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万小时定律真的有效吗?

  1. 有很多朋友跟着我们学习投资,已经好几年了,但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不知道自己哪出了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继续,那么今天我们就找来一本,前几年很火的书,叫做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它里面就反复阐明了一个道理,所谓天赋,其实都是不断训练的产物,没有什么人是天生就会的,人与人最终的差距,其实全都来自于训练的不同。所以你只需要按照这本书所讲的,设定目标,放弃一切错误的方法,去反复训练自己,也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这本书被很多名人推荐过,比如朗朗就说,没有勤奋就没有一切,郎平也评价,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赢不了球,关键是平时的训练。比尔盖茨讲一万小时定律是有帮助的,但真正实现需要坚持不懈,并练习上很多的周期。

其实对于1万小时定律,一直存在争议,有人告诉我们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可以从平凡到卓越,但是有些人却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他就是畅销书作家的卖点而已。之所以有1万小时的说法,是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他总结出,国际象棋大师要储存5-10万个棋局组块,需要10年的时间,这也是他的10年定律,后来有人在这个基础上去演绎,发现差不多10年时间,刨除掉休息日,每天练习4-5个小时,大概就是1万小时的总时长。那么1万小时定律,会有哪些问题呢?

首先,不同的领域,练习的时间不一样,并不能够一概而论,比如演员可能3500小时就够了,再有就是人和人也不一样,有人确实有天赋,就拿拉小提琴来说,没天赋的可能比有天赋的要多练习1倍以上的时间。

其次,练习与成功不成正比,天赋是个很重要的因子,比如你身高不到1米7 ,再怎么练习,也很难进入职业篮球队。历史上这种例子也只是凤毛菱角。但如果你2米2,还很壮实,稍微练习就能打职业比赛。

第三,练习成果与时间也不是正相关的,还取决于练习的方法,这本书的作者就举了一些例子,他们也很努力,但最后只有阶段性进步,主要还是方法不对。所以,1万小时这个固定的边界是没啥依据的,所以我们不要被什么练习1万小时成为专家, 21天养成好习惯这种标题忽悠。
本书的作者只提倡刻意练习,他的核心观点是,那些处于中上等水平的人,拥有一种较强的记忆能力,叫做长时记忆,时间的时,长时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重要能力。

我们都很鄙视成功学,主要就是他们通过错误的联系练习方式,在那里空喊口号。其实压根不会对能力有任何帮助。举个简单的例子,胡同口下象棋的大爷,一坐就是一天,他每天下棋的时间甚至超过8个小时,但是水平依旧十分有限,这就告诉我们,漫无目的的下棋,并不能让你提高棋艺,你要想成为高手,甚至进入国家队打职业比赛,就要用正确的方法训练,比如记忆棋谱,练习残局等等。作者比喻,刻意练习的本质是去买一块存储硬盘,而不是纯粹的卖苦力。

作者认为,刻意练习并非是独自练习,而是应该在情境中去学习,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举个简单的例子,练习篮球,你一个人站在原地投多少个篮都是没用的,不再对抗中训练,到场上有人逼抢下,你就会慌得一笔,然后平常能投进去的球,就一个都进去不去了。所以找到学习共同体很重要,甚至要找到导师,或者叫做模仿的榜样。更要注重实践结果,比如你要当个裁缝,不是说你做出衣服就算出师了,还要卖的出去。会背贯口也不一定会说相声,还得能卖的出去票。

作者讲了莫扎特的例子,大家都觉得莫扎特是个天才,他的确很小的时候就能准确的分辨出各种调子。还拥有完美高音的能力,甚至很多音乐家,都比不过小时候的莫扎特,这似乎是一个绝好的例子,证明某种天赋与生俱来,但是现在,经过各种研究表明,每一个拥有完美高音的人,都在很小的年龄接受过音乐训练,所以这可能并非是什么天生的。否则训不训练应该也不打紧。作者深入了解才知道,从小学习音乐,是拥有完美高音的关键因素,另外,在长大过程当中,说声调语言,增大了具有完美高音的可能性。换句话讲,可能每个人都有这种才华,只是这种才华,长期不用就作废了。后来有音乐家还专门做过培训,从概率上来说,应该是万里挑一的完美高音能力,在参加培训之后,每个孩子都做到了。

莫扎特的父亲就是一个中等天赋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从来没有达到自己渴望的高度,所以才把心血全都投入到了莫扎特身上。让他从小接受正确的训练。所以莫扎特才出现了这种天赋。其实这种事我们身边经常出现,一般家长具备某种专业能力,但是又不是特别突出的情况下,孩子才更容易成功。比如姚明,父母都是篮球运动员,所以他从小接受最正规的篮球训练。巴菲特的父亲是一名股票经纪人,而他从小也接受了大量的投资知识。对此产生极大的兴趣,比尔盖茨的母亲是IBM的高管,所以他才从小在编程上有极大的天赋。而郎朗的父亲,则一直在文工团工作,也算是一个半专业的演奏家。但是如果父母特别强,子女还特别强的,就少之又少了。老齐估计是自信心受到打击。再怎么努力也超不过父母,所以也就觉得没啥意思了。

所以,作者的第一个结论来了,天才是训练的产物,科学家相信,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带有一些极其固定的回路,而这些脑回路,决定了我们的能力。你需要一定程度的训练,将那种天生的才华,充分提升。如果没有这样的练习,那么你的才华也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这就是与众不同之处,我们现实中总是强调天生的力量。

在完美音高的测试中,科学发现,当孩子过了6岁之后,大脑的这种适应能力就会消失,如果这时候完美音高的能力还没有出现的话,那么他就永远消失了。也就是说,年轻人的大脑和身体比成年人更强,所以很多行业都强调童子功,你很早就被训练,会获取一些在别人看来,类似于天赋的能力。比如老齐就见过,有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掌握多国语言,甚至连英语的方言他都会说。就是因为家里请过几个带口音的保姆。

这就能合理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对他们所做的事情,会如此擅长,主要就是因为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改变了他们的大脑。当然基因也很重要,特别是那些对体型有要求的行业,比如170以下很难打篮球,185以上,你很难练体操。但只要没有基因的束缚,其实很多人都可以通过练习,变成天才。有些人特别爱把成功归咎于天赋,比如有篮球评论员就说雷阿伦是天生的三分射手,但是雷阿伦自己并不喜欢这个说法,他告诉媒体,那是每天的巨大努力换来的,不是一两天,而是每一天,他永远是训练场上最努力的那一个。雷阿伦在高中时代,甚至跳投并不出色,但他后来开始了刻意练习,心无旁骛的反复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越来越纯熟。所以他只是利用了他的天才而已。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天才,只是你们缺少练习,让天才的能力消失掉了。潜力好比可以延伸的血管,能够通过我们一生中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创造,学习不再是挖掘某人潜能的方式,而是发展这种潜力的方式,我们可以自己创造潜力。

其实很多书都属于是鸡汤类的,他会告诉你,只要你愿意和努力,就足以提高,终将达到目标,但是这其实并不正确,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你除了努力,还要做出正确的练习,这样才能实现提高和改进。那么正确的练习是什么,每个行业可能都不尽相同,而作者统称这些正确的练习方法叫做刻意练习。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这些练习,获得专业特长。作者发现,一些杰出人物的特长中,很多东西都是通过反复的练习获得的。最简单的方法,其实就是像这个专业里面的最权威的人士请教,并模仿他的练习。比如乔丹教你打篮球,郎平教你排球训练,郎朗教你钢琴,他们告诉你的,一定都是正确的练习方法。相反,从来没有做过投资,一辈子都在教书的大学教授,教给你的投资知识,只限于理论,可能未必正确。明天我们继续来讲,看如何做到有目的的练习。

【2】什么才是真正的练习?

  1.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刻意练习,作者讲了一个案例,史蒂夫参加了一个练习,在别人说出一串数字之后,看看他能记住几个,通常它能够记住7个,有时候能记住8个,但9个就记不住了,练习了几次都是这样,这是因为人的大脑缓存是有限的,只能把很少的东西,记在记忆中,暂时储存。我们可以通过乘法口诀快速计算个位数乘法,但是如果两位数乘两位数,你就不能脱口而出了,只有一种办法就是,你把所有两位数结果都记下来,然后把短暂记忆变为长时记忆。但作者做的这个实验,是要求史蒂夫很快说出数字,所以不给长时记忆空间,只能凭借短时记忆去复述。

历史上有过类似的训练,说经过4个月的训练,有人可以记住更多的数字,甚至能够记住15个数字。作者并不相信这个结论,这才决定自己也试一试。希望通过对史蒂芬的训练,也能达到提升记忆力的效果。但是连续几次训练下来,史蒂芬绝望了,他说自己可能不会有提高了。但此时他们改变了训练方法,作者给他念一个数字串,如果史蒂夫记住了,他就加一个数字,如果史蒂夫记不住,他就减去2个数字,史蒂夫用这种方式接受挑战,他的正常记忆水平是7个数字,经过几次训练,他就能记住了9个,然后循环往复几次,他能够突破了10个,甚至11个数字。史蒂夫突破了自己的极限。但这还不算完,到了第16次练习,它能够稳定的记住了20个数字,远远超出了作者的想象,练习100多次后,他记住的数字串达到了40个。200次练习后,他的纪录达到了82个数字。想象一下,别人说出82个数字后,你全部重复下来,这得有多么的神奇。这一切训练,仅仅持续了2年左右。

1908年,马拉松的世界纪录是2小时55分18秒,但是100年之后,这个记录是2小时2分57秒。也就是说,将近提升了1个小时。当年的冠军,放到现在也就是个参赛门槛。还有记忆力,73年背圆周率的冠军,背到了511位,5年之后就有人背到了1万位,而现在,有人背到了10万位,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很多赛事的成绩都在不断被刷新。之所以能够不断刷新纪录,就是因为这些人都在刻意练习,并且做大量的练习。或者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很多行业比赛都越来越职业化了,那么人们在上面投入的精力也就越来越多。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是有民间高手,隐藏深山的,但现在你发现,跟职业搏击比起来,这些民间高手不堪一击。他们打打业余的普通人还行,跟经过反复训练的这些拳手比较,差的就太远了,甚至人家就站在那里让你打,你都打不动人家。各行各业都一样,业余和职业的差距越来越大。之所以称之为职业,就是有一套非常成熟有效的训练方法,可以通过反复的练习,极大的提升技能水平,甚至最后促使身体和大脑发生改变。即便天天被国人唾骂的中国足球,那些职业球员,也远比业余爱好者强的多得多。老齐经常跟中甲退役的球员踢过比赛,跟我们这些业余高手比起来,那些职业退役的球员,各个都跟梅西C罗似的。不但球都能停的好了,各个中场就能射门。所以再差的职业选手,相比业余的也强出了好几个档次。当然地区间的差异暂时不再讨论之列,比如中国职业球队,能不能踢赢巴西业余球队,这个也不一定。毕竟整体氛围不同,对于职业和业余的定义也就不同,就跟咱们这一些体校退下来的乒乓球爱好者,出国之后一般职业选手也不一定弄得过。在咱们这,我们没去职业队,就算业余,但其实已经经过了体校的专业训练。人家也一样,没去职业队就是业余,但这些业余球队,也在按照职业队的标准在训练和打比赛。

要说到练习,必须强调目的,我们首先来看看人们一般是怎么学习某项新技能的,比如开车,弹钢琴,画画,编程写代码等等,其实大同小异,作者以学习打网球为例,一些朋友喜欢打网球,你也想加入他们,于是你肯定先去买装备,球鞋,球拍,运动服等等,然后你开始学习,甚至要花钱去上一些培训课,教练会教你如何握拍,如何击球,或者你不舍的花钱,会请某位网球打的不错的朋友,指导你这些基础动作。然后你会找一面墙,一次一次练习发球,接着你可能会参与网球活动了,由于水平太菜,还是要请别人教你,并当你的陪练。一次次给你喂球,让你反复击打找感觉。随着挥拍动作越来越多,肌肉逐渐产生记忆,你的动作也越来越熟练,然后就可以跟他们打着玩了。有过几年经历之后,你可能觉得自己打的还不错,甚至感觉已经不输给职业选手,可以跟别人打比赛了,这时候你的大脑中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脑回路,无论是接球还是发球,甚至跑位都形成了固定的意识,不再需要提前思考。接着你越来越有兴趣,参加了网球训练,找专业的教练训练你,变成了一个准专业选手。至此,你基本掌握了这项技能,但有几次和职业选手比赛,还是被人家打的怀疑人生,在对手强大的压迫力面前,你发现自己仍然无法应对自如,以前很习惯的动作,在力量和速度面前,都发生了变形。然后失误频频。这让你觉很是懊恼。此时你的教练告诉你,如果你要克服这些失误,就要持续坚持高强度的训练,但这最后一步却极其艰难。即便练了,你也未必打的了职业比赛,但是肯定要比业余的高出一大截。

在人们的印象中,做一个事时间越久,就越专业,比如教书20年,就认为比年轻老师更有能力,老大夫就会比年轻医生更优秀,但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你不是在用正确的方法训练,那么在达到一个瓶颈之后,也就很难进步。干的年头再多,也不可能再有提高。这就是有目的的练习和天真的练习之间的区别。你通过兴趣爱好,只能达到一个业余高手的程度,但要想跻身职业范畴,就必须要高强度训练。

之前那个史蒂芬记数字的例子,就是一种刻意练习的方法,每次练习都争取比上一次多记住一位数。最后经过反复训练,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那么有目的的练习和天真的练习有什么区别呢?天真的练习就是反复做某事,比如你上次做了20个俯卧撑,这次还是做20个,以后都做这么多,这就不会有任何提高。而有目的的练习就是每次训练,都要比上次多做1个俯卧撑。让这次训练取得进步。

很多人理解的努力,就是埋头干,比如练习投篮,就是多投,但其实这个没什么用,而是要正确的投篮,每次训练,都力图将命中率提高。有目的的练习,重要的是专注,你需要高度集中精力,而不能以娱乐为主,比如读书这个事,你要想提高读书的能力,就要坐在电脑前,不断地记录,不断地思考,而不能躺在床上,那样除了催眠不会有其他的作用,老齐当年也有过这样的情况,床头放一本书,结果一年了这本书还没看完。而且基本也记不住书里的内容。后来改变了读书的习惯之后,读书的效率也就越来越高。所以注意力是训练的关键。或者可以说,没有注意力的训练都是瞎胡闹。

接下来就是反馈,你必须马上感受到结果。需要通过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及为什么会有不足,该怎么调整。比如你练习投篮,在某一点就是准确性不足,那么就要重点练习这个位置的手感。让每一次训练都是在解决问题。比如我们投资也一样,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每一次投资,都要进行复盘,目的就是纠正错误,扫除盲点。

有目的的练习就是要走出舒适区,你每天跑5公里,长期下去就越来越舒适,但也就意味着不会再有提高。你要想有进步,就要不断地升级训练。让每一次训练都充满挑战。其实人生也是如此,不走出舒适区就无法进步。当你觉得一切都按部就班的时候,其实自己已经在原地踏步了。比如胡同口下棋的老大爷,一辈子就那么几个下棋的朋友,即便天天你下棋,他也不会有提高。要真想提高,就必须不断挑战高手。不断挑战棋谱残局。明天我们再接着来讲讲,如果要是遇到了瓶颈该怎么应对。

【3】如何突破训练的瓶颈?

  1.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刻意练习,昨天说到了瓶颈,通常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些不同的事情,而不一定非得做更难的事情,比如史蒂芬的记数字的例子,当他遇到20个数字的瓶颈,他会把这些数字4个一组,分成5组,通过数字的声音去记忆。后面又遇到瓶颈,他开始像记电话号码一样,把固定的一组数字拆成几段,3个一组,4个一组,这样更方便记忆。这就是刻意练习的模式,努力,然后遇到瓶颈,通过全新的训练方法化解瓶颈,史蒂夫最后总结,其实记忆的关键,并不在于对方的语速,而在于他能够多么迅速的把这些随机的数字进行编码,并让他们之间产生联系。

另外,突破瓶颈的办法就是动机,作者说,通常我们并非达到极限,而是动机不足,还比如史蒂夫,他之所以参加训练,是有报酬的,不过并非是他全部的收入,他还在其他地方有额外的工作,这样他就没有必要跟这些数字玩命。但后来随着取得进步,一些电视节目开始关注他,他也迅速蹿红,那么这个就形成了新的动机,他可以凭借这个数字游戏,而成为舆论的焦点,并从此赚到更多的钱,甚至成为明星,于是他就开始在这件事上玩命了。一般来说,有爱好,有特长的人,对于一个事,更容易坚持,这也是老齐招聘中的一个秘诀。而没有特长的那些人,则更容易在艰难的工作中放弃。所以哪怕你有跑步的习惯,只要坚持很长时间的都是加分项。

当然有目的的练习还是不够的,还得有正确的方法,比如在史蒂夫之后,他们又找来一个人进行记忆力的训练,但是始终无法突破20个数字的记忆,最终这个人退出了。而二者的差距,就在于心理结构,史蒂夫自己悟出来一套记忆方法,通过这套方法,他可以记住更多的东西,用长时记忆来回避短时记忆的局限,高效的处理一些信息。而后来者,并不知道史蒂夫总结的这些方法和规律,当然作者他们也故意的,为了对比效果,他们故意没有把这套方法告诉了第二个人,而告诉了第三个人,结果不知道方法的人退出了,而知道方法的人,则通过几年的训练,也取得了史蒂夫的水平。甚至还有所超越。所以找一个成功过的人教你,远比你自己摸索强的多。

健身的人都知道,如果你要练肌肉,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测量你的肌肉维度,跑步的人也可以检测自己心率和摄氧量的变化,在训练过程中,你会有肌肉反应,比如连续上力量,那么肌肉就会酸痛,这就是乳酸堆积导致的。但是如果你要是挑战自己的心里,比如学外语,学乐器,那就要观察大脑的变化了,但这很困难,因为大脑外形肯定没有变化,所以你可能觉得学习很久,都没什么进步,比如老齐原来几次下定决心要学英语,但是学着学着就放弃了,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反馈,完全看不到自己的改变。

科学家们为此研究了一下伦敦的出租司机,这个城市的道路非常混乱,主干道相互之间,形成奇怪的夹角,甚至呈现弯曲状,城市中的单行线和断头路随处可见,所以在伦敦GPS都不一定好使,对于游客来说,必须要借助出租车司机。他们才能把你高效的带到目的地。甚至你不知道地名都没关系,简单描述一下场景,出租车司机也能找到位置。

为了达到这种水平,出租车司机也得考试上岗,为了掌握这些知识,他们可能要花上几年的时间,把伦敦的大街小巷都了解清楚,并做好笔记,有的地方可能还要去很多次,每条道路都要走几遍。

科学家对这些出租司机进行了研究,发现出租车司机的大脑中,海马体的后部,比其他实验对象更大,他们还找了公共汽车司机,发现公共汽车司机没有这个特征,也就是说跟司机没关系,主要是道路记忆的能力。那么是不是出租车司机,天生这个位置就更大呢,不是的,刚申请出租车牌照的人,就没有这个特征。也就是说,出租车司机干的年头长了,海马体后部才逐渐变大的。
这个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也有肌肉,你总是去记忆,那么这个大脑的肌肉就会不断被强化而变大。

那么肌肉的极限是多少呢?这个东西好像很难界定,比如俯卧撑,你觉得做多少就是极限了,100个,500个,还是1000个,80年的时候,有人做过1万多个俯卧撑,而到了93年,这个记录被刷新到了46000多个,这哥们做俯卧撑一直做了21个小时。确实强悍的超出想象,一般人就是俯卧21个小时不撑,都不一定受得了。所以肌肉的适应能力超乎想象,而大脑的适应能力,其实也是一样。你能记住的东西,远比想象的多得多。

作者说,人的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性的倾向,你不折腾他,他就会一直很平稳,而一旦你去锻炼,那么就会出现心率加快等现象,这是生物特征决定的,所以每个人都逃避不开。
这些反馈系统,努力的在维持现状,比如你在运动的时候,心跳加速,血液中的含氧量也在增加,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之所以这些改变,主要也是为了维持你在运动状态下的平衡。所以你的锻炼只要不是特别剧烈,他就不会引发生理上的变化。但是当你走出舒适区之后,身体就会起反应,当你的肌肉超负荷之后,就会通过细胞的变化,让他变得更加强壮。如果你持续锻炼,那么你的身体就会默认,这就是一种常态,所以我们就能看到体型和内脏器官数据的改变。然后你就会再度感到舒适。所以挑战越大,变化也就越大,但也不能太大,如果太大,超过了身体的负荷,就容易出现危险。比如经常不锻炼的人,突然去踢球,结果就有可能猝死。而学习也是如此,你也要遵循锻炼肌肉一样的方法,循序渐进,从而像伦敦出租车司机那样,改变大脑结构为止。研究表明,音乐家经常用一只手来演奏音乐,而在大脑中,控制这些手指的区域则发生了明显的强化。音乐家们训练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小脑也就越发达。这些研究说明什么呢?他就是告诉我们,当你经过不断的训练之后,你的大脑就会发生异于常人的变化,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天赋。有些东西人家可以信手拈来,比如魔术师的手指,会非常的灵活快速,而你经常能看的明白,但却完全做不到。还有书法家,看起来写个漂亮的字一点都不难,但是等你一上手,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之前我们不理解,现在全明白了,因为我们的大脑此时已经不一样了,所以你做不到,也非常正常。

每一个领域其实都一样,长期的训练,会使得大脑中,与那种特定技能相关的部位会发生改变,比如数学家,他们的顶下小叶的脑灰质明显更多,是因为大脑这个部位一直在负责计算。爱因斯坦就更加明显了,他的顶下小叶就比常人大出许多。而且形状也格外异常。这对于他常年进行抽象数学思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就让老齐有个感触,平常我们的都会说,不都是人吗?别人能做到的你也应该能做到,但看到这本书,我突然发现,虽然都是人,但是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你们可能已经不是同样的人了。甚至连大脑都不一样了,那就说明已经根本不同了。所以体型上我们经常能看出差距,但大脑中其实也有差距,只是我们看不出来而已。

不过作者也说,由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需要继续的保持,如果你停止训练他便会开始消失。比如运动员,一旦退役身体很容易发福,原来的肌肉也就全面退化了,最后跟普通人没啥区别。有的运动员受伤了,其实康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恢复运动能力,休息一段时间后,你的各项指标全都下降了,再把它们练起来,需要重头再来。大脑也一样,有些歌唱家,好久没练声了,高音也上不去了,甚至音准都会出问题。而出租车司机退休之后,那么大脑的变化也会逐渐恢复常态。所以这也是老齐为啥财务自由了,还在努力的工作和读书的原因,以前我只知道,一旦停止工作,停止努力,好运气就消失了,这还只停留在玄学层面,
但今天应该可以确定,一旦停止工作和努力,那么能力就会退化,失去能力还持有财富,就必然出现德不配位,最后反而会招来灾祸。所以财富越多,越要努力学习才行。务必让能力与财富相匹配。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4】创建心理表征!培养反应能力

  1.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刻意练习,昨天我们说到了潜能,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没有经过特别的训练和挑战,他们就是坐在办公桌前,甚至连走动都很少。因此他们的身体能力处于相当低的水平。即便锻炼,也远达不到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时间不同,自然最后的结果也是天差地别。这就是业余和职业的差距。但这并不代表,你真的不行,其实,你很可能具备某种潜能,只是长久不开发,然后被荒废了。就比如投资这个事,你要是一直没有经过正统学习,那肯定是不会。但是如果有个名师指点,你没准还真能成为一代股神。巴菲特就是个例子,虽然有家族遗传,但在接触格雷厄姆之前,他一直也很普通。

有的时候我们会在努力的过程之中,开发出另一种潜能,作者举例,一个人致力于成为一个国际象棋大师,在努力的学习当中,没想到竟然开发出另一项技能,就是盲棋,他可以在完全不看棋盘的情况下,同时和46位高手下棋,还能取得大部分胜利。这种人从来没有为盲棋而专门训练过,但他们却拥有了这种能力。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际象棋大师们,他们常年观察棋盘,并思考变化,所以对于整个棋局早就已经了然于胸,有人做实验,一盘残局,这些象棋大师看一眼就能记个八九不离十,而新手通常只能记住几个棋子,但如果把它们打乱了,随机放在棋盘上,象棋大师们,也照样记不住。所以结论就是,这些象棋大师们的超强记忆力,来自于对棋子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这是可以通过训练达到的。他们平常记忆的棋谱太多了,所以他们看到的棋局,都是一个模块一个模块的,而普通人只能看到棋子。缺少对于棋子编码的过程。大师们甚至能够在心里演算未来棋局的变化,能看到几步甚至十几步之后的棋局,而普通人则做不到。也就是说,人家看到的是一片森林,你看的只是一棵树。这就是心里表征上的差距。这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者具体,或者抽象。简单来说,就是你一想到什么东西,的第一印象。比如一个小孩,你告诉他,水壶很烫,这个烫字对他来说没有意义,必须得烫他一次,他才知道是什么意思。

而我们要做的刻意练习,就包括了创建这种心理表征,无论是记数字游戏,还是出租车司机,又或者是象棋高手,他们都建立了心理表征,也就是他们自然将所看到的内容,进行模块化,心理图像化的记忆。这其实就跟运动员,长肌肉了意思差不多。当然,这种心理表征有着非常强的专业性,跨领域就不会起作用,比如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表征,放到足球运动中,他就没啥作用。甚至同为手上功夫,但跟排球也完全不挨边。所以很少能出现通才,即便有,也是因为他们在不同领域,都接受了专业化训练的结果。

人们通过心理表征这种图像化的模式,打破了短时记忆的局限,比如篮球运动员,你如果在投篮的一瞬间,去思考手型,跳跃,发力,甚至瞄准点,那么是完全来不及的,这就是典型的短时记忆过载了。但是你完全可以通过肌肉记忆,找到那个发力的感觉,所以高水平球星,无论在哪个点,他都能投进篮筐。他的心理表征就知道,在这个位置上,用这个力量投篮,结果刚刚好。这肯定不是通过计算,而是无数次练习后的心里表征记忆。甚至开车也是如此,你遇到紧急情况,靠的也是感觉而不是计算。

所以我们经常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光是唱京剧,任何专业都是如此,他投篮的那一瞬间,其实都凝结着数万次的强化训练。下棋投资都是如此,在那一霎那,我们下意识的判断,其实都是心理表征在起作用,你要不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不可能会产生这种感觉。所以人家专业,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你不专业,人性占据主导。

在足球这项运动上,业余球员其实如果一对一,打一些专业球员,其实看不出太多的差距,但是要是11打11,那么差距将是巨大的,最主要的差距就在于意识上,业余球员的跑位全凭感觉,而经过训练的专业球员,他们的跑位全都有迹可循,这种意识来自于判断,能够帮他们快速的找出规律,并预测未来。老齐深有感触,我加入专业队一起踢,也觉得没啥,完全跟得上,但是我带着业余队跟专业队踢比赛,那就球都碰不到了。你浑身有劲也使不出来,第一抢不下来,第二你总感觉在局部区域,对方人多,而你的队员不少,但总是离你很远。对方经常会预判到你要做什么,这其实就是经验。后来老齐也跟这些人交流,他们这些职业的也承认,自己在跟外国人打比赛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觉。有个当年中超队的主力边锋,就曾经跟我说过,在野球场上我们是专业的,但在国际大赛中,人家才是专业的。他们说平常也没觉得老外怎么着,但上了场,就是觉得每一步都比我们快。甚至韩国人和日本人都比我们要快很多。这种快是整体上的快,而不是个人的速度有多快。有经验的选手,他们在场上的判断,全都是无意识的,根本不用思考。每个人都快你一步,那么两个队之间就完全没法踢了。

作者说,我们学习语言其实也是一个道理,你看到猫这个字的时候,会想到一个毛茸茸的小动物,自然建立连接,这就是心理表征,会英语的人,会把cat直接和毛茸茸的小动物连接起来,而不会英语的人,比如老齐,会先把cat跟猫建立连接,然后再想到毛茸茸的动物。所以这就是我们听力总是听不懂的原因,因为我的心里正在翻译中文,而人家心里已经有了图像。老齐就是典型的中国英语教育的失败者,只会看英文,然后把单词翻译成中文,再去理解什么意思。而压根张不开口,也听不懂对方说什么,就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建立过英文的场景。心中没有英文表征。说白了就是听的少,交流少,训练方法错误,原来光顾着做选择题了,而没有注重场景的应用。原来考六级的时候,我拿着一些题,请教某位英语好的同学,我问他说为什么选C不选B,这哥们非常气人,他说一看就是选C,因为平常就是这么说的。没有为什么!就像你们北京人说西便门带儿化音,天安门就不带儿化音一样。当时老齐的内心就是一万匹草泥马在狂奔,感觉自己可能已经误入歧途了。

医生看病也是要建立表征的,同样都是耳朵疼,但可能病情却完全不同,医生需要询问患者的其他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结合起来,再去跟自己心中的病情做匹配。这其中如果经验少的医生可能就会误诊,比如之前有很多案例,说是后背疼,医生按照跌打损伤给治的,结果是心脏病。所以,医生的这套看病逻辑,其实就是现象和数据对比,未来机器是可以替代的。机器看病,误诊的概率可能相对还会小一些,而且会让整个的医疗系统全面升级。培养一个顶级医生需要几十年,但复制一份数据库,可能只需要几秒钟。甚至把数据放在云端,全国都可以共享。你在18线小县城,也可以享受协和医疗的诊断。估计这一天不会太远。多说一句,但凡能创建心理表征的,基本上都能被机器所替代,所以阿尔法狗能打败柯杰,也就能做个好医生,好律师。甚至是保险顾问,理财顾问,针对不同的家庭和个人,推荐最有效的产品。以前那些金牌代理人,金牌销售,其实也就是他们知道的产品比较多,对于人的需求拿捏得比较准,这些其实也可以通过数据实现。机器可以替代人工的这些领域,专业性也就开始逐渐消失。

心理表征还有利于学习进步,起点一样的孩子,有的进步特别快,是因为他们建立了心理表征,并在每次犯错误之后,都注意改正,在不断地修改错误中快速成长,而没有建立心理表征的孩子则不怎么纠正错误,总在一些错误中不断地重复,所以成长就慢。所以知道错误在哪,并通过练习纠正他,这也是一种能力。最后形成一种正循环,心里表征越好,技能就越高,技能越高,心里表征就越好。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学习不好,在这里也应该能找到启发,就是先别去报那么多补习班,先把孩子经常犯的错误纠正了再说。家长的任务是把孩子推向一个正向循环。而不是漫无目的的疲劳战术。而且这个事越早越好,早期家长还能知道孩子错在哪,还能指出来,等他上了初中,你可能都不知道他错哪了。那时候就更麻烦了。明天我们在来讲讲,如何创建一个对学习有利的心里。

【5】如何运用原则和特点!进行正确训练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刻意练习,昨天我们说到了心理的培养,建立心理表征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纠错,越早越好。否则错误形成习惯,那么就会影响后面的一系列学习。中国有句古话,一张白纸好做文章。当一些坏习惯养成了,那么纠正起来就更费力了。比如一些老股民,他都追涨杀跌一辈子了,你告诉他做资产配置,基本上已经没可能了。每天看着行情,他都想交易。不让他交易,比亏损还难受。

每项运动,其实都有标准动作,比如跑步,游泳,成绩最好的运动员,一定也是姿势最漂亮的。而这些姿势,都是无数次的正确训练得出来的。你去野球场再看看,啥怪异的姿势都有。有些虽然也挺准,但肯定打不了职业。因为怪异的姿势会限制你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刻意练习的黄金标准,有些行业里,人类在不断地超越极限,成绩越来越好,这样的行业存在这么几个特点,1是对绩效的测量,有客观的方法,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有标准的东西,很难有提高。比如中国诗词,高峰期永远停留在唐代。2这些行业往往有足够的竞争性,以至于从业人员有强烈的动机去训练提高。比如练太极的就没有练拳击的提高快,人家真赚钱。3这些行业通常都已经形成了规模,相关技能的培养已经形成套路。4有明确的教练导师,也有确定性的科学训练方法。比如音乐领域,每个学音乐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被一套体系给训练出来的。

比如拉小提琴,拉好了可以演奏出优美的音乐,但是如果不会拉,那么比踩了猫尾巴还难听,小提琴太难了,因为他没有明显的按键,全靠演奏者去找位置,所以演奏家要花无数时间反复训练,以便他们的左手手指,可以精准的在音符上移动。然后琴弓这边也要反复练习,才能保证声音的稳定持续。这种练习,通常要长达10年的时间。至少是每周不间断的练习才能做到。那么谁会演奏的最好呢?通常都是那个练习最多的孩子,你可以对一项活动感兴趣,但是不太可能爱好练习,反复练习一定是无聊甚至是痛苦的,能够静下心来,自觉练习的人,才可以有所成绩。比如老齐酷爱足球,但是你让我玩玩还行,要是从身体素质练起,估计我也就没那么大兴趣了。没有多少人受得了体能训练。但是耐力,力量和速度又是这项运动最基本的保证。

作者他们也做了个实验,刻意记录那些学生,练习小提琴的时间,发现最杰出的学生平均练了7400小时,而优异的学生练了5300小时,一般学生只练了3400小时。而且这三组学生,出现了明显的年龄差异,18岁之前的孩子练习更刻苦,他们还调研了小提琴演奏家,发现这些人也是大多都在18岁之前,就练够了7300小时,跟杰出组类似。而一旦过了18岁,就会被很多事情分心,你的练习强度就会下降。

最后他们的结论是,任何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都需要进行几千小时的训练,并没有什么捷径,他们没有发现一个学生,可以不需要练习而成功的神童。那些所谓的天赋,其实都是在练习中产生的。所以我们必须要记住这个结论,一个行业中最杰出的人,一定是那些有目的的练习系中,花费时间最多的人。所以老齐现在写不好书法,我一点都不沮丧,是因为我凝结的练习时间远远不够。而你做不好投资,也没必要沮丧,你的练习也远远不够。

现在当家长的都知道,这些课程通常都是周末才上,一次培训几个小时,然后还会留一些作业,让家长督促练习。这就是兴趣班的基本模式。但是如果是一些没有标准的行业,比如老师,咨询师,或者书法班,你可能就要比较失望,刻意练习也不容易产生反馈。这就是为什么一般人读书经常放弃的原因。主要是看不到变化。

那么我们总结一下,刻意练习的特点,1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经想出如何提高的技能,也是有一套行之有效方法的技能。这个很关键,这也就告诉我们特别新的东西,可能你是无法通过刻意练习去提高的。

2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以外,而且要持续不断地练习,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训练。一般这个过程是艰苦的,令人不快的。

3,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也就是有目的的细微训练,比如局部练习,分布练习等等。

4、刻意练习是有意为之,学生必须紧跟导师的步伐,控制练习。适当调整

5、会有及时的反馈,导师会监测学生的进步。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后期学生可能会自己监测自己。

6,既产生有效的心里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提高与改进相辅相成,就是你越来越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

7,从逐步改进最终到卓越表现是个过程,分两部分,前面导师为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后面靠学生自己提高。

那么我们该如何的运用刻意练习原则,比如记数字的那个例子,在史蒂芬之前,没有人可以记住15个以上的数字,而现在却可以有人记住几百个数字,主要是因为现在有了一套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就是那种,几个数字合在一起建立编码,然后在逐渐扩大的方法。还有人会把数字编成故事,比如63代表香蕉,89代表和尚,那么6389,就是和尚吃香蕉。当然随着数字增加,他们记住的元素越来越多,最后把故事编完整了,这一大串数字也就记住了。

我们之前说过,如果要学习一种技能,应该向最杰出的人学习,那么怎么确定最杰出的人呢?这个比较困难,因为我们总是被一些因素干扰,比如会认为学历很高的人就专业,或者认为资历深的人就更厉害,有的更是认职位,觉得院长就比副院长厉害。作者举了个例子,葡萄酒专家,这些专家就通常会出问题,他们甚至给出的评价差距极大,A专家说好,B专家没准就说不好,而且他们不同时间做出的评价也不一样,经常自己推翻自己。特别是在盲测的时候,答案就更是没谱了。

同样老齐这个行业也经常被人诟病,比如有人说你看大盘也不准,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投资不是算命,并不是说看大盘准就叫专家了,真正的投资者是有一套自己方法的,这套方法在短期内不一定奏效,但在长期可以确保赚钱。也正因为短期大家的确定性都不高,所以金融行业特别好混,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冒充专家。最后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大家也搞不清谁才是专家了。作者的建议就是,你最好找那种有标准的,有成绩的,或者有完备训练方法的杰出人物,比如有的足球教练,他可能球员时代水平一般,甚至穆里尼奥这样的只是个翻译,但你不能说他不懂足球,他有硬核的成绩做保证。但是有人又问了,第一次请他当教练,这个怎么看呢,你看看他一直在最好的球队,一直给最好的教练做翻译。也就是说,作为杰出人物,他的练习时间是足够的。

所以刻意练习的最佳方法就是找到优秀的导师,只有这些成功者才会知道这里面的精妙之处,也只有这些人才能教给你一些最有效的东西。比如姚明就说,他的罚篮姿势被最后一次纠正,就来自于王菲指导,让他在拍完球之后,在胸前停顿一下,这大大提高了他的命中率,王指导的依据就是姚明身高太高,把球举起来的过程太长,这就降低了稳定性。这种小改变,一定要最专业的人才能看出来。

另外,导师还会随时纠正你的过程,有时候同样都是正确,但是优秀导师更看重的是你的过程,比如上学的时候,你做选择题,把答案带到题干里去挨个试一下,其实往往能把题做对,但是这个过程肯定会被老师骂,因为如果把替换成填空题,你就完蛋了。在教大家做投资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就经常告诉大家,把你的配置做对,顺便取得赚钱的效果,但有些朋友赚钱,并非如此,而是赶上了行情,所以老齐总会告诉大家,结果对了过程错了,那么最后还是错了。靠着运气赚到的钱,早晚凭实力输回去,反过来说,过程对了结果错了,往往只是暂时的,这就是导师的意义所在。明天我们继续来讲,工作中该如何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

【6】三种错误的思维

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刻意练习。今天我们来看看,在工作中如何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作者先举了个例子,越战时期,美国空军优势越来越小,击落9架敌机,往往自己要损失10架飞机,这让他们不太能忍,有必要提高一下海军飞行员的战斗能力,于是就制定了一个王牌训练计划,在海军挑选最优秀的飞行员担任教官,这些人假扮成敌军,与学生飞行员展开模拟空战。这就让这些学员,可以有机会总结失败,然后尝试不同的战术,但是后来他们发现,教官们,也就是假扮敌人的飞行员们,优势越来越大。因为学生总是流水的,而教官却一直在这里模拟空战,他们反而积累了大量经验。并做到了反复练习。在每次模拟空战中,教官们都把学生打的一败涂地,然后就对他们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哪里犯下了错误。所以,其实学生们也在进步。

这次训练的效果十分惊人,在后来的空战中,美国海军飞行员的战斗能力大大增强,每损失1架飞机,可以击落12.5架敌方战斗机。后来即便越战结束了,美国海军也将这个训练计划保留了下来。并在随后的海湾战争中,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作者说,其实各行各业都需要这种王牌飞行员计划,有数据统计,飞行员参与的空战越多,那么他在下一场空战中获胜的概率也就越大。如果一个飞行员参加过20场空战,那么他几乎在下一场空战获胜的概率是100%。所以当经过训练之后,飞行员就开始了良性循环。获胜越来越多,生还的飞行员也就越来越多,那么这就大大增加了下一场空战的胜率。

在我们日常的练习当中,要注意克服三种错误的思维,第一种就是认为人的能力受制于某种基因,比如认为我不擅长这个,我对这个没有天赋。要坚信,只要经过反复的训练,我们都会得到大幅的提高。

第二种错误思维认为,如果你用足够长的时间,去做某件事,就一定会擅长,其实你是在原地踏步,比如每天做50个俯卧撑,那么并不能说明你就擅长俯卧撑。肌肉也不会有明显的变化。第三种错误思想是,只要努力刻苦就够了,前提是你还得用特定的练习方法。用正确的方法去训练。所以在你努力之前,最好去请教一下,这个行业里的成功者,让他来帮助你找到一个更成功的训练方法。所以要时刻明白,有时候你练了半天没啥进步,很可能是违背了刻意练习的思维。

我们大多数人和那些演员和运动员不同,他们真正需要比赛和演出的时间很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练习,而我们则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所以必须要树立一个原则,就是要边干边学,把任何一次商业活动,都变成刻意练习的训练场。比如在公司内部演讲PPT的时候,刻意训练自己脱稿演讲的能力,每次训练之后,都给与总结,并在下次开会的时候改进。例如加个故事,说个段子,在哪里表现不够声情并茂等等。老齐当年在电视台出镜就是这么练的,在底下先反复练习,镜头一照你准犯晕,不知道该说啥,然后先说15秒,后来慢慢加到20秒,30秒,1分钟。每次自己的出镜,有的时候要反复录10-20次才满意,然后回来领导还要看,还得一通批评,然后再改进,加个故事,做个设计,慢慢才形成了老齐现在的语言风格。在电视台待久了,就有一个好处,多大的场面你都不惧怕了。上去就敢说话。

作者也提到了销售的训练,他们会在见具体客户之前,提前做一场演示,让有经验的销售扮演客户,提出一些刁难的问题,让这些销售经理去应对。还有一些领导,在旁边给予现场指导。在反复演练几次后,再去找客户进行提案。

这种边干边学的方法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让你熟悉练习的习惯,并始终在思考,该如何练习才能有的放矢。投资也一样,每个基金经理上岗之前,都要经过模拟盘的练习,让你处理各种紧急情况,他们这种模拟盘,跟我们自己参加的那种模拟盘不一样,他们这个模拟盘,虽然也不涉及资金,但却涉及你的工作岗位和前途,所以心理压力也是巨大的。更不敢出半点错误。在通过模拟培训之后,还要在基金经理助理的岗位上做几年,跟着人家一起,在市场里打拼几年,这样才能自己上岗。虽然也并不能完全杜绝人性的弱点吧,但是总比散户的情绪要稳定的多。而且在岗位上,基金经理每年的培训也非常多。这些东西都会逼着他们走出舒适区,去掌握更多的东西。不断训练自己坚强的神经。

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案例,就是放射科医生,他们拿到X光片,会先给个判断,你会不会患上癌症,但问题是,没办法验证,通常片子拍完,人家就拿走了,他也不知道自己说的对不对。所以没办法提高。也没办法总结。有研究显示,放射科医生判断肿瘤的水平,多年以后依旧跟他们刚从医学院出来之后差不多。并没有随着工作经验而提高。后来有人通过程序,建立了一个图片库,并通过关键词和特征做好了分类,追踪患者未来的表现。再返回这个图片库。而且一个放射科医生的结论,其他放射科医生也能查看,并提出自己的反馈。后来效果果然明显提升,诊断的准确性越来越高。

外科医生也可以被训练,他们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心理表征上,比如给他播放一段视频,然后突然暂停,问他下一步你要做什么,你觉得哪里有问题?通过这种方法给他及时反馈,反复练习。这其实已经很类似于王牌飞行员的训练了,你不能每次都拿活人练手,但可以增加很多模拟练习。而你这种仿真练习做的越多,你下一台手术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知识和技能不是一回事,一直以来人们的关注点更多都在知识上,比如解答问题,阅读文章等等,甚至读书,都只是知识。而刻意练习则恰恰相反,他只聚焦于如何得到更好的表现。老齐多说一句,大学生为什么就业如此艰难,现在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只有知识而没有技能。被说教太多,却缺乏练习。

比如医学院的学生,在学校里他们只具备了知识,而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才开始接触到一些技能,其实各个行业都是如此。考试题是有标准答案的,而现实中的所有麻烦,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现实中解决问题,其实更加重视的是技能。比如老齐是学法律的,我有法学知识,但是却没有这项技能,因为我几乎没有上过庭,跟人家唇枪舌剑的辩论过法律。不具备实操能力。而有些同学当年学习成绩不如我,但是人家毕业后就做了律师,现在我有法律问题,也一样得去请叫人家。所以上学的时候,我们得到的都是知识,技能其实是你工作之后才接触的。这就是为什么人的社会表现,经常跟他学习的表现不一致的地方。

有人研究,医生们的培训,说教类的成果最差,反而是针对某个病例的会诊式培训,提高医术比较多。也能改善病人的治疗。而这种案例做法其实各行各业都有,比如基金公司的投资委员会,律所的模拟法庭等等,让全员参加这种实际案例,训练的价值更大。工作中改进技能,改善表现,永远比传递知识更重要。也正是这个思路之下,我们建立了读书圈之后,又建立了粉丝群,希望读书圈传递知识,粉丝群训练大家的技能,做到知行合一。

在这其中,有几个要点,1是要辨认真的专家,也就是我们听谁的意见,这个之前说了,要找到业内成功者,或者是你明确看到刻意练习比较多的人。比如我们当年投资半导体,自己完全看不懂,就找中科院在这方面有突出论文的专家。而不会去找个财经评论员,或者一个股评家,2是及时反馈,你要想纠正错误,持续调整,那么必须要马上知道结果。无数经验表明,得到及时反馈,是技能日渐精进的主要原因,如果不能得到很快的反馈,那就不会有总结和改善。甚至练习的积极性都会受到打击。

而高超的技能,有一个表现,那就是并不教条,可以做到随机应变,比如医生在做手术当中,遇到突发状况,总能找到最佳途径,开车也是如此,老司机总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反应。这些都是通过心理表征训练,不断强化出来的。也就是说,他们经常会在潜意识里计算这些突发情况。如果你还应付不来这些意外情况,那么只能说你的技能还不纯熟。比如市场一跌,自己就慌得一笔了,那么说明知识有,但技能太差。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明天我们讲,生活中的刻意练习原则。

【7】岁数大了!还有机会吗?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刻意练习,今天来讲生活中的刻意练习,他举了几个例子,有一个人叫丹尼斯,他30岁了还没有打过高尔夫球,职业也完全不挨边,只是个摄影师,但他给自己设定一个计划,要花6年时间学习打高尔夫球,并制定了足够详尽的推进计划。他这么做主要是热爱,也同时坚信,只要可以刻意练习,就可以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其实我们生活中,有不少这种人,突然对一个事情产生浓厚兴趣,然后通过刻意练习,走上人生巅峰的。

瑞典有一个人叫做佩尔,他69岁才开始上空手道培训课,他的目标竟然是,80岁获得黑带。但不用想也知道,这很困难,确实在头三年,他觉得自己的进步很慢,毕竟岁数摆在那里了,注定他不可能从事高强度训练。此时,作者给佩尔提了个建议,让他不要只局限于培训班,培训班上的教练是一对多,不可能细致指导,你最好请一个水平更高的个人教练,只有私教才会对你一对一指导,纠正你的每一个动作。这些培训班是做不到的,当然私教花费肯定也会更高,其实这就是绝大多数人无法通过刻意练习提高的重要原因,因为私教高昂的费用,所以大家更愿意去参加培训班,或者找点书籍资料啥的。你把钱省下来了,结果就会大相径庭。比如咱们国家的网球明星李娜,他就是坚决退出国内的训练体系,自己花钱请私教,然后成为世界巨星的。姚明在NBA也是接受了奥拉朱旺的一对一指导,这些收费都非常昂贵。再比如投资这个事,虽然读书也能让我们有明显提高,但是提高的速度,肯定不可能比跟巴菲特一对一学习来的快,所以巴菲特午餐每每能够拍出天价。找个私教,找个好导师,是一条非常昂贵的捷径。有时候你觉得你做的很对,也模仿到位了,但只是形式,离精髓还差的很远。没有人指点,你可能永远也捅不破这层窗户纸。

举个例子,比如毛笔字,照着字帖我也能写,甚至也可以看很多老师的视频教学,但是总觉得哪有问题,有一次我拿着自认为写的很像的作品,去请教某位名师,结果人家一看就不行,说你这个发力完全都不对。而且还是倒插笔。然后人家手把手的教你,手指手腕的带动力,教你运笔顿笔的力道,这一个字就能体现出完全不一样的功力。你要没有老师,自己瞎捉摸,老齐估计恐怕一辈子也琢么不出来。这种反馈才是你提高的关键。如果天天这么练,是肯定会有提高的。但也有3个问题,1是你的时间支持不支持,2是人家愿不愿意这么教,3是你的钱是不是很富裕。越好的导师,时间肯定就会越贵。比如前面提到的奥拉朱旺训练营,每天每人就得相当于人民币4-5万元。而且还只针对NBA球员。这已经成为了他的一项重要产业。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导师怎么选,成绩突出就一定会教学生吗?这还真不一定,比如足球方面,几个球王,贝利,马拉多纳,罗纳尔多都没有成为优秀的教练,甚至也没有从事相关的工作。这种特别牛的人,当教练其实是很难的,因为有些东西,他觉得是理所应当的,但普通人却压根做不到。最后,教练和学生全是一脸懵逼,完全无法理解对方。反而是一些水平中上等的人,在一个事业上天赋不是那么强,但从底层一路打拼上来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好教练,因为这些教练最知道,学生们需要什么。说句通俗易懂的话,从乌鸦变成凤凰的人,才知道乌鸦该怎么努力,而一直都是凤凰的,压根就理解不了乌鸦为什么那么笨。

当然导师也不是一沉不变的,当你自己提高之后,现有的导师可能已经无法胜任了,此时你可以选择更高水平的导师,帮你继续提高。

另外,刻意训练中的专注和投入也很重要,如果是大课训练,你很容易走神,然后出工不出力,比如我们的粉丝群里,老齐努力在教,但是有几个人能做到每天都来,且认真学习的,估计连百分之一都没有。所以这也不能算是刻意练习,这么训练提升的很慢。你必须要做有目的的练习,并为练习设定一个局部目标,比如在2018年我就要把定投坚定不移的做好,在2019年以后,我们就要坚守配置。并了解周期判断。其他行业的训练更是如此,比如书法,在几个月内,可能我就先要解决横平竖直的问题,这种练习才有意义。而不是每天在白纸上,想写啥就写啥。

作者说,如果你在走神,或者你处于很放松的状态,并且只是为了好玩,你可能不会有进步,这像极了老齐练习书法的状态,事实也的确如此。

专业课程和业余课程的本质区别也在于此,专业课程跟踪的是你的细节,而业余课程更关注的是你的情绪,比如同样是声乐课,专业课程关注的是呼吸,声音技巧,甚至没有乐趣可言。而业余课程则可以让你愉悦的唱歌,唱出感情就行了。所以但凡让你特别高兴的课程,可能也不会有什么进步。比如跑步很多人都喜欢,普通兴趣班,只会带你们夜跑,但是专业的马拉松选手,除了要练习耐力之外,还要练习呼吸,练习腿部力量。以及保持极低脂肪的身体状态。作者说,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100%的努力做练习,要比你在很长时间用70%的努力做练习,效果更好。所以他建议,一旦你的练习已经无法专注了,那就不如停下来。保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之后,再去100%的练习。

还是回到之前的案例,69岁的佩尔接受了作者的建议,单独约了一个空手道教练,把练习的时间压缩,保持足够专注,他很快就拿下了蓝带,70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为晋级黑带而努力了。只要不意外受伤,实现80岁黑带的目标,应该问题不大。

那么如果你就是没有教练和导师该怎么办呢?作者举了富兰克林的例子,他一开始也不会写作,总觉得词穷,后来他给自己制定了个练习计划,找到一本著名杂志上的优美文章,然后把这些文章改写成诗文,之后过一阵再把它改写成为散文,在每次写作之后,他故意积累这些优美的词汇,并把它们无序排列。等到自己已经忘了那篇文章之后,再根据这些词汇,重新复写一遍。然后拿自己的文章,跟原文比对。在对比中去思考,哪里不足,哪里可以更好。所以,即便你请不起导师,也不要放弃,还是能有办法训练自己的。

别忘了,刻意练习的标志,就是你得去做一件,在你能力范围之外,超出舒适区的事情,而且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练习,最终达到这个结果。比如我们请不起健身私教,那么我就自己练,每周做俯卧撑,都要比上次多做10个,这就是典型的超越舒适区的训练。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你必须自己要想办法提高自己。

还有人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会找来一些英语电影看,但片子看了不少,英语还是没提高,效果一般,有的人就不一样,他们也看英语电影,但却把字幕档上,一句一句的看,一句一句的练,然后再把字幕放出来,进行验证。这种练习方法,要比大量看电影有效的多。

毫无目的的重复做事,其实并非是什么好办法,一定要先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后针对某一个点,去进行补强。老齐的理解是,做任何练习前,你都要想想,今天这个训练我要解决什么问题。这才是刻意的练习。如果你都不知道,为了什么而练习,那么这个练习也就没多大意义。

说相声的训练其实也是如此,为什么郭德纲强调小剧场,就是跟观众能有互动,这个互动其实就是反馈,你的包袱响不响,电视上是不知道的,必须得到小剧场去验证。所以郭德纲说,你们看岳云鹏一夜爆红,但他在这一夜之前,说了10年小剧场。所以作者提出,用三个F建立刻意训练的心里表征, 分别是专注focus,反馈feedback,以及纠正,fix it,将技能分析之后,确定不足,分步反复训练,逐渐的到提高。

即便没有导师,你也要找个偶像,然后努力去复制他的作品和成功,如果失败了就停下来反复思考,为什么会失败,再进行练习,直到成功为止。这样才能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明天我们继续来讲,如何跨越停滞阶段。

【8】如何最大限度的保障训练的热情!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刻意练习。今天我们来讲讲,遇到停滞阶段了,该怎么办,比如我们会觉得俯卧撑练到100个,然后就真的做不下去了,作者说这时候,你可以换一种方法挑战自己。比如做做卧推训练,在之前那个记数字的训练当中,史蒂芬也曾经停滞不前,看起来不能记住再多了。觉得已经达到了极限,于是他们决定做个小实验,放慢了读出数字的速度,这就让他有更充分的时间去进行记忆,于是史蒂夫就能记住更多的数字了,这个实验说明,问题不在于他记不住更多的数字,而是他的编码速度不够快。简单来说就是带宽不够了,要想突破这个极限,他需要提前准备更多的编码。这样才能让编码速度更快。比如我们的乘法口诀,这其实就是放入到了长时记忆中的编码,当你遇到一个8×9这样的题目时,可以脱口而出72,而不需要真的把8个9加在一起。所以当你平常训练,记住的编码模块越多,那么你在比赛中记住的数字也就越多。这就告诉我们要越过这种停滞阶段,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新的方法挑战你的身体和大脑,而原来的方法可能已经饱和。

运动员的训练也通常都是如此,他们经常会变换训练类型,增加多种训练方式,为的就是不让自己陷入停滞。交叉训练的时候,会形成相互促进。比如你的腰腹力量加强了,那么投篮的稳定性也会提高。

另外,也可以发现局部问题,通过局部训练,带动整体效率,比如打字员打字的速度,会受限于ol两个字母,那么就把这些带ol的字母的单词都找出来,然后让他们反复练习,增加这个手指熟练程度。所以不要妄自菲薄,不要轻易相信什么极限,也许只是某个小环节出了问题。找到停滞点,然后想办法去解决他。当你自己实在没辙的时候,可以去请教一下教练,或者这个领域成功者,他们也许会给你很多可行性建议。之前我们举的例子,姚明的罚篮,就因为胸前停顿这一个小改进,就大大增加了稳定性。

刻意练习往往是枯燥的,是无聊的,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很难坚持,我们必须要保持我们的动机,否则很容易让兴趣消失。比如我就要练吉他,为了追姑娘,这个动机就可能让你很有毅力的保持下去。或者单位要求,必须英语流利,你为了生计也得拼命练习。如果不是这样,没有动机,那么只是凭借一时兴起,很容易就三天热乎气。千万也别指望什么意志力,意志力也不存在,那些你看起来有毅力的人,通常都是真正热爱,或者是找到一个事情巨大意思的人。比如老齐读书和投资,坚持了15年,但这和我的工作息息相关,要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把自己逼得优秀。我要但凡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也就不会这么努力了。

所以脱离动机的意志力,没什么太多的价值,这就是老齐所说的,别考验什么人性,人性通常是靠不住的。那么动机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找到了继续的理由,这个理由比你停下来,更有诱惑。比如外面寒风凛冽,让你走出温暖的家,去健身房锻炼,此时你打心眼里,肯定不愿意,但是如果你跟朋友约好了,不去会被鄙视,甚至要掏一大笔钱请客赔罪,这时候你就得硬着头皮走出家门。这就叫动机。那么保持动机也就简单了,你就到处打赌呗,让自己停下来的成本大大增加,这样你就能坚持下去了。比如上学的时候,老齐就经常跟几个好朋友打赌,谁分最低,谁就请客吃饭。有时候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这一下就把自己逼上了绝境,不争这口饭,也得争这个面子,于是就只能好好学习,所以打赌越狠,成绩也就越好。所以,逼自己一把你就成功了,逼自己的方法就是把你的目标尽可能多的告诉别人,千万别藏着掖着,你把目标藏在心底,那就相当于没有目标。

另外,老齐之前也一直强调冷启动,也就是在一个事情开始之前,一定要让自己处于领先位置,比如跑步,当你死咬着前几名的时候,你就很有动机坚持下去,因为你会想,我都这么拼命了,现在放弃就太亏了。所以优秀的人,压根就放不下身段,你让一个亿万富翁,天天就躺在家里看电视,这比杀了他还难受,他根本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他宁可每天都加班,也绝不舍得停下来,老齐身边全是这种人,他们经常说,我都混到这份上了,没道理停下来了。所以这时候,当你处于领先地位的情况下,领先或者优势心里,本身就是动机的一部分。在成功的时候,没人想放弃,放弃一定发生在你大幅掉队之后。所以家长培养孩子,务必要注意这点,上小学的前几年,如果他学习好,就会一直学习好,如果刚上来学习不好,就会一直差下去。所以在小学之前,一定要做到冷启动。至少把一年级的知识,都学扎实了再上小学。

如果是一群人寻求刻意练习,那么会处于相互支持的关系当中,你就拥有了一个内部支持体系,你们相互鼓励,相互分享练习的秘诀和经验,然后互相欣赏成绩,最后共同获得提高。作者曾经问佩尔,为什么69岁了突然喜欢空手道了,他说自己的孙子喜欢,他也练习空手道,这样祖孙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很好,也会互相支持,而且他还有一个练习伙伴,比他小25岁,算是个中年妇女,二人关系也很好,在空手道上也是相互赞许。这就为他提供了强烈的动机。这种学习小组的方式,几乎在任何领域和行业当中都适用,把有兴趣的人集中起来,共同的兴趣,会成为他们额外的动机。所以你喜欢什么就要大胆说出来,而不要默默埋在心里,你越是到处宣传,自己的动机也就越足。咱们的粉丝群和读书圈,其实就是一个这样的互相支持的组织,每天有人在群里分享一些读书心得,会对你更有激励作用。

当然作者也说,你加入的团队,务必要目标一致,比如你要提高声乐技巧,但只是加入了一个老年卡拉OK组织,别人就会天天拖你后腿,你反而觉得没意思。所以志趣相投,目标明确很重要。

另外,设置目标也很重要,在巨大的目标下,一定要将过程分解,然后设立阶段性目标,并且及时对自己做出奖励。比如之前老齐讲过的,当你存到10万块钱的时候,可以奖励自己一个5000块钱以内的东西。这就是奖励幅度5%,这个钱一定要花,是让自己感受到反馈的关键一步。下次当你特别想买个东西的时候,你就会更加努力的存钱。还有的家长教育孩子,每读完一本书,写一篇2000字的读书心得,家长会给100-200元零花钱。这就是反馈,孩子为了得到零花钱,就会拼命读书。

之前那个丹尼尔练习高尔夫球,他就是先练推杆,然后把不同距离都标注出来,每个距离反复练习,还在练完之后记录自己的成功率。下次练习要比上次有所提高。这就是有目的的提高,我们很多人缺乏这样的任务分解能力,总想着一步登天,我要成为专业投资者,但在成为之前,你至少要读1000本书,有CFA加持,熟悉至少100家公司的财务报告,闭着眼睛都能说出来的那种。你需要用10年时间,然后还得细化到每一年需要完成的任务。这么一步一步分解下来,才具有可操作性。否则都只是幻想。

下面,我们看看杰出人物的路线图,看看这些人是怎么成功的。匈牙利心理学家拉斯洛,是专门研究天才的,他得到了一系列结论,正确的培养任何一个孩子,那么这个孩子就可以成为天才。于是他找了一位乌克兰女教师结婚,目的就是完成这个实验,把自己的孩子也变成天才。后来拉斯洛生了3个孩子,全是女孩,他决定把这三个孩子培养成为象棋大师。所用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没用多久,他就取得了空前成功,大女儿在4岁的时候,就夺得了11岁以下组的冠军,15岁就成了世界一流棋手,成为第一位女子特级大师。二女儿甚至去跟男选手比赛,9盘比赛8胜1平,但即便如此,他竟然是三姐妹中最不用功的。三姐妹当中的王者其实是老三,15岁就成了世界上最年轻的特级大师,连续25年,排名女子国际象棋世界第一。在男女混合排名中也能排在第八位。还夺得了男女混合比赛的世界冠军,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女选手夺冠。那么这位心理学家到底是怎么训练这三个天才的,咱们明天接着讲。

【9】拿亲生闺女做实验的心理学家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刻意练习,昨天我们说到了一个心理学家,专门研究天才的,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特意生了三个女孩,结果这三个女孩都成了全世界著名的国际象棋大师,这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并非虚构,大家百度可以查得到。

那么这位心理学家是怎么完成培养的呢?很多家长一定对此十分感兴趣,而实际上,方法也是如此,第一阶段恰恰就是兴趣,三个女儿幼年的时候,家里没有其他的玩具,只有国际象棋,这显然是老爸拉斯洛故意为之,他早就做好打算要把女儿培养成国际象棋大师,所以就必须让他们尽早的接触国际象棋,哪怕只是把棋子摆在棋盘上这么简单。让这些孩子,生来就与国际象棋产生连接和互动,最终让他们对这个东西充满热情。

然后父母会以孩子的心态和他们玩耍,道具依旧是这些象棋,比如告诉他们这些棋子,是怎么在棋盘上移动的,谁更厉害,每个棋子的功能又是什么?这种教育方法很多,比如老虎伍兹,他小时候的玩具就是一根高尔夫球棒。

父母的作用,就是把这个玩具慢慢的往兴趣上引导。无限夸大这种运动和技能的美好。然后在初始阶段,一定要多鼓励,多关注,不要吝惜任何的表扬。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这可以大大增加他的兴趣。从而比其他孩子有领先优势,制造冷启动的差距。孩子生性好玩,所以父母是非常有机会,利用这种兴趣作为跳板的。能够直接把孩子带入这个领域当中。

当然有的时候,父母还会不自觉的做到上面这些,那就是父母将自己的爱好,不经意间灌输给孩子,比如父亲是篮球运动员,姚明就从小有这个特长,父亲是业余音乐演奏家,郎朗就从小对钢琴感兴趣,这些都是受到父母的熏陶,当然如果您说我就好打麻将,斗地主,看电视剧,那么孩子也会朝这个方向发展。所以还是那句话,家长才是孩子的起点,这个不仅限于金钱,兴趣爱好,性格教养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所以什么家长什么孩子,不光长相类似,行为处事最后都会接近。当然也会在成长当中被打破,比如爱看书的孩子,跟父母就会有明显差别,从小有老师,或者从小就住校的,也会区别更大。

作者还发现,许多杰出的人物都不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有哥哥或姐姐,或者有很好的玩伴,这些人充当了竞争者的作用,让他们能够结成一个学习练习小组,比如网球界的大小威,还有之前我们说的波尔加三姐妹。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在某一时间,对此产生巨大的兴趣。

这就是第二阶段,他们开始变得认真,此时家长的引导作用基本就结束了,开始找教练和导师上课了,这些导师可能未必是行业里的顶级人才,但是他们却懂得教学,知道如何激励学生,让他们继续前行,所以循序渐进很重要,比如拉斯洛就是波尔加姐妹的第一位老师,他并不是国际象棋的什么高级选手,顶多算是个业余高手,不过他还是心理学家,知道怎么引导女儿,在他的一步步激励下,三个女儿10岁的时候,就已经超过了他。这里面注意,作者特别强调,家长会有很多手段强迫子女继续练习,但是动机必须来自孩子本身,如果孩子彻底厌恶了,没有动机了,那么再强迫也是白搭。所以在你强迫的时候,务必保护她的动机。如果你的孩子,非常富有展现欲,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这种才华,那么你就可以放心了。你怎么逼她都没问题。但如果他没有这种表现欲,就得小心了。可能他已经失去动机了。所以家长最好让孩子自己去表现,而不要你让他去表现,你让他表现,显摆的是你,而他自己表现,显摆的是他。结果可能完全相反。

是否能让练习继续下去的关键是回报,如果你的孩子能够感受到这种付出是值得的,那么他就会拼命练习保持这种优势,继续享受被人崇拜的目光,如果他得不到这些,可能就会放弃。所以在无人喝彩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必须要懂得喝彩。然后想办法给他创造被别人喝彩的机会。从而将他推入到正循环当中。

然后随着他水平的提高,可以去找更高级的教练了,这时候父母,除了去支付高昂的费用外,已经不起太多作用了,此时孩子已经可以自我鼓励,想到自己那么多年的努力,以及别人的掌声,他已经不会轻易放弃了。他们的训练也会越发的认真和刻苦,开始为参加一些比赛而准备。这时候家长要做的就是无条件支持。老齐之前一个朋友,孩子已经练出了一些成绩了,甚至都可以进足球俱乐部的职业梯队了,家长突然放弃了,说耽误学习。这可能对于孩子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以后他干什么也不会努力了。所以各位家长要想好,如果你要没打算让他干这个,就不要给他希望。

第三个阶段就是全力投入,一般在12-16岁,这个阶段是最出成绩的时候。孩子已经开始了专业训练,费用会更加昂贵,甚至会聘请私人教练,而且多贵的都有,就看家长是否有这个实力了,此时你向钱包妥协,那么你的孩子就会向成绩妥协。理想的方式是,在这个阶段,找世界顶尖选手,对孩子进行辅导。这是他们从一个普通孩子,上升为天才的关键一步。但确实只有少部分家庭负担的起。随着年龄的增大,你受到生活中工作中的诱惑就会越多,比如不断地比赛演出,也可以算是诱惑。那么你的练习时间开始减少,水平也就逐渐停滞不前。但如果你能不理会这些诱惑,那么依旧可以继续提高。所以年龄并不是问题,诱惑才是。

不过作者也说,最好还是趁着年轻学习,特别是跟脑力有关的东西,越早训练越好,那些能掌握好几门语言的人,几乎都是童子功,因为年龄不同,大脑应对学习的方式也会有一些变化。人们越早学第二语言,头脑发育中的脑灰质就会增长比较多。等岁数大了再学语言,虽然不是完全不可能,但也很费劲了。

第四阶段叫做开拓创新,这个阶段上,就不能说是孩子了,他们已经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选手,现在他们只想变得更强,甚至青史留名。比如史蒂芬库里,他老爸教他投篮,把他带入NBA,但是要成为联盟顶级射手,超级巨星,成就变态准的绝招,那就得靠自己的训练。库里曾经介绍过自己的训练方法,就是从篮下开始投,投进一个篮退一步,投不进就原地反复练,就这样他的射程几乎退到了中圈附近,过了中圈任何位置都能出手,而且还有很高的命中率,这样防守队员就很难防了,这就算是他的创新。远超他老爸,甚至远超他的教练科尔。

作者说,这些杰出人物做出的重大进展,其实对他们自己并不意外,因为他们始终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一点一点的积累出来的飞跃,只有外人才会大惊小怪。

下面我们来看,怎么理解天生的才华,我们看到有些人成功了,但没看到的是他们年复一年的反复练习,不断改进,其实成功没什么捷径可走,但还有一些人,他们却觉得自己缺少这方面的天赋,无论怎么训练也不能跟别人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将这个东西解释为天赋。之前我们说了,作者不相信天赋这东西,如果有天赋,那么也就意味着有人不需要练习,也能获得成就,但这种事几乎从未出现过。他认为天赋只是从小的开始的训练,让他对于某个领域更加的敏感。甚至产生了大脑的变化。比如有人说莫扎特是天才,6-8岁就会作曲,但其实都是他父亲写出来的,他父亲本身就是个作曲家。目前音乐界公认的,莫扎特第一首原创曲子是他15-16岁的时候创作的,那时候他已经练了10年功了。不过老齐的观点和作者可能稍微有点不同,天赋还是存在的,至少在一个项目上,练习成长的速度特别快,就是一种天赋。否则也没办法解释,为何同样爹妈,一个老师,一套体系训练出来的孩子,有成绩高低之分。

跟天赋对立的就是普通人,我们总说自己没天赋,比如大概六分之一的人不能唱歌,因为把握不准音调,而且这些人经常十分确信这一点,所以他们拒绝任何唱歌活动和行为,也不愿意做任何改变。甘愿当个音盲,那么到底有没有这种人呢?总觉得缺乏天赋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10】没有天赋该怎么办?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刻意练习。今天我们讲讲,自认为没有天赋的人该怎么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唱不了歌,一唱歌就跑掉,大家都嘲笑他们是音盲,但其实真正的音盲极少,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属于这种情况,之所以不能唱歌,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这是最大的障碍。其实大多数人不能唱歌,只是因为从没有练习过这项技能而已。其他行业也如此,比如数学,很多人觉得数学我就是学不会,但实验已经说明,任何一个孩子只要经过刻意练习,都可以学好数学。所以我们不要妄自菲薄,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没有学好某项技艺,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练习过。老齐上中学的时候有个女同学,英语水平当时还不如我呢,每次考试都垫底,但是后来人家竟然找了个老外当老公,现在也是一口地道的美音。甚至连语调都不一样了。所以,当时我就想,如果要找个洋媳妇,可能我的英语也能再抢救一下。

研究人员还发现,绝大多数行业技能,跟智商的关系也都不大。并不是最聪明的人,掌握某种技能就越好。只要你有正常的智商,基本上都可以成为顶尖选手。甚至还有一项逆天的研究,围棋这种最复杂的棋类运动,运动员的平均智商只有93,还低于普通人。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智商低的人,往往在年轻的时候肯下笨功夫,所以练习的也就更多。这确实与我们实际中了解的真相相符,越是聪明的孩子,越难以集中注意力。最聪明的人,往往混社会是一把好手,但是却并不擅长某些专业技能。

研究人员认为,最终的技能水平,只跟训练时间相关,而且是有意识的高水平训练的时间。练习的越多,他们的技能就会越熟练,各项所需的指标也就越高。即便有些人,凭借基因天赋,在某些行业中一开始取得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会变得越来越小,练习的时间和质量反而决定了他的高度。即便是科学家也不是越聪明越好,大部分智商都在110-120之间,智商分数更高,也不一定会带来好处。像爱因斯坦这样绝顶聪明又取得巨大成绩的科学家,其实并不多见。

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个方法,来判断谁才是最佳球员,往往是那个训练最刻苦的,对自己要求最严格的,比如NBA的詹姆斯和科比,他们有天赋,但训练同样最刻苦,那就必然会成功,像其他一些很有天赋的球员,最后往往不怎么努力训练,反而荒废了技能,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足球场上的国米国王阿德里亚诺,这当年被称为是罗纳尔多的接班人,结果不好好训练之后,迅速滑落,现在已经无球可踢。这种现象其实还是挺普遍的,年轻的时候极富盛名,但很快衰落,而只有一直努力的人,才能维持状态,甚至继续提升水平。中国足球为什么不行,脱了上衣看看腹肌就一目了然了。别说跟C罗比了,就是跟2002年那只打进世界杯的男足都比不了。

作者说,与其说基因和天赋有差异,不如说注意力有差异,他发现,很多被认为是有天赋的孩子,其实只是注意力特别集中,这些注意力能够集中,很快进入忘我状态的孩子,学东西就会特别的快。有研究表明,婴儿阶段,经常目不转睛的盯着父母的婴儿,未来更容易获得注意力优势。做事也就会更加专注。至于如何提升专注力,这个我们以后找机会再讲。这里老齐可以说个小技巧,当你干什么事经常忘记时间,说明你就已经具备了这个领域的专注力。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专注的地方不同,有人把专注力用于了工作读书和练习上,有人则把专注力用在了休闲娱乐和侃大山上。

说了这么多,作者的意思就是,千万不要自我否定,很多人都经常打击别人,一看孩子唱歌跑调,就认为他不适合这个,还有家长觉得孩子笨手笨脚一事无成,更有甚者觉得孩子学习差,就是脑子笨,这都是非常危险的,你的否定,正在进一步摧毁他的自信。让他逐渐强化了我不行这个现实。从而失去动机,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然后家长还跟个受害者一样到处哭诉,我家孩子为啥不爱学习呢?还不是你一手造成的。你让他感受到的学习全是痛苦,没有一点快乐,他能爱学习才怪。天天被老板骂,你也不会喜欢上班。所以害人不浅的家长,其实并不少。有时候老齐看到这样的家长,我都替这个孩子觉得倒霉。我们也要对这些孩子说一句,你没办法选择家长,但你至少可以选择教育,你的家长如果就知道骂人,你也对他很厌烦,那就大量阅读吧。这可能是你把我人生最后的机会。

最近有研究表明,在上小学之前,经常爱数数的孩子,数学成绩都会更好,咱们之前也讲过一本书,战胜一切市场的人,爱德华索普就是一个小时候爱数数的孩子,结果成了数学家。所以这也给我们一个思路,你要想让孩子在哪方面发展,就要让他尽早接触什么,尽早创造出一些感觉,比同龄人更有优势。这样他就会显得在这方面很有天赋了,然后别人都夸他,他也就自然而然认为这一切就是真的,结果就会形成正反馈。

下面我们看用刻意练习创造全新的世界,也就是刻意练习的前景和用途,首先就是可以改变运动员的训练,作者之前走访过很多运动队,教练都很渴望提高运动员的水平,但他发现,这些教练即便意识到了有效心理表征的重要性,也没有做太多训练,来帮助运动员改善心理表征状况,相反他们会更倾向于,用那些已经获得有效心里表征的队员。也就是说,教练往往只是厨子,希望通过好队员提高成绩,而根本不怎么关心队员的成长,你自己提高不提高,管我屁事,现代体育在成绩的压力下越来越功利化,很多运动员也由于得不到教练的指导,甚至完全被冷落,有些不错的苗子也就被荒废了。作者说其实完全可以通过一些培训师,帮助这些运动员提升。并获得出色的成绩。而不只是让他们自生自灭。

另外刻意练习也可以改变教育和学习,我们应该确定学生,应该能做到什么,这远比确定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有效的多,确定了前者,后者也就来了。老齐解释一下,这其实就是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区别,我们传统教育太过于注重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这些知识的应用场景,最后让大家学了一大堆没用的东西。而真正有用的东西,却一直是空白。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确,学习是要拿来用的。比如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曾经被问到为什么会有四季更替,他们回答说,是因为地球离太阳远近不同造成的,但显然这是错误,四季更替是因为地球在地轴上的倾斜造成的,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就是因为这些学生以前都是在记忆知识,而没用仔细思考过,并没有创建基本的表征。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想过用自己的这些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这也是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区别,没有这个主动转化的一步,你的知识,除了应对考试之外,基本都是无用的。

我们改革教育,就是要用刻意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这类心里表征,要让他们理解,自己正在做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带着目的去学习,让他们自愿的去做实验,去研究一些东西,甚至写自己的论文和文章,从小就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然后为了自己的那个梦想,不断补强自己的短板,增加各种知识,对于局部进行精确训练。这些才是教育该去做的。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练习人的概念,说的是人在一生当中可以通过练习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使得人生充满无限可能。这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作者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从来没有什么是天赋异禀,全都是刻意练习,首先你要通过练习创造自己的心理表征,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要成为什么人,有目标很重要,80%的人其实活的都是浑浑噩噩没有目标,自然也就没方向,更不知道在哪个地方努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个偶像, 你要像他一样活着,然后根据这个偶像,来补强自己的方方面面,通过刻意练习的方法和原则,让自己脱离舒适区,不断强化技能,当遇到瓶颈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方法交替练习。永远记住这个理念,学不会不是你自己不行,而是你训练的时间还不够。你的短时记忆过载了,所以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要想突破,就要不断地把短时记忆编码,通过心理表征把他们变成长时记忆,这样就会表现出来训练有素。

所以从现在开始,想想你的目标是什么,再想想你的训练计划。并把计划量化分解。争取10年内把自己训练成为杰出的成功者。祝大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