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本身既是一类信息检索需求,同时又是一种高效的流量-信息-变现通路匹配筛选机制。

    首先,所有运营工作的导向,都是为了让用户与产品产生连接与联系。
    所以你需要理解,广义上的运营,本质上是一类致力于“通过互联网来更好地与用户产生联系”的工作的统称,而不是某一个明确而具体的岗位。
    其次,不同公司的业务特点属性是不同的,这也会导致他们与用户建立的关系类型有很大差异,从而也会导致不同公司内的运营职能定位和“运营岗位”的工作内容定义非常不同。
    最后,我们再来进一步聊聊该如何理解各种五花八门的运营岗位。这里,我想给你一个更加简单的认识运营的方法——所有运营岗位和具体运营工作,必有4要素存在:用户、业务目标、工作场景和核心工作手段。任何一个具体的运营岗位,也都可以用用户、业务目标、工作场景、核心工作手段这个框架去对之进行拆解和分析。

    运营部门工作流程
    IMG_3996.jpeg

    如果从更宏观的层面上理解运营这个词的话,它的定义应该是:“面向一个系统,通过我们的一系列工作和所设定的规则机制,最终让某个系统可以良性地可持续运转,更好地实现其功能或目的”。
    从更深刻的意义上来理解的运营,是“面向一个系统,通过我们的一系列工作和所设定的规则机制,最终让某个系统可以良性地可持续运转,更好地实现其功能或目的”。
    为了做好这一点,你需要搞清楚一个系统的要素、系统功能+目的、连接和系统结构,再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制定规则、策略,以及采取某些重要、关键的手段对该系统的运转进行引导或干预,最终达成目的。

    运营的底层认知和思维模型
    1)在一家公司或一款产品的商业发展、商业竞争上,存在的一些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分析、决策和判断的基本规律。
    2)关于流量获取、营销转化工作背后的一些更底层的基本规律
    3)各种不同行业、互联网产品形态的商业系统结构,以及其发展演化的一些更基本的规律。

    因为,一个人如果真的想要做好运营,至少得具备如下两方面条件。
    (1)形成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基础素质和思维方式、思考习惯等,我称之为内功和心法;
    (2)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其中至少还有一两项能拿得出手、能直接带来产出的运营硬技能(如文案、活动策划、用户互动&维系、数据分析&策略制定等)。

    效率意识
    我过去这一周都做了哪些事情?哪些事情是有产出的,哪些事情出不太够?哪些事情的产出效率尤其高,值得我花更多时间投入?而宽些事情产出不明显,我可以完全忽略它?

    应对不确定性
    第一,当你在一个具体项目中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的时候,其中往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可能会成为整件事情可以顺畅发生的核心前提。
    第二,在一个特别不确定的事情或假设面前,运营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搭建一个真实的用户应用场景,并验证在这个场景下,用户是否会真的产生你所预期的行为。

    4个关键的运营思维
    1、流程化思维
    2、精细化思维
    3、杠杆化思维
    4、闭环思维
    1)以终为始来思考,让自己做的所有工作都向公司的商业价值看齐,让我的工作最后能成为公司业务闭环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极端看,但凡我的工作不能成为公司业务闭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我的工作就是价值不足的。
    2)永远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面向用户的工作,是否有机会去通过梳理清楚各种人、资源、供给需求之间的匹配关系,通过设计规则来建立一个“即便有一天离开你也能良性运转”的具备“自运营”可能的体系。

    运营为什么要懂产品?
    第一,运营理解了产品经理的科学工作方法和流程后,甚至部分掌握了一些产品经理的思考方法和逻辑后,可能会降低你的无脑吐槽或者提出无脑需求的比例。
    第二,作为一名运营,你要能够时刻拥有一种“寻找合理高效的产品机制来为运营服务”的思考,这会带给你更大的可能和便利。
    第三,懂得某些产品的逻辑、架构,甚至能够粗略对实现成本有一些评估,有助于大大降低你与产品经理和研发之间的沟通成本。
    第四,深刻理解“产品”工作的本质,包括MVP、精益、敏捷、“少即是多”等产品理念和工作方法,这有助于你用最合理的方法去推进很多工作的开展,能够在整个业务链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及某些时候在与产品的话语权争夺中占据主导地位。

    所有的营销转化工作如何开展,都必须围绕着特定的“转化成交场景”和“产品品类属性”来进行思考——这两个东西,决定了你所有的营销转化工作该如何开展。
    首先,简单而言,要把一个产品顺利卖出去,本质就是在特定场景下,围绕特定产品,用合理方式给用户传递信息,激发起购买转化动机,引导其完成最终行动的过程。
    这其中,场景、转化时间、转化方式、信息传递和产品,可以视作一个营销转化过程中的5大基本要素。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所有的转化成交场景中,我们一定都需要解决好“快速抓住用户注意力”“建立信任”“说服+刺激用户快速行动完成转化成交”这3个基本问题。而这3个问题在上述不同场景下是否能真正做好,背后的关键执行环境和要素是不一样的。
    IMG_4043.jpeg
    IMG_4044.jpeg
    IMG_4045.jpeg

    所有的内容运营工作,一定都需要优先明确你的内容定位&调性,再基于“内容策划、生产→内容编排、包装→内容组织、分发&流通→内容价值挖掘+沉淀→内容的对外传播”这样一个基本工作逻辑来展开。album_temp_1658235444.png

    首先,所有内容都是服务于用户的,最终都需要为用户带来良好的内容消费体验。你在观看一个内容后感到很有收获、觉得很开心或很感动,这都属于是“内容消费体验”的一种,只有带来良好消费体验的内容,用户才会愿意传播、分享和付费。

    其次,对于单一内容来说,选题、内容构成主要元素、内容表现形式、内容结构、金句&关键记忆点这5大要素决定了其消费体验——无论何种内容,我们都可以用这5大要素来对其进行解构。album_temp_1658235243.png

    内容运营的基本工作逻辑
    album_temp_1658235444.png

    ◆ 4.4 关于常见流量渠道的发现和选择

    任何公司要想通过互联网获取流量,依次需要解决好如下3个问题:
    (1)我需要的流量在哪里——解决流量渠道选择的问题;
    (2)在不同渠道或流量平台上,我该采用何种方式来获取流量——解决具体如何实现引流的问题;
    (3)如何逐步构建我的“流量系统”——解决让我的“流量获取”工作变得更加系统和稳定的问题。

    第一,切记,在流量渠道选择面前,我们要追求的是“提升自己决策、判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而不是100%成功。

    第二,用户契合度和场景相关性,是你在选择+判断“什么流量渠道更适合自己”时最重点需要评估考虑的两个维度。
    所谓“用户契合度”,即你所需要的用户与从潜在渠道过来的用户之间,画像是否匹配。

    除用户契合度外,另一个你要重点关注和考虑的东西,叫作“场景契合度”。

    第三,在所有流量渠道里,一般来说,搜索流量、点评流量、垂类KOL的粉丝流量,一般都是公认质量最高的流量。

    最后,关于流量,我想要分享给你的第四句话则是:在开展与流量获取相关的工作时,在一个渠道内,流量规模、流量质量、流量价格三者很难兼得,往往需要有所平衡和取舍。

    ◆ 5.4 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控数据,放大数据的价值

    所谓数据分析,无非就是界定清楚了你要评估的度量有哪些,然后需要知道你可能有哪些维度去看待这些度量,偶尔可能还需要在不同维度和度量间交叉做一下分析和比对,最后产出结论,把结果用图表等方式呈现出来。

    存在几种情况会导致数据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些误导。以下不妨给你分享一些具体的例子和场景。
    第一,你要知道,数据的涨跌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有时候,数据提升,未必是你的运营动作做对了,可能只是因为一些偶然的因素导致的,这时通过数据解读出来的信息就会是错误的。

    第二,很多数据的拉升和指标增长,往往不是一个“一维”的事。甚至,有些时候如果你只关注某个单一数据的增长而全不考虑其他,可能会带来更大危害。
    我们往往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一个数据的涨跌变化,才能得到更加立体、全面的信息。

    第三,在一线运营从业者眼中,也很容易出现一些“只关注单点数据,而无法把自己关注的单点数据与公司战略和重要目标结合起来”的问题。

    关注的这个数据,到底是如何服务于公司的战略目标和需求的,这样的思考有时能帮你把思路理得更顺畅一些。

    作为一个靠谱的、可依赖的运营,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更合理地看待和应用数据呢?
    我给你如下两个重要的建议。
    (1)一定要看数据,但绝对不能完全依赖于数据。像上面说到的一样,你在关注某个数据指标时,一定要秉持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心态,把很多数据涨跌背后你看到的东西当作某种假设,并不断去思考如何通过一些其他相关的数据指标来验证你的结论,而不是太急着下判断。
    (2)在你的脑海中,最好先基于公司的商业逻辑产生一些认知和判断,再把数据看作帮助你检验并佐证自己判断的工具。而不是直接把数据当作结论。

    ◆ 6.2 为什么会有用户运营职能存在

    第一,我们先明确一个核心要点:任意一项业务,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需要对其用户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维护,以便实现用户价值的最大化。

    第二,对一款互联网产品来说,我们往往也需要对用户的在线行为进行更精细的引导和管理。

    第三,因为在互联网的世界中,用户与用户之间往往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因而我常常会采用“通过一部分用户来帮助我们影响更多用户”的方式来开展运营工作。

    第四,相比传统行业,依托于互联网而开展的业务天然会拥有更加丰富的用户行为数据,这让我们在考虑如何更好地面向用户做好管理、引导和维系的时候,天然就有更多的参考判断依据和决策支持,从而可以把这件事做得玩法更多样、效果更好。

    常见的有两类工作:
    ● 面向较大规模(如数十万量级)的用户通过策略、机制等进行整体运营,最终实现某个特定用户数据(通常是活跃用户数)的提升;
    ● 面向较小规模(通常从几十到几百人不等)的某一类特定用户进行运营,通过该类用户在产品生态中的贡献值来提高产品价值。

    ◆ 6.3 面向较大规模用户的整体运营
    1)先界定出用户身上有哪些关键属性和关键行为,把对应的数据提取出来。
    2)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对,主要是在用户属性和用户关键行为之间找相关性。比如,有瞰学社的主要业务是面向C端用户提供泛运营、流量、增长、个体变现相关的在线课程,那也许就可以试着看一下在大学生用户、工作1~3年的用户和工作5年以上的用户这三个群体之间,在学习行为特征方面有什么差异,比如更喜欢看哪一类课程,是否会认真完成作业,对价格的敏感度和接受度如何,等等。
    3)一旦在用户属性和用户关键行为之间找到某种明确的相关性,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工作1~3年的用户明显更喜欢带有实操练习和老师点评的课程,这时就可以把这类用户单拎出来作为一类,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推送这样的课程,这会带来更好的付费转化率。

    ◆ 6.4 面向较小规模特定用户的针对性运营

    1)首先明确你需要重点抓取的用户是谁。一般来说,这样的用户往往是有能力提供高质量内容和高质量服务的用户,并且他们提供的内容或服务往往更容易受到用户的喜欢和肯定
    >> 2)再明确你可能需要这些用户持续在你的站内发生什么样的行为来作为标杆或示范。
    >> 3)然后,明确你能够给予用户的维系和激励手段。通常维系手段主要包括人际关系维系(如通过大量日常沟通变成好朋友、举办定期线下活动等)、情感维系(如定期赠送暖心小礼品)、价值提供(如招聘网站定期组织HR间的课程和分享会)三方面。

    ◆ 7.2 如何理解并确立内容的定位和调性

    找定位,其逻辑跟一个品牌的定位是高度相近的——市场上那么多同类的品牌,要让用户记住你,能识别你,你必须拥有一些自己的与众不同。人们记住一个东西,永远是因为它的“不同”
    >> 就像一个人的性格是由他的一系列行为所支撑起来的,如果想要把“调性”这种东西落到实处,你最好先从你的内容背后提炼出来一些棱角分明的标签,再用一系列具体、切实的行为动作去支撑起这些标签。

    ◆ 7.3 如何做好内容的生产管理

    就单篇内容来说,其实也是存在一个小的生产流程的,大概有四个环节:
    选题策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内容加工生产→内容组织和呈现

    当时我们做选题策划时,确实是按照下面的几种思路来进行思考和落地的。
    选题策划方向1:对知名对象的吐槽
    选题策划方向2:对经典案例和对象的专业深度分析
    选题策划方向3:颠覆认知式的观点、论点
    选题策划方向4:热点事件的差异化视角解读、分析
    选题策划方向5:数据、盘点、预言类
    选题策划方向6:共鸣性问题解读
    选题策划方向7:与星座、八卦等大众话题结合的娱乐类内容
    选题策划方向8:精彩故事、脑洞段子类等消费娱乐型内容

    在资料收集和整理方面,请务必有意识地重点关注如下一些资料和内容素材:
    ● 一些特别动人、吸引人的故事、案例、图片视频素材等;
    ● 一些特别鲜明、犀利的观点;
    ● 一些特别翔实的数据;
    ● 一些直击灵魂的金句。

    ◆ 7.5 为何说眼中只有流量、KPI的“标题党”和“套路型内容人”很难成为内容领域的顶尖高手

    内容本身的最大力量在于,通过持续内容输出面向用户构建起来的某种强烈的“信任感”。

    内容的核心打动力,往往来自内容生产者不同于他人的经历和体验、极度细致入微和深度的思考。

    “我觉得,人活着,总是需要先能够打破边界,然后再找到边界。前一个边界是外界给自己设定的限制和束缚,后一个边界,则指的是自己的能力、野心和欲望可及和应及的范畴。打破前者,为的是找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和可能性,打开眼界和格局。找到后者,则为的是找到自己个人的局限和使命,获得谦卑、专注与平静。”

    ◆ 8.1 流量、营销、用户增长工作中的核心生产力——文案

    最简单通俗的可以提升短文案转化率的两个原则是:
    第一,傍大款。即,有意识地跟某些明显势能更高、影响力更强的人或事物形成关联,通过关联者更高、更强的影响力激发用户的点击访问意愿。这个方法,尤其适用于你要推送的东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能还不足以刺激到用户的时候。
    第二,颠覆认知。即,有意识地抛出某些可能会颠覆用户常识性认知甚至有点儿不可思议的观点或言论,从而引发用户的好奇心,借此撬动用户的点击转化意愿。

    ◆ 8.2 活动运营背后,关于撬动用户互动参与意愿的8个方法和实战案例

    撬动用户互动参与意愿的8个方法
    方法1:物质激励
    方法2:概率性事件
    方法3:营造稀缺感
    方法4:激发竞争意识
    方法5:赋予用户某种炫耀、猎奇的可能性
    方法6:营造强烈情绪&认同感
    方法7:赋予尊崇感&被重视感
    方法8:通过对比营造超值感

    ◆ 第9章 互联网运营背后的宏观规律与整体运营体系搭建

    如果要让自己具备类似的复杂运营策略制定和操盘能力,你需要满足哪些前提条件呢?我认为可能需要满足以下5点:
    ● 对各类运营手段非常熟悉。从写文案到做传播,从活动策划执行到广告投放,从运营群到管理一个社区,从线下地推到线上用户维系,对于它们当中的大部分你都需要能够搞清楚背后的逻辑,以及具备落地执行的能力。
    ● 有一些复杂度较高的运营项目操盘经验。比如,曾经依靠一个投入了十几个人,涉及开发、产品设计、渠道推广、整体传播等各环节的中大型运营活动,达成了用户新增几十万的目标。
    ● 能够理解一款产品在其不同发展阶段的运营侧重点有何不同。
    ● 能够站在商业模式和业务逻辑的层面上,理解不同业务类型、不同商业模式的产品,及其运营上最大的核心突破口和核心要点可能是什么。
    ● 能够结合产品形态及产品的核心业务逻辑完成和搭建一个足以支撑该业务顺畅运转起来的运营体系。

    ◆ 10.2 2B服务行业的运营核心逻辑

    2B业务和2C业务的最核心差异在于:
    在2C业务中,你面对的用户是个人,你只要让这一个用户本人开心和认可,他自己迅速就能做出是否购买或使用你的产品的决策。
    在2B业务中,你面对的用户是企业,一家企业要采购某种产品或服务,其决策流程往往较为复杂,一般都需要层层审批,周期往往还比较长,且很多时候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和决策者往往还不是同一个人(比如,你卖给某企业一个CRM系统,使用的人可能是一线销售,但决策是否购买的人则可能是公司老板),这决定了在2B业务的运营上,很多逻辑与2C业务注定不同。
    同时,在2B业务中,你面向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最后往往也需要真的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为企业创造价值,才能赢得客户的认可和持续续费,这也意味着,在2B运营中,你确实能够更懂业务一些。
    image.png

    ◆ 11.1 一个运营人的典型成长路径
    image.png
    >> 第一,运营本身还是一个非常看重实践和结果的事,所以切记,在你入行之初的几年时间里,你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让自己能收获一些重要的成果,让自己变成一个“有结果的人”,而不要一味为了学习而学习。

    第二,因为“运营”的各种分支实在太五花八门,并且行业内的变化又很快,所以你要做好准备,如果你选择投身运营后,在前5年的工作时间里,你很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更换多个行业、涉及多个岗位和相关的工作内容,甚至在其中会面临某些“认知错乱”————要把这视作一种必然和挑战。

    第三,你要做好准备,当你有一天开始解决系统性问题时,跟你在解决单点问题时的状态和要求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单点问题,更多看技能和执行。系统性问题,更多看全局认知和思考决策质量。

    第四,在一个运营人成长的过程中,一旦你的单点技能积累得差不多、自己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系统认知能力,你也要知道,再往后,选择“在哪个行业工作+寻求成长”,可能会比“你具体在什么岗位”更重要。

    ◆ 11.2 我的运营职业生涯和成长之路

    1)关于环境对我的牵引
    我想要分享的第一点,也是尤其重要的一点,就是:
    一个人的进步和提升往往是受到环境牵引的,你在合适的时候被放到一个合适的环境或事件中去,自然会获得巨大的提升和进步。

    一个人要想快速成长,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承受压力,二是背负风险,并能够试着在高风险或大压力的情况下解决问题、产出成果,除此之外无他。

    2)关于与“高手”的相识相交
    我想要分享的第二点,是关于在成长过程中与“高手”的关系。
    我个人从2012年之后开始飞速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助推力,就是我结识了一大群各领域内的高手。俗话说:与聪明的人在一起能让你变得更聪明。在我身上,这个感受也是很明显的。
    然而,通过结识高手和向高手学习能让自己获得巨大成长,这貌似是一个人人皆知、也差不多人人都想做的事。它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才能让自己认识高手”,以及“如何才能让高手乐于接受自己的讨教,愿意跟自己交流”。
    这里请记住:高手的时间都是稀缺的,请尽量让对方与你之间的相处也变得有价值。
    一个好的交谈,往往是两个头脑在同时思考和交换信息的过程。在一次好的交谈中,围绕着让问题得到解决,两个大脑所付出的努力应该是无限趋近于对等的。

    3)关于给自己搭建一个良性的成长循环
    我还可以分享的一点则是:就个人的成长方面,除了依赖环境驱动,我也总是会试着找到空间,把各种对自己有价值的事情串联在一起,为自己构建起一个良性循环。
    例如:
    ● 我会把我自己放入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比如选择投身创业),这个环境本身会带给我很多待解决的问题。
    ● 当我面临那些我自己存有疑惑和不确定的问题时,我会千方百计地找到一些有相关经验的高手去进行交流讨教。
    ● 当我在讨教中得到一些新的思路或新的启发时,我会把它们记录下来,并尽可能地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语言。
    ● 我最终会把得到的启发付诸实践,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并持续调整和优化解决方案。
    ● 当实践有所成就和产出时,我往往会把自己在整个过程中得到的启发和收获写出来,这些写出来的文章我会分享给很多朋友,同时会分享给那些我讨教过的高手们。一方面,写作过程中我往往也会得到很多新的启发,最终可以让我把很多东西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往往也会认识更多的高手,以及会与那些之前我讨教过的高手们建立起更深入的关系。
    ● 当我的实践进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一些产出之后,此时新的问题往往又会出现,把我带入一个新的循环中。

    总结
    以我来说,如果要回顾一下我在这8年运营职业生涯中的成长和蜕变,背后的关键逻辑可能是这样的:
    ● 当你还不足以立足一个行业或领域,你应该先找到支点让自己可以立足下来。
    ● 当你已经实现了初步立足,你应该想方设法让自己在某一件事上能够超过80%的人,这样这件事将会成为你将来行走江湖的安身立命之本。
    ● 当你已经可以稳稳立足于一个领域或一个岗位上,你需要通过主动参与各类项目或把自己投入到一个更加具有挑战的环境中,让环境来带动你的成长,也让自己可以慢慢看清“运营”的全貌,知晓其各个环节的操作逻辑。
    ● 当你对所负责的领域已经比较熟悉,可以独立对运营指标负责,成了一个高级运营经理或运营总监之后,你可能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横向去了解多种不同类型的产品运营逻辑;二则是纵向往深了走,比如还是在同一个行业或领域,去负责用户体量更大、业务线更加复杂的产品————这两条路,我选的是“一”。
    ● 如果上面这些你已经都经历过了,则你更加需要提升的,可能已经是一些脱离了一线执行的东西,比如对于行业和商业的理解,比如你的团队管理能力等,这些东西,一方面可能需要你有相应环境去实践和思考,另一方面也要为自己创造机会去接触更多的高手,与之交流讨教。
    ● 再剩下的,则全看机缘和运气。

    ◆ 11.4 所有运营必经的“认知错乱期”,以及应对建议

    如果身处这样的认知错乱中,到底该怎么破?
    我有几个重要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在关于运营的整体认知或所谓工作方法论上,重点先相信一个人,长期追随他,把他的认知和方法论吃透。
    遇到疑惑或问题时,也优先使用他的认知体系来理解这个问题,这样会让你的认知更一致一些。比如,你要是信韩叙就信韩叙,你要是信小马鱼就信小马鱼,你要是信黄有璨就信黄有璨,信张亮就信张亮,这都挺好的,因为这些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完整认知体系,都能帮你解答很多疑惑。但千万别今天看A、明天看B、后天看C,最后你仍然很懵。
    第二个建议是:给自己找到一两个可以对标的职业标杆。
    这一两个人,应该是比你强但你够得到摸得着的人,应该是你能够明确看到和知晓他每天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状态的人,也应该是你想要成为的人。
    你先别纠结于“运营到底是什么”,你先聚焦于“我能不能先努力成为像他一样的运营,在工作方法、思考逻辑上离他更近一些”,这样也会让自己清晰很多。
    第三个建议是:如果你的抽象宏观认知能力还没那么全面深入,就不要以抽象来应对抽象,而要以具象来应对抽象。
    举例,你刚工作1年,听到有人说“运营就是搭建业务闭环并提升整个业务闭环的效率”,你就跳起来说“不对啊,我昨天看到人家说运营是要服务于整个生态的,这二者有什么区别?”
    相信我,这样的问题真的没什么意义,因为你可能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这种时候,你最好把抽象的解释套入或落地到具象的工作里,对于你的实践和认知才会更有帮助。
    比如,你看到自己的公司有一个用户运营或者流量运营的岗位,工作内容大概是ABCD,你可以具体去探讨:我们公司这个岗位的工作内容是ABCD,怎么理解这些具体工作内容和“搭建业务闭环”之间的关系?你瞧,这样的问题就有意义得多了。
    最后一个建议是:在刚开始工作的头3年,如果你正在经历这样的认知错乱期,那最好先把自己的职业成长和发展方向锁定在某些重要的技能习得或者能掌控某些重要的项目上,先别过多去想那些抽象的东西。
    比如,与其天天纠结用户运营和产品运营哪个有前途,你不如聚焦在自己负责的社群转化率如何能提升3倍,自己如何才能独立操盘一个全站大促,如何才能做出爆款文章或短视频实现快速涨粉,类似这样的事才更有意义。

    ◆ 12.2 身处一个极致强调“流量”和“变现”的时代,运营如何自处

    第一,你要从内心里接受,有些事,不会那么非黑即白。你在这个行业里工作,就一定会遭遇很多理想与现实的冲撞————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你成长的一部分。

    第二,我仍然强烈建议你把“坚持不懈地追求你为用户创造的价值永远大于你获得的收益”作为你长期依赖的核心信条来看待。

    第三,如果你身处一家公司,当公司高层的判断决策和你所信奉的“用户价值”不那么一致时,你要充分表达自己的反馈和建议。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公司高层仍然坚持他们的判断,那你要果断做好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