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 : https://mp.weixin.qq.com/s/-p6LZH5FmW6LUdKnD9ZnoQ 感谢作者 : 应骏

什么是 UI 设计的惯性思维?就是那些不仔细思考就会理所当然的思维,而这个思维会给你的设计能力打一个大折扣。平时你是否觉得思考一些方案很简单,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是否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很好的灵感,总是千篇一律?

我们今天主要来讲 4 个主题:

1.颜色使用的误区 - 红色的警示含义

2. 功能即按钮?- 两者的区别与设计思路

3. 设计中的样式 -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4. 产品体验案例收集 - 宁缺毋滥

5. 减少步骤就能提高转化?- 少即是多,多即是少

所以,这篇文章还挺有意思的,大伙读读看

1. 颜色使用的误区 -红色的警示含义

最近有多个小伙伴来问问题,老师, 我的产品色是红色,那我用红色的按钮会不会给人传达很强烈的警告?还有我们的产品色是冷色,如果不用暖色按钮会不会没有强烈的引导感,我好纠结啊!

大家瞅瞅,他像一个好人还是坏人?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1

呐,颜色情绪表达不在于本身,而是其使用场景。大家都知道颜色都有其两面性,比如这样,同样是黑色系,但是左边看上去是潮流、硬朗的感觉而右边则有一些忧郁、沉重的感觉。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2

所以颜色怎么使用要看用在什么场景,特别是主色的使用,如果本身是红色或者暖色的主色,那么可以在以下地方使用:

1. 希望引起用户强烈注意的地方(正向 / 警示)

2. 核心转化按钮(几个不同层级)

3. 正在激活的板块(标签、分段)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3

但是暖色为主色的产品核心转化按钮一定不会是冷色调

所以不用在意主色是红色而带来的正负向情绪,因为到了不同场景它的含义自然会变化,如果本身主色为冷色调,那么主色和辅助暖色都可以用在核心转化的按钮上或者用其主色,我见过冷色为主色但是核心转化按钮是辅助色的情况,我总结了一下,大家可以看以下两个产品的截图,如果本身产品的辅助色使用场景和频率很多,那么在核心转化和重要按钮上我们要使用品牌主色,但是如果在工具类型的产品中,辅助色的场景和出现频率很少,那么核心按钮和一些关键引导信息可以用辅助色。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4

2. 功能即按钮?-两者的区别与设计思路

如果让你在原有的界面中设计某个功能,你会如何设计?可能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先给他设计一个按钮。

按钮很好理解,我们先看看功能在释义上怎么说: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力作用

阿哟,这一听,简直太抽象了!这就好比让媒婆描述你的相亲对象长的怎么样小伙子看起来挺老实的抽象但又很清晰!大家看下面两个例子:

第一个 - 刷新,无论是图标还是文字,我们的预期是点击之后就会实现在当前状态 / 页面的数据重新获取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5

第二个 - 支付。支付也是一个功能,相比较刷新而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功能,但是它无法通过一个按钮来实现功能的全部作用。

很多同学在做信息架构的时候就很懵逼,那我要梳理的是按钮呢还是这样的功能呢?我好乱啊。当然,信息架构肯定不是功能的树状图堆砌那么简单啦,那个顶多叫做功能分类,信息架构需要包含更多的业务逻辑和状态逻辑

所以在这里就有三个结论:

1. 功能是抽象的

有简单有复杂,但他们都需要通过外部的、具象的元素来实现其作用。

2.按钮只是功能具象化的一种

还有滑动、长按、甚至神经控制等等,如果大家玩过赛博朋克 2077 这个游戏就知道,义体的控制很多来自于大脑和神经,那么这些功能肯定不需要点击这样的操作行为啦,所以也不存在按钮。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6

3. 如非必要,勿增按钮。

我们在做设计的同时要思考,一个功能可以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要满足高效、简约、符合心智模型等约束条件,比如做一个翻页,没有人会在 app 界面中设计一个下一页的按钮,抖音切换视频也不会出现一个按钮用来切换到下一个视频,再比如公众号文章收起需要通过滑动到指定位置,而非设置一个按钮。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7

以后再让你设计一个功能就不要直接做出一个按钮喔

3. 设计中的控件样式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想把设计做的出彩一定要满足两个条件:1. 符合常规认知 2. 超出常规认知

听起来有点玄乎啊,第一眼看心知肚明,第二眼看我 x,这个牛逼啊。

那其实我们在做 UI 设计的同时也可以多些创意和想法,不要被惯性思维和熟悉的手法所困扰。有时候你想做一些创意设计但总是被“不统一”这样的理由所驳回,麻烦把这篇文章转发给驳回你的人,很多有意思的设计都被淹没在这些 “风险” 提示里了。

比如网易云音乐这里的 tab,大家都知道 tab 的样式和其交互方式,还有和 segment 的区别,那么如果既不想用 segment 样式又不想让用户进行所有滑动怎么办?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8

没错,他们在这个地方用了竖线隔开了,重新感受一下,是不是可滑动的感觉变弱了呢?

还有卡片设计中如何添加标签可以更顺滑,如何让一个按钮自然的融合到另一个模块里。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9

排版是否可以用异形设计,例如个人中心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10

4. 产品体验案例收集 -宁缺毋滥

我看到很多同学正在体验各种各样的产品,然后把一些不错的案例摘录下来进行分析,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在 2 年前就鼓励大家这么做,因为这个也是作为一个 UI 设计师的基本功,除了视觉创意的积累以外也要有交互案例的积累。

但是我发现很多同学有点南辕北辙了,我们需要收录的是一些优秀的案例,何谓优秀呢,指的就是令人惊喜的功能,而非本该具有的或者无差别的功能(可以了解一下 kano 模型,这里不细说)。另外就是需要有分析的能力,不是什么案例都是优秀的,有些可能存在着不好的体验

俞军在其产品方法论中提到:用户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切换成本,所以价值大不大取决于新体验是不是足够好。

现在看到的就是可能这个产品把字加粗了,也能写出一大堆分析这个加粗的好处,或者一个卡片设计就能写出非常有亲和力,信息更聚焦这样空洞的词汇,这对于我们积累案例没有任何的帮助。

例如以下的案例,在编辑状态返回系统会提示,从而滑出 Actionsheet。如果不做用户体验会很差,但是做了,用户并没有很惊喜,这就是一个必备的功能而已,所以对于一个案例到底是否优秀我们需要尽量客观的看待。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11

所以很多交互案例并不是不好,而是还没有达到能够被我们收藏的地步,如果没有撩到你的心,那我觉得咱们就矜持一些。

那什么是一个比较好的交互案例呢?好的交互案例一定是更近一步解决问题和深入场景的,比如我们在场景分析过程中对于预判这个概念的理解,例如行动按钮前置、替换、引导等等,例如像电影 app 在近电影放映前弹出取票码一样,这个功能如果不做,用户体验不会很差,因为依然可以找到这个二维码,只是用户想不到居然还可以这样做,但是一旦研发出来,用户会觉得非常惊喜,这种就是优秀的体验设计。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12

再比如有些你可能觉得体验好的案例其实还没分析到位,就像高德地图在到达目的地时会给你很多场景的补全和选择,你肯定认为这很人性化啊,但是我在有一次使用“原路返回”功能的时候犹豫了。高德确实在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但是在这里显然细节有待商榷。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13

很多用过这个功能的同学会发现“原路返回” 的文案是有歧义的,功能是好功能,正不正紧就看文案了。来,我们解析一下场景:用户 a 通过高德地图导航到地点 x,路上非常拥堵,好不容易到达目的地后需要返回起始地,这时高德提供了一个 “原路返回” 的按钮,他要不要点?

为什么说这里有歧义呢?

1. 如果用户开始的行驶过程很拥堵,你告诉他原路返回,他的潜意识会觉得原路返回是不是也很拥堵。
2. 原路返回到底是不是最佳路线,因为有时候来回路线的最优解并不是同一条马路的左右两侧。

所以,人是好人,正不正紧俺们也不知道。总之,这个文案让我不得不重新导航。

小结

优秀与否需要亲自深入的体验,并且结合上下文、用户、业务多角度的考虑,并非自己没见过的就是优秀的设计,咱们宁缺毋滥,提高自己的标准。

5. 步骤少转化率就高 -少即是多,多即是少

很多人一听到转化率就会把它和操作步骤关联起来,只要能减少用户的操作步骤和缩短任务路径就可以提升转化率。这个想法不能说全错,但也不能直接运用减法去当作提高转化的手段。

泰思勒复杂性守恒定律

不用管这人是谁,大家可以理解为能量守恒定律,也就是说在所有内容(功能、信息、元素)不变的情况下,步骤越少,单个步骤所承载的内容也就越多。比如你有 100 个球,给你 5 个盒子,平均每个盒子放 20 个球,但是如果拿走一个盒子,平均每个盒子就要放 25 个。

表面上盒子少了,但是每个盒子多出了 5 个球,这就意味着原来简洁的界面包含了更多的信息内容需要用户去理解、操作、判断。那我们可以说减少步骤就是提高转化率吗?显然不行。

比如我们看到马蜂窝和 12306 在购买车票流程中的表现:

马蜂窝
1. 输入起始地目的地
2. 选择出发时间
3. 查看车次列表并选择
4. 查看车次详情
5. 选择座位类型、添加乘客信息、选择座位
6. 确认订单
7. 支付

12306
1. 输入起始地目的地
2. 选择出发时间
3. 查看车次列表并选择
4. 查看车次详情、选择座位类型、添加乘客信息、选择座位
5. 确认订单
6. 支付

大家可以看到马蜂窝比 12306 多了一个界面,他们把查看车次详情单独用一个界面设计了,而 12306 则是座位类型、详情、乘客信息、座位选择都放在了一个界面,表面上看好像步骤确实少了,但我们能看到像第三方的购票软件还有其他购票的选项,例如极速订座、车票 + 酒店等,所以在这个场景中需要展开展示给用户,那么如果把这些都放在 12306 的确认订单界面就会非常拥挤,而且选中状态也很不直观。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拆成两步。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14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15

再来看个例子,在某个产品的 1 级界面中,有一个添加训练计划的功能。左边是在 1 级界面中露出直接添加的按钮,并且添加成功后在 1 级界面直接展示。右侧则是进入二级界面进行添加。在步骤上来说显然左侧案例的步骤更短,那我们可以说左侧的用户体验、任务效率就更高吗?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16

对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显然不能直接说正确与否,因为我们缺少评判的标准和案例的背景对吧。首先左侧案例在添加任务流程中确实占优,但是对于需要频繁增删改查的用户而言就很不方便了,而且一直添加就会使首页下方内容推到很底部大大降低了曝光。而右侧的案例则更适合用户进行批量操作。

所以路径的长短并不能直接表示转化率的高低,那么有哪些情况可以缩短路径达到提高任务完成效率的目标呢?

1. 减少步骤后不影响用户对界面和内容的理解
2. 减少步骤后内容信息依然符合场景,不冲突
3. 需要实时检查任务结果
4. 有足够的版面可以进行内容合并
5. 合并后对任务目标不会造成歧义

比如下面这个案例,一个书籍分类搜索原本的 2 个步骤是可以合并的,因为在原来的版本中,用户如果想切换更高级别的分类需要退出再选择,而一个界面其实就可以实现 3 级联动的效果,当然仅限于这个案例,根据业务不同我们需要对这些多层级、多类目的分类做更多的考量。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17

再来看一个案例,下面是一个预定篮球场地的流程,在这个流程中有几个关键的节点:场地类型、日期和时间,因为篮球场地和老板需求的特殊性,所以我们不横向去比较,我们可以来看看下面这个小程序的流程,预定步骤一共 5 步

1. 时间和场地的选择
2. 查看场地详情和说明
3. 选择具体时间
4. 确认订单详情
5. 支付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18

我们先不讨论里面信息字段是否合理(最后确认订单还要填写性别和名字是什么鬼,打个球还要查家底吗),我们先来看这 5 个步骤是否可以简化。

一定是可以的,首先,日期和时间是属于同一纬度同一场景的信息,我在几月几号几点预约一个场地,这和看电影就完全不同了,每个电影院排期不同所以不能先把日期和时间都选了,但这里是可以一起选择完成的。那么第三个步骤完全没有必要,直接和第一个界面结合即可。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19

另外,不要被先入为主的样式给蒙蔽了,场地一定要做成列表吗?除非特殊场地,每一个半场其实都是一样的,可能在光线和设施上有些区别,但是对于经常打球和第一次预约的用户来说其实没有实质的区别,所以这里可以用宫格形式替代。

然后查看详情和说明个人觉得也比较多余,经常预约打球的用户已经非常熟悉场地了,对于新用户来说也只是看一下场地的环境,所以这个页面本身内容就不多,所以可以直接和确认订单详情结合,将确认订单页的内容做减法。这样是不是整个流程减少了两步,大大的提升了任务完成的效率呢?

当我重视了这5个问题后,一下子突破了设计瓶颈 - 图20

最后总结一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惯性思维和刻板印象,有时候能帮助我们更高效的完成任务,但有时候这些潜意识的反应也会让我们深陷泥潭而不自知。只有当我们深入剖析一个问题时,才能发现其本质,适当让自己保持批判性思维是有帮助的。

如果对大家有帮助的话欢迎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