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困在花呗里的年轻人”这一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共鸣。一组2019年《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中的数据被多家媒体反复提及,数据显示,全国有1.75亿90后,而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年轻、自制力差、对诱惑缺乏抵抗,再加上当下诸多消费信贷产品能低门槛开通,这些因素集中起来时,年轻人——尤其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就有可能陷入无法偿债的困局,由此酿成的悲剧也在不断上演,于是,很多人对“借钱消费”变得小心翼翼,唯恐避之不及。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认为,“年轻人一定程度上的借钱花是没有错的,但要搞清借贷条款的细节,不要被误导”。年轻人该如何把握借钱的度呢?怎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呢?
混沌大学对陈志武教授进行了独家专访。陈教授为年轻人提出了方方面面的建议,内容涵括消费、投资、择业、教育等不同维度,并给出了自己的创业建议和成功定义。
文 | 冯灏 刘旭(实习生)混沌大学商业研究团队
受访者 | 陈志武 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原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
01、把钱花在最需要的时候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借钱花”一直带有一种负面色彩,大家一听到消费金融、借贷消费就很害怕;加之近些年来年轻人因陷入网贷而酿成悲剧的新闻不断上演,导致很多人都认为“借钱花”是一件坏事。
然而,与社会的主流论调不同的是,陈志武教授一直致力于纠正这种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一刀切式论断;强调一定程度上的借钱花是没有错的,而且只要借的钱总体上没有超出未来的收入预期,就不违背“量入为出”原则。
为什么说借钱消费不是一件坏事呢?其实道理很简单: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年轻的时候是一辈子最缺钱、收入最低;但却最需要花钱、花钱所能得到的好处最多的阶段。老了以后,并不需要花那么多钱去吃穿;外出旅行也吃不消、走不动,不论是消费能力还是消费欲望都和年轻时无法相提并论。
在最需要花钱的年纪生活得很拮据,却在年老后拥有最多的财富;这种情况,肯定是对每个人的一生的总体幸福最不利的局面。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同理,陈志武教授也指出,年轻人在进行存钱与消费的选择时应该遵循“逆经济周期”的原则。
怎么理解?
疫情之后,不论是消费信心指数还是市场交易活跃度数据都趋于疲软,年轻人的消费趋于保守,这是由于疫情带来的危机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因此人们在消费上都会倾向于更加保守,把已经到手的钱攥得更紧而不是去花;而当经济轰轰烈烈地增长、年轻人收入也非常不错的时候,可能就没有几个人想到要去存钱,更多的人是大量花钱。这就造成了在钱多的时候,吃得太饱、喝得太足;而钱少的时候,却吃不饱、穿不暖。
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存钱和消费更多应该是“逆周期”的,也就是说。如果经济发展得好、个人收入也比较多,这个时候可以多存下来一些钱、多做一些投资;而当经济很不景气、大家都觉得艰难的时候,把之前存下来的一些钱适当花掉,甚至借钱多花。总之,无论是“借钱花”还是“逆经济周期”进行消费与投资,这二者都指向一个道理:把钱花在最需要的时候。
02、借钱消费的“度”在哪里?
“把钱花在最需要的时候”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可能还是无法迈过那道坎。毕竟现在互联网公司推出的金融产品那么多,年轻人要如何把握借钱的度,从而既能改善自己现有的生活条件,又不至于陷入网贷的漩涡呢?
陈志武教授强调,在不违背一般性的原则下,把“量入为出”的这个“入”理解为现在的收入与未来的收入预期的贴现总值;利用各种金融产品把“现在的需求”与“未来的收入”进行调整与优化配置,这些都是合理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情况可能会不一样。的确,年轻人可以借一些钱去消费、去投资,但这并不等于说你可以随意借几百万、几千万,借多少是因人而异的;也不等于说放贷公司引诱你借钱,你就轻易上钩。这里面要做一个区分。
至于借钱消费具体的“度”,我们可以把40岁作为一个分水岭。
40岁之前,哪怕你是一个月光族甚至是月欠族,这也有可能是你一生幸福最大化的一种最优安排。40岁之后,每个月至少要存下来20-30%的收入。也就是说,如果在40岁到65岁这25年的工作收入里,每年可以积累年收入的20-30%,在25到40岁这15年,借钱的上限最多可达年收入的3-4倍,包括住房按揭贷款在内,这是一个数学问题。
但这里依然有一些基本前提,首先,未来的收入水平与当前相比,至少不会下跌;其次,贷款利率不能过高;最后,借钱的范畴包括住房按揭、人力资本投入等等,而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负债。
当然,即使年轻人自己在理智上把握了借钱的度,但现如今门槛低、使用便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依然将借贷与消费直接捆绑在了一起,切入了各种消费场景,让人“防不胜防”,引诱年轻人过度消费。针对这种情况,陈志武教授指出,重要的是,在博弈、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借钱方和放贷方要形成独立、合宜的判断,各尽其责。
比如,放贷的一方要考虑对方未来的还钱预期,如果借钱者的收入预期并不好,放贷公司就应该考虑自身风险,做出是否放贷的判断,或者上调贷款的利率以化解足够高的风险。
反观借钱的一方,对于缺钱花的年轻人而言,如果对方要求我支付较高的年利率,那么我就要思考,我所要进行的消费与投资是否真的值得这种水平的年利率,是否真的会给我带来足够大的回报。决定权就落在了想借钱花的年轻人手里。当然,考量之后,年轻人可能觉得借5000或者10000可以带来足够高的短期收益,这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毫无疑问,借多借少应该进行仔细的权衡与考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放贷的一方不能实施欺骗,通过讲一些虚假的故事、编造一些虚假的理由、提供一些虚假的承诺,引诱年轻人上钩。**
**如果欺诈行为存在,就需要监管部门的介入,维护市场的公平有序。**比如,借贷双方在进行交易时,什么话可以讲、什么话是误导与引诱,监管部门需要设置一些规制性原则。而互联网公司在推出金融创新产品的时候,应该寻找产品的创新维度,而不是通过玩一些虚假的文字游戏引诱普通人上钩。
总之,对于年轻人“借钱花”这个问题,不能一棍子打死。那样对于整个社会福利的提升,对于年轻人提前安排好自己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生活、消费、投资、借钱等打算,都是不利的。应该要给年轻人一些空间,去提前地、系统地安排好自己的一生。
03、摆脱996——创造财富的逻辑思维
鼓励年轻人“借钱花”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可以“只花不赚”。相反,一定程度上的“借钱花”反而会逼着年轻人更努力地赚钱。那么,要如何提升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呢?
具体来说,有三个维度:
- 首先是深度,提升技能专业度,劳动创造财富;
- 其次是广度,以劳动的价、体、量的总体上升来创造财富;
- 最后是长度,把自己未来财富,用于当下的奋斗资本,把自我价值转换成为财富。
年轻时以积累人力资本为基础,兼顾资本性投资。对年轻人来说,最好的投资就是对自己人力资本的投资。读书,认认真真地去读一些有深度的书,而不是把自己每天放纵于毫无意义的、碎片化的、甚至虚假的信息之中。增长一些生产性的人力资本的知识,帮助改善自己的职业,提升专业技能度;与此同时,也投资一些非生产性的知识,让自己保持良好的、上进的精神状态。
在此基础之上,年轻人也要学会做一些资本性的投资,从而让自己在四五十岁的时候“躺着也能挣到钱”。但有一个前提是,判断哪里才是有价值的投资市场。
2009年金融危机,一夜间倒闭了很多奢侈品代工厂,厂里的工人自然也就失业了。代工厂是以劳动价值创造财富的模式;而工人的收入模式自然也是劳动创造价值。但奢侈品牌不同,属于无形财富创造价值,拥有绝对掌控权。
很多人在开始上班的时候,会用收入来选择工作,甚至有些用环境和距离来作为选择工作的衡量条件。但无论怎么选择,也就是多几百少几百的事,都属于劳动创造价值模式。纯劳动创造价值有点惨,就好像996上班一族,是典型的勤劳而不富有。但大部分人都无法避免这个过程,因为要生存。
在劳动创造价值时期,除本职工作外,一定要提升自我价值,选择一个领域深挖成为专家,做到超越90%的人,建立个人品牌价值标签,日子就会好过的多。
职业中期把东西变成金钱,把人力和价值转换为金融资本。把你积累的人力资本,和你努力提升的自我价值,通过工作或者创业,转换为金融资本,进入无形财富创造价值时期。奢侈品代工厂就是劳动创造价值的典型代表,做得再好东西不是你的。而奢侈品就属于无形财富创造价值的代表,品牌的价值高于产品本身价值。
对于企业是这样,个人也是同理。你的个人品牌价值,要远高于你的劳动价值,没有个人品牌的衬托,你一个小时可能几百元。反之,你一小时可能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千万。比如巴菲特一顿中饭的时间,价值2119万元,是巴菲特先生的劳动价值吗?不,是巴菲特先生的个人品牌价值,这就是无形财富创造价值的力量。
提升自身价值曝光率。如今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你要会吆喝,要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你能把一件事做到超越90%,因为人是产生价值的根本。比如我一年读365本书,写365篇书评,我一个人闷头在家里写,不让任何人知道,那我的这个个人品牌标签就无法产生价值。所以我通过各种渠道,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我在阅读写作上能超过90%的人,自然就会吸引90%的人获得不了的财富和资源。
04、拒绝做韭菜——复利效应资产模式
在创造财富之外,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财富也是一门值得探讨的学问。年轻人不妨参考以下的阶段性建议,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职业上升期要跟未来的自己借钱,把未来财富变成今天奋斗的资本。年轻时是最没钱的时候,但却是最需要花钱的时候,要恋爱、结婚、养孩子、买房子车子等等,所以我们就会跟银行贷款来买房买车,这种就叫做把未来的财富转换为今天的资本。但不能把借来的资本花在享乐上,要花在提升你的品牌价值和无形财富生产上。当然,陈志武教授也特别指出,对于刚大学毕业或是研究生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他不主张把大把的钱砸在房子上。
一方面是因为现如今大多数城市的房价都太高了;另一方面在于年轻人最缺钱,好不容易有点钱却要砸在房子这种没有任何流动性的资产上面,反而是对自己一生总体幸福最不利的选择。再者,刚毕业的年轻人很多都没有确定好未来要在哪里生活,职业发展还没有走上稳定的轨道,这时候在一个地方买了房子,反而会让自己束缚在某一个地方,失去了“四海为家”的冲动与情怀。
什么时候可以跟未来自己借钱,把未来财富当作今天奋斗的资本呢?
陈志武教授建议,你需要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去验证和实践你的个人品牌和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匹配度高就可以全职投入。全职投入的前期收入可能会较少,所以需要未来的财富作为生活保障,但一定要谨记先了解、验证市场需求,先验证后行动。此外,年轻人应该先闯荡,“四海为家”,而不是着急买房稳定下来。
不惑之年建立投资组合式收入系统,把你的财富转换为复利效应资产模式。当你有了一些财富,你最需要做的就是把财富转换为金融资本,创造被动收入系统。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就是你需要把劳动性收入,转换为投资组合性收入。需要学会投资,像巴菲特那样赚钱。但并不是让你单纯的去炒股,大多数人对于炒股投资的概念就是,从股票市场跟着感觉选一只股票,最后都被庄家割了草。
巴菲特选择股票,是从行业考察、到企业考察、再到企业的CEO和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盈利模式、财富报表等多项研究分析,得出这家企业投资的安全空间,和获利预估,之后再决定是否购买这家企业的股票。即便这样,巴菲特也不能保证他所有投资都成功,总有偶尔的失策,但90%左右都是成功的。对比之下,普通人购买股票投资,其实就是在给庄家送钱。
可以选择的方案,一是定投,定投可以产生复利效应,掌握定投技巧,几年就可以把你的资产翻几番。二是投资,如果你没有经验,就去购买那些跟经济发展趋势同步企业的股票;而不是说在资本市场盲目地做亏本生意。三是用你输得起的钱投资项目,即做投资人,扶持创业的人,但在投资前,你需要学习和建立跟投资相关的知识体系。
05、让更多人有创业致富的机会
**一个公平、高效的社会应更多侧重“机会平等”,而不是简单的“结果平等”**。因此,通过了解现在的创业环境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向,我们能更明确如何让更多人有创业致富的机会。
陈志武教授坦言,在创业的机遇方面,代际之间的确存在一些差异。比如说60后在90年代的创业摘取了最低的那些果子,因为在粗放式增长时期进行创业,相对而言更加容易;但现在,创业可能比较难,需要在商业模式上、技术上都有更多的创新和独到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挣到大钱。但是,只要社会足够开放,足够鼓励年轻人去创新创业;不管是什么时候,总是有创业机会的。
道理很简单,人类社会一直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在任何一个时间节点,身处其中总觉得创新、创业步履维艰,但回头看,总有人让自己创业成功。所以,关键在于自己仔细地去观察、去思考;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陈志武教授列举了三个具体的可行方向:
首先是消费升级,展望未来一段时间,消费升级依然前景可期。道理很简单。三四十年以前,中国人都很穷、什么都短缺,人们追求的消费很简单。经过过去40多年的经济奇迹,现在中国社会财富很多、个人收入也很多,所以人们追求的消费不再是简单的吃几块肉、喝几碗二锅头或是米酒。人们不只是要喝很有味道的酒,还要喝出故事。除了吃穿以外,还要去旅游,体验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办法体验过的东西,比如迪士尼乐园、迪士尼电影。
**另外,他还看好清洁能源领域。**因为不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面临的一个共同的挑战,就是这些年的技术变革使得人类对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这也与消费升级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从数据来看,比起50年以前,每一个人对于能源的消耗量都是翻了很多倍的。在世界范围内,传统能源的储备量快速下降,人类必须找到其他的替代性能源,不管是太阳能、风能还是沼气。
**与资源约束条件息息相关的,还有新材料的创新。**现在,电动汽车越来越时髦,各个国家都在通过政策去鼓励电动汽车的发展,市场对于生产电动汽车所用的各种材料需求也会增加,比如生产电池所需的锂等金属材料,找准机会在新材料上进行创新,也会带来很大的发展潜力。<br />所以,从各个维度上来看,现在也不缺创新创业的机会,关键在于如何去做、如何找到市场的需求所在。
06、商业模式的创新也蕴含着很多机会
我们也可以从商业模式中找到创新创业的机会,陈志武教授列举了一些经典的创新商业模式,可供年轻人参考。比如**微软,选择了边际成本为零的高科技产业**。
当然,发展高科技产业并不是创业的唯一出路,传统行业中同样存在创业成功的可能。星巴克实现了咖啡产业的规模化:在创业初期选择人流量大的地理位置开店为其带来广告效应;全球化流动为其创办跨国连锁店提供了条件;通过上市公司提升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沃尔玛则是选择通过规模压低成本:大批量、直接从厂商采购货物,避开批发商。由于采购量巨大,把厂商的出货价格压到最低。戴尔则采用了定制加直销的创新商业模式。戴尔发现传统的商业模式过于呆板,既不能根据用户的需要为用户组装电脑,资金周转速度又太慢,库存电脑太久、太多,零售店面占用太多资金,成本过高。戴尔公司改做电脑的模式是先拿到客户订单,收到钱,再组装电脑,然后发货。
这样,戴尔不需要太多流动资金,没有库存,没有零售店面成本,更没有电脑技术过时的风险,因此也没有降价风险。既有满足用户需求的灵活性,又大大降低成本,这使戴尔有很大的砍价空间,即使它卖的电脑比IBM、康柏的便宜很多,公司也照样能盈利。
大体量的制造业也有创新的空间,中国太阳能企业常州天合采用的是所谓“垂直一体化整合”商业模式,自己收集含硅的废电器,先从中提炼单晶硅,做成硅片,再做成组件,最后将组件安装成太阳能发电系统。这一整套垂直工序都由自己公司完成,在公司内各工序一体化,能较好地保证各生产环节的原材料供应,也能降低原材料的进货价格波动风险。
哪些产业可以采用“垂直一体化整合”模式?供货越紧张、价格风险越高的原料,自己做、自己生产的好处就越大。像蔬菜、大米这样的生产周期很短、供给很容易产生的东西,其价格总体上会很稳定,就没必要自己去生产,到市场上买就行了,让那些更有种植粮食、蔬菜专长的人去生产粮食和蔬菜,而你只管把饭菜和服务做好就行了。各做各的特长,各有各的分工,市场是不同专业特长的人到一起交易的平台。专业分工和市场化就是这样相互推动发展的。
07、创业致富,是给子女最好的教育
陈志武教授认为,创新型中国经济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人才、思辨型人才。因此,给子女最好的礼物不是金钱财富,而是创业致富的技能。
对于那些家庭背景较好的父母,尤其应该鼓励自己的子女追求兴趣爱好,而不是一味地随大流去读会计、计算机、经管等这些容易找工作的专业。只有基于子女的个人兴趣、偏好、个性和天赋,教育才有意义。否则,不仅没有意义,而且很容易造成天赋与人才的浪费,结果只会是子女学习、工作没有热情,无精打采,每天因为在做自己没有感觉的学习或工作而特别累,而且会时常抱怨,对生活、工作失去兴趣。父母也会觉得难受,因为他们尽了那么大的力,陪读那么多年,花了那么多钱,找了那么多人情关系,到最后也没有见到子女有出息。
而对于社会,这同样是最糟糕的局面,因为如果多数甚至所有家庭都这样不顾子女兴趣去选择学校和职业,结果会是,社会中的各项工作都是那些对此并没有兴趣、更谈不上热情的人在做,这不仅导致人力资源的整体浪费,而且各项事业都无法做好,更不会有突出的创新。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要求所有人都以兴趣为导向就业择业。对于那些条件不太好的家庭而言,出于对未来稳定生活、稳步向上的职业发展追求而选择专业,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从农村走出来的”,陈志武教授笑言。
在专业的选择与职业的追求方面,也是因人而异的。但是,在任何社会中,人才资源是各项资源中最为重要的,因此,把每个人的兴趣和天赋跟其专业尽量配置得一致,是整个经济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关键因素。为了向创新、向品牌经济转型,就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只为考试;就必须也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而不是只看重硬技术、只偏重工程思维。离开市场营销、离开人性的研究,就难以建立品牌价值。
教育有两项主要功能:一是为了职业,一是为了做人,尤其是为了做一个有意思、有趣味、有意义的人。职业培养是为了饭碗,而“做人”的教育是为了让人不只是职业工具,而更重要的是做人。
08、我们需要怎样的成功观?
追求财务自由是现如今大多数年轻人的奋斗目标之一,在某种程度上也映射了年轻人对待金钱、对待成功的态度。在陈志武教授的观点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达到1000万-1500万的财富水平才算是财富自由;当然,在北京、上海这类大城市里,1000万-1500万只够买一套房子,甚至还不能算财富自由。
可以说,人们对于财务自由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年轻人要实现财务自由也变得越来越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年轻人为了更好的生活选择“卷”入高度竞争的社会环境。
针对这种情况,陈志武教授从两个维度进行了解释:
一方面,与先富起来的欧洲不同,中国在近些年来才解决温饱问题。经过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贫穷生活,现如今有如此多的挣钱方式,因而整个社会对于赚钱的欲望都非常强烈,年轻人可以没日没夜地挣钱,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另一方面,现在的问题在于年轻人也好、中年人也好,他们都把挣钱当作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比如说现在很多父母深受成功学的影响,认为子女找到高收入的稳定工作才算成功,在这种单一的判断标准下,很多年轻人主动或是被动地进入了那些高收入、同时也伴随着高压力的竞争赛道之中,于是就造成了某些赛道拥挤不堪、某些赛道却无人问津的境况。
为缓解这种情况,父母需要首先做出表率,放宽心态,树立多元的价值体系;而不应用单一的维度去评价孩子的人生。与此相对的是,还有另外一群“卷不动”的年轻人,他们选择躺平任嘲,“佛系”、“低欲望”、不赚钱、不消费。陈志武教授认为,“低欲望”不能是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低欲望;反之,如果是在物质上低欲望,在精神上高度富足,这反而是我们都要努力追求的方向。
不管怎样,每个人都要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平衡,每个人的幸福不只是来源于外在的物质满足;在追求物质之外,每个人都要有富足的精神世界。因此,抛却单一的以“钱”为本的评价体系,鼓励年轻人在追求财务自由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精神层面的自由,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09、现在是“无股权难以大富”的时代
这些年谈论最多,也最令人兴奋的话题,是盖茨、贝索斯、马化腾、马云等这些亿万富翁是多么富。盖茨的个人财产很早就超过了600亿美元,而且盖茨是在二十几岁,李彦宏等是在三十几岁就成了亿万富翁!
相比于传统社会,这些数字普通人连想都不敢想。2019年,中国一般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万元左右。那么,马云家族的2750亿人民币的个人财富就相当于917万城镇居民一年的可支配收入。不管对传统社会,还是对今天的人来说,这些也都是天文数字。
为什么这些创业者会这么富?他们的财富机器跟传统商人有什么差别?我在《财富的逻辑》这套书里,就提到**制造产品、卖产品和服务只能带来小富,现在是“无股权难以大富”,靠股权赚钱远比靠传统商业赚钱来得快,财富规模来得大。**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卖一个产品、卖一次服务,都只能得到一次收入,接下来只有生产更多产品、提供更多服务,才能得到更多次收入,而且还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实现这些一次次的收入。
而如果创业建立公司,让公司未来收入预期可以永久地存在并很好,那么,你卖公司股权时,就是在卖掉未来无限多年的收入流的贴现总值,是不需要等到未来年复一年地去实现收入,而是提前通过股权市场把未来无限多年的收入流变现。
**对于有能力创办公司、管理公司、建立良性治理结构的人,也有能力选择职业经理人的创业者,这是可以选择的赚钱方式,并非适合所有人。**这也是为什么多学习、了解现代公司制度和现代管理模式很重要。
保险和房地产投资,是为了更好地防范风险
对于中低收入群体,保险产品和房地产仍是家庭资产中最合适和最主要的资产。一个原因是这些跟解决未来风险和治病养老都是最直接连在一起,是第一道防线;另一个原因是这些投资保险品比股票、债券和基金等金融产品更好管理、应对。
股市和债市更容易有欺诈,而房地产和保险虽然也常有欺诈,但相对难被欺诈一些,这些是利益看得见、摸得着的投资品,保险虽然也是金融产品,但毕竟生病了、房产着火了、汽车出车祸了等这些事件便于判断的。**我知道,很多人不把保险当回事,这一课应该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