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学校里干点大事!

  1. 20205月有一本书非常火,叫做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朴实无华的书名,却引来无数名人推荐,前央行行长周小川相信此书对国内各类读者均有启发,马云说苏世民的成功不可复制,但这本书讲述的他的失败教训,却可以让每个人受益。红杉中国创始人中国互联网投资教父沈南鹏亲自为他站台,毕恭毕敬的跟苏世民对话了几个小时。可见这个作者在投资界的分量。

那么苏世民是谁,虽然这是一个中国名字,但他却是一个美国人,是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资产管理公司,黑石集团的创始人。目前已经管理着5500亿美元的资产,在过去30年,平均投资回报率高于30%,美国前50强的公司,70%以上都有黑石的投资。所以说苏世民是股权投资的教父级人物,私募界的巴菲特,私募之王一点都不为过。这样一个人能自己写本书,那真的是如获至宝。

作者小时候生活在费城的一个中产阶层社区,他的父亲继承了祖父的生意,经营窗帘店铺,虽然颇有见识,思路清晰,但是没什么野心,也不想扩张,作者10岁的时候,就开始在自家商店工作,每小时10美分,后来他觉得不够花,要求祖父给涨钱,祖父问他,你凭什么觉得自己值每小时25美分。他回答不上来,他知道自己不值这个价,因为他的业务能力不行,所干的就是一些小工的工作,比如把产品一个个拿出来,供顾客挑选,然后再一个个收回去。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而作者自己也很不满意,因为这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从来没有参加过足球比赛和中学舞会。

作者虽然对这些具体的工作很厌烦,但是他却看到了大的环境变化,二战结束,美国正处于一个和平富裕的年代,出生率飙升,各地都在扩建盖房子,这意味着需求增加了,而他们这一家店铺,显然跟不上时代。他强烈建议家人扩张店面,最好从东海岸开到西海岸。但是他的父亲却打死也不干。他老爸就一个理由,没兴趣。这让作者很不解,我们店的生意很好啊,完全可以变成希尔斯百货那样的连锁生意,遍地开花。

但这些跟他老爸说不通,他老爸就觉得现在已经很幸福了,有车有房,啥都不缺。作者当时很无奈,这是一个十拿九稳的事情,而且也是一种追求,为何他老爸就打死也不感兴趣。后来他才知道,一个人可以学着做一个管理者,甚至可以靠学习变成领导,但却无法通过学习成为一个企业家。也就是说企业家的敏感和野心,是一种天赋。而他老爸显然缺乏这种天赋。

不过老妈还行,敢想敢干,比他老爸强多了,也有好胜心,作者说,即便现在的他看来,他老妈也有成为大企业CEO的本事。老妈对他的影响很大,由于母亲不喜欢他跟小混混一起玩,所以把全家搬到了更为富裕的郊区。让他上了更好的学校。高三的时候,他还走马上任,成为了学生会主席,然后他就一天到晚在琢么,该利用职务之便,干点什么?他当时是个音乐迷,而费城又有很深的艺术底蕴,于是他就想不花钱,请最流行的乐队去学校表演。最后还真让他给搞成了。作者说50多年过去了,细节已经记不住了,但是这个事告诉他,只要坚信,就一定能有办法达成所愿。即使没有办法,也一定会找到出路。

这时候他还参加了田径队,遇到了魔鬼教练,每天都会被训练到吐,即便冬天,他也让队员们,围着操场一圈一圈的跑。一开始作者也很抵触,但是后来,在艰苦训练后,他们发现自己逢赛必赢,对手很少有他们这个训练强度,所以根本就是必胜。这个教练,不会威胁恐吓,也不盲目表扬,就是不断地鼓励他们全力以赴的奔跑。在他整个职业生涯当中,战绩是186:4:,一共只输过4场。

有一次他们跑接力,作者第一棒,结果上来就肌肉拉伤了,他可以选择停下来,但是他没有,而是忍着剧痛坚持到了交棒,此时他们已经落后了对手大概20米远。这时他才一瘸一拐的走下赛道。正当他懊悔不已的时候,发现第二棒和第三棒已经将距离迫近到10米以内,第四棒各队都是最强选手,他的同伴就像疯了一样拼命冲刺,最后提前撞线。最后那3名同伴一起跑过来抱住了作者,告诉他,我们拼了,只是为了你,不能让你失望。这就是一种互相被信赖的感受。也是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

后来他上大学,有三个选择他最想去哈佛,教练给他安排了普林斯顿,耶鲁也可以录取他,但他特别想去哈佛,就自己去找招生办负责人,结果发现自己只在哈佛的候补名单上,他也无法说服招生办,结果无情被拒绝,只能去耶鲁报道。他的宿舍室友非常怪异,一个信奉纳粹,天天挂着纳粹国旗,放着希特勒行军的音乐,另一个几乎一个学期都不换内衣。在大学里他感觉到很孤独,没有一个人认识,两个室友还不正常,也完全接触不到姑娘。耶鲁是因为作者的短跑成绩才决定录取他的,但是作者却觉得没有亲密的队友,他就很不开心,他甚至一反常态,在大学里放弃了短跑。

他在大学的专业也很特殊,叫做文化和行为,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和人类学,跟他日后从事的工作几乎毫不相关。

大一结束后,他利用暑假的时间,他准备到纽约的码头找一份工作。没有什么原因,就是想体验一下与众不同,随后他加入了一个工会,然后随着一艘船出海了。在沿途的港口酒吧,还因为搭讪姑娘,差点被人家打一顿。在海上待了3个月之后,他发现已经很难适应学校的生活了。甚至去看了心理医生,大夫说这就是假期综合征,收收心就没事了。后来他转到了耶鲁大学,达文波特学院,前总统小布什就是这里毕业的,在这里他做起了生意,向同学兜售文具。在这期间,他发现,干什么都不容易,都需要付出努力,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度都是一样的,所以与其干小事,还不如去琢么点大事,那么对于耶鲁来说什么是大事呢?

耶鲁的本科基本都是男生,见不到姑娘的身影是,所以作者认为,这是学校里最强烈的需求,于是他创办了一个组织,叫做达文波特芭蕾舞学会,然后他邀请其他学院舞蹈系的女孩们,来到耶鲁演出。为了增加活动,对于这些美女舞蹈演员的吸引力,他还联系了舞蹈评论家。

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一说去看,跳舞的妹子,果然吸引了耶鲁的大量观众,甚至人山人海,让作者在学校里也是小有名气。这让他越干越有劲,随后他决定不再局限于芭蕾舞学生,而是去请专业的芭蕾舞剧团,学生们没钱,于是他就说,这是你们未来的观众和赞助人,所以去耶鲁演出,就相当于开拓市场。对方思考了一下,竟然也一口答应了,后来这事成为了轰动校园的大热门事件,这其实就是流量思维,当你拥有流量之后,未必要按照市场规则,去为演出付费。

后来作者得寸进尺,他又找到演出团体的经理,说,我们都是穷学生,你们能不能让我们免费看演出?经理这回坚决不答应,说我们就是靠卖票吃饭的,白让你们看演出,我们就得喝西北风去了,但是作为变通,也给作者出了个主意,我们芭蕾舞排练的时候,你们耶鲁的学生,可以随时来免费观看彩排。也就是说,舞团安排了彩排,而作者安排了观众,彩排的时候,剧场都坐满了人,这一下他又名声大振。

后来他又了解到,耶鲁大学一直试图加大对内陆城市学生的扩招。但是并不很顺利,原因就是招生部门人手不足,所以他们无法把耶鲁宣传到那些较远的城市去,不过作者又有点子了,他派出一批学生,让他们邀请候选人来学校参观,费用学校承担,也就是说,不是招生办出去找人,而是把耶鲁变成一个候选人旅游的景点,把差旅费用,变成接待费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免费旅游一趟,也是不错的选择。而耶鲁也没有额外负担更多。还避免了人手不足的劣势。

为了让这些人很快了解校园,他们还让本科生去当导游,刻意避开有钱的白人精英群体,因为这帮富二代会让人感到反感。后来这个方式取得了成功,甚至当作者离开耶鲁很多年后,这个招生的方式,也一直被保留下来。作者在大学最后一年,准备破坏校规,跟禁止女性在宿舍过夜,作斗争,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2】找个偶像!紧跟他的步伐

  1.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作者在大学正跟姑娘约会,但学校却明令禁止,女性在宿舍过夜,作者认为通过正当途径,不可能说服学校,所以他必须另辟蹊径,去发动群众,他做了一个长长的问卷调查,上面列有你认为改变禁宿规定,会影响你的学习吗?谈恋爱会让你分心吗?等等问题,他动用了11个人,把问卷几乎发到了每一个学生手里,而且回收率是100%,也就是说大家对这个调查很感兴趣,也全部参与。接着他把这个调查问卷的结果,拿到了耶鲁美日新闻上发表,标题就是,苏世民倡议,民意调查投票废除禁宿规定,这也是作者,首次体会到了媒体的力量。

至此他已经把自己折腾成为了学校的风云人物,也成为了耶鲁大学毕业典礼的发言人。带着这份荣耀,他结束了校园生活。毕业的时候,他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电话交换机一样的人,也就是从无数电话线路中收集信息,然后分类再传递给世界,这个想法很奇特,别人都以为他疯了。他还拜访过美国的著名外交官哈里曼,这是他在耶鲁大学的学长,这个人给他一个建议,就是先竭尽所能的赚钱,他说只有你足够富裕之后,才能保持政治独立性。他自己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他是富二代,父亲是铁路大亨。有钱就能认识很多人,比如他父亲就跟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是朋友,后来他又跟肯尼迪总统是朋友,所以他才能够干成很多的大事。

哈里曼教给作者,在某些时间段,我们必须要先弄清楚我们自己,越早认清自己越好。我们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而不是活在他人创造的梦幻中。老齐觉得这个话说得太对了,很多人咨询老齐,不知道自己以后干点什么,我基本都会反问,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对什么工作感兴趣,然后这些人就会说,我爹希望我干啥,我娘希望我怎么样,我听人家说,干什么不错。反正就是,都是别人的,就是没有他内心的感受。这就属于是稀里糊涂。没有认清现实,是因为他根本看不清自己。这种朋友基本就是傻白甜,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连自己的前途都没考虑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多读书,多读成功人物传记。你必须尽快找到一个自己事业上的偶像。跟明星那种偶像是两码事。有了事业偶像,你才知道,你希望过怎样的人生。然后你就照着他的能力圈去补齐经历。比如老齐的偶像就是巴菲特,那我就沿着巴菲特的道路前进,我们都干过传媒,也都有老师指点,老齐现在处于巴菲特早期阶段,通过有限合伙进行投资,等几年后我们庞大了也会去做控股公司。方向明确了,其实你就知道该怎么去努力了。

这些建议,让作者醍醐灌顶,他知道了,如果要成为一个电话交换机一样的人,就必须先赚钱,那么哪里赚钱最多呢,肯定就是华尔街,于是他就来到这里寻找工作机会。也是通过耶鲁的同学介绍,他见到了帝杰证券的创始人唐纳德森,所以好大学比好专业要重要,因为好大学里,你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对你就业很有帮助。

面试很愉快,没几天他就接到了电话,给他的起薪是一年1万美元。但是作者却一口拒绝,他说我要10500美元,对方问他为什么,他说希望成为班里收入最高的人,现在已经有人赚到一年1万了,所以我必须10500美元。这个理由很牵强,对方认为他是在开玩笑。后来才发现他玩真的,如果不接受,他就拒绝入职。最后人家也就不想再跟他计较了。就这样他就进入了证券业,起薪10500美元一年。

他刚进入公司,就给他配了秘书和办公室,他的工作就是年报分析。而他当时根本就不会看财报,现在的苏世民,用眼睛一扫就知道这家公司的问题所在,而在当年,这份报告摆在他面前,就犹如天书一般。当年没有互联网,没有搜索引擎,他不敢向别人请教,怕丢人。于是就埋头躲在办公室里,生怕别人揭穿他骗子的身份。

下一个任务是去公司调研,他来到一个德式香肠连锁餐厅,向对方的CEO提问,但是对方一眼就看出他是个棒槌,所以也不怎么搭理他。他只好灰溜溜的回到公司。回去之后就被公司总裁大骂一顿,因为被调研餐厅已经先他一步投诉到了公司。

这把作者吓了一跳,后来总裁了解之后才明白,主要是因为作者太菜了,才惹毛了对方。作者总是让对方预测未来的业绩,利润,开销和成本,于是对方认为他是在打听内幕消息。超出了公司的信息披露范围。如果他们告诉了作者这些,也就相当于提前披露了业绩。但作者对于这些行规,竟然一无所知。

还有一次,他去调研一个针对大学生的营销服务公司,他觉得这家公司简直太差了,于是判断这家公司即将破产,还如实撰写了分析报告。但他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帝杰证券,正在为这家公司做定向增发,这次他没错,几年后这家公司真的倒闭了。但是帝杰证券也因为他这篇报告惹上了官司,原因就是明知道公司经营状况不佳,还承销定增项目。而庭审的时候,帝杰证券为了自保,只能把当时的作者描述成为对业务一窍不通的白痴。但是令他欣慰的是,对方律师,则把他描述成了先知和天才。结果是人家赢得了诉讼。

一开始他的经济状况很糟糕,只能住在破房子里,天天就只能煮意大利面,约个姑娘吃饭,也是囊中羞涩,甚至没钱打车回家。他的同事都是纽约名流的子女,跟他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有个同事,出于同情,请作者去位于公园大道的家里做客,打壁球,作者当时是个土鳖,从未见过如此奢华的公寓。参观之后,他认定,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生活。他要为此而努力。

不过,不断升级的越战,打乱了他的计划,加入帝杰证券6个月之后,他接到了预备队,现役培训的通知,此时他不得不从帝杰证券离职。这时候他又去找唐纳德森闲聊天,说这几个月,我啥也没干出来,对公司也没贡献,直到现在也是什么也不会,碌碌无为,那么你为什么要聘用我呢?唐纳德森的回答让作者很惊讶,他说,我有预感,总有一天,你会成为我们公司的负责人,这句话一直在作者脑海中萦绕,他感觉华尔街是不是疯了。一个啥都不懂的白痴,怎么可能去接管一家证券公司?

23岁的时候,他参加了军事训练营。这里什么人都有,他的战友好多都来自贫困地区,甚至不识字。这对他来说又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几周之前,身边还都是华尔街精英,现在却几乎掉到了平民窟。

他的教官上过战场,告诉他们越南战争是最荒谬的战争,其实我们在光荣与梦想这本书里讲过,拼劲全力,牺牲无数攻下了一个山头,5天后主动放弃,又被敌人重新占领,在越南,他们也分不清谁是友军,谁是敌人,有些当地人,白天还是朋友,晚上掏出枪就向他们射击。

作者听了这些故事,深深的感受到,越战已经严重影响了美国人的生活,很多有志青年,被越战改变了命运的方向。在部队的日子很艰苦,训练辛苦不说,甚至还总吃不上饭,作者表示疑惑,这还没去越南呢,依然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为啥就吃不上饭了,于是他打算去问问,结果被臭骂一顿,回答只有一个字,滚!

后来他机缘巧合遇到了一个上校,反映了情况,这个上校人还是不错的,他也表示震惊,结果一调查才发现,他们连队里的军官,正在偷着倒卖士兵的食物。所以很快那些军官被集体撤职。这个经历让作者更加坚定了,发现问题后挑战权威的决心。在军队里,都可以,在社会上,也就没啥不敢的了。

忍受完军队的苦难,作者决定回去读书,他提交了研究生申请,优先选择法学院,所以他报了哈佛,耶鲁,斯坦福,但是最后愿意录取他的却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这意味他要回到费城,但他不想就这么一事无成的回家,此时他想起来,还多报了一个哈佛商学院,1970年,商学院的学生基本都会去,陶氏化学和孟山都就职,但这两家公司的名声很不好,他们曾经用化学当成武器在战场上杀人。不过当他接到哈佛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哈里曼让他多赚钱的建议,又回响在耳边。就这样他决定一试,那么进入商学院的作者,是否意味着走上正途呢?我们明天接着讲。

【3】入职雷曼!关键时刻还得靠高人指点

  1.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昨天我们说到了作者苏世民,服役后去考研,想考法学院没考上,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了哈佛商学院,作者说,他如果当年考上耶鲁法学院,应该就跟克林顿和希拉里做同学了,如今来到哈佛商学院,他说他更喜欢,高智商的庭上辩论,而不喜欢怎么投机取巧的做生意,所以不免有些失落。

在商学院他又表现出了叛逆本性,第一课,一个年轻的老师讲管理经济学,核心是通过决策树来判断埋在海底的黄金价值。但是作者却站起来跟老师说,他觉得这就是无稽之谈,没什么实际作用。因为不可能有人可以无限制的潜水下去。这个问题搞得老师哑口无言。这个老师也很郁闷,不知道造了什么孽碰到这么一个刺头,不过此人叫作杰伊莱特,日后还是成为了哈佛商学院的院长,也一直是黑石董事会的成员,

商学院天天那都是一些无聊的案例,作者已经不厌其烦的准备退学了。他觉得这是在浪费生命。所以他写信给帝杰证券的前领导,问他们还要不要招人。但是没想到的是,帝杰证券的总裁迪克亲自给他回了6页纸的信,说自己当年也觉得商学院无聊至极,也准备退学,但最后还是留了下来,现在返回头去看,这是他一生中做的最重要的决定。所以他希望作者坚持下去。

作者当时左思右想,接受了这个建议,现在他依然对这个建议不胜感激。后来这个对他帮助极大的迪克也加入了黑石集团。成为长期董事会成员。

有句话叫做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决定留下来,作者就努力学习。把当时在帝杰证券所缺乏的知识全都补上。包括财务与企业管理,不但成绩优异还结识了很多朋友,最重要的还泡到了一个老师,商学院的课程助理,艾伦菲利普斯,最后他们结了婚。

再然后,不安分的作者,又犯了老毛病,给学校提意见,他说学校课程过于陈旧,行政部门效率低下。这些问题让哈佛商学院在走下坡路,而作者还给院长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让他们照着做。这把院长气的鼻子都歪了。直接给他轰了出去。

在哈佛进修之后,他重拾信心,他认为当年在帝杰开局不利,主要是因为知识不够,现在修炼之后,应该没问题了。他认为自己还是适合做金融的。所以决定毕业后重返华尔街,再次证明自己。随后他投了很多简历,第一波士顿银行只招犹太人,所以他被干掉了,高盛说他个性太强,也不愿意要他,摩根斯坦利倒是不错,给他发了offer,但是作者不愿意去,相比大摩,他更愿意去雷曼,在经历一系列面试后,他成功入职。

与在帝杰工作不同,那边根本没人管他,而在雷曼,刚入职就有了合伙人级别的导师。也是毕业于哈佛商学院。他跟这个导师混的还不错,不过一周后这哥们竟然要离职了,说要跳槽去拉扎德公司,作者表示愿意追随大哥。后来导师还真推荐他到拉扎德来面试,这里的领导也挺喜欢他,说可以给他提供工作机会,但是希望他不要接受,他们更希望作者在雷曼积累经验之后,再加入拉扎德,作者思索再三,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

作者在雷曼的第一个工作就是针对一家航空公司座椅制造商,做出分析,飞机座椅市场已经在3年前到达顶峰,然后下滑,公司价值也大幅暴跌,他的任务是搞清楚他到底值多少钱。这个工作可着实不轻松,他需要翻阅大量的资料。经常翻报纸就翻10几个小时。最后他写了68页的报告,把公司历史和价值的演变过程,全都分析了一遍。高高兴兴的交了作业,但是没想到,接到了领导电话,告诉他56页,有一个逗号点错了。这事让他瞬间崩溃,感觉这些人有点没事找事,吹毛求疵。这个错误修改后,竟然领导再也没提过这篇报告的事。他也不知道领导满不满意。

后来他们又接了一个活,负责做学生贷款营销协会的主承销商,帮他上市IPO,作者说,他们应该至少募集1亿美元,但是后来只募集了1000万美元,这就让领导很不满意,而作者是这个团队中,资历最浅的初级经理。只负责数据,但是他们的领导偏偏喜欢捡软柿子捏,发现似乎只有他可以欺负,于是就破口大骂。并让他尽快把募资的事情搞定。

这让作者很郁闷,甚至被骂的浑身发抖。他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能去向高人请教,有一个叫做史蒂夫的同事,给他出主意,说这个不难,你要建立一个模型,说明为什么这是个好投资。一切问题其实都是差价的问题,就拿这家公司来说,他的业务就是提供贷款,收取的费用高于资金成本就能赚钱。作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个业务模型画出来,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来。然后再去找,对于这种业务和稳定收益感兴趣的机构。

作者听后,备受鼓舞,他马上就照着做了,第一个目标就投向了他的母校,哈佛商学院,哈佛有最为庞大的捐赠基金,没想到竟然非常顺利,哈佛不但出了钱,还推荐他去耶鲁和普林斯顿,于是作者在大学里转了一圈,就把这1亿美元募集成功了。这给作者上了一课,其实投资者有的是钱,也一直都在寻找好的投资,你越是能够降低他们的决策难度,每个人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大。

有经验就得有教训,还有一次他跟着上司去客户那里做推介,但是当他们在飞机上才发现,作者搞错了一个数据,让整份报告严重偏差。对多个结果都产生了影响。他的上司还是临危不乱,坦诚的跟客户承认了统计错误,并不看数据,也把整个项目讲了下来。这让作者一直忐忑不安,事情解决了之后,上司才放了一句狠话,你要是再敢给我捅娄子,我就开了你。

在雷曼的工作,让作者感觉,金融就像是一种技能,也可以通过反复的练习而获得,你知道和你做到往往是两码事,所以光有知识肯定还是不够的,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才能熟能生巧。否则一个细节上的失误,就会满盘皆输,尽管有很多人都是半路转行,但是他觉得,最出色的金融人才,还都是科班出身。他们很早就知道了学习金融的路径,所以该犯的错误也都早就犯过了。有时候光有知识不够,还得有足够的教训和经验。

工作的第二年,作者认为已经熟悉公司的情况了,于是就写了一份资金管理和投行业务战略计划,提交给了公司新上任的CEO彼得,没想到还真的引起了关注,老板约他谈话,并夸奖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年轻人,希望与作者建立合作。

当时在公司,大家都认为彼得是个外行,虽然他原来当过尼克松政府的商务部长,但是却不懂金融,属于是外行指挥内行,而作者这块,虽然了解业务,但是也毕竟才是个二年级生,所以作者跟老板说,我们最好先等等。等自己再掌握的充分一点,再进行改革。就这么一直等了2年,彼得邀请作者加入了他的嫡系团队,于是他也成了老板的左膀右臂,俗称狗腿。有一次他们会见通用电气的首席执行官,席间介绍他们认识了一个年轻的高管,这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杰克韦尔奇。这时候,其实杰克韦尔奇已经是内定的下届CEO人选了。韦尔奇也很客气,他结识作者的目的,就是希望学习更多的金融知识。

作者跟韦尔奇结交后,很快他就意识到,这个人的大脑简直就跟吸尘器一样。他会吸走你所知道的一切。充满了对于学习的渴望,并且善于思考,思维敏捷。甚至学的比作者教的还要快。后来他一直和韦尔奇保持着相当好的关系,这是他一条非常重要的人脉。也是他在雷曼工作最大的收获之一。

1978年,他在雷曼已经待了6年,此时公司已经开始考虑晋升他为合伙人,这时候做橙汁的企业,纯果乐CEO给作者打电话,说他们找到了一家可以收购他们的公司,想咨询一下作者,这个该怎么处理。于是作者欣然接受,成为了他们的顾问。负责并购事宜。这是作者第一次单枪匹马的做合并交易,之前他也没啥经验,所以他也感觉很紧张,感觉千头万绪,不知道从哪入手。那么这场并购如何进行的呢?最后作者如何设计的交易结构,咱们明天接着讲。

【4】一不小心!做成了最大并购案

  1.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昨天我们说到了作者接手了一起并购案,比阿特丽斯收购纯果乐,总计金额是4.88亿美元,基本是股票加现金的形式,这也是一般收购案中常用到的交易结构,此次股票形式占支付金额的50%以上,这部分可以免税。所以这其实就是告诉大家,收购其实大部分情况都是用股票买,而不会全都是现金。而你听到的那些大富豪身价多少多少,也都是股票的市值,不是说他手上就有这么多现金。一个10亿身价的人,他能拿出的现金可能连1亿都没有。

另外,在股票收购部分也可以有更多选择,如果有信心可以用优先股,这种股票类似债券,会保证一个保底股息,并且在普通股的股息前支付,但是优先股是没有投票权的,如果你信心特别足,也可以用可转换优先股,他比优先股的红利略低,但是却可以转成普通股,也就是说,股价下跌了那你还能保证优先股的分红,如果股价上涨了,你可以转换成普通股,享受收益。相当于风险有限,收益无限。巴菲特特别爱使用这种可转换优先股。

由于作者当时也没搞过,所以他还是免不了场外求助,公司几个专家给他出主意。于是他综合了场外建议,也跟纯果乐的人详细的讨论,最后选择了可转换优先股加现金的模式。下一步就是作者和比阿特丽斯的代表,拉扎德公司的并购大师洛马敲定最后条款。作者说,洛马是真正的专家,它可以轻松刁难我,但是他却并没有。因为洛马不想给自己添麻烦,作者这个新人刚好符合他的胃口,只是一味的配合他的工作,如果他出手刁难,可能雷曼就会出动真正的专家,那时候并购案就更复杂了,所以他只想尽快完成并购案,于是就将流程尽可能的简化。整个案子进展非常顺利,以至于作者最后回过神来都不敢相信,4.88亿美元,全球第二大并购案,是我做的吗?此时他才30岁。这给他的简历填上浓重的一笔,就这个案子,就可以保证他到任何一个公司,都有高层的工作了。

不过很快麻烦就来了,雷曼的副主席彼得所罗门打电话兴师问罪了,他说自己正在帮助菲利普莫里斯公司,也就是生产万宝路的那家烟草公司,收购纯果乐,你小子横叉一杠子,就把纯果乐给卖了,侵犯了我们最大客户的利益,所以你赶紧滚蛋,我要马上开除你。

此时作者也懵逼了,因为他在接手这个案子的时候,确实打电话核实过,公司确实没人在碰纯果乐,他才敢接手的,怎么突然就有人来兴师问罪呢?于是他给CEO打电话,一五一十汇报了情况,CEO给他吃了定心丸,让他别担心。一把手支持了自己,帮他对抗二把手。这也稳固了作者在公司的位置。但他也从这时开始,感受到了公司已经危机四伏,帮派林立。

此次并购之后,他被晋升为合伙人,他特意装修了一下自己的办公室,因为知道自己要每天在这个房子里度过12个小时,所以希望好的环境可以给自己一个好的心情。很快他就声名鹊起,纽约时报刊登了他的报道,说他是合并交易的达成者,报纸是这么描述作者的,说他仍然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他会认真倾听别人的表态,相信他们肯定事出有因。这种倾听的艺术赋予了他超强的记忆力。

对此,作者也挺骄傲,他说倾听他人的看法,确实是他的特点,甚至在华尔街独树一帜。在于别人的交往中,他从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不极力推销自己手里的东西,他愿意倾听,愿意等待,关注对方真正想要什么,总试图在谈话中,找到一些共同的兴趣和经历,让生意变得更有人情味。这些是常识,但很少有人做到,老齐也多说一句,经过这么多年,也见过很多人,我有一个感觉,越是生意上成功的,就越是喜欢听别人说话,越是不成功的人,则总喜欢出言反驳别人,我们俗称叫做抬杠。但凡在家退休的,失业的,下岗的,一个个基本都是杠精。所以学会沟通,先从学会倾听开始,老齐很庆幸,在我很不成功的时候,就做了记者,而记者的必修课就是倾听和提问,调动对方的情绪。所以让别人喜欢跟你说话,也是一种本事。会对你的职业生涯大有帮助。

作者说,人最感兴趣的话题永远都是自己的问题,但如果你能发现对方的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那么他们一定愿意跟你沟通,无论他们是什么等级和社会地位,问题越是困难,解决方案越少,你的建议也就越是值钱,如果你能解决大部分人的问题,那么你就将获得一个时代最大的机会,腾讯其实就解决了沟通问题,阿里解决了购物问题,一个伟大的生意背后,一定是全社会和整个时代的痛点。

在整个80年代,作者不仅仅自己发展的不错,雷曼也不断地刷新盈利记录,战胜了所有对手,作者也做到了兼并与收购部门主席的位置上。他们部门的交易量甚至超过了高盛,在华尔街稳居第一。

彼得也已经在CEO的职务上干了10年,他把雷曼带到了新的高度,但此时他的麻烦来了,交易部主管刘易斯发动了政变,他先是要求彼得把他升为总裁,进而变成联席CEO,最后干脆要独霸宝座,赶走彼得。此时彼得才找作者沟通,但他很平静,说自己已经干了10年,也赚了大钱,而雷曼也走上正轨,所以他不想公司四分五裂,他已经厌倦了这里的你争我夺,更重要的一个原因,他刚做了一个脑瘤手术,也算是劫后余生,所以他决定离职。并兑现了自己手中的股票。

但作者知道,彼得一旦离开,雷曼就危险了,刘易斯这种激进派肯定会惹是生非,很快刘易斯就进行了大量的商业票据交易,这种票据是为没有抵押品的公司提供贷款,如果借款人违约,票据的所有人,就无法获得资产的索取权,这种东西加杠杆后利润丰厚,不过他的期限也较短,一般人都做30天到90天的,短期就偿还了,所以降低了风险。

而刘易斯的团队贪得无厌,他们竟然做久期为5年的票据,这些利率更高,但风险也巨大。不久市场就发生动荡, 票据价值大跌。雷曼兄弟巨亏,又回到了破产边缘。当时传言是,自有资本已经赔光了。

这种时刻刘易斯竟然还在辟谣,说这都是无中生有,但此时大家心里都明白怎么回事,已经开始算小账,看如果公司破产,该怎么保证自己的利益。作者掌管的并购部门,此时变成了全村人的希望,要化解雷曼的危机,就得去找一个买家,作者第一想到的就是美国运通,他们旗下有个希尔森投资公司,非常希望进军投行业务,很快,对方就发来了报价,3.6亿美元,参考的是两年前的所罗门兄弟的价格,两年前所罗门兄弟卖了4.4亿,不过人家没有处于破产边缘,所以3.6亿对于雷曼来说,也算是合理的出价了。

作者他们一系列合伙人,背着刘易斯,就把这个事定了,并披露给了媒体,颇有些当年在耶鲁废除禁宿令的风范,先斩后奏,用舆论倒逼刘易斯就范。当一切尘埃落定,他才去找刘易斯,心平气和的聊了半小时,刘易斯此时也非常自责,甚至想到了自杀。就这样,36岁的作者,卖掉了雷曼兄弟,不过他却感到很轻松,因为最后几年彼得离开后,他已经工作的很不快乐了。他早就想离开雷曼了,现在终于如愿以偿,还不伤和气。

不过,他这个想法,马上就遇到了麻烦,因为美国运通也不傻,对方发现,雷曼的合伙人都想离开,那他们收购这个公司就变得毫无意义,于是作者就变成了典型代表,美国运通要求,必须要求以作者为代表的合伙人们全部签订非竞争协议,如果不签,就不收购了。那样这些合伙人的财富也就休想变现。啥叫非竞争协议,说白了就是如果你要继续干金融,就只能在雷曼继续工作,如果从雷曼离职,你就只能去街边卖混沌,休想在从事金融行业,否则人家就会起诉你。这也是一种变相留住人才的方法。

在作者一系列讨价还价之后,最终这个非竞争协议限定在3年以内,但作者还不满意,进一步提出,他能接受的条件是1年,不过可以附加一个条款,离开雷曼, 它只能自己创业,而不能加入雷曼的竞争对手。最后对方同意了。作者判断,美国运通也还是想达成交易的,这也是他们便宜拿下雷曼的最好时机。那么美国运通接手雷曼之后,还有怎样的故事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5】走出大公司!开始自己的创业之旅

  1. 今天那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昨天我们说到了作者卖掉了雷曼,他也成为了新东家美国运通眼中的红人。美国运通,甚至还给他在自己这边安排了一个办公室,这样作者基本就把大量时间花在了美国运通上。

不过作者却早就已经萌生退意,但他也非常清楚,美国运通虽然答应了他一年以后可以离开,但绝不会这么轻易放他走的,于是他提早就找了律师,为之后的麻烦做出了准备。结果证明,他是对的,他们担心作者把客户带走,也担心动摇军心,所以也是百般刁难。但最后他也是通过很多人在其中斡旋,对方才同意放人,但此时已经不太可能好聚好散了,所有的愤怒和怨恨已经都写在了脸上,不过这对于作者来说,并不算什么,他原来练习长跑的时候,就已经锻炼了自己坚毅的品格。任何困难也别想将他压倒。而这些都是他的无形资产,他已经想好怎么使用这些无形资产了。

就这样他结束了雷曼的职业生涯,在这其中,他不光做了纯果乐这样的超级并购案,还结交了杰克韦尔奇这样的人脉,也找到了彼得这样伟大的导师。不过这几年,他也看到了最糟糕的华尔街,这里每个人都只为自己想,关键时刻雷曼的合伙人竟然没有人敢站出来对抗刘易斯,眼看着公司垮掉。这让他也产生了很多感悟,比如了解问题的角度越多,越接近问题的答案,问题越困难,解决方案越少,你的建议就越有价值,能够追求卓越的人往往对学习充满热情,善于提问,勤于思考,能够捕捉想法之间的联系。

而成功就是充分利用那些你无法预测的罕见机会,但你抓住这些机会的前提必须保持开放的思维,很多人只看到了成功的光环,或者失败的黯淡,但是却忽视了那些人生路上的转折点,付出会逐渐变成一种志在必得的信念,一种锲而不舍我的精神,这就是无形资产,当你需要的时候,他就会为你提供力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老齐也多说一句,这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小事,比如我们做招聘的时候,都会问问有没有什么爱好,或者坚持很久的事情,比如女孩练过钢琴和跳舞,说明这个女孩就比较能吃苦,做事情也更容易坚持不懈,男生如果练过健身,有很好的形体也是比较有自制力的人。当然,我们也不是说胖子就肯定不行,胖子有可能身材管理失败,但是特别爱读书,这都可以,偏好决定了,他能够在喜欢的事情上坚持下来,小事上的坚持,就会养成品格中的优点。我们就不爱用那些,什么技能和爱好都没有的,也从没有在一件事情上坚持的人。这些人干什么都是三分钟热乎气。其实这种观点,在富人圈也是广泛流行,你看那些阔少,娶女明星的,往往走不到头,而娶体育女明星的,基本都还挺幸福。说白了就是,练体育,并且拿到世界冠军成绩的这些女孩,背后的忍耐力是惊人的,而且也从小吃苦,更懂得珍惜。

下面就进入了作者的创业阶段,他摆脱了雷曼兄弟之后,又去找了彼得,希望与这位伯乐和人生导师一起创业。此时他38岁。在雷曼赚的钱,基本够花一辈子了。但他还是想干点什么,1985年4月,他和彼得基本天天开会,一谈就是几个小时,讨论该干点什么?作者认为,其实运营一个小企业,跟搞一个大企业,难度也差不太多。同样会有各种麻烦,再加上他们只会搞金融,对于其他的生意一窍不通,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想,干脆做一个强大的金融机构。做一个华尔街上经久不衰的品牌,而不是只去赚钱。

他们最熟悉的,就是并购这一块,这块业务需要的是人力和智力,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唯一担心的是,并购业务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他并不能产生稳定现金流,所以怕他养活不了整个公司的生计。所以在并购业务之外,他们还需要开拓其他的工作。于是他们就想到了一个东西,叫做LBO也就是杠杆收购。在雷曼的时候,作者为世界上最大的两家杠杆收购公司,KKR和福斯特曼利特尔提供过咨询服务,所以对这块也很了解。这个业务有三点好处,第一,无论经济如何,他都可以收集资产赚取收入,第二可以自己改善所收购公司,第三能够赚大钱。

老齐解释一下,它类似于炒房,你看上一个公司,付一个首付,其他的钱找别人借,然后买下这个公司后,用这个公司的现金流去归还利息即可。而且我还可以对这个公司进行装修改造,让他变得更赚钱,最后打扮一番之后,还能再高价卖出去,或者让他上市。最后赚一大笔钱再退出。

这个跟股票投资不一样,股票投资完全就是价差,没有参与感,这个杠杆收购则需要常年付出和出色的管理能力,也可以跟大量的市场投资机构取得密切的关系,为他们赚到更多的钱。相当于成为了这些基金中的基金管理人。

杠杆收购也并不需要不断扩展新客户,如果投资者投入他们的基金,基本会被锁定10年,这样也给他们创造了稳定的现金流,这十年他们每年也都有管理费可以提取。所以就解决了生计的问题。

当年他们在雷曼是因为吃亏才接触了这个业务,当年一个很好的资产,被他们很便宜就给卖了。结果引发了很多投资者的不满,之后才逐渐对杠杆交易更加关注,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基金,用于做杠杆收购,也专门聘请了法律专家。一开始雷曼内部也有反对意见,认为一边当顾问,一边买公司,这是不是有点问题。但后来,市场趋势来了,一波杠杆收购的资金改变了美国的公司交易方式。大量买家大量出现,通过杠杆的方式,购买以前买不起的资产。银行也为此提供方便,发行新的债券。为收购提供更多的杠杆资金。

其实这个金融方式,解决了美国公司的流动性问题,让想卖公司的,和想买公司并有能力把他运营的更好的人,实现对接。以前的并购银行家,只能收取服务费。俗称叫做拼缝的。而如果作为投资者,可以大大提高我们在金融收益中的占比,在私募股权基金里,LP把钱给了基金管理人GP,然后GP来通过自己的专业化运作,既收取基金的管理费,也可以在每笔交易中赚取一定的利润。以前是光动嘴,现在既动嘴也要出钱出力。

另外,这样的私募股权基金运营,用不了多少人,相比投行动辄几千数万人来说,他可能十几个人就把活给干了。所以结构十分的简单。这也就不需要积累,拿起来就可以干。不过作者也清楚,虽然对于人数需求不高,但是对于人才的质量却要求很高。但他并不担心,他觉得只要把业务干起来,就会有顶级人才主动加入他们。

方向已经确定了,下一步就是创业时机的问题了,1985年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第一美国经济在里根的供给侧改革之下,已经彻底迎来了复苏。而且已经连续三年转好。贷款利率很低,借钱很容易了。大量资金正在寻求新的机会,市场正在从债权投资逐渐转移到股权投资上来。这点其实跟我们今天是有点像的。第二个利好是华尔街解体,经纪公司们的佣金不再是固定值,而是可以商量。于是激烈的竞争出现了,有些勇于创新的公司,越做越大,而因循守旧者则倒闭收场。

另外,大公司已经患上了官僚病,作者加入雷曼的时候,才有550人,所有员工都很熟悉,而他离开雷曼的时候,这家公司已经有了2万人,绝大多数同事,他根本就不认识了。而公司的管理者,已经不可能在这里面发现青年才俊了。所以基本上很难创新和变革。而这些人才,也会因为不得志而选择在镀金后离开,加入小公司去施展才华。所以这就是未来他们的人才宝库。

既然决定要搞了,就要为公司取个名字,一般那个时代的美国人搞公司,总是爱把创始人名字加起来比如我们在讲巴菲特传记的时候就说过,他进入了老师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这就是两个人一起合伙干的,彼得和作者也不例外,他们一开始也想把名字叠加在一起就完了。那么这又跟黑石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的创业之路,是否如预想的那么简单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6】黑石的名字由来

  1.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苏世民我的经验和教训,昨天说到了黑石创立,起名字的时候一开始他们就想把名字叠加在一起,作者英文名叫做施瓦茨曼,而对方是彼得森。但是后来转念一想,以后可能还会有很多合伙人,难不成要把名字都加上去?那就很愚蠢了。后来还是他岳父给他出了一招,还是两个人的名字,用不同的语言翻译,施瓦茨曼在德语里面就是黑色的意思,而彼得森在希腊语里有石头的意思,于是他们的公司就叫,blackstone,也就是黑石。双方一拍即合,觉得既霸气又不失文雅。

这么大的一个买卖,今天管理着将近6000亿美元的资产,但是在1985年创立的时候,他们两家人一共才各出资20万美元,加起来40万。在公园大道旁边的西格拉姆大厦,租了一间不到300平米的房子。彼得当了太久的CEO,所以对于公司经营早就没兴趣了,他只愿意做主席,让作者去当这个CEO,兼任总裁,他们设计了一个黑白色的logo,并一直沿用至今。随后开始在纽约时报上打广告,向全世界宣布,私募投资银行公司,黑石集团成立。随后他们动用自己的关系,给每个认识的人,都写了一封介绍公司的信,一共发出了400封,主要就是介绍他们共同完成的业务,告诉这些朋友他们有多么的专业。然后还列举了公司未来的计划,并表示希望对方可以跟自己合作。

他们本来以为,这些信发出去之后,电话就会被打爆,但结果人走茶凉,离开了雷曼后,很少有人还理他,只有几个回复电话,也不是联系业务,而只是单纯的恭喜。

几天后,来了一个像终结者一样的人,骑摩托车,皮衣皮裤,他叫做萨姆,是原来雷曼一个同事的兄弟,当时办公室还没什么家具,所以作者陪着他坐在地板上,聊了两个半小时,这才发现人不可貌相,这个黑帮一样的人物,有着大量的房产,他希望作者可以帮他收购一些公司。之后的几年,这是他们一个非常之重要的客户。

不过公司起步是非常艰难的,甚至希尔森公司,也就是美国运通用来收购雷曼的那家公司,还对他们进行了打击,让他们连新业务广告都无法在媒体发表,而运营这块,作者给彼得配了一个秘书,自己却舍不得,所以他必须亲自接打电话,收发快递,此时他也有一种莫名的失落,就在不久之前,有一大批客户还围着他们转,但是摘掉了雷曼这块招牌,自立门户之后,立马就世态炎凉。原来他们在雷曼,出去做个咨询,最低收费都是5万美元,而现在这5万美元,却成了一笔相当大的生意。没办法,他也只能接下这些小活,就为了支付房租和其他的基础开销。此时各种挫败感油然而生,本来他们是有着神一样的自信,认为自己这种人才,创业怎么可能失败,但现在他也有点泄气了。

后来一家铁路公司的老板找到了作者,之前他在雷曼的时候,跟对方有过业务往来。现在铁路公司的老板邀请他们参加一个项目,而作者很明白,对方肯定是遇到了一般人解决不了的困难。需要一个创造性的方案。否则没理由给他这种小公司打电话。所有人都能解决的问题,一定是被那些大公司把生意抢走了。只有棘手的问题,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问题,才会去找一些初创公司。这也正是他们的机会所在。

这个铁路公司,希望把业务版图扩展到远洋运输,他们希望收购一家集装箱公司,叫做海陆联运公司,而这个海陆公司也想卖,只是他的投资者西蒙斯不同意,这哥们有点像钉子户,知道对方的需求很迫切,所以他就故意在敲诈,对于合理的价格并不满意,金融行业管这种做法叫做绿票讹诈。

当时铁路公司开价6.55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报价,但西蒙斯持有了39%的股权,作者接下这个活之后,就去找西蒙斯谈判,对方一口咬定不卖。作者则威胁他,要把他手上的股票变成实物支付的优先股,也就是只有收益权,没有决策权,也不能交易,这就相当于进行要约收购,然后踢他出局。他手上这些股票相当于变成了次级债,每年有收益,但是却永远卖不掉也不会到期。相当于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西蒙斯咨询了自己的律师,知道作者并非胡说八道,于是恼羞成怒,把他们轰了出去。不过很快他就接到了消息,西蒙斯同意了卖出股份。这让作者他们获得了一笔大额咨询费,奠定了黑石并购专家的名声。

86年,他们开始筹备自己的并购基金了,这就需要去说服投资者,开拓金主。作者认为首只基金,应该募集10亿美元,但彼得觉得他是在白日做梦,我们连一笔生意都没做过,之前我们也没有筹集过资金,你凭什么有这种神一样的自信。彼得的意思是,先搞5000万美元就不错了。但作者觉得这个肯定不够,甚至这点钱都没办法完成一个合理的组合,最后只能去做一些小额投资,反而难度更大。最后作者执意坚持,彼得也就勉强同意。

他们马上着手材料,发给了500个潜在投资者,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大学捐赠基金,银行,以及其他的投资机构,还有一些富人。但最后大部分都拒绝了他,只有两家公司约他见面,一个是美国大都会人寿,承诺投资5000万美元,另一个是纽约人寿,要投2500万美元。不过他们也有条件,也就是自己的出资不能高于募资的10%,换句话说,作者必须募集5亿美元,否则这种出资承诺也就作废了。

随后作者他们又进行了第二轮的推介,也做了更加详细的准备,这次他们与18位潜在投资者会面,不过这些金主,其实也都是有一搭无一搭,他们每天要见很多的基金管理人。所以也并不是什么特别正式的签约。有的条件还很苛刻,比如达美航空要求作者他们飞到亚特兰大的办公室才能会面。从作者描述的场景来看,与其说基金推介,其实也跟推销商品,或者面试差不多。也需要等待,排队,面试问询。这对于这两位雷曼曾经的大佬,确实是有点煎熬。心理落差极大。

最后,他们得到的答复竟然是,不投首期募集的基金,这让作者有点绷不住了,你早就知道我们是首次募集,为什么还让我们大老远的飞过来。那哥们竟然无耻的说,听说你们是金融界的大佬,所以我很想见见你们。这让彼得也很不满意,要知道他可是美国的前商务部长,雷曼的CEO,哪受到的了这种气,所以也朝着作者发火,如果你再让我碰钉子,我就杀了你。

作者很理解彼得的处境,他已经60了,而且人生阶段跟自己完全不一样,所以心态自然也就不同。虽然是合伙人,但是不能指望彼得去帮他更多了。有些事必须得自己去扛。作者随后几乎跑遍了潜在客户,但就是1美元都没拿到。最后他来到保诚集团,这也是他最后的希望了。保诚首席执行官加内特约作者吃午餐。在平淡的一顿饭之后,加内特说出了作者最想听到的话,这很有意思,我出1亿美元。作者一时间还不敢接受,他终于可以扬帆起航了。而且有保诚的背书,其他公司也会效仿。

后来他又去了日本,日本有野村,日兴,大和,山一四大券商,他挨个去拜访。日兴证券当时在美国开办事处,但是派往美国的日本员工,连英语都不会说,作者也是抓住了这个需求,建议他们组建合资企业,黑石就可以和他们合作,我们可以给日本人帮助,但前提是他们投资我们的基金,对这个想法,日本人也表示了认同。但他们也有一个要求,作者不能跟日兴证券的最大对手野村证券合作,甚至不要去拜访他们。

不过安排行程的人,第二天还是把他们带到了野村,作者坚决表示,不能这样,既然答应了日兴证券,就坚决不能再见野村,最后双方争执不下,作者决定当场给日兴打电话,看他们是否真的介意。没想到起到了奇效,日兴听说他们已经到了野村门口,当场拍板,决定给他们1亿美元。

后来的事更有意思,最后他才知道,原来行程安排有误,野村证券根本就不知道他们今天到访,也没什么重要人物会接待他们。所以这就是命,误打误撞,反而让日兴下决心投资他们。那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次偶然的事件,彻底改变了黑石的命运呢?我们明天接着讲

【7】人品大爆发!躲过87年股灾!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昨天说到了,日兴证券在一次偶然之下,答应投资他们1亿美元。这直接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因为日兴证券的背后是三菱,而三菱是日本最大的财阀。日兴同意投资,那么财阀中的其他公司,就会纷纷同意出资。

于是他们的状况彻底改观,投资他们的钱,挡也挡不住,在他离开日本的时候,他已经拿到了3.25亿美元,回到美国他还有一个大客户,就是通用汽车,这是当时美国最大的养老基金,他们此前已经对通用汽车基金做了5次推介,得到的答案永远是缺乏业绩记录,总之就是人家不投,但后来他们在各种关系的斡旋下,还是成功从通用汽车那里也拿到了1亿美元,接着通用电气的CEO,作者老朋友杰克韦尔奇也拿来了3500万美元,总之他们随后一路绿灯,一年时间募集到了8亿美金,他们完成了大逆转,从无人问津,到已经十分接近最终目标。

1987年9月,股市已经越来越高,离股灾还有1个月的时候,作者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危险,他倒不是怕股市跌,是怕股市下跌,这些承诺的资金,可能就无法兑现,所以他决定不等了,要尽快关闭基金,也就是尽快签署法律文件,并把钱收进来。让这些客户无法反悔。10月15日,他们终于把所有的手续全都盖章完毕,过完周末,10月19日,当他们早上到达办公室的时候,关闭了基金,投资款全部到账。也正是在这一天,股市发生了历史最大单日跌幅,作者也很庆幸,这虽有预期,但是也属于狗屎运了,因为再晚1-2天,那么投资人的这些钱可能就无法兑现,他们之前的努力业绩付之东流。所以也是该着他们成功。

他们手上虽然有几亿美元,但是显然不是最大的,也没有业绩保证,所以他们只能另辟蹊径,去解决别人都不愿意碰的难题。当时就有这么一家公司,叫做USX,他原名叫做马拉松石油公司,之前被美国钢铁买下改了名字。但后来问题不断,经常罢工,生产几乎瘫痪,华尔街之狼卡尔伊坎买入了他们大量的股票,最后要求公司做出改变,从而提振股价。但是管理层不愿意这么干,宁可多付钱,把卡尔伊坎踢出局,为了筹集这部分资金,USX计划剥离运输业务,组建一个独立的公司,这也就是黑石准备收购的部分。

当时他们还是很在意声誉的,所以不想恶意收购,区别就在于,你不能掠夺别人的利益,得让公司,员工全都得到好处,让别人乐意卖给你。在他们看来,这块运输资产还是不错的,只是由于罢工,所以才收入为零,一旦罢工解决了,就会产生巨额利润。

最后他们建议,收购51%的运输业务,而USX保留49%,这样USX就不控股了,也就不用承担债务了。有利于改善对方的资产负债表。提升对方公司的股票估值。然后私底下承诺对方对于公司的控制权。总体报价6.5亿美元,USX表示满意。

下一个问题,钱怎么办,虽然他们有钱,能吃下这笔交易,但是那样也就只能干这一个生意,杠杆收购的精髓,就是去借钱收购。通过风险错配,赚取股权收益,覆盖债权成本。所以杠杆收购通常只出10%的首付,这样他们的8.5亿美元,就可以做85亿的收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回报率。

于是他们马上给银行打电话,希望可以借到资金,但是银行也不傻,一来不喜欢钢铁行业,二来更不喜欢罢工。银行的人认为,钢铁这种重资产公司,最后都逃不过破产的命运,也没有成功的希望,所以不愿意为这种收购提供资金。

作者据理力争,告诉银行的人,钢铁是一种大宗商品,一旦周期复苏,运输业就会反弹,会有很好的利润。但银行依然不听,在他们眼里钢铁运输业,也是钢铁。只有两家银行有兴趣,一个是一直跟钢铁行业保持紧密关系的摩根大通,另一个是不那么知名的化学银行。作者自然倾向摩根大通,但是对方却不愿意用自有资金承销,而是要当二道贩子,向外化缘寻找投资者,这表明他们信心不足。而化学银行到是非常热情,CEO亲自跟作者谈,并保证承销。这是作者心目中的那个方案,所以他们似乎别无选择,尽管还是觉得化学银行少了一点分量,但也没办法。

后来,钢铁行业果然复苏,运输业重整旗鼓,他们从USX剥离出来的运输业务,起名叫做运输之星,两年时间他们就赚了4倍。随后他们就一点一点的变现,一直到2003年,才全部退出,回报达到26倍,年化回报率高达130%,而作为合作伙伴的化学银行,也在随后的15年时间里,几乎承接了他们所有的交易融资,有了黑石的辅助,化学银行先后吞并了汉华实业银行,第一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最终收购了摩根大通,并沿用了后者的名字,当年化学银行,负责与作者他们合作的企业贷款负责人,比尔哈里森成为了摩根大通的首席执行官。

1988年,第一波士顿银行的天才银行家拉里芬克离职,这是当年唯一能跟所罗门兄弟的拉涅利掰手腕的大神级人物,而且他刚刚35岁,作者很好奇,为什么这样一个有着光明前途的人,突然间要离职,原来是他们在做利率对冲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数字错误,造成了他们部门一个季度就损失了1亿美元,为了承担责任,他才选择了离开。后来拉里找到了作者,并提出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带来了商业计划书,他们想要50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

但此时的黑石没有太多富裕资金,于是作者和彼得决定,个人分别出资250万美元,在黑石单独成立一个基金,为拉里的新公司注资。新公司的名字就叫做黑石金融管理公司,作者和彼得拥有一半股权,拉里和他的管理团队拥有另一半股权。换句话说,他们出钱,拉里出力。

后来他们还干了一件是,就是把咨询公司20%的股权,卖给了日兴证券,收回1亿美元。当时整个公司一年才赚1200万美元,却估值5个亿。确实打了一回土豪。那段时间正是日本股市和土地双双膨胀的时期,所以日本人的钱最好骗。

91年,他们的第一次募资就全部耗尽了,所以必须募集第二只基金,此时美国强劲的增长有所放缓,所以大家的信心都不是很足,再加上强监管,让他们的募资越来越困难。第一次募资那些金主还没看到效果,也不太会追加投资了。

他们去了一趟中东毫无收获,回来有找养老基金,但也是找不到门槛。后来他们还是去找了融资代理机构,有一个人叫做吉姆乔治,他的能量很大,通过这个人,作者他们募资的局面又一次完全改观了,每个养老金机构,看到吉姆都像看到了自己人,有了吉姆的引荐,作者他们第二只基金一下募集到了12.7亿美元,这已经是当时最大的私募基金了。

一边募资,他们也在一边考虑未来的发展,这时候他们盯上了一个重要的行业,就是房地产。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发生了崩溃,不良贷款,压到了储贷业协会,整个90年的衰退就跟房地产泡沫破裂有关,而买家正在纷纷逃离这个市场,流动性枯竭,此时有一个专家叫做乔罗伯特,他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房子没人要的时候,才是做资产收购的大好良机,可以实现价值抄底。

重组信托公司简称RTC,专门拍卖这些断供的资产,作者当时也认为拍卖中有很多不错的资产,占用资金也不高。他准备连手高盛一起干,但是高盛的理念似乎有点不同,高盛希望压低价格,宁可错过不可买贵,而作者则刚好相反,他觉得最大的风险就是错过。因为作者已经计算过,现在买下这些低价拍卖的的房子,每年租金回报就能达到10%,光固定收益就有16%,而且房子几乎很新都在3年以内,几乎还没有维护成本。如果举债收购,他们可能还会赚的更多,甚至到23%。

此时他们的判断是,房地产周期已经触底,未来随着经济复苏,房地产市场也会迎来复苏,租金会涨,房价也会涨回来。所以做这种资产处置的生意,几乎稳赚不赔。那么都稳赚不赔了,就别太在乎出价。赚多赚少,也比错过了强。后来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甚至比他预想的还要好,在这批拍卖的房子中,他们获得了62%的回报。而乔罗伯特则说,这样的机会,现在全美到处都是。

不过,正当他们想大规模的进军房地产的资产处理行业的时候,后院却起火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8】逆市抄底房地产!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昨天我们说到了,正当他们踌躇满志要杀入房地产行业,去廉价收购那些打折资产的时候,后院起火了,那些基金的投资者却很不愿意,这些人都被房地产吓怕了,而且深恶痛绝,所以这也令作者很尴尬,明知道机会,却没有资金,最后乔罗伯特也不得不从他们这里离开,转投到了高盛那边。

但是,作者他们仍然不死心,后来他又接触到了一个叫做约翰的人,这个人一直在一家房地产投资公司工作,成为过去20年房地产市场的最大买家,但他最后又成功预测到了这次房地产崩盘,但当时公司内没人听他的鬼话,反而把他开除了。此时这个约翰正在家里抱孩子。

作者也是三顾茅庐,约翰才答应每周给黑石工作20个小时,平常就让助手协助黑石工作。不过通常这种人都是闲不住的,只要工作的瘾上来,你就挡也挡不住了,没过多久20个小时就自觉自愿的变成了70个小时。准备隐退的约翰又变成了工作狂。

人才有了,下一步就是要解决钱的问题了,房地产崩盘让大家损失惨重,心有余悸,要想说服其他人出钱接盘这显然难度太大。他们需要甜味剂来消除这种恐惧,也就是说必须要通过交易结构,打消大家的顾虑。作者对于房地产基金做出了全新的规则,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可以分成3份,以后基金购买任何项目,投资者都可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他要不相投,可以收回三分之二,第一个支持他们的是南达科他州立的养老金,拿出了1.5亿美元。也就是说作者要用这些老头老太太的退休金,去抄底房地产了,想想之后他自己也觉得压力不小。但随后证明,他是对的。

作者说,做投资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周期,周期会对企业的成长轨迹,估值以及潜在回报造成重大的影响,黑石的投资,会定期围绕周期做重要的分析和讨论,他们发现三大规律,可以预示周期到顶。

首先,市场顶部相对容易识别,买家通常变得十分自负,坚信这次肯定不一样了。

其次,市场总会充斥着过剩的相对廉价的债务资本,为热门市场的收购和投资提供资金,也就是说,市场上的钱非常多,资本过剩推升泡沫。有的时候甚至借钱的人都不收利息。市场杠杆水平迅速攀升,就是一波泡沫的明确标志。那些投资者,也愿意接受更高的市场估值。不再为价格斤斤计较。不幸的是,一旦经济收缩,这些乐观的预测基本都无法实现。

第三,市场到顶的时候,你身边的人都会赚到大钱。然后这些人都会过来嘲笑你,觉得你一个专业人士,还没有大爷大妈们收益高。什么策略,什么模型,什么估值分析全都不如他随意买的收益好。但这种时期其实非常短暂,美国市场有一个巴菲特定律,只要有人站出来教巴菲特做人了,就该是要倒霉的标志。中国市场也有一个很好用的指标,就在老齐的粉丝群里,大家集中晒收益的时候,就是市场该回调的时候了。

在作者的职业生涯中,亲身经历了7次大衰退,73年,75年,82年,87年,90-92年,01年和2008年。其实非常频繁,而且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便在一波特大牛市当中,也有无数次的小衰退。不过作者也说,底部反而不容易发现,大多数人都是过早买入,低估了衰退的严重程度。关键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快反应。老齐也是深有体会,我们也有抄底过早的毛病,比如在2017年8月,就开始布局创业板了,这就有点早。在2018年下半年就开始布局猪周期,这显然也早了半年多。这其实就是过度自信的心理误区造成的,总觉得自己懂周期,所以才敢下手抄底,但往往会抄到半山腰,那么该怎么克服这个臭毛病呢?唯一的抓手就是策略。你不能指望每次判断都正确,这是不现实的,但是你可以指望自己的策略去为你的判断护航,比如我们每次抄底的时候,基本都会用左侧定投策略,这就是在克服抄底过早的毛病。有了定投护航,即便你抄底过早也不要紧,后面都能把成本摊下来。当然也有失手的时候,比如2020年3月份抄底原油,谁成想人家突然不让买了,这就比较难受了。好在这种不可抗力应该并不会很频繁。

作者说,大部分投资者其实都是死在了抄底的路上。早上6点天才亮,结果夜里11点就冲进去了,3-4点钟的时候,挺不住放弃了。周期其实最终是由各种各样的供需因素决定的,理解这些供需因素,需要量化分析,从而确定顶部和底部的距离。比如房地产市场,当建筑物的价值远高于修建成本的时候,就会刺激开发商大规模上项目,而大量的竞争者出现,就必然造成供过于求,房产价值就会下跌,甚至是急剧下降。所以想泡沫想周期,你就使劲想未来的供需状况。到底是买的人多,还是卖的人多。是产品供应大,还是资金供应大。

后来随着黑石的扩张,他们从德崇证券挖来了高管,而这个人还带来了一笔业务,也是一家钢铁加工企业,叫做埃德科姆,这家公司正在寻求出售,要价3.3亿美元,作者他们一开始也比较认可,但是后来在内部发生了分歧,有人不太看好这笔交易,说这笔交易可能会成为一场灾难,说这个埃德科姆毫无价值,管理不善,所有的利润都来自于钢材价格上涨,这些都是周期性的利润,所以终究会破产。于是他们在内部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讨论,最后作者还是决定一试,主要是他们之前投资USX的运输之星,带来了神一样的自信,让他感觉良好,似乎很懂钢铁业务。但是就在完成交易几个月之后,钢铁价格开始急转直下,埃德科姆的原材料库存价值下跌,甚至跌破了采购价,甚至最后无法偿还债务,就像不看好的他的说的那样,最后土崩瓦解。

这个投资失败,让黑石的投资人十分不满,总统人寿的首席执行官就兴师问罪,你们能力有问题还是脑子不好使,投资这种垃圾。作者也羞愧的在那挨了一顿臭骂,无力反驳。之后他回到黑石,还有一大堆屁股要擦。别忘了他可是杠杆收购,也就是说其中大部分钱都是借的,银行可不是吃素的,银行的本息利润你必须要保证,那些亏损只能自己和投资者来背,他不得不从其他的项目收益中拿出钱来,去补这个项目的窟窿,以确保整体收益过得去。

通常的大公司,员工会把项目逐级上报,然后不断地被老板否定,各个风控部门也会提出相当严苛的条件,而在黑石,他们希望创新,希望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所以才将项目暴露在风险当中。他被一场精彩的推销征服了,这个事给他的教训很大,也是黑石到现在为止最大的挫折。他又重新把不要赔钱的理念拿了出来。以后的投资,一定得不见兔子不撒鹰,要做到万无一失。

作者认识到,经验再多也会犯错,所以不能把所有的项目都用自己的经验来决策,他需要更开放的参与和讨论,于是他改变了决策机制,让所有高级合伙人参与进来,一起来讨论项目。还设定两个原则,1是每个人必须发言,以确保决策是由集体制定,2是把重点集中在缺点上。也就是主要让大家提意见,提风险。避免思维盲区。然后负责项目推介的小组,来负责回答这些疑虑。有点像三堂会审。只有当所有的问题都被扫描到,也都有应对方案的时候,才会开启投资。后来,这种标准化的决策方式,成为了黑石的独特风格。

后来,当别人问他该如何投资的时候,他也总是提到那几个字,不要赔钱。别人以为他是有所保留,但作者心里却一致认为,真正的道理其实就是这些。他们公司的交易流程是为民主化决策服务的,黑石投资委员会并没有生杀大权,他的职责是发现交易,探讨交易,是否推进业务,是大家共同制定的。交易提出者和投资委员会要一同探讨影响交易的因素,分析各种情况。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无论什么资历以及职务。这样增加了员工的参与感,也避免个人决策失误带来的恶果。明天我们再来聊聊,黑石的人才战略,明天见。

【9】额外付出通常都会有意外收获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今天我们来看看黑石的人才战略,做金融其实主要就靠人。现在黑石的吸引力自不必说,录取率只有0.6%,86个岗位,要有15000人竞争。比任何大学都难考。作者甚至说,他要不是创始人,以他当年的资历,也没有办法加入现在的黑石。

在黑石创始初期,他根据和雷曼的约定,是不能从雷曼挖人的,而各大投行也有阵营和部落问题,基本上文化很难兼容,所以他们一开始基本不能考虑从投行挖人。但是做金融的人,一般都会极度自负,甚至自欺欺人,总觉得自己很牛逼,但实际操作却很差。你看他的履历,基本就是行业大佬,但是一用才知道,啥都不会。这点老齐也深有同感,不光是做金融的这样,学金融的也这样,清北金融毕业的高材生,在金融行业,几年都上不了手的状况比比皆是。

作者自己当年在帝杰证券就没人培训,只能自己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冒汗,而到了雷曼,也基本要在错误中成长。这对于心智有极大的损耗。而且进展缓慢,因此他要求,在黑石,我们要打造一个全面的培训计划,确保新员工在开始工作之前,就掌握工作内容和技巧。虽然这会产生极大的成本,但是他说与巨大的成果相比,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黑石,他们的人才战略是两个词,卓越和诚信,卓越要求所有工作都做到100%,要求他们必须专注,只有专注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降低错误率。在黑石他们不鼓励承担太多的任务,如果你事情太多,但都做不好照样是挨批评。你可以把工作交给别人,专注的完成你自己的任务,并出色的完成。

至于诚信,他要从声誉的角度管理,他告诉那些新晋的分析师,永远不要拿公司的声誉去冒险。什么内幕交易,证券诈骗,伪证这些都被视为杀无赦的罪行。作者在雷曼工作的时候,就曾经差点被拉下水,一个人总问他,难道不想赚更多的钱吗?后来那哥们被抓进了监狱。所以他在黑石,就总拿这个事警告大家,如果抓住你们任何一个人做类似的事情,就亲手把你们送进监狱。

随后作者总结了一些投资的原则,我们挑重点的说下,第一,要打造多样化的业务类型,应对市场的竞争和变故,不要把宝压在一个业务类型上。第二,在寻找投资人的过程中,决策难度越低,各方的利益越大。第三时间会对所有交易产生负面影响,时间越长,越有可能生变。第四,企业要避免单人决策,尽量剔除决策中的个人化因素。第五,额外付出通常都会有意外收获。必须要把这个当做信念,他是一种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产。简单说就是多做一点没坏处,多做多付出,你才有更多的机会。

第六,投资必须记住不要赔钱的原则,还要打造一系列配套的流程,和一种思维方式。永远去想最坏的情况。把最差的情况想明白了,这个事才能干。第七,投资必须要了解经济周期的节点,这对企业,估值和回报至关重要。至少你必须能够识别市场的顶部和底部,如果这个都做不到,就先别投资了,赶紧去读书吧。看不懂周期的人,做投资必亏无疑。

到了1994年,拉里芬克已经为黑石金融管理公司打造了两只大型基金,管理了2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资产,但美联储连续加息,让利率走高。债券市场转熊,市场称之为大屠杀,拉里手下的基金也遭遇下跌。拉里担心,业绩下滑,投资者就会要求到期赎回,所以他准备赔钱出售。此时作者的建议是再等等,他坚信债券这种东西,长期投资一定会复苏,所以他不想在最差的时候卖掉资产。不过拉里不同意,理由就是,仓位太重了,这只基金几乎是他的全部身家,但却只占到作者总资产的10%,所以作者可以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拉里却做不到心如止水。一旦出问题,他就彻底完蛋了。所以我们总说仓位决定心态,无论你是什么级别的选手,都是如此。

后来二者还在股权分配上产生了一些争议,拉里他们认为,活都是自己干的,所以应该得到更多,但作者坚决要按合同来,后来无法调和,他们只能出售黑石金融管理公司,买家是一个中型银行,叫做PNC,公司卖了,当然也就不能叫做黑石了,后来他们改名叫做了黑岩,而英文名直译过来就是大名鼎鼎的贝莱德集团。

听到这,你大概就知道,这肯定又是一个教训,没错,作者肠子都悔青了。他说这次卖出,大错特错。他应该答应拉里的请求。事实上94年之后,债券市场就开始恢复了,贝莱德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传统资产管理者。那个接盘的PNC银行大赚特赚了一笔,而且还让黑石损失掉了一大块业务,和拉里这个11分的人才。这块东西,其实对于黑石非常重要。拉里跟作者也非常互补,他自己的能力在于向外并购,而拉里的能力则是金融资产管理。作者做的是非流动性资产,拉里则擅长流动性极强的证券投资。他也在设想,当时如果不犯错,现在黑石加贝莱德,将是一个更加厉害的金融怪兽。但现在说什么也晚了。这个错误的代价太惨痛了。

1998年,他们想扩大业务线,于是准备收购英国的萨伏伊集团,他持有四大酒店品牌,萨伏伊,克拉里奇,伯克利和凯莱德,当时英国媒体并不看好这个并购,说黑石有什么资格改变酒店?并称他们是无知的野蛮人,而他们要挽回声誉,就得做出个样子给英国人看看,于是决定改造克拉里奇酒店,据说这个酒店是英女王的最爱。作者觉得任务艰巨,于是他打算自己亲自当督导。他找了一圈人才,一开始想找英国本地设计师,但是没人愿意跟他合作,最后相中了一个法国顶尖设计师,也是非常了解克拉里奇酒店的的一个。结果,这次押宝押对了,他的工作极为出色,酒店改造的很成功,甚至希腊国王都亲自来道歉,说以前骂错黑石了。

这次酒店的生意成功,意义非同小可,意味着他们在伦敦站稳脚跟,也随之开设了首个海外办事处。准备全球化扩张。这其实非常关键,因为一旦美国陷入衰退,他们可以把重点随时转移到欧洲。甚至未来会开拓,亚洲,拉美和非洲市场。所以这相当于一次避险式的投资,在为自己找更多的出路。如果美国好,就继续在美国做,如果美国不行了,也留有后手。其实做企业的都应该跟作者学习一下这个思路,在你最好的时候,一定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叫做居安思危,有时候日子过的太顺,是会让人麻木的。

在英国,他们派出了嫡系部队,一个叫做戴维的人,沃顿商学院毕业后就进入了黑石,此次被派往英国开疆扩土,一开始条件也是比较艰苦,他们得先找房子,看了好几个地方都不理想,最后路过伯克利广场一个建筑工地,作者觉得这个位置还不错,随后他就跳过经纪人跟商场经理谈,希望先租一半,也开出了高价,这一度让经纪人很气愤,但是效果还不错,业主接受了作者的报价,后来黑石在这栋楼里不断地进行扩张,现在他除了一楼之外,已经租下了全部楼层。

随后作者专门请来了纽约的设计师,来布置伦敦办公室,他对装修的要求很高。在雷曼工作的时候,其实他就有这个传统,对于办公室情有独钟,因为他知道,自己在办公室工作的时间,远比在家里的时间更多,所以他非常想要一个美丽的办公环境。这会让他的心情更愉悦,工作也更加富有动力。

从欧洲回到美国之后,他参加了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的一个活动,这是一个政界、商界、文艺界结识人脉,绝佳的一个社交场合。拥有全美国最顶级的贵族圈子,所以很多人都会争先恐后去混这个圈子。而作者受邀,参加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的一些事物,也让他取得了更多的政界关系,比如在这里,他认识了41任美国总统小布什。这两人都是耶鲁的校友,小布什只比作者高一届,所以自然也就交流没啥障碍。

作者在创业初期,事必躬亲,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挑大梁,以至于彼得都提醒他别太玩命,否则会猝死的,那么后来他是如何去招聘人才,又是如何改变公司文化,打造黑石人才管理体系的呢?在黑石发展的过程中,哪个人的加入对他的影响最大,还有作者对于创业又有怎样的感悟,咱们明天接着讲吧。

【10】最重要的是人才

  1.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今天我们来看看黑石的管理,一开始作者不太地道,跟谁有业务往来,就总惦记挖别人的骨干,比如跟摩根大通合作,他就惦记挖一个叫做吉米的业务骨干,结果还惊动了摩根大通的CEO,后来郑重向作者提出抗议,吉米一开始答应去黑石,但是后来在CEO 的挽留之下,也思前想后,最终还是没有离开。

后来他又跟老东家帝杰证券合作,老东家为他们提供了过桥贷款,在这个过程中,他又看上了一个叫做托尼詹姆斯的人,这个人负责帝杰证券的私募股权业务,这个业务跟黑石高度重合。此时帝杰证券已经被瑞士信贷收购,而托尼也变得十分沮丧,这种情绪,跟当时作者把雷曼卖掉后的感受应该差不太多。

于是作者多次约托尼吃饭,越是深入接触他就觉得这个人越靠谱,甚至很多观点都跟他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作者喜欢集中精力干大事,而托尼则来者不拒,他说未来双方出现分歧,可能就会在这个地方。后来托尼在2002年才加入黑石,成为了他的合伙人,后来还成了黑石的CEO,他们两的观点价值观几乎完全一致,合作的也非常愉快。

而在公司事无巨细的管理上,他们两终于有不一样的地方了,作者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很好的管理者,但托尼恰好相反,作者可以把握方向,而托尼则负责具体落实。比如在公司文化上,随着黑石越来越大,难免产生骄娇二气,一些合伙人开始变得自负,甚至周五已经不上班了,而且也不愿意拿出足够的时间去指导年轻人,作者则也无暇顾及,而正是托尼推动了一场组织变革,他拆下了合伙人办公室的隔板围挡,变成了全透明的玻璃,这样合伙人在办公室里干什么,其他人都能看得到。而且办公室的采光也更好了,他还启动360度绩效评估,对薪酬体系全面改革,打造奖金池,书面反馈,和公开评论为核心的薪酬体系。这套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运行几年后,他们掌握的情况更加充分了,还依照这种评估体系,发现了公司中最资深的高管之一,竟然撒谎成性,睚眦必报,而且还严重贬低下属,最后他们充分了解情况后,解雇了这个人。

2006年,作者受邀来到德国,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当时德国人对于私募股权基金很不友好,说他们是蝗虫,作者还得不厌其烦的给默克尔重新介绍一遍他们是干什么的,私募股权既是投资者也是管理者和所有者,他们努力改善所收购的公司,帮助他们发展,提高被收购公司的价值,如果说他们是蝗虫,那也是个好蝗虫。之所以被人们误解,主要是在改革公司的时候,通常都会带来裁员,关闭业务等情况,所以让很多人记恨在心,但其实他们裁掉的都是不合格的员工,在提升公司质量之后,他们也会扩大招聘,增加就业人数。

私募股权其实就是帮助市场配置资源的,当发现资源错位,好的公司无法度过难关的时候,私募股权就会发挥作用,他们也能帮助很多企业快速发展,迅速做大。帮助科技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让一些生意可以在初创期野蛮的不计成本的生长,用十几年的时间,就走完本应该几百年才完成的积累。

私募股权投资,天天都跟创业者打交道,那么如何才算是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呢?要有三个测试,第一你的设想必须足够大,足以值得你全身心的投入,而且你自己必须要确保有潜力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企业,第二企业和产品服务必须独一无二,让人眼前一亮,甚至是喜出望外拍案叫绝,如果做不到这点,那就是在浪费时间。第三时机必须正确,这个世界对于开拓者其实并不友好,进入太早,其他条件不具备,失败风险很高,进入太晚,又会陷入红海竞争。

创业的人都是痛苦的,因为前面没有路,全靠自己往前趟,资金和人才都很困难,你必须自己就是个优秀的人,先把企业冷启动,做出个样子来。但创业也是很快乐的,因为每天除了痛苦之外,还有很多惊喜,也会在路上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天都充满着不确定的新鲜感。创业者务必都是偏执狂,对于一个事情有着极致的追求,俗称叫做一根筋,而他们最容易失败的时候,恰恰是自认为已经取得成功的那一刻。往往都是在扩大规模,扩充人员,大范围发展业务之后,突然遇到一个致命的打击。让企业死掉。所以作者认为,创业也是有阶段的,打天下的阶段是一套方法,有些人适合攻城略地,却不适合坚守城池,最好能找到跟你互补的人,你带兵去攻城略地,有人在家帮你守着大门。

2006年,他们开会研究,希望收购一个西班牙的商业街,但是有人提出,这里的房价太热了,而且开发商在不断地盖房子,即便把德国的人口都迁过去,也足够装得下,所以欧洲团队不赞成这个收购。这时候有人还提出来一个事,就是印度土地更贵,18个月土地价格涨了10倍。到了疯涨的程度。而且还都是未开发的土地,就这么倒来倒去,价格就被炒高。听到这,他们当场决定,不再推进西班牙的房屋交易。

这时候可能有人纳闷了,印度土地疯狂,跟西班牙有毛关系。作者的逻辑是,之前确实不存在联系,但是现在全球市场已经连在了一起,特别是信贷无国界,如果印度和西班牙出现了楼市泡沫,那么其他国家可能也出现了。没必要在过热的市场买入价格过高的资产,老齐解释下,人家黑石是专业的投资人,赚的是资产增值的钱,而不是纯粹交易的价差,一个资产已经明显价值下降了,即便他的价格再高,黑石也不会投资的。

这场会议之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从西班牙和印度,想到了美国,发现美国楼市好像也不便宜了。然后就开始担心全球市场崩溃的风险。他马上叫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人开会,询问大家的交易情况。从底下的投资经理反馈得知,现在一级市场的价格已经太高了,他们的正常估值已经买不到什么资产了,而且不是差一点点,而是差很多,对方开出的价码,往往比他们给出的最高估值还要高20%。作者马上询问是什么项目,投资经理回答是房地产,这时候作者就再也坐不住了,他说那些开发商,试图向我们出售公司,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们可能也看到了巨大的风险。

接着他召集了房地产团队,要求消除一切房地产风险敞口,不仅仅是西班牙的公寓,也包括全球任何国家。还要求信贷部门减少所持有的房地产贷款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头寸,而且不得再买入。对冲基金也要做同样的削减,并且反向做空。最终这笔空单为投资者赚了5亿美元。

在他们做这些准备的时候,美国经济依然在强劲增长,股市也再创新高。人们已经习惯了房价只涨不跌,他们的对手,也不断的爆出高价。逆向策略总是很难,特别是当别人顺风顺水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就是嘲笑。而你必须内心强大,才能擦肩而过互道傻逼。大家注意一下时间点2006年,他们做出的这一系列决定,也就是说,至少在一年半以后,他担心的情况才会出现。

作者说,房地产是2001年科技泡沫破灭之后,美国最为硬核的资产,但是他心里十分清楚,这是明显有周期属性的,根本不存在一直上涨这一说。而到了2005年,黑石70%的投资都在周期性业务上。而到了2006年,他们做出改变后,让这个比例一下下降到了30%。也就是说他们提早就大幅减仓了,对于最危险的房地产,他们甚至是直接清盘。

他不是唯一看空房地产的人,他的老朋友,也就是黑石第一个客户,那个穿的跟未来战士一样的萨姆泽尔,此时也在出售他的办公室业务。他后来还创办了一个EOP房地产信托基金,这只基金还成为了首只入选标普500成分股的基金,这个基金里面,有全美600个楼宇,超过1000万平米的办公空间,而且大多都在黄金地段。这种资产集合,在当时的美国是十分罕见的。就是这样的业务,萨姆也不要了,急于出手。此时作者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市场中最敏感的人,已经发出了警告,所以暴风雨将至,那么后来爆发的次贷危机,他们是否躲过一劫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11】在楼市泡沫破裂前!抢出来的机会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昨天说到了,他们嗅到了风险,抛空了房地产业务,但此时萨姆的EOP基金寻求出手,这里面的资产全是硬核资产,其中的房地产规模,比黑石任何房地产交易的规模都要大6-7倍,由于规模庞大,所以如果对于趋势有任何误判,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当时这种房地产大型交易,流行分手费,也就是为了吸引买家,卖家会承诺,如果我没卖给你,可以给你一定的资金补偿,覆盖掉你的调查费,竞标成本等等。所以尽管很多买家意愿不强,但也会出来竞争。

所以,黑石参与竞标是肯定的,因为分手费也是几亿美元,2006年11月,他提出了一个溢价8.5%的报价。而其他的投资者则出价比他们更高。

萨姆只想彻底卖掉这个公司,他不想卖完之后还要提供任何售后服务。当时的交易体量已经达到了300亿美元。这是一笔庞大的资金,不通过银行,根本不可能有这个实力,而黑石要求合作银行,只对黑石提供资金,最后逼着其他竞标者纷纷退出了交易,只剩下了黑石和沃那多,后者是一家房产上市公司,此时黑石马上召开会议,到底是拿分手费走人,还是继续下去,拿下这个资产,他们算了算,即使只要分手费,也高达5.5亿美元。

但黑石的房地产团队,此时有点不死心,觉得这个资产太好了,于是继续加价,比最初的报价又提高了9%,但此时作者开始发出严重警告,这笔交易非常危险,即便收购这个资产,也要同时出售掉EOP里面一半的房产,先把钱落袋为安。很多人可能有点晕,老齐解释一下,就好比我们买房,周边房价10万一平,而有两套房只要6万一平,似乎这是一个机会,但是我们此时已经非常担心房地产泡沫破裂,那么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买这两套房,但是必须同一时间卖出一套,这样我就回收了大部分资金,规避了风险。作者要求的是不能过夜,也就是说当天买入就得当天卖出一半。

而萨姆那边,则坚决反对预售项目,也就是说不同意黑石,再买入之前就开始往外卖。所以这似乎是一个僵局。作者说,没什么是钱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多出点钱,让他们去找萨里,说可以多给他点钱,但前提是必须同意我们预售。对于萨里这边来说,他其实的诉求就是卖高价,也不负责售后。那么既然黑石答应高价全盘接走他的资产,并划清界限,自然这个原则也是可以商量的,可见有时候一些看起来牢不可破的东西,并非那么不可商量。重要的是抓到对方的核心需求。

拿到预售权,黑石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他把其中的7座纽约写字楼,卖出了70亿美元,回收了18%的资金,当时由于在楼市顶峰,最狂热的时候,所以拆着卖掉萨里的资产并非什么难事。而在萨里那边,他们也将价格调高了24%,总价已经开到了390亿美元。而且是现金支付,竞标对手沃那多则提出的方案是现金加股权,这时候作者认为他们大局已定,因为萨里之所以卖掉这个硬核资产,说白了就是想逃离楼市,他绝不想要其他房产公司的股权。所以黑石赢了。

但是,这绝不是胜利的时刻,反而是最危险的时刻,他们必须连夜卖掉其中的一大部分,房地产团队加班加点与买家接触,甚至公司里都充满了刺鼻的味道,大家已经几天没睡觉,没洗澡了,正在马不停蹄的奔波。这边刚接下EOP,那边就开始变现,除了卖掉纽约写字楼回收70亿之外,还卖掉了西雅图和华盛顿的房产,回收63.5亿,卖掉洛杉矶和旧金山的房产各回收30亿,此外还有波特兰丹佛亚特兰大等等都回收10亿美元,一天之内就收回了一半以上的现金。这才踏踏实实的回家睡觉。此时他正好60岁。

经过几天休息,重返工作岗位之后,他表彰了公司员工优异的表现,值得庆贺,但同时又宣布了另一个吃惊的消息,现在要出售手里面的另一半房产,在处理萨里房产的时候,作者再一次感受到了,房地产市场已经炙手可热,接下来几周时间,他们又卖掉了剩下一半的一半。也就是说差不多400亿的资产,现在只剩下了100亿左右。算上他们之前自己的房地产业务,在8周时间,也就是2个月,他们一共卖掉了700亿的房地产资产。

作者算了一笔账,他们卖出的房产均价是461美元一平尺,而他们手里剩下的这一点,均价成本已经降到了273美元一平尺,也就是说,即便房价跌40%,他们也是稳赚不赔。

2006年,不光房地产很火,就连股市也很热,花旗银行投资行负责人迈克尔找到作者,提出建议希望黑石可以上市。但当时并没有一家私募股权基金可以上市。从全世界来看,也只有KKR在荷兰股市上过市,私募股权基金上市有一个问题,公开募集的钱性质不好界定,理论上私募基金就是拿投资者的钱去投资,然后赚了钱返还给投资者的生意,但是如果公开募集,这笔钱是没办法归还的。

迈克尔的建议是,黑石转型,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基金,而是一个集团,把所有的咨询,信贷,投资业务全都打包装入其中,上市募集永久性资本,用于投资公司,扩大黑石的业务范围。也就是说把合伙公司,变成了一个控股集团,跟巴菲特的路基本一样。当时黑石的价值已经达到了350亿美元。在外面的股权大概有7%,是日兴证券卖给的AIG,这笔股权已经7年涨了15倍。

对此,CEO托尼的态度是十分支持的,但作者稍微有些犹豫,他原来只需要对投资者负责,上市后还得对股东负责,应对投资者已经够麻烦了,以后还得让股东指手画脚,考虑股价的高低。而且可能还会失去公司的控制权,他不想让公司重蹈雷曼的覆辙。他把这些难题抛给了迈克尔,几周后,对方拿来了解决方案,IPO也可以保持有限合伙制,普通合伙人和董事会任命权还在作者手中。另外,在上市的时候,明确披露,公司最重要是对基金投资人负责,这个其实跟股东利益并不冲突,基金赚钱了,股东也才能赚钱。于是作者才打消了抵触情绪,允许悄悄的推进。

2006年底,该攻克最难得一环了,那就是黑石的股权分配,当时已经有了100个合伙人,这个任务压在了托尼一个人身上,不能有丝毫泄露,否则必然引发公司内耗。一切就准备就绪之后,他们找来了摩根斯坦利,花旗和美林来担任承销商,准备启动上市计划。2007年3月21日,他们在上市备案的前一天,向员工和外界公布了上市计划,一下震惊了世界。

黑石的IPO募集40亿美元,公司估值350亿美元,不过这时候,黑石中国区业务负责人梁锦松打来电话,这人在金融圈鼎鼎有名,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财政司司长,号称香港财神爷,而他被普通老百姓所知道,是因为他的老婆,也就是著名的跳水皇后伏明霞。2007年初梁锦松加入黑石,负责在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务。

梁锦松告诉作者,说中国政府成立了一个主权财富基金,也就是我们自己说的中投公司,要对外投资,非常看好黑石的运作,所以黑石上市募集40亿美元,中方希望吃下30亿,作者他们研究之后认为可以吃下这笔资金,但要锁定4年,4年后可以每年卖三分之一,后来他才知道,中投这笔钱,是中国政府自二战之后首笔海外股权投资。

不过这也惹来了不少麻烦,有参议员不干了,要求黑石做出中方持股问题的解释,并上升到了美国国家安全的高度。此外还有税务问题,法律问题,劳工问题,会计财务问题,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还要进行各种路演,去争取各种机构投资者。甚至还去了中东,争取沙特和迪拜的土豪。

不过市场的反应还是很火爆的,他们路演进行了一半,就已经超额认购了15倍,发行价也达到了31美元,是他们估计的最高值。最后他们一共募资了70亿美元,成为谷歌上市10年内的第二大IPO,一时间报道是铺天盖地,而上市还是有好处的,他们锁定了充足的永久资金,为日后应对即将马上到来的金融危机,做足了准备。接下来就是黑石在危机中的表现了,我们明天接着讲。

【12】帮助美国政府化解次贷危机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昨天我们说到了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黑石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一方面他们几乎清盘了手里的房地产项目,所剩无几的项目也都把成本降到了最低。另一方面通过上市融资,拿到了70亿美元的永久性资金,随后很快风暴就来了。

2007年2月房地美宣布不再购买次级抵押贷款,然后几周后,作者接到了贝尔斯登的求救电话,当时他们刚刚通过贝尔斯登收购了希尔顿酒店,就在合作末尾,贝尔斯登的2只对冲基金突然陷入困境。就如同三国赤壁一样,他通过杠杆实现了铁锁连船,一旦有一只基金崩盘,其他的基金也全都完蛋。作者在研究贝尔斯登之后,告诉他们的CEO,这两只基金已经没救了,你最好自担损失。把钱还给投资人,但对方显然不同意这个方案,他要让投资者买者自负。作者提醒贝尔斯登,如果你们这么搞,会让贝尔斯登信誉扫地,最后整个公司出现毁灭性打击。

作者此时已经嗅到了金融危机的味道,他说许多人认为市场崩溃的时候才是风险最高的时候,这是完全错误的,甚至恰恰相反,老齐解释下,他的意思是,在情绪高涨市场疯狂的时候风险最高,反而市场崩溃之后,风险最低。这就是专业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思考问题时本质上的差别。

当时不光是房地产泡沫,大宗商品在周期顶峰,很多同行都去投资周期品,当时黑石和KKR等公司都有机会收购一家叫做TXU的能源公司,价格440亿美元,而黑石的能源负责人则坚决反对,一再强调,不应该参与竞标。到2014年这个泡沫彻底破了,天然气和电力价格崩溃,2007年的那波投资者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到了2007年8月,法国巴黎银行,停止了旗下3只基金的赎回,这些基金投资于美国的次级债,他们表示市场已经没有流动性了。也就是说这些东西现在根本卖不掉了。然后摩根大通又来告诉作者,他们已经三天无法对商业票据展期了,商业票据是流动性最好的债务,是最接近现金的债务,如果这个都无法展期,说明现在大家手上都没有钱了。到了10月美林宣布巨亏23亿美元,花旗宣布减计170亿美元抵押贷款。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组织了金融业大佬的午餐会,美联储主席,财长包括各大投行的老大集体出席,在这次午餐会上得到的消息让他感到震惊,两房这种机构竟然濒临破产,参会的每个人都在劫难逃。金融创新,让贷款可以被证券化,像股票债券一样交易,然后银行就再也不担心贷款质量的问题了,他们向本来无力购房提供了太多的贷款,甚至是0首付,有的前几年的利息也很低,完全就在寄希望于房价不断上涨。之后等利率恢复正常,这些人还不起钱之后,金融危机就爆发了。所有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纷纷暴雷。

另外,美国的会计准则,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资产价格崩溃的时候,必须要盯市计价,越是在现金稀缺的情况下,监管越是要求金融企业持有现金,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大家最后就全都在不计成本万的抛售,市场突然就没有流动性了。资产价格也就瞬间崩溃。越是崩溃,就越是没有买家,于是整个市场就不存在了。作者说,其实10个美国人,只有1个还不起贷款,但最后引发了整个市场,避之不及。

下一个大雷就是作者的老东家雷曼兄弟,此时的CEO是富尔德,作者对他太熟悉了,他们是一起进入雷曼,并同时成为合伙人,这哥们在大学期间成绩平平,他自己都说,自己能成为雷曼的CEO,就是因为其他的聪明人都跳槽了。雷曼兄弟跟黑石刚好相反,他们在金融危机之前,购入了大量的商业地产,大概价值300亿美元,此时作者提出了一个方案,100亿美元打包拿走,雷曼觉得这就是抢劫,即使自己揭不开锅了,也坚决不同意。

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吃下,算是上岸了,而雷曼则越来越危险,富尔德说他有675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只有这250亿美元的房地产有问题,其他6500亿都是好的,作者建议你把它分开,富尔德也问作者,既然你出主意,那能不能出钱把这个资产接下,作者说接下可以,但要做调查。不过后来,富尔德总是焦虑,让这一切进展非常缓慢,而越拖问题越大,最后雷曼被空头袭击,最终导致他破产倒闭。作者甚至毫不客气的说,富尔德就是典型的自毁长城的标志性人物。

雷曼倒闭的影响太坏了,这让几乎从不亏损的货币基金都开始下跌。国债收益跌入负值区间,这时候美国人如惊弓之鸟,啥也不买,就买国债。而作者这时候把银行的信贷额度,全都调用了出来,尽管他们并不缺钱。他就想在这个冬天,把所有的现金都抓在手里,等着别人低价卖资产。自己好去抄底。

作者还给老朋友,原来高盛的CEO,当时的财政部长保尔森打了电话,情况也是十分糟糕,不光作者在动用所有的银行额度,其他公司也都在这么干,想把更多的现金抓在手里,但是如果都这么搞,银行很快就会破产,作者给保尔森出主意,你必须先让市场失去做空金融公司的能力,另外,要停止执行信用违约掉期,老齐解释下,信用违约掉期就是一种保险,也就是银行违约破产之后,赔偿投资者的损失。所以越是到危机时刻,信用违约掉期的价格就会飞涨。这种保险,也给银行造成巨大的压力,甚至会让保险公司赔到破产。对此保尔森也表示认同,也就是说,现在的情况,必须要改变游戏规则,才能拯救中断危机。

然后还得让美国政府站出来保证,这些金融机构都不会倒闭,金融系统也不会崩溃,必须给大家一个正面的预期,而且现在已经没有时间讨论了,你必须在下一个交易日之前,就得宣布这些东西。这时候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党派之争,保尔森是没有这么大权力的,他必须得去说服国会,布什总统宣布划拨7000亿美元,来紧急遏制危机。与此同时SEC,也就是美国证监会禁止了卖空操作。不过10天后这个救命的法案竟然没有获得通过,于是恐慌再次席卷全球。

此时他们没有其他出路,只能进一步提请国会,并搬出了前几任总统,一起去尽可能说服国会,国会反对派的理由就是,华尔街闯下了大祸,凭什么要用纳税人的钱去救助?但现在必须要让他们明白,国家已经是生死关头,这时候就不能再算个人利益了。金融系统守不住,纳税人也必然遭到血洗。

随后作者又向保尔森献策,把7000亿美元作为银行的股权或者认购证的优先股,保证银行的稳定性,让他们可以继续吸收存款,这样你就能收回更多的现金,除了能解决危机,还能赚取利润,对外重振经济和投资,所以这就不再是救市,而是变成了盈利性投资,相当于纳税人抄底美国金融资产,这样那些国会的人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后来果然如作者所料,救助计划被批准,然后一轮一轮的政府收购,逐渐稳住了金融市场的局面。

那么在危机中,黑石受到没受到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他的股价也从31美元,跌到了3.55美元。当时我们的新闻也爆出消息,中投投资黑石血亏9成,不过客观地说,黑石的经营基本一如既往,损失也并不大。他们为了防范风险,把私募股权价值减计20%,房地产减计30%,也就是说,先给投资者打个预防针,告诉大家,我们已经做好了赔这么多钱的准备。他们也不打算减仓,准备长期持有,另外,手上还有270亿美元,可以随时准备抄底。

此时他们有一个困扰,到底要不要支付股息,由于今年没挣钱,所以可以不分红,作者也认同这个观点,他是最大股东,所以如果不分红其实他自己的损失最大。不过此时有人也提出反对意见,说这个会让中国人很难堪,第一次对外投资,就吃土了,本金亏损9成,连分红股息也没有了,这让中投的管理者很难对领导交代,以后黑石在中国也将寸步难行。老齐透露一下,当时的董事长应该是楼继伟,也是后来的财政部长,社保基金理事长。

作者思前想后,觉得确实有道理,这关系到黑石的海外声誉,这个成本将是巨大的。所以他决定,用5000万美元,来维持这个声誉。保住海外投资者对于黑石的信心,也是维护了公司的长远利益,更是保住中国这个黄金市场。后来作者去北京参加活动,偶遇前朱镕基总理,楼继伟就是当年朱总理的助手,朱总理还半开玩笑的跟楼继伟说,就是这个家伙,把你的钱都赔掉了。这句话让作者压力山大。那么在危机之后,黑石又有哪些动作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13】黑石把中投坑惨了!

今天我们继续讲这本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2009年奥巴马上任,作者担心他有些顾虑,刺激市场不到位,就找到总统办公厅主任,说出了自己的担忧,甚至错过了直接跟总统握手的机会。

在公司内部,他们也不断激励士气,托尼告诉年轻人,你们非常幸运,刚入职就赶上了这种百年一遇的磨砺,房地产团队向他汇报,形势比我们预想的更加严峻,在危机前吃下的希尔顿酒店可能要减计70%,作者到是很有信心,他还安慰这些同事,不用担心,这都是纸面上的损失,股市会恢复的。

在危机过中,他们也取消了不少计划,不过遗憾的是,股价并没有回升。以至于他到清华出席活动,朱镕基就直接问他,股价怎么样了,还能跌到多少?这个他显然也是无力解释,只能说黑石并没有因为危机翻船,也没有什么残局可去收拾。

此时他们英国团队,在欧洲打造了一系列水族馆和可怕的地牢主题乐园,一开始作者是不太看好这个项目的,认为生意不会太大。和投入不成正比,但是一个叫做巴拉塔的合伙人,强烈推动了这个项目,黑石出资1亿英镑,收购默林娱乐,后来他们又持续对外收购,花了几十亿欧元,收购了大量的主题乐园,然后由传奇企业家尼克瓦尼操刀改造,最后竟然打造出了一个仅次于迪士尼的全球第二大公园集团,即便在全球普遍衰退期间,默林娱乐也持续增长。最后赚到了6倍的利润。

烫手的山芋希尔顿酒店,一开始挺可怕,他们甚至动用了其他资金,以帮助降低负债,但后来,随着旅游业的复苏,希尔顿的现金流也逐渐回升。很快就超过了2008年的峰值。2019年的时候,他们统计,在希尔顿的交易中,赚取了140亿美元。这笔当时看起来凶险无比的交易,竟然成为了历史上最赚钱的私募股权投资。

2010年,他又在清华遇到朱镕基,朱镕基第三次问他股价的问题,此时他已经信心满满,说完全不用担心,我们就像种庄稼一样,已经把种子种好了,也浇好了水,种子已经开始生长了,您暂时看不见庄家,但是时间一到他自己会长出来的。后来,黑石持续支付股息,股价也重新恢复,他也终于得到了朱镕基的认可,苏世民,庄稼长得不错,我们很满意。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市场上到处都是出售的房子,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灾难,但对于真正的投资者而言,这就是机会。政府在整顿金融的过程当中,客观上提高了首付,提高了购房门槛。让这种趋势得到了极端反应。也就是说,无论是踩油门和踩刹车都走向了极端。

黑石之前是高举高打,专门收购连锁酒店,办公楼和仓库,动辄就是几十亿美元大大交易,此时他们则开始探讨,能不能搞民居,把房子收上来租出去,此时很多人反对,说银行不会贷款的。不过他们还是决定一试,他们一致认为,强烈的需求存在,却又没有人做的生意,才是好生意。你克服困难,就能赚到收益。

2012年黑石在凤凰城收购了第一批房屋,交易价格只有10万美元。随后他们在多个地方推进收购,还去法院参与断供拍卖,后来他们越吃越多,每周都会购买价值1.25亿美元的房屋,买来之后就进行标准化翻新,甚至专门聘请了1万多人的装修团队,每套房子的翻修成本大概是2500美元,最后成立销售服务部门,对外出租。

这个项目被命名为,邀请家园,公司最终拥有了5万套房子,成为了最大的住宅业主,也为美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在危机过后,能源行业也出现了机会,他们发现能源公司的整体价格,几乎总是高于各个业务单元的总和,举个例子,一辆车的价格,比拆开了卖零件要贵的的多。那么这时候本能的反应就是,收购零件,然后把它组合成一辆车,再卖出去。2012年他们就投资了一个规模极大的能源基础设施,主营业务就是从美国出口天然气,价值高达80亿美元,他们计划投入20亿股权,60亿进行债务融资。

当时这个项目是有风险的,有可能被监管机构叫停,所以他们也在合同中约定,一旦监管叫停,他们就可以退出。买完之后,他们推动了庞大的项目改造。之后他们还打造了一个战略性投资机会基金,由欧洲业务负责人戴维负责,这个策略的目标就是提供12%左右的年化收益率,立足于新机会的投资,说白了就是去投资一些新兴的科技的成长性的企业,这个基金目前也已经扩大到了270亿美元的规模,在金融危机5年后,黑石正在加速甩开竞争对手。、

作者除了是一个生意人,一个投资家之外,还是一个慈善家,他一直在致力于捐款,2008年他向纽约公共图书馆捐赠了1亿美元,2009年,他和妻子参观了天主教学校,得知这里的学生很多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后,他当即决定,承担这些孩子的全部学费。现在就打电话叫他们回来上课。

另外,他还在2013年支持美国田径基金会,为运动员提供补贴,让这些运动员可以安心训练,无需去承担经济负担。由于他之前也当过兵,所以看到退伍军人失业率攀升,他也很难受,黑石则把一些工作岗位,留给了退伍军人和家属。2017年,他就承诺了5万个招聘名额。

黑石上市的时候,得到了中国的广泛支持,而且他也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广阔空间,作者来中国最常渠道的地 方就是清华,他也一直在想,该怎么对清华做点贡献,当时他跟清华校长陈吉宁沟通,看是否可以设定一个奖学金计划,鼓励世界最优秀的人在清华一起学习,这些人也可以去中国各个部委和企业轮流实习,也会接受全球中西方的教授共同的指导,作者承诺首笔出资就达到1亿美元,于是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就此诞生。

这个书院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为苏世民学者配备了实践导师,同时也为这些学生安排了社会实践,安排了多角度深层次的游学,后来慢慢的,他们就发现,这1亿美元根本不够用,开支已经是预期的2倍,为了解决成本问题,他也开始推销自己的理念,说白了就是想办法也让别人出点钱,自己完全负担也有点压力山大。

他5年撰写了2000封信,找那些潜在的捐赠者化缘,有人不给钱,他就一直给人家写信。在一次会议上,作者见到了桥水基金的达利欧,于是上去开门见山,要对方出2500万美元,成为苏世民书院的合伙人,达利欧也很无奈,作者则一直劝,一直劝,最后达利欧勉强答应出资1000万美元。如果项目进展顺利,他还会再出1500万美元。这其实就是一种砍价的说辞。但作者则信心满满。后来更多财经大佬都被他拉了进来,比如软银的孙正义,孙正义也是准备先捐1000万美元,但随后逐渐累积,目前已经累积超过了2500万美元。

后来作者还看到清华的教学楼非常破旧,他又提出翻修,一开始交给中国承建商,发现质量并不能够满意,最后又派来美国人监工,把这个工程做完,苏世民书院才算是彻底建立。而启动仪式也是非常宏达,两国元首亲自发来贺信,教育部长出席宣读。可以说是当时教育界最高的规格了。

首届学员一共是110个名额,但是却收到了3000份申请。他们制订的入学标准极其严格,用黑石的话说,必须是10分人才才可以。最后首届学生,入学率高达97%,远超哈佛,耶鲁,斯坦福。这也正是他们在全球大力推广的结果。后来有朋友告诉他,他们已经习惯了中国人出国留学,但是苏世民学者项目正在扭转这一局面,这个项目,正在把最优秀的外国学生带到中国,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极其自豪。是重振雄风的标志。

2012年,他正在参加一个会议,但突然之间助手找到他,告诉他奥巴马总统给他打来了电话,奥巴马说民主党和共和党就增税和削减开支,已经争的是不可开交了,总统说,需要作者提供帮助,如果两党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就会启动一个自动的削减开支和增加税收的措施,这将导致美国政府出现财政悬崖,这又是什么意思呢?作者又是如何在两党之间斡旋的,咱们明天接着讲。

【14】川总得罪了不少企业家

  1.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昨天我们说到了,奥巴马找作者帮忙,去解决两党之间关于预算和税收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让作者来当总统的免费投行顾问。

共和党的方案是10年内增加1万亿美元税收,也就是平均每年1000亿,同时每年削减100亿政府开支,但总统认为,没有达到他的心理预期,所以不同意,但其实共和党已经做出了让步。最后他就不断游走于两党之间帮着谈判,最终取得了一致,避免了美国走向财政悬崖。

2016年,美国总统换成了川总,而川总也在第一时间亲自打电话给作者,问他是否考虑加入自己的团队,作者表示感谢,但是他不想从政。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川总需要一个小型团队,无论党派,但必须都是能人,他要让这个团队,创造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经济复苏,给社会增强信心。这个团队,作者到表示可以加入,为国效力他也是义不容辞。

随后他们一起拟定了这个团队的名单,包括杰克韦尔奇,摩根大通的杰米戴蒙,贝莱德的拉里芬克,通用汽车的玛丽博拉,迪士尼的罗伯特艾格,沃尔玛的董明伦,特斯拉的马斯克,等等等等,这是一支由美国核心资产的顶级企业家组成的全明星战队,覆盖了经济的方方面面。

川总拿到这个名单的时候,还希望加入两个人,一个是比尔盖茨另一个是蒂姆库克,但作者表示,这两人他是肯定问过的,但已经明确表示拒绝。比尔盖茨在搞他的慈善基金会,库克更是忙于苹果无法分身。但川总这种性格肯定不会放弃,说务必让他两来报道。后来,盖茨有礼貌的回应,说开会的时候自己可以去掺和一下,但是不会加入这个团体,库克也是类似。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川总跟老巫婆佩洛西天天干仗,弄的是舆论一片哗然,让这个团体也很尴尬,跟着这么一个总统,总是让人无法容忍。企业家最害怕沾染政治立场,更不愿意被公众事件卷入其中,所以当时他们有三个选择,保留论坛,暂停论坛,和解散论坛。大多数人的想法都是解散,此时作者就考虑到底该怎么跟总统说这个事,川总会不会炸毛。但没想到的是,川总的行事总让人无法预料,在他们还没有做任何声明的时候,总统抢先一步宣布解散论坛,相当于你正准备辞职,不好意思跟老板说的时候,老板在大庭广众下宣布,你被开除了,这让大家都十分郁闷,本来一腔热血,希望为国出力,但是结果却被无情伤害,他们已经不能再参与政府事务了。

其实在川总当选之初,商界就慌得一笔,很多人打电话咨询作者,到底该怎么看这哥们。作者说川总的方法与前任完全不同,而且都是颠覆性的观点和手段,这让作者也摸不着头脑,有2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要拜托他,希望能了解一下川总,但他有时候也无能为力。

后来中美摩擦,他跟中国关系很不错,所以也参加了谈判,美国当时其实正在四面树敌,跟加拿大和墨西哥这些邻国也在干仗,加拿大的问题简单,就是奶农补贴问题,低价牛奶流入美国,造成了美国奶农利益受损,而墨西哥就比较麻烦,美国对墨西哥逆差很大,很多东西都是在墨西哥生产制造,拉到美国来卖的。所以川总对这个事情很不满,其实跟中国的问题有点类似。而此时,美国已经同时跟中国和欧洲开战,属于多线作战,即便是白宫内部,也已经十分担忧。这么搞下去会更加难以应付。

川总随后又把作者抓来问计,作者告诉他,现在美国经济虽然很重要,但是也只占全球23%,如果剩下77%团结起来,那么美国就被边缘化了。所以以一敌众是不明智的。随后他建议,先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搞定,搞定邻国,然后再说。随后他主动去找了加拿大总理,先解决乳品倾销和文化豁免的问题,然后他又带着加拿大的让步,返回来找川总,最终达成了一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成功修订。不过至于其他的摩擦,他表示谈判十分复杂,啥时候能够完全解决,他也不知道,这能时间去给出答案。

下面作者,还讲了一下他的用人之道。在2015年的时候,他接了一个项目,剥离通用电气的金融服务公司,通用电气希望彻底脱离金融,回归工业服务。他们先打算卖掉房地产业务,于是就找到了黑石。

黑石经过一系列评估之后,把金融和房地产业务加在一起,出价230亿美元,但也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当时黑石一家独大,他的对手举步维艰,所以最后买卖双方都来找他们合作,所以他们最后就不再参与竞拍了,所以他们就得自己去衡量金融与风险,而没办法再去通过市场得到反馈。

2007年的时候,加拿大汤姆森收购了路透社,成立了汤森路透,他们有一个金融与风险部门,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2013年他们看好这个部门,希望把这个业务放在黑石的侦查雷达上。从而保证自身的业务安全。这就相当于,给自己的正规部队配备一套信息雷达,对于市场反应越来越不灵敏的黑石来说,非常重要。后来他们还把这个部门独立运营,并独立上市,释放了巨大的价值。

2018年,托尼也准备退休了,他说只干到70岁,而此时他已经67了,所以必须要找到一位继任者,这个接班人就暂定为了乔恩格雷,这个人一直负责房地产业务,收购EOP,买下希尔顿,打造邀请家园都是他干的,后来他更是敏锐的捕捉到网上购物的趋势,所以黑石一直在囤积仓库,2018年乔恩格雷的团队已经为投资人赚到了830亿美元的回报。管理者2500亿美元的建筑和房地产业务,房地产也成了黑石最大的版块。在2018年,乔恩格雷也被提拔上来,跟托尼一起执掌公司,为托尼退休做过度。

房地产之外的另外一大块业务,也就是私募股权业务由乔巴拉塔负责,他已经筹集了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拥有260亿美元的承诺资本,创下了行业记录。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几个下属,分管黑石的各条业务线,这里咱就不一一解释了。

最后作者还说了一下他的使命,他认为教育是最重要的,所以他一直在投资学校,除了之前我们说到的清华苏世民书院,他还在美国投资麻省理工学院,这个学校看成理工类全球第一,已经出过了93个诺贝尔和25个图灵奖,麻省理工学院周边到处都是公共和私人实验室,被称为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一平方英里。

后来作者建议,要打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新学员,致力于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研究,还要定期邀请政商界的领袖,来审查研究和机器学习的预期成果。他们还认真设计了一个架构,确保突破性技术在未来能够负责任的得到落实。他要让麻省理工学院,变成全球首个人工智能赋能的大学。

支持这样一个计划,校方给出的预算是11亿美元,这个数字对于作者这样顶级富豪来说,也是太大了。但他还是承诺做出了一大笔捐赠,是苏世民项目的3倍以上,而2018年10月15日,麻省理工学院史蒂芬施瓦茨曼计算学院正式挂牌。这正是作者的英文名字。

有时候全社会就缺一个带头的,作者带头捐赠后,社会各界纷纷慷慨,不光是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了新学院,其他大学也宣布了类似计划。就连韩国也搞起来了,谷歌CEO施密特说,作者这个行为,可能撬动几十亿美元的资金,进入人工智能研究领域。

此外,他还投资了牛津大学,他要重新定位牛津的人文课程,以及研究人工智能和人类社会共存的问题,他的捐赠也创造了牛津大学历史之最,达到1.5亿英镑。不过我们也能看出,作者还是留了一手,把最前沿,最实用的硬核科技研究项目留在了美国,而清华苏世民书院也好,牛津也罢,更多都是文化和商业上的课程。这个也无可厚非,老齐也希望,我们那些伟大的土豪企业家,能够填补这个短板。不能总指望一个美国人来推动我们的科技发展。

最后,作者还列出了几个黑石的管理原则,比如他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远不被淘汰,要取得成功,你就必须有勇气打破边界,进军自己无权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企业要想取得成功,每个部门既要独立运转,又要相互协作,系统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造成损失。做个小企业和做个大企业难度差不多,你一样会有负担和压力,要保证创业成功,就必须全身心的投入。

在一个企业中,8分人才是执行者,9分人才可以执行和制定策略,10分人才无需指令,就能主动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将业务带到新的高度。

这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了,也是黑石创始人苏世民先生一生的荣辱成功的总结,听完之后,你有怎样的感悟呢?我们可以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