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9 级别对应的工作年限一般是 10 年以上。在 BAT 级别的大厂,P9 是管理层级分水岭,从这个级别开始就属于中层管理者了。
很多公司 P9 的 Title 仍然带着“技术”或者“工程师”这样的词,比如阿里的 P9 是“资深技术专家”,腾讯旧职级 T4 是“专家工程师”。但实际上,对于 P9 这个级别来说,业务和管理工作已经占据了核心地位,尤其是业务目标管理,比如分析业务情况,讨论业务方向、规划业务突破点或新业务等。
技术:跨领域整合能力
你可以这么理解,P9 及以上级别在技术维度上的提升,并不是体现在单个领域技术能力本身,而是体现在整合跨领域的技术方案来打造成熟落地的作品上。
案例:面向业务的立体化高可用架构设计
技术广度:跨领域的技术视野
什么是技术广度呢?我们不妨把它跟技术深度和技术宽度放在一起,对比理解:
比如说你是前端工程师:
- 一开始,你努力钻研 React 技术直到熟练掌握,这是技术深度的提升;
- 接着,你又全面掌握前端领域的所有技术,包括 vue、Js 和小程序技术等,这是技术宽度的提升;
- 然后,你开始了解后端和 AI 等领域,拥有了跨领域整合的能力,这就是技术广度的提升。
P9 级别的技术详细要求,我总结在了这张表格里:
我们应该怎么提升呢?
- 首先,你不要陷入到太细的技术细节中,比如某个工具的使用、API 如何调用等,因为这样做花费的时间太多,而且对于做关键技术决策并没有什么帮助。相反,你需要从宏观层面熟悉多个领域的技术,包括技术原理、优缺点、适应场景和业界应用等。
- 另外一个提升重点就是关注和学习新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和 VR/AR 等,因为新技术可能会给业务带来新的突破。
业务:从理解规划到亲自导演
按照规模和组织形式来区分,P9 负责的业务范围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 独立的一个或者一类产品
- 比如阿里云上的云数据库 Redis 版,或者云数据库 Redis 版 + 云数据库 MongoDB 版。
- 某个行业中的一个或者一类业务
- 比如美团 App 是一个覆盖“本地生活”行业的 App,里面会划分外卖、美食、酒店、电影等几十个具体的业务,一般 P9 会负责其中一个或者一类业务。
- 某个中台的一个或者一类业务域
- 比如电商中台可以分为支付域、订单域、商品域和用户域等几十个业务域,一般 P9 会负责其中一个或者一类业务域。
规划和突破
不管负责哪一种业务范围,对 P9 级别的考核来说,业务结果所占的比重都大大增加了,甚至已经超过了对技术的要求。
从理解业务规划到做出业务规划并拿到有突破性的结果,这是 P9 相对 P8 的核心提升点之一,也是 P8 晋升 P9 很难的一个因素。
很难的因素:
- 好的业务机会本身就非常稀缺,毕竟行业的风口并不是经常有的,业务上大的发展和突破也不是年年都有。
- 内部竞争激烈,做业务规划的机会不一定能落到自己头上
- 业务能不能实现突破,运气成分很大
P9 级别对业务的详细要求,我总结在了这张表格里:
P9 是业务规划和执行的核心人员,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业务方向。关于业务战略的理论和方法论很多,如果你想快速入门,我建议学习宝洁战略模型。
业务战略和行业是强相关的,你必须在行业内经过一定时间的摸爬滚打,才能积累相关经验和理解。所以,不能光靠理论学习来提升业务战略,而要做到知行合一。
管理:授权但不要放羊
P9 级别的管理要求整体来说和 P8 类似,核心工作也是团队梯度、业务目标和技术演进三大块。
案例:小游戏 App 项目
在做业务相关的关键技术决策时,P9 必须根据对业务和技术的理解,自己拿主意。因为只有到了 P9 级别的人,才拥有跨领域的技术理解,并且能够结合业务的发展来做出判断。
跟 P8 相比,P9 因为要负责业务目标的制定和实现,所以需要在业务和管理投入更多的精力,而技术上投入的精力则稍微少一点。P9 在技术、管理和业务上的精力分配没有固定的标准。
如果业务稳步发展,你可以参考 433 的标准,也就是 40% 业务、30% 管理、30% 技术;而如果你作为空降的 P9 接手了一个原来表现不太好的团队,就得在业务和管理上面投入更多,按照 40% 业务、40% 管理、20% 技术来分配;而如果你负责的业务面临发展的天花板,那么按照 631 的比例也是可以的,也就是业务 60%、管理 30%、技术 10%。
小结
- P9 的核心能力要求是导演成熟作品,主要提升目标是成为跨领域整合的业务导演。
- 技术维度上,P9 需要具备跨领域整合的能力,重点提升领域技术广度,可以通过环式学习法来提升自己的技术广度,通过关注和跟进新技术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 业务维度上,P9 需要规划业务目标,并且需要掌握战略规划相关的技能,指导自己做出好的业务规划,可以采取“宝洁战略模型”的方法快速提升自己的业务规划能力。
- 管理维度上,P9 需要负责指挥多个不同领域的团队,除了抓住三个管理重点(搭建团队梯队、参与目标制定、关注技术演进)外,还可以采用授权的方式管理团队,但必须注意,不要把授权变成放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