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核。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做一件事——搭便车。
我的目标是寻找到导致成功的密码,投资于可能成功的项目,用资金换未来,用认知搭便车。
有时候,我就在想,我能不能把寻找成功密码的过程,做成一系列视频,来指导和分享我的判断,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合集。
那既然是寻找成功的密码,这期作为开端,我想先给大家聊三件事情:
- 1、时间的价值
- 2、变化
- 3、演绎
我想用这三件事,讲述一个道理,什么是机会,如何抓住机会。如果你刚好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我们就开始进入主题吧。
1、时间的价值
我可以么?我能行么?
我们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因为害怕把事情搞砸,最后真的把事情搞砸了。
这是一种不自信,似乎这是我们每个人对这种怀疑的一种定论。
但仔细想想,其实这是对自己价值的不明确。
你值多少钱,这事情已经不只出现在面试时,升职、项目,甚至连结婚,都是在双方或多方的博弈中为对方制定一个价格。
那,到底有没有办法为我们的人生定价?
我想,是有的。
我们的人生由两部分构成,现在和未来。现在的人生价值由你的收入决定,你收入的多,自然在别人眼里,你就更值钱,你收入越少,你可能就越不值钱。
人的一生不只包括现在,还包括未来,未来总是存在可能的。
如果你给你的未来定价,你不会相信你的未来是独立的,与你的现在无关。相反,你的未来往往是基于过往的积累。所以,人生未来的价值更多的是依托于现在价值的增长。
但谁又能确保你人生总是在增长的呢,你可能会遇到灾难,你可能会遇到打击。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又使你人生的价值不增反降。所以,考虑人生未来的价值,你还要考虑你可能遇到的风险。
我们的人生价值取决于现在价值的增长,同时,也取决于我们未来可能遇到的风险。如果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我们的人生价值,那么。
我们人生的价值=现在的价值X(1+增长率)/(1+风险率)。
现在是可以确定的,增长和风险是不可以确定的,因为它是未来。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它不由我们所生活的三维空间决定,而由我们无法掌控又相对公平的第四维度决定,那就是时间。
所以,如何给我们的人生定价,最重要的就是考虑时间的价值,而时间的价值取决于增长带来的收益和风险带来的损失。
我们经常会忽略时间的价值,但往往时间的价值却时刻在我们周围。
我们来举个例子,理解时间的价值,是如何指导我们做选择的。
假设我们有一笔10万的闲钱,我们面临两种选择,选择1,存入银行。选择2,买入一只股票。
如果我们现在存入银行,每年可以享受到3%的利息,这3%是时间带来的收益增长率。因为银行存款风险较小,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时间带来的风险率就是0%。我们把钱存入银行,我们每年的收益率是103%,103%是时间带给我们的价值。
如果我们把钱买入一只股票,股票的风险是大于银行存款的,这一风险可能是10%,股票要和银行存款实现同样的时间价值,103%,那么股票的收益率就要达到113%。在考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如果你要购买股票,你必须确保你的股票收益可以超过银行存款。
这是一个可以量化的例子,但多数情况下,我们所处的环境,需要考虑的时间价值都是不可量化的。我们只能通过逻辑的分析,来判别如何增加我们的时间价值。
要增加我们的时间价值,就需要不断增长,同时降低风险。
增长不是独立的,它来自于我们过往的积累。这种积累取决于我们对信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优秀的信息处理,可以让我们在决策的过程中,找到最有利于我们的最优解。
风险是不固定的,有的时候是不受控制的风险,有的时候是可受控制的风险。但不可控的风险发生时,我们无计可施。我们能做的努力,就是尽可能的控制可以控制的风险。控制可以控制的风险,和增长一样,也需要我们对信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
所以,无论是增长还是降低风险,都是我们认知信息和做出决策的过程,信息是客观的发生,决策是主观的行为。这决定着,如果要增加我们未来的价值,你不但要学会观察外部环境,还要学会及时做出反应。
有没有方法可以学会观察外部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我想是有的。你要学会观察外部环境,你就需要了解变化,你要想对变化做出及时反应,你就要把自己当做假象的主演,带入过往的变化中,演绎人生。
所以,我想说的方法是,认识变化和演绎人生。
2、认识变化
多数人出生的环境和背景都是相似的,智商也是差不多的,但多年以后,在工作和财富的积累上,却发生了极大的差别。
原因就在于变化影响了人生未来的增长和风险的多寡。
我们举两个场景来讲述下,变化是如何影响人生。
第1个场景:
20年前,你的父辈在县城开了一家工厂,有头有脸,还能贷款,公司的规模越做越大,资产越来越重。
由于这事赚钱,周围县城的老板们,渐渐加入到了竞争,由于竞争加剧,收入越来越低,总有那么几年,其他工厂的老板看到不赚钱,就关掉工厂。也总有那么几年,别的老板看到赚钱,加入到市场竞争。
在这20年里,你的父辈总在做一件事,在开厂和关厂之间左右徘徊。但直到5年前,你的父辈忽然发现他已经没了回头路,如果开厂他会赔钱,如果关厂,他会赔的更多。于是,他只能硬着头皮上,干着最累的活,赚着最少的钱。
第2个场景:
你和师哥都毕业于师范大学,毕业后面临的工作选择,要么是去学校教书,要么是去培训机构教学。
你师哥毕业于5年前,由于表现出色,拿到了某家知名培训机构的offer,在山东的某二线城市教初中语文。虽然工作辛苦了点,但每年的收入不错,好的时候,加上奖金有四五十万,不好的时候也能拿个二三十万。没过几年,你的师哥便在当地的教学圈小有名气,在当地买房买车,还于去年套现了公司的期权。
你毕业于去年,你的表现也同样出色,也拿到了某家知名培训机构的offer,底薪2万且周周双休,同时公司也为你准备了期权。但好景确实也不长,赶上了教育双轨制改革,整顿培训机构。公司只能将你辞退,毕业1年后,在当地教育圈没有名气,想重回学校教书,忽然发现,内卷已经相当严重。
无论你是工厂主,还是毕业生,你的选择总是大于努力,但问题是在不认识变化的前提下,你却无法做出选择。没有认知变化能力时,你压根无法衡量你可能获取的利益,和你可能遭受到的风险。
所以,认识到变化,才是你做出选择的第一步。
那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变化呢?
在向大家介绍变化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做三点重要的说明。
首先,对于绝大多数人,变化是不受我们控制的。我们只能顺着变化做出反应,却不能顺着变化改变变化,你我终究不是改变大环境的人。这决定了,无论如何变化,对我们来说,它都是客观存在的。
其次,变化影响的是前提,你做出的决策是过程,你得到的东西是结果。我们研究的变化是一种趋势,而这种趋势,影响着每个人,每个行业,甚至每个国家。
第三,变化是多样的,是无穷的。我们不可能穷举所有的变化,也无法对所有的变化做出有利的决策。那么认识变化的途径就是“积累——总结——归纳”,你的人生需要一张树状图,记录变化和结果的因果关系。
本着这三点说明,我想跟大家聊聊我所认识的4种变化。
第1种变化:政策
这一节中,我们说到的场景2其实就是一种政策,是一种产业政策。我们每天都活在政策之中,以至于工作也好、投资也好,都需要关注政策的变化。
如果你购买了基金,你基金净值的变化和去年应该是不一样的。去年,你基金净值增长的快,今天你的基金净值增长的慢或者压根就没有增长,实则基金净值增长的背后就受到政策的影响。
去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一些工厂出现停工停产,经济的增长自然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为了提振经济,世界多数国家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就是向市场中放钱。
当市场上投入的钱变多时,钱总会朝着可以带来更多收益的优质资产流动,于是一些钱流入了股票市场,抬高了股票市场某些优质股票的市值。作为基金的参与者,你享受到了大白马成长带来的狂欢。
但没有一个国家会一直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向市场上放钱,即使放钱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同样的,对于多数人来说,他们并没有享受到因放钱带来的财富增长,反而因放钱承受了通货膨胀。
政策必然会在一段时间收紧,流向股市的钱开始变少,你所拥有的股票、基金开始出现一定幅度的缩水。
但即使是资金变少了,资金仍然会朝向可能带来更多利益的方向流动,这种可能中短期同样来自于政策,这种政策可能与货币无关,但与行业有关。
新能源的扶持政策带来了资金向新能源行业的流动,教育的改革政策带来了资金流出教育行业。
总之,政策永远是影响变化的最重要的中短期因素之一。只要你处在某一国家,是某一国家的公民,你必然需要关心你所在国家、行业,现在的政策变化。
第2种变化:经济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学科。大学里常接触的教程是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但当把经济作为一种影响变化的手段时,经济的含义可能就远不至此。
如,产业经济。在国家面临经济换挡时,总会存在产业结构的调整。日本经济是常被研究的标本,除了其失落的20年外,更重要的是日本产业结构的变迁。
上世纪60年代,发了战争不义之财的日本,加快了其城镇化建设的速度,日本经济的主流从轻工纺织向重工业转换,很多日本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都是那时候发展起来的。
重工的兴起,轻工的衰退,部分日本轻工纺织业开始向海外转移,由于纺织轻工需要低廉且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亚洲四小龙成为了日本纺织业出海的继承者。
上世纪80年代之后,亚洲四小龙轻工纺织的发展同样到了转型期,于是一部分轻工产业开始向中国大陆转移,东南沿海城市成了主要的转移对象。
如果你刚好是一位轻工纺织从业人员,无论你是日本人、韩国人,还是中国人,你们的行业总会拥有一段产业转型期的高光时刻,自然也会有产业转型期的至暗时刻。
即使,追溯现在,你也能看到我们国家在产业结构上的调整,低端制造业在逐渐向大工厂集中,东南亚转移的趋势已有苗头。新能源、芯片制造等高端产业备受关注。一个低端制造业的人可能在想着是否出国,一个高端制造业的人可能在想着是否加薪。
如,区域经济。每个地方的支柱产业是不同的,地区的产业形式也是不同的。山东和浙江同时经济大省,但浙江的民营经济更为活跃,山东的国有经济更加稳健。所以,一个山东人留在山东更多的可能是成为一名公务员,甚至是成为一名国企员工。
即使对比山东和浙江的民营经济,其区域的特征仍然不同。浙江的互联网和服务业发达,所以培育了大批的互联网和金融公司。山东自然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工业的积累和资源的趋向。化工产业在山东群星闪耀,聚氨酯、轮胎、玻尿酸等等都能在山东找到最大的生产基地。
“区域和产业”结合在一起,为不同学科的人才早就准备好了就业的地址和方向。它决定了你的薪资水平,同样也决定了你的升职空间。
第3种变化:社会
人是一种依赖于组织的动物,所以除了人的个性,人还有群体普遍存在的行为,这可能是自然进化遗留下来的灵魂,也可能是后期培养积攒下来的意识,总之,这就是社会。
如,消费。我们每天每月都会吃糖、喝酒甚至抽烟。这一消费习惯或许是产品的成瘾性带来的,糖、酒、烟、可乐等等都会存在某种物质刺激我们的大脑皮层,从而让我们的大脑产生对该种物质的依赖,进而形成习惯。这一消费习惯又或许是产品的场景带来的,两个男人之间的冷场没有比给对方一支烟更好的缓解方式。我们有很多的节日,节日时我们习惯和家人、朋友欢聚在一起,每次欢聚都少不了烟酒的陪伴。
但是,我们仍然害怕变化,酒厂害怕年轻人不再喜欢喝酒。我们这些抽卷烟的朋友,也不可能在聚会时,掏出一根电子烟来增加朋友之间的友谊。
如,人口。春运是每年我们都会讨论的话题,春运又是人口流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前,农村人口在某些场合会受到别人的歧视。但现在,很少人歧视农村人口,因为农村人口逐渐变少,城镇人口逐渐增多。
人口的迁徙带来了城市的居住压力、交通压力,住房自然就成了人口流动下的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可能无法用房价的增长,合理的解释人口流动问题。但我们不妨用房租的增长来解释这个问题。各位,我们不妨将我们城市房租的10年前和10年后的变化情况,打在弹幕上。从房租的变化,我们就清楚,哪些是人口流入城市,哪些又是人口流出城市。
第4种变化:技术
我们的世界存在两种意识形态,一种意识形态是唯心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唯物的。社会是如何发展到现在的呢?有人认为是制度的变迁,我们从原始部落,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到现在更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人认为是技术的升级,小农经济时期,即使我们拥有更多的资源,我们财富的积累却是缓慢的。在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得到大幅的释放,资源得到更加有利的应用,知识的积累促进了技术的升级,财富的积累速度也远超过小农经济时期。无论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制度的变迁还是技术的演进,但任何人都无法泯灭技术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技术的变化同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重复的劳动将逐渐让步给人工智能,机械臂和机器人已经取代了部分的工种。人们的工作更加依赖于脑力的使用和知识的积累,机器可以面对确定性的东西,却始终无法处理不确定性的东西,这是数据和算法决定的。
现代技术的改进虽然没带来物种的变化,但必然带来工种的改变。
你或许听倦了去工厂做个产业工人的说法,但是到了今天,你仍然没想过从事脑力创新和知识积累的工作,恐怕需要停下来,思考焦虑的人生能否通过管理和研发相关的工作,去解决。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对我们唯一不变的就是适应变化。我给大家介绍了四种变化,在管理学中也被成为PEST模型。
我认为这像一个树状图,我给了一个粗支,而我们需要在这些粗支上面,做出关于我们行业、我们职业、我们人生的细支变化,比如影响你的经济变化还包括周期,影响你的社会变化还包括品牌。
研究变化的第二步,就是定制你的变化。
3、演绎人生
知道了很多道理,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
理解变化同样也会带来这样的问题,即使你能认识到变化,但真的抓得住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么?
很遗憾,很难。原因是在获取信息和做出决策之间,还存在分析判断的过程,只要涉及到分析判断,不可避免的就存在着操作上的误差。
所以,要做出更好的决策,便涉及到两点,正确的分析判断和尽可能的减少误差。
正确分析判断的方法是有的,比如我们经常用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我们来看下面两个场景:
第1个场景:
你是某高校的学生,高校所在的城市只有一个图书馆。因为考研人数众多,自习室的位置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刚好,你又是本地人,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非常熟悉。于是,你调研了学校周围的私营自习室情况,发现学校周围私营自习室数量不多,每个自习室每天的人流却不少。基于以上判断,你选择在大学附近开立一家自习室。
在这个场景中,你开立自习室的行为,是你对高校周围自习室供需关系判断之后做出的,基于你的逻辑判断,这属于一种定性分析。
第2个场景:
你仍然想在高校附近开立一家自习室。经过计算,开设自习室,一年的房租成本在2万,日常维护成本1万,50个桌子的购置成本是4万,如果桌椅可以用2年,那么每年的固定要支出的成本就是2万+1万+4万/2 5万。
按照市场价格,单桌月卡是200,年卡是2400。如果想实现盈利,每个月都要出租出去21个桌子。相当于每个月自习室的空置率不能高于42%。
在这个场景下,你开立自习室的行为,是通过计算成本、收益、盈亏平衡点的方式判断的。基于数学计算的判断,这属于一种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是合理且有效的分析方法,多数时候,都会比直接拍脑袋决定问题要有用的多,但即使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仍然会对决策的结果产生错误的判断。
定性分析的逻辑判断可能是不符合现实的,或者符合现在的现实,不符合未来的现实。定量分析总是在样本之内计算,样本不能代表总体,可能会带来精确的错误。
有没有方法减少因分析判断带来的误差呢?
有的,我将这个方法叫做演绎人生。演绎人生又分为了解两个前提、掌握两项技能。
第1个前提:成功来自于模仿
阿里巴巴的投资人孙正义有个理论,叫做时光机理论。这个理论说,当某一先进地区出现某一成功模式时,这一模式在未来可以成功的复制到相对落后的地区。
这里面有社会发展的规律、商业演进的步骤,还有人性的趋同。但总之,这句话说明的是,在面对变化时,我们总有方法可以模仿。其实,历史上大多数成功的人都是依靠模仿起家,甚至成功之后,依旧依靠模仿盈利。
模仿本身是没有错的,因为技术和知识本身就是在模仿的背景上演进而来,我们的世界,并不存在很多绝对的创造,多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新。
所以,减少分析判断的误差,不妨去学习别人在面临变化时做出的决策。
前人栽树,后人便可乘凉嘛。
第2个前提:成功来自于幸存者偏差
塔勒布写了一本有点虚无主义的书,叫做《随机漫步的傻瓜》。这部书中描述到这个世界,多数时候是随机变化的,没有规律可言,之所以,有些人可以在变化中抓住机会,并不是因为他独到的眼光和突出的能力,而是他极好的运气。其实对他们来说,他们只是历史潮流中没被拍死的幸运儿。
于是,我们常常能看到成功者,却很少见到失败者,因为人们总愿意相信成功者说的是对的,失败者说的是错的。往往,我们基于这些成功者的路径做出的判断,就陷入了幸存者偏差。
所以,减少分析判断的误差,要学习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做决策,但同样,别人的决策可能是运气,我们或许没有这样的运气。
第1个技能:证伪
科学实验告诉我们,先要有实验,然后再有结论,要做很多次实验,以减少误差。商业成功告诉我们,先要有成功,然后再有成功的方法,这有点倒推的意思,先有了果,再有了因,因果倒置。
所以,在模仿成功时,不免会带来方法的失真。那么,这需要我们对成功的方法做验证,验证的方法就是证伪,证明它是错误的。
我们可以把我们放入这样一个场景下来证伪:
因为00年中国线下零售规模较小,通过多开门店的手段可以扩充服装店的营业额。这个场景包含三个成功因素,时间,00年。环境,中国零售行业,方法,多开门店。
我们可以换掉一个成功因素,比如时间,21年。如果多开门店扩大营业额的方法同样使用,证明这一成功思路不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可以尝试模仿。如果多开门店扩大营业额的方式是不适用的,证明这一成功思路就存在幸存者偏差。
通过转换时空,可以起到证伪的作用,你的生活和工作,能否模仿你的同事,或者你的老板,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第2个技能:扩圈
聊完变化和两个前提,我们应该明白了一个道理,成功不是个科学,而是个结果。
我们的知识积累是个圆圈,成功是个点,有时候这个点刚好在你的圆圈之内,有时候这个点离你的圆圈很远。要把这个点包含在内,只有一种方法,扩大知识圆圈的半径,让你的圆更大。
但成功这个点并不是一直在一个位置,当我们接近成功时,成功的点忽然因为变化跑的更远,你想再接近成功这个点,就需要把圆圈做的更大。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我们一辈子都无法触碰到成功,我们所做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回到最初我们人生的价值,我们未来的人生价值有两部分组成,增长和风险,我们触碰不到成功,可能没有爆发的增长,但至少你的圈越大,你越清楚哪些不会成功,你就不会孤注一掷,暴露你的风险,让你归零,一败涂地。
人生不就是这样么?我们永远没办法找到正确答案,只能接近正确答案。
或许
这才是
活好当下
憧憬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