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核。
但最近很多小伙伴在后台私信我关于基金的事情。
貌似现在的股市背景下,基金投资成为当下最时髦的投资方式。
支付宝的截图满天飞,朋友圈内各种股票、基金的信息络绎不绝,这和去年同一时间,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我自己从事基金工作很多年,对基金略懂一二,所以,这一期想科普一期基金,自然你们懂得,我不推荐股票,自然也不会推荐基金产品。
我想说说在我看来基金是个什么东西,如果你们要购买基金,或许你们应该知道的东西。
为了讲述好这其中的逻辑和背景。这个视频我将分为三个部分给大家讲述:
第一个部分:聊聊基金的诞生,以及何为基金;
第二个部分:为什么说现在是个大基年;
第三个部分:在大基年的背景下,你可能需要怎么样筛选基金。
如果你对前两部分不感兴趣,你可以直接跳转到第三部分。但既然你都打算投钱进去了,不妨搞明白基金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把整个视频看完。
01 何为基金
早期,中国股市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国有企业实现融资。
当时上市是有指标的,能够拿到指标的都是些急需要融资的国有企业:
一方面:因为这些能够上市的企业,本来就缺乏资金,要凭借股票分红获利,不太现实,股票获利的方式只有通过买卖差价;
另一方面:股市成立之初,股市的制度并不健全,国有股、法人股不能在市场上进行流通,导致流通股不足。
在流通股不足和只有通过买卖差价赚钱的背景下庄股横行。股票的市值上涨与股票的基本面没有关系,主要依赖于庄家、大户的操盘拉涨。
形如94年的界龙实业,97年的琼民源、大牛股银广夏、被刘姝威拉下神坛的蓝田股份、庄家吕梁操盘的中科创业、以及德隆系坐庄的湘火炬等等。这段历史,是段非常有思考价值的历史,在之后的资本故事系列中,也会逐渐讲到。
对于坐庄,市场参与者,券商、庄家、散户也并不忌讳。在那个年代,大家都清楚,要通过股市赚钱,有两句箴言:跟着庄家炒,先于庄家跑。
因为散户横行,当时股市的换手率畸高,自然股市也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不稳定的市场带来了很多金融市场的问题,比如“股市赌场论”、“各大派系”、“机构现身坐庄”等等。
面对不断激增的金融风险,监管层希望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方式来降低“坐庄炒股”带来的风险,而增加机构投资者数量的方式就是模仿当时成熟市场的操作方式,成立基金。
由于种种原因,基金的成立并不顺畅。
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产生,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主对冲基金对于国家金融体系的打击,使得当时的监管层觉察到阻止金融风暴的蔓延、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
而要防范金融风险,就需要培养本土规范运作的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的诞生成为在当时中国资本历史发展中的必然事件。
1997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1998年,国泰基金管理公司在上海成立,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在深圳成立。同年,国泰基金和南方基金发布基金募集公告,标志着中国第一批证券基金的诞生。
当时发布的基金还为契约型封闭式基金,这里很有必要解释下基金的分类和背后的意义。
我们现在先行的基金产品分为两类,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字如其名,公募基金是可以公开募集的基金,可以大大方方的打广告,大大方方的卖。所以小伙伴们在支付宝等平台购买的基金多为公募基金。
与公募基金相反,私募基金不能公开募集,只能向特定符合要求的投资者募集,所以在市场上很少看到私募基金公开募集的情况,私募基金的投资门槛自然要比公募基金高很多。
正规的私募投资,最少投资的额度是100万元,而要投资私募基金,还要证明你拥有的个人金融类资产不得低于300万元或最近三年的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
即使是这样,现在投资私募基金,也着实不容易。
私募基金成立之初,私募基金的主要投资人,也就叫LP,主要是个人投资者。
所以早期购买私募基金,可以通过一些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购买,其中不乏国内外排名前几的私募基金机构的基金产品。
随着一些政策的实施,现在私募基金主要的LP已经不再是个人,而是机构,这些机构包括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甚至政府。
在LP结构变化的情况向下,私募基金机构开始内卷化,大基金变的越来越大,小基金变的越来越小,甚至很多基金募资出现了严重的困难。个人投资者投资优质私募的机会变的越来越少。
如果说未来的格局是公募基金服务于散户,私募基金服务于机构。你也可以大体上结合公募基金成立的背景,了解到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赚钱方式的不同。
公募基金赚钱的方式,如果你在支付宝买过公募基金,应该知道,主要是管理费。
而私募基金的赚钱方式,除了管理费,还有投资收益分成。也就是未来赚的钱,私募基金可以通过分成的方式享受到超额收益。
正是因为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赚钱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公募基金的目标是做大规模,依靠于排名过活。私募基金的目标是做大收益,依靠绝对超额收益赢得市场。
理论上这么来说没错。但很多私募基金可能就是管理费型的基金,主要依靠收取管理费来赚钱。而很多公募基金也谨记受托责任,并不把相对收益作为基础,追求绝对收益。
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了解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区别,掌握基金的服务对象、赚钱方式的不同,我觉得也就足够。
但是你有志于深度了解基金,并有志于参与到基金的工作当中,你可能还需要知道基金的运作模式。
最早成立的基金是契约型基金,契约型就是一种基金的运作模式。
既然是契约,也就代表着,你在购买基金时,会和基金产品的发行方签订契约合同,你花出去的是钱,得到一份合同,合同中规定了你持有的基金份额。
因为你购买的是基金份额,合同代表着一种契约关系,契约关系不是法律实体,自然不具备法人资格。这意味着即使你购买的基金持有上市公司很多的股票,你也不能成为上市公司的股东。
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当年新三板转板上市,也曾发生过清理契约式基金的情形,当然这里是个插曲。
与契约型基金形成契约关系,不构成法律实体不同。公司型基金,则构成法律实体,你购买公司型基金后,会成为这个公司的股东。
自然如果这家公司控制了某家上市公司,你也就成为了这家上市公司的间接股东,通过公司型基金以有限合伙企业为主。
但请记住,你购买了公司型基金,这只能代表你成为了这家有限合伙企业的股东,并不带你成为发行这支公司型基金的基金公司的股东。
这么说有点拗口,我给大家画个图,大家就明白了。
假设我成立了一家基金公司叫做秃头基金投资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证券投资,也就是通过二级市场(股票市场)买卖股票来获利。
一般情况下,我不会通过这家基金公司直接参与投资,那是因为直接参与投资后,产生的投资收益会产生两重税收:
一个是基金公司赚了钱,需要交纳企业所得税;
另一个是基金公司赚了钱,要分钱到股东手里,股东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为了避免双重税收,我一般会以基金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募集资金成立有限合伙企业,用有限合伙企业投资分红,就可以避免双重税收的情况。
假设秃头基金成立的有限合伙企业叫做秃头大消费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秃头基金作为有限合伙的管理方:一般被称为GP,而其他参与方作为有限合伙的其他出资人被称为有限合伙人。
有限合伙人也被称为LP,LP的概念就来源于此。
你可能会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直接用有限合伙企业投资,而先成立一家有限公司形式的基金公司进行投资呢?
这主要是因为基金公司不可能只发现一款基金产品,当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有限合伙中,GP作为基金管理者、普通合伙人对有限合伙企业承担无限责任。
基金最多也就亏成0,所以你还能承担,如果亏成负的呢,比如原油宝,那你就得用你的个人财产来承担所有的损失。
如果中间加了一层有限公司,也就相当于你承担的亏损等同于有限公司以有限出资承担了有限合伙的无限责任,这样对你来说是安全的。
如果你这句话听着有点绕,你可以多听一遍,有限公司以有限出资承担无限责任。
当然,为了税收等各种原因,其实GP和LP的主体也会经常更换,如果你想知道不妨在弹幕中吱一声。
这是比较简单的基金形式,早些年间,加杠杆盛行。LP不单纯想要投资收益,其还要求刚性兑付。
比如要求每年支付利息,这也就产生了稍微复杂一些的基金形式,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搜索,比如分级基金、夹层基金。
你可以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查看大多数基金的情况。你仔细观察一下,这其中大多数的私募基金都是有限合伙企业,大多数的公募基金产品都是契约型开放式基金。
02 公募基金的最好时代
拉回来,虽然了解了基金的基本形式、构成、购买条件、赚钱方式、运作模式,但这些都不足以让你赚到钱。
要想了解基金,特别是公募基金能否让你赚到钱,你需要了解公募基金成立背后的目的。
早期成立的公募基金的目的是为了稳定股市,稳定的股市可以反映经济的增长情况。
这就代表着股市波动减少,稳定性的增加。使得股市可以作为经济的晴雨表,最终代表较为稳健的持续性收益。
但这里有个前提,股市是稳定的,波动是小的。而要减少波动,稳定股市,就要增加长期投资的机构投资者数量,反过来说就要减少个人投资者,也就是散户的持股数量。
减少散户的持股数量的方式有两个:
要么减少散户的存量;
要么增加机构的增量。
美国市场的稳定基本是从这两个角度来入手的。
上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盈利能力大幅增长,带动股市繁荣。
美国的精英层们给大众们编制了通过股市致富的梦想,使得大批的美国民众携带闲钱,甚至不惜借高利贷的方式跑步入场,当时美国股市市场上,散户持有流通股的比例一度超过90%以上。
当时的美国股票市场波动性大,且不稳定因素较高,散户的赚钱效应其实并不明显。
在上世纪20年代之后持续了近50多年,美国股市散户持股比例始终居高不下。直到美国两项政策实施,401K计划和注册退市制度。
如果你对美国熟悉,你肯定知道美国企业有一个特殊的组织,叫做工会。
美国企业工会成立的目的就是帮助美国的企业职工们获取福利。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工会强大到让很多的企业为职工的福利大包大揽,很多私人企业都由企业主承担职工的全部退休金。
这种承担职工全部退休金的方式无疑增大了企业的经济负担。1978年,美国政府推出401K计划,退休福利可由企业主和职工共同缴纳、合建退休福利。
401K计划下,职工在401K账户的缴费和投资收益均可以免税,直到退休后从账户领取养老金才会上缴个人所得税,而退休后的工资又普遍减少,使得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大幅减少。
401K计划使得美国职工在投资上所要缴纳的税款降低,而401K计划缴纳的养老资金最终交由专业的投资机构掌管。入市的机构投资者增加,无疑增加了机构投资者的增量。
而美国的注册制和退市制度,则有力的减少了美国散户的数量。自1950年起,美国退市的公司近1万家,而现在上市的公司也有1万多家。
退市的比率如此之大,对于散户来说,一不小心就会踩到一个大坑,大大降低了散户赚钱的欲望。而注册和退市制度的实施,无疑有减少了散户的存量。
也就是在这种增加机构增量和减少散户存量的基础上,美国股市变成了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现状。
而过往的A股不是这样的。一方面A股过往是核准制,也就是公司想要登陆资本市场,需要通过证券监管机构的审核。
因为监管机构的审核一般较为严格,一家公司从提交材料到核准通过,发行上市,通常要等待几年的时间。这也就导致了上市公司的数量增长的较为缓慢;
一方面是,过往的A股退市制度也不完善,鲜有A股上市公司退市。
正是这种上市缓慢、退市缓慢的情况下,股市就相当于一个桶,桶的体积不变,但随着参与股市的水越来越多且多种多样,桶里的每家上市公司都有被雨露均沾的机会,即使是再垃圾的股票,都会有被炒作的可能。
A股发展的那些年里,机构比例在增加,散户的资金持有也没有减少,一来一往,其实变化较为缓慢。直到最近几年发生了一些变化。
18年4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史称“资管新规”,资管新规对于通道业务、刚性兑付、限制期限错配等提出了新的规定。
简单来说,之前被市场推崇的以“本息兑付”的货币性基金以及理财产品受到了影响,货币基金存量规模有序抵减。货币基金的减少,导致了偏股型公募基金的增加。
另外,之前的外资不能投资于股票市场,在沪股通、深股通下,外资可以进入沪深两市,而这些进入沪深两市的北向资金,也多为机构投资者。
当然,销售渠道的变革,也使得居民接触理财产品的机会大大增加,在各大互联网平台流量增长乏力之后,鼓励居民贷款、理财成为了各大互联网平台的新型赚钱手段。
而这种新型赚钱手段的理财资金最终都流向了公募基金。
几方面的影响下,看起来散户该炒股还是炒股,但散户的持股比例开始下降,机构的持股比例开始上升,而在这其中公募基金是最大的投资机构,公募基金的投资风格决定了股市的上涨方向。
公募基金产品越来越多,公募的基金规模越来越大,当一款基金的规模变的很大时,再去炒作小市值公司很明显已经非常不划算。
对于大规模基金公司来说,炒作的对象自然变成了大市值公司,而为了保证相对收益的稳定性,最好的方式就是炒蓝筹。
另外,公募基金喜欢扎堆,因为扎堆投资对谁的业绩都好。所以,最近几年,如果问小伙伴哪些股票涨得最好,毫无疑问都是大市值蓝筹股。
我相信如果问大家去年的投资收益率,大多数投资于大市值蓝筹基金的小伙伴都应该不错。
而参与小市值基金投资的公司可能就没有想想中那么好。这主要是股市投资者结构和资金变动带来的结果,实际上和你是不是基神、股神并无关系。
蓝筹基金的投资就一定体现了这家基金对于上市公司价值的正确判断么?不一定,有的时候,可能是规模太大,大到别无选择。
03 筛选基金
很明显,这是一种资金驱动带来的股市分化现象,而随着注册制和退市制度的实施,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明显。
似乎大市值蓝筹股的春天来临,但是所有的大市值蓝筹股都是可投资的对象么?
当一个股票的市值涨秃噜皮了,已经严重偏离其价值的时候,股票价格不会调整?
其实长期来看,这些公司不会坑了你,但这个长期的收益偏低,甚至跑不过通货膨胀率的时候,你依旧是亏的。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当基金别无选择的时候,基金可能不再体现公司的价值,而更多的体现资金的流向。
这对基金经理是有利的,因为基金规模的扩大,基金管理费水涨船高,但是对于普通基民却不是,因为你赚钱的本质是获取投资收益。
而这种投资收益和股票最大的区别是,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而你投资基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较低风险下的高收益。
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现在的大基年,你也完全没有理由,把所有的信心押注在看起来1-2年赚钱效应不错的基金上,你不是投资于股票,而是投资于基金,风险控制始终是最重要的。
知道了这个道理,首先你就要确立一个信念。
过往的基金大涨,可能与你的投资能力和筛基能力无关。因为所有人都在说价值投资,大多数基民认识到的价值投资就是投资于蓝筹股。
但是如果你是3年前买这种蓝筹基,你试试。所以不是筛基的问题,而是这些年资金涌向公募基金,基金涌向蓝筹的问题。
而在未来,你也不应该抱着战胜市场,赚取超额收益的信心,因为你买的是基金,而不是股票,买基金这种理财产品,你无法控制基金经理的决策,你只能控制风险。
所以,请一定记住,选择基金就是控制风险的过程,或者你可以把控制风险打到弹幕上,来提醒你的决策。
那么如何合理的选择基金呢?我有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我把基金的认知程度分为三层;
第一层:不知道自己玩基金该赚什么钱的小伙伴;
第二层:知道自己玩基金该赚能赚什么钱的认知;
第三层:可能不会玩基金,自己炒股票去了。
第一层的小伙伴,或者对基金有了解,或者对于基金无了解。但通常情况下,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能力,也不知道自己像通过基金赚哪些钱,只知道购买基金是为了赚钱。
对于第一层的小伙伴,我个人的建议是关注于风险比关注于投资收益更加有效。
通常情况下,你应该从三个角度来衡量风险:
(1)风险需要时间的考量
短期的基金产品并看不出来基金经理承担风险的能力,没有理由把自己的资金交给一个基金从业期限较短的基金经理,即使他非常优秀,但我想你对他并不熟悉,除非你是他熟人。
按照惯例,投资业绩在5年以上才是一个值得观察的最低期限。你可以通过天天基金网、晨星网来查看这些基金经理的从业经历情况。
(2)风险需要正确的衡量指标
我相信大多数基民在筛选基金的过程中,看的最多的数据应该是投资收益率,不幸的是有时候这个投资收益率并不一定是较好的参考指标。
短期收益率不是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而衡量基金的风险波动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夏普比率:夏普比率的计算公式是夏普比率=(预期收益率-无风险利率)/投资组合标准差。
无风险收益率可以理解为长期国债的收益率,预期收益率-无风险利率也就是基金的超额收益率,夏普比率的含义则是在单位风险下,基金所获取的投资回报率。
一般而言,一个基金的夏普比率越高,这个基金在单位风险上获取投资回报率的水平也就越高。
但问题在于,基金经理可依靠于对冲手段改造投资来提高夏普比率,而且夏普比率的假设是回报率是正态分布的,所以单纯的依靠夏普比率筛选投资机会很容易受到庄家的操控;
②收益率标准差:具体公式不用这么解释,涉及到标准差,也就意味着风险的高低,如果一个基金的收益率标准差太大,则说明这支基金的收益波动性较大;
如果一个基金的收益率标准差小,则说明这支基金收益波动性较小。但如果一个基金每个月都亏10%,说明这支基金风险较小,基本都亏。
③下行风险:为弥补收益率标准差的局限性,一般收益率标准差会和下行风险一起查看,所谓下行风险,即是基金亏损的可能,一直基金可能收益率标准差较大。
但是没有下行风险,说明这支基金的收益不稳定,但总体是赚的。所以标准差和下行风险最好一起来看。
④最大回撤: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定期限内的最差回报率,也就是在这段期限内,从最高点到最低点的最差回报率情况。
基民不应该只看投资收益率指标,而应该结合几种风险衡量的指标来确定基金的风险情况来确定是否买入基金。
如果你不喜欢上述较为复杂的衡量指标,你可以拉长基金单位净值的情况,查看基金单位净值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单位净值变化越大,说明承担的风险越大,自然亏损的概率也就越大。
同时,你还应该适当的看待基金规模,并不是基金规模越大越好,反倒是一个基金的规模越大,迫使这支基金买入大量的行业和上市公司,会更加像指数基金,难以实现超越指数的超额收益。
(3)风险本质上来自于人,必须要关注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和策略
有的时候你看起来这支基金很价值投资,其中以分红作为其价值投资的主要体现,但实际上分红是基金经理给予高阶基民的烟雾弹。因为长期来看,没人看得清,但是分红总是能冠以长期价值投资的假象。
于是有些基金就打着长期价值投资,高分红的幌子出售其基金。实际上这是牺牲长期收益的表现,你想啊,如果长期基金可以赚到钱,分红越多,那么赚钱的基数也就越小。
本质上就是用长期收益来换流动性,与长期投资的理念背道而驰。
所以,你必须通过资料来了解这支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和投资策略。这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判断,风控体系、投研逻辑、投研流程来决定。当然这会更加复杂。
如果你觉得上述是高阶基民的筛基方式,那么或许我可以给你一种相对简单的筛基方式。就是看排名,而且是看长期排名。
时间越长,排名均靠前的基金经理其投资理念越成熟。比如你可以参考5年以上,每年这个基金经理的业绩是否都在业内排名前1/3。
筛基就是减少风险的过程,而对于第一层的小伙伴,减少风险也就是筛基金经理的过程。
第二层的小伙伴,知道基金是什么东西,更重要的是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这一层的小伙伴,可能有几点操作上的建议:
如果你是一个保守型的玩家,你应该更加关注货币性基金;
如果你对大盘的走势有一定的把握,但是对于个股如何选择却不太清晰,那么选择指数基金可能更适用于你。
提到到指数基金,就不得不提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没有错,但基金定投是有策略的,定投在美国可能比较适宜,那是因为美国的股市能较好的反应美国主要的经济增长情况,机构投资者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但无脑定投在中国并不一定完全适用,比如有些时候你定投沪深300可能是有用的,但是有时候你定投沪深300里面的大盘股很多成长性较差,反而不适合长期定投。
反倒是相对于指数,有些偏股型的基金因为历史业绩优异,可能更适合定投。中国的基金还没有到无脑定投的年代,如果你无脑定投,可能连腚都会投进去
如果你完全根据行业和公司来判断是否买入一只基金,实则你已经和炒股票没有太大的本质区别。你在意的不是风险控制,而是投资收益。
如果你都能承担高风险高收益了,都不再考虑风险的问题了,那么和下场炒股的区别也就不大了,也就是让基金经理帮你把钱过了一到手。
有没有完全可以保证收益的筛基方法,没有,因为投资有风险,理财需谨慎。
请记住,你买基金是委托理财,而不是下场炒股。
你信任这个基金经理,你把钱交给他就好了。如果你还是放心不小,时常惦记,每每都要打开支付宝查看一下今天的收益情况,这就偏离了委托理财的初衷。你不是在买基,你是在赌博。
最后说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事出无常,必有妖。
由里及核,做多中国。
我是梨核,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