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来活到100岁将成为标配!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新时代的人生,带来一本书叫做百岁人生,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长寿时代,可能现在30-40岁以下的这批人中,有不少人将活过100岁,那么在如此长寿的岁月里面,我们要怎么协调生活和工作。长寿时代,将带来种种社会问题,比如老龄化加剧,延迟退休,养老金缺口,生育率不足,劳动力短缺,这些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本百岁人生,就是英国伦敦商学院的经济学家,琳达格拉顿开设的一门MBA课程,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格局上,去思考未来几十年的人生。都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跟做投资一个道理,如果久期算错了,那么整个的估值体系也就全都错了,人生其实也是一场投资,而这场投资其实更关键,因为他完全不可逆。

好死不如赖活着,大家都想长寿,但是长寿时代,真的对我们有利吗,有时候还真不一定。关键要看你的生活质量。如果在贫困和痛苦中度过几十年的余生,那也是相当悲剧的。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去规划,才能保证生活质量,争取多一点快乐和幸福,而并非是痛苦呢?这本书会启发我们一些思考。

作者先抛出一个论断,长寿可能是我们能享受到的最好的礼物之一,就平均寿命而言,我们这代人,将比父母那代人更加长寿,今天在发达国家出生的孩子,至少有50%的概率,活到105岁以上,如果在100年以前,这个概率可能连1%都没有。在过去的200年中,预期寿命一直在稳步增长,每10年,增加2岁。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此时60岁,那么有一半的概率会活到90岁以上,如果你40岁,有一半的概率活到95岁。但老齐却觉得,可能这个线性的计算方法有问题,也许再过30-40年,我们直接就干到了150岁也未可知。比如身体上可以更换零件了,可能一下就把寿命的天花板打开了。

一个人的一生,会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1是受教育期,2是就业期,3是退休期,现在平均寿命70-80岁,这三个周期基本上是平均的,25年受教育,30年就业,25年退休,但是如果我们寿命延长过百年,那么退休期就会显得格外漫长,甚至长达40-50年。所以很可能各国都要调整自己的退休方案,增加就业的时间。重新分配三个阶段的时间长度,比如咱们这里,延迟退休就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作者在伦敦商学院,做了个调查,假如活到100岁,将10%的收入储蓄,退休后只拿到工作时待遇的一半,那么你希望多大年龄退休,结果让大家很吃惊,大多数人选择了工作到80岁,也就是说,相对于工作,大家更无法忍受贫穷。宁可过忙碌的生活,也不过拮据的生活。但问题是,社会是否需要你一个七老八十的劳动力,要知道你的主要技能都来自于半个世纪以前,现在咱们这,别说70-80岁的人了,过了35岁就已经很难再去找工作了。所以不是你想工作,就能工作的问题。这个可能会更加残酷。

那是不是解决了财务问题,就可以了呢?也并不是,幸福是由家庭,友谊,心理等等关键问题组成的,财务问题只是其中一个。即便你财务稳定,但是情感和健康亮起红灯,也不会幸福。比如现在很多老年人就是,他们也不缺钱,但是一旦退休,就会感受到无比孤独。亲戚朋友甚至子女,也没工夫陪他们玩,所以无所事事,也感觉度日如年。

随着寿命越来越长,很多过度阶段,和新的人生阶段出现,比如出现了青少年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既可以学习,也可以工作,还可以拿来试错。那么未来,我们也还会转变身份,扮演不同的角色,创造不同的生活方式,甚至发展新的技能。寿命更长,我们也就拥有了更长的时间,那么不断学习可能就更加重要,因为你这种学习上的投入,将贯穿我们整个人生。那么我们可能也会发生行为上的变化,更多的拿出时间,放在学习上面,而更少的关注娱乐和消费。老齐解释一下,这点其实不难理解,我们总是说今朝有酒今朝醉,过了今天没明天,越是不考虑明天的情况下,越会娱乐和消费,未来还很漫长,那么很多人是会去筹划的。甚至有人退休了,面对还有40-50年的人生,可能还会考虑重新学习再出发。确实如此,这个时间长度,就犹如再活一遍了。老齐认识很多的,30-40岁就已经财务自由的人,他们最大的恐惧就来自,后面50年该如何去度过。这帮人习惯了成功,你让他天天躺在床上看电视,或者窝在沙发里打游戏,一天可以,一个礼拜也凑活,要是1年,10年都这么过,那么跟杀了他一样难受。所以穷人永远都不理解,为啥都那么有钱了还出来工作,你觉得他是在工作,而他却是在享受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老齐也过了一段时间这样的日子,每天就是看电视,玩游戏,打球,做家务,除了不差钱,感觉跟无业游民,游手好闲,没啥区别。所以必须得再做点什么。要不然天天看着表,耗时间,也是生不如死的。

长寿时代还有一个标志,那就是机会增多,在漫长的岁月当中,我们也许只要抓住其中一两个机会,就可以实现阶层的跃迁,甚至达到人生巅峰。但是同样,风险也大,如果你缺乏足够的知识,即便你在人生巅峰,也用不了多久,就会因为一些意外,再度返贫。

家庭关系可能越来越复杂,以前是男人工作养家,但现代社会,女人也越来越多的经济独立,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女性就业率很高。女性也有更多的选择,适应不同的角色定位。而一个家庭,以前会清晰的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以后这种代际关系将发生割裂。年龄与你的阶段,将不再挂钩。四世同堂将越来越普遍。爷爷和孙子成为同事,也并非不可能。社会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会引起公司人力资源的变革,也会让政府对劳动力政策作出优化和调整。

作者提出一个问题,你可以考虑一下,70-80甚至90-100岁的你,该如何评价现在的自己,你确定现在作出的决定,经得起未来的审视吗?这个问题其实老齐也经常跟小伙伴们讨论,大家应该做那个,让日后的自己感谢的人,而不应该成为那个让10年以后的自己憎恶的人,所以很多事情,站在长期的角度去思考,你会有不一样的答案。比如我今天累了,就想打会游戏,看会电视,短期来说一点毛病没有,但是10年以后的自己,可能并不这么认为,比如老齐现在就时长懊悔,大学的时候,没有多读点书。天天就吃喝玩乐了,如果大学四年也能像今天这么学习,那么我的事业可能会更加顺利。

长寿意味着更多的变化,更多的人生阶段,也就意味着你有更多的选择,我们也就越应该为长远去打算,多思考我是谁这个哲学问题,甚至要思考,未来的我是谁?

大家可以想想现在的小孩子,我们经常说有代沟,代沟是什么,就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知识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你感叹现在的小孩厉害,有的天生就会摆弄电子产品甚至比大人玩的还要熟练,这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生来就接触这些东西。我们再看看另一端,你认识多少百岁老人?可能并没有多少,1920年出生的人凤毛菱角,是因为现在的平均寿命还达不到,但是70-80岁的老人已经经常见了,而在这些老人年轻的时候,也就是50-60年代,他们也很难想象,自己能活到这么大岁数。古语讲人活七十古来稀,可见,古人活到70岁,已经很稀有了,但现在这只是平均寿命的下限。这主要都是源于现代医学的进步,让以前的一些绝症,变成了可治疗的疾病。这其中有两次飞越,一次是婴儿死亡率大幅降低,像什么小孩经常得的肺结核,天花,白喉,伤寒逐渐消失了。第二次飞越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改善,比如肺炎和心脏病,以前都是致命的,现在却基本上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从营养和收入上来说,越富裕的国家,人口预期寿命就越高,60年代,美国人已经可以达到70岁的平均寿命了,但是印度人当年只有41岁。后来印度经济腾飞了2014年,印度的平均寿命也达到了67岁,所以与人种关系不大,主要跟经济和收入有关,因为这决定着营养状况和医疗水平。老齐多说一句,很多人都说去海边养老,空气好,多活几年,但是数据显示在北上广深的老年人更长寿,反而是那些空气好的地方,寿命最低。答案也是一样的,医疗水平决定了寿命。明天我们在来聊聊,我们到底会不会永生,以及最先进的医学技术,都到什么层次了!

【2】长寿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昨天我们说到了,人口寿命和国家的发达程度息息相关,所以经济越发达,寿命也就越长。那么很多人可能都会关心,人类会不会最终因为科技进步而走上永生。反正谷歌一直在研究这个事,他们有专门的生命科学部门,谷歌的工程总监,库兹韦尔就说,我们要活到300岁,需要有三座桥梁,1是遵守实践最佳的医疗建议,2是生物科学革命,3是纳米技术创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对老化的身体,进行分子水平的重建。

也有观点认为到了110-120岁之后,我们的预期寿命就会增长缓慢,这将是一个极限的自然寿命,也就是说,人体自身也就这样了,如果要想获得再长,就得借助非自然的力量。也就是那些科技的东西,改造人体本身。到时候很可能把我们搞的人不人鬼不鬼。绝大多数人,可能也会拒绝改造。老齐也认为,活的时间太长,也没啥意思。生活质量高还行,如果生活质量低,甚至连动都动不了,那就更没意思了。

另外,长寿似乎是个好事,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可能并不受欢迎,日本就曾经公开批评自己的国民太长寿了,这让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越来越多。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让我们的病态时间,已经大大压缩了,绝大部分老人可以很健康的生活,直到死亡前很短的时间,才会出现病态状况。包括很多的慢性病,像糖尿病,肝硬化,心脏病,已经可以跟我们的生活共存很久,并不会特别影响生活质量。当然病态年龄,跟自己的生活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经常运动,不吸烟,控制体重的人,总体上要更健康,病态年龄也更靠后

在很多的富裕国家,目前老年痴呆,反而是长寿上面比较大的威胁,60岁的老人,患上老年痴呆的比例是1%,75岁就上升到了7%,80岁以上,比例骤增到30%。所以老年痴呆可能就是一种年龄病。以前老年痴呆少,是因为寿命没那么长,现在寿命长了,老年痴呆的比重也大幅增加。既然出现问题,科学上就在解决问题,认知增强剂是目前最令人兴奋的学科,据说有望在20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所以我们尽量保证,20年内不要患上老年痴呆。可以说,人类生命医学的发展,就是人类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总有疾病被消灭,但是也不用高兴的太早,随着寿命增加,也总有新的疾病产生出来。所以现在所谓的永生,都是站在当下视角去研究的,真等到我们年龄超过100岁了,又会有全新的难题出现。所以除非全身都能换零件了,否则永生这个概念,恐怕很难实现。

下面我们来看,百岁人生中的最重要一环,就是财务,你得有多少钱才能开心的养老。原来我们工作30年,用来给后面的25年储蓄,基本还能hold住,但是寿命延长之后,可能就要有变化了。如果你的钱存不到位,那么长寿的礼物性质就会变得像一场诅咒,换句话说,当你缺钱的时候,越长寿就越是悲剧。

作 者算了一笔账,假设有3个人,退休之后,能拿到工作的时候一半的收入,并且在他们工作的时候,也注意储蓄,投资和理财,获得高于通胀3%的回报。另外,还做了个假设,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工资也有所增加。这主要也是考虑到,大家都会晋升。

那么我们先看一个45年出生的人,作者叫他杰克,是一名工程师,他62岁退休,70岁去世,有完整的家庭,虽然媳妇不上班,但是他的财务状况非常好。有国家养老金,企业养老金,以及自己的私人储蓄,他工作了42年,退休仅仅8年,所以他其实每年储蓄收入的4.3%,作为个人养老金就足够了。这让他的生活压力不大。杰克的人生三阶段,也非常完整。其实杰克就相当于我们的父辈们,他们基本上不用为养老发愁,在咱们这,其实优势更加明显一些,有些老年人退休之后,都能拿到4000多块钱,甚至比在岗的职工更多。但是这是有原因的,原因就是这一代年轻人多老年人少,而养老金相当于代际转移支付,所以会比较充足。当这两者人数逆转的时候,也就是年轻人少,老年人多,问题就该来了。

比如现在的日本老年抚养比,已经翻了几倍,1960年,10个劳动力养一个老年人,现在是10个年轻人养4-5个老年人,到了2050年,基本上要到10个年轻人养7个老年人的程度,而且不光是日本,美国,经合组织,金砖四国,基本都是这个趋势。所以如果一个国家,还要继续发放养老金的话,他们就需要多扣年轻人的钱,否则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也就变成了庞氏骗局,那么你想想,说好了现在交养老金,到时候领养老金,后来钱交了,钱没领出来,到时候大家肯定是不会干的。

那么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延迟退休,改变大家的工作年限,增加缴纳养老金的时间,减少他们申领的时间长度。并将养老金更多的发给穷人。说白了就是多收富人的钱,但是少给他们发养老金。

这个听起来,好像也难以让人接受,但是这已经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如果不延迟退休,那养老金是肯定不够用的。所以现在的年轻人都要支付比我们上一代,更多的养老金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少子化严重,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提升,也就是说,以后的年轻人,比例更高。

让我们看看第二个案例,71年出生,跟我们现在很多中年人算是同龄人呢,作者叫他吉米,他92年毕业,工作到2036年65岁退休,吉米可能会活的更长寿,不像杰克退休8年就去世了,吉米大概能够退休后,生活20年,也就是活到85岁。所以他必须为这个目标,更多的储蓄,要拿出工作收入中的17.2%用于储蓄,才能维持他日后的退休生活。可见吉米的负担,已经比杰克重了很多,主要用于个人养老金部分的缴纳。

作者在吉米的模型上,做了几个调整,假设吉米愿意工作到70岁,而不想65岁退休,那么吉米最后的储蓄率,就不用17.2%了,只需要储蓄13%就够了。再假设,吉米还想65岁退休,但是可以少拿一点养老金,只领原来工资的30%,那么他日常的储蓄也可以降到8%,总之,你要想减轻日常的负担,要么降低养老金需求,要么延迟退休。只有这两条路可走,那么对于现在的中年人来说,你是愿意每月就给2000-3000呢,还是愿意工作到65岁退休,估计很多人会选择后者。2000-3000实在是太少了。在老齐这个年龄段,也就是70-80后,已经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案了。

下面让我们看第三个案例,叫做简,98年出生,预计活到100岁,21岁毕业,也是65岁退休,相当于工作44年,退休35年,那么他需要拿出收入的多少来进行养老储蓄呢?高达25%,同样简也可以选择延长工作年限来缓解储蓄压力,也可以选择降低养老金要求。不过作者也说,他后面要有35年的退休人生,选择降低保险金这个选项,就显得极其不明智了。所以简可能要被迫工作到80岁,才能让之前的生活压力减轻。简这样的人生,将是当下20岁左右年轻人的常态。你们真得做好,工作到70-80岁的准备。否则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多存点钱了。

作者甚至说,就从当前来看,三阶段式的人生规划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我们为了改善财务,只能不断的加大第二阶段,也就是工作阶段的时间长度,这就让人生显得没有指望,甚至看起来十分的残酷。而且更深层次的挑战是,一个人如何才能保持自己都有工作。我们20多岁的时候,学习的技术,到35岁就基本已经不适用了,那么现在社会却要求我们工作到80岁,那么以后我们该如何谋生。想想父辈那代人,你见过50岁的程序员吗?你见过60岁的算法工程师吗?压根不敢想象。所以,可能残酷的现实是,我们不光要工作到70-80岁,还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稍不留神就会被市场淘汰了。

连续长时间的工作,不但知识和技能会恶化,人际关系质量也会恶化。奶奶级选手永远不可能是一个组织和单位的主力员工,而你跟人家有代沟,也就会逐渐的被边缘化。所以对于2000年之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来说,未来将变得十分的艰难。传统的学习,工作,退休的三段式生活方式,将完全被瓦解。明天我们再来谈谈,百岁人生的就业形势,几十年之后,我们将还有哪些工作可做?哪些是挑战,哪些又是机会

【3】寿命延长对于就业市场带来的冲击!中年危机越来越普遍

今天来聊聊未来的就业形势,其实我们往前看100年,在1920年的美国,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是农民和农场工人,但现在农民的比例连1%都不到,所以这么看,预测未来的工作和职业,基本上都是不靠谱的,100年足以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会有无数多的新职业产生,有很多职业也会消亡。比如在过去的100年里,农业上的岗位就大幅减少,而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上升。甚至超过了70%。大部分人已经不再从事生产制造了,而是参与了商品的流通,和为别人提供各式各样的服务。计算机的推出,让世界的变化加快,100年前,标普500指数当中的公司的平均寿命是67年,而到现在,只有52年,很多当年最出色的公司,都已经逐渐消亡了。原来我们的父辈,一辈子可能只为一家公司工作,但是到我们这一辈,其实就已经开启了频繁的跳槽职业生涯,拿老齐来说,我前前后后算上现在自己创业的公司,一共服务了7家企业。也跨越了多个不同的领域。原来的经验都会告诉我们应该忠诚,但是现在已经不太适用了,因为一个公司的存续期已经越来越短。他很少再给你成长的时间。所以我们必须要谋求自己的发展。跟老齐同龄的,很多一直没有换过工作的人,反而成长的速度慢了许多。这就是观念落后带来的恶果。现在反应过来了,岁数太大了,已经很难走出这一步了。

另外,原来大家都愿意去大企业,但是现在小企业才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大企业经常会被市场中的小企业围剿,由于反映过慢,成本较高,所以处处落与下风。最后只能高价收购别人的创业成果,这时候小公司的员工,就可以获得更高的职位,更好的待遇。比如老齐如果当年直接从爱奇艺跳到阿里,顶多也就给个P8级别,但是后来创业之后,猎头给我的开价直接就是P10级别。相当于部门资深总监,再往上就是整个集团的副总裁级别了。所以这种进入小企业,先干成一滩事,然后再凭借业绩进入大企业的模式,效率非常的高。

另外,未来还有一大趋势,就是大家越来越习惯于自我雇佣,平台经济已经十分完善,信息优势,降低了成本,共享经济,零工经济越来越多,比如开个滴滴,送个外卖,帮人设计个东西,弄个民宿出租,甚至像老齐这样,在平台上,给大家讲讲课,这种自我雇佣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不用上班,也可以工作。并且还可以产生不错的收入。大部分人都可以以此为生。甚至比上班赚的多。更重要的是工作更加灵活。比如老齐原来一位邻居,是个优秀教师,工作的时候,不敢出去讲课,怕学校处罚,退休了也就没这个顾虑了,网上线下全面铺开,赚的比在职的时候多得多。忙的不亦乐乎。他跟我说,以前不敢想这个事,总觉得不稳定,要早知道这么赚钱,他早就辞职弄这个了。在学校耽误了太多的时间。

我们总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未来随着城市的大发展,城市集群会越来越显著,一堆志趣相投的人,会集中在一个地区出没,并且迅速形成一个完备的产业链条,比如旧金山硅谷地区,这里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所以培养了一堆人才,这些人才就近就业,又诞生了一批伟大的企业。伟大的企业,吸引着全世界的资本。慢慢的就形成了这个地方,独一无二的巨大特色。其实纽约,和洛杉矶也是这么成型的,我们也在主导这场集群的发展,比如上海杭州为核心的长三角,主要对标纽约,而深圳香港,广州东莞惠州的粤港澳大湾区,对标的就是硅谷。甚至未来不排除,彻底打破空间的概念,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革命,让天南海北的人,在虚拟空间上形成聚集。这时候商业写字楼价格必将暴跌。以后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办公了。

说完了就业,我们再来看看失业的未来。很多人都在担心,我们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创新,那么我们的下一代,甚至我们这一代,是否还能在几十年之后找到工作?作者讲了个我们都知道的故事,一个农民管他的国王要粮食,让他放在棋盘上,第一个格子摆一粒米,第二个放个摆两粒米,以此类推,国王很快意识到,每一个格子都翻倍的话,在棋盘的下半部分,全国的粮食将被耗空。如果放满30个棋盘格,那么这些大米堆起来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

我们的计算机技术,现在就是在以这个棋盘的速度增长的,如果摩尔定律继续有效,那么8年计算能力就会翻4倍,很快我们就能看到终结者那样的机器人,走进现实了。如今的社会,已经出现了一种叫做工作中空的现象,也就是说,工作将集中在低技能和高技能两个极端,低技能的蓝领工作,比如搬砖,水电工,护理,清洁服务,甚至保姆,都很好找工作。而且收入也不低,比如现在保姆收入可不低,动辄六千到一万的都有,远比那些白领赚的多多了。高技能工作,像工程师,程序员,管理者,这些人也不为就业发愁,反而是中间这部分群体,高不成低不就的,像一些行政工作,财会工作,销售员,他们的工作很难有保证。技术替代最高的,就是中等技术工作。高技能太复杂,技术还无法实现,低技能成本低,技术替代不划算。所以最倒霉的就是中间阶层。然后随着技术的进步,从中间阶层开始,向两边逐渐侵蚀。

要知道中等技术岗位的就业人数往往是非常多的,而且基本都生活在城市里,所以大家就会感觉到比较恐慌,甚至是焦虑。中年危机的阴影挥之不去。技术进步的速度很快,可能等不到我们退休,自己就会被取代,比如司机就是个很危险的职业,可能用不了几十年,开车就跟现在的骑马一样,将变成一种娱乐活动。有科学家预测,未来几十年,美国将有47%,大约6000万个工作岗位,受到技术的替代。

那么在与机器的竞争当中,我们可以有什么优势呢?第一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理解和沟通能力,这个机器基本做不到,所以跟人打交道的岗位,基本稳定。另外,就是情景适应能力,在完全没有出现过的场景中工作,也就是我们说的创新力,这个机器不容易做到。所以在未来的世界里,这两类人,基本上不会受到机器的威胁。这也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现在要走出去,多做创造性的工作,如果你的工作,就是每天在一个屋子里,面对同样的流程做同样的工作,那么你就千万要小心了。

有些国家可能非常期待机器替代人工,因为可以解决老龄化的问题,比如日本劳动人口会不断的下降,65岁老年人比例达到40%,这就肯定没有人口红利了,那么生产制造的工作,就得交给机器来做。否则恐怕就得将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去了。所以机器替代人工,对于人口红利消失的国家来说是个好消息。老齐也多说一点,对于人工成本大量上升的国家也是好消息。比如美国这样的国家,工会天天闹事,你就不如用机器划算了。

当然,机器替代人工,这种事,过去100年也曾出现过无数次,但每次替代之后,都会出现很多新的工作岗位,所以很多专家也就指出,这种替代无需过多担心,是社会升级的必由之路,机器替代人工之后,反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出来。比如生产效率提高了,大家有更多的休闲,然后就需要更多的服务,产生更多的消费。机器也需要有更多的维护等等。

但是也有人反对这种观点,认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岗位替代,将是集中式的,会造成贫富分化。比如有些高科技公司,几十个人,就相当于几万名员工的工厂的产值,那么确实新岗位出来了,但是也就意味着几万人下岗。这几万人几乎没有可能,转到新的替代性岗位上去,那么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永久失业。老齐记得有个新闻,采访即将下岗的高速公路的收费员,他们留下了热泪,说我干了半辈子,现在只会这个,你让我以后怎么活?这其实就是技术进步的残酷之处。确实有替代工作产生,但是跟那些被替代的人,却没什么关系。社会财富也越来越向资本手中集中。绝大多数普通人,确实将面临着非常残酷的就业现实,可能很多人会永久失业。那么作者对于我们这一代,甚至是下一代,有哪些建议呢?我们如何才能避免悲剧发生,咱们明天接着讲。

【4】哪些工作不容易被机器替代?

昨天我们分析了就业和失业的形势,那么未来我们怎么办,作者还是用简这个人来举例,也就是2000年前后出生的人,他们可能会活到100岁。作者说,技术发展后,能够有两类幸存的工作,一类是人类拥有绝对优势的工作,另一类是人类拥有相对优势的工作, 绝对优势,意味着人类在任务执行上,比人工智能更优秀,比如创造,情感沟通等等,比如按摩,捏脚,大保健,这种活,什么时候机器也不可能替代人工,因为他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你的消费重点就是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按摩。还有医院的护工,育儿嫂等等。这种事,机器再怎么智能他也干不了。还有体育比赛,和娱乐明星,人家看的就是人,啥时候也不会去追机器,
而相对优势,就是指的那些机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需要跟人工进行合作,比如投资这种事,机器可以通过算法完成80%的工作,甚至财务报告也能通过机器去分辨,但是最终决策,需要人类进行把关。大部分决策类的工作,可能都是如此,比如公司的总经理,总不能也是机器吧。所以把握方向,需要时刻做决策的工作,基本安全。所以对于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来说,一定要在这两类工作上去思考。才能够保住饭碗。

下面我们来看看长寿时代,对于资产的影响,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金钱至关重要,但是金钱其实本身并不是目的,我们赚钱是为了买到更多的东西,改善我们的生活,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获得更多的健康。这些都是无形资产,他与有形资产也是相互促进的,比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德不配位必有灾祸,你的知识没有到一定程度,就没有驾驭太多金钱的能力,即使天上掉馅饼,你也很快就会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很早之前,我们就倡导,精神物质双丰收,其实就是要让我们的无形资产,跟着有形资产一起增长,这样才会过的比较快乐一点。

所以我们必须要用资产的概念,来看待我们的友谊,知识和健康,有些人很有学问,那么他其实也很富有,社会地位也会很高。随着寿命的延长,我们在资产管理上,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因为大部分资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贬值。比如友情,你要好久都不联系,那就淡了,知识,你很久不更新,他也就落伍了。即便是那些房子,汽车,现金,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不值钱。还有各种外部风险发生,比如一场火灾,让房子一文不值等等。

有很多经济学家做了研究,平均幸福度与平均收入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也就是说,人们并没有随着国家越来越富裕而过的更幸福,放在个人身上也是一样,富人也并不一定更快乐。比如我们是不是都很怀念上学时候的时光,总觉得那时候比现在快乐。当时肯定没有现在有钱。

无形资产其实范围很广,比如长得好看的人,可以更容易找到工作,晋升也更迅速,收入会比相貌平平的人,多出一部分。所以长得好看绝对也是你的资本。女人们甚至会不断地往这张脸上进行投资。再加上化妆黑科技,和整容黑科技,现在让社会的美女门槛普遍提高了。甭管真的假的,反正能看到的美女越来越多了,这其实也是一种通货膨胀。这就让大部分人的相貌贬值了。

作者将对长寿有意义的无形资产,分成3类,分别是生产资产,活力资产和转型资产,先看生产资产,就是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成功,提高收入的资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长时间的努力,获得的技能和知识。你的学历,你读过的书,你的基本素质。都会对你的收入产生直接的影响。

根据美国的统计,美国22岁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是3万美元一年,而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只能拿到1.8万美元。他们之间的差距,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扩大,差距会在45岁左右达到顶峰,那时候,上过大学的人可以拿到8万美元,而没有上过大学的只能拿到3万美元。所以可见教育的平均回报率,还是很高的,会让你收益好几十年。

当前技术创新,对于这个趋势也产生了全新的影响,技术工作的薪水继续增加,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薪水反而下降了,也就是老齐经常说的,社会越进步,贫富分化也就会越严重。那么未来,随着人们可以活到100岁,这种趋势可能再次发生变化,目前我们是一次学习,基本就能覆盖整个职业生涯,以后恐怕够呛了,我们中间可能还要又一次学习和充电的机会。20多岁之前学的,就能管到你40岁,之后还得学习,才能保证你工作到70岁。否则你的技术可能就全都落伍了。不过老齐认为,可能很难再有集中充电的机会,我们必须要学会,边工作边学习,一边耗电一边充电。不学习的人,在35岁以后将被社会淘汰,所谓的中年危机,其实就是一种惩罚。这个趋势已经到来。

当然长寿也有好消息,我们的寿命拉长了,也就给了我们可以学习更多技能的时间,人的一生有87万个小时可以用,我们只要能好好练习1万个小时,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所以多个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将越来越多。单技能人才,可能会越来越难混。也更不值钱。所以现在家长要有意识的引导一下孩子,这辈子要学习哪几项技能,从小就要刻意练习了。一定要打造自己专属的多技能组合。

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也要有所思考,哪些知识,我未来可以进行变现,要去有意识的学习哪些大家有需要的,有用的知识,比如这时候,你还去学什么bp机修理,就没啥用处了。你别觉得这是笑话,现在还有些家长把孩子送到新闻系,他们大概不知道,现在的新闻已经不存在了,都已经全都变成算法推荐了。所有的新闻判断,在这个时代统统都过时了。新闻系毕业生,现在就跟没有念过大学一样的悲剧,你学习了四年的技能,最后完全派不上用场。更不要说去覆盖未来20年了。所以哪怕你学点心理学,学法律,学会计,也比学新闻强。

那么是不是,学理工,学计算机技术就好呢,也不完全如此,目前技术更新的速度非常的快,比如那些学习计算机或者编程的朋友,只要你不持续学习,几年时间自己的技术可能就完全落伍了。所以一旦你选择了这些最前沿的东西,那么对你的知识更新要求,将非常的高。这辈子你的学习,绝不能停止,一旦停下来,就再也追不上了。所以你的知识直接关系到你的收入,你的收入,直接关系到,你用何种方式,度过漫长的百岁人生。

作者说,知识和技能,看起来好像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但是恐怕未必,哈佛商学院做过一个研究,找来1000名分析师,进行研究,如果他们的知识代表他们能力的话,那么在他们跳槽后,他们的表现应该保持不变,如果他们依赖他人或者依赖体系和平台,那么他们的表现就会下降。最后结果比较让人失望,跳槽后,果然表现下降了,而且这种下降还是持续性的。那么我们从中可以吸取什么教训呢?公司和平台的资源,和组织文化,对于个人的知识储备转化为生产力,影响巨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离开平台你可能什么也不是。在咱们这也经常发现,有些行业内的牛人,一跳槽之后,就满不是这么回事。这种事情在体育比赛中经常出现,有的球星,离开一个球队,到另一个球队去,结果就发挥失常,甚至被当成是水货。说明他在原来的体系中是被平台所赋能的。看起来好像是他自己英明神武,但其实并非如此。所以现在很多公司挖人,都是一个团队一个团队的挖,这样能够保证最大限度的稳定。这里老齐多说一句,有些明星基金经理,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他如果能在几个基金公司,或者几只基金产品上,全都表现出色,那么才能代表他的水平。只在某一阶段有好的表现,并不一定就是真才实学,很可能就是赶上了。

良好的声誉也是无形资产的一部分,他必须要经过长期的投资才能获得,比如有些人名声在外,这就保证他很值钱,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尤其如此,有声誉有粉丝就肯定有价值。良好的声誉,是我们一贯的行为方式所获得的。比如是否持续输出对大家有益的服务和产品。这个很关键,未来的几十年当中,声誉的评判可能会有更多的因素,因为社会的信息更加广泛了。所以在想去行骗,或者靠投机取巧,越来越困难了。一旦名声臭了,你也就再难有翻盘的机会。明天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活力资产。

【5】三代人将走出不同的生命轨迹

今天我们来看看什么叫活力资产,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也是我们重要的无形资产,健康友谊和爱情,也是幸福的源泉。这个无需更多的解释,健康是1,其他都是0,如果没有健康,你赚再多的钱,也没命花了。特别是我们要活到100岁的情况,健康状况不佳,将极大地影响生活质量。比如有人很早就得了糖尿病,虽然现在不怎么致命了,但是啥东西都不敢吃,确实也比较折磨人。还有像老齐有比较严重的胃肠疾病,这也令我十分苦恼。像什么山珍海味我基本上也是不敢吃的。现在连茶和咖啡喝的都很少了。

另外,作者说,人的大脑也会在50岁之后开始萎缩,到80岁以后会大大萎缩,增强体育锻炼会阻挡这一趋势,但也不能逆转趋势。所以这也非常可怕,虽然能活到100岁,但80岁之后,如果就傻了,那就相当的悲剧了。所以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的得锻炼起来,但是老齐也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现在随着年龄增大,稍微运动一下,就腿疼脚疼。所以生活的乐趣正在逐渐降低。而且也跟健康形成了悖论,不锻炼身体下降较快。五脏六腑容易出问题,而锻炼,好像关节,腿脚等部位也容易出问题。所以现在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我们的精神状态也与健康高度相关,如果工作压力巨大的话,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20%,我们最近经常能看到年轻人猝死的新闻,都是平时超长工作,靠大量的咖啡因维持精力充沛,然后当身体透支后,就会出现一系列的恶果。

至于友谊,这个也很艰难,我们发现很多之前非常好的朋友,后来因为工作和生活的调动,也就再也不联系了。所以人脉圈其实是不断在更新的。很难有一段友谊,能够长久的跟随下来,除非你们能够始终在一起,以同等的速度成长。比如那些大学毕业,就进入了同一个行业的人,基本上还都能有联系,但是如果进入不同行业,估计慢慢感情也就淡了。现在老齐参加一些同学聚会,发现已经没啥可聊的了。甚至一些老同事的聚会,也找不到共同话题了。亲戚之间,就更是如此,一般都是应付差事,过年过节吃顿饭而已。反而是跟现在的合作伙伴,接触的比较多。不过这些恐怕也是暂时的,以后大家分开了,很快也会淡忘。

之前作者举例了3个人,杰克,吉米和简,分别代表我们的父辈,我们这辈和我们的下一辈,先看一下杰克一生当中的资产变化,他早期对资产做了投资,也就是上了大学,学习了知识和技能,结交了一些朋友,并且和这些人组成了团体,拥有良好的声誉,在朋友中找到了妻子,他平常也努力工作,继续学习,他的社交圈也是风生水起。保持了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当他退休之后,声誉,知识逐渐下降。健康也在下降,友谊反而增加了,有形资产中,房子价值基本稳定,金钱资产在退休后明显下降。

杰克这一辈子非常的稳定和安逸,他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也达到了平衡。上学,毕业,工作,晋升,买房按揭,最后退休,花更多的时间在兴趣爱好上,也陪伴了家人。虽然在工作阶段,买房让他的压力有点大,但是最终在退休的阶段,得到了回报。但是到了我们这一辈,或者是下一辈,如果退休阶段被无限拉长的话,那么这个平衡将被打破。除非你在第二个阶段能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储蓄,否则在退休之后,可能会变得相当的乏味。甚至是悲催。

未来我们可能需要面临中间主动的转型,也就是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你可能不得不离职,重新接受全日制的教育。在杰克这一辈人来说他们几乎不需要这种转型,他们的职业道路也基本都是线性的,所以只需要跟着某几个大企业,一路走来,就可以平稳着陆,实现安全退休。一切都变得很有保障。

杰克这代人,他们也遇到过挑战,比如在80年代的美国,日本制造开始冲击美国工业,全球化让美国人逐渐失去了制造业的工作岗位,造成了大量失业产生,杰克的同行很多都开始转型。但他们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与新工作相匹配,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这让他们变得十分焦虑。不过好在,这时候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并不太复杂,只要肯学,也慢慢能够掌握,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适应了这种替代,焦虑也就消退了。

相比之下吉米,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更加艰难,各种职业之间,泾渭分明,职业规划成为了人生重要的选择,上一代人,虽然工作不同,但基本上可以殊途同归,而我们这代人,不同的工作,则天差地别。甚至不在一个时代,比如同样都是传媒行业,做互联网的,和做报纸的,完全就不是一个思维模式,都是做视频的,做短视频的和做电视的,二者能差出20年的知识储备。所以我们这代人,在职业生涯中,出现了更多的转型和变化。对于我们的下一代,那么这种变化将更多,更加不确定。在一生当中,可能会涉及多次转型,而这些转型,既是风险也是机会。老齐多说一句,很多家长都告诉孩子,好好学习,以后找个稳定的工作,这句话害死了很多人,从这本书我们能了解到,家长那一辈,是可以稳定,因为他们面临的转型很少,我们这一辈就已经要适应不同的社会阶段了,再到我们的下一辈,估计就更没有什么工作是稳定的了,需要我们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状况,主动维护我们的无形资产。如果你还想追求稳定,那么必然会深陷传统当中,而传统行业,是会逐渐被淘汰掉的。所以选择稳定,也就间接选择了被社会淘汰。

我们的身份,是我们所做的事情决定的,寿命更长,我们做的事情也就会更多,那么角色定位也就越复杂,未来我们的角色定位,需要来自于我们的精心制作,我们对自己了解的越多,越复杂,就越能够应对不同的需求和不确定性,心理学家也说,当我们能够退一步进行反思的时候,往往转型就会发生。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在未来的社会更好的生存,必须要对自己有个更加清醒地全面的认识,职业生涯甚至是整个的生命周期,将越来越个性化,不再是原来的那种大工厂模式了,大家都工作生活的差不多,以后的生活模式,会天差地别。我们只有了解自身,才有更大的取得成功。也就是,你得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自己到底能干点什么,适合做哪些工作。以前工作有限,所以可能没有你的用武之地,以后各式各样的工作会层出不穷,什么样的技能都能过的很好。比如现在专门打游戏的,都能赚到很多的钱。这在30年前是不敢想象的。所以世界真的到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阶段,大家不用妄自菲薄,一定有适合你发挥的工作。这需要你自己开动脑筋,仔细去想。

目前我们的关系,也在一个多元网络之中,当你不断地切换身份,加入不同的事业的时候,你所认识的团体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人脉资源也会成为你的资源,甚至在最后帮你干成很多大事。老齐就遇到过,10几年不联系的朋友了,突然见面,大家一聊,很多生意竟然能够一起干,于是资源关系就又开始进行重组。人是动态的,所以人背后的关系网也是动态的,很多时候,你以为他还停留在10年之前,但其实他已经建立了全新的人脉网络。所以现在一定要多结交一些人,更不要得罪人。得罪的人多,会在很多条路上,给自己增加很多的烦恼。

长寿的人生是令人兴奋的,我们有更加充裕的时间,也有更多的机会,还有更多的身份等待去探索完成。但是人生三段论将被打破,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平衡。不能再做简单的修补。

传统的三阶段生活,基本都是确定的可预测的,未来的世界,将变成多元选择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谁也不知道会经历什么。甚至你不知道,明天的热门工作是什么,也不知道该为明天准备哪些技能和知识,都觉得人工智能很厉害,但是等你4年大学毕业,他还厉害吗?这个可能是不少学生和家长需要赌博的地方。至少老齐上大学的那会,所谓新媒体,指的就是互联网web展示,但等到大学毕业,新媒体已经变成了传统媒体。未来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多,明天我们就来看看,该如何在这样的世界里突围。

【6】现在的中年人要经历怎样的人生?

今天我们来说说,该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突围,我们先看一下吉米,也就是我们这代人的资产审计,吉米出生于1971年,开始工作的时候,以为自己就跟杰克一样,过着三段式的生活。所以他的规划,也是照着杰克做出的。吉米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计算机公司,一边工作,一边偿还助学贷款,此时他的资产是负数,26岁的时候,跳槽到了另一家零售公司,成为了一个小领导,此时他的收入已经可以实现储蓄了,他也开始为买房存钱,吉米对这样的生活很满意,但是39岁的时候,公司把这块业务,外包给了其他公司,吉米突然失业了。但此时赶上了金融危机,各个行业全都在裁员。于是他只能先做起了自由职业,以小时来收取报酬。这让他们家在财务上瞬间艰难起来,已经停止了储蓄,房贷压力也巨大。过了几年,经济好转,吉米终于找到了一份正经工作,薪水也不错,此时他们家的财务危机才得以化解。不过吉米的工作压力巨大,团队间竞争激烈。吉米也工作的很辛苦。但他为了不再失业,只能加倍努力,拼命工作。

吉米已经经历了三份职业,前两份工作,他都边学习边工作,获得了能力上的提升,而在最后一份工作上,他变得十分繁忙,所以已经无暇学习,知识技能开始变成了消耗。活力资产和转型资产也在40岁之后,逐渐下降。他跟家人的关系也开始冷淡。此时,吉米为了维持家中的有形资产,也就是房贷和每月固定支出,所以已经开始在透支自己的无形资产,从而实现平衡。即便他小心翼翼,拼命工作,但可能用不了多久,在他50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技能已经过时了。他会在工作中逐渐的被边缘化。此时的他,并没有存下足够多的钱,让他再65岁退休,到他60岁的时候,他会出现严重的财务投资和无形资产不足,也就是说,既没有足够多的钱养老,没有知识和能力,再去外面找到工作。甚至人脉也已经消失殆尽。此时的家庭陷入困局。它只能靠一些低技能的零工来维持最低的生活保障。等吉米到了70岁,一切就更艰难了。甚至他从未想过,会把生活过成这样。吉米的一生,恐怕就是大部分70-80后的写照。目前的中年危机,可能只是短暂的开胃菜,等到我们进入老年,那时候出现的危机,才是最大的麻烦。到时候我们既缺乏技能,找不到工作,也领不到养老金,一辈子的储蓄都被房贷所吃掉,没有足够多的财务抵御风险。届时的人生,将比现在艰难的多。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作者说,吉米如果想逆天改命,在他30-40岁的时候,也许还来得及。他必须面对他所做出的选择,也就是说,必须主动出击,不能让命运这么蹂躏。比如吉米在40岁的时候,趁着自己的技术还值钱,通过之前的同事介绍,到一家教育机构,做兼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做一份兼职。他做的足够努力,也深受学生好评,这样在吉米60岁的时候,他就可以辞职专职去教书。虽然薪水少了一些,但是教书这个行业的变化,不再那么剧烈。吉米的努力,缓解了他们家的财务压力。这使得他们的生活至少还能维持的下去。这就是老齐所说的未雨绸缪,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你必须时刻想到10年以后,你要做什么,并且提早下手准备,否则你在生活中,将失去主动权。作者管这个叫做三个阶段半的人生,多出了一个短暂的转型期。需要我们主动去做出调整。

除了三个阶段半的人生模式,我们还很可能会出现一个四阶段模式,比如45岁的吉米,真正开发和使用了自己转型资产的一年,通过退一步反思自己的人生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他理解了世界的变化,并且进行了全新的财务规划和人生规划。于是他决定不顾一切的延展自己的技能。他跟公司申请,并且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外面的培训计划,这让他看起来更加辛苦了,甚至有些苦逼,因为牺牲掉了几乎所有的娱乐时间,但他的付出终有收获,最终获得了业内知名的认证证书,并且通过这个培训,结识了更资深的人脉,从而得到了更好的,薪水更高的一份收入。成为了另一家成长性企业的高管。这其实不难理解,就好比我们的长江商学院,或者MBA以及EMBA,有些人是去学习的,有些人是去混圈子的,还有些人其实是花钱到那里找工作的。往往读完MBA之后,都能有人脉上的拓展,很多人就此跳槽成功,所以这种职业培训也越来越流行。

老齐也建议,如果你对现状不满意,其实上个商学院和MBA,也许对你会有点帮助。毕竟这个班里全是行业精英,没准就给你带来了一些合适的就业机会。当然成本也不低,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有人花了巨资去上课,结果又羞于跟别人建立关系,最后这个钱也就白花了。

在获得更好的工作之后,吉米的生活迎来了转机,他们有更多的余闲去参加运动,继续学习,扩展人脉,他非常庆幸当年不顾一切的努力,将他推向了另一套轨道。让他可以在50-65岁这个年龄区间,找到自己真正喜爱且有足够价值的事业。甚至在他80岁之前,市场对吉米,都仍有需要,让他可以轻松的继续工作,并且获得不错的收入。而吉米也乐于这么做,毕竟这份工作很轻松,也是他喜欢做的事情。所以他拥有了完美的四阶段人生,工作时长拉长到了56年,退休时间为8年。

当然,作者还有另一种假设,那就是吉米在45岁反思之后,发现这个工作已经做不长久了,趁着自己还有精力,也还有资源,他准备放手一搏,自主创业。他大量联系之前的关系网,激活固有关系,并且利用工作余闲时间,去寻找商业机会。尝试着自己在产业中,如何开创事业。在有意识的寻找之后,3年时间,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切入口,找来了合伙人,一起成立了一家公司,做的是他原来公司业务的延伸。当然这种创业,让他更忙了,家庭风险也大幅增加。但吉米却在工作中,提高了他的无形资产,他对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他认为,即便创业失败,自己也依旧可以在行业中找到新的工作。有了这种底气,吉米也就放手一搏,虽然生活的很辛苦,但主动改变,也总比被生活蹂躏要强,而且自己的企业,也就意味着他不用再退休了。需要一直工作下去。老齐多说一句,三段半人生也好,还是四阶段人生也罢, 其实都要求我们主动跳出舒适区,主动去改变,如果你从未想过,未来的大麻烦,那么这些麻烦,恐怕就要真的发生了。

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下一代,也就是简这一辈人,他们生于2000年前后,将活到100岁,对于简来说,三段半的人生,可能都不足以阻挡他的悲剧,也就是,边工作边做兼职可能都是不够的,那么四阶段人生呢,也就是教育,工作,组合,退休的情景是否可行?简现如今可能刚刚工作,所以他的教育可以适应现在的发展模式,但是再过10年,可能就会迎来比较大的变化,机器开始抢夺简这一代人的工作岗位,甚至他们可能会发现有更多的假期可以用,比如工作4天,休假3天。这对于简来说是个坏消息,也是个好消息,如果他有心的话,可以用休假的时间,抓紧补充无形资产,这样边工作边学习,他的四阶段人生可能还会继续维持,如果不学习,那么35岁以后就会变得比较艰难了。

但作者给简设计了一个5阶段的人生,说他大学毕业之后,一直从事旅游相关的工作,相当于到出去玩,各种探险,在30岁的时候,积攒了一些人脉,也找到了市场众包的机会,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开始创业,做美食的网站,在这其中他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无形资产。同时在不断地旅行当中,他也提高了活力资产。简并不结婚,但却有很多的男朋友。就这么一直晃到了35岁,这时候一家大的食品公司,看上了简创业做的网站,希望跟简取得合作,就这样,简带着他的生意,融入了大公司的平台。他也获得了不错的回报。但是问题马上又来了,他很难融入这种公司的官僚文化,但还是一步一步的获得晋升,做到了高级管理层,在这几年当中,他快速结婚生子。45岁的时候,简觉得自己的上升空间已经到头了,于是他就此辞职,那么45岁之后的简,该如何生活呢?明天我们接着讲。

【7】我们将把大量的休闲时间,用于投资而不是消费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百岁人生,昨天我们说到了简45岁,从公司高管的位置上辞职,这导致了他的收入大幅下降,他在家里休息了一段时间,用于补偿家庭,但6个月后,他决定出去去找工作,但这次他准备转型试试,跟一个朋友协商之后,他对猎头行业很感兴趣,所以在他48岁的时候,他成为了一名猎头顾问。在这一行他也干了10几年,60岁的时候,被一家大型的猎头公司挖走成为了执行董事。不过这段时间他也工作的很辛苦,要经常出差,家庭就很难兼顾了。不过钱确实赚到了不少,到了70岁,简在财务上获得了成功,此时他又想换个活法了,决定再次享受生活。他开始辞职,并以一种组合职业的方式生活,也就是打零工,就是在一周里,为A公司工作一天,为B组织再工作一天,C社区他可能也要提供一点服务,就这样他一直干到了85岁,此时他真的要完全退休了,

作者说,简的几段工作来看,一开始基本上很少赚钱,第二段工作达到基本平衡,第三段工作才开始积累财富,他要保证达到11%的储蓄率,才能让他拿到50%的养老金,和保证转型期的开销,所以简的这一生其实也并不轻松。虽然作者已经给他设计的比较完美了,但其实财务压力依旧很大。那么我们反过来想想,如果简没有在一开始就活的成功怎么办,他的知识和技能,很可能在35岁之前就消耗殆尽。

简这条路,也有很大的风险,在他干了多年的个体户之后,其实有很大的就业风险,很多人自己干习惯了,就很难在进入企业打工了,那么生意好还可以,如果生意不好,可能就变得相当凶险。你可能就得提早进入啃老生活了。在设计吉米和简的生活的时候,无疑他们是十分乐观的,并没有考虑那些意外的冲击,比如突然失业,离婚,健康不佳等等,但这些东西通常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现实生活,要比这些设计好的人生,更加艰难。

总之随着寿命的不断延长,我们不得不将大量的休闲时间,用于投资而不是消费,乍一看时间更多了,娱乐应该也更多,但其实并非如此,时间更多了,我们可能更苦逼了。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工作,补充自己,而在学习的过程之中,就需要更多的储蓄资金。

下面说说转型,很多人都说,转型哪那么容易,作者说,这就需要我们回答一个哲学问题,我是谁,我的特质是什么,就像简一样,他之前爱旅游,喜欢吃当地的美食,就做了个美食网站,后来在食品公司,当了高管,然后有了人力管理经验,最后成为了一个人力资源顾问,所以这种转型,都是在自己的价值链上做出的。咱们举个真实的例子,比如老齐,原来是电视台跑金融口的记者,后来因为视频网站崛起,那么视频网站肯定要招电视人才,所以老齐这样的,跟互联网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就借着这个切入口进入了互联网行业,走上了快车道,然后在互联网里继续做财经频道负责人,随着平台越来越大,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又完成了一次转型,从媒体里搞财经的,到财经圈搞媒体的。其实做的还是一滩事,但角色又变了,而且风险很低。在投资公司一开始负责宣传推广,后来也负责实际业务,带研究团队,慢慢的就变成了职业投资人,财富管理人,然后通过平台把我的经验和知识传递给大家。就又变成了社群和知识付费甚至电商。所以你觉得我再转变身份吗,但其实我一直做的就是两个事,财经和媒体,其他的事,我全都没干。靠着这两个技能,我就混了这么多年,而且还越混越好,所以各位,不要妄自菲薄,你其实也可以的,你顺着老齐的思路好好想想,你都擅长什么,做过哪些职业,这些东西如何组合以及应用。然后在这些风口出现的时候,必须要果断的进行转型。当风口过了,可能机会也就消失了,老齐是2010年转到的互联网,那时候互联网人对于做电视的人,还是仰望的。但是等到2014年,老齐电视台的一个同事,再想去互联网的时候,窗口就关闭了。需要从基层做起,甚至人家还不愿意要了。老齐经常劝我们的小伙伴,你自己就是一门生意,你一定要想着在自己最值钱的时候,卖个高价出去。而不要等不值钱了,再去寻找买家。

未来我们要活到100岁,工作60年,所以在如此长的工作时间当中,需要有若干次的转换角色,别看老齐现在已经财务自由了,但是我才不到40岁,也就是说可能还要工作30-40年,所以后面,我可能还会有1-2次转变,我现在也天天在想,未来自己还能干点什么?还有哪些风口可以抓住。但估计依旧会在媒体和财经这两条主线上去做文章。这就是我这辈子的特性。所以你也应该好好想想。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自己,找到一个机会,你可能就有巨大的改变。

我们回顾吉米和简的一生,相对于杰克来说,他们都经历了某些特殊的阶段,在作者看来,生命因为长寿而得到重组,所以这些新阶段正在越来越流行。包括自由职业,组合职业,这种事情,可能以后大家都会经常遇到。

其实随着寿命的增加,我们的人生阶段一直在改变,包括杰克这一辈人,最早的时候,大家只有儿童和成人两个阶段,后来工业化了,大家寿命提高到70岁了,才有了退休这个说法,那么随着寿命越来越长,人生的阶段越来越多,也是再正常不过了。那么我们自身也要适应这种全新的变化,现在是三阶段人生,我们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休闲,健身,亲友等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上面,但是如果是多阶段人生的话,这些无形资产可能就变得没那么重要了,重点将是更加紧张的财务积累阶段。因为有钱了,你才可以进行转型和学习,如果没有钱,你也就没有转型的勇气,不转型,那就会越来越穷。所以这可能是一个逻辑循环。打破这个循环,就在于你必须得用储蓄去找到循环的缺口。

未来我们将看到,人生的阶段与年龄脱钩的现象,也就是说白发苍苍,他也未必退休,年轻力壮可能也未必工作,大家将把长达50-60年的工作时间,切分成若干个阶段,中间重新返回教育阶段也是十分可能的。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一般人不会选择过早完全的退休。比如40年的退休生涯,即使你不差钱,估计也会十分难受。未来我们可能到50-60岁,都依旧觉得自己精力旺盛,甚至很年轻。其实现在也是如此,有些人60了,还能出现在足球场上,肉眼可见的年龄,跟40多岁差不太多。跟几十年前的情况差的很多,原来感觉人一过50岁,就很老很老了,但现在无论从样貌,到心态,再到体力,全都不一样。70岁以上,才真的有点显老。不信你可以拿出以前父辈们的照片对比一下。感觉现代人普遍比上一代年轻了10-20岁。这就有助于年龄的融合,比如老齐所在的足球队,有20多的,也有40多的,还有60多的。工作中也是如此,只要心态不老,大家就能够一起交流。现在很多科技公司,都是70后创办的,以80后为团队基石,底下干活的主要都是90后,目标用户是00后,而为这些科技公司投资的人,以60后居多。

由于我们要面临的生命周期太长,而科技和社会进步的太快,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尝试新鲜事物,老齐总告诉大家,如果你今年还是跟去年干的事情一样,那么你就浪费了一年的时间,如果你5年都在干一件事,那么大概率你会被社会所淘汰。如果10年你的工作内容都没有变化,估计你已经在温水里快被煮死了。再也跳不出来了。是不是这样,大家可以自己对照。

作者提出,我们要有一个探险阶段,主要是保持兴奋,好奇,冒险,探险者不会安定下来,他会保持敏感,并且尽可能的减小财务负担,以便云游四方,在云游过程当中,发现世界上的一些事情,同时也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特质所在。比如可以到其他国家看看,或者搬到其他城市生活一段时间,甚至兼职到其他行业,从事一些其他的事情,甚至是义务服务,都算是探险。而在探险之中,我们可能会经历很多的磨难,这些磨难对我们也将变得十分的宝贵。我们又该如何从这些磨难中获取力量,实现最后的转型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8】如何经营好人生的各个阶段!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百岁人生,昨天我们说到了,随着寿命延长,人生的阶段也会增多,人的年龄和阶段也会完全脱钩,我们必须要拥有探险精神,时刻去寻找新鲜的事物,但在这其中经常会有很多的困难,但是苦难的历练,往往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只有当我们经历困难的时候,往往才有动力去做出改变。一路顺风顺水的,可能反而让我们失去了转型的动力。最近老齐跟之前电视台的小伙伴们吃饭,有一个哥们羡慕我现在发展的很好,说自己当年也应该早点出来就好了,但当时台里正好给了他一个主持人的岗位,这让他很兴奋,所以也就留了下来。这反而错过了转型的最好时机,老齐反思,当时如果电视台能给我一个主持人的岗位,或者能够提一级变成主编什么的,估计我也就不走了。正是因为干的没希望,才主动去求变,这才变出了一片天地。所以不要抱怨现在的困难,大部分人都是因祸得福。困难才会推动个人转型。

作者说,人生最明显的探索时期,就是结束正规教育开始,到30岁出头的那几年,大家在拼命的试错,寻找自己事业的方向,也在通过各种职业和工作,了解自己,为自己确立有特质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回答这么几个问题,我会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我喜欢干什么,我干什么,比其他人都有优势。绝大多数人一辈子的技能包,都是这个阶段累积下来的,所以老齐认为,这个冷启动非常重要,我们这个阶段应该让自己快一点,甚至再快一点。你冲出来了,后面就处处占尽先机,如果你没冲出来,那么后面则步步凶险。所以趁着年轻一定要多吃点苦,多学点东西,能多干的就多干一点,把自己的武器库弄得越丰富越好。第一份工作也很重要,他只是一个跳板,并不意味着你的职业方向,但会对此产生深远影响。所以一定要以学东西为主,不要看中那点钱,老齐多年前有个朋友,2004年北京邮电大学毕业,有机会去阿里巴巴就业,但是就因为当时那边给了3500,而外企大企业西门子给了3700,最后放弃了去阿里工作的机会,现如今40岁了,前年刚下岗失业,当年如果去了阿里,估计正好赶上淘宝和天猫早期项目的机会,当时给股票是给的很疯狂的。所以没办法,目光短浅,最后只能吃下恶果。所以早期职业探索,一定要把目光放的长远一些,主要看对自己的技能获得是否有益。这将影响到你未来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后悔的代价是非常高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平台经济的出现,我们在一生当中,成为一个个体户也叫独立生产者的机会越来越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平台上直接对接服务,不用再依赖于任何组织和单位,想工作就工作,不想工作就休息。比如现在很多的平台都可以实现这种功能,淘宝店主,直播带货,猪八戒这样的众包平台,给人家做设计,还有滴滴,外卖,翻译,家庭教师等等,只要你有一定的技能就可以直接对接平台,在工作之外,再赚一份收入,甚至有的干着干着,主业就辞职了,因为副业比主业赚钱的多。比如家教这个职业,比在学校中当老师可收入高多了。不过老齐也多说一句,现在这种平台经济,也出现了明显的二八分化,绝大部分收入被头部用户拿走了。而绝大多数人,可能也就是个打工的收入,不会特别的高。

在我们进入独立生产者阶段,通常都标志着,我们培育专业知识,学习和进行生产,虽然目的还是赚钱,但是这个阶段的真正意义在于学习,让你快速的提高。这个时间段即便失败,也不会有很严重的后果和损失,但是你却能够大量的试错,并且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甚至培育出新的技能。有时候还能让你拓展人脉,甚至找到全新的事业方向。绝大多数大生意,都是从这种个体户演变而来的。这符合创业的一般规律,都是一开始看到什么事,自己先干着,发现干不过来了,找几个人帮忙,弄个合伙企业,再忙不过来了,才是有限公司,开始雇佣员工。业务越来越多,就需要不同的公司,最后成立一个集团和控股公司。方便资金和资源相互之间调配。所以大家不要小看个体户,甚至国家也一样,应该大力发展个体经济,这些才是未来国家的希望所在。他能为自己干事了,未来十有八九就会自己创业了。所以老齐也一直鼓励大家,有事没事找个兼职做做,跟兴趣爱好相关也好,或者跟你的主业做延伸也罢,这些都是低风险的创业开始。不但能帮你赚到很多钱,更重要的是帮你积累经验,和学习知识,扭转思维,打工思维和创业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你要没干过公司,其实在投资市场上也是比较吃亏的,因为你根本不了解公司的价值真谛。

未来也有更多的企业,会善于发现这种优秀的独立生产者,并且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从全职到兼职,提供各种各样的工作机会,这对于企业来说,也降低了风险,压缩了成本,而对于个人来说,也变成了一种全新的机会。其实现在的共享经济,已经将这种模式带进了现实当中,现在很多人也已经不在就业,就可以生活的很好了。

还有一个阶段是投资组合阶段,也就是从事很多的工作,扮演不同的角色,多赚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还可以在技能和精神上得到刺激。当你拥有越丰富的技能包的时候,你的社会竞争力也就越是稳固,并且可以为未来的一些事情,做未雨绸缪。比如我可以在有工作的条件下,去为转行做准备。比如有的朋友是在金融公司做销售的,那么他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去考CFA,然后找机会多参与业务部门的工作机会。方便日后进行转岗。

但是这种组合,也容易出现效率低下,因为你要同时开展多个工作,转换成本很高,时不时就要更换自己的角色。使用不同的思维态度去思考问题,所以经常出现比较拧巴的现象。可能昨天你还是某公司的高管,今天就要跑去成为专车司机,为别人提供服务。降低转换成本的办法就是让时间尽可能的完整,尽量不要来回切换,比如你可以5个工作日干高管,2个休息日去开专车。这样就会让转换成本最低。

作者说,未来人类的一个关键时期,将出现在18-30岁,他给这个时期取了个独特的名字,叫做野胡,在这段时间,他们更多的学习生产技巧,开始在教育外学习知识,拥有探险精神,开始寻求做个独立的生产者,和进行投资组合。然后从不确定的人生规划中,逐渐的确定下来。这个阶段,将变得非常的重要。甚至决定后面70年的个人生活状况。

三阶段人生比较简单,就有两次角色转变,从学生进入职场,再从职场进入退休,但是在未来,我们可能要迎来很多的转变周期,这些转型可能模糊不清,甚至出现一定幅度的倒退。这其中有两种形式,第一是简单的充电动机,经过紧张的工作之后,存下了一定的钱,然后发现自己的无形资产,被消耗殆尽,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差,于是就休息一段时间,回归家庭,顺便学习点新鲜东西。之后再重新开始自己下一段的职业计划。这种转型,通常有一定的风险,你离开职场之后,未必能够再回来,有可能在自己充电之后,反而发现找不到工作了,或者找到的工作还没有原来的好。

另外一种是,再创造的转型,他更有侧重点和针对性,只投资那些用于生产性的无形资产,也就是新技能和知识,以及有用的人脉关系网络。比如做一些兼职,或者不脱产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职业培训,以便拿到一些证书,为自己的升职加薪,甚至跳槽做好准备。转型期,需要资金作为储备,无论是在家休养生息,或者是出去上学,都得有相当的积蓄作为依靠。所以我们必须在工作的时候,有所计划,把转型的成本考虑进去。不能到时候,必须得要转型了,自己手头却拿不出学费。或者遭遇裁员了,发现身边却没有储蓄可以用。那就悲剧了。老齐从理财的角度来说,身边务必要准备24个月的最低生活费,这样才能够应急,以防万一。否则你的心态可能一下就会乱掉。明天我们再来讲讲那些长寿的推手,比如怎么去准备足够多的积蓄。不要在财务上出现问题。

【9】寿命太长!理财就会变得很困难

今天我们来看看,长寿的推手,金钱篇,很多人认为,寿命太长,理财就会变得很困难,毕竟时间太久远,很难有人能够提前谋划那么遥远的事情。所以屡屡会在财务上出问题,觉得钱够用了,可能几个意外事件,就打乱了你的全部部署,资金开始变得捉襟见肘。

我们所说的储蓄,其实就是将资金从今天转移到未来,但大部分人都对此存在疑惑,所以在存钱上很容易产生焦虑,也不知道到底该存下多少够用。存的多了,严重影响现在的生活质量,存的少了,则遇到事,还真不够用。我们的寿命越是漫长,我们需要的资金也就越多。这需要我们存下更多的钱。所以可能很多人目前都已经反应慢了,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是按照上一代人的模式进行的储蓄,而在新的时代,这些钱也许根本就不够用。上一代人可以在一个企业工作到退休,所以他们在后半段开始存钱就行,而我们这一代,中途就很可能遇到失业,所以必须早作打算。

在存钱之前,我们需要回答两个问题,我需要多少钱,才能生活下去,也就是你必须把生活成本算清楚,另外,我希望工作多久。比如作者通过计算,得知吉米,也就是我们这一辈人,如果要想再退休的时候,拿到现在工资50%,作为养老金,那么在工作的时候,就必须每年节省出17%的工资。而我们的下一辈,也就是简,他需要每年省下25%,这其实是很大一笔钱了,如果要想生活过的不那么拮据,他们就需要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

当然,如果你的生活,很节省的话,低于50%的养老金,也依旧能满足你的生活,那么你的压力就会小一些,但其实这是一个悖论,如果自己生活真的很节俭,他们存钱也就不是问题了,如果现在不想存太多钱,则说明开销很大,那么你工作的收入都不够花,更别说退休之后了。所以通常是节俭的人后悔,存钱多了,退休晚了。而很少出现后面这种情况,

当然,在你退休之后,开支肯定会全面下降,不用在负担子女的生活费,甚至子女还会倒贴钱,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这样的国家,认为50%的养老金,就刚刚好够用。在咱们这,可能这个数字还得提高一些,现在很多人在职的钱都不够用,更别说退休只拿一半了。生活可能瞬间就陷入窘迫当中。所以我们现在的退休金能给到3000-4000,这几乎快跟一个城市的平均工资持平了。作者提供了一个方案,那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房子进行养老,比如将房子出租或者干脆出售,从而获得大笔资金,补充养老所需,咱们国家最近也在弄以房养老,但这其实很难推行,越是岁数大,他就越是倾向于有个稳定的家,所以你让他卖房子,他宁愿少吃一顿饭。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提高投资收益率,这个需要你掌握高超的投资技巧,和长周期的投资准备,市场越是短期,不确定越高,反而越是长期,收益越是稳定。但是老齐觉得,这个更不靠谱,因为从铁律来说,一定是7赔2平1赚,绝大多数人,在投资市场上,反而会亏掉本金。那么你怎么敢肯定,自己就是那10%呢?你如果不会投资,盲目自信,最后很可能会损失惨重。那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不过,这其中又有一个巨大的悖论,尽管投资如此艰难,但他却是你跑赢通胀的唯一手段和方法,老齐之前给大家讲股市长线法宝这本书,经过通胀调整之后,只有股票类资产是可以长期跑赢取得正收益的,其他的资产,几乎全都要受到通胀的损失。也就是说,我们要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不投资肯定亏,投资则大概率亏的更多。其实投资是典型的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你要是懂的投资的逻辑和原理,长期持有,可以稳健跑赢市场,比如老齐这些年来的年化收益超过15%,我自认为做的很一般,自己也很少去主动操作。给大家的几个更简单的半自动组合,你就一直拿着,长期年化收益都在9-12%,跑赢长期通胀6-9个点,属于非常优秀的业绩了。但其实只涉及4-5只基金而已。相反,你要是没有这些知识和水平,可能天天在市场里追涨杀跌,有些老股民投资了20年,仍然是巨亏的。甚至把家底都已经快亏没了。

所以老齐总结,在投资市场上,一定要热爱学习,第二就是认怂,这是一个躺着赚钱的地方,你要是躺不住,那就赚不到钱。自己不会就去好好学习,再不济教给专业的人打理也行。总之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作者说,寿命越短,越应该及时享乐,寿命越长,则应该更多的为未来谋划,否则短期的快乐,将付出长时间的代价,这个就相当不划算了。但人性其实是倾向于当下快乐的,除非他能肉眼可见,未来的收益更大。比如今年存100,明年给你110,这时候你就愿意储蓄,今年存100,明年还是100,那么你就倾向于,还不如今天就把这个钱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很难存下钱的原因,在美国尤其如此。其实也不光是储蓄很难,一切违背人性的事情都很难,比如减肥,今天你愿意少吃一口,为了明天的身材吗?还比如读书,今天你愿意多看一本书,为了明天拥有更好的知识储备吗,通常大家都是不愿意的,因为影响了他及时享乐。、

心理学家做了个测试,根据数字技术,将受试者分为两组,给他们1000美元,看他们储蓄意愿,第一组啥都不说,第二组则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老年容貌,结果不一样了,看到自己老年容貌的人,更愿意多存一点钱,甚至是没有看到自己未来容貌人的2倍之多。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多想想自己的老年生活,多想想未来的生活艰难,更有利于你会改变现在的行为。

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设计了一个计划,就是要求在雇员每次加薪后,提高储蓄比例,相当于从你未来的增量里面,拿出更多的钱用于储蓄,大家对于这个计划,普遍比较容易接受,因为损失厌恶也同样是人性弱点,大家不愿意从已经拿到手的钱里面,扣除掉一部分。我们也可以给自己设计一套储蓄计划,就遵循这个原则,现在的钱不动,以后你每次加薪,就多拿出一半用于储蓄。比如你现在月入3000,不用刻意储蓄,等你涨到5000的时候,拿出1000储蓄起来,此时你的储蓄率就是20%了,等你涨到1万的时候,再拿出2500储蓄,此时你的储蓄率就到达了35%。这么储蓄心里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下面我们看时间,要娱乐还是要创造,长寿时代,相当于是一场时间的盛宴,我们享受了大把的时间馈赠。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到底该怎么使用这些时间。是长时间工作,还是学习,又或者干脆打游戏休息。

有些经济学家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的工作时间也是越来越少了,但老齐似乎并不太同意这个观点,或者说他只适用于美国,在咱么这儿,显然是相反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越来越忙了。以前就是固定的8个小时,现在年轻人996已经成为常态。所以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时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你拥有了大量时间,别人也拥有了大量时间,你用它来打游戏,别人用它来工作,那么很快你们的位置就会发生改变。所以,无论你的工作时间到底是多少,大家的感受肯定是越来越匆忙了。所以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科技解放了生产力,让我们拥有了更高的生产效率,但是我们的时间却变得更加稀缺了。

作者用成本去解释了这个现象,也就是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大家的休闲成本也上升了,原来休息一个小时,只是10几块的工资,但随着生产效率提高,一小时可以创造出几千几万的价值,这时候那些富裕阶层反而不敢休息了。所以你看到越是成功者,他们越是忙碌。

另外,还有社会认同感和自我实现的意义,越来越多的人不在为了生存而工作,也有越来越多他们喜欢的工作出现,所以更愿意去刷存在感。享受这种被别人认同的快感,你感觉他在工作,但其实他享受其中。

第三就是休闲时间之谜,大家即便不工作,不学习,也不一定就去休闲。比如在8小时工作之外,你可能还要忍受2小时的通勤,这不算工作,不算学习,更不算休闲,甚至比上班还累。但这就是你工作的一部分。此外,打扫卫生,给孩子辅导功课,带孩子上补习班,这些肯定都不能算是休闲,也肯定不能算工作,也绝不是你想干的,但就是吃掉了我们大量的时间。老齐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似乎好像特别典型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少,以前看书算是休闲,但现在看书似乎也算是工作了,那对我来说,可能也就每周打球的时间算是休闲了,是我唯一盼着干的事情。其他的像什么慢跑健身,顶多也就算是锻炼身体。目的性很强,多么爱干也谈不上。大部分人可能也都是如此。不工作不学习的时间,看似不少,但是休闲的时间,其实也不多。绝大部分时间,被毫无意义的东西给浪费掉了。明天我们再看看,这些问题,到底该怎么破!我们怎么如何高效的利用,越来越长的时间。

【10】科技时代竞争的不仅仅是时间!

昨天我们说到了时间,人们即使工作时间减少,也并不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休闲时间, 我们把太对的时间浪费在了既不工作也不休闲的地方。我们如果想提高效率,就应该尽量压缩这种时间,比如通勤时间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有些人住在郊区,每天上下班在路上要耗费3-4个小时,很多人都跟老齐说过,上班不累,但是上下班很累。每天到单位,就已经拼掉了半条命。这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很多人甚至一上午都无法进入到工作状态当中。还有无休止的拜访,看似是人情,也是工作,但其实却对你的职业影响不大。反而耽误了手上的工作。让自己不得不加班。这些东西一定要避免,大家可以听听老齐讲过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畅销几十年,有他一定的道理。

再说我们的职业时间,其实这个已经逐渐被固定下来,比如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这是大多数行业的规范,有些行业实行996,也就是说他们每周都要多工作20个小时左右。但这其实跟早年间的工厂工人,还是不能比的,当时工业革命的时候,欧美资本主义血汗工厂,工人每周都要工作70个小时,后来经过工人一系列的斗争,才开始有了周末休息日,后来从单休变成了双休,每天工作时间也降了下来。然后资本主义,还给了很多带薪假,一年有20-30天左右。所以,从表面上来说,确实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职业工作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未来很可能继续这种趋势,甚至一周上4天班,休息3天,估计也将很快成为现实。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上班越来越轻松呢,恐怕也未必,因为好工作就跟学区房一样,他永远都是稀缺的,你要想混成人上人,那么就要付出比别人多的多的辛苦。科技时代的竞争将是全方位的,不光是工作时间上的竞争,还有学习,知识,技能上的竞争,而且极容易造成贫富分化严重,也就是说很少的一部分人,赚着大量的财富。绝大部分人,则生活在人群底端。工作的苦确实少了,但是生活的苦却扑面而来。而且还会经常的,时不时的给你搞个失业什么的,让你时刻存在危机感。

我们在生活中的选择会增多,可以选择努力工作,也可以选择混日子,还可以去学习,甚至完全不工作,或者做一些自由职业。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权力,但当选择太多的时候,我们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以前是逼着你,必须去单位上班,所以你也没别的想法,基本上也就跟着走完了一生,但现在没人逼着你了,你可能中途就想要放弃了。这也许会让你变得更好,但更多会让你变得更差。所以老齐劝大家,之所以大家能到这里来听书,就说明这辈子对生活还是有追求的,我们跟那些完全不学无术混日子的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要尽量利用好这些灵活的时间,你多学一点,多干一点,以后的机会就会多一点。一天看不出来,一个月也看不出来,但是5年10年,一定会有很大不同。

作者也说,寿命越长,越要把时间花在无形资产的投资上面,比如知识,健康,人脉等等。要特别重视教育,未来转化为有形资产,全靠教育了。如果站在社会和商业的层面来说,随着人类的时间越来越多,休闲产业一定会有大发展。购物,就餐,享受奢华的服务,这些正在成为很多人打法时间的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也舍得在这上面花钱。所以在投资中,消费和医药,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你要是实在不知道该买什么,就趁着熊市去买消费和医药。这些东西,拿的时间越长,赚的就会越多。这就是社会趋势所决定的。而我们创业也是这个思路,如何去占用别人越来越多的时间,你抓到别人的时间越长,生意就会做的越大。

下面我们看看亲友篇,如何改变自己的私生活。每个人其实都是社会人,我们以后可能要工作到70-80岁,所以很难完全脱离社会。在我们的一生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存在,首先就得说家庭,婚姻对于上一辈和我们这一辈来说,都很重要,建立家庭有助于我们相互扶持,规避生活中的很多风险,也降低了生活成本。可以为以后的养老进行更多的储蓄。而且男女分工不同,也有利于相互协作。产生更好的生活。

但是在我们这一代开始,其实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大家经济上已经独立,社会的诱惑也大大增多,用于工作上的时间增加了,有数据统计,1880年,75%的家庭里都有孩子住在家里,而到了2005年,只有41%的家庭,有孩子在家。所以家庭已经化整为零了,越来越多的小家庭,或者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大量的工具,比如洗衣机,洗碗机出现,还有外卖,保洁等等服务也随叫随到,让家庭的概念逐渐淡化。女性也更多走入职场,跟男性一样成为赚钱的主力。在咱们这里特别明显,全职妈妈的比重我们并不高。所以过去的那种家庭分工,逐渐改变,让家庭也变得不在稳定。双收入家庭,最大的矛盾,来自于他们要平衡和协调,照顾家庭的责任。双方收入都差不多,还都不肯让步,这种情况是最难办的,相反,如果有一个收入主力,另一个辅助,则这种家庭关系,会好很多。

至于孩子,现在人要孩子都很晚,很多家庭都是30岁以后才生育,我们的下一代,可能更晚,他们也许会过了40岁才生育。大龄孕妇会越来越普遍。主要就是因为我们的三阶段人生,变成了5个阶段,在18-30岁,没有给我们留下结婚生子的时间,这个时间,大多数人都还在寻找自己的方向,一旦这个时间你脱离了社会,那么可能就会发生职业上的风险。再者,双职工家庭,抚养孩子也是一个麻烦,现在我们都是有父母那辈人来帮着代大孩子,主要得益于他们60岁能退休,如果延迟到65岁,甚至70岁,那么连父母都指望不上了。所以未来,延迟退休后,对生儿育女的影响绝对很大。可能让生育率再次断崖式下跌。那么这对于一个国家和城市的人口结构来说,将造成毁灭的打击。那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似乎有,那就是让女性回归家庭,有数据统计,生育率跟女性就业率负相关,女性就业多的地方,生育率越低。但是这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大趋势相悖,估计没人敢冒这个天下之大不韪,所以最后的结论,基本就是没办法。特别是最近几年,女性风生水起,收入也是跟男性差不多了,女权主义更是盛行,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倒退的可能。

当然有些女性还是很恋家的,他们不希望去职场打拼,想回归家庭,但这个事,只能你自己去努力,找一个收入好一点的老公,或者自己找一份灵活一点的工作,这种事不能让社会一刀切。现如今其实不少家庭就是这个模式。但确实生活的比较累。因为双职工的社会家庭模式,如果要牺牲一个劳动力的话,家庭的财务压力,立马就上来了,特别是在咱们这,指着一个人的工资,买房,养娃,养老,这个人真得是社会的顶级精英才行。而且工作和身体还不能有意外,老齐就认识一个朋友,39岁,年薪几百万,两个孩子,媳妇不上班,本来生活的很好,但是一次打羽毛球的活动中,突然猝死,这一下就麻烦大了。家庭财务危机立马就来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离婚也已经越来越普遍,离婚率持续走高。很多家庭都要不断地结婚,离婚,再婚,甚至一生当中要有很多次的婚姻。而且无过失离婚,越来越多,就是不想在一起过了。作者说百岁人生,对于离婚率的影响不太确定,按说应该增加,但也有可能降低,降低是因为大家结婚的就少了。大家对于婚姻更谨慎了,婚姻好处逐渐降低,而离婚的成本却不断上升。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多代同堂的生活,现在我们基本三代同堂,四世同堂就得有一个80岁以上的老人了。但是即便存在这种关系,也很少在一起生活了。除了在农村地区,可能还有这种大家族,在城市里,很难看到四代人在一个房子里生活的现象。因为这势必会引发家庭的摩擦和矛盾,现在三代人在一起生活的都不是特别多,或者说年轻人也不太乐意与父母们住在一起,往往也是因为,照顾孩子迫不得已。所以几代人互相交流的时代基本已经过去了,家庭越来越小。自然亲情也就越来越淡,特别是不常见面的这些亲戚。有的孩子一共也没见过,在老家的爷爷奶奶几次。根本就没有祖辈的概念。未来这种趋势依旧会延续,虽然寿命增加了,但生育越来越晚了,所以基本可能还会维持这样一个代际关系。数代同堂虽然可以增进彼此的交流,但是可能并不会成为主流。也许更多出现在社会的两头,有钱人有这个实力,搞一所大房子,把大家接到一起,且相安无事。要么就是穷人,迫不得已蜗居一起。中间的绝大多数打工族,除了因为带孩子,估计不会有太多选择数代同堂的生活方式。明天我们再来看看,如何在百岁人生中,实现自我的变革。

【11】未来这些领域会迎来巨变

上一期我们讲了,如何处理家庭的关系,今天来看看怎么结交朋友,未来一个趋势就是,年龄不再成为人生阶段的界限,那么交朋友,也就将变得更加的广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忘年交会越来越多,所以这将大大的扩充我们的交友网络和途径。我们自己来说,也不要自我设限,一看这个人40多岁了,就以为他很油腻,但其实没准人家还很前卫和时尚。老齐就有这个感受,是否应该结交,不应该以年龄划分,而应该以职业划分,有的职业让人很抓狂,20多岁的年轻人,也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但有些职业,则永远在思考未来。即使岁数很大了,他也显得很年轻。

最后我们来说下,该如何在百岁人生的趋势当中,做好我们自己的准备。首先就是自我认知必须提升,以前的时代,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上学,进工厂,然后跟着走一辈子,最后退休,很多人都没什么选择,甚至一个城市就是几个大工厂,大家认为人生本就该如此。但现在不一样了,各式各样的复合式的工作越来越多,那么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干什么,我的优势在哪,这些问题就不能再稀里糊涂了。

我们必须要搞清楚自己的身份,你要探索世界之前,必须先探索自己,得先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自己希望的生活方式,很多亲戚朋友,一到孩子要考大学的时候,就来找老齐询问,说报什么专业,让我给拿个主意,通常这时候,我都会反问这些孩子一句话,你希望10年后成为谁,20年后你又希望成为谁,现实中的人物可以,电视剧中的角色人物也可以。按说我给的已经够宽泛了吧,但是10个孩子里有9个都想了半天,告诉我不知道,这让我十分肯定,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学傻了!傻到连做梦都不敢了。这大部分都是家长们的责任,天天就知道逼着孩子低头拉车,忘记了抬头看路,最后的结果就是,变成了拉磨的驴,围在原地不断地打转。所以现在如果你家也有孩子,赶紧把他拉过来问问,他想以后成为谁,这个偶像一定要是具象的,可实现的。比如他要说成为比尔盖茨,那你就让他重新说一个。这本质上跟我们小时候说长大了要当个科学家没啥区别。目标太高,就相当于没有目标。

这种身份目标,在百岁人生当中非常重要,有了人物模型,你才能够根据这个人物来塑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你要成为一个投行精英,那你从小就得对数字和财商十分敏感。在小学的时候,就要接触这些东西,你要成为一个科技创业者,那么只少小时候,你就得有编程的底子。甚至你就想当个安静的美男子,你也得从小培养自己的气质,至少那些文学的东西,得张口就能来。你在有目的的塑造角色的过程当中,会发现很多自己的个性,而这些个性反而会成为你的优势所在。比如有个女孩,也想成为老齐一样的财经主播,他一边跟我学知识,另一边等来了短视频时代,肤白貌美大长腿,在抖音上就是有人愿意看。所以,他如果能把知识学好,就很可能在短视频时代实现弯道超车,做的比老齐更好。

所以说了这么多,目的就是让你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找出适合自己的东西,理解你喜欢和看中的点。做成自己的个性事业。这就是我们的身份标签,你把自己想明白了,就会持续的获得时代红利,也更容易抓住时代的机会。因为现在这个时代上,风口实在是太多了。

就那些技能而言,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的。他在某些方面掌握的比我更多,一定是他在这个方面上下了功夫,花费的时间更多,所以我们未来在哪些地方花费更多的时间,就会培养出我们不同的人生个性。随着人生时间越来越长,这种差距更容易缩小,但恐怕也很难缩小。这么拧巴的一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告诉你,未来还有的是时间,你现在学也不晚,因为技能是有瓶颈的,一旦他精通之后,再想提高,就没有那么快速了。就拿投资来说,你要想从15%的年化收益,提高到20%,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你要想让自己从亏本,提高到赚个年化10%,其实非常容易。只需要一些入门级的财经知识就够了。这就是我们说的缩短差距很容易,但之所说他很难,就是真正愿意去做出这种改变的人很少。绝大多数人,都是幻想那个结果,但却不愿意付出那个过程。别人已经伸出手来,想拉你一把,但你自己不愿意伸手,那也是没用的。所以尽管有很多机会可以改变,也有的是时间用于提高,但绝大多数人,仍然会将时间浪费到无意义的娱乐上,最后依旧滑向贫困的深渊。然后怨天尤人咒骂社会。仿佛一切都是别人的错,自己才是那个受害者。

作者说,未来教育行业可能会发生大的变化,现在的教育都是上一代人,在教育下一代人,那么这就有很大的问题,用过去的知识,能解决当前的问题吗?甚至很多东西,根本上就是错的。因为他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比如学校的教育,其实就是为了培养没有个性的标准品,这是典型的工厂时代的产物,根本无法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所以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就开始迷茫,老师告诉我不要有短板,但是老板们都在为长板买单,走上社会才突然发现自己压根没有长板了。所以在学校教育之后,继续参加社会培训甚至知识付费是很有必要的。这里告诉你的东西,才是这个时代最新的东西。而拒绝社会教育的人,则进步通常就比较慢了。这些人通常都不看书,不学习,不参加行业培训,也不买任何课程,认为那些都是贩卖焦虑的毒鸡汤,每天就是下班打打游戏看看电视。你身边肯定有这样的人,而且还不在少数。

未来的日子太过于漫长了,任何学习其实都不能保证你一直有效下去,唯有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更新知识,才能够让我们过的安稳。也就是说,未来的社会,持续的稳定,来自于你不断地自我更新。让自己拥有与时俱进的能力,而不会再是某个单位或者某位领导的施舍。所以养成持续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习惯,这个事比学习本身更加重要。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不是很多人不想学习,而是已经不会学习了。就好比进入读书圈,看到近200本书在眼前,他都不知道该从哪学起,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说明他已经对自己完全没有想法了。不知道自己会什么,不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也不知道需要补充哪些知识。

第一,在未来的时代里,我们要特别注重无形资产中,生产资产的培养和实时更新,小心他被耗尽,一旦这块东西被耗尽了,也必将影响你在有形资产上的转化,最终会让财务陷入窘境。

下面我们看看,企业要做哪些事情。作者提出了6点建议,1是企业也必须重新平衡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目前大家的调节方式都来自于有形资产,也就是给多少工资,而以后,可能更加注重无形资产的培养,比如在你这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如果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那么工资低点也可以。比如老齐就经常说,给巴菲特当秘书,不给钱也干,因为几年之后,你就可以凭借这个履历要到至少年薪百万以上。而相反,如果这个职务不能带来无形资产,甚至还消耗你的无形资产,比如消耗你的关系网,那么他就要给予高薪。相当于一个无形资产变现的过程。

第二,企业需要支持和认同员工的转型,大多数员工,都会有这个转型的需求,所以企业也要提供必要的培训环境。这样你才能够有吸引力。

第三,企业必须将职业生涯的实践方式和流程进行重新组合,也就是说,企业要考虑一个员工的不同生命周期,30岁的时候,干什么,60岁的时候他还能干什么,甚至允许他们,以不同的形势为企业提供服务。而不是一刀切的裁员。

第四,企业还要考虑员工的家庭角色,比如当他单身,和他已经为人父母了,工作上也要有所调整,甚至他都当爷爷奶奶了,工作该怎么弄。这也要有想法。

第五,改变公司对于年龄的态度,放弃年龄歧视。

第六,企业必须准备接受理解实验,每个人都会在一生当中不断地变换阶段,企业也要做好准备,换岗,离职,跳槽,脱岗学习这些都会成为常态,甚至为员工主动设计一些可以中途学习的间隔年。让他们可以给自己充电。

作者对于企业的构想,有点过于理想化,老齐认为这个恐怕很难实现。还是那句话,企业不是福利机构,赚了钱可以捐款,但是不能因为温情而让自己失去竞争力,那样企业死掉了,损害的将是所有员工的利益。

至于政府,麻烦就更大了,对于许多国家来说,他们不得不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年龄大了,就业率就会大幅降低,也就是说,明知道你失业了,但我也装看不见,必须要做延迟退休,因为养老金已经无以为继。三阶段人生的阶梯,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让政策变得捉襟见肘。只能靠老百姓自己去想办法。未来的一切都变得不可知。也就是说,65岁退休,你们这边失业了,那边不够退休年龄,到底该怎么生活?这个也只能到时候再说,现在确实无解。目前连地摊经济,共享经济这些也都被提起来了,说白了就是国家搭台,但是你得自己去想办法。别什么都找我。我只能给你提供一个市场。老齐认为,国家如过能够再减免一些个体经济的税收,降低一下个人所得税。其实就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另外,国家还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贫富分化,在寿命上也有体现,富裕阶层的预期寿命增加幅度,比贫困阶层更多,特别是贫困阶层的女性,预期寿命甚至还在减少。所以国家必须要想办法遏制贫富分化,但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之前我们也说了,科技越是发达,贫富分化就会越严重。这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那么国家能做的,就是收同样的养老保险,然后都发给穷人。仅此而已。对于这些方面,富人也普遍能够理解。当然他们也在尽可能的少交养老保险。避免损失太大。其实老齐到有个建议,可以使用经济学上的价格歧视手段,也就是说,比如医疗,富人愿意到医院去排队吗?他肯定不愿意,这时候他就自己花更多的钱去私立医院享受更好的服务了。所以我们把手续弄得繁琐一点,并且在另外一端开设高消费的服务场所,自然就把富人给挤出去了。比如现在老齐认识的一堆朋友,生孩子基本都去私立了,他们说受不了公立医院的态度。这样既兼顾了公平,又事实的做到了公共预算向穷人倾斜。一举两得,也不会招来富人的抵制。

从目前来看,政府的变化是明显不够的,这其实就跟温水煮青蛙是一个道理,水温变化并不明显,所以政府缺乏变革的动力,但是往往最后发现问题了,就已经为时已晚。就比如养老金,现在还够用,所以就一直在拖着,等到真不够用了,临时抱佛脚可能也就不好使了。

这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了,最后公司和政府的改变,只是作者的建议,我们就没细讲,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的改变自己,让自己先适应起来,而不要对公司和政府有过多的期待。这样我们才能不陷入被动。总之,面对滚滚而来的趋势,我们早作打算,积极应对,这样才能享受长寿带来的时间馈赠,相反,如果消极应对,准备不足,那么长寿很可能就变成了一场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