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卡片盒笔记系统虽然是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无须面对主题太多或太少的权衡问题,但如果胡乱往里面添加笔记,它也会失去价值。只有当我们的目标是达到群聚效应的最佳点时,它才能发挥自身优势,而这个最佳点不仅取决于笔记的数量,还取决于笔记的质量和处理方式。

为了使研究更有效率,你首先应该缩小关注面,同时明确研究解决什么问题。

要想拟定一个好的问题来写作,或者找到最佳的写作角度,就必须对某个主题进行一番思考。为了确定一个主题,必须围绕多个主题进行大量阅读。而什么要读,什么不要读,显然不是凭空决定的,而是基于人们对知识体系已有的理解。每一项知识性的努力都是从已有的观念开始的,然后在进一步的探究过程中转化,以此作为后续努力的起点。

比如,拿着笔阅读,就会迫使我们去思考读到的内容,检查目己的理解。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往往就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所读到的东西,因此写作是检验我们是否理察所读内容的最简单方法。在阅读时随时记录,不仅能更好地感知到自己的理解能力,还能提高自己清晰简明地表达的能力——这反过来又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抓住想法。

写永久笔记也是一样,它还内置了另一个反馈循环: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会让我们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想清楚了。当我们试图将其与之前写的笔记联系起来时,很容易发现矛盾、不一致或重复的地方。

有效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

1、写作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2、简洁是最重要的
3、没有人完全从零开始
4、让工作推动你前进

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

1、明确区分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任务
2、阅读和理解
3、记卡片盒笔记
4、发展想法
5、分享你的洞见
6、养成习惯

明确区分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任务

全神贯注于每一项任务
不要一心多用
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关注度
做专家,不做计划制定者
写下来为大脑减负
减少做决定

要想成为专家,我们需要自由地、独立地做出决定,还要经历能够帮助我们学习的必要错误。大多数学习指南和学术写作老师都竭力地告诉你写什么、什么时候写、怎么写,但这会让你与学术写作的真谛(产生洞见并表达出来)渐行渐远。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如何去做。

阅读和理解

1、阅读时手中要有笔
2、保持开放的心态
3、培养抓住要点的能力
4、写下来有助于真正理解
5、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

记卡片盒笔记

1、坚持每天记几条笔记
2、在大脑之外思考
3、告别死记硬背的学习
4、将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

有经验的学术读者通常是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并试图结合其他可能有用的方法;而没有经验的读者则倾向于采用文本中已有问题和论证的框架,并将其作为既定的内容。优秀的读者能做的是发现某种方法的局限性,看到文本中没有提到的东西。

“选择是构建我们思维之船的龙骨,从容量有限的记忆来讲,选择的作用更为明显。相反,如果我们什么都记,那么大多数情况下应该与什么都没记住是一样的,并且我们再次回想某个东西时所花的时间和第一次学习它时所用的时间一样长,这样我们的思想就永远不能进步。”(William James,1890)

学习就是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因此,写作和学习的挑战不在于去学,而在于理解,因为我们一定能学会我们所理解的东西。问题在于,有些东西的意义不一定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我们去探究。所以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详细阐释,而详细阐释无非是将信息与其他信息以有意义的方式连接起来,第一步是对当前内容进行足够的思考,然后我们才能写下它,第二步则是思考它对其他语境的意义。

发展想法

1、构建主题
2、建立智能链接

因为卡片盒的目的不是要成为一部百科全书,而只是用于思考的工具,所以我们不需要担心它当前是否完整。只有在它对我们自己的思考有帮助时才需要写;而不必为了弥补笔记序列中的空白而写下什么。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最终文稿中的论证是否存在缺失,但这些缺失只有在我们进行下一步时才会显现,也就是当我们把一个论点的相关笔记从卡片盒的网络中取出来,按照线性顺序整理成初稿时,才会发现这些缺失的部分。

3、比较、纠正和区分笔记

比较笔记能帮助我们发现矛盾、悖论或对立,这是促进洞见产生的重要因素。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曾经将两个相互矛盾的想法都看成真理时,我们就知道自己的看法出问题了。发现问题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解决问题。矛盾可能是我们对一个问题思考得不够透彻的标志,或者相反,我们过度使用了某种模式。最后,对立面通过提供对比来帮助我们塑造思想。

对笔记的不断比较也是以新视角不断审视旧笔记的过程。我惊奇地发现,添加一条新笔记后,常常会导致旧想法的修正、补充或改进。
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我们可能只会考虑自己知道的东西,却考虑不到已经忘记的那些信息,这样的信息有很多,只是我们大多都不记得了,也找不到了,而卡片盒可以不断地提醒我们早已遗忘的信息。

4、将卡片盒作为思考的工具箱
5、在卡片盒内思考

我们解读情境或解释信息的能力取决于我们广博的知识以我们如何理解它。

查理·芒格写道:“第一条规则是,如果你只记住了一些孤立的事实,并试图硬凑起来使用,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任何事。如果事实不能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那么你就无法将它们派上用场。你的脑子里必须有一些思维模型,你必须把你的直接和间接经验运用到这些模型里。”

真正的智者不是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一个能够通过拓展资源来理解事物意义的人。

我们学习某件事情时,不仅要把它与先前的知识联系起来,还要试图理解其更广泛的含义,而且要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不同的上下文(变化)中尝试去提取它,借助偶然的机会(上下文干扰)和刻意的努力(提取)会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通过设限来促进创造力(注意控住每条笔记的信息量)

没有结构,我们就无法对想法进行区分、比较或实验;没有限制,我们永远不会被迫做出决定,明白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是不值得追求的。什么都不做,是不可能产生洞见的。而通过卡片盒,我们可以进行比较、判断,并发现差异。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放弃结构和限制并不能让我们更具有创造力。

分享你的洞见

1、从头脑风暴到卡片盒风暴

使用卡片盒时,你不用担心找不到写作的主题。写作可以看作是对文稿的修改,是将一系列笔记变成具有连贯意义文字的过程,而我们每天都在记笔记,并且在卡片盒里建立联系和索引。如果想要找到可以利用的素材,就去看看你的卡片盒,看看哪些主题下形成了笔记集群,这些就是一次又一次引起你兴趣的内容。然后,你可以把这些笔记放在桌面上,勾勒出论点,并建立初步的段落和章节的结构。通过这样处理,有些不清楚的地方会变得清楚了,同时也能发现论点之间有待衔接的地方,以及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继续修改和进一步研究。

扩展了视野以后,我们再换个角度,来缩小视野。此时我们需要做的不再是去理解其他作者文章中的内容,也不是在卡片盒中寻找更多联系,而是要发展出自己的论点,然后用线性的文章表达出来。我们要选定一个主题,删除那些对写文章没有直接帮助、不能支持主要论点的内容。

2、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任务

在使用卡片盒工作时,我们不再需要担心写什么,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回答这个问题。每当我们读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就会判断哪些值得写,然后记下来;如果这与我们的长期思考有关,对发展已有的想法有帮助,我们就会记录到永久笔记里。不仅如此,我们还会还不断思考新信息与已有想法之间的联系,并以文字的形式将这些笔记之间的联系记录在卡片盒里。这样我们就有了清晰可见的想法集群,也就是可以用于文稿写作的素材。
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一个显性发展的想法集群会吸引更多的想法,并提供更多可能的联系,这反过来又会影响我们对阅读和进一步思考内容的选择。这些想法集群会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路标,为我们指引值得思考的东西。随着工作的持续发展,这些主题也在自下而上地生长。当想法越来越多之后,我们就可以用务实的眼光去审视卡片盒,进而清楚地看到哪些东西真正被证明是有趣的,我们在哪些地方找到了可以利用的材料,而不仅仅是像进行头脑风暴那样凭空预测哪些东西是有趣或相关的。

因此,在工作的每一步,我们都可以问自己:“这件事有什么有趣的地方?”或在阅读时常常问自己:“与这件事相关的事情中,哪些值得我们记录下来?”那么,除了根据兴趣挑选信息,我们还可以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阐释,发掘出我们以前不知道的方面,从而延伸自己的兴趣。

3、完稿和修订

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确保文本具有结构化和灵活性。卡片盒非常适合试验各种想法和产生新的想法,但现在我们需要把想法组织成线性的文本,而关键是要可视化地确定草稿的结构。但这并不是要立刻确定在哪些章节写什么,而是要先确定文稿的某一部分不写什么。通过观察(初步)结构,我们可以看到文稿的其他部分是否会提到这一内容。以往当我们面对“空白屏幕”开始写作时,要决定的是用什么填满页面;但这里恰好相反,由于我们手头的资料太多了,我们不得不抑制住自己想把所有内容都用上的冲动。

第二个关键点:尝试同时写多个项目的手稿,这样才能发挥出卡片盒的真正威力。从某种程度上看,卡片盒有点像化工行业所说的“一体化”(Verbund)。一般情况下,生产线不可避地都会有一些副产品,但是在这种环境下,一条生产线的副产品可以成为另一条生产线的原料,而另一条生产线的副产品又可以用于其他工序。
我们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即使它们与我们当前的项目并不直接相关,我们也可以将它们用在以后的其他相关项目上。并非所有想法都适用于同一篇文章,实际上,在我们看到的信息中,只有一部分对当前的项目有用。

4、放弃做计划才能成为专家

5、反复修改

在修改草稿的过程中,最难的任务是删除那些对论点没用的东西,就像“杀死你的挚爱”一样痛苦。如果不想那么痛苦,可以把那些不适用的内容转移到另一个文档中,并告诉自己以后再用它们。

养成你的习惯

培养新习惯的诀窍在于,不要试图与旧习惯决裂,也不要指望通过意志力逼迫自己去做,而是要有策略地建立新习惯,并逐步取代旧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