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读书/进化式运营
运营是以特定产品(或个人/品牌)为运营对象,通过对运营资源(人力、财物、渠道)的最优化配置,持续提升目标人群(受众用户)与产品的关联度。这些关联度从低到高依次是:初次接触产品、初步认知产品价值、关注产品(全面了解)、初次体验产品、决定使用产品、为产品付费、习惯使用产品、心甘情愿地向其他用户分享产品。

市场营销诞生于互联网时代前的漫长商业文明中,它是以“向客户直接销售产品从而获取利润”的盈利模式为基础,并以此发展形成的商科体系之一。而互联网运营诞生于互联网时代,它免费向互联网用户提供某种产品服务,以产品的“活跃用户”作为商业价值的基础,通过向客户兜售“用户的注意力”、或向产品的用户提供付费增值服务、或者通过变现产品对用户的“影响力”而获取利润。

在我看来,最有效的“运营方法论”应当具备两大属性:液态属性和弹簧属性。
液态属性是指,我们的运营方法必须基于企业、产品的内外部刚性环境(例如互联网人文环境、竞品情况、用户心智认知背景等),持续的自我“塑形”、填满其中的隙缝,而非与之对抗;弹簧属性则是在液态属性的基础上,将企业资源整合成一股强有力的弹簧,一伸一缩间,释放无穷的威力。

我是如此定义“用户视角”的:
用户在进行任何商业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对产品的一系列心智认知及行为模式的变化。用户的心智认知及行为模式具体是指从用户对产品完全陌生、到初次接触产品、到初步认知产品、关注产品进一步深化认知、尝试体验产品、确认使用产品、为产品的付费项目进行购买决策、培养使用产品的习惯、分享产品的任何资讯等。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一个人在一个时间段从各种不同渠道(朋友聊天、朋友圈动态、媒体报道)均接触到某类产品的“信息”,能使他对产品的认知产生“协同强化”的效果,这类似于心理版的麦特卡夫定律(网络价值与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使用、分享产品的人越多,越容易在用户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也就有越大的概率能引发螺旋式增长的传播效应。

尽管运营的工作表象、运营的工具、手段会随着科技、主流技术的更新换代不断地变更:例如,从纸媒时代到互联网时代、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虚拟现实······但是,运营的目标对象:用户,或者更深入地说,人性,以及运营思考的起点-回归“用户视角”思考并制订策略,这些却是永远不会变的。

“用户养成”运营:
结合行业、产品特征,调研产品用户(用户视角)的特性,包括接触用户的渠道、用户认知水平、行为习惯,以用户视角驱动运营策略,在用户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出现在用户面前,并不断扩散影响用户人群,持续引导、打动用户、最大程度地缩短用户从接触产品到习惯使用产品的时间,激励用户分享产品,最终实现产品价值至商业价值的转化。

在针对用户进行产品价值的认知教育的内容(活动)筹备方面,一般必须思考下面四个问题:
·这个产品是什么?
·产品能解决哪些痛点、需求?
·解决后的效果怎样?
·辅以权威数据、成功案例支撑(如有)。

运营从一开始就是奔着“产品的最终用户”而去,有着清楚的事前规划、事中量化、事后承接,获取可量化的数据是基础,分析数据、评估成效、优化运营策略是过程,获取符合产品定位的用户是目标。

通常,一个用户首次体验产品时主要验证四点:
·产品颜值是否达标?
·产品是否好用、易用?
·产品能否解决我的问题?
·解决后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1.针对价格敏感型用户抛出小恩小惠
2.针对好胜心强的用户进行攀比刺激
3.为活跃用户提供特权
4.习惯行为的倍增激励

用户养成各环节的运营内容image.png

(1)商业竞争的实质是用最短的时间找到用户需求与解决方案的最高契合点;
(2)运营思维与创业者思维高度一致,没有创业者意识的运营难以成为优秀的运营人。

UGC是最纯粹的互联网产品,UGC的运营思想也永远不会过时,皆因思考UGC本身即思考人性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