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意思是“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离特性的有机整体。这种整体性应用于心理学中,产生了格式塔心理学,在国内又称作“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试图解释人类视觉的工作原理。他们观察了许多重要的视觉现象并对它们编订了目录。其中最基础的发现是人类视觉是整体的:我们的视觉系统自动对视觉输入构建结构,并在神经系统层面上感知形状、图形和物体,而不是只看到互不相连的边、线和区域。“形状”和“图形”在德语中是Gestalt,因此这些理论也称做视觉感知的格式塔原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当一个格式塔中国包含了太多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知觉上易于理解的整体。
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由此产生出了格式塔的一些基本原则(适用于布局和界面设计):
1、接近性原理
接近性原理说的是物体之间的相对距离会影响我们感知它是否以及如何组织在一起。互相靠近(相对于其它物体)的物体看起来属于一组,而那些距离较远的则自动划为组外。 强调的是位置。根据接近程度而组合一起。越接近,组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
注:应用接近性原理可以达到减少用户界面上视觉凌乱感和代码数量。
左图中的圆相互之间在水平方向比垂直距离近,那么我们看到了四排圆点,右侧则看成四列。
2、相似性原理
强调的是内容。人们通常把那些明显具有共同特性(如形状、大小、颜色等)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即:相似的部分在知觉中会形成若干组。如果其它因素相同,那么相似的物体看起来归属于一组。
图中每个圆点纵横距离相同,但我们习惯性把外形相同的同心圆看成一组
3、连续性原理
和闭合原则有些类似。以实物形象上的不连续使浏览者产生心理上的连续知觉。视觉倾向于感知连续的形式而不是离散的碎片。
我们看到的左图是蓝橙两条相交线而非四条线段与一个圆点,你看到的右图是一些零散的蓝色线条还是IBM三个字母?当然是三个字母,你的视觉有意去组织离散碎片形成整体。
4、封闭性原理
浏览者心理的一种推论倾向,即把一种不连贯的有缺口的图形尽可能在心理上使之趋合。或者说浏览者倾向于从视觉上封闭那些开放或未完成的轮廓。视觉系统自动尝试将敞开的图形关闭起来,从而将其感知为完整的物体而不是分散的碎片。
简单理解,当图形是一个残缺图形,但主体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主体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整体。
我们的视觉系统强烈倾向于看到物体,以至于它能将一个空白区解析成一个物体,所以我们看到上图所呈现的是一个圆而非多条线段。设计中通过不完整的图形,让浏览者去闭合,可以吸引用户的兴趣和关注。
最著名的应用便是苹果公司的logo,咬掉的缺口唤起人们的好奇、疑问,给人巨大想象空间。
5、对称性原理
我们倾向于分解复杂的场景来降低复杂度。
我们习惯把上图解析成两个简单对称形状的组合,把右侧二维几何图解析成三维立体面。
6、主体/背景原理
我们的大脑将视觉区域分为主体和背景。主体包括一个场景中占据我们主要注意力的所有元素,其余则是背景。
当物体重叠时我们习惯把小的那个看成是背景之上的主体。
7、共同命运
与接近性、相似永生原理相关,都影响我们感知的物体是否成组。指出一起运动的物体被感知为属于一组或者是彼此相关的。
同样间距大小颜色的图形,那么视觉上会把一起动的图形分为一组。
运动的图例无法用静态图表示,只提示一点在工作中做同类分组传达信息时,给它一致的活动规律展现形式。比如同样功能按钮HOVER效果一样,不至于让用户分不清同类选项。文件夹拖动时同时选中的文件夹出现的反白背景及运动轨迹是共同命运原理最直观的解释。
8、综合
在现实世界的视觉场景中,各种格式塔原理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起作用,在工作中用每一条原理来考量各个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设计初衷。设计师是自己稿子的第一道QA人员,我们不能做到让它人人称赞但可以在常识问题上不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