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喜欢把编号称为一拍一和一拍二或“单格”和“双格”以使工作变得更复杂。实际上“单格”来源于20世纪40年代大家给中间画起的名字。当时一位动画师画好了图1.3.5,并为3幅图做好了均匀分配的标尺,他把这些交给助手说,“我把这些单格交给你了。”
这就是单格的中间画。
问题是什么时候用一拍一,什么时候用一拍二?
原则是,正常的动作用一拍二,快速的动作用一拍一。
比如,“跑”的动作通常应该用一拍一
而正常的“表演”应该用一拍二。
走路的动作用一拍二也说得过去,但如果用一拍一的话会更好。
当然,有生命的东西(或者我们拍摄它们所用的任何速度)一般都是一拍一,但大多数动作用一拍二效果更好,而且与一拍一相比,一拍二有事半功倍、经济实惠的特点。用一拍一的方式工作相当于耗费双倍的制作时间和财力。
很显然,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迪斯尼的动画师们技艺日趋成熟,而费用也飞速增长。既然一拍二适合于几乎所有的动作,那么这些动画师们就竭尽全力只使用一拍二。
很多优秀的动画师甚至声称一拍二真的比一拍一好,认为一拍一会产生乱糟糟的效果,而用一拍二做的粗犷的快动作则容易“出彩”,还认为如果加入一拍一就失去了生动性。诚然,如果一拍一只是些笨拙、呆板的中间画,用它们做的东西当然不会有活力。
我的经历使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我发现如果你计划好采用一拍一,其结果通常比一拍二的效果强得多。
我觉得其实一拍二仅是对艺术的节约处理。用一拍二省时省力,所以大家工作一天后都能按时回家,为何非要讲究一拍一?谁让我是自己的工作室的老板呢。
当我在重新学习这些知识时,我先等到我用一拍一方式做出来的动画描边和上色后再按计划用一拍一的方式拍下来,然后隔一张取出一张赛璐珞片,把剩下的拍成一拍二,以比较它是否“出彩”,看它的效果是否更好。
除了一次以外,其他情况下一拍一的效果更好。一拍二效果更好的那次是因为我画的是一位老太太从口袋里拔出一个医生用的听诊器。一拍一产生了一个很流畅的动作。
本来一切都很好,然后我隔一张取出一张上了色的中间画,拍成一拍二。结果一拍二的效果更好。我不明白为什么,只是效果真的更好。
所以我想大家的说法只对了一半。不过我对一拍一上了瘾,什么时候都想用它。一拍一更具视觉冲击力,这正是我们所孜孜以求的。
阿特·巴比特总是因为我用一拍一而唠唠叨叨。他说“这太写实了,画动画的原则之一便是不能让它太写实!”我经常趁阿特不备时把他的作品加上一拍一,结果更好了,他本人也更喜欢。
电脑动画师所有的工作都采用一拍一,他们的中间画完美无瑕,整体效果不但没有被冲淡,反而更好。一拍二容易让眼睛在几分钟后就产生视觉疲惫。我觉得一拍一虽然要花费两倍的工夫,但其效果要比一拍一好上三倍。而且更具视觉冲击力,更易于观赏。
我的同事尼尔﹒鲍尔(Neil Boyle)说得恰如其分:
“一拍二让动画成形,而一拍一让动画飞翔。”
肯·哈里斯一辈子都用一拍二。每次我把一拍一放到他的动画里时,他就对我说:“噢,一拍二总是超过一拍一的效果。”
有一件事总是让我着急。假如你做了一个一拍二的人物动画,摄影机用一拍一摇拍,结果就会使动作频频跳动。我们要么用一拍二摇拍(并不是最佳效果),要么加入单格中间画来防止动作的跳动。
有些很优秀的动画师也这么做。这对我来说真是个迷。他们为什么不加入单格的中间画以避免动作跳动呢?
也许是因为很多效果在铅笔稿试拍时显现不出来。当上了色以后我们才看到碰碰撞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