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好,我是梨核。你可能听说过中金、中信。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这些证券公司的名字还不甚闻名,在那个年代,叱咤市场的还是万国、申银、君安、国泰、华夏、南方、浙江、民族、闽发、大鹏。这些券商是谁?这些证券公司因何而消失?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自1990年深交所成立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欢迎来到梨核加更的新节目,中国资本30年系列,如果你准备好了和我一起回到30年前,探索中国30年以来发生的故事,不妨把开始打到弹幕上,我们现在开始进入主题。
01 万国之殇
在上海黄浦江畔,长阳路上,坐落着一座迄今为止100多年的监狱,提篮桥监狱,这个监狱也被成为“死亡之城”,这座监狱曾经关押过很多名人,比如汪伪政府重要成员、江青集团反革命骨干,还包括一名被称为“中国证券教父”的资本大佬——管金生。
管金生,江西人,据说管金生出生于江西的贫困农村,1965年曾被保送到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学校,但在1965年,这个学校可能比清北还好。但他没有去,生生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上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之后被公派到法国读书,并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获得法学、工商管理双硕士。回国后没几年,便创建并掌舵了当时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证券公司——万国证券。这家证券公司曾一度持有中国国内A股市场70%的交易量。在90年代初,中国资本市场还处于“万国时代”,而这位神秘嘉宾早在90年代初就已经问鼎上海滩资本圈。
本来,万国证券的发展顺风顺水,可能之后也就没有君安、南方、华夏、中信那些时代,事情的转机发生在了1995年,那一年,327国债即将到期。
这一国债期货产品由1992年发行,为期三年,票面利率9.5%。我做一个简单的债券普及,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下去,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直接跳过。债券有两个重要要素,一个叫债券面值,这很好理解,就是债券表面标明的金额,比如一张钞票上面印着5块、10块、100块。债券面值代表的是未来债券到期,我就按照这个标明的金额还你钱。比如你有10张3年期的债券,债券面值是100元,那么3年后,10张100元的我就还你1000元。第二个要素是票面利率,那就是债券载明每年或者到期支付的利息和债券面值的比。比如我确定每年向你支付5块钱利息,每张债券的面值是100块,那么票面利率就是5%。
但在实务操作中,有的时候,你购买时的债券价格可能和债券的面值并不相等。你可能会高于债券的面值购买,你也可能会低于债券的面值购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小伙伴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市场上大多数债券的票面价值是100,票面利率是10%。如果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你会愿意花100购买一张票面利率8%的债券么。很明显你不会,所以债券发行方为了把债券卖出去,必然会整便宜点,比如卖95,当然卖多少钱,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算。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一个债券的票面利率是15%,自然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发行方也不可能100块钱卖。
所以,在债券发行中,有三种发行方式,平价发行、折价发行和溢价发行。平价发行就是票面价值是多少,我就卖多少。折价发行是,我卖的比票面价格便宜。溢价发行刚好相反,我就不解释了。
但在上世纪90年代,国债产品都是平价发行的,也就是价格和利率都是固定的,如果经济变化和通货膨胀变化不大,自然也就没那么多考虑。但是上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率较高,20%多,如果仍然是固定的价格和利率,自然对于投资者而言,吸引力就会变得越来越不足。所以,当时,国债发行,不只有固定的价格和利率,为了补贴由于利率调整和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国债和央行开办的长期保值储蓄业务一样,实行保值补贴和利息补贴政策。
简单解释下利息补贴和保值补贴,1991-1996年,我国的定期存款利率一定处于上升的态势,比如1991年3前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为9%,93年为12.24%,96年为12.96%。而92年发行的327国债的利息率为9.5%,所谓的利息补贴,就是将9.5%的到期兑付的利息率上拉到95年的水平。
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是每年都按照95年的水平计算利息率,还是从哪一年开始计算利息率,这个问题,给予了327国债一定的价格区间,也就是操作空间。
当然,由于存在通货膨胀的原因,91-95年,我国通货膨胀率一直处于上升态势,而如果按照固定的9.5%的利率必然国债起不到保值的作用。为了起到保值的作用,大多数情况,在当时,政府都会追加一定的补贴。央行每个月都会公布保值补贴率,而这一保值补贴率在95年1月、2月分别为9.84%、10.38%
如果按照上述的内容来计算,一个债券的兑付价格就有三部分来组成,本金和原有的利息,追加的利息补贴以及追加的保值补贴。
本金和原有的利息水平不会发生变化,而追加的利息补贴以及追加的保值补贴则有政府等相关部门来确定,拥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327国债的原有本金和利息为100+1009.5%3=128.5元。如果存在利息补贴,按照95年12.96%向上拉升的话,327国债的兑付价格应该为100+10012.96%3=138.88元。
如果再考虑保值补贴,按照95年1-2月的水平,取10%作为一个大概数据,如果补贴三年,那么327期国债的兑付价格应该为138.88+30=168.88元。也就是说,考虑和不考虑利息和保值补贴下,327国债的最低兑付价格为128.5元,最高对付价位168.88元。
而当年327国债事件之时,327国债的价格多在148元左右震荡,也就是看多方和看空方,对于利息补贴的利率水平、期限,以及保值补贴的保值补贴率和保值期限存在不同看法。
在多空双方中,管金生和万国证券是坚定看空的一方。管金生方认为新发国债的前提下,利息补贴固然会存在,要不新国债没人买了。但由于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较高,政府出于对通货膨胀调整的考虑固然不会选择将大量的资金流入市场,而如果实行保值补贴,那么每百元国债,就有近30元的资金流入市场,所以,当年应该不会存在保值补贴的问题。
也就是,327国债的最高价格差不多在138.88元,而当时327国债的价格为148元。所以,管金生和其万国证券坚定做空。但按照95年2月份公布的国债事宜还本付息公告的内容,327国债分别获得了财政部给予的近2年按照年利率12.24%的利息补贴以及13.01%的保值补贴。计算兑付价格为100+1009.5%+10012.24%+100*13.01%=160元。
在还本付息公告之后,327国债期货开始上升,如果327国债价格上升,对于管金生和万国证券来说,意味着巨额亏损。不过,按照万国证券的体量,只要持续吃下空单,让散户爆仓,不得不割肉离场,散户应该是没有招架之力的,但问题在于如果市场上不存在散户,还存在与之相反做多的大机构,那么这些就够万国证券喝一壶的。
而这个让万国证券喝一壶的机构就是中经开,届时财政部旗下唯一的一家信托公司。2月20日,327国债期货开盘,中经开显然已经清楚了万国证券的策略和目前所处的境遇,万国本想趁着价格下拉的情况下,择机建仓,但对手显然不会给万国证券任何机会。只要价格有所下滑,中经开就会全盘吃入。
23日,中经开继续吃入,327国债价格直接跳到149.5元,就在这时,万国证券的同盟战友辽国发突然反水,卖掉手里的空单,改做多50万手,327国债价格被拉升到151.98。整个市场,只剩下万国证券独自支撑。
万国证券陷入窘境,按照151.98的价格,万国证券将会亏损接近15亿元。而鱼死网破的老管,决定在这时背水一战,在收盘前的不到8分钟的时间里,挂出2070万口的空单,将收盘价格最终锁定在147.5元,按照收盘价格,万国证券盈利42亿元。
但这里涉及两个漏洞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万国证券挂出2070万口空单,相应要补足保证金,届时的保证金没有非常严厉的制度,一般情况下,混的好的证券公司可以先玩,玩过之后再缴纳保证金,而2070万口空单,对应近300亿保证金,万国肯定拿不出那么多保证金。第二个问题是万国证券本身有持仓量限制,约40万口左右,即使万国证券因为实力强大,可以借用别的券商的持仓额度,但可借用的持仓额度也不过50万口,加在一起也就90万口,而万国手中的持仓远大于这个限额。
正是因为规则的不完善导致了万国有钻空子的漏洞。当晚,交易所就发出针对国债327事件的公告,指出当天16点22分13秒之后的成交无效,327国债的成交价格被锁定在151.3元,按照151.3元计算,万国从盈利42亿元转为亏损超过14亿元,濒临破产。当然这里还是有个迷的,如果按照利息补贴、保值补贴,327国债的价格应该是160元,如果按照160元计算,万国不可能只亏损14个亿,应该远大于这个数字。
327国债事件之后,直接导致了万国证券的消亡,管金生被调查,并最终于1997年被判处17年有期徒刑,万国证券被申银证券整合成为了现在申万宏源的前身。
而因327国债事件影响的不只有万国证券自身,还包括之前的多头方、万国证券之前的同盟,当然他们都曾成为叱咤中国资本市场的名人,但最终的结局都不尽人意,他们的故事,我暂时做个印子,以后还会逐渐提起。
02 君安之难
与管金生和万国证券专注国库券不同,另一位被成为“中国证券教父”的张国庆和他的君安证券的沉浮则更加偏向于股票市场。从1993年开始,君安证券便就曾为100多家企业承担A股、B股上市和配股业务。张国庆喜欢使用聪明人,当届时大多数券商的业务人员的学历都不太高时,君安证券的业务人员很多都来自于一流名校。
君安证券不只擅长承销业务,同时深谙并购和股市操作之道。96年4月1日到12月12日,上证综指上涨超过124%,有近一百只股票涨幅超过5倍,其中深发展从6块上涨到20.5块,四川长虹从7元开始,一直到12月上旬已经上涨到27.45元。无论是四川长虹还是深发展的暴涨,君安证券几乎都是其幕后主角。1996年,君安证券总经理杨骏坐庄四川长虹,为君安证券盈利超过40亿元真金白银。同年,杨骏重仓买入深发展,使得君安证券的自营资本由几亿规模上涨到几十亿规模。而在1996年证监会下发“十二道金牌”之后,君安证券成功逃顶。到了1997年,君安证券凭借其股票业务总资产已经达到175亿元,均位列全国第一。在万国证券因327事件折戟之后,君安证券可谓如日中天,业内曾将这段时期称之为“君安时代”,张国庆被成为“君安之父”。
当然,这位“君安之父”之能不只体现在对资本市场的认知上,更多的体现在其对新型公司建设和公司管理的超前见解上,而这超前的见解也直接导致了君安证券的消亡。
1998年,张国庆辞去总经理一职只担任董事长,杨骏出任君安证券总经理,这一举动被认为是君安证券管理层MBO的关键一步。我解释下MBO,MBO即为管理层收购,说,就是对于一家公司而言,管理层不持股或者持股不多,通常不能控制公司,管理层希望通过运用自用或者外来资金的方式实现对资金的控制。典型的案例如92年美的集团股份制改革,何享健在美的上市后逐步从地方政府手中受让美的的股份,控制美的。对这个案例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搜索,毕竟这是中国第一例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案例。一般情况下,管理层会预先设立一家空壳公司,通过注入资金的方式直接或者间接获取目标收购公司大部分股权,获得控制权的地位。
不过,小伙伴们想一想,一般在国内,作为管理层没有控制权的公司多为国有企业,而涉及到国有企业,MBO收购就涉及到内幕导致的国有资产出售价格较低,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所以早些年间,财政部就叫停了MBO。
而现在国有企业混合制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对于国有企业MBO也是慎之又慎。1998年,张国庆、杨骏私有化君安证券,那更是超前的一步。1992年,君安证券创立之初,由5名国有企业出资成立,1996年7月,君安证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进行增资扩股,也就是扩大股本,由之前的注册资本5000万元扩容到7亿元,并且由新引进的两家股东深圳新长英投资发展公司和深圳泰东实业公司实施控股,增资扩股之后,君安证券的股权比例如上:
因张国庆曾在军队服役,新进入股东深圳新长英和泰东实业经常对外宣传其拥有一定的军方背景。但实际上从股权拆分来看,深圳新长英和泰东实业均与军方并无关系。
根据深圳新长英和泰东实业的股权架构,这两家公司分别为张国庆和君安证券总经理杨骏控制,而从深圳新长英未吊销前的公司信息也可以看出,深圳新长英的法定代表人就是张国庆。而实际上,要完成君安证券的MBO,张国庆等人需要十几亿的资金才能实现,作为君安证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这事对于张国庆和杨骏来说自然不算什么难事,根据举报信的描述,张国庆等君安内部人员曾利用非法转移收入的方式来实现对君安的收购,资金达十几亿人民币,之后用5.5亿获得77%的君安证券股权。
虽然我没有查到具体当年君安证券非法转移收入的手段。但据我了解,非法转移的手段基本是这样的,当然这不代表是君安证券当年的手段。一般情况下,公司的管理层会在国外设立壳公司的方式来非法转移收入,这样做的好处是,海外壳公司的控制人难以查找,另外在税收等方面或许存在优势。然后,再通过虚构贸易、关联交易的方式转移外汇,通过一些极致的手段将外汇资金非法流出,比如境外购房、境外贸易或者境外投资保险、信托的方式。
可能因当年MBO事件进行的太早,张国庆和杨骏等人受到了举报,张国庆实际控制国有企业,导致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事件得以曝光,张国庆因虚假注资和非法逃汇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而随张国庆等人被离职判刑,君安证券也在监管部门的要求下与国泰证券强行合并,君安证券积累的财富也挽救了当年由建行牵头建设的三大投行之一的国泰证券。
在业界看来,当时的君安证券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与其他证券公司不同,君安证券善用新人,且注重培养。现在很多私募基金公司的合伙人都有在君安证券工作的经历。东方港湾的但斌、重阳投资裘国根、保银投资王强、尚诚资产肖华,还包括被称为“私募教父”的赤子之心董事长赵丹阳。
除了私募掌舵人,国君还走出了很多的券商高管,比如94年在国君任执行董事的赵大建。
03 华夏兴衰
98年国泰和君安合并之后,赵大建被指派来到华夏证券,当时被全国性三大券商之一。这一由工行主导成立的券商在成立之初便被寄以厚望,当其他券商的注册资本只有几千万的时候,华夏证券的注册资本就应该达到了10亿,那时华夏证券还有一个十分响亮的英文名字:China Securities。
与其他券商不同,华夏证券的成立,代表着银行创立券商的尝试,而这家老牌券商底子里也蕴含着银行的独特气息。
1993年,华夏证券成立的第二年,A股进入熊市,靠佣金过活的华夏证券异常艰难,需要在熊市中找到一项可以创造盈利的业务。同年,央行召集国泰、华夏、南方开会,讨论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并希望得到可以解决熊市下券商盈利困难的问题。
当时,南方证券提议,现在全国企业发展都不错,既然我们券商不能靠佣金过活,那么我们可以依靠投资实业来赚钱。这一提议被称为“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思路,而这一思路也直接导致了南方证券和华夏证券被托管。
届时华夏证券的董事长邵淳快速接受了这一提议,快速组建了投资决策委员会,只要是能赚钱的项目,不论是油田、公路还是什么,统统都可以投资。而能支撑华夏证券由此底气的,是华夏证券的背后是工行,华夏证券可以从银行中获取贷款。
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华夏证券在实业投资中越战越勇,一方面总公司投资实业赚钱,不把宏观调控当做风险控制的要素,另一方面,分公司、营业部杀红了眼,有钱赚,谁会在意资金的来源和安全问题。
好景不长,国家宏观政策发生了变化,银行贷款开始收紧,以银行资金为主要来源的华夏证券开始陷入困局,如果实业投资这事要干下去,就需要新的资金来源。银行出身的华夏证券,想到了一招,挪用客户资金。
就像银行用客户的银行存款做一些业务,保险公司用保险资金做投资,届时的华夏证券发挥了在银行的优势,使用客户资金大搞实业投资。但疏于监管的营业部,哪有心思为总部创造利润。很快华夏证券就发现,总部大搞实业投资却始终赚不到钱,而营业部那些土皇帝们,早已经买车买房,过的不亦乐乎。
1998年下半年,华夏证券自查,在威逼利诱下,各地的营业部上报其隐藏的保证金情况,被隐匿的保证金近30亿元,而其中有2亿元是购车款。因为挪用保证金投资实业,致使华夏证券经营不善,邵淳被离职,而投资实业还不是压垮华夏证券的最后一根稻草。
1998年,国君赵大建加入华夏证券,担任董事长。面对一堆烂摊子,赵大建似乎对处理实业投资的漏洞并不感冒,因为98年那年,中国股市进入了牛市。赵大建希望通过证券投资来获利,而想获利必须解决两个问题,钱从哪来?投资项目从哪来?
钱的问题好解决,还是继续占用客户保证金,而投资项目要赚钱最好的方式就是参与坐庄。2000年,华夏证券继续增持太极集团,成为华夏证券的第三大股东。届时太极集团的股票已经从15.2元上升到22元。但华夏证券并没有因此而收受。2002年中,华夏证券继续增持太极集团的股票,其持有太极集团的股票上升到5109万股,持有流通股比例达到70%,一跃成为太极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华夏证券在这个项目中动用了14.2亿资金,占所有委托理财资金的60%。
有意思的是,在华夏证券成为太极集团第一大股东的几天后,太极集团的股价已经上升到37.99元,按照获利了结的思路,华夏证券应该在高点出售,采用传统的坐庄思路,高抛低吸。但实际上并没有,而到了2003年,太极集团不断的放量涨停,即使在不断的涨停过程中,华夏证券仍然是太极集团的大股东之一。
反倒是太极集团不断涨停,华夏证券股份不大减,2.6万个A账户浮出了水面。一边是2.6万个A账户,一边是重仓持股的股票,这一操作不禁让人想起华夏证券是否在利用自用或者委托理财的资金进行对倒。
我简单解释下对倒,对倒就是自己买自己卖,同时掌握多个账户,然后左手倒右手,让股价上涨,其中一部分账户获利退出。一边是重仓持股的账户,而股份并未大量抛售;一边是A账户2.6万个。这就有点离谱,如果华夏证券没有赚到钱,那么太极集团股价上涨的钱被谁赚走了呢,这就是个谜。
当然谜不只这一个,华夏证券的操作案例多不胜数,西藏矿业亏损来回于自营和委托资产之中,为中国嘉陵配售股票,没有成立承销团,反而自己成了中国嘉陵第一大流通股东。这些都很离谱。
更离谱的是,本来能赚钱的西藏矿业和太极集团,生生的因为坐庄而发生了巨额亏损, 坐庄赚不到钱的赵大建又把目光投入到实业投资中,大量投资房地产,为海南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做出了贡献。而这些实业投资也没有为华夏证券赚的更多钱。
深深被套的华夏证券不得不一方面通过账外业务的方式做假账,一方面偷偷继续挪用客户资金,东墙补西墙,直到谎言被拆穿的那一天。就在华夏证券陷入困局之境,大连证券挪用客户资金被证监会责令关闭之时,一纸责令华夏证券归还客户保证金的行政命令下发给了华夏证券。多少钱?57亿!
对于华夏证券来说,根本没有资金不足客户保证金的漏洞,于是对于华夏证券来说,只有一条出路,承诺高额利息,借钱不足客户保证金。而这成为了压垮华夏证券的最后一根稻草。
140家债权人,66亿债务,每年3.5亿的债务成本,最终将华夏推向了万劫不复。2004年6月,赵大建被免职。2005年,华夏证券申请重组。
与华夏一起挪用客户资金的,最终走向消亡的,还有南方证券,后来南方证券被建银投资重组,变成了中投证券;闽发证券被合并,变成了现在的东兴证券;浙江证券被方正集团重组,变成了现在的方正证券;大鹏证券、汉唐证券、大连证券、富友证券、佳木斯证券、新华证券从此消失。
中国第一代券商由此结束,幸运的是,华夏证券迎来了他的老朋友,王东明。
04 大投行时代
如果说违规事件有多少,华夏证券就做过多少,在当时的时代,一个华夏,相当于整个证券业。那么早期成立的华夏证券,却颇有开拓创新的影子。工行出身的华夏证券不懂股票,自然更不懂投行,但善于用人,也成就了华夏证券的早期投行业务,华夏证券用的两个人,一个是全志杰,另外一个是王东明。
92年,海归回国的王东明加入华夏证券,担任投行部总经理一职。在王东明的带领下,华夏证券的投行业务得到了十足的发展。可能是与高层的理念不尽相同,仅仅在华夏证券工作几个个月的王东明突然离职,并带走了很多华夏证券投行部的骨干。93年末,王东明加入南方证券出任副总裁,在南方证券的这几年并没有实现王东明的抱负。95年王东明辞职,亦然创立了后来被称为“麦子店高盛”的证券公司——中信证券。
刚成立的中信证券只是个二流券商,自营业务缺少支撑,客户业务缺少营业部,投行抢不过其他券商,手里没钱。届时的券商一哥轮流转,但都与王东明无关。
不知是因为资金有限还是经营理念,早期成立的中信证券,鲜有参与当时大火的实业投资和委托理财业务,将主要经营方向面向投行和经纪业务。
正因为这一坚持,使得中信证券免受了21世纪初的券商风波。2000年起,券商使用客户保证金违规炒股、投资实业逐渐受到监管,大批的券商走向破产的边缘,大批的券商寻求托管。而属于王东明和中信证券的时代就此来临。
为了推进公司经纪业务,中信证券选择从收购中小券商开始,届时前身为青岛证券的万通证券是中信证券收购的目标之一,而万通证券57%的股份报价8.68亿,对于当时的中信证券来说,可能无力支撑。于是在2003年,中信证券选择了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公开发行上市的证券公司。现在看来,03年中信证券上市的决定极为正确。
2004年,中信证券希望通过要约收购的方式收购广发证券。当时,广发证券的业务类型、业务情况和中信证券几近相同,中信证券希望通过收购广发证券来扩大业务,但这一收购案受到了广发证券的激烈反对。中信收购股权议案发布的第三天,广发证券2200多名员工联名声明反对中信证券的恶意收购案,并成立员工持股公司吉富投资。为了对抗中信证券的收购,吉富投资先是收购云大科技、梅雁股份12.23%的股份。通过收购股份,成功成为广发证券的第四大股东,而前三大股东辽宁成大、中山公用、吉林敖东分别持有广发证券20%、15%、13.75%的股份。
接着吉福投资的盟友,辽宁成大和吉林敖东又通过收购股权的方式获得广发证券7.31%和12.14%的股份。在收购股权完成后,广发铁三角辽宁成大、吉林敖东、吉福投资分别持有广发证券27.31%、27.14%、12.23%,三者相加股份远大于51%,使得中信证券收购广发证券的打算随之破产。
即使到现在,中信证券和广发证券也是国内排行前10的证券公司,在证券行业中也是赫赫有名。这个收购和反收购案也是极为有趣,想看的小伙伴可以搜索相关资料仔细查看。
收购广发证券失败后,中信证券开始接触到华夏证券风波,希望通过重组华夏证券,取得华夏证券的股权。
2005年,中信证券和中国建投出资筹建了中信建投证券,中信证券持股60%,重组华夏证券资产,至此,华夏证券退出历史舞台,中信建投成立,而在当时,中信建投有100多家营业部,而中信也不过200多家,中信建投成了中信最赚钱的子公司。
重组华夏证券之后,中信证券又收购金通证券,至此中信证券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券商之一,中国券商进入了“中信时代”。王东明的想法可能是想成为中国的高盛,但中国高盛的路途并不是一帆风顺。2008年,证监会对证券公司控制关系出具指导意见,要求证券公司实施“一参一控”。由此,曾经控股中信建投的中信证券不得不把股权卖给北京国资,中信建投和当年的华夏证券一样,又回到了北京的回报。
怀揣着“中国高盛”梦想的王东明,于2016年退休,张佑君接棒成为中信证券的新一代接班人。
你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不,故事到这里才刚刚开始。
你是否还记得万国证券在327国债的对手方中经开,后来中经开覆灭,魏东离开中经开创立了涌金系。王东明的老同事胡舒立创办《财经》,并由此揭开了坐庄炒股的“基金黑幕”。华夏证券险些遭遇“德隆系”丑闻,而当年与德隆系一起成立的除了“涌金系”,还有“明天系”、“泰跃系”、“中植系”、“郑航系”、“张海系”多个派系。后来,“涌金系”魏东收购国金证券,并于2008年跳楼身亡,“泰跃系”刘军因行贿,入狱。“德隆系”覆灭,掌舵人唐万新被判刑8年,“郑航系”李友因侵吞国有资产判刑4年6个月。搞死健力宝的“张海系”张海职务侵占等罪判刑10年。
在那个年代,徐翔还在宁波和几个朋友一起搞“宁波涨停板敢死队”,赵丹阳、裘国根还在国君上班,段永平还在搞步步高,沈南鹏、张磊还未回国,BAT们还不知方向。
就像狄更斯说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中国资本故事刚刚拉开序幕,资本的弄潮儿们正在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接下来站起来的是谁?倒下去的是谁?或许下一期你能得到更多的答案。
当然,如果你喜欢这系列节目,不妨给个三连,只要三连过万,马上开肝。
而下一期或许比这一期更精彩。
敬请期待下一期,中国资本三十年——群魔乱舞。
由里及核,做多中国!
我是梨核,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