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回到正常姿势

    复习接触位置法:先画出接触位置,再加入过渡位置(正常姿势)。

    image.png
    然后放上低位置和高位置
    image.png

    我发现,使用这种接触法能让你顺利完成工作,按时回家。它特别适用于我们多数情况下需要做的自然动作。我认为接触法是绝大多数动画动作的最有效方式。

    米尔特·卡尔就使用这种方式。他说“画走路或其他动作的动画时,我先做出接触位置,即双脚在没有承重的情况下接触地面。它相当于头部和身体的中间位置,既不向下也没有向上。我知道在哪儿该向上,在哪儿该向下,然后再进一步分解这个位置。这么做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使一个场景容易调度。”

    他还说:“我从接触位置入手是因为它有活力、动感。这样做比把重量先放在双脚要好,因为承重的双脚是个静止的姿态。”

    这也正是第二种方式的功能。
    阿特·巴比特就是这样巧妙地设计一个行走的动画,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聪明之处:

    以2个向下位置开始,为了好听,我们把这种方式称为向下位置法
    image.png
    现在放入过渡位置,这次把它放在正中间
    image.png
    现在仅仅3张画就把向上和向下位置全包括在内了

    接下来的中间位置之一将是接触位置
    image.png
    当然,这样得到一个好的接触位置会比较别扭

    这种方法的聪明之处在于向上、向下位置在前三张画里已经得到了妥善处理。当然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让过渡位置向上、向下或向一侧。先设定向下位置有助于我们发挥想像力,如果我们想进行复杂的设计,可以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基础。

    我们知道向下位置已经承受重量,所以现在可以自由地设计奇形怪状的动作和一些现实世界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动作。

    同样,我们不要仅限于使用一种方式。为什么不兼容并蓄呢?不仅使用一种方式而且要使用另一种方式。

    我强烈建议一般情况下使用接触法,而从向下位置入手非常适合非正统的创意。从现在起我们两种方式兼而用之。

    这听起来有点学究气,但是如果我们两种方式都用,比如,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这样就得到一系列正常走路的上下位置的不同阶段。
    谁在前在后都一样,区别只是一个阶段开始早一些,另一个阶段开始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