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JVM内存结构
JVM是可运行java代码的假想计算机, 包括:一套字节码指令集,一组寄存器,一个栈,一个垃圾回收,堆,一个存储方法域
java源文件—>编译器—>字节码文件—>jvm中的解释器—>机器码
- 线程私有数据区域生命周期与线程相同, 依赖用户线程的启动/结束 而 创建/销毁(在 HotspotVM 内, 每个线程都与操作系统的本地线程直接映射, 因此这部分内存区域的存/否跟随本地线程的生/死对应)。
- 程序计数器: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 是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
- 虚拟机栈:是描述java方法执行的内存模型,每个方法在执行的同时都会创建一个栈帧(Stack Frame)用于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等信息。 每一个方法从调用直至执行完成的过程,就对应着一个栈帧在虚拟机栈中入栈到出栈的过程。
栈帧( Frame)是用来存储数据和部分过程结果的数据结构,同时也被用来处理动态链接(Dynamic Linking)、 方法返回值和异常分派( Dispatch Exception)。 栈帧随着方法调用而创
建,随着方法结束而销毁——无论方法是正常完成还是异常完成(抛出了在方法内未被捕获的异常)都算作方法结束。
- 本地方法区和 Java Stack 作用类似, 区别是虚拟机栈为执行 Java 方法服务, 而本地方法栈则为Native 方法服务
- 线程共享区域随虚拟机的启动/关闭而创建/销毁。
- 堆:创建的对象和数组都保存在 Java 堆内存中,也是垃圾收集器进行垃圾收集的最重要的内存区域
- 方法区:用于存储被 JVM 加载的类信息、 常量、 静态变量、 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数据
运行时常量池(Runtime Constant Pool)是方法区的一部分。
- 直接内存并不是 JVM 运行时数据区的一部分, 但也会被频繁的使用: 在 JDK 1.4 引入的 NIO 提供了基于 Channel 与 Buffer 的 IO 方式, 它可以使用 Native 函数库直接分配堆外内存, 然后使用DirectByteBuffer 对象作为这块内存的引用进行操作(详见: Java I/O 扩展), 这样就避免了在 Java堆和 Native 堆中来回复制数据, 因此在一些场景中可以显著提高性能。
补充:
JDK包含JRE和JAVA开发工具包, JRE包含JVM和JVM需要的类库
进程:指在系统中正在运行的一个应用程序;程序一旦运行就是进程;进程——资源分配的最小单位。
线程:系统分配处理器时间资源的基本单元,或者说进程之内独立执行的一个单元执行流。线程——程序执行的最小单位。
垃圾回收与算法
如何确定垃圾
引用计数法
一个对象如果没有任何与之关联的引用, 即他的引用计数为 0, 则说明对象不太可能再被用到,那么这个对象就是可回收对象
可达性分析
为了解决引用计数法的循环引用问题, Java 使用了可达性分析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的“GC roots” 对象作为起点搜索。如果在“GC roots”和一个对象之间没有可达路径,则称该对象是不可达的。
要注意的是,不可达对象不等价于可回收对象, 不可达对象变为可回收对象至少要经过两次标记过程。两次标记后仍然是可回收对象,则将面临回收。
垃圾收集算法
标记清除算法(Mark-Sweep)
最基础的垃圾回收算法,分为两个阶段,标注和清除 , 该算法最大的问题是内存碎片化严重,后续可能发生大对象不能找到可利用空间的问题
复制算法(copying)
按内存容量将内存划分为等大小的两块。每次只使用其中一块,当这一块内存满后将尚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上去,把已使用的内存清掉,这种算法虽然实现简单,内存效率高,不易产生碎片,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可用内存被缩到了原本的一半。且存活对象增多的话, Copying 算法的效率会大大降低
标记整理算法(Mark-Compact)
结合了以上两个算法,为了避免缺陷而提出。标记阶段和 Mark-Sweep 算法相同, 标记后不是清理对象,而是将存活对象移向内存的一端。然后清除端边界外的对象。
分代收集算法
分代收集法是目前大部分 JVM 所采用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根据对象存活的不同生命周期将内存划分为不同的域,一般情况下将 GC 堆划分为老生代(Tenured/Old Generation)和新生代(YoungGeneration)。老生代的特点是每次垃圾回收时只有少量对象需要被回收,新生代的特点是每次垃圾回收时都有大量垃圾需要被回收,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算法。
在新生代-复制算法
每次垃圾收集都能发现大批对象已死, 只有少量存活. 因此选用复制算法, 只需要付出少量存活对象的复制成本就可以完成收集
在老年代-标记整理算法
因为对象存活率高、没有额外空间对它进行分配担保, 就必须采用“标记—清理”或“标记—整理” 算法来进行回收, 不必进行内存复制, 且直接腾出空闲内存
分区收集算法
分区算法则将整个堆空间划分为连续的不同小区间, 每个小区间独立使用, 独立回收.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控制一次回收多少个小区间 , 根据目标停顿时间, 每次合理地回收若干个小区间(而不是整个堆), 从而减少一次 GC 所产生的停顿。
JAVA 四中引用类型
强引用
在 Java 中最常见的就是强引用, 把一个对象赋给一个引用变量,这个引用变量就是一个强引用。当一个对象被强引用变量引用时,它处于可达状态,它是不可能被垃圾回收机制回收的,即使该对象以后永远都不会被用到 JVM 也不会回收。因此强引用是造成 Java 内存泄漏的主要原因之一。
软引用
软引用需要用 SoftReference 类来实现,对于只有软引用的对象来说,当系统内存足够时它不会被回收,当系统内存空间不足时它会被回收。软引用通常用在对内存敏感的程序中.
弱引用
弱引用需要用 WeakReference 类来实现,它比软引用的生存期更短,对于只有弱引用的对象来说,只要垃圾回收机制一运行,不管 JVM 的内存空间是否足够,总会回收该对象占用的内存。
虚引用
虚引用需要 PhantomReference 类来实现,它不能单独使用,必须和引用队列联合使用。 虚引用的主要作用是跟踪对象被垃圾回收的状态。
GC垃圾收集器
Serial 垃圾收集器(单线程、 复制算法)
Serial垃圾收集器依然是 java 虚拟机运行在 Client 模式下默认的新生代垃圾收集器
ParNew 垃圾收集器(Serial+多线程)
ParNew 垃圾收集器其实是 Serial 收集器的多线程版本,ParNew垃圾收集器是很多 java虚拟机运行在 Server 模式下新生代的默认垃圾收集器
Parallel Scavenge 收集器(多线程复制算法、高效)
它重点关注的是程序达到一个可控制的吞吐量(Thoughput, CPU 用于运行用户代码的时间/CPU 总消耗时间,即吞吐量=运行用户代码时间/(运行用户代码时间+垃圾收集时间)),高吞吐量可以最高效率地利用 CPU 时间,尽快地完成程序的运算任务,主要适用于在后台运算而不需要太多交互的任务。 自适应调节策略也是ParallelScavenge 收集器与 ParNew 收集器的一个重要区别
Serial Old 收集器(单线程标记整理算法 )
Serial Old 是 Serial 垃圾收集器年老代版本,它同样是个单线程的收集器,使用标记-整理算法,这个收集器也主要是运行在 Client 默认的 java 虚拟机默认的年老代垃圾收集器。
Parallel Old 收集器(多线程标记整理算法)
Parallel Old 收集器是Parallel Scavenge的年老代版本,使用多线程的标记-整理算法 , Parallel Old 正是为了在年老代同样提供吞吐量优先的垃圾收集器
CMS 收集器(多线程标记清除算法)
Concurrent mark sweep(CMS)收集器是一种年老代垃圾收集器,最短的垃圾收集停顿时间可以为交互比较高的程序提高用户体验, 总体上来看CMS 收集器的内存回收和用户线程是一起并发地执行
G1 收集器
arbage first 垃圾收集器是目前垃圾收集器理论发展的最前沿成果,相比与 CMS 收集器, G1 收
集器两个最突出的改进是:
1. 基于标记-整理算法,不产生内存碎片。
2. 可以非常精确控制停顿时间,在不牺牲吞吐量前提下,实现低停顿垃圾回收。G1 收集器避免全区域垃圾收集,它把堆内存划分为大小固定的几个独立区域,并且跟踪这些区域的垃圾收集进度,同时在后台维护一个优先级列表,每次根据所允许的收集时间, 优先回收垃圾最多的区域。区域划分和优先级区域回收机制,确保 G1 收集器可以在有限时间获得最高的垃圾收集效率。
JAVA IO/NIO
IO模型
阻塞 IO 模型
读写数据过程中会发生阻塞现象。 data = socket.read()
非阻塞 IO 模型
用户线程需要不断地询问内核数据是否就绪,也就说非阻塞 IO不会交出 CPU,而会一直占用 CPU
| while(true){
data = socket.read();if(data!= error){
处理数据
break;
}} | | —- |
在 while 循环中需要不断地去询问内核数据是否就绪,这样会导致 CPU 占用率非常高,因此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 while 循环这种方式来读取数据
多路复用 IO 模型
Java NIO 实际上就是多路复用 IO。在多路复用 IO模型中,会有一个线程不断去轮询多个 socket 的状态,只有当 socket 真正有读写事件时,才真正调用实际的 IO 读写操作。
- 多路复用 IO 模型中,只需要使用一个线程就可以管理多个socket,系统不需要建立新的进程或者线程,也不必维护这些线程和进程,并且只有在真正有socket 读写事件进行时,才会使用 IO 资源,所以它大大减少了资源占用,因此,多路复用 IO 比较适合连接数比较多的情况
- 另外多路复用 IO 为何比非阻塞 IO 模型的效率高是因为在非阻塞 IO 中,不断地询问 socket 状态时通过用户线程去进行的,而在多路复用 IO 中,轮询每个 socket 状态是内核在进行的,这个效率要比用户线程要高的多。
- 不过要注意的是,多路复用 IO 模型是通过轮询的方式来检测是否有事件到达,并且对到达的事件逐一进行响应。因此对于多路复用 IO 模型来说, 一旦事件响应体很大,那么就会导致后续的事件迟迟得不到处理,并且会影响新的事件轮询。
信号驱动 IO 模型
在信号驱动 IO 模型中,当用户线程发起一个 IO 请求操作,会给对应的 socket 注册一个信号函数,然后用户线程会继续执行,当内核数据就绪时会发送一个信号给用户线程,用户线程接收到信号之后,便在信号函数中调用 IO 读写操作来进行实际的 IO 请求操作。
异步 IO 模型
异步 IO 模型才是最理想的 IO 模型 只需要先发起一个请求,当接收内核返回的成功信号时表示 IO 操作已经完成,可以直接去使用数据了 注意,异步 IO 是需要操作系统的底层支持,在 Java 7 中,提供了 Asynchronous IO。
JAVA NIO
- 概念
NIO 主要有三大核心部分: Channel(通道), Buffer(缓冲区), Selector.
传统 IO 基于字节流和字符流进行操作, 而 NIO 基于 Channel 和 Buffer(缓冲区)进行操作,数据总是从通道读取到缓冲区中,或者从缓冲区写入到通道中。 Selector(选择区)用于监听多个通道的事件(比如:连接打开,数据到达)。因此,单个线程可以监听多个数据通道。
NIO 和传统 IO 之间第一个最大的区别是, IO 是面向流的, NIO 是面向缓冲区的。
JVM类加载机制
JVM 类加载机制分为五个部分:加载,验证,准备,解析,初始化
- 加载
类加载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会在内存中生成一个代表这个类的 java.lang.Class 对象, 作为方法区这个类的各种数据的入口
补充: 类加载器
双亲委派
当一个类收到了类加载请求,他首先不会尝试自己去加载这个类,而是把这个请求委派给父类去完成,每一个层次类加载器都是如此,因此所有的加载请求都应该传送到启动类加载其中,只有当父类加载器反馈自己无法完成这个请求的时候(在它的加载路径下没有找到所需加载的Class), 子类加载器才会尝试自己去加载。
采用双亲委派的一个好处是比如加载位于 rt.jar 包中的类 java.lang.Object,不管是哪个加载器加载这个类,最终都是委托给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进行加载,这样就保证了使用不同的类加载器最终得到的都是同样一个 Object 对象。
验证
确保 Class 文件的字节流中包含的信息是否符合当前虚拟机的要求,,并且不会危害虚拟机自身的安全。
准备
准备阶段是正式为类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类变量的初始值阶段,即在方法区中分配这些变量所使用的内存空间。
解析
解析阶段是指虚拟机将常量池中的符号引用替换为直接引用的过程
符号引用
符号引用与虚拟机实现的布局无关, 引用的目标并不一定要已经加载到内存中
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可以是指向目标的指针,相对偏移量或是一个能间接定位到目标的句柄。如果有了直接引用,那引用的目标必定已经在内存中存在。
初始化
初始化阶段是类加载最后一个阶段,前面的类加载阶段之后,除了在加载阶段可以自定义类加载器以外,其它操作都由 JVM 主导。到了初始阶段,才开始真正执行类中定义的 Java 程序代码。 初始化阶段是执行类构造器
方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