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第 4 讲,先带你认清判断能力最本质的底层逻辑;第 5 讲,会教你掌握一套把能力要求具体化的通用模型;第 6 讲,会带你纵向地透视不同层级对能力的核心要求。

一些看似客观的常见做法

对于没有掌握正确判断方法的人来说,为了避免在提名或预审阶段引起争议,他们可能会采取简单粗暴的逻辑,完全以客观条件为标准。常见的做法,有下面 3 种。

  • 当前级别的年限为标准。比如同样都是 P6,你在这个级别待了 2 年了,而坐你隔壁的老王已经待了 4 年了,你的主管可能会优先提名老王去晋升。这也是很多人私底下吐槽的“优先保老员工”的现象。
  • 工作年限为标准。它跟第 1 种有点像,区别在于它看的是总的工作年限,而不只是在当前级别的工作时间。这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一些社招员工虽然来公司时间不长,但是他们之前就已经积累了很多工作经验,跟新人还是不一样的。
  • 以绩效为标准。简单地说,就是把绩效跟能力直接挂钩,绩效好就可以去申请晋升。这样做最方便,因为绩效结果是明确的。

第一条逻辑:提前做下一级别的事

既然如此,在“互联网大厂”,评委们怎么判断你有没有达到晋升的要求呢?其实很简单,他们会审查你做过的事情,看看是不是体现了下一级别需要的能力。

举个例子,在很多大厂,如果你是 P6 级别的技术人员,想要申请 P7,必须要“带过小项目或者小团队”(3~5 人左右)才有机会。如果你一直只是完成别人安排的项目任务,就算做得很熟练,也很难获得提名;就算主管帮你提名了,答辩的时候也很难通过。

第二条逻辑:做好当前级别的事

其实,真实的晋升逻辑并不是这样理解的。晋升成功只是意味着你的能力达到了当前级别的基础水平,但还不一定有熟练和精通的程度。如果你还想要晋升到下一个级别,就必须先在当前级别达到精通。

image.png

这也是我把 P6+ 和 T2.3 级别标注为“精通 & 提升”的原因。因为这个级别的人,既要做当前级别的事情(因为达到了精通的程度,做起来效率高),又要去做下一级别的事情(因为达到了精通的程度,要考虑晋升了)。

基础、熟练和精通的区别

基础意味着“会做”。如果你会做某个级别要求的事情,就说明已经具备了基础能力。当然,这里的“会”是指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而不是别人想好之后告诉你,你再按照别人的话去做。

熟练意味着“做好”。跟基础不同,熟练是指能够把当前级别的事情做好。做好体现在做事熟练,掌握了做事的最佳实践,能够保证效率和质量,能够拿到好的结果。

精通意味着“优化”。精通是指能够优化当前级别的事情,比如采取不同的方式、思维和工具来做同样的事情,并取得突破。

通用的晋升步骤

  1. 按照晋升原则的指导,在当前级别拿到好的结果,为公司创造价值,同时把当前级别要求的能力提升到精通程度(比如从 P6- 到 P6+),这样你才有机会成为晋升备选人员。
  2. 到了精通程度之后,对照下一级别的要求来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比如到了 P6+ 之后,按照 P7- 的要求来提升自己),为可能的晋升机会做好准备。
  3. 主动寻找工作机会,尝试做下一个级别事情(比如提升了 P7 的能力之后,找 P7 级别做的事情来做,争取成为负责人,主导事情的推进和落地),继续拿到好的结果,向主管证明你具备下一级的能力。
  4. 拿到工作结果之后申请晋升,向评委介绍你做过的事情,展示相关的能力和结果,证明自己具备了下一级别要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