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说话好听的老梨。

今天这视频是专门为各位小伙伴做的。有很多小伙伴私信我,问我有没有系统性学习商业和行业分析的书籍,我想了想写商业和行业的书籍有很多,但是如果说系统性的一本书,我还真想不到。

不过,在推荐系统性学习商业和行业分析书籍和知识之前,我想先讲个故事。
我有一个老领导,曾是中部某省份的大学教授,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证券行业的造富效应,诱使了他成为了最早的一批保荐代表人,我很多历史上的资本小八卦就是他告诉我的。

老领导有个爱好,就是炒股票,因为资源和人脉关系雄厚,投资过不少早期的一些项目,又因为是老投行出身,自然总能获取一些别人获取不了的信息,我们暂时将其称之为信息差。

但是多年来,我从来没见过老领导因为炒股赚过一分钱,反倒经常听他自嘲,今天又又赔了一辆四轮车。

不久前,老领导的女儿结婚,我去随份子,酒过三巡,我问领导,之前我们做项目能赚钱,为什么炒股票不赚钱呢,按理说环境不错、运气不差、我们所能获取的信息在市场上也算一流的。

领导跟我说了六个字,信息不等于能力。

我讲这个故事的原因是,成功的关键不完全取决于客观的信息差,风会来,吹上天的猪很多,但留下来的,我们能看到发言的猪不多,大多数猪在风停了之后,就被无情的摔死了,连遗言都没来得及留,即使留了,估计也没有人信。
有的猪之所以可以活下来,除了得势和走运,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它独特的能力和性格。

所以,要成为一个伟大的英雄,可能需要满足四点:得势、走运、高能和命硬。而要成为一个普通的中产,赚到可以生活不错的钱,可能高能就可以了。那么,在介绍这次知识获取的系统学习中,我们也就清楚了,我们学习这些知识的目标,最低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普通的中产,向上的目标是成为一名英雄,哪怕悲壮的枭雄也好。

1.我们如何了解我们的势

1995年,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来中国旅游,经过三峡。巴菲特看到纤夫艰辛的拉着自己所乘的船,感叹道:“他们中的一个有可能会成为比尔盖茨,但是正是因为他们出生在这里,就注定了以纤夫为生。他们没有机会,之所以我们可以取得现在的地位,纯粹是我们的幸运”。这其中,巴菲特出生于美国高速发展的年代,比尔盖茨毕业于华尔街熊市末期、IT革命初期,他们都享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卵巢彩票”。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能取得成功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来自于他们所处的环境,遗憾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无法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只能顺应我们所处的环境。

有趣的是,在人生漫漫的生命长河里,总有那么几次环境的改变,可能带来改变命运的机会,所以,在顺应所处环境的同时,尝试去了解和发现我们所处环境的改变,就显得至关重要。

发现我们所处环境的改变,就是去理解社会发展的源动力,社会长期发展,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人口、技术和制度变革。人口为社会提供需求,技术提高社会的发展效率、制度变革则决定了资源分配,从而起到个人激励的作用。
有那么几本书,我认为在理解社会发展源动力和其改变方面,给了我一些认知,所以,借此推荐给大家。

第1本:《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

提到人口的书,可能大家想到的就是研究日本。毕竟日本和我们同属于东亚,文化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日本经济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又有一些可以看到我们现在的影子。

但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是,日本的问题不只是人口因素那么纯粹。我想的是有没有一本更加纯粹的书,从人口出发去研究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于是,便给大家推荐了这本书《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

当然,这本书也不只是描述了印度人口的问题,它几乎涉及了印度的各个方面,从印度从管制到自由的经济转型,到处插手的政府部门,围绕种姓的政治斗争,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兴起,到逐渐沦为竞选机器的国民大会党,从分裂的印度穆斯林,到印度在国际上努力寻求大国地位。

而且这本书相对通俗,也介绍了很多印度社会中发生的一些趣事,读起来并不枯燥。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了解印度的通俗读物。

顺便说一下,这本书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系列,应该有四本,除了印度,还包括以色列、巴西、韩国,如果对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感兴趣,不妨都买出来看一眼。

第2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

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马克思经济学,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出发,解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力。

第二种解释是发展经济学,它主要介绍的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经济发展的不同历程,将经济的发展历程分为传统社会、起飞前提条件、起飞、走向成熟、大众高消费时代等五个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别处于不同的阶段,英美发达国家处于最高阶段。作为发展中国家,可以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演进的方向。

第三种解释是演进经济学,主要是从生物进化的理论去解释经济的发展。演化经济学解释了在过去的200年里,技术是如何进步的,进步后如何改变了社会,制度又是如何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从“技术-经济-制度”的发展环节,介绍了螺旋式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就是演化经济学的代表,之所以会推荐这本书,是因为多一个角度的思考,能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透趋势,并且对于投资、搞钱来说,这种螺旋式进化论的解释,可能更加适用于我们个人。

这本书在网上现在还能找到,但多数卖书平台价格都不便宜。好在这本书作为演化经济学的代表,在很多高校和城市的图书馆中都能找到,建议大家可以去图书馆借阅,书也不算很厚,应该能很快的读完。

自然,如果对马克思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感兴趣的小伙伴,也可以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发展经济学巨著《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

第3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这本书是钱穆老先生的著作,关于这本书,褒贬不一。在历史专业的人看来,这本书算不上一本具有学术价值的书籍。

之所以我会推荐这本书是出于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在我工作的那些年,情商不算太高,经常觉得自己能力出色,却不受待见。我有一个做律师的朋友,推荐我去研读帝王术,通过帝王学习为人之道。但帝王术是个概念,找不到合适的书籍来学习。那个时候,我就萌生了去读历代帝王政治制度的想法。虽然帝王术没学会。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还是在历史普及上,给了我很多认识社会的思考。

第二个原因是,相比于上面我所说的演进经济学,这本书很像演进政治学,从中国历代的环境背景出发,总结了历代政府组织、考试、赋税和兵役制度,完整揭示了政治制度的演化过程。

虽然,很多人将这本书评价为架空历史,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历史中往往能看到现在的影子,毕竟历史是人塑造的,人有惯性,历史也就有惯性。

其实,专业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书,也有。典型的代表就是诺思的制度经济学三部曲,但说实话,诺思的书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并不是非常的友好,读起来有那么点晦涩。如果你喜欢读晦涩经济学读物,可以把诺思的制度经济学三部曲放到自己的购物车。

02如何提高我们抓住势的能力

我的老领导,也是有势的人,但是为什么这种势却没有转化成财富呢?

因为没有投资的能力,这就像你听过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

我们看待世界的方法有很多,这也决定了你理解世界所需要的能力也很多。作为寻找搞钱路子来说,我所能认知的抓住势的能力,就在商业和投资。

商业和投资也不是简单的一个学科,他包括很多,比如会计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等,甚至还包括在学校里、书本里都学不到的,压根学不到的赚钱道理。

我虽然之前也推荐很多关于商业和投资的书籍、学习方法,但我不得不承认由于能力圈有限,不可能穷举。

所以,好像也没什么逻辑,只是单纯想给基础较差的小伙伴,推荐一些简单易用的书籍,以便参考。

第1本:《一本书读懂财报》

如何看懂企业内部发生了什么?财务报表是最值得阅读的材料。在财务中,将公司的经营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经营所处的状态,一部分是经营所经历的步骤。两者考虑在一起,形成了窥探公司的三张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说实话,财务报表的阅读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儿。但财务报表对于了解公司来说,又是不可获取的一部分,所以,找到一本学习财务报表的书,对于学习商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肖星老师的这本《一本书读懂财报》,从通俗的角度解析了财务报表的构成,而更有意义的是,从财务的角度去解析了什么样的公司才算一家好公司,对于初学者也好,还是财务老手也罢,都是一本不错的教材。

当然,管理学的众多学科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道理往往没有实践重要,学科的内容也算不上科学,主要是人设计的制度方案。所以,读财报也好,还是其他管理学也好,要时刻记住两点。第一点,找到该学科内容制定的依据,比如读财务,你要知道会计准则。第二点,跳出规定,试图去发现制度的不恰当性。比如你知道了会计准则,你也需要知道会计准则是人制定的,只要是人制定的东西,总是会存在瑕疵的。

第2本:《投资中最简单的事》

这本书是一家基金公司的老板写的,是关于价值投资的一本书。价值投资的书籍有很多,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格雷厄姆也是巴菲特的老师,可以说是对巴菲特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推荐投资的书,却没有推荐格雷厄姆的书,原因是格雷厄姆的书读起来并不轻松,里面会很多专业的术语。邱国鹭的《投资中最简单的事》读起来就比较轻松,其实这本书是邱国鹭在过往投资中的思考的合集。里面涉及的投资案例有很多,多数是他自身经验所得。

像有一章写到游戏,邱国鹭对于游戏开发商,上下挤压的处境描述的非常具体,也合理的解释了游戏开发商较难出现巨头的原因。

总的来说,在国内的投资人中,价值投资的代表,邱国鹭算比较知名的一位,当然,张磊也是,只不过张磊的《价值》更多的偏向于个人经历的叙述,而《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分析较多,适合学习大师的分析方法。

分析商业的书,有很多,比如知名的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和德鲁克,都写过很多书,一些企业的老板们,也从自身经验出发,介绍了他们的管理技巧。

但我认为,学好管理,并不在于书,而在于悟。悟体现在你对管理、商业模型的积累和应用。模型是研究商业非常重要的部分,当然我这里说的模型不是假大空,而是真正有利于做出商业判断的东西。

比如判断行业,美国的学者提出的PEST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的角度解释了行业是如何变化的,企业是如何被影响的。

又比如判断市场竞争,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就是最好的参考,很多时候,我们在判断自己所在的公司行不行时,其实完全可以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
当然,管理学中还有很多的模型可以使用,比如价值链模型,从产品的采购到销售,介绍了企业是如何运作的。SWOT分析,从内外部、优劣势,介绍了公司现在所处的现状。波士顿矩阵,则揭露了一家公司该往哪些方面发展。
管理学的学习更多的时候不来自于书本,来自于书本之外,对于企业和行业的认知,其中总结归纳、实际应用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03 命运是什么东西?

我经常把命运放在一起,其实命运有两个组成部分,第一组成是运气,这也是大家经常说的我命不好,其实说的是我运气不好。实际上,命运这个词,命比运重要,命代表着你的性格,有时候你的性格决定了你的未来。

性格有不好一说么,我认为是没有的。只要不关系公序良俗,任何的性格在这个社会都存在的意义。虽然你所在的工作没有那么大的包容性,但我们所在的社会是包容的。情商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有改变的需求,但我不认为性格有需要。

我们可能会刻意的放大性格缺陷带来的危机,却经常忽略性格缺陷带来的机会。我小侄女今年10岁,5、6岁就开始看短视频,久而久之,和短视频里面的博主学会了很多的东西,养成了那种非常调皮、非常赛脸的性格。这给我姐姐教育孩子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但这种性格也有好的一面,至少看起来,我小侄女比同龄的小女孩更加成熟,不会轻易受到社会的欺骗。

很多人注重自己或孩子的性格培养,似乎人生完全由性格决定。但我们从搞钱的角度想一想,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如果要搞钱,针对每个人的性格做出产品是没有意义的,真正有意义的是研究群体,而群体的行为不由独特的性格决定,而是由人类进化时,留存下来的人性有关。

有个纪录片《Brain Games》设计了一个实验,在拉斯维加斯的广场树立了一个牌子,牌子上写道“在这里排队”。这个排队,不会让你获得任何礼物、买到产品、获得资格,就是简单的树立了一个牌子。

开始时,在这个牌子后面,没有人排队。接着节目组找来一个演员,让他在那排队,过了一会路过的人就会好奇,这人为啥在那排队,于是问了问周围的人,在得知不知道这人在干嘛的时候,就走开了。

在这个时候,多数人还是理智的。

而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除了这个演员,没有其他人在排队。不过,事情渐渐出现了转机,有一对夫妇路过,和这位演员聊了聊,决定加入排队,于是,在队伍中多了两人,变成了三个人。

随着这两个人的加入,越来越多的人不知所以的选择了加入,不一会,队伍越来越长,当然,他们之间并不清楚在这里排队到底在等什么。

不久后,演员带着大家开始向前移动,先是穿过迷宫,在原地打转。接着跳过在地上贴的胶条,然后进行跳房子游戏,最后还和猫王一起完成一段舞蹈。直到游戏结束,所有人都不知道他们在干嘛,但是没有一个人退出这场游戏。

这场不知道在排什么的实验,让一群陌生人参与了进来,不由自主的完成了节目组交代的各种任务。

其实,这就是和搞钱有关的人性,它在利用人们的认知偏差,这种认知偏差也叫做盲目跟随。

实际上,关于人类的认知偏差还有很多种,试想一下,你为什么会购买彩票、为什么会买股票、为什么会吸烟,你买完彩票、股票、吸完烟的时候是你最开心的时候么。可能不是,你最开心的时候,应该是想到要买彩票、股票,要发财。想到要抽烟了,能给你带来快乐感的时候。这个人类的认知偏差是预期。

关于人类认知偏差的书有很多,我推荐一本《投资的怪圈》,这本书从人类的迷惑行为出发,解释了人类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迷惑行为,进而对很多种人性的认知偏差进行了介绍。最主要的是这本书与搞钱直接相关。

既然聊到人性,那就不得不说人性对于成功的追求,成功学是个好案例。
人们常常对成功的人和事进行总结,却经常忽略一个问题。失败的人和事很少出现在人们的眼中,以至于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个人或这个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这个人或事在某方面做出的努力。但实际上,这个人或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运气不错。

听到上面那段话不知道,大家什么感受。这句话来自于一本书《随机漫步的傻瓜》。这本书讲了随机性,解释了很多时候我们的成功来自于运气,与我们想象中的关键成功因素并没有关系。这本书很虚无,但是是我唯一想到,愿意给大家推荐的关于运气的一本书。

当然,你不能只从这本书里面看出运气。这本书实则讲了事物发生的随机性,而如何突破随机性,获取非随机性带来的机会才是我们该讨论的话题。

如何获得呢,实则就是我们上面说过的东西,人性,人性的错误总会导致随机性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对称性。你对信息的掌握可能超过别人,只要你利用妥当,还是能获取超出普通人的利益的。

以前,我讲巴菲特,都讲巴菲特的成功投资来自于其对于公司的深度了解。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面,巴菲特是反人性的,只有巴菲特耐住了性子,他多年来的投资业绩,单纯看每一年大多都不高。如果换做我们普通人,在面对半导体等风口行情的时候,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的投资原则,不掺和这一浑水呢。

04 最后加点自己的料

讲了那么多,估计有小伙伴大脑应该自动选择右脑判断,跳出了视频,对于没有跳出视频的小伙伴,我还想唠叨一些我总结的私货,不管有没有用,你听听就是了。

信息差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但跟我老领导一样,即使知道了信息差,多数时候你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原因是认知的不足和偏差。如何弥补认知的不足和偏差呢,我想跟大家分享3个,我们在成长道路中经常遇到的陷阱。如果你能意识到,并且运用到你的生活或者工作当中,我相信对你来说,可能受益匪浅。

1、不要轻信专家,时常坚持批判式思维

美国的一个金融杂志对美国专业金融人士的预测做了个事后调查。杂志发现,美国专业金融人士对未来做出正确判断的几率是42%,还不如我们抛硬币得到正面的概率大。

之所以,专业人士喜欢做预测,其实与他们的职业和习惯不无关系。经常预测未来的专业人士多为卖方,主要的任务是向你推荐股票和基金,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很难站在你的角度思考问题,毕竟你的损失不会形成他的损失,你的交易反而给他们带来了手续费。

专业人士也是人,同时也会有预期,我们抽烟会上瘾、吃糖会上瘾,专业人士预测也会上瘾,令我们开心的是,想到有烟抽,令他们开心的是,想到有东西可以预测。

多数时候,我们并不能全盘接受专家的建议,要保持批判式思维,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专家的分析逻辑和思维。我们经常会在各个平台看到专家给我们的投资建议,但很多时候却看不到专家的分析逻辑。对于这样的内容,应该提高警惕,作为未来的谈资可以,但是作为判断的依据绝对不可以。

2、演绎法而非归纳法

你可能经常羡慕别人的总结能力好强,但实际上,这种较强的总结能力可能会害了自己。我曾经也是一个擅长使用归纳法,去总结别人成功的人。但问题是,归纳法有两个显著的缺陷。

第一个缺陷是,别人的成功总是在某种背景下的成功,往往我们并不清楚这种背景,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因果关系,有的时候甚至因果倒置。

第二个缺陷是,小样本并不能代表大样本,我们参考的样本多数是成功的样本,但往往成功都在少数,失败才是常态。我们的归纳基于成功,也就归纳于小样本,小样本放在大样本里,成功的几率还有多大呢,我想大家都清楚。

所以,在判断事物时,一直用归纳法是会出问题的。在我的经验中,我在判断一项事物时,经常会问自己两个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

如果不是这样,又可能是什么样?

3、警惕达克效应

2018年,韩寒写过一篇文章《我也曾对这种力量一无所知》。文章中有一个故事非常非常有趣。

韩寒自称台球技术不错,被称为“松江奥沙利文”,在作家圈几乎没有对手。有一次和九球世界冠军潘晓婷打球,韩寒觉得自己还是有机会的,毕竟自己做赛车手多年,抗压能力不差,只要能抓住潘晓婷犯下的小失误,拿下几局胜利还是不成问题的。考虑到赢家开球的规则,韩寒可能很大几率没什么机会上场,于是和潘晓婷约定了由输家开球。韩寒倍感自信,结果那天晚上,韩寒只干了一件事——开球。

韩寒的这一故事其实就是达克效应。越是认知低的人、能力弱的人,越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这在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适用。即使是投资多年的金融机构,也会高估他们的投资能力。

人们在缺乏积累、一知半解的时候,总是表现出过度自信的现象。而往往这种高估自己的行为,让人们无法认清自己,不知道自己缺乏什么,陷入了自以为是,无法继续成长的陷阱。

京剧中,有句话,初学三年,天下无敌;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再学三年,游刃有余。虽然一万小时不一定有用,但保持空杯心态却很重要。

一个人的知识面是一个圆圈,知识储备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同时他所接触到的未知也就越多,越会感觉到自己的无知。

用罗翔老师的话说,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是拥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和一种莫名奇怪的自豪感,因为知识越贫乏,你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你根本没有听过与此相对立的观点。

我们要摒弃无知,毕竟学无止境。

由里及核,做多中国!
我是梨核,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