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png

◆ 内容提要

以终为始,是指做任何决定都可以站在未来看今天,把未来看清楚,今天就不会纠结。
思行合一,是指我们要发现支配自己行为的理念,并将其明确化,每日生活就是去践行这些理念。
一旦理念与现实发生了重大冲突,那就去迭代理念,直到它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果只是涉及选择问题,那就按照理念去做抉择,而不要被短期利益所支配。高度透明,是指我们要经常谈失败、谈焦虑、谈坎坷,只有这样,才能时刻与外界交换“能量”,从而提高自己。多点支撑,是指在追求财务自由和精神自由的路上,单靠单点支撑是不稳定的,要再寻找其他的支点,多点支撑才会使人生的道路越走越踏实,越走越宽阔。

◆ 人生商战

做微信公众号,坚持写作,是让自己像艺术家那样去生存;把几乎所有闲钱都投资股票,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投资者;在工作中更加追求成为一个“合伙人”、一个合作者,并以这种心态对待老板、同事和客户。因为这样的转变,我的路越来越宽,人生的支撑点和对外的连接点也越来越多。

错峰出行。其实这个词最近几年给我很多启发,错峰出行背后的实质是避免不必要的竞争。

工作更是这样,你要想得到机会,就得比其他人强,而且要强很多。

回归初心。一定要问自己为什么做这件事情。教育的初衷是什么?职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这个企业安身立命的价值观和使命是什么?脱离了初心,被竞争对手牵着鼻子走,会距离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

围绕优势。我向来反对取长补短这件事情,拿自己的短处和其他人的长处去竞争,越比越悲惨,越比越没有信心,越比越迷失自己。人生最终要做的事情是扬长避短,当然,作为必要手段,你需要“知长知短”,即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着眼长期。长线思维是把我们从竞争泥潭拉出来的利器。很多人找我请教投资时,总是问:有什么样的方式能在未来3个月赚大钱?对此我的答案是:如果你能把自己的获利周期拉长到5~7年,你就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因为几乎没有人和你竞争了。

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无法让你脱颖而出。你需要在你的优势象限充分地发挥所长,甚至你需要在组织能做到某个垂直领域的唯一,这才是更好的人生战略选择。

什么是增长因素?即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你明年的收入比今年高?是影响力扩大、责任增加,还是能力提升,抑或只是服务年限增长,企业自然调薪?当然,常见的因素还有企业经营良好因而公司普调或发大红包。
再看一下这些增长因素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哪些是长期的,哪些是短期的;哪些反映了你的个人成长,哪些体现了组织的增长。

组织和个人要做的就是不断激发自身的成长性思维,抑制固定性思维。多做一些总结工作,总结过去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从中学到了什么。
成功的故事往往是先增长见识,其次能力跟上,最后收入能在某个时刻体现出来。最怕的是收入看起来在涨,但见识和能力停滞——这是一些人本可以出色但最终陷于平庸的根本原因。

◆ 人生定位

我曾经问过李想(车和家CEO),什么是智慧?他的回答如下:“我觉得就是知道自己内心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自己可以放弃什么,知道自己应对什么承担责任。内心自信,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说:“其实没有固定的人生导师,重要的是第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第二要善于不断地学习。这样的话你会不断从身边、书上找到值得你学习的人

最有效的信息来源依次是:①亲身体验;②和优秀的人交流;③看经典图书;④网媒。并且我认为,媒体不是最重要的,你内心的地图(mind map)才是最重要的。在得到你想要的之前,你得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你想要的会纷至沓来。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信息获取方式。

我们的人生就是要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把想要的写下来,变成一套标准,按照标准去选择与自己相处的东西,没有遇到达标的物品时就静静等待,直到合适的物品、合适的机会、合适的人或者合适的工作出现。不断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标准,不断得到自己想要的品质生活和理想工作,最终达成“内心(想要的)—标准—行动—结果”的统一。

在工作选择上也是这样。很多人之所以不满意、不成长,但依然在原地一直困着,主要原因就是他不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尤其害怕艰难的二选一:有成就感和能赚到钱。大多数人对现有工作的不满在于现在的工作无法给他提供足够的成就感,没有成就感就没有尊重,没有尊重也就意味着没有成长。

其实关于放弃的原则只需明确一点,即你最想要什么,为了你最想要的你可以放弃什么。记住,你只能捡起一个苹果,必须为此放弃其他所有。在只有多选一的情况下,你选择哪个“一”,最能体现你的性格。

说到底,是那些个你选择的“一”,最终决定了你的人生。最糟的不是你选择了哪个“一”,而是你因为想选的太多而根本不懂得放弃。
人生的结果由选择决定,你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最终决定了你人生的走向和所能达到的高度。

◆ 终局思考力

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优势


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就必须培养自己真正着眼长期的能力。当你能想清楚5年的恐惧和希望,你就不会焦虑于当前的恐惧和希望。当你能想清楚30年的恐惧和希望,你就不会纠结于10年的恐惧和希望。

怎样从正面来定义自己的优势?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你擅长的(但并非你喜欢的);第二是有需求的;第三是能长期经营的。

我逐步发现,写作是我真正的优势。
在审视自己的历史时,尤其要注意下面的线索。
(1)什么样的经历屡次出现?重复本身就是线索。
(2)什么事情总是在你的低潮期支撑你?比如我上面提到的写作,多次在我非常困难的时期带给我人生转机,直到我最终认识到我必须好好重视写作。
(3)自己最敏感的是什么?一个人可能听觉非常发达,或者嗅觉发达,或者有非常出色的平衡感,这都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优势最好围绕这些特点来展开。
(4)自己最难割舍的是什么?永远要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去追随这些声音。如果一个声音反复在你内心出现,必有原因。
(5)你自己最快乐的是什么?有的人跳舞时最开心,有的人画画时最开心,抓住这些令你非常投入和开心的事情。
(6)你自己最痛苦的是什么?那些让你特别痛苦的点会给你留下最深刻的记忆,你也会花最多的时间思考这些痛苦。当你发现这世界上有很多人和你有同样的痛苦,而你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告诉他们、帮助他们时,这些痛苦会变成你的优势。
不要轻易放过以上种种迹象,越是频繁出现、越令你快乐或越令你痛苦,你越是容易在不远处发现自己的优势。

问题1:为什么我们要思考未来30年的事情?
问题2:有什么样的事情你可以做30年?
问题3:决定未来30年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问题4:在以上问题的答案清晰的前提下,我们今天该做怎样的选择?


贝索斯在2016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被记者问道:“你认为在未来10年内,什么变化最大?”他回答道:“这个问题不错。但是,我有一个更好的问题,在未来10~20年,什么不会发生变化?”

◆ “八小时”之外的平行人生

几乎每个人都需要三种收入:本职工作的收入,用来满足基本生活所需;第二收入,用来玩和发展兴趣,扩大第二收入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和长期发展的需求;投资收益,用来使自己免除“老无所养”的烦恼。

◆ 工作历练

所以,在决定是否加入一家公司前,你必须对这家公司的CEO有非常充分的了解,了解的途径可以通过其公开的言论。最好看其过往三年的公开言论,因为可以通过对比一段时间的言论,看到其认知升级的速度。尽管你未必能直接向CEO汇报,但是他的认知会直接影响这家公司的前景,也就是你未来几年的前景。所以,当你拿到几家公司的offer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时,想方设法去了解其CEO的认知水平和升级速度是一个绝妙的办法。

一言以蔽之,伟大公司的护城河在于“创始人认知升级的速度+公司愿景+有生命力的组织”,有了这三点根基,它们就可以从低级别的竞争中“逃逸”出来,登高望远而不焦虑。

面试草率。如果一家小公司在选人这个环节非常草率,请谨慎对待他们的offer,因为通过这种草率流程进去的人员素质普遍参差不齐。你愿意与这样一群人为伍吗?

一个人在职场的价值,与巴菲特对于公司股票的价值判断类似,“短期是投票计,长期是称重计”。你短期的收益,可能来自某位老板是否和你看对眼,长期的收益却来自自己的技能、视野和影响力。技能代表基本价值,视野代表做出明智选择的能力,影响力代表着个人未来空间的大小。
1)看清自己真正的市场价格:要追求高时薪胜过追求高年薪。当你明白你的真正价格是时薪时,你会逼迫自己要么在这个领域精进,要么换一个跑道,去那个高时薪的跑道赛跑(或者领跑)。

所谓的理想工作必须要回答好如下三个问题。


第一,做什么?
第二,与谁一起做?
第三,能否发挥自己的优势?
答案也非常明显,理想工作必须具备三个特征。
第一,做有潜力的事情。
第二,与自己佩服的人一起做。
第三,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1)做有潜力的事情。
(2)与自己佩服的人一起做
当你非常敬佩一个人的时候,你不仅是在与他共事,你还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对年轻人而言,还有什么比学到东西更加重要?钱可以慢慢挣,碰到好老师千万别错过。
(3)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木桶原理很重要,但木桶原理并非让你一味去补短。它是告诫你:不要让你的短板影响到自己优势的发挥。

永远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相比。想办法找到合适的环境,做合适的事情,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1)加强和领导的沟通。沟通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去完成一个使命,即让领导相信,自己会努力工作,给领导“长脸”
2)围绕核心优势打造护城河
3)稳扎稳打,求深而非广
4)眼光高远,超越“竞争”

我对在工作中如何提升认知有如下7条建议。

(1)上手体验产品、服务和情境
(2)找客户沟通。
(3)找厉害的人沟通。
(4)读好书。
真正的好书只有一个定义:能改变你认知的书。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罗伯特.M.波西格著)改变了我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爱上双人舞》(李中莹著)让我重新认识了婚姻和爱情;《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著)让我理解了心智成熟之路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是我们要坚持一生的道路;《怎样解题》(G.波利亚著)奠定了我思考问题的角度;《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著)让我更加确认多重思维框架的重要性。
(5)不断地提问。
(6)不断地收敛。
我们必须“收敛”,即能不断地把无关紧要、不那么重要的东西依次排除掉,直到减到不能再减,剩下的只有最核心的问题和它所依赖的条件
(7)学习框架,运用框架,建立框架。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建立“多重思维框架”,他希望大家能多理解一些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思维模型。你所掌握的思维模型、思维框架越多,你越难犯下愚蠢的错误。只有一种思维模型和框架的人,不是智者,而是容易被牵着走的人。容易被牵着走的人,是那些注定要被收割的人。
但是,在一个快速发展的公司内,对新的挑战(做没有做过的事情)一味说“No”,你也会成为领导眼中裹足不前、思想保守和潜力有限的典型。但是,贸然说“Yes”(其实你想说“我试试看”)的话,的确有无法按照预期完成的风险。
什么样的任务该接,什么样的任务不该接?判断标准无非两条:第一,完成这个工作所需的能力距离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有多远;第二,这件事情本身的难度有多大?

不要以别人期待的方式去满足别人的预期,因为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想要什么,但他知道什么结果好、什么结果不好。所以你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去超越别人的预期。不断达到自己的预期,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有更高的标准。

第一,用自己特别擅长的技能去创造性地解决这个问题,即以自己的方式去超越别人的预期;第二,借别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你可能不熟悉这种战争,但是总有人熟悉,找这些“熟手”来帮你。

碰到暂时性的困难不要怕,因为你已经没有退路,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输了,人们会很快忘记你;赢了,大家会永远牢记你。

所谓职场规划,核心实践就是要不断地提升专业技能,提升人品。

怎样确保自己的工作安全?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回答,我认为有两方面需要注意:第一,自己一定要有一技之长。
第二,要展现更大的影响力,

◆ 第三空间:让心成长

任何需要你投入大量时间或占用大量空间的物品在“娶进门”前一定要格外小心。除此之外,很多无用的小零碎积少成多,最终也会占用大量的空间,消耗额外的精力,因此也要格外注意。

“人生迟早会输,会向命运认输,但别那么早地投降。”

曾以为所谓自由是对任何事情说“ No”的权力,后来才明白,自由是去做那些必须去做的事,完成必须完成的使命。

杰克·韦尔奇这样定义命运之域:你所擅长的事情和你真正喜欢的事情的交叉点。他在书中引用了马克·吐温的一句话:“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日子就是你出生的那一天和你懂得生存意义的那一天。”

◆ 活出自己的精彩

按照木桶原理,一个人的人生成就将被其短板限制。但是,大部分人的悲剧不在于无法克服缺点,而在于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优点,没有在优点上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资源。

第一,在公司和自己业余时间的事业中,永远以“为他人提供真正价值”为导向,而不要自嗨。
第二,避免任何时候都是数据导向、利益导向,这样是短视的,你也会在迎合大众的习惯中逐渐失去自我,最终被大众抛弃。

◆ 升维思考


你会经历从“只见自己”到“看到众生”和“看到终生”的转变。你不是在解决此时此刻的问题,你是在解决长期的问题;你不是在解决小我的问题,你是在解决大家的问题。你的思考因此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人本质上是偏于安逸、懒于思考的。美团点评创始人王兴曾经引用过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是愿意做任何事情的。”

对于当下层次的困惑,要提升一个层次去思考,然后回过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升维思考,降维攻击/行动。

有些朋友面临职业选择时,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对此我有简单的答案:站在7~10年后的角度来判断哪一类公司会赢,

就是升维思考之所以有效的秘密。下面是更多的例子:
(1)如果你碰到学英语的问题,不妨上升到学习任何语言或者熟练使用英语的高度。
(2)如果你碰到短暂的财务危机,不妨认真思考一下财务自由的问题。
(3)如果你被感冒折磨了两周,不妨认真考虑一下如何保持长期的健康,增强对任何疾病的抵抗力。
(4)如果你和父母相处不好,不妨深刻地思考一下原生家庭问题的渊源和解决方案。
(5)如果你在工作中不顺,不妨思考一下整个职业规划问题或者这一代人所遇到的工作、生活困境。

你会经历从“只见自己”到“看到众生”和“看到终生”的转变。你不是在解决此时此刻的问题,你是在解决长期的问题;你不是在解决小我的问题,你是在解决大家的问题。你的思考因此有了更深刻的意义。

当你能搞定升维思考时,自然就搞定了降维攻击。

简而言之,人们会因为过去已经花出去的钱、投下去的精力和已经付出的感情来决定是否继续这样做下去,而不是着眼未来去做判断。之前沉没成本总被用来解释一些情侣明知有问题、没有美好未来,却彼此不说破、纠缠很久的感情困扰,但沉没成本在工作和投资上的体现更加突出。

如果你从毕业就一直在职场,你大概会有99%的概率在一维世界里,这是大多数人挣扎的原因。我们太在意眼前的安全,却对未来的风险视而不见,选择性地忽略,而个人梦想更是无从提起。

面对是指不否认、不逃避,承认自己目前处于不适的状态;接受是指以不对抗的心态去面对不好的状态,接受这件事情已经发生,接受自己不适,接受这件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接受这件事情在此时发生;飘然是指以一种轻松的心态来旁观自己,甚至可以想象自己思想出窍,能飘在空中观察自己,看看自己的种种不适;等待是指安静地、有耐心地等待好转。

◆ 正视自己

比如老板给你一个大项目,要做一个项目计划书,这个项目会持续至少5年,涉及四方利益。当没有达到很明确的状态时,纠结的人往往选择不动笔,等在那里。虽然他每天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但就是不愿意写出来,因为感觉时机不成熟。

如何破局?

按照以上建议,则有如下步骤。

(1)做自己:把自己对于项目5年之后的理解写出来,不要担心对与错,不要担心别人说自己傻、水平不够。
(2)讲真话:不要考虑别人对这个项目的期望,只想自己对这个项目的期待,讲自己内心真正相信的东西。
(3)分而治之:想拆分,总有办法,可以按照Why、How、What的思路去拆逻辑,也可以按照等分原则去拆模块。只要往下拆一步,就是前进一步。
(4)向前一步:先放下最终的目标,想一个3个月的小目标,然后在“假设这个小目标已经完成”的基础上去思考下一步。移步换景,登高望远。
(5)快速迭代:如果无法一下子给出一个理想的结果,则可以每天迭代一版,每一版都拿给自己的“客户”,包括同事、老板、朋友去寻求反馈。只要能快速迭代,快速基于反馈修改,则周二的结果会好过周一,周五的结果会好过周二。

◆ 复盘机制:如何把每一次意外和跌倒都当成机会

复盘,本是围棋术语,指棋手对局完毕后,回顾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得失,学习对弈的方法。高水平棋手在训练的时候并不总是和别人搏杀,而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复盘上。通过复盘,当类似局面出现时,能立刻知道该如何应对,这对下棋水平的提高很有好处。

我曾经就职过的华为,把复盘机制用得淋漓尽致,不仅项目完成后总结,甚至重要的出差也要复盘。

微软新任CEO萨提亚上任之后,给全体员工推荐了一本书Mindest(《终身成长》),书中强调成长心态。成长心态需要你把关注点从到底做错了什么,转变到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这就是复盘方法论的精神实质。
那么,什么是明智地忘记,什么是好的复盘?
第一,不要轻易忘记关键的错误。
第二,不要纠结于对与错,而是要把重点放在“我能从这种错误中学到什么”,最好深刻到刷新认知。
第三,克服锚定心理,这只是人类天性中容易犯的诸多错误之一,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有更多类型的心理误区。只要能克服某种典型的心理和思维误区,就能有长足的进步。

现代人有两个切肤之痛,第一是在无关小事上分散太多注意力;第二是在关键大事上缺乏行动力,投入资源也不够。

车和家的创始人李想说过:“对外关注探索,就不那么烦躁;对内关注成长,就不那么焦虑。但是,烦躁和焦虑都是永远发生的,我们要做的是减少时间周期。”

“面对bug的三部曲”是:
(1)如何防止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2)如何用自动的机制防止这个问题再次发生?
(3)如何避免他人犯同样的错误?

筛选一遍后,就能更加清楚地知道哪个裂缝是最重要的,哪束光线是最关键的。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用在这里,就会事半功倍,能快速打破僵局。这也是“力出一孔”的妙处。

如果你从来没有尝试过长时间每日重复一件事情,你对查理·芒格这段话的理解可能会落到“坚持”二字上。但是通过多次实践你会发现,所谓的坚持最重要的其实是开始第一步。而且这第一步必须在今日踏出,而非明日或“回头”,更不是“等条件成熟时”。

总结一下,面对全新挑战的方法无非综合使用以下几条:
(1)向前一步;
(2)寻找裂缝;
(3)力出一孔;
(4)日拱一卒。

第一个启发:内心平衡需要从自身找答案。

即每个生命都自有其意义,我们的使命就是发现这种意义并且活出这个意义。发现意义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工作(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第二种是爱(关爱他人);第三种则是经历苦难。

◆ 每日践行:思行合一才能快速前进

车和家的创始人李想提过一个观点:一个公司必须非常明确地知道两点:第一,自己想要什么;第二,自己的客户是谁。

如何明确地回答“自己的客户是谁”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成为自己的目标客户。换言之,如果你无法深入体会某个场景、深入理解某种痛点,你很难做出真正的好产品。因为你不知道该如何取舍,也不知道该坚持什么。

如果把写作看成一种知识的输出,那么我们就得去审视自己的知识存货和知识输入。我们知识库的输入包括阅读、看电影、旅行、实践、听优秀的人分享等。而在这些方法当中,最易得的就是阅读。这是一种间接知识的传承。

这是缺少阅读目的(reading purpose)的表现。我们都反对功利性的阅读,但是,功利性不等于目标,目标也不等于功利性。不能因为反对功利性阅读而放弃对于阅读目标的审视和设立。阅读必须有目的,没有目的的随机阅读,除了放松大脑,其他一无是处。

从哪些方面寻找阅读的目的?


第一,最近的困惑,比如关于学习效率的,关于二人感情的,关于亲子关系的。任何困惑都可以作为阅读的目的,困惑越深,这个目的就越明确。
第二,希望精进的领域,比如心理学、编程或茶艺。
第三,打算输出的领域,比如你要做一个知乎Live,你想写一本书,你想做视频博客(vlog)。输出会倒逼输入,会逼着你去大量阅读。
以终为始,重新去推演自己的阅读目标,以便更好地阅读,更有效地阅读,更多地阅读。

如果你最近一段时间读书散漫,没有目标,那么说明你近期的人生目标也不明确。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警示信号。告诉自己,应该慢下来,重新去看是否在正确的轨道上,阶段性的目标是否需要更加明确。

速读术
越是在注意力被大量占用的时代,越要讲求读书的效率。关于读书,首先应该明确如下几点。
(1)任何一本书,只要花10分钟就能判断值不值得读。人类历史上产生的书数以百万计,但是真正有原创思想的经典之作不过1%0。对你而言,大多数书是低价值的。你只要判断现在这本书是不是高价值的即可。
(2)在读书的时候,秉持People Rank(即搜索引擎中的“知名度”,这里指我对其他作者作品的引用或推荐)的思想很重要,读书应触类旁通,还应关注一下书的作者是谁,书后面引用了哪些其他著作。因为一个优秀作者的其他作品一般也都不错,一本好书后面所引用的其他著作也一般是好著作,这就是读书时的People Rank思想的运用。
(3)即使是好书,也要非常快地看完。多快?通常经验是1小时翻完一本300页有一定理论深度的书。迅速找出书中对你有用、对你有启发的部分,忽略其他部分。
(4)带着问题去看书,持解决现实问题的想法去书中找答案。
(5)立刻实践书中相关的部分,或者是对你有启发、能解决你问题的那部分。
(6)有机会应从头再翻一遍,一本好书要翻很多遍。
(7)看书不是全篇地往头脑中复制粘贴,这样不慢才怪。看书就像是做索引,想象一下在大脑中建立一个索引库,看完书之后能在这个索引库中添加一些记录,以后碰到问题,在这个库里检索即可。读书要像查询手册一样,碰到问题,知道哪本书里有答案,可随时去查阅。
(8)看书,就要看重点的示意图,示意图代表着关键思想的抽象,代表着核心思想,一图胜千言。
(9)英文书也是一样,英文书为什么看得慢?因为我们习惯了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看,想想你是怎样看中文书的?一目十行地扫视。如果开始不习惯,可以每一段看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这样也可以加快阅读速度。
(10)很多书的核心观点只有几页,哪怕是300页的经典书,也不可能每页都是经典,所以你需要迅速直达核心,找到这关键的几页。
(11)看书时不要从前往后一页页地看,可以从最后一章看起,或者随便翻到某一章就开始看。忽略顺序和逻辑,直接切入你最感兴趣的部分。

关于高效阅读的几个方法


(1)“不择手段”:在阅读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洁癖”,比如,有人只喜欢纸质书,有人读电子书的时候只喜欢电子墨水,并且只喜欢某一款Kindle。这就难伺候了。其实,阅读就要不择手段,充分利用各种介质阅读,比如纸质书、Kindle、iPad。告诉你一个惊人的发现:其实用非常大的iPad Pro及Macbook这样的电脑阅读,速度是非常快的。相比纸质书,电子阅读缺少一种庄重感,但是在搜索、做笔记、做分享等方面,电子设备远胜纸质书。
(2)不择时间:如果能有固定的阅读时间当然最好,但是没有的话怎么办?很多人会把不期而遇的碎片化时间全部浪费掉,其实可以用于阅读,前提是你把阅读变成像看微信或者打手游一样方便,可以随手拿起或放下。很多人喜欢沉浸感,但沉浸感是一种很昂贵的体验,需要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长度,需要前戏,也需要后戏。但在这个时代,我们必须向碎片化臣服,比如利用碎片化,去做一些随手可得的阅读。想想看,每天我们花在朋友圈、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的时间不都是阅读时间吗?其实,那里面没什么太多有价值、成体系的内容。要获取有深度的知识,还是来看书吧!
(3)抓住重点,抓住相关处:看书的时候,不要像兔子一样安静,要像猎狗一样敏锐、灵动,永远要知道自己拿起这本书的目的。要快速地去找你在此书中的猎物所在。猎物有两种主要的类型,第一是核心思想,比如找到长尾理论的依据、背景、阐述和重要的例子。又如阅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就是要找到关于良质的阐述。第二是和你自己相关的东西,比如读《少有人走的路》,你可以看你重点关心的部分,看看哪些内容可以解释你目前的人生道路,比如感情上遇到的挫折与问题。仅此而已。
(4)注意输出:只输入不输出,其输入效果也不好。读书一定要注意输出。输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摘;可以是拆书,把书的逻辑框架、叙事步骤拆解出来;可以是一段读书笔记的分享。我对于好书的标准很简单,就是至少有一点可以影响到我的思想,让我愿意后续拿这个观点去分享。所以,阅读一本书,找到一处可以分享的地方,这是基本要求。这就和你每天用一张照片来概括当天的生活经历一样,要求不高,但是做到的人不多。不过还是希望你能做到。

其实每个人每天总会有不同的发现、不同的灵感,但如果不马上记下来——无论是用小纸片还是手机,这个灵感会转瞬即逝。

因为写作频率提高,直接刺激了感官的敏锐度,对于身边原本忽视的人、事情以及自己内心的涟漪更加敏感,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写作素材。

灵感捕捉


其实写东西不难,确定写作主题反倒是最难的一件事情。好主题最基本的条件是:这个话题是大家关心的且我正好言之有物、有感而发。灵感是来无影、去无踪的,所以,如何能激发灵感,如何能在灵感降临时及时记录下来,就成了一种挑战。
根据我的经验,灵感总是出现在下面几种场景下:
①与人聊天时,尤其对方和你思维合拍时,你的很多想法会瞬间爆发。
②空闲独处时,比如睡觉前、起床后、刷牙时、在卫生间时等。这些场景的共性是你处于一种相对独处的状态,有一段不受打扰的时间。
③看书时或者听书时,所谓好书一般都需要看很多遍,且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游戏改变世界》《赋能》等书,我都是前后多次阅读,每次都有新的启发。听书也是一样,有段时间我听曾鸣的《智能商业20讲》,因为每天上下班开车时都会听,所以基本上一两天就能听一遍。我经常在堵车的时候突然关注起某句话,觉得非常有启发。这就是灵感。
④体验新产品时,无论是Tesla Model X、Apple AirPods耳机、iPhone X还是抖音,我都会在接触这个产品的初期有很多观察和感悟。
⑤他人提出好问题时,比如有读者在微信后台提出好问题时。
总结以上场景,其共性是有合适的环境和有新的信息输入。但是,灵感的特征是忽如其来、转瞬即逝,所以在灵感产生时,要尽快用各种方式记下来。现在我常用的办法就是用手机备忘录记下来或者在微信朋友圈里把某些想法直接发出来。开车的时候不好记录,我就按手机录音键把想法录下来。当我想写文章时,就去备忘录或者微信朋友圈看我当时的感言。

书写流畅度体现出了你对这个想法的认同度和你内心中与之相关素材的丰富度。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书写肯定不会流畅。

无论是否迷茫,你觉得对你的终极人生有益的几件事情,就需要像这样每天去坚持。

◆ 终身学习:人生最重要的能力

但最终职业发展的选择要以思考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为前提。此时,放下压力,卸下重担,远离欲望,忽略恐惧,直达自己的内心,不断地追问: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排在第一位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需要做什么样的牺牲?我要放弃什么?我要抵制什么样的诱惑?

◆ 悦纳自己:这是给你的唯一恩赐

比如在职业选择上,我曾经被眼前的利益所牵绊,但后来还是靠以终为始的思考方法做出了无悔的决定。在实践以终为始的思考方法时,一定要有一个标准,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什么没有那么重要。这就是我一直强调的,一定要对诸多因素进行排序,这样碰到任何选择时,才不纠结。

如果你此刻非常辛苦却又不快乐,那只有一个原因:你在追求一个错误的目标,你在试图追求别人定义的成功,而不是真正地去思考自己来到这世上的原因。你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独一性,以及这种独一性的价值。

其实真正的幸福感来源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正是我内心想做的,并且我内心想做的事情给我带了最大的回报”

从外部去获取认可,期盼获得足额的回报。殊不知,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在。把我们最大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让我们对自己的状态最满意,外界的评价也好,回报也罢,你不求自来

所谓“内圣外王”,“内圣”是因,“外王”是果。因果关系理顺后,你自然就知道该在什么地方发力了。

◆ 多维人生:你的人生有更多种可能

你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最强的那一点,去加强它、放大它。你需要做到让大家一想到某件事情就能想起你。这种优势是超越公司和工作的。我们的每一天都是为了寻找和加强这种优势而存在。这样的优势,能让你明白自己在脱离公司之后的真正价值。

我计划以后要写更多的故事,而不是讲更多的道理。因为故事能流传得更久远。但是写故事或者小说并非易事,你需要有很强的感受力,还需要很多的素材。怎样积累素材?是等到真正实现财务自由那一天再去积累,还是从现在开始积累?

我的答案是从现在开始积累,因为绝大多数人无法等到真正实现财务自由的那一天就会衰老,并非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增长得更快。我不是圣人,也不能免俗,所以能做的就是在当下的生活中去寻找意义,而不是等到虚无缥缈的“那一天”。

在追求自由生活的道路上,种种心烦意乱都是正常的,心如止水才是死水微澜的标志。为了追求自由、乐趣和最终的意义,我们必须承受更多的内心波澜。

我鼓励你也记录下自己的每一天,记录下自己的经历和幻想,用各种方式。随着记录的进行,你生活的意义也会自然闪现在你面前,就像我今早在顿悟中醒来一样。而我们每一天,都在写自己人生的剧本。

◆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我们其实无需和任何人比,只要充分地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钻得足够深,坚持得足够长久,相信得足够坚定,我们就一定能比不付出的自己收获更多。或许有一天你回头看,你原本不服气的那些人已经在你的身后。或者,他们依然在你的前方怡然自得。但,这一切还会引起你内心的波澜吗?

戴维·希尔说:“生命仅有一次,我们只有活得义无反顾,才能活得无可替代。希望我们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能纯粹而热烈地活着。

◆ 人生不止于谋生

这样的坚持到底有何意义?我们会因此变得更富有,变得更加有名?很难讲,99%的可能不会,你还是你自己,你还是一样的卑微。
那这样的坚持到底有何意义?我想我们至少借着这个举动,对自己宣布一件事情:我可以改变自己,哪怕只是身体的一小部分。

我们是有机会通过内心的动力改变自己的,哪怕是一点点。

我们在任何糟糕的境地下都是可以做选择的,当这个选择足够具体、足够聚焦并且你能够坚持这个选择时,生活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

记住,只做一件事情,要坚持去做,也不用和别人去比,只是去尝试战胜自己的惰性。在更加糟糕的情况下做出一个选择并且坚持下去,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找到一个全新的自己,一个可以掌控自己、改变心态的自己。

有些时候生活好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这会带来强大的无力感,你会因此觉得陷在那里无法动弹,战胜这种无力感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做一件自己可以掌控的小事,通过这种小事获得掌控感,然后找到出路。

怎么培养直达的能力?


(1)尽可能接近信息的源头。
凡事皆有源头,比如一本书,有人会用一篇文章来概括,这篇文章就是间接的知识,如果你通过这篇文章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那么就一定要去阅读这本书。也许到最后,你所得出的结论还是这篇文章的观点,但你此时对于这本书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当初看这篇书评的时候。
在朋友圈经常有很火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是翻译、编辑而来,取自国外的媒体。这时候,如果你稍微用点心,就可以找到这篇文章的源头,可能是Medium(国外的博客网站)上的一篇博客,可能是Instagram上面的一些照片,可能是YouTube上的一段视频。转载是轻松的,转发更容易,但是,如果你愿意花5分钟,而且不怕英语等外语,你就可以直达信息的源头。
(2)和厉害的人对话。
厉害的人厉害在何处?我看他们经常有一句话直达本质的能力。我在工作中有机会接触到不少厉害的人。近距离和他们交谈的时候,发现其思考非常深入,往往让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我曾碰到的一个厉害的人,两三个月时间,我听他讲自己公司的BP(商业计划书)已经三遍了,看起来PPT更新的部分不多,但是每次听他讲,都有30%~50%是新的信息。而每次新的信息又把我的思考引入一个新的深度。和这样的人交流,你能提高得很快。
我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强的模仿和学习的能力,小时候,班里来了一个数学很厉害的人,每次我很费劲地复习,他看起来都不用复习,但我每次都考不过人家。后来我花了一个假期,看完了一本《一题多解》,之后的数学考试,我就彻底翻身了。
和高手多切磋,你会不自觉地去模仿、去学习他的思考方式。所以,不断地去识别、发现和接近你身边的高手,是训练自己思维的一个好途径。
你要去寻找和创造这样的环境,让自己有机会和厉害的人对话。当然,前提是你自己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仰望是没有用的,要不断锻炼自己,这样才有和高手切磋的机会。
(3)从反面去思考问题。
关于从反面去思考问题,查理·芒格讲了很多,他的《穷查理宝典》,差不多一本书都在讲这种思维方式。
他举的例子是:如果我知道自己要在哪里死去,那我一生都会避免去那个地方。我们能预测自己在哪里死去吗?不能。所以,这个极端的例子只是用来强调反面思考的重要性。

(4)不要在朋友圈寻找真知。

怎么培养分析本质的能力。


(1)把思考的时间范围拉长,尽可能拉长。
(2)筛选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尽可能地少
(3)只相信最基本的事实和原则

怎么强化能力,形成稳定的胜率?


(1)尝试否定自己。
(2)向厉害的人学习,阅读经典图书。
(3)不断实践,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


所有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了实践,没有实践,就无从学习。而为了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就需要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


思维框架的构成


(1)基本的理念。比如打游戏,你是想消磨时间,是为了赢,还是为了虚荣?
(2)基本的思考倾向,比如逆向思考。
(3)思维模式。建筑有建筑的模式,编程有编程的模式,思考也有思考的模式。比如战略思考、竞争分析,都有固定的套路,可以先从固定的套路开始学习,然后找出那些最适合自己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