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as: 湿法腐蚀
tag: 蚀刻
定义
通过腐蚀溶液与被腐蚀薄膜进行化学反应,除去没有被光刻胶保护的薄膜。
利用溶液与预刻蚀材料之间的化学反应,去除未被掩蔽膜材料掩蔽的部分而达到刻蚀目的。
湿法化学刻蚀在半导体工艺中有着广泛应用:磨片、抛光、清洗、腐蚀
优点:工艺简单、腐蚀的选择性较高、重复性好、生产效率高、设备简单、成本低
缺点:各向同性的腐蚀、存在侧向腐蚀、钻蚀严重、对图形的控制性较差
控制参数
- 腐蚀溶液的浓度
- 腐蚀的时间
- 反应温度
- 溶液的搅拌方式
步骤
- 反应物扩散到被刻蚀的材料表面;
- 反应物与被刻蚀薄膜反应;
- 反应后的产物从刻蚀表面扩散到溶液中,并随溶液被排出
Si的湿法腐蚀
湿法腐蚀硅时,一般采用强氧化剂对硅进行氧化,然后利用HF酸与SiO2反应去掉SiO2 ,从而达到对硅的腐蚀目的。
最常用的腐蚀溶液是硝酸与氢氟酸和水(或醋酸)的混合液。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A=ET=湿法刻蚀 image 1.png]]
在腐蚀液中,水是做为稀释剂,但最好用醋酸,醋酸可以抑制硝酸分解,使硝酸的浓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晶向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对于金刚石或闪锌矿结构,(111)面的原子比(100)面排得更密,因而(111)面的腐蚀速度比(100)面的腐蚀速度小。经过腐蚀的Si膜结构如图:
![[A=ET=湿法刻蚀 image 2.png]]
(a)采用SiO2层做为掩模对(100)晶向的硅进行腐蚀,可以得到V形的沟槽结构。如果SiO2上的图形窗口足够大,或者腐蚀的时间比较短,可以形成U形的沟槽。
(b)如果被腐蚀的是(110)晶向的硅片,则会形成基本为直壁的沟槽,沟槽的侧壁为(111)面。
SiO2的湿法腐蚀
SiO2的湿法腐蚀可以使用氢氟酸(HF)做为腐蚀剂,其反应方程式为
![[A=ET=湿法刻蚀 image 3.png]]
在反应过程中,HF不断消耗,因此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通常在腐蚀液中加入氟化氨作为缓冲剂,氟化氨分解产生HF,维持HF的恒定浓度。在集成电路工艺中,除了需要对热氧化和CVD等方式得到的SiO2进行腐蚀外,还需要对磷硅玻璃(PSG)和硼磷硅玻璃(BPSG)等进行腐蚀。因为组成成份不同,氢氟酸对这些SiO2的腐蚀速率也不一样,以热氧化方式生成的二氧化硅的腐蚀速率最慢。
Si3N4的湿法腐蚀
Si3N4可以使用==加热的磷酸(130~150℃)==来进行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