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很重要,但是别害怕

答辩环节才是直接决定你能否通过晋升的关键。

技巧 1:明确问题类型,回答关键内容

两个很常见的错误:

  • 急于回答
  • 越多越好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急于回答,先明确问题属于哪种类型,想想评委的关注点是什么,然后整理这方面的关键内容,最后再组织语言开口回答。

image.png

  1. What

What 类问题关注的是结果,回答的关键内容是“做了什么事情 + 拿到什么结果”,其中事情部分最好用 3 句话能够描述清楚,结果部分尽量用数据来描述。

  1. How

How 类问题关注的是过程,回答的关键内容是“做事情的方法 + 实施的步骤”,其中方法部分要点出关键词,也就是评委提问的引子,而步骤部分要有逻辑,常见的时间逻辑、空间逻辑和业务逻辑等都可以。

How 类问题比较常见,因为自述环节不会展示太多过程的信息。为了全面了解你的能力,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事情,评委一般都会关注具体的落地步骤,以及落地过程中你具体负责了哪些工作,然后再针对这些工作进行考察。

  1. Why

Why 类问题关注的是原因,回答的关键内容是“技术原理 + 思考过程”。具体来说,Why 类问题可以再继续细分。

  • 第一类是技术相关的 Why 类问题,一般回答相关原理,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原则和技术方法论等,比如高可用的 CAP 理论、网络编程的多路复用、浏览器渲染原理等。
  • 第二类是决策相关的 Why 类问题,一般回答决策背后的思考,包括分析过程、分析方法、分析框架和决策标准等。

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相关的经验,比如:

  1. P5/P6 参加需求评审的时候,除了关注需求要做什么,也可以多听或者多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 P7/P8 给高级别人员汇报的时候,学习他们的分析框架、重点关注的地方和思考过程。
  3. 参加项目或者业务总结会议的时候,看看各方如何评价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如何分析背后的各种原因。
  4. 采用后续课程即将介绍的 “3C 做事法”“4D 总结法”“5W 分析法”等做事方法来提升自己思考的系统性和深度。
  • 第三类是综合类问题,跟技术和决策都有关系,你的回答既要包括原理,也要包括思考。

通常情况下,Why 类问题也是用 1~2 分钟来回答比较合适。就算你能回答的内容很多,也不要一上来就滔滔不绝,而是每次都应该回答几个要点。如果评委有兴趣,就会继续问下去;如果评委认为你已经达到要求了,就不会再问了。

技巧 2:答不上来就想办法回到熟悉的领域

遇到不会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不要编、不要蒙,老老实实承认不会,然后引导评委关注自己其他的技能,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因为晋升的时候,你根本不用着证明自己全知全能,只要向评委展示出你的核心能力就够了。

比如你可以说:“抱歉,这部分我没有深入研究,但是我在 XX 技术上花费了比较多的时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当然,引导评委关注的技能必须是你真正有信心的,不要随口一说又给自己挖坑。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引导,那就干脆不要引导,承认对这个问题不懂就行了。

技巧 3:发生争执就及时终止话题

所以如果遇到产生争执,你可以这样说:“这部分内容我可能还没有研究透彻,后面我自己再深入研究一下。”

和技巧 2 不同的是,这里尽量不要引导说“我对 XX 技术有深入的研究”,避免跟你争执的评委为了面子,抓住下一个问题继续穷追猛打。

小结

  1. 不要急于回答问题,也不要长篇大论,先想清楚问题类型,然后回答到点子上,这才是最有效的。
  2. What 类问题关注结果,需要回答“做了什么事情 + 拿到什么结果”,时间在 30 秒以内;How 类问题关注过程,需要回答“做事情的方法 + 实施的步骤”,时间 1~2 分钟。Why 类问题关注原因,需要回答“技术原理 + 思考过程”,时间 1~2 分钟。
  3. 答不上来的问题不要编,直接承认不会,然后引导评委回到你熟悉的领域来提问。
  4. 跟评委发生争执的时候尽快“认怂”,及时终止话题,千万不要继续吵下去。

虽然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表现自己,但实际的专业能力和抗压能力还是需要平时在学习和工作中慢慢积累的。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