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调整、产品重构,这是每一家公司都会发生的事情。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是十分反感业务的调整。

那时的我认为一家公司的业务模型应该是恒定不变的,整个公司都应该按照既定的业务模型如齿轮般精准地转动。

而产品要做的是不断优化固定的业务流程,保证业务持续运转同时提升系统的效率。

随着经历与认知的提升,我开始对业务有了新的理解,也明白了为什么需求和业务会变化。

战略与任务

如何让公司一直活下去?如何让公司发展得更好?

一个公司的CEO每天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着以上两点展开,进而制定公司的战略规划。

战略是一个看起来极其宏观和高深莫测的词,但换一个名词就会很容易理解——目标。

战略本质上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CEO制定战略后,其它管理层会把目标拆解成任务。

执行层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目标拆解生成的任务。

战略与任务的变化

战略的制定基于市场,市场源于业务,业务源于需求。

市场里用户会变化、竞争对手会变化、经济形势会变化、政策环境会变化……

为了应对市场的动态变化,管理层会对战略进行校正,保证公司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公司里面员工需要执行的任务其实是对战略的分解。

因为战略的调整,分解到执行层的任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管理视角与执行视角

CEO思考的是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不会去关心任务具体如何实现。

站在CEO的角度,要保证的是战略的方向正确,所以随时会对战略进行调优。

而执行层更加关注的是如何把分配的任务完成。

作为执行层,更希望任务下达之后不再发生变化,只需要一步一步去执行。

执行层之所以排斥变化是因为无法再按照既定的路径去完成任务。

CEO获取的信息是大部分执行层无法接触到的,即便能够接触到但也不一定具备对等的认知与思维。

如果不了解和不理解变化的原因就会出现排斥心理,这也是我在工作初期的问题。

变化是为了生存和发展

如何让公司一直活下去?如何让公司发展得更好?

这是一家公司每时每刻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因为市场的变化,公司的业务无法完全按照预期的规划发展。

业务的变化可能是为了生存,也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

腾讯为什么不肯舍弃短视频?阿里为什么不肯放弃社交?因为不做,就意味着生存空间会被挤压。

同样是开餐厅,有夫妻店也有连锁店。两者的不同在于一个小富即安维稳就好,另一个则不停探寻更高的成长空间。

滴滴没有止步于快车、美团没有止步于生活服务、阿里没有止步于电商、腾讯没有止步于社交……

维持现有业务稳定的情况下持续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是否具备这个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家公司能做多久、能做多大。

很多时候变化并不是坏事,而是为了变得更好。

要学会拥抱变化,不管工作还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