是怎么想到的?
针对以后的情况你考虑了哪些方面和做了什么?
开始做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你是怎么解决的?
发现了什么?
什么东西和原来的理解不一样了?
又发现了哪些相关的洞察,你和外部市场上其他人对其认知不一样?
在迭代的过程中又是怎么做的?
你现在对这件事情的认知有什么变化?
如果再回到当初,你还会做什么?
看所做的产品的规模和成绩,以及做这些事情用的时间、产品的复杂性、经历的市场环境和团队环境的挑战。
二是问他一件他不熟悉的事情。必须是你熟悉而他不熟悉的问题,用这个问题来判断他在面对一个陌生问题时,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和角度去切入、分析和求解的,这其实是为了看他到目前为止形成的产品思维框架。
所以要问他一个他不会的问题,看他是怎么拆解这个问题的。
判断产品经理的管理呢你主要看两方面:
1)人际能力:团队内部的识人用人和激励能力,外部协调能力;
2)决策能力:除了市场权衡,还要进行内部人和事的权衡。
产品经理的专业能力,面试时一般从四个角度判断:
1)批判性思维;
2)同理心
3)用户模型:判断他对人性常识和大众心理的认知程度。
4)产品技能熟练度
产品经理的潜力的判断因素
1)自省:发现和承认自己的短处:学习、合作、雇用、回避,是毫无疑问的第一潜力
2)学习意愿和学习动机
3)高成就动机
产品经理的成长
产品经理成长的关键标准
视角1:用户模型和交易模型
用户模型:掌握用户模型,需要大量的用户案例积累,经过亲自体验、用户反馈、bad case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大量的预判和迭代验证等环节,直到预判上线后的用户行为有高准确率。掌握用户模型这条路没有捷径。
交易模型:交易模型是以交易为基本单位来研究产品,目标是建立可持续交易的互惠模型。掌握交易模型的关键是对领域交易成本的充分理解,以及对多边利益博弈演化过程的充分理解。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视角2:科学方法、人文关怀和实践精神
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包括逻辑、概率、控制实验、理性决策、经济学的相关方法。
人文关怀:人文关怀能力涉及对用户样本量、同理心、心理学、进化论、博弈论等的理解。产品经理研究的是社会中的人的行为及其背后的原理.
实践精神:实践精神的关键词是:事实、数据、观察、实践、权衡、反馈、迭代、自省。
视角3: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是以一种合理的、反思的、心灵开发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能够清晰地表达,逻辑严谨性地推理,合理地论证,以及培养思辨精神。批判性思维强调求知过程中证据、逻辑的重要性,反对依靠权威和流行观点,要求能区分理性和情感的观念。
产品经理的前五年成长
第一、从大量产品迭代中验证和思考
只有在早期实践经验积累够多,充分理解用户多样性和人性规律,建立自己的用户模型,未来在产品工作中做阅读和思考时,效率才会足够高。
第二、加入一个有产品心的小团队
纵向和横向都要过关。纵向指对该领域用户、市场的理解深度,横向是指跟企业内合作者有良好的互相了解和认可。
发展6个方面的能力:从0到1,做深做透,做宽做杂,大用户量,商业闭环,团队建设。
产品经理的职业特点是,产出不是靠人多,主要靠决策质量。
人 企业要匹配,面临不同业务、不同阶段、不同团队文化、不同岗位、 不同大环境,答案是不一样的。对产品经理而言,最重要的一般是懂用户、会权衡,其他条件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年以上的产品经理如何成长
专业路线(权衡决策,交易模型)
管理路线(计划,组织,领导,协调;识人用人,分优 先级)
产品经理做决策,关键是权衡取舍,分优先级。
业务路线(知识和经验的累加;to B)
做新产品或创业(高风险,高收益;ABCD 轮融资)
产品经理成长的五点有利因素:
1、逻辑
所谓有逻辑,首先是能区分事实,能识别基本的逻辑链和因果关系。 进一步,则要求视野开阔,一是见多识广,二是思维开放,三是思维发散。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增加成功率。 再进一步,是要求有批判精神,既能否定别人,也能否定自己。否定别人就是敢提出否定性意见,这样才更容易把一个想法、一个决策千锤百炼,提高它的准确率。而能自我否定,才能自我迭代。
2、同理心
同理心的作用在于,不论是面向用户,还是面向公司内部沟通, 都能够站在别人角度思考。同理心特别强的人很少见,但是同理心明 显不足的人并不适合做产品经理。 不管什么业务,做大了之后都需要考虑多边关系,当你要做一个 产品或者改变一个策略时,你要思考产品影响链上所有关联方的利益变化,提前预判谁会反对,谁会赞成,这样就容易推动规则调整和利益分配。产品设计从某种视角看就是一种利益分配。 除了先天的差异,同理心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加强。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亲自实践,去体验自己的产品,通过多角度的亲历,了解用户的需求。你越多使用自己的产品,就越能看懂用户的反馈。
3、经验
有些人可能在逻辑、同理心方面的天赋没那么高,但是领域经验丰富的话,在该领域也能提高决策质量。 但是,经验是阅读、经历、思考三位一体的,哪一块板最短, 经验的水平就在哪里。工作年限只是经历,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从中悟出规律性的东西才叫有经验。这里的阅读,是广义的阅读。看书、看电影、看网文、约人聊天、在网络社区交流、听讲座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当然,阅读完了还得去思考。所谓思考,就是在做几件事的过程中,去发现它们的共性和差异,去发现背后的规律。 除了少数场景外,经验很难简单精确复用。所以,在经验的基 础上还要强调实证精神。因为一个真正好的好产品,一定是全新的, 前所未有的。
4、异见
个人难免有知识盲点,因此公司或团队要建立平等沟通的文化。 一般来说,做产品设计,首先是发散的过程,然后是收敛的过程。平等沟通,就是鼓励大家从各个角度提出不同看法,减少个体盲点的负面作用。
5、数据
这就需要产品经理在使用数据时做出判断,哪些事情用数据驱动 成本会很高,哪些只能用数据作为部分参考意见。
俞军的产品经理12条
对于用户需求,请记住,我们永远是发现者,而不是创造者。
什么是用户体验, 如何评价用户体验的好?
我理解的用户体验是,让用户付岀最小成本满足需求。
用户体验无法用一个通用方法整体衡量,只能在理解产品全貌的 前提下评测分解属性。
用户体验不是一个静态页面,而是一个过程,要结合用户的真实使用过程来评测。
“用户体验因人而异”。其实,每个用户的生活和知识背景不同, 他们心中对产品的定义都是不同的,需求是不同的,对用户体验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总之,用户体验因人而异,公司能力也各有差异,即使某些方面的用户体验不如对手,依然可以扬长避短,在更多角度针对不同用户群改变用户体验。
俞军的一堂产品课
产品经理的工作是找到真的用户价值,这需要长期积累海量用户 样本,以及一个正确的思考框架。 在目前阶段,俞军将它们分为三个层次:用户价值;用户样本量; 怀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