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产品经理,你是否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成长路径?

目前,自己身处哪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究竟应该做些什么?重心应该放在哪里?以及如何让自己突破这个阶段,快速进入下一个阶段。

在思考这几个问题之前,你需要对自己的成长路径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随着自己产品工作年限的增加,竞争优势也在慢慢的发生变化;越到后面,这个市场对于岗位的能力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如果对自己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并且致停滞不前,那么终将会被时代所淘汰,最后被别人拉开差距。

如果不想让自己的工作年限成为劣势,那就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甚至超过在这个工作年限内所应该具备的能力;而前提条件就是要先认知自己,然后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成长。

不妨设想下,把自己当做一款产品,认真的去思考发展之路,打造出自己每个阶段所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在做产品的过程当中,定时的去反思和复盘,过程遇到了哪些问题,以及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同时如何去避免下次类似的情况发生。

了解一个人的方向选择,一款产品的战略抉择,对其后续发展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

一、关注产品的有效执行

个人认为,产品经理主要分为 3 个阶段:设计型、行业型、商业型。

设计型的产品经理,对于自我的要求,更多的是放在需求的落地执行上;但是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并非无脑的操作,而是强调有效执行。

“有效” 这个词汇里面包含思考、复盘与反馈,每个需求产生的背后,都有其原因和理论依据作为支撑。

当你接手一个需求时,需要以功能作为输出,而功能则是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此时先不要着急画原型、写需求文档,更不要去无脑抄袭市面上的竞品。

首先要问自己 3 个问题,而这 3 个问题,同样也是锻炼思维的过程:

  • 这个需求具体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当下这个阶段,是否需要被解决?
  • 为什么这个产品方案要这样设计,你的依据是什么?
  • 除了这个方案外,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

经过长期的坚持和反复的训练,可以形成属于自己的产品思维框架;同时也能够不断拓展自身的产品知识面,让自己形成深度思考的习惯。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需求是 leader 布置给自己的任务,希望以更高效的方式去完成,以此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但长此以往,对自己非但没有任何帮助,很有可能会让自己变成所谓的 “功能经理” 。

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在当前这个阶段,思考过程,其实比你的输出结果更加重要。

等待产品功能落地执行后,需要进行下一步的检测反馈,这里包括了产品上线前的反馈、上线后的效果告知(做事的方式方法),下面举两个例子:

  • 针对出现的 XXX 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阐述汇报:造成 XXX 的原因分别是 XXX,本次的解决方案为 XXX,优势是 XXX,目前正处于 XXX 阶段,预计 X 月 X 日可上线。
  • 需求上线后,应及时向自己的 leader 和团队成员反馈,告知需求已经发布上线,目前正处于数据观察阶段,之后会继续同步;等过几天,总结出需求上线后的新老版本对比,以及数据的反馈带来的成果,此时以结果为导向,并及时同步团队每一位成员。

对于这个阶段的产品经理,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执行,并取得团队成员和领导的信任,是作为竞争力的体现,同时也能够作为晋升的标准。

二、深耕对于行业的认知

行业型的产品经理,从研究个体上升到群体,关键点在于你对自己从事的这个行业究竟有多少认知。

此时,需要跳出产品设计的思维圈,关注的并不只是产品交易链路当中的某一个节点,而是以更加抽象化的思维,把握整条产品线。

在上个阶段,踩了无数个坑,上线了无数个需求之后,而下一步所要做的,就是要将这些需求二次消化为自身所用,阶段性的复盘之前负责过的各类产品需求,再次梳理自己的产品思维框架。

并在各个基础点上,进行思维发散,寻找更多的论点,形成在该领域的一套方法。

通常情况下,产品经理需要在某个时间周期内,负责同一个行业领域的工作,不断的积累在该行业的认知,这个阶段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专注” 与“深耕”——熟知并掌握在该行业领域的底层逻辑和玩法,形成自己独到的认知和见解,进而构建自身的产品方法论。

相同 5 年的产品经验,其中 A 同学,2 年在金融领域,2 年在社交领域,另外 1 年在电商领域;而 B 同学,5 年内有 4 年都在电商领域,那么这个两个同学,在市面上哪个更有竞争力?

其实答案显而易见。

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各自的认知差异是非常大的,并不是所有的工作经验都有较强的关联性,更无法进行经验串联。

若在同个领域内负责不同的业务线,例如电商领域内跨境业务与国内某个垂直的母婴业务,虽然在人群细分上与业务的认知上有些许不同,但两者起码还是有一定的关联性。

例如在电商领域就包括:

  • 人的认知(终端消费者、年龄层、职业层、消费能力);
  • 货的认知(供应链原材料的价格、季节性的商品、销售渠道、控价、利润空间);
  • 场的认知(新的营销玩法和套路、市场的供给匹配程度)。

而这些全部都是属于行业的范畴,你只有真正理解这些东西,才能够算是对电商行业有基本的认知和了解;但是需要经过时间的积累,和经验的沉淀。

如果还没有意识到行业经验所带来的价值,那么最终给你带来的只有粗浅的认知,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可言;缺乏对于行业的理解,哪怕自己的头衔再高,也只是设计型产品经理,最终被市场所埋没。

因此专注和深耕,将会决定我们站在哪个位置。

三、积累更多的商业化案例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传统行业的好几倍,做实体产业可能要十几年的经营运作才能走完一个周期,但借助互联网只需要 2-3 年就可以走完;并且可以让自己的经营,一夜之间迅速爆红,扩大品牌的传播效应。

而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有着更快的节奏,和更高的信息密度。

在这个阶段,自己也是处于探索和学习当中,因为身边有很多朋友都在商业型的层面,更多的想法和理解是来自于他们对自己的影响;所以可能只有简单的理解,个人的认知也是比较粗浅,只能算是蠡酌管窥。

在团队中,不同岗位成员在负责不同的工作,企业中有不同的团队在负责不同业务线;甚至在不同的行业当中,又有不同的企业在负责不同的环节,就像各个业务模块在系统当中运行,支持起整个产品蓝图。

这个阶段的产品经理不仅要懂业务,自己的视角也要更高,不应该只局限于自己公司内部业务线;相应的,更要关注市场所带来的变化,挖掘出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点,扩大自身企业的经营范围,建立起自身的业务线所带来的竞争力。

提高自己的商业嗅觉,不断发掘合适的机会点,挖掘多条业务线之间碰撞的可能性,逐步建立起业务和自身的横向竞争力。

若在初创型公司,其实更该如此,因为首先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说白了你得先赚到钱,才有能力谈其他的。

但这种能力是可以培养的,看到市场上的一个盈利点或是营销玩法,都可以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思考,分析各行各业的玩法和套路;因为商业型的产品经理,其中有一个核心点在于 “变现能力”。

如果有机会,可以自己试着去接一个项目,把这个项目流程跑通,看看在这个过程当中都会经历哪些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会遇到哪些问题,最后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这样能更快速的培养你的体系化思维。

其中有一个方法是可以通过 “逻辑推演” 的方式,由一个点延伸至另外一个点,推导出项目盈利的路径。

可以思考下,当我们去写一篇文章时,可能需要一份好的样式模板来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那么向这群人提供样式模板是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有了模板后,内容产出可能需要一个热点事件,那么供给事件的素材是不是一个好的想法;当你写了很多文章之后,进行多平台发布是不是很麻烦,那做一键发布工具是不是很 OK,内容发布出去之后得有人看吧;那做一个内容的营销工具,增加点击率,是不是也是可以的。

自己试着去做项目,收获的不一定是钱,更多的是自己的眼界和格局。

四、总结

对于产品经理的成长路径,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但唯一不变的是——当你身处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核心竞争力也在动态的变化着,需要认知自己,从自身出发,正确的方向比努力更加重要,给自己清晰的定位,走正确的道路,可以让我们在市面上卖个好价钱。

最后对产品经理的成长路径,总结几个核心要点:

1. 设计型产品经理

这个阶段的核心在于:思考、复盘、反馈;思考每个需求背后的核心价值,做好向上 / 平级沟通,促进团队协作,让项目顺利开展,强调的是有效执行(思维的方式和做事的方法)。

2. 行业型产品经理

专注和深耕,能够让你熟知并掌握在该行业领域的底层逻辑和玩法,多与业内人士沟通交流,不懂的就直接问;多去关注业内的热点事件,形成自己独到的认知和见解,从而构建自身的一套方法和竞争力体系。

3. 商业型产品经理

分析各行各业的玩法和套路,重点关注市面上的商业化案例,在已知行业基础之上,有机会就多去实践;独自去接手一个项目,然后把整个项目流程跑通获得盈利,重点在于拓展自己的眼界和格局,什么营销学、经济学,都不如实践学。

当你要造一台汽车时,先不要着急造轮子、再造底盘、然后造发动机;而是先造滑板、再造单车、再造汽车。

知识的海洋无边界,找准自身定位再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