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日本)岸见一郎,(日本)古贺史健
阅读版本:2015年出版
阅读次数:第1次阅读
阅读日期:2021/06/31
阅读用时:15小时
本书整体感受
1.目的论造就发展,原因论阻碍发展。
- 一个人的过去是怎样的并没有关系,而赋予过去经历什么样的意义,才是重要的。
2.课题分离,个人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分离。
- 不主动干涉,当他人请求帮助时给予帮助。
- 做你想做的事情,说你想说的事情,而至于别人是否认可,那是别人的课题。
- 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活的太过痛苦,总是活在将自己当作原材料注入他们所期望的模版中。
- 有时不关心他人认可,可能会被讨厌,但这也是他人的课题。
3.当你不在意被他人讨厌的时候,你就获得了被讨厌的勇气。
- 当你拥有了勇气,不按他人、社会模版束缚自己,人也从此拥有了自由。
- 最终,也获得幸福。
第一部分 你的不幸是谁的过错?
摘录: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
笔记:
阿德勒观点中,和弗洛伊德观点不同之处。
摘录: 立足于原因论的人们,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或者精神科医生,仅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简单地安慰“所以错不在你”。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
笔记:
心理创伤学源于原因论,这也被阿德勒坚决否定。
摘录: 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笔记:
人会有追因习惯,在看到此书前,我也是如此,并觉得这种思维无可厚非,甚至在挖掘原因的过程中享受着仿佛来自智商的优越感。
摘录: 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笔记:
赋予经历的意义,是我们对“现在自己”的选择。
摘录: 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笔记:
关于别急于获得答案,深有感触。在工作或学习上,从前辈那得到的快速通道,说得好听是少走弯路,可路自己都没走过,怎么就能知道这是条弯路,还是能让你信念更坚定、影响你一生的路走法的分叉口。
摘录: 你知道“无人想作恶”这句话吗?
笔记:
这话出自苏格拉底“无人自愿作恶,作恶皆因无知”。
摘录: 行为之恶的确有很多。但无论什么样的犯罪者,都没有因为纯粹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的,所有的犯罪者都有其犯罪的内在的“相应理由”。
笔记:
没有人在没有任何目的下,想去作恶的。
摘录: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笔记:
我是如何看到这个世界?
阿德勒思想中有这么一个概念:这个世界是一个共同体,但这个世界中又包含形态各异、规模不一的无数其他共同体,比如一个公司也是一个共同体,同一类公司集合也是一个共同体。
受此观念影响,我会尽肯能站在更大、更多样的共同体中去看待世界,不把自己局限在唯一的小共同体中。因为,选择将自己处于多大的共同体中,这很重要。比如以你离开了这家公司为例,如果你将这个公司视为唯一的共同体,那离职时会产生价值丧失感,仿佛失去了这个世界;但是,你若只将这个公司作为职业生涯的一个停留处,那就不会产生世界止于此刻这种颓废的想法了。
我是如何看待我自己的?
人生不存在登顶那一刻,即不存在终点。为什么这么说?回过头来看看我自己但过往,努力考大学、努力考研究生、找到心仪的恋人等等,到现在你处的时刻,你会认为自己完成了所有的目标了吗?并没有。从这些过往看,人生只是在经历一个个间断连续的爬坡,每爬上一个坡就能欣赏到这个高度的风景,欣赏完了还是要继续爬坡去欣赏下一个风景。这是我的人生观。
摘录: 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笔记:
从此刻开始,选择世界观和人生观去完成余下的人生,什么时候都不晚。
摘录: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笔记:
因为不改变不需要冒险、可以偷懒,所以无法改变是自己潜意识里注入了这样的想法,所以你很难改变,一想有所改变就感觉困难重重。
摘录: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笔记:
改变现状需要冒险,冒险需要勇气,而只有有勇气改变的人,才有可能能获得幸福。
第二部分 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摘录: 青年:这样就又可以与“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种说法联系起来了吧?
笔记:
假如世界末日,一切都会被原谅,就解释的通了。假如下一刻将不会存在一个人,那现时任何的生气、怨恨都将不复存在。
摘录: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笔记:
不健全的自卑感,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产生的。
摘录: 如果在一起感到苦闷或者紧张,那即使是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
笔记:
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紧张或患得患失,心之间的距离是远的。而两个人在一起无拘无束,相处自然和舒服,两个人的心之间是没有距离的。我把隔着一段距离相望两颗心叫做喜欢;而把伸手就能触碰到对方的心的距离称为爱。
第三部分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吧
摘录: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笔记:
是为了形成独立的,自主的,充满爱意的人而活着。
摘录: 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笔记:
阿德勒的课题分离说。
摘录: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笔记:
判断课题是谁的依据。
摘录: 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帮助。
笔记:
阿德勒主张课题分离,并不是说放任不管,可以在他人需要时才给予帮助,而不是主动介入。
摘录: 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笔记:
以前做作品集时,想的是按照别人想要的各种维度,把自己框在这个模型里,复制出标准答案,但最终让自己丢了自我,审核的人看到的也只是一篇拼凑的东西;正确的思路是,通过不断积累,自己知道这个工作对我来说意味着哪些,把这些有意义的事情作为总结思路,那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别人看到的也是一个完整的你。
摘录: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领域,保持这种适度距离非常重要。
笔记:
构建良好人际关系,指保持一定距离,这个距离太近和太远都不合适。
摘录: 你刚才说课题分离是肆意践踏对方好意。这其实是一种受“回报”思想束缚的想法。也就是说,如果对方为自己做了什么——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自己也必须给予报答。
笔记:
受回报思想束缚
摘录: 反复干涉的结果会是孩子什么也学不到,最终还会失去面对人生课题的勇气。阿德勒说:“没有学会直面困难的孩子最终会想要逃避一切困难。”
笔记:
这就是常说的,父母要学会放手。如果孩子做坏事,要让他明白自己承担后果。
摘录: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实际上,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笔记:
干涉别人课题,确实是以自我为中心,希望被领导认可、希望孩子成材,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我欲望。课题分离后,无所谓别人认可、孩子的事情他自己做,也就没有出自私心,反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第四部分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摘录: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笔记:
我自己的性格是不会故意做出让人讨厌的事情,只要不在意得到认可、不害怕被讨厌,做自己的课题,就很好了。
摘录: 如果用刚才介绍过的那个谚语说的话,那就是只做“把马带到水边”的努力,是否喝水是那个人的课题。
笔记:
来自谚语,你能将一匹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摘录: 哲人:例如,在法国使用的世界地图上,美洲大陆位于左端,右端则是亚洲,被绘制在地图中心的是欧洲,是法国。另一方面,如果是中国使用的地图,那么中国就会被绘制在中心位置。 但是,在地球仪上看世界的时候又会如何呢?如果是地球仪,既可以把法国看作中心,也可以把中国看作中心。
笔记: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是世界地图的中心。但如果用地球仪看世界,无所谓中心,不偏不倚。
摘录: 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笔记:
融入共同体,前提不是思考我能从中获得什么,而是思考在这个共同体中我的位置在哪里,需要做什么。
摘录: 希望你不要只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而要意识到自己还属于别的共同体,属于更大的共同体,例如国家或地域社会。
笔记:
在更大的空间,更大的共同体,找自己的位置,不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
摘录: 哲人:现在的讨论正在接近核心,请你一定紧紧跟上。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
笔记:
我认为自己有价值,在不同的共同体中。
摘录: 职责差异自然也会存在。并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
笔记:
对于领导或前辈,尊重对方可以,把自己看低一等不可以。人理解并贯彻意识上的平等,那也相当于获得意识上的自由。
摘录: 哲人对青年说,你现在就和我建立了这种横向关系,所以你才可以无顾虑的侃侃而谈。
笔记:
建立横向关系后,说话是只专注于问题,而不会被各种认可、表扬这些分散注意力。
第五部分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摘录: 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肯定并不是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是承认自己的目前美做到的。 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笔记:
摘录: 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事情。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笔记:
摘录: 解开一个算式或者记住一个单词都可以。也就是要不停地跳舞。如此一来,势必会有“今天能够做到的事情”。今天这一天就为此存在,而不是为遥远的将来的考试而存在。 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
笔记:
如果总想着遥远的目标,会让人丧气,现在的你还会愿意全心全意的做吗?
关注此刻的真实,过去和未来不过是无谓的纠结和憧憬。
摘录: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之后还说:“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笔记:
个人赋予的意义与不存在的普遍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