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籍

《异类》
《反脆弱》
《思考,快与慢》

学精第一

刻意练习

1、只在学习区练习

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舒适区:自己擅长的区域
恐慌区:我们不会的技能
学习区:介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之间

2、掌握套路: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基本功很重要。

  • 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
  • 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掌握一项技能,一定要不断练习和实践,而不是看教程和攻略,但是始终不实践。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一定要有反馈,因为能帮助你从更多的角度看自身的问题。

现代社会,老师(教练)的作用是提供及时反馈。

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要对错误极度敏感,一但发现自己错了就会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学徒制很重要,必须实际去做项目,什么不懂就去学什么,老师在一旁给出建议以及及时反馈。这样才能更好提高。】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单独练习,如果你不是调动大量身体和精神资源,全力投入,那么就不是刻意练习。只有单独练习才能快速进步。
**
纪录片对科学的作用并不在于让观众学到什么知识,而是激发观众对于科学的兴趣。电影和电视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手段,但不是好的教育手段。所以不是好的学习手段,因为信息量不大,而且看完很难记住。

如果想学到知识,最好是找正规的教科书或者专业著作,然后老老实实找个没人的地方坐下来反复读,还要自己整理笔记,甚至做习题获得反馈。如果坚持不了8分钟,就不适合这个。

练习需要重复,而重复一定不好玩。

5、谁愿意练习1万小时?

社会本质是零和博弈的,你想赢就一定会有人输。

练习的目的就是想赢。永远想改进自己的技术弱点。

“要我练”怎么也比不上“我要练”。

学习的初期,智商可能是关键因素,但是随着深入,兴趣决定了谁能坚持下来。

最高学习效率 = 15.87%

85%法则,学习的内容中,有85%是熟悉的,15%是新的知识,让你感到意外的。(15.87%)

能让你判断错误的东西才是你需要学习的东西。我们需要关注那15%。

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归结为:
1、要在学习时间上安排一定的间隔,不要突击学习。
人脑有记忆曲线,回想前面学过的,再学新的,会更有利于记忆。

2、在不同的场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一个内容。
听讲、精读、实操,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

3、要经常参加测验,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掌握相关知识。

4、把新学的知识和以前的知识建立连接。

刻意练习不好玩,只有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有过挣扎和斗争,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思维模式

人的思维模式可以分为两种:
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学习不在于天赋,而在于努力,只要努力用功,什么都能学会。
固定性思维模式:特别相信天赋,擅长的东西就是擅长,不擅长的怎么学都没用。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任务当成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并不是通过任务来证明什么,而是通过任务提高自己。
固定思维的人会把任务当成是测试,一旦搞砸了别人就会质疑他的能力,因此会把任务视为威胁。

【两种态度不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我们应该避免固定思维,用成长型思维去看待问题。】

主动拥抱不确定性

多样性的学习环境会对大脑产生各种刺激,有助于加深记忆。

反脆弱原理:怕不折腾,越折腾越强大。
学习最好时刻让自己保持在学习区,而不要停留在舒适区。

主动拥抱不确定性,时刻挑战自己去应对新局面。

但也不是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追求不确定性,你越是要在一方面冒险,就越应该保证其他方面的稳定。举例来说,你要出去冒险,就应该把家里安顿好。

学广第二

自由技艺

三个重要技能:批判性思维、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他的证据充分吗?逻辑链条完整吗?有没有偏见?反方说的有没有道理?等等……,而不是人云亦云。

交流:说服力、影响力、修辞技巧、演讲技巧,等等。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杂世界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深入了解,获取更多的信息,然后更好地做出决策。

屠龙术的日常应用

哲学家气质:有开放的头脑,能够随时接受新的信息,勇于推翻自己之前的决定。既要坚持,又要改变,学会适应矛盾。

学习人文学科,学习大概有三个层次:
1、学事实。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采取了什么策略,造成了什么结果。
2、学观点。怎么去评价,专家有什么观点
3、学方法。得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功夫在诗外

多面手特别擅长临场解决问题,因为他们的知识面广,所以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能运用的知识,提出来的方法更多。

真正的斜杠人才不应该是在简历上多加几个斜杠,而是去培养广泛的兴趣,把知识本身当成回报。

深度对广度

全才的特点:有一个自己的核心领域,在这个领域中钻研比较深,比通才深但没有专才那么深。但是全才不仅仅专注于这一个领域,他能够把核心领域中的技能运用到邻近的领域中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学习新东西,以至于最后全才涉猎的广度甚至超过了通才。

创新并不仅仅来自更快、更高、更强的引荐,更是来自人的思想。

创造第三

发散思维

跳出思维定式去解决问题。

根据不同情况主动切换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关键词:主动。

好的灵感离不开长期思考的积淀。必须先有大量的集中思维在大脑中做好各种储备,储备的想法多了以后,大脑就会自动连接。

【这个就是我们说的,知识积累,然后练习,产生连接。】

学习就是把进入大脑的短期工作记忆的内容强化吸收,写进长期工作记忆之中的过程。使用集中思维。
创新就是把长期工作记忆中的相关内容调出来,放在短期工作记忆里跟新信息形成配合的过程。使用发散思维。

怎样“不”集中注意力

怎么养神最好?
1、积极的建设性的白日梦
2、小睡片刻
3、假装自己是别人

创造的脚手架

创造的基本技术是“借鉴”

创造是想法的连接。

秘密项目

孤立,能让你更大胆地思考

人有时候需要一些疏离感

创作者的悖论

创作之道的书
《唯一的观众》
《热爱的悖论》

创作最大的回报,就是施展了自己的理念。

一昧地迎合市场,反而得不到市场;你要是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就做自己,反而可能引领市场。

创作,应该是为了满足自己,这个唯一的观众。不要问别人喜不喜欢,应该问自己喜不喜欢。

应该把创作本身当目的,而不是当做取得别人奖励的手段。

修炼你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知道现在别人都喜欢什么东西。

喜欢=熟悉+意外

需要每天用20%醒着的时间来吸收自己领域的东西。

策略第四

“自学”的学问

学习态度和方法:态度是以“我”为主,方法是自学。

自学的准备:
你想学某个东西,能不能调查一下用哪本书,把相关的材料都准备好,自己弄个文件夹组织所有的学习资料和练习内容,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安排好每天的学习时间段,最好还能把学习成果形成一份报告。
你能不能养成良好习惯,该学的时候就学,从不拖延?你能不能做自己的教练,经常考核自己的水平、监测自己的精神和身体状态?

自学文本
1、阅读一段文字,或者听一节课,你能不能抓住它的要点?
你能看出来什么要点,取决于你脑子里已经有了什么东西和你当前的视角。
练习的方法是记笔记,“康奈尔笔记法”。

2、有一个问题,你能不能从一堆书里找到答案。

3、建立自己的系统。

自学于操作
自学是以自我为主的学习,而不是“自己一个人”学习。你需要找人切磋,才知道自己学的到底怎么样。

学习的快和慢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考试。

快和慢交替,学会变通。

先测验后学:遇到的困难能加强学习的动力。

有意识地设置时间间隔:不要追求在几天之内突击学完一个课程。你可以做到,但是印象不深。最好是同时学几门课。

真正有效的、经得起科学验证的学习方法:间隔、测验、建立连接。

遭遇困难才是真正的学习,这大约也是学习的门槛。

有关学校教育的大实话

对学习成绩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对自己的态度。对自己能力评估的强弱,焦虑感的代销,是否享受学习过程。
学习这个动作本身,是你自己的事儿。

每条路都是少有人走的路

学习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并不存在一种所谓“正常”的学习轨道。

标准偏误:内卷的来源。我们不用去判断一个人在这个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同人走不同的路线,结果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两种技能增长曲线

《如何高效学习:1年完成MIT4年33们课程的整体性学习法》

对数增长、指数增长

两种模式都各有各的优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

指数增长:初期不计回报的投入,坚持,坚持,再坚持,掌握一个高门槛的技能,坚持下来以后就自由了。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适

兵器第五

谈谈写作和研究

学会做研究: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信息,然后以我为主,做出自己的判断。

可信的共识:专家的书、学术期刊、主流媒体的报道。

长期积累,花大量时间学习,主动读书,有正规的学习,甚至要有一些专门的训练。

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更高级的视角和认知工具。

写作得用最新的研究结果和数据说话,不一定是写“我知道的事情”,而是“读者想知道、读者应该知道的事情“。

好思想都在哪里

所谓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法的连接。
认知升级,就是你有没有更先进的想法。
你得先有想法,才能做事。

好思想都在哪里:书里,杂志文章里,在论文里。
好思想的标准:1、要新;2、要过硬;3、要让读者能“得到”

经典的东西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新的观念也值得学习,旧的观点会被新的观点替代。

厚道的人应该怎么使用思维导图

二维图形能给大脑不一样的刺激,有利于阅读和思考。

思维导图不是一个整理和记忆工具,它是一个思考工具。

思维导图,本质上就是思维的草稿图。更高级的用法是用思维导图做决策和判断。
从什么想法都提,到评估这些想法,到形成决议。其实就是从发散到集中的过程,为了引导思维而画一张图,就是思维导图。

我怎样管理信息

人脑应该是用来想事儿的,不是用来记事儿的。

光靠人脑记忆和临场搜索都是不专业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使用一个外部系统,专门存储个人化的信息。

1、采集
看到有价值的信息就采集下来。采集下来了,就不用记忆了,这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解放大脑。
但是一定程度的分类也是必须的。

但凡你需要回头批量浏览的内容,都应该有自己的目录。

2、合作
3、创造
不成熟的想法先放着,慢慢积累,什么时候素材够了、自己想明白了什么时候动手。

人脑发挥创造力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把两个不同的想法链接起来。这个连接越是意想不到,创造出来的东西可能越有意思。想要让想法链接,你得拥有很多很多想法才行。有了外部工具可以辅助你把想法建立连接。

强力研读笔记法

读书笔记的一个重大作用就是给自己日后以最快的速度重温这本书提供方便,直接看笔记就可以。所以笔记最好要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

强力研读的要求:
1、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按照原书章节给读书笔记划分章节,甚至保留各章的标题。在每一章开头,用自己的话写下这一章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各章串起来就形成了系统。
主要是要看出作者的逻辑脉络,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可以抛开故事记住文章。

【故事往往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理解作者要讲的内容。】

2、带走书中所有亮点
如果故事讲的实在是好,也需要记下来,甚至具体到细节。
【这就是好的文案或者表现形式。我们要有类似的库去管理,以便随时取用。】
笔记,是我们听说了一个想法(亮点)之后很激动,必须把这个想法记下来据为己有的行为。
作者那句话是让人拍案叫绝的,那句话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的,这些突出的内容都要被记录下来。

读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寻找能够刺激自己思维的那些亮点。我们在分析脉络的时候要忽略故事,分析完脉络再把故事带走。

3、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要在笔记中写下自己对此书的评论,好像跟作者对话一样。可以把所有的评论全部放在【】中,这样后面看的时候就一目了然。
高水平的读书人看完的书上写满了批注。
你不可能对说的好的一段话无动于衷,你可以写下自己对这件事的理解,你还可以写下对作者的质疑或肯定。更高级的批注是写下自己因为看到这段文字产生的灵感
【这些都是一层一层加深的,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到创造】

4、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真正的知识往往建立在旧的知识上。
这个问题别的书是怎么说的?有没有更新的证据支持或反对这个结论?要找到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去思考为什么不同,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背景、社会的背景等等】

读了很多书以后,你会发现同一个问题,过了一段时间有另一个人的书里面,引用了更强力的证据,改变了结论。有时候你会赞同,有时候你会反对,有时候你必须从几本书的不同结论中判断哪个是最靠谱的;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说的其实都不对,只有你知道正确答案。你应该写一篇文章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5、笔记是对一本好书最大的敬意
第一遍读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读是为了跳出来。
读书笔记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写作,是个人知识的延伸。

做读书笔记总是对自己有帮助的,最起码能加深记忆力。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无为第六

庄子“无为”的一种科学解释

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做的特别自然,让人感觉他毫不费力。——森舸澜
【需要反复不断的联系,才能把这个行为刻在骨子里】

达到无为需要艰苦的练习。

不生硬不刻意,还要有灵气,这才是无为。

主动操作大脑

心流
主动操作大脑,就是要把头脑中的几个声音关掉。
关掉:自我批评、时间感

主动操作大脑
1、忘我:关掉自我评价
2、去除时间感:别担心未来,专注于眼前,“深度的现在”
3、获得丰富信息:心流状态能接收和处理更多的信息,更容易建立想法连接,计算速度也更快。
4、做事毫不费力
主要你是为了一个明确目标努力,你大致都能体会到工作带来的愉悦感。

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

创造力 = 大胆尝试新方法 X 智能
想法多不等于智能水平高。如果没有足够的智能去判断、筛选、驾驭和经营那些想法,那么最后就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

外显学习:知识都是明确的。适合规则明确的简单领域。

内隐学习:语感等抽象的东西。适合没有明确规则的复杂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