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搭建一个多元资产配置?
今天我们找来一本做FOF资产配置研究的书,叫做慢即是快,作者是杨培鸿,原来在社保基金理事会任投资经理,后来又去了易方达基金,如今在容光私募负责FOF基金的运作,他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多元资产配置,在这本书里,也能给我们的投资带来一定的思考。这本书写的比较学术,所以一般的朋友可能看起来不那么顺畅,这就很有必要老齐给大家翻译一下。
多元资产配置,其实定位十分清晰,就是以目标为导向的一个解决方案,追求的是稳健长期收益,而并非是一夜暴富,所以做这种配置的,就不要再去问,为什么涨幅不如谁谁谁,不如他们就对了。投资市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盈亏同源,暴涨之后一定会有暴跌,
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控制回撤,所以就必须先从控制涨幅做起。
最近20年,多元资产配置,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作者提供数据,2001年初才1000亿美元的规模,2018年底已经是3万亿美元规模了,年增速达到了20%,规模暴涨的时间点,刚好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吻合,尤其是2013年之后,美联储缩表,市场波动更大,大家追求稳定回报的心情也就更加迫切了。
所谓多元化资产策略,其实就是原来的平衡型策略,最经典的就是股6债4的组合,既考虑了长期增长的需要,又考虑了稳健,有40%的债券,足以应对一般的市场风险。这个东西大多数时候都是攻守兼备,但是在特殊时期,却表现不佳,比如70年代的大通胀之下,股债双杀,而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时候,股6债4的组合回撤幅度也高达34%,虽然低于指数的50%,但是3成跌幅也足以令投资者心态崩溃。这就说明,平衡策略,依旧是有缺陷的。
股六债四,在遇到股债双杀的情况依然是有缺陷的,不一定能抗得住
有不少资产管理人,都对平衡型配置做了改进,加入了战术性元素,有人用黄金,有人用衍生品,目的就是要在熊市里面,对冲下跌,并且跑出一些绝对收益。后来衍生出了一套,全球战术资产配置,GTAA策略,也就是把全球主要股票市场做配比,然后债券也要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然后还要配房地产和风投,所以可想而知,他的投资标的大比例的分散掉了,但这套策略生不逢时,他出现在了80年代美国大牛市当中,由于对股票持有不足,所以收益不怎么样。直到互联网泡沫破裂,投资者遭遇巨大损失之后,全球战术资产配置,才重新获得青睐。
一开始的配置,基本就是股票和债券的选择,所以其实本质就是择时,但随后资产越来越分散,国内股票的占比也越来越低,择时的必要性也就越来越小了。
多元资产策略,通常都是要先做收益和风险的测算的,也就是说,未来要承担什么波动,拿到什么回报,其实在投资之前就能够算的明白的,通常都是用底层资产的贝塔来计算收益,举个例子比如持有股票60%,债券40%,那么股票的长期回报就是年化10%,那么你这部分的贝塔收益就是每年6%,而债券年化回报只有4%左右,那么也就能贡献每年1.6%的回报,这样股6债4的组合,回报只有7.6%,当然现实中可能会略强一点,如果要做再平衡,能够增厚1个点的业绩,如果不做再平衡,股票越涨占比就会越高,所以也会拉升长期业绩,所以股6债4,最后应该能到8.5-9.5%,问题不大,比只持有股票,应该差不太多,但回撤和波动要小很多,这个后面会有具体的数据分析。
那么风险怎么衡量呢,作者说,也是3个指标,期望波动率,尾部风险,特异性风险,(期望波动率就是业绩稳定性,尾部风险,说的是在极端情况下,最大回撤的控制,这是最重要的一种风险,一般老齐用股市极端情况下回撤50%来计算。特异性风险,就是组合里面,没有被覆盖的个股或者主题投资等等),比如你拿了沪深300,但还拿了一定量的宁德时代,沪深300最大跌幅可以按照50%计算,那么宁德时代呢?50%恐怕就控制不住。
每个组合都有业绩比较基准,比如最常见的,平衡型产品,用的是6040的业绩基准,但也可以根据管理人对资产的细分,比如风格,债券种类等等带来更多地溢价。一般情况下,平衡性组合,波动率在10%,相当于股票风险的三分之二,但他的尾部风险较大,也就是说,在股票市场遭遇极端情况下,那么回撤就会变得很大。
国际上来看,先锋领航威灵顿基金,是历史最久远的平衡产品,已经到现在90年了。从76年以后的数据表现来看,年化回报8.6%,与标普500指数持平,风险是10.55%,大约是普500的三分之二,最大回撤是32%,也远低于标普500的52%。从风险贡献来看,90%来自于股票资产,债券基本上没啥波动,随着美国十年期国债,不断走低,债券也是不断走高的。
债券在一个资产里最大的作用,就是降低组合的波动率,股债相关系数越低,分散化效果就越是明显。以咱们的沪深300指数和中债7-10年指数来说,沪深300的年波动率在24%,而中债是3.8%,所以你想要什么样的波动,就在里面添加多少债券,比如我想要把波动控制在6%以内,那么就要加入80%的债券,3.8%的80%=3.04%,24%的20%=4.8%,两个加起来波动率就是7.84%,但是,股债之间还有不相关性,所以还要扣除掉一点,整个组合的波动率就降到了5.68%。这样极端情况下,也不会打穿你的心理预期。当然股债相关性,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作为一个组合的维护,我们也要关注这种变化,如果股债相关性进一步降低,那么其实我们是可以加大一点股票配比的。比如之前老齐给大家讲的,在衰退周期的后期,股债双杀之后,利率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债券牛市回归,而股票还在熊市当中,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了得到同样的波动率,可以加大股票的配比。此时增加股票,只会增加未来的收益,不会提升风险。
有一些机构是做绝对收益策略的,这个策略很吸引人,也就是说,任何时间点都能赚钱,但是其实很让人失望。因为绝对收益意味着把所有资产的贝塔风险都对冲掉,就剩下绝对收益,这非常困难,而且绝对收益也所剩无几,长期回报反而比较低。所以后来大家又不喜欢这东西了,开始还是倾向于对市场做出一定的预测,至少也要在资产之间,进行一定的腾挪。
还有一种绝对收益,是以时间为维度的,也就是说,在一段时间之内达到目标就可以了,一般就是现金+5%,或者通胀率+3%,周期通常在5-15年,也就是一轮市场牛熊之下,实现这个目标,还是相对简单的。作者列出一个公式,对冲的基本思路就是,现金回报+阿尔法+购买看涨期权+卖出看跌期权,不过,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了负利率时代,这也就意味着绝对收益策略的回报,未来会越来越低。所以这种绝对收益策略其实并不太靠谱,相当于主动放弃了成长。
有人也习惯于买入看跌期权,相当于给组合提供了下跌保护,如果市场下跌,那么看跌期权就会产生收益,但作者说这个也不可取,因为市场是在不断地上涨的,所以持有看跌期权,会产生较大的损失,甚至反而让你的波动率增加了。他做了一个实验,长期持有卖出看跌期权,负负为正吗,相当于就是做多了,结果年化回报率比标普500指数还高,回撤也比标普500小的多,也就是说,出售下行保护,会取得更好的收益,那么持有下行保护,效果就刚好相反。这点老齐基本赞同,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保护的,承担一定的波动,会取得更好的回报。但是特殊情况之下,有时候还真得买点保险才行。
老齐多说一句,对于期权来说,其实波动率就代表着收益,隐含波动率往往要大于实际波动率,简单来说就是,卖出看跌期权的人,在大多数的时候都会从买入看跌期权的投资者那里得到差价。大家如果还不理解,想想保险公司,他们为什么能够敢于承保,就是通常情况下,出保的费用,要低于投保的费用。
之所以用现金+5%的收益率作为目标,是因为美国股市相对于债市的超额回报差不多就是6%左右,再加上可能不是满仓,所以大家也就都用到了现金+5%这个目标,他是比较切合实际的,牺牲了很小的回报,换来的是波动率的大幅下降。所以会比较受到市场欢迎。明天我们结合一个具体的绝对收益策略,来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操作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2】绝对收益策略和风险平配策略
今天我们继续讲这本书,慢即是快,昨天说到了绝对收益策略,作者举了个例子,标准人寿的绝对收益策略,他就是滚动3年的周期内,产生现金+5%的绝对收益,他是一款,方向性绝对收益策略,最大的优点就是回撤控制很强。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他也只回撤了8%。不过收益不太理想,2006-2019年的数据显示,年化收益率只有4.82%,高于全球股票的3.73%,但是低于全球债券的4.55%。也就是说,如果你选择这个策略产品,在这13年的时间,其实还不如去买债券划算。当然,人不是神,不可能有前后眼,在保有获得更大收益希望的情况下,拿到一个债券的年化回报,其实也说明这个策略足够优秀,只是生不逢时。赶上了这13年全球股市表现不佳。主要就是因为2008年,全球很多股市回撤过大。
这种策略,最大的挑战在于,如果股票市场上涨,主要是单因子驱动,那么他一定是跟不上的,肯定会造成股票暴露不充分。业绩大幅跑输。比如很多管理公司在96年就不看好美股了,结果一路降低仓位,造成了极大的业绩压力,甚至流失了40%的客户。这种极端的行情,其实是对价值投资,组合投资最大的伤害。老齐未来可能也会面临这种情况,所以我最怕的其实不是市场波动和下跌,我最怕的就是市场大涨,一旦大涨,大家的心态也就不能平静了,看到老齐的业绩,完全跑不过其他激进的基金经理,于是就会骂骂咧咧离开,但别忘了2000年之前,也有不少人教巴菲特投资的,2000年之后,这些激进的投资者则损失惨重。所以我们总结,单边大牛市,绝对收益策略一定跑输,但流动性收紧,会从回撤上重新找到优势。后来居上。那么有人说了,能不能人为调整一下呢?那就是另外一套策略了,需要靠人为去进行择时了。
下面我们再看看风险平配策略,之前我们教给大家的,更多都是资产比例配置,比如股票占多少,债券占多少,那么这个比例该怎么确定,他背后的逻辑就是风险。作者提供了一个风险平配策略的指数,这个指数的目标就是把波动率控制在10%,90年1月到2018年8月,年化收益率是7.44%,收益率跟股票差不多,但波动和最大回撤都要小的多,桥水基金的全天候策略,其实也是基于风险平配策略,只不过他是基于宏观因子变动的,也就是先用增长率和通胀判断周期,然后在这个周期内,做资产风险的梳理,比如在复苏周期,股票风险较低,就会多配股票,而在衰退周期,股票和债券风险都不小,股6债4的组合已经不能满足风险平配的需要,于是他就加入了对冲资产黄金。
2016年是中国FOF投资的元年,多元资产投资的概念也越来越普及,这点老齐也是十分认同,现在管理人们正在摸索中前进,但是还没有人可以提供一个标准化的爆款产品,但其实市场是有需求的,当大家熟悉这种长期配置之后,其实也就避免了快进快出,波段操作,反而可以赚到很多的钱。2022年,老齐要做的就是争取填补这个空白。其实在长期的范围之内,实现一个稳定的年化10%并不困难。这个收益也能让绝大多数投资者满意。甚至不再去做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这个理念,跟多元资产投资的理念,基本是吻合的,往小了说能为千家万户创造稳定的现金流,缓解社会焦虑,往大了说,也会形成稳定市场的力量,成为市场的压舱石。我们换个角度来说,接受这个理念是你唯一的选择,接受这个理念你有100%的概率长期获得年化10%,如果不接受这个理念,你有90%的概率长期亏损,5%的概率收益低于国债,3%的概率拿不到年化10%,只有不到2%的概率,才会超过这个收益。所以一个是100%的10%,一个是2%的假设是20%,预期回报一比较你就知道了,10%对0.4%,这差距差的太大了。傻子都应该知道怎么选。但很遗憾,没有听老齐读书的人,99%可能都属于傻子。
要想在资产配置上获得更多地回报,其实就需要择时,也就是你得保证自己在股票好的时候买股票,股票不好的时候买债券,作者统计了择时的数据,1991年到2019年,7173个交易日,1美元投入标普500指数,最后变成了16.17美元,年化收益率是10.26%,如果错过了最好的20天,那么期末资产就变成了5美元,年化收益立马腰斩到5.81%,如果错过了50个交易日,大家想想会有什么后果,期末资产只有1.55,也就是说,你已经没有回报了。所以为啥总在苦口婆心的劝大家,尽量少择时,因为择时的容错概率其实十分的小。50个交易日,在7173个交易日当中,只占了千分之7,如果换算成一天的时间,86400秒,千分之7,大概是604秒,相当于10分钟。一天当中你错过了10分钟,就相当于没有收益了。可怕不可怕?
当然有错过大涨的,就有躲过大跌的,如果你从1991年初,1美元投资标普指数,错过了100个最差的交易日,那么到2019年会获得927美元,收益是买入并持有策略的57倍,年化回报达到27%。国内其实也是一样,2007年到2019年,沪深300的年化收益率是6.86%这个数字并不高,但是如果你错过了最好的20天,就直接干成了负收益。而错过了最差的20天,那么收益直接就能超过年化20%。
所以择时是一把双刃剑,而且两面都很锋利。成功的关键在于,抓住上涨,但又能避免下跌。这个就太难了。现实中,如果你总想避开风险,那么很可能就会错失大涨,如果你不想错过大涨,又容易遭受大跌,因为越是到牛市后期,其实大涨的概率就越大。但这个时间点,其实长期风险也会在加剧。相反,越是在底部的时候,跌的也就越快,但长期收益也出来了。而且,最倒霉的是,波动加大之后,往往大涨大跌还连续出现,前一天大涨,后一天就大跌,这种情况在牛市后期,经常出现。所以你很难精确地把握到每一天。总之,择时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很容易让你错失重大机会。
威廉夏普做了一个测试,34年到72年,这段时间其实美股涨幅很不错,他假设牛市的时候就持有标普500,熊市的时候就退出持有国债,假设自己是上帝拥有完美择时能力,最终期年化收益率也不过是14.86%,略高于标普500指数的10.64%,所以这就告诉我们,即便你是上帝,你也很难利用股债策略,跑出长期超过年化15%的回报。要想再拿到更高的回报,就得去精选公司了,就是巴菲特的那套逻辑了。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基金经理们,更倾向于选股,而并非择时。有时候明明看到市场要跌,他们也一动不动,并不是他们不上心,而是择时策略的天花板,要比选股策略低的多。要知道一买一卖才是一次成功交易,所以,你即便有80%的精度把握,也就能保证一个盈亏平衡。更别说超额收益了。
还有一个统计也很有意思,通常我们认为,能跑赢市场的都是那些做成长的基金经理,但作者说,这种基金往往损失最大,因为他们依赖的判断更多,择时也更多,相反价值型基金,资本加权回报和时间加权回报最为接近,也就是说,择时越少,判断越少的东西,损失越小。另外,所有基金的时间加权回报都低于500指数,说明股票型基金,作为一个整体,其实并没有创造出超额回报,这有费率的拖累,也有主动基金择时选择,降低了效率的因素。A股也是一样,长期看,主动基金的回报都不低,但是这里面有些幸存者偏差的因素,一些清盘的基金没有计算在内。如果综合算下来,其实股票型基金,并没有跑出优势。
资产轮动尚且如此困难,但很多人竟然还热心于行业轮动,听起来很美妙,如果作对了也确实能带来巨大的回报,但是问题是谁能做的到呢?
正是因为择时极其困难,选股对于大资金来说,又会有巨大的限制,所以多元资产配置成为了唯一选择,特别是社保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要做长期资产配置,只能这么做。管大钱和管小钱,完全不是一个思路,有些基金几亿能做的很好,但是做好了之后膨胀到十几亿,甚至上百亿,然后就快速迷失了。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也就告诉我们选股策略,也是不具备可持续性的。即便是巴菲特也一样,当他规模变大之后,长期回报也就跟标普500差不多了。明天我们再来讲讲,资产相关性分析。
【3】资产的回报来源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慢即是快,昨天我们说到了,通过择时获得超额回报是十分困难的,一般资产的回报来源,就三大方面,贝塔,阿尔法和过渡地带,所谓贝塔,就是市场的大类回报和策略回报,阿尔法就是我们选股和择时的能力,得到的超额收益,注意这个超额有可能是正的有可能是负数,甚至绝大多数阿尔法都是负数。至于过渡地带就是另类的风险溢价,有时候我们管他叫做聪明的贝塔,比如一些特殊的策略,像我们常说的高股息率,高ROE,或者低估值,这些策略,就能够建立很多优势,当然这些优势,都要通过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够体现出来。
国内市场上,也有很多专门捕捉聪明贝塔的基金,作者列了一张表格,比如嘉实基本面50,华泰柏瑞红利ETF,华宝标普500中国红利,申万沪深300价值等等,这些基金规模有大有小,表现也不太稳定,有的时候,短期之内业绩表现不出来,比如嘉实基本面50指数,160716,如果从最近5年开始算的话,表现还不如沪深300,特别是2019年和2020年,连续跑输指数,2020年这么好的市场,他才只有2%的回报。让人大跌眼镜。所以聪明的贝塔,并不代表一直聪明。拉长到12年这个周期的话,超额收益是40%。
另类风险溢价,现在已经是多元资产配置的一个重点元素,因为通过这个,可以获得更多长期的回报,而且他的策略容量也足够,可以支持大资金的买入。不过,其实老齐多说一句的是,随着金融研究的不断加强,这种策略溢价也会逐渐降低。因为买的太多了,大家也都是用这套方法去买,所以就会导致这部分公司价格偏高,那么就会降低长期收益率。所以这种另类风险溢价,一般只适用于熊市。在牛市里面,其实表现不会很好,就像嘉实基本面50一样,2020年可以用非常糟糕来形容。
作者列了个表,有常见的另类风险溢价的收益,期货趋势收益率5.19%,做空波动率是9.79%,美国质量8.43%,全球质量6.72%,这些其实都很不错。而且他们的波动率都比较小。再加上相关性系数比较低,这些策略,可以成为我们资产配置的有效补充,会让整个组合更加平稳,同时也不丧失收益性。不过作者也提示,另类贝塔,并不是越多越好,他在长期是否一定会产生超额回报呢,其实也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举个例子,我们还拿嘉实50说事,按说5年时间足够长了吧,这5年里面有熊市也有牛市,还有震荡市,但是嘉实50并没有跑赢指数。所以他缺乏确定性,那么未来有没有可能10年也跑不赢指数呢,当然有可能。所以另类贝塔的超额收益只是大概率发生,但是并不必然发生,虽然长期会发生,但是这个长期有多长,很难确定。
FOF逐渐在我们这里流行,目前来看,私募股权基金FOF和对冲基金FOF,是两个主要的形态,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业绩差距太大了,比如最好的私募股权基金,年化回报是30%,而最差的是平均每年亏7%,相差这么大的情况下,平均数就没啥意义了,所以需要有更专业的力量和技能在里面优中选优。相反,像固收这种市场,大家业绩差距很小,基本都是3-6%的收益,那么自然也就没必要再花钱请人来帮我们筛选基金了。所以越是鱼龙混杂,差距巨大的市场,就越需要专业的力量。
做组合投资,也需要对整个的宏观有所把握,比如作者列出一张表格,在1960年到2009年,美国不同资产在不同经济阶段的平均回报,这个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时间最长的就是复苏阶段,复苏期价值股表现最好,其次是小盘股,然后是高收益债,房地产,和信用债,最差是现金。
再通胀阶段长度排名第二,你也可以理解为复苏之前,衰退之后,小盘股表现最好,其次是价值股,然后是信用债,高收益债,再次是现金和地产,最差是商品,
第三长的周期是过热期,这个肯定是商品大涨的时候,地产排名第二,价值股第三,然后是小盘股,
最短的就是滞胀周期,这个阶段,小盘股表现最好,其次是商品。
不过老齐对这个统计,也有一定的疑问,他也会受到其他的一些事情的干扰,可能不光是经济周期在起作用。对于周期的宏观研究,其实就属于定性分析,属于战术打法,这种战术要建立在战略的基础上。可能很多人还理解不了,战略和战术的区别,老齐举个例子,比如我们三大战役,先打东北,封锁锦州,防止国军难逃,再打淮海,打掉徐州这个钉子,最后通过平津战役,让傅作义无心恋战,和平解放北平。这就是战略设计,具体锦州怎么打,徐州怎么打,那都是林彪和粟裕的战术问题。所以西柏坡给的指令就是战略安排,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军部做出的就是战术安排。
放在大类资产配置当中,几个资产怎么摆,各自摆多少份额,这就是战略配置。需要的是定量研究,具体资产中,配置什么风格,那就是战术配置,需要定性分析。此外还有其他的工作,比如把策略包装成什么产品,封闭不封闭,费率多高,怎么寻找投资者,以及如何选择管理人等等,这些都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有些策略是很好的,但是因为产品设计一塌糊涂,最后也还是卖不出去。
作者是社保基金理事会出来的,所以他对于战略资产配置,有很深的体会,主要考虑3个要素,回报要求,回报路径,还有投资期限,啥意思,特别是回报要求和回报路径有啥区别?比如过去20年,有的公募基金业绩非常好,能够拿到20%的年化回报,堪称神级表现,但是他的回报路径波动过大,所以很难有人一直坚守,也就是说,看起来他为投资者赚了38倍,但其实几乎没人切实拿到了这个收益。非但没赚钱,有的甚至还亏损了。比如彼得林奇是世界上最好的基金经理,年化回报29%,但是麦哲伦基金统计,有6成投资者还是亏钱的。A股也是如此,比如朱少醒,2005年就执掌富国天惠成长,2020年的时候,号称公募收益之王,年化回报最高的基金经理,但是2021年初到2022年初,基金回撤幅度达到21%。所以这就告诉我们,再好的基金,也会有回撤,盈亏同源,要想要超额业绩,就必须忍受一定的波动。但返过来说,恰恰是这个波动,让很多人,不但没赚到钱,还赔了很多钱。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股市跟国债一样,每年10%,一直往上涨,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会赚钱赚的很舒服,但股市他偏偏就是进三步退两步,这让很多人心态产生了波动,总想只进不退,结果却搞成了只退不进。而我们做多元资产配置的目的,就是要把股票投资,还原回去,实现每年稳定的10%,即便不可能做到每年10%,那么我们也争取做到3年30%,或者5年50%。把时间拉长,其实我们的回报承诺是可以做到的。时间越长,反而越容易确定。比如10年翻一倍几乎是确定的,因为即便是震荡市,指数10年不涨,那么这10年的低点到高点,他也一定会有一倍的空间。
西格尔教授一直说,股票风险被高估了,长期范围内,股票的风险,甚至低于短债。他在股市长线法宝里说,如果将时间拉长到50年范围,扣除通胀之后,股市的长期回报就是6.6%,所以对于一个管理人来说,他要考虑的就是多少回报,多少波动,目标期限,而对于一个投资者,你也要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多少收益,我的钱多久不用,能承担多大的回撤。这里面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最大回撤,一般人都有盲目自信,认为自己能承担50%的回撤,但其实20%已经慌得一比了。所以这块最好谨慎,你认为自己能承担的最大回撤,要除以2,来处理。这就是人性。
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之后,就可以倒推资产策略了,比如我只要9-10%的年化回报,承受波动20%以内,投资期限5年,那么其实对我来说股6债4的组合就是最合适的。有些人可能只需要6-8%的回报就够了,那么你其实股3债7就可以实现了。完全没必要去承受过量的风险和波动。当然这只是多元资产配置的第一步,也就是我们说的战略分析,之后还有很多工作,比如要看是市场估值,还要看超额收益来源。这些战术定性分析,也会让我们的收益率发生根本不同。从而影响我们的配置决策。咱们明天接着讲。
【4】把战略性配置做好!基础回报就有了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慢即是快。昨天我们讲到了第一步,根据我们的实际需求,先完成战略性分析,也就是你大概要怎么配置你的资产,要先确定出一个比例。
接下来,就要看估值和周期了,不同的估值,其实未来的年化预期回报是不一样的。比如标普500指数100年的数据来说,估值最低的10%,那么未来1年的预期回报甚至能到20%,未来3年能有14%,未来5年能有13%,未来10年达到10%没问题,但如果在估值中位数,也就是50-60%这个区间那么未来的预期回报就直线下降,未来5-10年,可能也就只有5-6%左右的回报。那么如果是最高的10%的区间呢,也就是28倍PE-44倍PE之间,那么长期回报甚至是负数,也就是说,10年可能都赚不了钱。所以我们做资产配置的时候,不是静态的,而是要动态起来去看。到底处于什么水平,这决定了你未来的回报。
当然也决定了你的风险,同样还是标普500的数据,最低的估值档位,未来10年的平均回撤,也就只有14.56%,如果要在估值最高的10%,那么回撤幅度平均就是23%。所以估值不一样,风险和回报都不一样,低估值之下,才有低风险高回报,相反,高估值之下,基本就是高风险低回报了,那么对于高风险低回报的资产,肯定是要尽量少配的。
所以,资产配置并非是一针就好,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用的,比如国际上最著名的60-40策略,60%投股票,但是如果在市场高点去进行这个配置,那么年化回报也是非常低的。即便你不断地再平衡,也很难让收益回正。所以作者认为,应该以固定的频率去评估组合,看看该组合现在在什么估值点位上,未来的预期收益率是多少,如果未来的预期收益率明显降低,风险明显增加,那么就要降低权益资产的配比。老齐也通常是这么做的,而且对市场估值这个数据,要进行每周追踪,当市场估值明显提升或者下降之后,都要重新启动对于组合的评估,并审视未来的风险收益,是否还能够满足组合的目标。未来目标和已经完成的目标,通常都是相对的,未来预期减弱的时候,通常我们已经赚了很多钱了,那么这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要锁仓,相反未来预期明显增强的时候,肯定是遭遇了市场大幅下跌,那么我们的组合也会回撤遭遇了损失,那么就要考虑是否加大权益资产投入,追回损失。
资产配置其实就是将风险分散,让他们相互对冲,从而把收益率变得更加平稳,大家都管这个叫,分散化是免费的午餐,但是分散化也绝不是越多越好,根据数据显示,在资产数量从1个增加到8个的时候,收益风险比迅速上升,也就是要么提高收益,要么降低风险,但是在从8个往上加的时候,基本上就不会再升了。也就是说收益风险比的改善是有极限的。对个股的投资也是如此,如果你持有12-18只个股,基本就能实现最大的分散化效果。也有研究表明,在持有21-25只个股的时候,基本上非系统性风险就消失了。他就会跟这整体股市进行波动了。有的基金经理,当管理规模足够大之后,就经常这么干,比如南方优选的基金经理骆帅,他的持仓都在50只股票,那么基本就等于指数了。他的思路就是,在指数里拿最好的行业龙头,保证我长期我跑出优势,但短期基本就跟整个沪深300指数同涨共跌了。
另外,我们还要把眼界放开,关注全球的各类资产表现,有的时候本国股票资产表现不佳,预期回报不足,但是全球其他国家,可能正在充满机会。比如2003年到2018年,对冲基金就表现很差只有1%的年化,但是发达国家股票年化回报是7.5%,沪深300是8%,新兴市场股票达到9.3%,债券方面,全球债是4.2%,中债是3.8%,这段时间商品表现最差,年化回报是-2.7%。之前我们也讲过类似的东西,比如70年代美国大通胀,但是投资日本还算不错,90年代日本很糟糕,美国又表现很好。不过作者也提醒大家,历史数据其实只供参考,历史跟未来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过去回报很差的市场可能还会因为均值回归,在未来获得很好的表现。另外,未来回报区间,跳出历史数据,也属于正常现象。股市是投资者情绪的晴雨表,一旦情绪上头了,其实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根据历史预测未来,其实只是一个大概率而已,并不代表绝对发生。大家要有这个心理准备。
下面我们说说资产类别,常见的就是股票,利率债,信用债,私募股权,地产,商品,对冲基金等等,这里解释一下,利率债,就是国债,国开债这种,没有信用风险的债券,而信用债说的就是企业债,一些项目债,是有可能会暴雷的,私募股权指的是那些风险投资,投那些不上市公司股权的基金,这些基金通常跟二级市场的关系不太大。纯粹以企业经营为导向,企业做出来了,他们就获利颇丰。
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时期,也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信用债这个东西,在利差极小的时候,就只能当成利率产品来使用。另外,信用债和利率债,在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差异,比如在美国,国债收益率跟信用利差就是负相关,国债收益率高的时候,一般经济表现不错,信用补偿少,所以信用利差就比较低。但在中国就不是这样,国债收益率和信用利差同向波动,这和我们一直强调刚性兑付有关,投资者对于信用风险关注度并不很高。所以国内的逻辑就变成了,投资者再跟央行对赌,经济不好,你就会放松流动性,所以一般利差的低点,就是国债收益率的低点,也即是说,大家觉得没啥风险了,马上就要刺激经济了。利差的高点,也是国债收益率的高点,预期央行马上要收紧流动性的时候,才是信用风险最大的时候。
如果未来我们完全打破了刚性兑付的传统,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信用利差会表现得跟美国一样,也会逐渐的变成反向波动。另外,一些资产也一样,都属于复合型资产,比如房地产既有股票的权益属性,也有债券属性,还有汇率的风险暴露,所以资产配置并不是简单的把资产拼凑在一起就可以了,有效的资产配置,必定是配置风险而不是配置资产。股票资产是所有资产中,长期回报最高的,也是现在唯一能跑赢通胀的资产,如果要想长期获得满意的回报,让资产保值增值,就必须要持有相当一部分股票资产,但是这个也不是越高越好,起码在咱们的股市上,6-8成仓,反而是收益最高的,比满仓沪深300回报要更好。
另外,不同的经济周期,对于资产配置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人都热衷于去做经济周期的预测,但是很难做到准确,所以这样让很多投资者比较困扰,到底该怎么使用这个周期理论来增厚收益,老齐的做法是用排除法,我不能确定,现在一定是什么周期,但我应该能有把握先确定,现在一定不是什么周期。先把肯定错误的答案排除了,这样我们其实也就增加了自己的胜算。其实在国内研究就经济周期,要比美国更容易,因为我们更多地受到了政策的影响,跟着央行做,基本八九不离十。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比央行慢一点,一般央行明确刺激经济的时候,我们要等上3-6个月再下手。而且,周期这种东西,有时候你一眼看不出来,但等等其实就会越来越明显了。所以没把握就等,等到有把握再出手。不要走入极端,有人一下看不懂就放弃了,也有人非要在当下做个结论出来,这两种心态都是不对的。
总结一下,从资产类别来看,股票部分未来都是重中之重,而随着持续的降息,甚至负利率时代的到来,债券部分的战略作用正在逐渐下降,甚至未来不排除被现金和另类资产给取代。而在世界的变动之中,很多另类资产,其实会有更好的组合收益,比如一些CTA策略的基金,还有一些衍生品量化基金,可以很好的分散市场风险。如果有更长期的投资需求,其实私募股权也是非常好的选择。他们虽然周期很长,基本上12年一轮,但是一些好的产品收益会很可观。明天我们再来讲讲,关于股票的长期回报预测的问题,有些预期回报,其实在纸面上是能够算的明白的。
【5】股票长期回报的预测
今天我们来看看股票长期回报的预测,战略资产配置很重要的一个输入变量,就是资产的预期回报,虽然这个东西他只是一个历史回测值,特别是在波动较大的市场上,还会有巨大的风险,但这项工作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不可替代。这也是我们唯一的能够有效管理的方法。
资产长期回报预测,一般有三种方法,历史数据,需求模型和供给模型,历史数据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东西,但是他有比较多的局限性,很难对未来形成指导意见,需求模型指的是各项风险因子,来分析如果投资者承担了风险的情况下,应该会得到多少风险补偿,基于风险溢价的模型,大多采取了这种方法,应用也比较广泛。供给模型说的是资产的回报,拆分成一系列组成因素,以搭积木的方式来得出资产的回报。作者说对于资产的长期回报预测,其实更多地用到的就是供给模型。
下面我们来看,经济增长与盈利增长,长期来看,全社会企业盈利占GDP的比重相对稳定,比如美国,一般企业利润占GDP在4-8%之间,最近几年高一些,但也就在10%,有这个稳定的预期在,投资者可以预期长期总的盈利增长与GDP应该是大体匹配的。那么这就接下来有两个结论,1股息增长与经济增长有关,2股息增长一定会比经济增长慢。根据国外的长期数据研究,股息增长往往和人均GDP 的增速更为相关,股息也比人均GDP增速更慢。
中国的企业利润占GDP 的份额过去15年都在37%左右,但是这些年中国的股市回报,与经济增长其实并不对称。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我们的估值持续下降,逐渐与国际接轨,第二个就是不断地增发和IPO稀释了整个市场的涨幅,我们的A股只吃不拉,这个问题确实比较严重。作者做了统计,绝大多数发达国家股市都是股指与市值同步的,而我们国家从99年底到2017年7月,股指涨了4.4倍而市值增长了近20倍。每次牛市到来的时候,二者的缺口都变得十分的显著。现在中国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跟美国基本差不多了。很快就会超过美国。因为我们退市的数量太少,所以累计起来的速度就会很快。
市场上通常只有三块钱可赚,1是股息率,2是企业盈利增长,3是估值扩张,股息率来说,我们现在的股息率比较低,上证指数只有1.7%左右,而深圳甚至不到1%,而每股盈利方面,波动比较大,好的时候年度20%增长,差的时候甚至负增长,波动率33%。作者用隐含的每股盈利增长进行了调整,这个比较复杂,大家记住结论就行,调整后的每股盈利增长更加平稳,大概在8-10%的位置。他还具备比较强的均值回归特征,也就是特别高几年,就会跌下来,特别低几年又会高上去。
另外作者还发现一个规律,在持有期为5年的情况下,深圳的回报都要好于上证,平均来看,超额收益大概有6.5%,作者说是炒小票的热情,但其实创业板已经不小了,这可能更多地是一种成长溢价。美国其实也一样,小盘比大盘年化多3-6%。但二者的差距不会特别离谱,如果收益差距巨大的时候,其实也就该出现反转了。比如2016-2018年一直都是价值比较好,成长一直跌,那么这个肯定不正常。随后3年,特别是2020和2021年,二者得差出来40-50%个百分点,那么这时候可能就又要回归了。
作者说,在我们的股市上,中盘股其实盈利增长并没有比大盘更多,大盘的ROE甚至比中盘股更高,所以中盘的回报,基本都来自于估值扩张。找到收入来源这个很重要,这样在估值高企之后,你就不会傻了吧唧的期待用业绩去消化估值了。或者说,每次当你希望通过业绩消化高估值的时候,带来的都是失望。因为业绩他就那么多,甚至当你对高业绩带来憧憬的时候,连业绩也都是高估的。
另外,股债的预期关系其实也在不断变化的,比如之前老齐给大家讲的普林格周期,阶段一的时候,债券已经涨了,股市还没涨,再底部徘徊,这时候,债券的预期收益率变小了,而股市的预期收益率很高。但往往这时候,全市场都是很悲观的,比如2019年初,大家都觉得经济不好,投资不好做,如果你是一个风险厌恶的投资者,主要投资债券,那么此时其实你的预期回报反而是变小的。而那些激进的投资者,主要投股票的,那么在你感受风险最强烈的时候,其实预期回报也是最大的时候。正因为如此的拧巴,所以很多人才会错失低风险入场的机会,变得迟疑不敢行动。
资本市场假设对于资产配置来说十分重要,短期很难预测,但是长期回报基本上差不太多,而且几种资产之间也会有自然的平衡,比如某个十年,股票的回报不及预期,但是债券和商品通常会超越预期,反正当你把这些东西买在一起的时候,他总体的预期回报,确定性是比较强的。
作者介绍了一个TRS基金,也就是得克萨斯州教师退休基金,他是美国第七大机构投资者,也是全球第二十三大机构投资者,2018年有1540亿美元资产,他是以长期通胀水平+5%为收益目标,其实从2007年到2017年,他也就取得了6.6%的费后回报。他的配置方式是,50-64%配置全球股票,17-22%配置实际收益,这个包括房地产,基础设施还有能源,11-21%的部分配置稳定价值。包括国债,对冲基金和现金。所以他其实也是一个股6债3商品1的模型,跟桥水的全天候组合基本类似,好处是确实稳定,金融危机也损失不大,但坏处是确实收益不高,只能起到保值理财的作用,起不到投资的作用。老齐给你算笔账,年化6.6%,放在20年周期,会翻3.6倍,而年化10%则会翻6.7倍,所以最后二者收益能差一倍,那么就看你的意愿了,愿不愿意接受一点点波动,拿到10%的年化收益。当然不可否认,TRS已经是全球最专业的投资团队了。否则不可能规模做的那么大。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其实绝大多数投资者,对于能跑赢通胀5个百分点,已经是非常满意了。至于有人一张嘴就说,怎么也得年化15%,甚至20%以上,这种人基本上只有一个判断,那就是欠揍。属于无知者无畏,被市场修理一顿,也就踏实了。就跟我们小时候都想考清华,当科学家是一个道理,等被现实修理过之后,觉得能活着,有工作有收入就不错了。当个普通人,已经耗尽了全力。等你因为激进,被股市坑的倾家荡产的时候,就知道6-10%真的很香了。偶尔市场再给你加个鸡腿,能到15%,简直不要太美妙。
说完了战略资产配置,再看看战术到底该怎么打,其实绝大多数人都对这个最感兴趣,大部分人都是欠缺格局的,没人觉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战略家很牛,反而都觉得带兵打仗的都是名将,在中国永远是36计比孙子兵法名气大,但论历史地位二者压根就不是一个水平,反正老齐做了这么多年投资,经常被问到最苦恼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也别告诉我怎么配置,你就告诉我能不能涨,要不要买,买哪个就行了。战术配置,其实就是回答这几个问题的。
投资者进入市场,最大的威胁就是情绪,在这种波动的行情之下,情绪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时而贪婪时而恐惧,在牛市里,感觉老子天生股神在世,而到熊市里,赔的连孙子都不如,拼命的骂街,来掩盖心中的恐惧,发泄着各种不满,但是这些都于事无补。与其这样,你不如多思考一下,为什么赔钱。其实无非就两个错误,1买的太贵,2卖的太早。
如果说战略配置是在后方进行,大家相对理性,那么战术配置,就是针尖对麦芒,在战场上完成的,你要像一个将军一样冷静,避免受到情绪的干扰。所以他需要建立很多的流程。
比如我们需要一个多因子框架,单因子通常会失效,比如加息一定会让股市跌吗?不一定,经济好,股市就一定涨吗。也不一定。所以你的因子必须有很多,这样才能够交叉验证,从而获得更高的概率。比如利率下行,债券走牛,估值很低,央行宽松的信号明确。这些因子加在一起,告诉我们未来股市的预期回报率大概率不会差。明天我们就来具体讲讲战术资产配置,到底该怎么做,需要建立哪些流程。
【6】战术资产配置的因子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那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慢即是快,昨天说到了战术资产配置的因子,其实大概会分为,估值类,周期类,基本面类,技术类,还有风险偏好类,这些也是根据投资期限,从长到短排序,也就是说你要是着眼于长期投资,就要关注估值,关注周期,而如果你只想短期获利,那就关注技术,关注风险偏好。长期投资一般都是左侧策略,短期投资一般都更加关注右侧。能不能左侧和右侧结合呢?答案是不能,容易被整成神经病。左侧必然是越跌越买的,而右侧你就要止损了。所以买入之前,应该想清楚,自己到底是哪种投资者。
估值类信号又分绝对估值和相对估值,相对估值说的是那些什么市盈率市净率这些东西,是让你拿来和其他比较的,绝对估值就是自己跟自己比,算未来现金流贴现,看多少年能收回成本。周期就更复杂了,有宏观经济周期,还有市场风格周期,但周期说白了,其实就是投资者情绪的钟摆,实际变动不会很大,只是投资者的情绪,放大了这种变动。所以老齐认为,最重要的周期,就是情绪。任何周期,也都要放在投资者情绪的框架下去研究。比如我们常说的,业绩是很好,但他到底有没有投资者想象的那么好,这个就不一定了。
在战术配置的时候,首先应该看天时,也就是大环境,看看全球怎么样,现在万德全A指数,已经跟全球指数相关性越来越高了,所以如果全球环境很不好,那么阻力就会非常大,作者说60%,都会跟全球股市的变动有共振。债券也一样, 无论国内资产有多么特别,他终究会跟全球联系起来。主要因为,现在大家都通过一些大型的指数基金,还有海外的投资机构,全都交叉在了一起。美国一跌,MSCI中国指数基金就会被赎回,搞得我们这边也会有资金抽逃。不过独善其身的事也不是完全没可能,这就需要国内的某些因素特别强,而国际上的负面影响没那么强。所以我们通常要分析国内的股票市场,也会先分析国际市场。先看看美国处于什么周期,再看看我们是什么周期。比如2022年初这个时间点,美国加息,我们降息,信号完全相反,这就是比较难判断的时间点。下一步就看谁的意愿更强烈了,老齐认为,美国紧缩的意愿,肯定没有我们稳经济的意愿更强。只要美股抗住不崩,那么A股就会有机会。而美国加息的目的,肯定也不是为了把美股搞崩,甚至还十分担心他会崩溃。
作者按照美国的经济增长做了个表格,当经济增长水平达到3.5%-5%的这个区间内,他的年度平均回报是最高的,能达到10.21%,最大年度回报,和最小回撤都出现在这个区间之内,经济增长很高的时候,比如8%,甚至超过8%,并不代表什么好事,最大回撤明显提升了不少。当然经济增长低于2也不行。这个数据还是挺有意思的,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后面估计也会掉入到这个区间之内了。
我们最熟悉的周期理论就是美林时钟,他认为周期驱动资产回报,这套理论逻辑是没问题的。比如复苏阶段投股票,是因为业绩会逐渐上升,而且越来越好,过热阶段投商品,是因为大宗商品涨价预期强烈,滞涨阶段拿现金,是由于资产价格全都过高了,衰退期等待央行刺激,带动市场利率下行,所以可以投债券。所以美林投资时钟,其实就两个维度,一个是经济增长,一个是通胀,他们分别上涨下跌,划分了四个时区。对应了四种不同的资产。
作者对于美林时钟也做了改造,他不用GDP来区分经济,因为GDP比较滞后,误差也比较大,他用复合指标,做了一个中国经济增长跟踪器,在2008年之后,波动十分明显,比如2014年跌下去,2015年直线拉升,2016年又跌下去,2017年再从谷底拉起来。
通胀方面他也要做改进,认为PPI向CPI传导并不顺畅,这导致了中国的物价剪刀差波动过大。所以最后你也不知道到底该看PPI还是CPI,他改进之后的通胀跟踪器,在正4%和负4%之间波动,接下来他用经济追踪器和通胀追踪器两个指标,再重新定位美林时钟。在2006到2019年这个时间区间,可以产生年化12.6%的年化回报,波动率是16%,月度正收益的频率达到了75%。而同期上证指数只有5%的回报,中证综合债只有3.83%的年化。商品更低,只有0.72%。
很多人认为A股 是政策市,与经济无关,但其实并非如此,我们的股市涨跌,其实也与企业利润的基本面,甚至ROE的波动完全正相关。不可否认政策是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政策也不是万能的,离开了业绩变动这个背景,政策也是无论如何推不动的。其实没有一个央行行长,证监会主席,愿意让股市暴跌,但A股暴跌,在之前却屡屡发生,就是这个道理。当你炒估值太高了,资金无以为继了,经济和业绩又出现拐点,那么投资者的情绪肯定会向另外一个大方向快速的波动,老齐总是说,经济的波动其实就是从4到6的波动,但投资者情绪的波动,却迅速从0涨到了10,甚至可以没有中间的任何过度。
在投资中,我们必须客观评价政策的表现,但是也不要把他过于神话,只能把政策当成一个重要因子,不能把他当成唯一因子,还需要去关注其他的东西,比如基本面,估值等,做综合研判。
至于企业盈利,跟经济增长相关度很高,但是却又并不完全一样,经济增长快的时候,很多高效率公司可能并不上市,比如华为这样的企业在中国其实也有不少,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也并未在国内上市。另外反过来说,美国经济增长不快,但是他很多的企业业务都在全球化,所以企业增长并不慢。比如苹果,涨了那么多,估值依旧并不高。所以巴菲特把近一半的仓位,都放在了苹果里面。那么多元资产配置,到底要不要考虑盈利呢?这一直都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资产配置是把一个国家看成一只股票,所以不用考虑盈利状况,但其实老齐认为,还是要做区别的,至少来说企业的盈利周期肯定是要看的。而且要重点关注市场的盈利预期,当盈利预期过高的时候,我们就要小心一点。应该尽量降低权益资产的仓位,相反当大家都在说经济不好,抱怨股市不好的时候,权益资产到是可以激进一点。另外,消费,科技,医药这些行业也要做重点的业绩观测,未来这些也都是能够产生阿尔法的主要赛道。
当然业绩周期也对整个的市场走势有很深远的影响,业绩持续上行的周期,股市通常都不会太差,业绩向下变动的周期。市场就容易拉胯了。那么盈利周期怎么看,重要的其实就关注两个,一个是PPI一个是工业增加值,这两块跟企业盈利的相关性是比较强的。
还有就是估值,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因子,他分为两个维度,相对估值和绝对估值,通常我们用到的都是相对估值,也就是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的横向比较,如果拿美股和我们的香港股市比较的话,你会发现,香港的估值是美国的一半,但是不是他就低估了一半呢?并不一定,因为他历来都有差距。也就是说,这个估值差,是一种流动性,制度,以及公司治理的集中反映。美国和中国香港的差距主要是流动性差距,而恒生跟A股的差距主要是制度差异,老齐相信,未来随着两岸互联互通,香港市场的流动性会越来越好。就2022年初来说,确实有些公司在香港还是很便宜的。
还有一个评价估值的体系,就是百分位,也就是当前的估值,到底位于历史上的什么水平,比如10%,就说明在最低估值的10%区间内,而100%就说明估值已经创出新高。但这个方法也有很大的缺陷,因为指数的估值会做趋势性变化,2000年以来,上证指数估值就逐渐走低。从50-60倍,跌到了10-20倍。或者干脆说,历史上那种高估值,反而是很不正常的。现在才是常态,所以如果用估值百分位做统计的话,大家往往用到更多地都是2010年之后的数据。相对更加客观一些。债券其实也一样,你不能用之前的平均收益率去衡量债券的回报了,未来肯定是会越来越低的。货币政策全球来看,也是易松难紧。大的通胀可能很难再出现了,未来可能更大的威胁都是经济通缩。甚至欧洲还长期使用了负利率。那么这种情况下,债券资产和货币资产的价值甚至可能颠倒。而权益资产的长期回报,也会重估。明天我们继续来讲,估值对于多元资产配置的影响。
【7】如何构建一个组合?
昨天说到了估值,有太多的数据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比如长债利率持续下行,那么以前的市场估值是否还有参考性,也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利率越低,那么估值理论也就应该越高。越是通缩,经济刺激的力度就会越大,那么股市可能就会长期处于高估值区间。甚至估值区间不断上移。从2015年以来,美国股市其实就是这样的情况。
比如原来大家都用席勒市盈率来解释市场,也就是扣减通胀后的估值高低,但是最近几年,席勒市盈率没啥用了。所以我们判断市场的时候应该用多种因素,而不能只看某一个指标。这样很可能会陷入误区当中,反而机会成本是巨大的。比如理解了上面说的内容,我们就应该尽可能的忍受市场的估值上升,在市场不太贵的情况下,就敢于买入,因为你可能很久都等不到那个绝对低估的价格出现了。比如老齐说,未来是一个10年的长期大牛市,那么这个过程可能都是结构性的,缓慢上涨的,没有暴涨自然也没有暴跌,闭着眼买便宜货的时候,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做投资研究的时候,已经发现了这个规律,只要不太贵,到中位数附近了,该配就要配上了。然后,多给市场一点耐心,只要不出现群情亢奋的情绪,争取尽量不减仓。彼得林奇说过,投资者在预备市场调整,或者试图预测市场调整时所受到的损失,远大于市场真正调整时的损失。
下面我们来谈谈如何构建组合,这里面有很多拗口难懂的名词,比如什么均值方差模型,还有布莱克李特曼模型,这些你都不用管,我们只说大家能够听得懂得话,比如均值方差模型,就是让资产的边际风险,对应他的边际回报。付出一点风险,就应该获得更多地回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后根据这个原则,在股债的比例上做出调整。换句话说,均值方差模型是以你的目标为标准,倒推的收益率数据。
而布莱克李特曼模型则刚好相反,他让数据自由去跑,规模之比,就是组合之比,比如2019年6月,沪深300指数是34万亿规模,中证500,是7.4万亿,而债券是62.84亿规模,那么我们的组合就要按照这个比例去配。老齐之前也讲过一些配置的方案,一般追求永久配置的,都是这么去搞。
一般主动的资产组合管理,都要进行资产间的价格比较,也就是横向比较一下,到底是该配置股票多一些,还是债券多一些,但作者说,这种做法,严格意义上来讲,属于择时,其实不容易成功。
而纵向比较,就是用一些多因子,来判断未来资产的预期回报,比如上面讲的,估值周期等等,然后决定最后的配置比例,其实这个也是有择时的因素。只是掌握的因子越多,可能你的确定性就会越高,稳定性比资产减横向比较,更好一些。你的仓位不同,对于市场的观点可能也会完全不同,如果是债8股2的配比,你巴不得市场大跌,但是如果是债2股8,你恐怕就得盼着他上涨了。
配置有两种概念,一种是任何时间都坚持中性,另一种则是主动的偏离基准,当然中性配置会有很多的种类,比如2-8配比,6-4配置,当你确定一种模型之后,你不断的做再平衡,就是坚持中性,而主动偏离基准,就是说我会根据市场的状况不同,自己主动调节比例。比如正常应该是股6债4,那么当通胀来的时候,我可能就降为442,配置20%的黄金原油。也可能在大牛市的顶点,变成2-8比例。只留2成权益资产。当然这种方式属于主动择时,那么你作对了,就会带来更高的收益,但如果做错了,可能就会让你的收益严重受损。所以老齐的习惯是坚持两个原则,1是有多大把握下多大注,把握低于80%,我就基本不动。2,即便有把握,也要慢慢调,小比例调。比如可以先从6-4比例调成4-6比例,然后再从4-6调成2-8,不要一下就调过去,那样风险太大。偏离基准太多,那么你就相当于远离了战略中心,比如让你林彪先打锦州,你非得去打沈阳,这一旦出问题,可能就是大错,会影响整个的战略布局。
其实我们在做资产调整的时候,不应该只想到收益,还要更多地想到风险,当一个资产风险明显上升,那么你确实可以有把他调降的理由,比如2021年美债已经跌到1%以下了,那么你再配置美债已经毫无意义了,当然我们就应该从美债资产里面出来,哪怕你投中债也比美债要强。因为利率极低,万一他反弹,幅度就会变得特别的大,对于美债价格的损失就会很高。还有当原油价格已经达到100美元了,那么你还配置他就意义不大了,虽然还可能涨,但是更多地可能会暴跌。所以应该时刻关注风险收益比的变化。但还是那句话,没把握就少折腾。能不动就不动,有人说了,那么怎么才叫有把握,当你问出这句话的时候,其实你就是没把握的。爸爸打儿子,拿起拖鞋就打,从来不会考虑打的赢还是打不赢,这就叫把握。两个成年人要打一架的时候,其实都得心里掂量掂量。谁也没把握。所以你要是没有爸爸打儿子这种心态,就最好别动了。
除了股债这种资产划分,有些管理人还会设计卫星资产,也就是说核心资产占据80%,卫星资产占20%,比如核心资产主要投资于中美两国的股债市场,卫星资产可以投资于全球其他资本市场,这样会让风险更加分散,相关性也更低。也可以用一些其他的相关性比较低的策略,比如量化CTA策略,来实现这种功能。有些朋友,虽然也做了资产组合,但在组合之外,不甘心又买了一大堆主动基金,或者干脆,买了一大堆的组合回来,但其实这些方法并不可取,当你买一大堆主动基金的时候,其实风格应该都被抵消了,也就是说,你很可能花着主动基金的钱,最后只拿到了一个指数基金的回报。
下面我们来讲讲风险平配策略,这个其实很简单,比如A的波动率是B的3倍,那么A和B的配置比例就应该是1:3的关系,也就是说A只能配置25%,B要配置75%,这样才能保证,风险一致相互对冲抵消。当然现实中,没有这么简单的问题,即便波动率是1:3的关系,但也还会有相关性因子,也就是说两种资产并不会完全负相关。
当然还有一个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时间,特别是股票资产,不同时间范围内,他的波动率是不一样的,比如一年去考量,可能涨一倍,但也可能跌一半。但如果你站在30年去考虑,那么最后的结果,基本上都是落在年化10%收益之间。变化不会太大。所以很多波动大的东西,如果放在一个目标时间之内,他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了。短期看,股票波动是债券的3倍,但是长期看,正如西格尔教授所说,很少有人知道,在长期,股票的风险比债券或者货币还要小。那么按照这种思路,如果你只想投资1-2年那么股票资产就不能超过25%,但是如果你想投资20-30年,那么股票资产的比例要超过债券,甚至可以达到80%。这就是资产配置的简单原则。
我们的A股市场,属于新兴市场,所以波动率比较高一些,但是未来随着市场越来越成熟,外资和机构 投资者占比越来越高,那么也会逐渐的想发达国家成熟市场靠拢,也就是说未来10年我们的波动率会逐渐降下来的,也能走出慢牛行情。这点大家不用担心。但是结构化可能是我们绕不开的门槛,也就是说,你如果找不准风格节奏的话,还像之前那么炒股,那可能每年对你来说都是熊市。
作者列出了全球主要市场的风险水平,比如巴西,风险是26%属于最高水平,然后是韩国,印度,中国香港和德国,美国只有15.36%,最低的是澳大利亚12.93%,全球通胀保值债券是6.17%,全球国债是6.88%,那么如何通过这些风险,来组建组合,从而实现风险平衡呢,作者提供了两个具体的方案,分别又体现出了什么效果呢,我们又能从中借鉴点什么?咱们明天接着讲。
【8】基金管理人的水平能预测吗?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慢即是快,昨天我们列出了全球主要市场的风险啊,作者模拟风险平配策略,制作了2个方案,方案甲用的资产来进行平配,而方案乙则用资产的类别,来进行平配。都是假设风险预算为每年10%,最后两种方案都产生了一定的杠杆。说的比较绕,老齐解释一下,方案甲基本上就是股债均配的思路,也就是资产比例差不多,股票略多一点,股票大概占比是59%,而债券占比41%,而方案乙,风险各占一半的话,那么股票资产比例就小多了,大概只占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二都是债券。
在股票的权重方面,由低到高排的,也就是说风险最低的瑞士,资产权重最高,而风险最高的巴西,资产权重最低。美国股市基本占到了中位数附近,在方案甲里面占了5%,方案乙占了2.5%,所以大家以后观察资产配置比例的时候,可以多留心看看,如果股票资产小于三分之一,基本就是风险平配策略,证明这个东西,你只要拿上1-2年是不怎么会赔本的。但是一般这种组合,也不会产生很高的收益率,他的目的只是跑赢通胀。
另外,经济周期的变动,也会对整个的风险溢价产生影响,所以有时候也会根据周期不同进行调整,比如简单的风险平配,大盘股小盘股,信用债和利率债各配置25%,但是实际上这里面逆周期因子更多,顺周期因子更少。如果是经济逆周期的时候这么配置是没问题的,但反过来,经济顺周期了,那么这个方案就不太合适了。
82年以后,美国的债券收益率开始了长期下行,债券开启了40年的大牛市,作为债券配置比较高的风险平配策略,也因此受益。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长债利率现在已经比较低了,未来只要反弹,幅度就会比较大,那么对于债券的杀伤力是十分强劲的,在这种状态之下,风险平配策略,可能要有重新考量,他可能不但防范不了风险,甚至会让风险变大。
当然作者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说第一,利率真的会反弹吗,不一定,第二,利率反弹,经济应该会不错,那么股票表现应该可以对冲债券风险,第三,长期数据表明,这个风险平配策略模型,还是总体靠谱的,根据长期历史数据滚动测试,风险平配的夏普比率最高,要大于简单的60-40组合。风险也要比60-40组合小一半。所以单从性价比来说,应该还是不错的。但在绝对的年化收益方面,肯定就差了不少,风险平配组合只有年化7%,而60-40组合能达到长期10.87%。如果1929年分别采取两种策略,都投入1美元,那么到2008年,结果就比较惊人了。风险平配策略,只涨了225倍,而60-40策略则涨了3846倍,二者差了17倍,所以还是那句话,看你的投资期限,也要看你的风险承受能力。适当的承担风险,就会获得更高的收益。别看年化差了3%,时间拉长,通过复利来滚动,差距是十分惊人的。
接下来作者又按照经济周期,对这两种方案做了拆分,美国总共是13次扩张,14次衰退,扩张期通常会持续60个月,要比衰退期更长,扩张期显然是60-40组合表现最好,但是有一次衰退他的回撤巨大的。这就是29年到33年那一次大萧条,让60-40组合回撤幅度达到60%,而风险平配组合回撤不过才10%,这次回撤对于60-40组合的打击也是比较大的。当然,如果你能把经济周期全都预测对了,并在两个组合之间做切换,那么回报肯定是最高的,回撤也是最小的。但问题是你能不能有那么敏锐的宏观洞察力,所以老齐建议,长期来看,尽量以60-40组合为主,没有绝对把握,不要切到风险平配策略上去。宁可错过,也不要贸然行动。啥叫有绝对把握呢,必须是估值,情绪,周期,流动性,四大因子发生共振的时候,你可以回想一下,任何一次牛市顶部,即将崩溃之前,都会产生共振效应。所以这四大因子必须要长期检测。
由于风险平配策略的风险比较小,回撤幅度基本都在10%以内,而年化收益却又7%以上,那么有人就会在这个策略上加杠杆,作者说实际操作中,他见过2-4倍的杠杆,也就是说加完杠杆之后,最大回撤会达到20-40%,但是同样的,回报也会放大2-4倍,达到14%-28%。于是一个非常平庸的策略就变成了一个很优秀的策略,之前也说了,即便大萧条他也就回撤了10%,绝大多数时刻可能也就是3-5%的回撤幅度,所以即便加了4倍杠杆,其实也还说的过去。关键要看资金成本是多少。如果是3%以内,那么还是非常不错的策略。所以不要嘲笑一些资产回报不足,只要性价比很高,回撤控制的很好,那么只要一加杠杆,就是非常优秀的策略。不过老齐觉得这也是知易行难,特别是过去的风险,能代表之后的风险吗?时刻不要忘记长期资本的教训,有的时候极小概率发生的时候,会通过杠杆,变成核弹。
这里老齐多说一句,一般全球的多元资产配置,稳健基金,都是以60-40组合为模板的,也就是说当你看到一个基金的业绩基准,是60%股票+40%债券的时候,你就应该理解,他是一个平衡型基金,长期年化回报会在10-12%之间,管理人水平优秀,也就最高年化15%。老齐要做的基金,也是以60-40为模板的,力图追求10-15%的长期目标收益。重要的是要把回撤控制住。
投资就像开车一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技术比别人好,所以总是倾向于找到超额收益的机会,即便是投资小白,他进入市场,也看不上长期的平均回报。之前我们也说了,全世界最好的基金管理公司,长期年化回报也就是8%,但绝大多数普通的投资者,根本就看不上这个回报。但作者通过对2004年到2015年的统计发现,那些主动基金能战胜被动基金,也就是指数基金的比例非常小。
比如美国大盘股,5年期限,只有25%的基金打败了相关指数,10年限,更是降低到了22%,非美发达市场,5年期限有53%跑赢市场,10年期,有40%超越市场。新兴市场因为成长性最高,所以他是比例最高的,5年期限有66%可以打败市场,10年也有37%。通过这组数据,我们能分析出来,大盘,价值,发达国家,这些是很难跑赢市场的,小盘,成长,新兴市场,这些主动基金机会相对大一些。所以我们要想打败市场,最好选择在成长周期,也就是利润上升周期,经济复苏周期,主动出击,而在价值周期,最好还是先去保证基准。这时候你的机会并不会太大。
那么基金管理人的水平,是否会有明显的差异呢?先锋领航公司做个数据测试,在2002-2007年,他们把数以千计的基金,按照超额收益水平分为了五组,观察这些基金在未来5年的业绩表现,结果令人十分震撼,最高的20%选手,在未来5年继续保持高水平的比例,只占12%,却又28%,落到了最后的20%,相反最低20%的选手,在未来5年有20.7%的人进入了最高20%,只有5.5%的管理人,表现继续糟糕。当然这还有一个选项,就是清盘关闭,确实表现最好的20%,在未来5年清盘的概率最低,而表现最差的40%,未来5年清盘的概率竟然都超过了40%。所以这个统计让我们很崩溃,找5年最优秀的基金经理并不靠谱,因为他们有一半的可能会成为未来5年最差,那么找最近5年排名垫底的基金经理似乎也不行,他们甚至可能会随时清盘。
所以这可能是一种随机游走的状态,那些主动管理的基金经理,谁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够一直很优秀,反而更大的概率是,之前很优秀,之后逐渐平庸,这点老齐十分同意,因为盈亏同源,你之前追求最好的业绩,那么就相当于欠债了,在后面会用更长的平庸业绩去偿还,如果投资者们只买那些一个阶段内的明星基金经理的基金,那么可以预见的是,业绩一定会十分糟糕。所以其实并不是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老齐接触了大半个行业的基金经理,他们也大多都是蒙着做,股市这个东西,是投资者情绪的反映,谁能有那么大的把握,能把投资者情绪都给算明白呢?不可能的,明天我们继续来看看,到底该怎么挑选,多元配置的组合工具。咱们明天再见。
【9】公募基金市场的变化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慢即是快,昨天我们说道了,能把企业业绩算明白了,就已经是基金经理当中最牛的选手了。所以很多基金经理压根他也就不去择时了,因为没这个能力,而且也不符合他的利益,总有风向转到自己身上的机会,他们要做的,就是等风来的时候,赶紧把业绩做上去,把规模做起来,这时候就可以尽可能多的提管理费了。年轻的基金经理,一般不会说过热了,阻止投资者申购的,他们要的就是规模和名利双收,只有那种已经经历过几轮牛熊,并且在基金公司有相当地位的基金经理才会主动限制规模。
作者意思就是,管理人的能力,其实并不太可靠,即便真有那些能力非凡的管理人,你也很难在事先进行判断,所以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说,使用指数基金,被动基金来完成市场的有效配置,其实确定性反而更高一些,因为最起码他会便宜很多。在财务成本上的优势,是完全确定的。这也是约翰伯格长期的观点,先锋领航基金,也是抓住了这个市场需求,做成了现在7万亿美元的规模。现在市场中的FOF产品,大多数都是挑选主动基金管理人,然后组成产品的模式,这个其实就有点双重收费了,而且效果可能并不好,如果几个管理人风格相关性较低,那么最后组合在一起,其实反而跟指数差不多,相当于花了两份管理费,最后只得到一个指数结果,甚至还不如指数的结果,未来老齐认为,反过来做应该才是趋势,也就是说,FOF变成一个主动管理基金,然后在这个FOF底下配置指数基金,虽然也是双重收费,但是底层资产由于都是指数,所以费用上升并不多,而且还更有利于控制风格,也完全不受规模的影响。所以这可能才是未来资管行业的主流,而公募基金肯定是不会这么干的,因为不符合公募的利益,他们显然更愿意卖主动基金,推明星经理,未来能这么干的只有私募。随着规模越来越大,其实管理费也可以越来越低,比如一开始是2%,到百亿就可以降低为1.5%,到500亿,可以进一步降到1%,过了几千亿的时候,甚至这种巨大的FOF资产,也可以只收0.5%的管理费,这样就可以给投资者节省年化1-2%的费用,长期收益是很客观的。所以未来中国可能也会出很多的类似桥水,贝莱德,嘉信理财这样的大机构。甚至在资本市场上,也会有这些公司的一席之地。
如果选择主动策略,那么就肯定绕不过去业绩分析,你得知道一个产品他到底有没有能力长期获得超越指数的收益,或者说,之前他的业绩,是因为赶上了人品爆发,还是真材实料。作者统计了,2004年以来,全市场股票型基金的业绩表现,通常情况下,在市场大幅下跌的年份,偏股混合基金的超额业绩是比较多的,但在2007年,2009年,2011年和2014年,甚至2015年,其实超额收益都是负数,这些年份都有一个特征,就是股市由熊转牛,涨幅巨大的时候。
在这些年当中,其实公募基金也发生着思想的动摇,在市场好的时候,公募基金喜欢成长性好的板块标的,但是当市场遭遇重大挫折之后,反而会倾向于保守。逐渐寻找价值因子,所以可能有些基金经理,还是不错的,但是把公募基金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其实并没有体现出,对指数的优势。特别是在指数大起大落的过程当中,这种优势就更加不明显。而公募基金能够跑赢市场的时机,基本都出现在了结构性行情当中,而且这种结构性行情,还得是偏成长的风格,比如2010年,2013年,2019年和2020年。所以这就反复告诉我们那个道理,在成长周期,企业利润上行周期,经济上行周期,稍微的可以积极一点,其他的时候就别白费力气了。但这种超额收益也会随着机构投资者的逐渐增加,而变得越来越少。大家要有这个心理准备,至于债券方面,作者也做了个统计,要想获得超额收益,相当困难,几乎就不要想了,之前能够有超额收益,基本都是股票打新带来的,而现在这种超额收益,已经变成了负值。所以债券,你用指数就好,除非选择二级债和可转债。
作者在研究基金当中,善于拆解他的回报,比如某只基金拿到了年化20%的回报,对他进行拆解之后发现大部分回报都是由小盘因子带来的,这就相当于一面照妖镜,你以为基金业绩表现很好,但实际上他只是因为小,而当风格转变之后,他的业绩就会明显变差。老齐给大家一个最简单的算业绩归因的方法,你把一个基金的业绩表现,多跟几个指数比较一下,比如沪深300,创业板,中证500,也可以再跟几个风格指数比较,比如国证价值,国证成长,跟哪个走势比较接近,就知道他的业绩从何而来了。有的基金看似业绩表现很好,也超越了沪深300,但分析之后发现,其实跟创业板高度吻合而已,那么这时候,你就知道他就是押中了创业板的因子,这时候你就不如干脆去拿创业板指数。因子更纯粹,价格也更低。
当然这只是业余分析的步骤,如果要是专业评估,还需要去做更为详尽的管理人调研,甚至把他的历史持仓全都翻一遍,还原出他的投资理念和方法,甚至算法策略,也都要拿到。社保基金在国内就有一套最为完备管理人评价体系,分为四大块,1是投资团队,了解团队分工,决策流程,2是投资流程,观点的产生,组合的构建,以及风险控制,3投资理念和投资目标,设计风险收益比,4投资绩效,是否符合理念,业绩归因,因子分析。要特别留意一些基金管理人,说一套做一套,明明是价值投资,但是却总在追热点。这种理念,风格,绩效不匹配的经理,无论业绩再好,也不能委以重任。他的业绩,可能会随时会变脸。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如果要是做主动的大类资产管理,涉及战略配置和战术分析,那么你最好还是选择被动指数基金,这样会让自己的策略执行的更加精准,如果你选择主动基金,好处是容错率会比较高,也就是说,你的战略战术全错的情况下,至少还有基金经理替你把关,结果可能也不是那么灾难。但坏处是,你的很多战术意图执行不下去,比如你要抄底的时候,主动基金可能持续保持低仓位,等你要换风格的时候,主动经理自己风格混乱。甚至还有基金突然换人的情况,把基金经理换掉了,那你这个就需要重新评估了。之前遇到很多类似的情况,我们明明不看好一个行业,但是不知道为啥,基金经理却拼命的在这上面加仓。所以这些不确定性都是风险。还是那句话,取决于你自己的能力,如果我自己就是专业管理者,那我肯定愿意用被动基金,如果我自己啥都不懂,那最好用主动基金管理,给你再上个保险,比如老齐给大家做的这些组合,DIY是我们最常用的,也是我们自己做的,而几个半自动组合,其实主要是考虑粉丝群里,小白投资者比较多而特殊设计。老齐有个比喻,你要是刚从驾校出来,最好先找个自动挡的车开,虽然比较肉,但是好在稳健,但如果你已经是赛车手的级别了,肯定还是要开手动挡的车,这会让你的动力输出更加精准。另外就是,手动挡要比自动挡反而更便宜一些。
下面我们来看看风险评估,资管行业有句话叫做,把风险控制住了,收益自然也就来了。在投资组合中管理风险,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承担风险,就需要得到相应的补偿,如果承担了风险,但却没什么收益,那么这种风险承担就是无效的。比如2021年中后期,我们计算新能源的某些头部企业,他的未来预期回报是负数,而估值有下跌一半的风险,那么这种事情就不值得去做,尽管他有可能还会上涨,但这样差的风险收益比,是不值得去投资的。相反,银行在2021年4季度,已经具备了超过年化10%的确定性收益,还有5-6%的股息分红,我们十分确定,在未来2-3年内,能有年化15%的获利机会,尽管银行指数也还会下跌,但这种风险就是可以承担并应该去承担的。
要想承担风险,就得先去度量风险,度量风险要从风险类别和风险因子暴露两个角度入手,风险类别相对简单,比如债券的久期风险,利差风险,但要看你在什么资产当中,比如一个偏成长的资产,国债的长久期风险可能就不是太大问题,因为股市上涨,会把国债的久期风险化解掉,而如果是一个偏债组合,那么长久期国债就是风险资产了。所以管理资产是一门技术活,而且也是需要对比得到结果的。明天我们好好讲讲,对于风险的控制,以及主要管理风险的一些手段。
【10】几种常见的资产配置
昨天我们说到了风险管理,应该从资产配置的环节就开始了,并且贯穿于整个的投资流程,前台的投资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要相互配合。但绝大多数机构,在前台和中台可能会出现一些矛盾,甚至风险部门,会越权干预投资行为,或者投资部门,完全不顾及风险部门的预警,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应该有一个更高级别的部门,去权衡二者的关系。
作者举例著名的GMO管理公司,他们对资产未来7年的回报预测来做分析,2008年初,风险补偿不多,但到了2009年末的时候,市场风险已经被大量释放,说明此时承担更高风险,会得到更多地补偿。所以显然,2009年底的时候,应该更倾向于成长资产,而减少价值和稳健资产的配比。那么有人说了,我们怎么知道风险补偿多不多呢?这主要看未来的预期收益,还有可能存在的风险之间的关系,如果未来顶多再下跌20%,但却有100%的上涨空间,上涨完之后,估值依旧合理,那么这个风险补偿就比较高。2009年就是这样,当年上证指数跌到了1664点开始反弹,即便反弹一倍,指数估值也就只是合理的范畴。所以这种情况,风险就很小了,我们虽然没办法预测指数还能跌多深,但其实当大家都不看好,纷纷咒骂的时候,就说明已经基本没啥空间了。该卖的不该卖的都已经卖出去了。未来这些人再回到市场中的时候,那么市场就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上涨。同样道理2021年高点开始算,到2022年初,沪深300跌了23%下去,那么这就已经是极限的表现了,通常下跌一整年之后,指数随后都会迎来比较好的投资机会。这时候风险补偿就很高。不知道老齐说的对不对,等你们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应该有答案了。
作者以世界上最常见的60-40配置组合来举例,准确地说,股票部分其实才45%,发达国家占30%,新兴市场占15%,债券部分,美国长债占了15%,发达国家国债占15%,企业债,新兴市场债,通胀保值债各占5%,这相当于债券部分达到了55%,还有10%另类资产,PE股权和REITs各占5%。
众所周知,股票类资产的风险要远大于债券,所以当股债比例十分接近的时候,债券无法对股票的风险敞口提供有效的保护,所以这个组合当中,在资产内部,再进行分散,比如发达国家股票和新兴市场股票,本身就起到了分散的目的,也进一步降低风险敞口。
在我们制定好一个组合之后,还要对他进行压力测试,来让风险更多地暴露,啥叫压力测试,就是设想一下,在极端的情况之下,组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映,比如老齐做的组合,都会经过数据回测,特别是假象一下,当2008年金融危机,或者2015年股灾那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到底该如何保护资产,尽量减小损失,不要总觉得这是一个小概率就不去做防范,太多的金融投资,其实都死在了小概率事件上。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会做出很多的假设情境,假如股市持续上涨,假如震荡市,再假如持续大跌,发生金融危机呢?哪些资产会成为护身符。比如我们自己的基金,就做过这样的分析,按照我们的结构,股市持续上涨,对我们伤害最大,我们只有6-7成权益资产,所以股市持续上涨,也就意味着我们只能跟上6-7成的涨幅,但这个总体上来说可以接受,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年化10-15%,虽然没有跟上指数,但是能够超额完成这个目标,对于基金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股市长期横盘,持续不涨,那么我们的资产配置优势将极大的发挥作用,打底资产会不断地实现平衡,增厚长期收益,即便再出现2009到2019年这样的10年不涨,我们的组合也能获得年化8-10%的回报。第三种可能就是持续大跌,这个就要看我们的衍生品策略了,组合中留了10%,只做空,不做多,就是为了平衡多头仓位。那么当市场形成趋势性下跌的时候,组合本身就会缩小一半的跌幅,再加上这种空头对冲,形成双重保护,所以即便市场再出现08年那种大跌,我们也有把握把回撤控制在20%以内,甚至是10%以内。到时候人家都赔了一半,我们才赔10%,这个差距会非常明显。心态也完全不一样。
所以投资永远不是打板算卦,投资的精髓在于应对。所有的情境我都有应对预案,而不是毫无准备,打到哪算哪?这才是我们稳健收益的来源。但其实说来惭愧,据老齐所知,不少非常大的基金机构,都是没有这些预案的,我们在调研基金经理的时候,就会提出很多情境的问题,问他们如果发生什么什么,你怎么办,通常会问的对方哑口无言,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上压根就没想过这种情况。那么对这样的管理人,我们是不放心把钱交给他的。
组合的再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风险控制方式,在一系列市场变动之后,组合比例就会发生明显的偏差,比如明明是60-40组合,在一轮牛市之后,可能都变成了80-20组合了,那么这时候就有必要平衡一下,道理很简单,因为随着比例的变化,你的风险就不平衡了,股票资产的仓位暴露过多,所以导致了风险过大。反过来也同样,当市场持续下跌之后,60-40组合可能变成了40-60组合,那么也就是说此时你的风险保护过度了,浪费了大把的风险预算,所以你完全卖掉债券,去买股票,这样当市场反击的时候,就会获得更好的收益,所以在一个大范围的震荡市,其实组合投资,是有大显身手的机会的。因为根据我们的风险平配原则,我们总能买在低点,卖在高点,这样就能增厚很多点的收益。同时也会让风险降低。
当然,有的时候再平衡也会拉低你的收益,这就是一轮特大牛市当中,如果你实现了再平衡,那么就相当于降低了股票仓位,这样会让你的组合回报低于基准。老齐一开始做组合的时候,也是习惯定期平衡的,但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效果并不太好。
老齐总结的平衡时间点,拉出足够差距后再做平衡
所以后来就改成了空间平衡,也就是拉出足够大的差距之后,再去根据预期回报,对组合进行平衡。一般我们都会选择在一波上涨的顶点群情亢奋的时候,或者一波下跌跌到地量的时候,在进行平衡。尽量不在他不稳定的时候行动。
最后,作者讲了业绩的评估,对于一款多元资产配置型的基金,不能只通过业绩表现来衡量,我们还要看他的波动率,以及最大回撤,也要跟业绩基准做比较,比如我们的一个配置产品,从2010年到现在,年化回报是11-12%,这个收益并不出色,只能说是一般般的水平,但是同期指数的回报只有6-7%,而组合的回撤也不到20%,只是指数的二分之一。波动率也非常小,所以多方评测下来,这就是一个很优秀的组合。还有另外一款组合,他的年化回报只有6-8%,看起来非常低了,那么他是不是很差呢,也不一定,仔细分析,他的波动很小,最大回撤竟然还不到5%,所以这个组合甚至比上一个更加优秀,因为我要加3倍杠杆上去,那么组合的年化回报甚至能超过20%。所以不要鄙视收益很低的策略,关键要看他的性价比。加一个杠杆上去,低收益就变成了高收益。
这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了,我们学习了组合很长时间,但这本书才把组合构建的原理,以及考量的因素全都讲清楚,也讲明白了,原书写的是很专业的,也有很多专有名词,但是意思并不复杂,对于普通的投资者也有借鉴意义。单只基金,单只股票投资的时代其实已经过去了,未来必然是一个组合投资的时代,大家也要为自己的资产,找到一个好的归宿,而这个归宿,一般就是一个组合的策略。把这个东西跑对了,其实投资可以变得很简单。长期回报也并不低,而且你会感到很安心,也更容易拿得住。这才敢于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压上去。你拿100万每年赚10%,跟你拿10万偶尔翻了50%,他是不一样的,小资金有些机会你敢去赌,但涉及到全部身家的时候,你通常就不敢去赌了。所以最后,看似赚了很多个百分点,但其实却没赚多少钱,2014年的时候,老齐一个年薪百万的同学兴冲冲的告诉我,自己买的券商股翻倍了,我问他你买了多少,他说买了5万块钱的,后悔没多买一点。但其实这就是人性,5万就相当于零钱,你可以投很多个5万出去,但是你要把500万甚至1000万,全部身家都压上的时候,你还敢不敢这么做?对于波动率超过10%,动辄就回撤一半的资产,我相信你是绝对不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