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完整的晋升流程,一般可以分为 6 个阶段:
- 预审阶段:部门对提名的名单进行预审,如果你跟其他竞争者 PK 失败,就失去了晋升机会。
- 评审阶段:评委团对你进行评审,考察你的能力有没有满足要求。
在这 6 个阶段中,你直接参与的是“提名阶段”“评审阶段”和“沟通阶段”。其中“评审阶段”是最关键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晋升是否能通过,但是在“提名阶段”“预审阶段”和“复审阶段”,你也可能会被刷掉。
如果公司要完整并且严格地执行这 6 个阶段,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成本,所以很多公司可能会删减或者简化某些阶段。
提名阶段
硬性条件:
- 绩效条件
- 年限条件
- 红线条件
- 附加条件
在提名阶段,做这个判断的人就是你的直接主管,而判断结果可能会出现五种不同的情况:
最难处理的情况:
- 你认为自己能力够了,但主管不认可
这个时候要怎么办呢?我建议你主动找主管开诚布公地谈一次,听一听他对你的真实评价。要是他真的有充分的理由判断你的能力不足,你就要请他给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以及后续有针对性的工作安排。
不明确的情况:
- 主管不太好明确判断的时候
所以这时候,你要主动跟他提出晋升想法,表达积极进取的意愿和规划。要是当年团队内部的提名较少,就有机会优先补位;如果当年团队提名人数已经超额了,那么下一次晋升他也会优先考虑你。
预审阶段
预审阶段主要是针对提名晋升的名单,进行部门内的一次横向拉通对比。
目的:
- 防止主管放水,提名太多
- 防止主管之间的能力评价标准相差太远
预审通常有两种方式,书面预审和会议预审。
- 书面预审一般用于 P7 以下级别的晋升,由管理者自己通过提名材料来审核。他会查看材料中关于你的能力和项目的描述,再结合自己平时对你的了解来评估。所以,提名材料写得好不好就很关键了
- 会议预审用于 P7 及以上级别的晋升,由管理者组织会议,让其他主管一起来审核。主管需要介绍自己提名的员工,然后接受其他人的“挑战”。因此,各个主管对你的了解程度就很关键。这就意味着你在平时的工作中,不要以为对方不是你的主管就可以不理他,甚至直接“怼”他,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评审阶段
整个晋升流程中最核心的阶段是评审阶段。你需要向评委团展现自己的能力,并且经受他们的考察。这个阶段的标准流程可以分为 5 个环节:
评委团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给出评审结果:集体讨论和独立投票。
- 集体讨论是指,几位评委现场讨论你的这次答辩有没有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评委之间互相验证,但可能出现“熟人”问题。有“熟人”帮你说好话和有“熟人”给你说坏话,结果会差别很大,总的来说,“熟人”问题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公平性。
- 独立投票是指,几位评委各自单独给出是否通过的意见,最后系统根据“多数票原则”判定你的晋升有没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熟人”问题,但是却可能出现“隔行如隔山”问题。
复审阶段
评审阶段的结果出来之后,公司还会做一次部门级的拉通分析,这就是复审。
复审阶段主要是通过总体的数据来判断晋升情况,这个数据一般是晋升通过率。各个公司会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一个指导性的参考值,只要不偏离太远,都是可以的。
复审阶段有两个因素可能影响你的晋升结果:
- 公司给出的通过率参考指标可能存在“大小年”的现象。比如 2018 年的通过率比较高,2019 年可能就会调低一些。如果你正好在 2019 年参与晋升,也许就会受到影响。
- 如果你的水平处在中间位置的话,可能因为部门通过率调控而被刷下来。
审批阶段
复审之后,公司层面会对各个部门上报的晋升结果做最终的确认,然后确定薪资涨幅和股权激励之类的方案。这部分的操作已经不是一般员工能够介入的范围了,你就不用关心了,只要知道有这么一个阶段就可以了。
沟通阶段
晋升流程的最后一步就是沟通阶段,主管(有时候会拉上 HR 一起)会把最终的晋升结果反馈给你。你要是顺利通过了,这次沟通肯定是比较愉快和顺畅的;但你要是不幸没有通过,主管的沟通压力就又上来了。
无论你的晋升通过还是不通过,你的主管都需要明确地给出指导意见,并安排相应的工作来帮助你成长。如果他忘了,记得提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