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熊书
本书作者:美国,罗森菲尔德(Rosenfeld,L.),摩尔维莱 (Morville,P.),阿朗戈(Arango,J.)
阅读版本:第4版,2016.6出版,樊旺斌、师蓉译(第1版在1998年出版,间隔18年)
阅读次数:第1次阅读
阅读日期:2022/05/10
阅读用时:小时
字数:497千字
读后感
Part1 知其所以然
第1章 信息架构要解决的问题
源起
信息摆脱容器的限制(去物质化)
例子
思考 :::info 1.信息曾与传送该信息的实体存在着紧密的耦合的关系。
2.后来,计算机的信息化处理,使得物品摆脱了单一维度的整理模式。计算机给每个物品赋予多个维度的标签,满足多个维度的查找方式。
3.再后来,由于应用场景的拓展,一个简单功能的系统慢慢演变成一个信息负载的系统。 :::
问题
信息过载
例子
情景扩散
例子 思考 :::info 1.信息曾不仅与传送该信息的实体存在分离,还与获取他的情景分离。
2.情景分离产生了情景扩散,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可以在任何场景下做这件事情。
3.情景扩散并非只是发生在书籍中,我们所有的信息技术都在经历。比如我们一般使用手机接听电话,但是当我们运动时,通过蓝牙配对的智能手表同样可以接听电话,会比拿出手机接听更加便捷。
4.其实,本质上是「数据同步」思维解放了使用「场景局限」,这也是产生「更多访问方式」的根本原因。 :::「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例子
应对
信息架构的价值
思考 :::info 1.虽然大多数软件的设计初衷都是为了解决非常具体的问题,但获得成功的软件往往会突破他们问题集的界限,加入越来越多的功能,渐渐的失去清晰性和简单性。
2.此时,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来组织信息,来让它易于查找和理解,而不论用户采用何种情景、渠道或媒介来访问他。
3.信息架构是可以帮助团队和个人看清这一切的透镜。 :::例子
信息架构的一致性
思考 :::info 1.在多样的设备中,虽然交互方式发生改变,但其用户体验应该是一致的。 :::
这里的一致性是指,在多个渠道和情景之间所体验的一致性。
信息架构的系统化思维
思考 :::info 1.在复杂信息环境的设计中要就采用系统化思维。
2.如果无法理解系统和服务,以及和其他系统是如何交互、相互影响的,就很难设计出可以在不同交互渠道间有效、一致运行的系统。 :::
第2章 信息架构的定义
思考
:::info
好的信息架构设计
可以对信息和功能的有效分类、组织,可以与其它系统和服务的有效对接、打通。这里的有效性指「可用性」、「可寻性」、「可理解性」。
:::
思考
:::info
「好的信息架构」文式图
怎么判断一个信息架构是好的?可以看用户、内容、情景组成的复杂环境下(动态变化目标),信息结构能否体现好的兼容性。兼容性是指关注当前内容的性质和量级,以及关注一年或两年后回如何改变。
文式图: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下用以表示集合(或类)的一种草图。
:::
思考
:::info
如何理解设计中的「技术」因素
技术可以理解为,只是设计中要考虑的情景之一。毕竟,技术提供的是形成最终产品的新可能性和限制。
:::
思考
:::info
从信息架构中获得的启发
每一个产品的信息架构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由用户、内容、情景组成的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虽然有时看起来相似,但不会完全相同。这就像每一片叶子咋看一样,细看每一个叶脉的纹理走向都不同。
因此,在构建一个我们不熟悉领域的产品时,直接的去使用同类产品的信息结构是不合适的。需要在调研中,比较对方产品的用户、内容、情景和我们自身产品的差异和相同点,进而获得更适合自身的信息架构的策略原则。
:::
思考
:::info
移动端和PC端的「情景」
这两种平台都有其「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例如,较小的屏幕意味着更少的空间,而这又意味着更短的标签和导航菜单。与PC端这类具有大屏幕的设备相比,移动端使用使用的时间和地点页不相同。
如果你的产品拥有多种访问渠道,就要考虑这些渠道如何打通和交互,而这些都形成了情景的一部分,这些情景构成了信息架构的一部分。
:::
思考
:::info
「用户」
用户是谁?
接近用户?而不是架空用户
:::
第3章 为查找而设计
差异的需求与对应的设计
“太过简单的”信息需求模型
这个模型在什么时候成立?在:用户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但他们知道在哪寻找答案,他们知道如何陈述这个问题,他们还知道如何使用系统来做到这一点。而当后三个条件中的一个不满足时,这个模型就很难发生。
在设计框架时,针对查找这一维度,为用户查找答案了很多预先设定(他来这个系统的目的是什么?) 1.用户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即使他被下达了某一个任务) 2.用户不知道要在哪里做任务。
4种常见的信息需求
有时人们确切的知道他们正在寻找什么,但他们通常都只是在“广撒网”。
“采摘”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当用户了解了更对他们需要什么,以及他们能从系统中获得何种信息后,就会修改自己的信息需求。因此,这个采摘模型看似复杂,但相比太过简单的模型,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工作的。毕竟,我们不是机器人。
“珠形增长”模型
概述:从获得一个这样的信息,延伸获得更多这样的信息。
例子:类似网页、引用文献、类型标签
了解信息需求和信息搜寻行为
用户研究方法有很多,作者最喜欢的方法有搜索分析和情景式调查。目标是尽可能的了解用户的主要需求和可能的信息搜索行为。尤其是要考虑有多少个方式可以用于设计某个信息架构。
设定需要验证,所以针对框架级的跳转入口,进行了数据埋点(采用搜索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