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为靠什么能过脱颖而出?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之前我们讲过一本任正非和华为的书,但是有在华为工作,并担任高管的,也是我们高净值的朋友说,那本书里真实度并不高,优化的成分太多,于是他推荐给老齐一本书,号称华为的还原度90%的书,叫做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说这本书的作者田涛,以前在华为工作过,所以对华为了解的比较深刻。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真实的华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之所以起了这么一个悲观的书名,并不是作者看空华为,而这个问题,其实正式华为的高管们,包括任正非反复思考的问题,正所谓居安思危,才能让华为在一个个困难面前化险为夷。
1987年的任正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在此之前的3年,他有短暂的从商经历,但是却被骗200多万,而他在44岁的年纪,开始创建华为,一家民营企业。起步的生意是电信设备贸易,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二道贩子,但任正非却在开业之初,就放出豪言壮语,20年后,华为要成为世界级的电信企业。当时在场的几十个听众,一定以为,老板的脑子坏掉了。在那个乱世当中,商品经济处于严重的躁动期,卓越的领导人,往往都是一些精神病人。事实上,华为在最艰难的日子,任正非确实也患上过抑郁症和焦虑症。
拥有宏大的梦想,其实是那个年代的创始人的通病,比如巨龙,大唐,中兴,华为,这几个名字,基本都蕴含了中华崛起的意图。这四个同时代的创业者,邬江兴,是一位军官,号称中国大容量程控交换机之父,80年代创办巨龙,周寰,原来的邮电部科技司司长,曾任信息产业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创办大唐电信,侯为贵,航天部下属企业,691厂技术干部,85年创办中兴通信,这三位创始人,都有国字号背景,所以他们创办的企业,也必然肩负着国家使命,只有任正非创办的是民营企业,当时他的口号是,做民族通信企业的脊梁,这四位,号称巨大中华,确实撑起了中国的电信产业。
在1978年,我们国家可谓是百废待兴,通信行业更是几近于无,电话交换机总量405万门,电话用户不到200万户,电话普及率只有0.38%,世界排名120位以后,甚至不如非洲。而此时距离贝尔发明电话,过去了100多年。通信设备的落后,成为了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几大瓶颈之一。所以这个行业是有巨大的需求的,老齐之前讲过,有巨大需求的市场,其实就有着天时。
当时我们出台了,以市场换技术的重大决策。也就是说,拱手把我们的市场让出去,然后让外资企业,带着技术进来落地。当年这个政策极其富有远见,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汽车工业,多年保护。反而越来越落后。
通讯行业的市场开放,让西方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价格高,服务低。今天程控交换机的价格是每线10美元,而当年则要每线500美元。而且还要等很久才能收货。而且你还爱要不要,有的是人抢着要。是一个典型的卖方市场。当年这些巨头主要包括了,日本富士通,NEC,瑞典爱立信,比利时贝尔公司,法国阿尔卡特,德国西门子,美国AT&T,加拿大北方电讯,芬兰诺基亚,他们都在中国高价倾销着产品。
对此,我们别无办法,只能接受。高价格的承担着,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代价,换来的是通信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到了80年代中后期,我们国内已经诞生了400多家通信类制造企业。所以市场换技术的大战略,确实起到了很好地效果。
当时以巨大中华为代表的电信企业们,其实都是面临着,资金,人才,技术全面匮乏的巨大困境,即使得到了国家扶持,也在方方面面难免捉襟见肘。华为在创业的时候,更惨,只有21000元人民币的资本,而他的对手,都是那些欧美的百年企业。平均年龄,126岁。基本上就是蚂蚁挑战大象的战争。
但就是在这一片丛林当中,中国电信产业逆势崛起,华为在2013年就已经把行业老大爱立信拉下了宝座。这足以引起西方的震惊,英国经济学家甚至说,华为的崛起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美国时代周刊惊呼,这家公司已经重复当年的思科和爱立信,这些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如今这些电信巨头已经把华为视为最危险的对手。思科的CEO钱伯斯更是公开表示,他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就是华为。
作者说,在中国,还从来没有一家企业能像华为这样,令国际竞争者心生敬畏,确实也对一直由欧美日统治的通信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也是他们坚决不能接受的。
跟华为同时代的几家企业,先是巨龙衰落,消失,大唐电信也远远的被甩在了后面,最早的国企优势,到后来反而变成了组织包袱。企业没能适应变化。只能慢慢衰落。中兴是个特例,他早年间是国企,拿到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他却地处深圳,也是改革最彻底的地方。又为中兴二次赋能。所以让他能够一直存活还保持了相当强的生命力。华为其实也是如此,他更是得益于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如果不是深圳,华为可能都凑不齐注册资金。甚至现在他津津乐道的内部员工持股计划,很有可能会变成非法集资。所以如果说通信产业的巨大需求是天时,那么深圳就是地利。至于人和,那肯定就是任正非了。
这20年来,任正非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发表过很多的观点,文章,演讲稿堆积如山。公开资料可能有数百万字。这些东西,也透露着华为的管理哲学。任正非的思想,为华为赋予了很多精神方面的哲学。
20年后,回头审视任正非的一系列讲话,观点,让人惊讶的是,他的基本思想,从未改变过,比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就是支撑华为快速发展的哲学思维,已经根植于广大骨干的心中。又进一步形成了开放,妥协,灰度的管理哲学。
很多企业这些年都在学华为,但是都避重就轻,学不到重点,比如华为推崇艰苦奋斗,但是相应的也设计了很多功能,比如共享,就是高出业界水准的薪酬和奖金体系,与普遍持股共同构成物质激励,还有渐进,也是华为管理的一大特征,任正非讲,一个组织的成长,一定要保持行之有效的东西,不能总是变革和创新,稳定的总成本会低一些。此外还有专注,耐得住寂寞,抵御住诱惑,这在喧嚣的时代,十分不易。华为更是出台了一部著名的华为基本法,以法的形势,约束决策者们冲动。华为的20年从未一帆风顺过,未来和今后的20年,华为也一定还会困难重重。
下面我们就讲讲,华为这些印在骨子里的哲学。来看看,什么叫以客户为中心,很多公司都提出来以客户为中心,华为跟我们通常的认知又有怎样的区别。
21世纪初,阿尔卡特董事长,瑟奇谢瑞克,曾经在自家的葡萄酒庄园里,宴请任正非,期间谢瑞克表示出了对于通信行业的忧虑,他说这个行业太残酷,你根本无法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当时的阿尔卡特,是绝对的世界巨头,世界级的标杆企业,连阿尔卡特都如此悲观,这事让任正非非常警惕,当时的华为还处于爬坡阶段,所以他马上回来就组织了大讨论,华为的明天在哪里,出路在哪里。而讨论的共识就是,要高举以客户为中心的旗帜,华为的明天只能存在于客户之中。客户的需求,就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
早几年流传了一张照片,任正非自己拎着箱子,在机场等出租车,没有助理也没有秘书,这其实就是华为的文化,华为的价值观,把客户重要还是老板重要这个问题,当成了大是大非的问题。关系到公司的胜败存亡,任正非多次发出警告,我们上下正弥漫着一种风气,崇尚领导比崇尚客户更厉害了,管理团队的权利太大了,领导一出差安排的如此精细,如此费心,他们还有多少心思会用在客户上。任正非后来干脆直截了当的下令,脑袋要对着客户,屁股对着领导,不要为了迎接领导像疯子一样。不要以为领导喜欢你,你就能升官,这样下去我们的战斗力会削弱。在2010年的会议上,更是明确指出,华为坚决提拔那些眼睛对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的员工,坚决淘汰那些,眼睛只看到老板的干部。前者在为公司创造价值,后者是谋取个人私利的奴才。还要求各级干部,必须善待屁股朝着你的下属。明天我们继续讲,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
【2】客户至上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昨天我们说到了,华为的第一条准则,就是要让员工,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华为是贸易起家,也可以说他一直都是乙方。对于乙方来说,那么甲方至上,服务至上,就是必须的,所以这里面可能要解释一下,华为早起提到的客户,其实都是B端的客户,他没有C端客户。所以对B端来说,强调客户至上,客户就是上帝,客户比老板重要,其实也并不为过。对于乙方企业来说,丢掉一个客户,可能就是灭顶之灾。
任正非后来还给一些欧洲考察团们上课,说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叫三个根本保障,如果再详细解释,这三句话相互支撑,以客户为中心是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方向,艰苦奋斗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手段和途径,以奋斗者为本是驱动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活力源泉,是保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内在动力。所以你现在想想,为什么你学华为学不像,就是因为光强调客户,光强调艰苦,而忘了以奋斗者为本。所以这个逻辑链条是缺失的。
以客户为中心,这其实并非什么秘密,很多企业都有这个要求,300年前的同仁堂就已经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训条。道理很简单,能给企业送钱的,只有客户,但是客户却拥有选择权,客户只会为那些优质的服务,优秀的产品,合理的价格付费。但是现在很少有企业真心去这么做了,因为随着资本市场快速发展,资本为王的时代正在兴起,美国市场现在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价值准则,所以一切都以资本市场为核心。通过资本市场,赚钱的速度,大大超过了生意本身,所以客户也就不再是中心。现在基本都是to 资本的结构,融资,烧钱,上市,圈钱,生意的本质逐渐变了,企业的价值观,他们赚钱的渠道,已经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甚至很多企业,压根就没有客户,他的用户都是来薅羊毛的。企业一直在烧钱。
而对于华为来说,他不上市,那么他的增量资金来源就非常纯粹,只有客户,才能给养活企业,所以失去客户他就没有收入,也开不出工资了。那么华为的价值观就变得非常单纯。任正非在2001年就提出,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华为的高管也说,不要把华为文化复杂化,不要把华为文化细节化,说到底,以客户为中心,本来就是商业活动的本质。你让客户满意了,公司才能生存,这个朴素的道理,即便没有华为,他也是常识。
曾经有西方公司指责华为破坏了通信产业的价值链,当时华为副董事长胡厚崑就说,他们只看到了某些设备的价格下降,却忽视了基本的价值规律,就是当价格低到临界点的时候,就会发生客户需求的雪崩效应。市场需求会上千倍的被引爆和创造出来,华为的贡献,一方面是让客户的采购成本降下来,另一方面也要让价格变得合理之后,全球数亿人口,对信息产品的潜在需求被激发出来。这样整个行业就会从中受益。另一位华为高管徐直军说,如果思科,爱立信他们不上市,而是一门心思盯着客户,那么华为怎么可能是他们的对手。这就是华为追赶并超越对手的奥秘,当这些巨头们,正在规划着自己的财报季的时候,华为是在用10年为单位来规划自己的未来。
当然上市公司,也不见得全都会忘掉客户,作者说苹果就是一个例子,乔布斯是一个最懂用户的商业奇才。他总能提前洞悉用户的深度需求,做出符合人性的产品。
科技行业从来不缺乏大败局,比如曾经的电信领域,技术最强的企业叫做朗讯科技,99年1月,市值就高达1340亿美元,但是3年后,股价就跌去了99%。2007年被阿尔卡特公司吃掉。合并后更是连亏5年,亏损累计高达124亿美元。摩托罗拉也是当年不可一世的巨头,号称电信界的印钞机。1928年就成立了。第一款手机就是摩托罗拉做出来的,是手机界的鼻祖。如今也早已经风光不再。2011年被谷歌吃下,之后拿光了他所有的核心专利之后,又把骨头吐给了联想。诺基亚也就不说了,并没有做错什么,但还是快速失败。而华为趁着电信巨头动荡的机会,2013年反超爱立信,成为了世界电信设备界的老大。
许多分析专家都把朗讯科技的失败,归因于2001年的科网泡沫破灭,也有学者把摩托罗拉定义为,傲慢导致了决策失误,比如当年乔布斯找他合作做手机,而摩托罗拉相当的应付差事。这才把乔布斯气到了,自己搞出了iPhone,最终干掉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作者说,这些分析很有道理,但是并未触及根本,企业的核心价值,到底是围绕客户而转的。
摩托罗拉前两代创始人,一直坚持积极主动的服务用户,但后来逐渐走偏了,然后就从伟大滑向了平庸。1991年,摩托罗拉对铱星计划进行投资,10年时间,损失了50亿美元。这个项目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站在客户的需求角度出发,话费极其昂贵。最后让整个计划无法推进,这是摩托罗拉的分水岭。
朗讯就更明显了,其实我们再浪潮之巅那本书里讲过,朗讯在90年代末,四处出击,多次并购。以满足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结果带来了臃肿的机构。管理文化冲突越来越明显。朗讯所依赖的,其实就是美国国宝级的研究机构,贝尔实验室。他一直引领全球,出过12个诺贝尔奖。97年任正非还亲自访问过贝尔实验室,曾经饱含热泪的说,多年前我就听过贝尔实验室平均一天一个专利,现在每天能有三个专利,真是太了不起了。我对贝尔实验室的感情胜过爱情。
但是在朗讯科技的手下,却遭遇到了资本文化和科研文化的严重冲突。贝尔实验室越来越实用化,市场化,偏离了面向未来的宗旨。整个朗讯也背离了客户为中心的宗旨,天天都在搞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企图给资本市场创造更多的炒作题材。
中国通信市场发展历史当中,有一个叫做吴鹰的人,曾经大名鼎鼎,他在最佳时间点,买断了日本淘汰的小灵通技术,这让UT斯达康迅速崛起,当时没人看好他,包括华为,都觉得这是落后技术,只是固定电话的一种延伸。但他却在中国迅速落地,处处抢占先机。小灵通在2003年,一度在终端市场占据70%的份额。跟华为的销售额相差无几。
UT斯达康也成了一场资本的盛宴,2004年纳斯达克上市成功。入选全球1000强企业。但这场盛事,并没有持续多久,缺乏技术支持的斯达康,仅仅2年就开始衰落,2007年,吴鹰更是从UT斯达康辞职。小灵通退出了市场。市场至上,不等于客户至上,企业不应该只跟着潮流走,更不应该一味的迎合市场的短暂机会。追求卓越,与目标长远的公司,向来不能只靠运气而生存。还是得有点硬实力的,这个硬实力,就是不断创新且被客户持续需要的技术。
科技行业是一个典型的大浪淘沙的行业,太多的企业都是昙花一现。因为一向技术,一个产品而走上浪潮之巅,也因为没能持续创新,或者压错了技术路径而被时代淘汰。王安电脑,摩托罗拉,朗讯科技,加拿大北方电讯,AT&T,雅虎,这一长串的名字,也是一长串失败的教训。而对于华为来说,他要警醒的就是远离资本的诱惑与控制。华为能够发展壮大,根本在于领导层所具有的清醒的价值观。不是技术,也不是资本,唯有客户才是华为持续成功的资本。华为要培育的是亲客户的文化,而不是亲资本的文化,所以华为也一直坚持不上市。不给大家赚块钱的奢望。
中国有4000多万家民营中小企业,为国民经济贡献了60%的GDP,80%的就业,和50%的税收,但是2010年中国的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3.7年,每年倒闭100万家以上。而欧洲和日本是12.5岁,美国是8.2岁。要比我们长的多,曾经作为MBA经典案例的中国优秀企业有8成已经倒下来。
华为董事长孙亚芳也多次感叹,活下去真难。早期的华为,就是一家贸易公司,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既无产品又无资本。硬是在国际巨头的联合绞杀之下,成功突围。杀出了一条血路,当时在华为最响亮的口号就是,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活下来就是胜利。任正非虽然不甘心于只做一个为钱奔波的商人,但是很明显,要想让企业活下来就必须赚钱。那么华为是怎么活下来,还活的越来越好的呢?咱们明天继续讲。
【3】最怕死的公司
华为一开始就面临了生存危机,自打华为成立之日起,任正非就变成了怕死的人,华为也成为了怕死的公司。活下来,就是华为最低,也是最高的战略目标。直到94年,也就是成立7年之后,华为才开始走出混沌期,这一年的10月,华为第一台,cc08万门程控交换机在江苏邳州开局成功。这标志着华为终结了,既无产品也无技术的贸易时代。开始进入了快车道。
任正非还搞了个胜利祝酒词,说华为是一个功利集团,一切都是围绕商业利益。华为文化的特征就是服务文化,因为只有服务才能换来商业利益。服务的含以是很广的,不仅仅指售后服务,从产品的研究,生产,到产品生命终结的优化升级,我们要以服务来定队伍建设的宗旨。
作者说,其实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华为在客户眼中的定位,都是低价格,次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某国内运营商老板记忆深刻,说华为的交换机,只能用在县级邮电部门,产品稳定性很差,也经常出问题,但好在华为服务好,24小时随叫随到。而且邮电部门的官老爷们骂人骂惯了,所以动不动就把华为的人叫来骂一顿,这样他们就觉得很爽。那时候那些欧美大厂的,你根本不敢骂人家,人家也压根不鸟你。所以这还成了华为的核心竞争力。与其说华为在卖产品,还不如说他是在卖服务。华为也是凭着这个差异化,在下沉市场中求生存。
但是靠骂不还口,终究不是长久之计,97年,华为正式提出,面向客户是基础,面向未来是方向。任正非说,如果不面向未来我们就没有牵引,就会沉淀。落后。在2002年之后,华为开始强调产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这一认识之下,他们基本放弃了小灵通,当时公司内部也深入讨论,说这玩意技术简单,回报快,2000万资金投入,半年时间就能有产品,甚至能为公司带来上百亿收入。但是公司高层,最后还是顶住了这个诱惑,坚持投入WCDMA的研发,眼睁睁看着UT斯达康赚的盆满钵满。而华为这边2002年,甚至出现了首次负增长。当时公司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动摇。质疑公司战略的声音,不断扩散。任正非则始终坚信。华为不会放弃任何的商业机会,但是我们更是一家有理想的公司。其实这就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平衡,让老齐想起来俞敏洪的一段话,说为什么新东方只是阿里巴巴的百分之一,就是因为当年新东方赚钱太容易了。一旦赚钱赚的很容易,就会丧失掉理想。不想再为长远布局。任正非当年能够拒绝诱惑,为10年后布局,确实非常难得。在华为的理念中,以客户为中心,绝不是取悦客户,而是要以客户的立场出发。坚持产品质量和创新的底线,为客户最终的满意度负责。这点其实跟老齐的观点很像,特别是做投资的时候,客户想要的东西,不一定跟他的利益相一致,我要对客户负责,有的时候,还真是得反其道而行。不能太取悦客户,否则就是把客户给害了。当然我们也为此,丢掉不少客户。
2005年之后,华为和全球几百家客户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甲方和乙方的关系了,已经上升到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战略合作关系。这对华为来说,又是一次转变和提升。2010年,华为一次内部讲话中提到,要通过不断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交付能力,来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并解决华为和西方对手的平衡问题,没有提高服务质量,仅仅靠压低价格,结果实际上,也没有拉开与战略对手的差距。还过度挤压了,西方厂商的生存空间。这个时候,其实以客户为中心,已经有了新的转变。也正是在这一年,华为的三大根本,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被正式确定为华为的核心价值观。
当时就有外国的分析师很奇怪,中国的创新有着巨大的特色,那些被政府寄予厚望的项目,通常都会衰落,而没有政府保护,跟国际巨头真刀真枪,干仗的项目,反而到在竞争中成为了最大赢家。你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早年间谁保护华为了,谁保护阿里了,谁又保护腾讯了,包括电视机,空调,这些家用电器领域里面,压根就没有得到任何的保护,就是面对面的硬钢,结果反而把外国品牌给打跑了,保护的农业,汽车,一些重工业,反而越来越落后。从地域来看也是如此,没保护的深圳,成了中国硅谷,而有保护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却现在面临整体衰退。
华为当年在3G产品上,投入了60亿人民币,但是在国内却迟迟不发3G牌照,这导致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海外,一个不知名的公司,一个技术落后的国家,在欧洲,日本,美国抢生意,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欧洲投标的时候,人家就说,你们就是价格低,但能保证成功吗?
华为的人也是很苦恼,后来还是坚持客户为中心这个原则,去找客户的最大痛点,结果发现,室内覆盖好像是个问题,于是他们就从这个角度切入,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欧洲客户终于吐口,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就买。华为回来就组织加班加点的研发,半年时间拿出了突破性的产品,实现了华为3G产品在欧洲0 的突破。
华为还拿出了single RAN解决方案,通过数学算法,实现单一基站2G,3G,4G的融合,降低了反复投入基站的成本。增加了华为的全球竞争力。而这个需求,是英国沃达丰提出的。华为为了这个客户,投入了7万多研发人员,进行创新。可谓是不惜一切代价了。
华为的老员工感叹,公司从早期开始,其实技术上很少走弯路,主要是因为华为与客户贴的很近,在同行业当中,没有哪家公司,跟客户贴的这么近的。所以他们在解决客户一个一个的不切实际的需求的同时,公司产品也不断地突破。而且还都是很有含金量的产品和技术。其实老齐感触也很深,客户的需求,就是公司持续发展的方向。你的第二曲线,第三曲线,都要围绕着客户需求而展开。千万别觉得客户是麻烦事,客户的麻烦就是你最好的发展方向。
当时有媒体比喻,外资巨头是狮子,技术产品资本有着强大的竞争力,但是天生具有优越感,而中外合资企业是豹子,而华为为代表的本土企业被视为土狼,极具攻击性,对狮子和豹子形成威胁,但是华为高管们不太喜欢这个说法,说我们压根就不关注竞争对手,我们只关注自己的客户需求。所以华为的文化是安静的,朴实的,没有那些喧嚣和华丽。任正非更是指出,要因时因地而改变,不能教条。关键是满足客户的需求。我们要做商人,而不是科学家,科学家可以只研究,其他的都不管,我们如果只研究蜘蛛腿,谁给我们饭吃?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研究用户需求。所以,这就是告诉我们,技术研发并不等于闭门造车,也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老齐之前也一直认为,不被用户感知的技术,毫无价值。比如当年我们在视频网站,有个技术团队说,我们开发的这个东西,能让视频清晰度提高50%,但是肉眼看不出来,得用数据测量,当时就给我们笑喷了,这基本就是一个无用的技术。
朗讯和摩托罗拉当年就跟华为走了两个方向,他就研究那些不被用户感知的东西,用老百姓的话讲,这玩意不接地气,那个什么铱星计划,真不如研究一下怎么能让我在房间里信号满格。华为就靠着这种投机取巧,战胜了这些巨头。
2009年,任正非游览四川都江堰的时候,得到了启示,他说,将来的竞争,就是一条产业链与一条产业链的竞争,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链,整体强健,才是华为的生存之本。后来逐渐丰富这个思考,就是要多挖掘一些内部潜力,确保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投入,确保对未来的投入,即使在金融危机的时期也不动摇。2005年到2014年,华为在研发投入1900亿人民币,2013年一年,研发费就是320亿人民币,占当年销售额12.89%。2014年更是追加到408亿人民币。占销售额比重进一步提升到14%,给大家补充一个数字,2021年华为研发投入已经到了1427亿,占全年收入的22.4%。任正非当年的感悟就是,深淘滩,低作堰,我们不想赚很多钱,但是也不能老亏钱。我们留下薄薄的利润,把多余的水都留给客户和供应链,这样我们就能保有生存的能力。每次合作都会跟强手竞争,所以活下来的就都是蛟龙。明天我们再来详解,华为的这种独特的为供应链赋能的模式。
【4】商业模式如同寺庙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昨天我们说了,华为不光要自己盈利,还要带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盈利,他不但要自己强大,还要带动一个强大的集团军,这样自己才能更加安稳。所以不得不说,任正非是很有远见的。
作者拿商业模式跟宗教做了对比,认为寺庙是最为成功的连锁行业,不卖产品却拥有最多的忠实客户。这就是价值观的力量,佛教寺院,还是全球最大的旅游地产。拥有5大特点,1主题突出,具有普世价值和权威性,2信徒众多,3盈利模式独特,没有硬性消费但是却利润丰厚,4资源占有量小,远离尘世,但却趋之若鹜。5全国连锁无需纳税。最后如果去分析本质,你会发现,精神的力量才是核心竞争力。那么把这种东西嫁接到商业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秘密,一个企业领袖,形成宗教化的领导气质,比如乔布斯,巴菲特这种,那么他就已经成为了全球最佳的商业模式。
乔布斯最本质的精神就是,以消费者为全部思考的原点和终点。他是真正挖掘客户潜在需求的高手。而这个潜在的需求,其实也有迹可循,就是懒,人类的最核心需求,就是懒,你的产品如果能让他更懒,那么十有八九就会成功。反过来说,一个产品,如果让消费者更麻烦了,那么他一定是反人类的,也注定会失败。比如有个笑话,说路边电话亭,现在不用投币了,而是要用手机扫码支付后才能使用。
所以,客户其实就是来到庙里烧香的信众,你让客户买你的产品,你就必须得关注客户的需求,怎们能让他们更懒,更方便,甚至更无需动脑。苹果的做法是,无需说明书的产品,才是好产品。客户不断变懒的需求,就是我们不断成长的动力。
任正非其实并不是那种走极端的人,但是在公司价值观方面,他却始终坚持,甚至偏执。在客户这方面,他用了宗教般的虔诚的心态去进行服务。军旅出身的任正非,甚至强调,我们把指挥所要建到听得见炮声的地方,把计划预算核算的权力,授予一线,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做决策,打不打仗后方决定,怎么打仗,前方说了算。由前方指挥后方。而不是后方指挥前方。机关是服务,支持和监管中心,而不是中央管控中心。其实老齐的理解是,内部谁说了算很重要,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都是销售地位最高,产品其次,行政和运营部门地位最低。所以你可以想想你们公司,如果说销售地位很低,那么就绝不可能以客户为中心。
接下来我们看看华为的第二大根本,以奋斗者为本,对客户是对外,对奋斗者其实就变成了对内。华为最早是一家二道贩子公司,从香港和珠海买来交换机,再卖给县级邮电局,当时中国有数百家这样的皮包公司。虽然不好听,但是利润极高,而且老板们过得都很舒服。
华为当时从香港鸿年公司免费提货,卖完了再结账,所以只要有货,大家就都跟过年似的。但是后来逐渐被卡脖子,经常断货,这就让任正非总有一种,过了今天没明天的感觉。技术军官出身的他,并没有把最早赚来的这些钱,拿去买车买房的炫富,而是走上了一条比较艰难的路,1991年,华为破釜沉舟,决定集中全部资金和人力,开发和生产,华为品牌的新型用户程控交换机。50多位研发,吃住都在一起。一直干到了年底。测试终于成功了,华为终于有了自己的产品,但是也同时资金流见底了。再不发货,公司就会倒闭。后来很多人想想也后怕,如果再晚半年开发成功,公司估计也就不存在了。
这次背水一战的胜利,让华为坚信艰苦奋斗的信条。有的时候,为了生存和发展,你只能拼一把。
2014年,华为已经进入世界500强,当时他们自嘲,说这是小毛驴拉出来的500强,华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工程总承包商,他在全球各地都有服务,而且都是那种交钥匙工程,客户只出钱,华为全都把活干了的那种。像一些落后地区,其实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甚至要用到小毛驴和小推车去运送设备。安装完成,还得天天派人看着,怕被当地人拆了卖废铁。客户提出的任何要求,华为基本都是接受,然后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去进行实施。比如三年的项目,客户经常要求1年就交付。这搞得交付部门压力山大,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华为的竞争力就是这么一点一点打出来的,西方巨头们不愿意接的项目,华为都接。靠着奋斗精神,抢走了一个一个客户。
早期的华为,在国内也是一个县一个县的去跑,2年时间,跑了500个县,形成了全球通信制造史上绝无仅有的案例。当时邮电部长都号召学习华为精神,2006年,中移动要在珠穆朗玛峰上建设基站,这个任务也交给了华为,几个工人在高原一干就是3个月,按时成功开通。成为全球海拔最高的无线基站。
最要命的一次是智利8.8级大地震,别人都在跑,华为的员工却在往里面冲,连续5天抢修基站,直到帮助客户把通信恢复正常。同样的日本大海啸之后,华为也是第一时间进入灾难中心。董事长孙亚芳也赶赴日本。支持工作
华为内部这么总结,什么叫做以客户为中心,不是成天向客户点头哈腰,而是忠于自己的职责。我们要先感知客户需求,最大限度的给与满足。什么叫奋斗,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任何微小的活动,以及在劳动的准备过程中,为充实提高自己而做的努力,都叫奋斗,否则再苦再累也不叫奋斗。
以奋斗者为本,其实也是以客户为中心,把为客户服务好的员工,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以及一起分享贡献的喜悦,就是促进亲客户的力量成长。长期艰苦奋斗,也是一样,你消耗的一切都是客户的成本,你害怕去艰苦的地方工作,害怕艰苦的岗位,那么客户就不会接受你,你的生活反而就会是艰苦的。所以可见,任正非是把这些哲学都琢么明白了。说的更通透一些,你要想让员工服务客户,领导就得先去服务员工。
早期的华为有多变态,说新来的员工,都要先领一条毛巾和一张床垫,午休的时候,躺在床垫上睡觉,到了晚上,很多人也不回宿舍,还是在床垫上眯一会。醒了就接着干。床垫文化,就是华为艰苦奋斗的独特风景。被任正非称为软件大师的张云飞,早年间天天睡办公室。而且不光他睡,其他员工也睡,整的办公室跟大通铺一样。最后张云飞由于过度加班,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反而睡不着了。作者说,这就是奋斗的代价,华为一批创始元老,高层管理者,常年都需要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
听到这可能有人又要喷了,说这样真的好吗?跟万恶的资本家有什么区别。2008年前后,还有华为个别员工自杀,一下就把公司推上了风口浪尖。但是华为的解释是,没有办法。在没资源,没条件的情况下,你只能拼命工作,才能杀出一条血路。任正非甚至很激动,说奋斗怎么了,我们的奋斗精神都是跟党学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高举党的口号,我们高举什么?创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而且是死掉很多的企业,才能有少数人成功。华为的20年炼狱,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体会,这种成功不是每周工作40个小时能完成的,任正非说,他自己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没有房子,吃住都在办公室。每周只工作40小时,怎么可能轻松完成产业升级,每周工作40小时也只能产生普通的劳动者,不可能产生,音乐家,舞蹈家,科学家,工程师和商人。曾经有美国人问,你们怎么在30年间做到世界领先,回答是,不,我们用了60年,因为我们每天都在2X8小时的工作。
1992年开始,华为在GSM上先后投入了16亿研发经费,到98年获得了全套的设备入网许可证,但是当时中国市场被摩托罗拉,爱立信垄断,华为只能被逼向边缘市场,连成本都收不回来,所以他才不得已开发国际市场。可见,当时这个行业当中,他并没有得到什么政策的支持。
国际市场,也肯定不是欧美日这样的发达国家,华为去的都是那些,战乱,瘟疫,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方,换句话说,国际巨头不愿意去的市场,华为才有一线机会。这才打造出了华为的狼性文化。明天我们来仔细的讲一讲。
【5】狼性文化
今天我们来说说华为的狼性文化,狼的特征就是要去抢的,华为早年间在国内压根就没市场,所以只能出走海外,去那些巨头们都不去的地方。为一些残羹冷炙,跟对手拼命撕咬。1997年任正非首次提出,必须建立一个适应狼生存发展的组织和机制,吸引,培养,大量具有强烈求生欲的进攻型,扩张型的干部。激励他们像狼一样,嗅觉敏锐,团结作战,不顾一切的捕捉机会。扩张产品和市场,同时还要培养一批,善于统筹会建立综合管理平台的狈,以支持狼的进攻性,所谓形成狼狈之势。1998年,任正非明确提出了狼文化的主张。
并且点名了,狼性的三大特征,1是敏锐的嗅觉,2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3是群体奋斗,企业要扩张,就必须要有这三大要素。所以要构筑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大家去奋斗,在新机会出现的时点,自然会有一批领袖站出来去争取市场先机。
任正非所说的狼性,绝对不是残忍和反人性,而是敏感度,奋斗精神,团队合作。简单兰说就是视野,意志和品格。后来华为成为狮子之后,管理者们最担心的也是狼性文化丧失。还在拼命的居安思危。
任正非曾经还问葡萄牙电信的总裁,为什么葡萄牙人曾经殖民了大半个世界,最后却又退回到了欧洲的一个角落,其实意大利也是如此,曾经充满了无限的辉煌,但最后却在安逸当中逐渐丧失了奋斗的热情。2003年任正非就感叹,欧洲最终会毁于过度的福利文化,华为会不会再舒服中死去?中国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里,冲刺到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从而构成了全球产业分工的巨大威胁。一是靠着互联网和信息产业革命的东风,二也是靠着同行的衬托,西方国家普遍陷入了依靠债务维持高福利的文明陷阱。15世纪以来,西方世界靠着奋斗精神,和冒险精神,才征服了全世界,但现在他们正失去这种精神。而这种精神,正在中国得到继承。而任正非和华为人,只是其中的一份子,他们还自我加载着民族复兴的巨大使命感。听着就让人心潮澎湃。
西方世界当中,唯一没有衰落的就是美国,他们依旧在电子信息,再生能源等领域独领风骚,形成了穷政府,富企业的格局。2000年任正非还向华为员工,推荐了一篇名为不眠的硅谷的报道,里面写到,美国的技术人员,也是凭借着一杯一杯的咖啡,天天在加班写代码。他们不断的以狂热的状态去追求新的技术。工作到深夜,就是硅谷的20万高科技大军的统一生活方式。软件园里,经常凌晨3点还在堵车。硅谷的年轻人,也在把床垫铺在办公室。即便是2001年,科网泡沫破灭之后,硅谷的夜里11点,停车场里依旧是满满的状态。说明大家依旧都在加班加点。所以奋斗文化,其实美国精英们的骨子里也都具备。我们想要赢过美国,也并没那么简单。
很多人都说,华为的文化,外国人接受不了,但华为高管显然不同意这点,他说换个说法,外籍员工就懂了,你告诉他们为什么会多拿钱,是因为他多干活了,这就是我们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这其实就是以奋斗者为本。道理非常朴素,现在华为15万员工,有4万都是外籍员工,连接他们的纽带,就是价值观和共同的愿景。
作者曾经跟华为的一位同事深聊,这个人叫夏尊,他曾经在利比亚待了7年。利比亚战乱,他也一直在那边坚守,甚至有个项目让他5天5也都没上床。为了跟客户谈判,他一直就订在了客户那,客户休息,他才得空吃个汉堡喝杯可乐。就是这么死磕下来一个4000万美元的项目,年底扩容了3000多万,总共7500万,华为也没含糊,立马就给他升了官。当时华为海外的导向就是,虚位以待,跑步上岗,只要你能干,升迁的速度极快。所以很多年轻人,肯吃苦的都愿意去艰苦的地方。确实有利益。任正非其实有个著名的话,愿意去苦的地方开疆拓土的,我才跟你谈股份,不愿意的就只配领工资。这就是华为的文化。
利比亚战乱的时候,夏尊还在巴塞罗那参加电信展,听到消息,马上飞机回利比亚,空姐都一脸懵逼,反复跟他确认是不是真的要回利比亚。回去以后就开会,有序撤离。开会的领导,必须最后走。战狼2大家肯定都看过,那种情况之下,晚一点撤离,其实就是冒着生命的风险。真的就是玩命了。
前前后后他们组织了4批撤离,最后一批人,已经没有飞机了,只能坐小船离开,但是风浪很大,一直开不了船,足足折腾了一天才安全抵达马耳他。但是还没坐稳,客户打来电话说利比亚断网了,公司希望他们返回去解决问题。不知道各位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想,华为确实也挺没人性的。但是夏尊他们可能确实被客户文化洗脑了,真的又飞了回去。他说我只认客户,战乱期间,大家都等着报平安,网络瘫痪确实影响很大。结果客户感动坏了,又跟他们签了200万美元的维护合同。
他们说,那会见客户,一次顶100次,但确实条件太艰苦了,每天都遭遇轰炸。没水没电。后来他们都有点精神失常,听到放鞭炮都以为是打仗了。
华为最特别的地方就是他不上市,还有他的员工持股制度,这是从创立之初就设计好的银手铐制度,也为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这个并不是学来的,而是被逼出来的。任正非说,最早他不懂期权制度。更不知道这方面在西方已经很流行,他就想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这就是最朴素的诉求。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大家一起做老板。
任正非也坦言,不要把我想的很高尚,科技企业不是房地产,一个人就能搞定,他需要群策群力。所以必须要给大家相应的激励。另外一个考虑,就是那个特殊的年代,持股太多,是有巨大风险的,很容易让人说你是资本家。所以那时候成立的企业,创始人大多也都持股不多。类似华为这样持股分散的企业,其实挺普遍,得有2000家以上。任正非还是很有政治敏感性的。
后来这反而成为了特色,任正非就把股权,一直分一直分,2014年任正非是华为第一大股东,但也只占股1.4%,到了2021年,任正非持股更是下降到了0.84%,华为持股人数高达13万。这恐怕是全球持股最分散的公司了。
很多人当年还批评这套制度,认为他又严重的隐患,万一哪天华为增长放缓了,甚至亏损了,那么这些股权也就没办法分红了,到时候公司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这个担心确实有道理,但是跟股权制度无关,关键还是发展的问题。还是得把公司经营好,这才是硬道理。华为也出现过怀疑,比如跟思科打官司的时候,就很悲观。后来赢了,再后来跟摩托罗拉打官司又赢了,于是慢慢的大家就有了心气。认为跟着老大就能大胜仗。这就是所谓的成功导向论,我们过去一直成功,于是也就习惯了成功。任正非在内部反复强调,要确保奋斗者的利益,多干活就得多分钱。等你们干不动了,公司还会保证你的退休,但是退休肯定不能比奋斗的分的多。否则就没人奋斗了。
很多人都问过,华为为什么不上市,任正非的回答是,科技企业是靠人才推动的,过早上市,就会有一批人变成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的激情就会衰退,这对华为不是好事。员工年纪轻轻太有钱了,就会变得懒惰,华为也会增长缓慢。华为一直倡导的是,高层要有使命感,中层要有危机感,基层要有饥饿感。对高层要以精神驱动,而不能用物质驱动。而对基层则必须以利益诱惑。要的就是他们对股票的渴望,对奖金的渴望,对晋升的渴望。这才能激发狼性。基层有狼性了,中层就会很有危机感。也必须打起12分精神。
任正非一直讲,与其他任何产业相比,这一行业过去与未来所展示的都是死亡竞赛,大家都在拼命的追赶,但赢得比赛的,一定是死的最晚的那一个,要想避免早死,就必须要奋斗。小富快跑,暴富就会跌倒,这就是人性。所以任正非才坚定认为,不上市就可称霸世界。这句话有三层含义,明天我们继续来讲。
【6】不上市!避免一夜暴富
昨天我们说到了,任正非的一个观点,小富快跑,暴富就会跌到,不上市就可能称霸世界。这里面有3层意思,
1是团队的战斗精神,过多地馅饼会腐蚀一个人,一个组织的活力,会败坏团队的精气神,不上市,也可以有国际标准的薪酬待遇,每年还有客观的奖金和稳定的分红,对团队会形成有益的吸引力。
2是决策的可控性,以华为如此分散的股权架构,任何一家资本,都可以对华为轻而易举的形成控制权,所以他现在也没办法上市了。一旦上市,任正非就很难再掌控公司。
3是华为人的目标追求,要成为一家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公司。所以他更愿意用10年为目标,去规划自己的未来。而一旦上市,就难免被资本市场牵着鼻子走。比如华为曾经在3G上投资60亿人民币,很长时间都颗粒无收,如果要上市的话,那么结果不可想象。很可能会被资本逼宫。
甚至有很多学者指出,华为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不上市,不受资本市场干扰,华为的对手当中,但凡有一个不是上市公司,华为都不可能走到今天。所以华为现在够吃够喝,活的有很潇洒,他没必要上市套现。
华为的人都很优秀吗?任正非反而说,从现在看,其实优秀的人都走光了,就剩下我们这些不优秀的,相信傻干才会成功。大家都傻到一块去了,所以才会留下。过去傻成功了,你今天同样傻,也会成功,华为的文化最大特点就是傻,傻的人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在华为,只有一个价值观,把客户服务满意了就能升官发财,其他的别无他法。
华为的一些高管都说,公司给的奖励,往往超出了他们预期,有一次一个10亿美元的项目谈成,公司上来就奖了700万,团队都乐开了花,没想到过几天项目开始执行的时候,又奖了1000万下来。弄得项目负责人都觉得不好意思再拿。这搞得任正非还很生气,强制他把钱给弟兄们分好。
在这种文化导向下,华为很少发生分配不公的内讧,你要想多赚钱可以,拿业绩说话。搞定了大项目,让客户满意,钱只多不少。最后大家的关注点,都在第一线,没人再去考虑什么拉帮结派,搞关系,拍马屁的事。
2005年,公司高层形成决议,干部选拔以业绩为分水岭,只考核,前25%的员工。也就是说你的业绩不在前列,再怎么关系硬,也不好使。作者说,高管们其实也很拼,比如任正非自己每年坐飞机次数在100次左右,平均每周都得飞一次。而其他高管,孙亚芳,胡厚崑,徐直军,郭平这些人,每年飞150次左右,2天多一点就得飞一次。长期高压工作,让他们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但在工作中却一直都是打鸡血的状态。
任正非在激励上,也相当给力,在1990年的时候,那时候华为才刚起步,也没多少钱,万元户还是富裕阶层的象征。当年郭平临危受命开发256门交换机,立项的时候,任正非问他,你们导师经费一般多少,郭平说80-90万吧,任正非张口就是1000万,你把这个东西给我务必做出来。郭平一下子就觉得有了一种使命感。几乎每天晚上都得到12点以后,经常在实验室通宵,最后产品出来了,是512门交换机,超额完成任务。到现在也没人知道这个项目到底花了多少钱。
所以华为人的积极投入程度,远非其他公司可比。当年有一份西方报告,分析对工作的敬业程度,中国普遍水平是6%,处于全球最低水平,美国人平均是20%,而谷歌是99%,到了华为这,则给了85%以上。
下面我们讲华为的开放文化,93年的时候有人问任正非,怎么评价方正,答有技术,无管理,问怎么评价联想,答有管理无技术,那么自己评价华为呢,任正非也没客气,说自己既无技术又无管理。此时的华为,年销售额破亿,模拟技术交换机也已经研发成功。程控交换机则首次试验应用。并开始研发万门程控交换机。这是华为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他走向开放的起点。
到了97年末,任正非已经跑遍了美国,参观了最先进的一批企业,包括贝尔实验室。他也目睹了这些企业的兴衰成败。他也有了深深的感悟,数百万奋斗者推动者技术进步和管理进步,才造就了一大批美国伟大企业的诞生。通过王安电脑的成败,他也总结出,故步自封是科技企业的最大敌人。王安长期坚持技术上的封闭路线,是他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王安电脑当年有多强大,有个小插曲就能说明问题,思科的传奇钱伯斯,就是从王安电脑出走的年轻人。3年时间就在思考当上了CEO。作者做了个假设,如果王安电脑的继承者是钱伯斯,那么美国通信的历史可能都要被改写。
想到这一层,任正非在很早之前就确定了,自己的儿子女儿不会接班。尽管总有一些小道消息,但是华为的人根本就不信,媒体不太了解任正非,老板是有世界级的野心的,当他把股权不断地分给别人的时候,他就没打算把华为变成家族企业。2013年,在股东代表大会上,任正非也亲口宣布我的家人永远不会接班。同时,华为要长远坚持开放政策,不会动摇。开放是华为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
97年华为开始引入了IBM的流程管理,在战略思考上,也融入了更多美国公司的经验,任正非说,拿来主义是个好东西,西方已经有了成功的管理思想, 技术,我们为什么要拒绝呢,先学习美国,才能最后超越美国。不能因为对美国某些政客的反感,而放弃向美国学习。华为一点都不避讳,美国是华为成长的老师。尽管后来美国频频对华为进行制裁,但是任正非也一直强调,跟美国学习。
其实向外学习的中国企业不少,甚至很多企业也都聘请了著名咨询公司,花费不菲。但是效果都不怎么好,最主要的还是洋务运动那一套,总觉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老是得讲点什么中国特色,最后弄得价值观彻底混乱,而华为的学习,基本就是全面引入IBM的管理咨询。进行大规模的组织变革。其实这也是老齐特别同意的,你要想跟人家强者学习,就全面学习,完全复制。别总觉得自己还能保留点什么特色。往往是这种抖机灵的学习,最后让你学了个四不像。
随着华为的崛起,壮大,也成了西方世界的眼中钉肉中刺,甚至不惜抹黑,比如思科CEO钱伯斯就说,他们竞争不过华为,是因为每年华为都有300亿美元的政府支持,而华为随后辟谣,我们的财报都是毕马威审的,请问300亿美元在哪呢?这还只是舆论上的唇枪舌剑,各种各样的行政打压,也是屡见不鲜,华为现在别想收购任何一家美国公司。几乎都会被美国人给否决。高价收购也不行。后来干脆不卖给华为芯片了,让华为的一系列消费电子业务,面临无芯可用的尴尬。甚至不惜扣留了孟晚舟。
但即便这样,任正非依旧没有放弃开放,他依旧在向海外学习,包括美国。
华为高管们讲,方方面面来看,华为都像是一个缩小版的美国,无论企业文化,工作氛围,人际关系,团队协作,价值评价等等。都跟美国很相似。
商业是无民族性的,市场是无国界的,世界500强那些欧美公司,有几家举的是民族大旗?他们的野心其实都是全球。但是最后他们确实国家核心力量的体现。华为也是这个认知,越要成为国家的脊梁,就越要通过全球化谋求发展。2010年,华为的销售额70%来自于国际市场,2021年,海外业务占比也还有50%以上,并且面对面用产品力干掉了思科,就是对华为最好的宣传。
面对华为在海外攻城略地,任正非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警告公司,人家请你去做客,结果你却在人家的客厅脱鞋,抠脚,那一定会引起主人的厌恶和排斥。所以华为绝不做这样的无礼者。我们要用开放的姿态证明,华为是按照国际规则做事的。换句话说,一定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这是底线。强大但不能傲慢。华为坚决不做黑寡妇,这是一种拉丁美洲的蜘蛛,交配后母蜘蛛会吃掉公蜘蛛。也就是说,华为要出去交朋友,而不是四处树敌。
【7】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7:什么时候不用交保护费了!再来吹牛
昨天我们说到了,2008年,华为的专利数排到了全球第一,国内媒体一片兴奋,这个事也确实足够吹一通的,但是在华为内部却相当平静,华为没有举办任何庆功活动,甚至还展开了反思,数量第一不代表质量,很简单,你收了多少专利费?也就是说,你不能靠专利赚钱,那么数量只是形势。其实就跟我们说的,你一年读了几百本书,但问题是,你做到了多少,产生了哪些改变,获得了多少收益,如果后面都没有,那么这几百本书就都是形势主义。所以可见华为还是非常务实的。
甚至在华为挺进世界500强之后,他们竟然这么宣布给员工,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华为的领导十分清楚,那时候的华为,在全球信息技术的棋盘上,华为仍然是后进者。没有一项原创性的产品发明,主要做的,所取得的,都是在西方公司成果上,进行了一些功能升级,和特性上的改进。简单来说就是,缺少核心技术。华为每年还在支付着巨大的专利费用。这才实现了跟别人和平相处,比如2010年,华为的专利许可费就高达2.2亿美元,2013年增长到3亿美元。任正非非常清醒,他经常跟研发团队说,你什么时候,可以不让公司交这些保护费了,再来吹牛吧。
华为的高管有个比喻,华为把红旗从山脚下,扛到了山顶,乍一看已经红旗招展攻陷了山头,但是往下一看,全都是人家的旗帜。华为已经被敌军包围了。不下山就会被困死。要下山你就只能留下买路钱。
过去10年,华为动不动就遭到专利起诉,对方一开价就是天文数字。如今已经是一场专利的世界大战。截至目前,以如今的华为来说,也只能处于守势。这个差距还是相当大的。比如我们都说诺基亚是大败局,但是诺基亚靠着专利,一年就赚上百亿。每一台5G手机,诺基亚都要抽走270-280元专利费。
面对西方这些巨头们的技术猎杀,华为要怎么办?任正非指出,当今世界新技术层出不穷,市场变化无常,华为不可能什么都自己从头做起。华为也没有独吞天下的本事,即使排名靠前的那些西方巨头,也不能一统天下,只有强强联合,有竞争的合作,企业才能做强。
所以2005年之后,华为开始积极与竞争对手合作,并不再一味地你死我活。具体来说,就是在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中展开竞争,在降低开发成本方面进行合作。这就是之毛主席的兵法策略,叫做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自己的优势领域跟对手决战。这些管理格局转向,给华为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后来,华为先后与德州仪器,摩托罗拉,IBM英特尔,朗讯科技等公司,成立实验室和合资公司。在印度,英国,法国,瑞典,意大利甚至俄罗斯,设立研究所。华为有一半的研究所都建立在了国外,也与他的客户建立了大量的联合创新中心。目的很明确,就是研究客户需求。
但是,有一点要明确,合作不等于结盟,结盟就会把自己困死。结盟反而是反开放的,会让华为陷入封闭的体系。20多年来,华为坚持不跟任何行业巨头,建立所谓的统一战线和排他体系。在华为的领导们看来,一边倒的战略结盟,就是在为自己制造更广泛的对手。微软和谷歌的CEO都曾经单独约谈过任正非,华为也表示出愿意跟任何企业合作的态度。甚至跟谷歌施密特说,谷歌提供洪水,我们提供管道,相信这个世界充满了巨大的机会。
70岁的任正非酷爱读书,涉猎很广,从政治,经济,到社会人文,历史是他读的最多的领域,反而是小说和经管的内容不多,他说小说太假不真实,经管类的书都是教授们闭门造车出来的。读了反而限制思想。真正的管理,哪是那么几条原理那么简单,这个其实可以理解,显然著名企业家的段位更高,甚至已经是大神级水平,是商学院们研究的对象。而经管类内容,其实都是给新手村的小白们准备的。说实话现在老齐都不太爱看经管类的内容。确实假大空太多。
任正非,还特别喜欢跟别人交流,他走遍了全球无数多个国家。政商领袖,学者,竞争对手,科学家,甚至艺术家,连僧侣他都愿意沟通。但他却对媒体十分畏惧,因为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任正非看到了太多的悲剧英雄,那些90年代的杰出企业家,没几个还能存活到现在。富豪榜也大多都成了夺命榜。有太多的企业家,没有抵挡住诱惑,在关键时刻,进入媒体的热烈拥抱和狂欢,结果成为明星之后,就如流星一闪而过。最终反而都钉在了大败局的耻辱柱上。
关于华为的开放,有两种不同的评价,第一种是华为领导层的观点,任正非说,华为不可能回避全球化,也不可能有寻求保护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心态,在和西方的竞争当中,华为学会了竞争,学会了技术与管理的进步。只有破除狭隘的民族自尊心,才是国际化,1998到2008年的10年,是华为历史上最开放的10年。他不但积极的对外展开合作,也大量雇佣外籍员工,整个流程和管理框架也十分欧美化。甚至华为的领导一开始就制定了全盘西化的变革战略。
但是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变革是一把双刃剑,改好了公司会有一次飞跃,弄不好就万劫不复,所以他们希望少一点外部干扰,特别是减少媒体的干扰,也就是说,华为在变得越来越开放的同时,对媒体却越来越封闭。甚至敬而远之。僵硬的排斥媒体10年之久。
所以这才导致了华为在大众视野当中,是另外一个样子,不但是神秘的,且是相当封闭的。甚至造成了很多误读与误解。甚至市场一度认为,华为是某个神秘组织,在背后支撑。很多西方公司甚至也是这么认为,所以在被华为打败之后,他们也颇有微词。觉得这不是市场化的竞争。
华为这一路走来,可谓是危机重重,甚至伤痕累累。但他还是挺过来了。也让自己的根扎的越来越深,成长的越来越强大。比如2006年5月,华为一个员工,患有病毒性脑炎去世,这让媒体开始了炮轰,说华为是血汗工厂。华为也面临着文化与制度的双重冲击,当时80后开始走上工作的舞台,相比于70后来说,80后更加自我,也更不好管理,再加上媒体的渲染,所以引发了内部不小的震动。随后的2-3年,华为经历了组织文化自我批评和对抗的过程。
以前都是任正非一言堂,半军事化的管理和决策流程,2008年之后,他们对内也开始变得越来越透明。允许员工提建议。2010年之后,不同内容的务虚会也大大增加了,而且更民主,华为和媒体的关系也大大改善。任正非也反思,在舆论面前,公司长期的做法就是把头埋在沙子里当鸵鸟,我可以做鸵鸟,但是公司不能,华为到了这个时候要允许批评。2012年,华为所有的门窗就都打开了。这些董事会成员,轮值CEO,开始欣然接受媒体采访,发布各类信息。任正非本人的露面次数也越来越多。内部讲话和资料,公开也越来越多。
下面我们看看,华为的妥协,丛林中的生存之道。那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华为购买了200套DVD,发送给每个高管。要求大家观看和讨论。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怎么崛起的,他们当时都是只有几百万人口的效果,15-16世纪却几乎瓜分了世界。就是重商主义成为国家根本,1是经商,2是掠夺,血腥暴力,赤裸裸的争夺。高度统一的国家意志加上进取与开放的精神,成为那个时代葡萄牙和西班牙崛起的标志。
后来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也是从商业开始,更准确的说是运输业。赚钱了无数的商业利润,当时荷兰人口才100多万,但拥有1万多艘商船。而且荷兰还为了大航海,创造了最早信贷制度和金融体系,创造了银行。所以成为了世界中心。后来英国和法国崛起,靠的其实是后重商主义,也就是工业时代。英国人通过实业立国。形成了新兴资本主义。这让英国繁荣了好几个世纪。而17世纪,其实英国人口也就400万,后来成了日不落帝国,人口也不过4000万,控制着50块殖民地。统治者3.45亿人口。那么华为能从大国崛起当中,总结出什么经验和教训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8】越是强大越要懂得隐忍!
昨天我们说了,华为曾经要求高管必须观看大国崛起,并总结得失,还请来了外面的教授来给讲课,总结出,英国的光荣革命,是有意的避免了暴力和冲突,也有意的发动了群众,解决了谁来领导国家的问题,光荣革命让专制主义不存在了,换来了英国300年的稳定。而光荣革命,说到底就是各方面势力的一场妥协。各自后退一步,最后得到了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后来美国也是一样,美国的制宪会议,也是一场妥协,拯救了一个民族,并建立了一个帝国。老齐解释下,所谓美国制宪会议就是1787年5月到9月,在费城举办的会议,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当时美国刚刚独立,各联邦也是各有各的利益,所以炒的不可开交。早期的华为也此时的美国类似,关起门来各部门激烈的争吵,拍桌子,争得面红耳赤,但是一旦形成了多数人的共识,形成了决议,那就要坚决执行,即使不同意的人,也必须妥协。
任正非推行的工者有其股的政策,其实就是一种妥协文化,老板在向十几万华为员工妥协。以利益换取众志成城。任正非称之为是海盗文化,或者分赃文化,他这个海盗头子,带领着一帮小海盗,扑向大海中的商船。以最快的速度,去抢劫金银财宝,谁抢的多,谁更奋勇,谁就分的更多。公平是建立在多劳多得的基础上的。于是追随者越来越多,战斗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华为一度就是任正非在集权,但是他也精神高度紧张,甚至恐惧,忧心忡忡,担心公司垮掉。任正非说,那段时间,每个月就要发3亿元的薪水,他总担心,万一发不出去怎么办。所以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压力自然也就越大。
后来他在研究过大国崛起之后,开始转变,要广开言路,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在一些事情上,开始寻求妥协。2007年12月,任正非与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会面,第一次将开放,妥协,灰度三个词并列起来使用。认为这是华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快速发展的秘密武器。
他说妥协是丛林智慧,智者都懂得,在恰当的时间,接受别人的妥协,或者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妥协也是双方或者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在解决问题上,他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没有最好的方法的时候,他就是最好的方法。妥协并非要放弃原则。而是以退为进,通过适当交换来换取目标。只有妥协才能换来双赢,否则必然两败俱伤。
任正非一直强调大局为重,为了大局他可以认一时的胯下之辱,反复强调,韩信从别人裤裆里钻过去,最后成了大将军。但该展现实力的时候,他也绝不手软,比如2003年跟思科打官司的时候,公司上下都十分悲观,但任正非说这就叫做敢战方能言和,小输即是胜利。这其实一直也是华为的态度,不卑不亢,愿意跟别人共赢,但是要打,我也奉陪到底。战略上的妥协,靠的是前线绝不妥协的意志打出来的底气。
至于什么是灰色,说的就是变化,比如任正非他曾经批评过中庸之道,说中国长期受到这个影响太大,压抑了许多英雄人物的成长,让他们不能发挥出个性。但是他又在很多场合表示,华为的成功在于不走极端,老祖宗教给我们的中庸之道,保证了公司没有垮掉。甚至在跟员工聊天的时候,还说过,华为为什么能成功,就是中庸之道。所以这就是华为的灰度,好像怎么说都是对的。成年人的世界本身就不是非黑即白,有的时候我们就在中间这个地带,左右摇摆。开放,妥协,灰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战略设定,可以让华为多方押注,多边合作,亦敌亦友,有战有和。互相利用,实现共赢。
思科与华为的大战,背后就是华为的快速崛起与西方世界引起的焦虑与不适应,21世纪刚开始,一大批美欧公司,就开始了对华为进行专利围剿,要求以1-7%的销售额支付专利费。这对中国企业,将是一场巨大的挑战。此时,华为提出了以土地换和平。选择臣服,服从西方的游戏规则,进而登堂入室。
华为高层当时意识到,知识产权是高压线,是关系到公司生死存亡的力量,华为要形成上上下下,对于法律的敬畏心理,加大自身的知识产权防线,这就叫做适者生存,你只能遵从西方的游戏规则。当然华为也不甘于交保护费,他也启动了自己的战略,3年实现专利平衡,以专利换专利,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用进攻来代替防守。2014年底,华为已经开始超越西方的对手,截止目前,华为在5G和6G上面的专利数已经世界领先。
华为一直坚持把自己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这就让他拥有了比较强大的耐力,虽然后发,但是却逐渐积累,已经产生了后发先至的效果,比如2010年之后,华为80%的专利费,其实都给了高通,但现在5G有效专利数量上,华为已经远超高通,位列第一,高通只能名列第二。所以西方才对5G对华为特别的抵触,因为在4G时代,他们有足够强大的专利掌控能力,但在5G时代,已经开始落后了。这就相当于,以前跟着大哥混,天天挨欺负,留着大鼻涕的小弟,如今却成了最能打的一个。这帮大哥,都要反过来看他的脸色。自然是很难接受。
这个事,听起来虽然很解气,但是却着实来之不易,华为在2003年,高层就开始布局技术路线,要用10年时间,持续聚焦WCDMA的研发投入,这个技术投入时间长,见效慢,这使得公司很长时间,在3G市场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中国还不发牌照,让华为没办法在国内做生意,所以只能转向欧洲,要把3G业务搬到荷兰去。而欧洲是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北电,阿尔卡特的大本营,在这里抢生意,谈何容易。
最后死磕下来了沃达丰这个客户,当时他在西班牙排第二,华为跟他说,我跟你合作,帮你做到西班牙老大。这确实切中了沃达丰的痛点。华为对这个项目也很重视,甚至集中全公司的力量,甚至没签约呢,就要提前发货,不计成本,承担巨大风险的保证服务质量。华为也通过西班牙这一战,在欧洲站稳了脚跟。2005年海外销售只有5亿美元,到了2008年,已经到了30亿美元,2013年底,又翻了一倍。拿下欧洲,就相当于,攻陷了通信行业的大本营。其战略意义非同凡响。
与美国对华为严防死守的态度不同,欧洲确实要更包容一些。以至于思科的CEO钱伯斯邀请任正非访问美国的时候,任正非一口回绝了,说美国暂时不去了,美国是一个小市场。我们先去欧洲喝咖啡了,欧洲更浪漫一些。
华为在欧洲的成功,主要因为小心翼翼,公司内部反复警告,不能独霸世界,要倡导妥协主义,比如法国电信让华为和爱立信搬迁阿尔卡特朗讯的设备,结果任正非和孙亚芳同时发火,表示一定不能搬,宁可合同作废。后来,华为又跟别人达成协议,要搬掉爱立信的设备,此事被董事会知道后,同样遭到了否决。同时知会爱立信高层,给与解释。任正非的观点很明确,我们不是要灭掉谁家的灯塔,华为只是要竖起自己的灯塔,同时也要支持爱立信,诺基亚的灯塔永远不倒,华为不独霸天下,甚至友商的概念,最早就是华为提出来的。其实这就是我们古代的帝王之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你初来乍到,刚到欧洲,就干掉人家的百年企业,抢人家的地盘,人家能干么,当这个事上升到民族主义的时候,华为必将失去欧洲市场。所以,任正非才不断的示好。跟欧洲这些企业们说,我来欧洲是为了帮助大家共同繁荣的,同样你们也可以去中国发展。华为也确实在配合中国政府,对欧洲电信企业进一步开放。一度华为在欧洲的人缘还真的不错,甚至2012年欧洲反倾销的时候,这些欧洲大企业还帮助华为说话。
任正非在华为内部,更多地是一个独裁者,或者叫做精神领袖一样的存在,跟乔布斯之于苹果类似。伟大的企业,又是创始人,基本都是这种类型,比如阿里的马云,腾讯马化腾,特斯拉的马斯克都是强势文化的代表。也只有这种威望和气场,才能带着企业攻城略地。往往一个企业的决策层,开始谈民主了,那么也就是扩张的结束。明天我们再来讲讲,任正非的领袖气质,以及华为的灰度哲学。
【9】企业灰度哲学!兼容并包
昨天我们说到了,一开始的华为,就是任正非的一言堂。但慢慢的,任正非开始改变,他只作为企业领袖存在,自觉自愿的把他的个人权力,关进了笼子里。华为的管理文化,也更加趋近于民主和科学。他明确指出,自己和董事长都会作为虚位领袖,主要的工作就是否决。然后董事会再拿方案出来,也就是说,方案都是底下人提出来,任正非他们只起到把关的作用。这样会发挥群策群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下面,我们再看看华为的灰度哲学,华为的队伍极其庞大,动辄就是10几万20几万人的大军,90%以上都是接受过大学教育,还有几万人的外籍员工,全公司平均年龄不到30岁。知识分子,年轻人,外国人,这样构成了极其复杂的员工团队。是华为面临巨大的挑战。任正非管理这只队伍的方法就是灰度,既然无法参透,那么倒不如认可,容忍,甚至欣赏。
他给人力部门开会,说干部政策,要灰度一点,桥归桥,路归路,不要把功过搅和在一起,也不要那么黑白分明。没有人是完美的,大家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宽容一点,大家是战友不是敌人。哪里搞脏了,洗掉就行了,没啥了不起,不用那么纯洁,如果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那么这个世界上就没好人了。任正非鼓励公司建立知心人的文化,而不要特务文化。监管的目的是要通过妥协,形成威慑,最终还是要为了业务发展。审计人员要有不怕做右派的心里,才会实事求是。
任正非还这么解释阴阳太极图,白鱼中间有黑眼睛,黑鱼中间有白眼睛,这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人也是如此,优点和缺点都是相互对冲,又相互生存的。一个组织的辉煌与衰落,都是同宗同源,互为因果的。华为就是坚持多劳多得的价值观,无论是有多少缺点和个性缺陷,都可以在华为找到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其实这个是非常正确的,所谓垃圾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他只要有优点,就必然会优缺点,比如有人细心谨慎,那么他一定内向,如果你用它的外向和格局,那么他一定不拘小节。有些人脾气极大,甚至偏执狂,生活中还是个混蛋,但他却是最伟大的产品经理,比如乔布斯。而有些人脑子笨,认死理,但却踏实肯干,愿意下笨功夫,结硬寨打呆仗,比如曾国藩。
华为的很多高管都是从基层走出来的,原来就是维修工,销售,甚至见到客户,眼睛都不敢直视的那种,但在华为锻炼10年后,都成了各大区的军阀,掌管着几千员工的那种。众所周知,华为的起步很是艰苦,那么支撑这些人走下来的,就是华为的吹牛文化,在一穷二白的时候,就敢喊出销售额1000亿,敢说未来就是世界级的通信公司。胡厚崑说,华为每年都是拍脑袋定目标,但又年年都完成了。吹牛,论道,之后大家就跟浑身打了鸡血一样,睡觉都觉得有劲了,然后全员拼命实现目标。最后这些吹过的牛,全都能一一落地,反而都变成了企业伟大的愿景。
2001年UT斯达康要挖余承东,给了很高的待遇和股票,但是余承东婉拒了,他说还是喜欢,一边吹牛一边战斗。他还说任正非的地图画的太大了,这就是在用,未来的希望凝聚大家,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钱的事了。后来余承东掌管了华为终端产品线,手机,平板,汽车,他的亮相次数最多。从余承东身上,我们也能看到华为,张扬,吹牛的文化特征。
余承东后来总是对外出牛,说我们是全球最先进的,最赚钱的公司,这其实也是继承了华为吹牛的价值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这些东西有些浮夸,但是华为在终端设备上的持续进步,也是有目共睹。在国内手机领域,平板领域,还有汽车领域,华为都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实力。产品也确实在国产品牌当中是最好的。
华为在人员的任命上,可谓相当的激进,20出头的年轻人,就能够被破格提拔,甚至一两年被提拔5次也是司空见惯,当年26岁的郑宝用,已经成为了华为的二把手,也就是任正非之下的实权人物,而后来被视为华为叛徒的李一男,进公司一年之后,就已经是常务副总裁。华为就是这种用人状态,这个事你全权去搞,结果无数小萝卜,在这些大坑里面快速的成长。44岁的固定网络产品线负责人查钧,在华为就已经被称之为查老了。在华为年纪轻轻,就管理上万人的情况比比皆是。
在待遇方面,华为也是全国同类企业当中最高的,甚至90年代中期,他就已经最高了,甚至搞得当时国企和政府部门很有意见。还专门指责过华为抬高了劳动力物价。但是华为却振振有词,说我们抬高价格是为了留住人才,让他们在国内下蛋,否则这些人被海外企业挖走,在海外下蛋,最后再把蛋卖回国内,那么我们就会更加吃亏。华为不光要让人才在本土下蛋,还要挖外国的人才,让他们来中国下蛋。当然也有华为的高管们说,在2010年之后,华为的收入相对于互联网大厂已经没啥优势了,一些优秀的人才,确实竞争十分激烈。大厂们可以给出很高的期权,这个是华为做不到的。所以从现金流和利润的角度来说,互联网赚钱,确实比华为要舒服的多。华为2021年营收6368亿,利润是1137亿,再看腾讯,全年营收5600亿,但是利润2248亿,用华为8成的营收,创造了华为2倍的利润。这种商业模式,也不得不让华为的高管们,十分羡慕。当然这是完全两个不同的行业,这么比较也并不科学。
任正非经常学习毛主席的思想,他说领导者要有胸怀和气度,也有人比喻,称职的领袖人物,他们的胸怀无不类似于垃圾处理厂,回收,分类,加工,组织或者团体,本来就是鱼龙混杂,领导们要善于倾听各种信息,不可掩耳盗铃,你抗拒什么,什么就会扩大。领导要能马上分辨,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甚至带有破坏性的,把有用的信息加工,把无用的信息填埋。
一段时间,互联网上到处都是华为的负面信息,很多其实都是华为内部员工干的,他们抱怨,抨击,创作一些似是而非的内容。任正非说,人多嘴杂,噪音多这是很正常的,也不可避免,你堵是堵不住的,于是他们反而建立了一个心声社区,鼓励员工到这里发表意见和看法。随后他们还把这些问题会变成册,定期发给公司高管们学习和反思。任正非后来总结,这个决策当时是有风险的,但这个险冒的值得,公司领导要有包容之心,宽容之心,甚至他明确的表示,宽容就是领导者成功之道。管理者必须同人打交道,那么宽容就是你必须掌握的技能。这样你才能通过别人,把工作做好,这也是管理学的本质所在。
后来,华为还刻意把反对的声音构建为体系,在组织上建立了蓝军,这就是部队演习那一套,红军是主力,蓝军则负责扮演对手,在华为蓝军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给红军唱反调。还规定,红军司令,也就是华为的高管领导,必须从蓝军干部里选拔,他们的解释是,只有能找到华为死穴的人,才能改进这个组织。这种红军和蓝军的模式,也成为了华为的一大特色。
在乔布斯去世之后,任正非带着公司同事和家人,为其默哀,并且对外表示,中国不具备产生乔布斯的文化土壤,我们的社会太缺乏宽容,对知识产权也缺乏保护。上亿的中国人对乔布斯表示哀悼,但很少有人愿意对自己的企业家表示宽容。有宽容才能有创新。才能诞生伟大的商人。这句话怎么解释?作者说,任正非要表达的,可能是,一个不允许犯错和失败的民族,常常会扼杀创造力。乔布斯除了产品之外,这个人简直就是个混蛋失败者,他吸食大麻,为人处世极端苛刻,这样的企业家,如果在中国,很可能早就被舆论封杀了。这几年其实尤为严重,对企业家群体,越来越不友好。所以我们的经济和创新,也越来越困难。这种风潮,也亟待纠偏。没有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想要创新,太难了。那么为什么大家都不宽容呢,因为都过得不好。所以这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糟糕的负向循环。明天我们继续来讲华为的文化,以及任正非的领袖气质。
【10】任正非的转变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2012年,任正非在华为内网,发布一篇文章,叫做一江春水向东流。3天点击量60万。在全国公开媒体当中也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就是说,任正非小时候,经常迷恋神,以及有着极端的英雄崇拜哲学,喜欢的都是盖世英雄。但这种人生哲学,给他带来了非常大的坎坷,在小学和中学,总是被同伴们排斥和嘲笑,处处被孤立,直到40多岁,他创立了华为,才逐渐转变这种价值观,开始跟兄弟们分银子,排座次,称兄道弟。很有水泊梁山的感觉。那会的华为更像游击队,充分自由发挥。底下的人怎么说就怎么办,对于任正非不懂的地方,他更是完全放权。当时任正非被称之为,甩手掌柜,他说不是自己的本意,而是不知道如何去管。到97年,公司内部思想混乱,山头林立。各地领导,都跟诸侯一样雄兵一方。这个时候,任正非才开始觉得必须要统一思想,他要做企业领袖,但是不做帝王。不能用一个声音一个思想,禁锢企业。
任正非自我评价,自己什么都懂一点,但是又什么都不懂,自己只不过是华为的文化教员,在技术上,管理上,财务上,他必须处于边学习,边实践的状态,自己必须谦虚的团结一群人。发挥集体的作用,推动企业发展。这个事其实也得到了常务董事会的认同,他们再内部投票,大部分人都认为任正非不懂技术,也不懂市场,都投了否定票,甚至徐直军还认为任正非连管理也不懂。任正非其实自己也意识到了这点。他说这20年来,他主要是务虚,务虚占了7成,务实只占3成。其实承认自己无知,甚至敢于自污,恰恰是走向强大的开始。就是在向全世界宣布,我已经没必要再装了。老齐也感触颇深,比如20年前,大学刚毕业的时候,绝不敢说自己不会英语,不懂也得装懂。那会其实也不太懂投资,但是也是猪鼻子插大葱得跟人家装象,学几个新词,到外面招摇撞骗,但现在自己已经完全释然了,现在我反而愿意承认,有很多不懂的东西。比如很多行业,就是看不懂。也没有这个基础。
对任正非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他虽然是一个平凡的女性,但却有着坚韧,容忍,包容,勤奋,自律,自尊等诸多好品质。任正非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叫做最大的自私是无私,人皆有贪欲,越是饥饿感强烈的人,贪欲越强。但是你要想得到的越多,就越是要节制你的欲望,实现平衡。比如刘邦他要想坐拥天下,就必须先放弃咸阳城内的金银财宝。分享财富,才可以与众人共创财富,不断地做大蛋糕。分享权力,才能人尽其能,不断地给自己的事业加杠杆。任正非经常把功劳转嫁给下属。他的理由很简单,我要的是成功,面子这玩意是虚的,不能当饭吃。
这确实是给我们提了个醒,名和利你最好只要一个,领导应该把功劳多给下属,你已经是最大的受益者了,不要再跟下属抢功劳。华为还出了一本书叫做以奋斗者为本,就是讲人力资源的。里面记录了任正非核心管理理念。
华为的文化,用三句话定义,非驴非马,亦中亦西,以理想主义为旗帜,以实用主义为纲领。以拿来主义为原则。在西方公司里面,华为是按照东方逻辑在思考,用西方规则在出牌。在中国企业眼里,则不知道华为下的是象棋还是围棋,打的是桥牌还是麻将,华为的体系本身就是混沌的,多元的,也是灰色的。任正非一直都讲究黑白合二为一,崇尚灰度哲学。所以他也就不怎么走极端,非得要个明确的说法。
当年他非常喜欢看大秦帝国,结果又买了几百套光盘,发给了高管们,他要让高管们学习学习这些变法,变革的艺术,改革太难了,关键在于要掌握节奏,火候。最大限度的争取支持者,减少对抗的力量。他可不想成为商鞅那样的悲剧人物。所以他并不追求急于求成。改革应该循序渐进。甚至欧洲宗教改革了1000年。
总之,任正非的思路就是,既要达到目的,又要不爆发巨大的冲突,先妥协寻求共识,然后再去守住自己的需求底线。华为为了改革,请来了西方的咨询公司,来设计整个的决策机制和流程,比如他的轮值CEO制度,这其实很显然就是西方的政治体制。除了华为这么干,其他国内的企业,基本没有这么干的。华为用这套轮值制度,其实也是在用实战的方式培养自己的接班人。
批评华为完全西化,其实是一种误判,任正非的思想体系当中,根本就没有这种判断。他一直认为,古今中外,皆为我所用。适应华为的就留下,不适应华为的就丢弃。这种灰度和妥协,正是辩证法指导的结果,不执著才能开拓视野,看清未来的方向。灰度和妥协不是软弱,恰恰是更大的坚定。
华为用20年时间,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战略,人都可以灰度,多些辩证分析,不要轻易贴标签。战术上也要随机调整,因时而变。但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三句话,是必须坚持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不能有任何变化的。
任正非说,决策的过程是灰色的,所以决策层,必须要有开放的大脑,妥协的精神,这样才能集思广益。但是越是朝下,越要强调执行。高层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慢,慢一些就会少出错,但是基层执行的时候,必须要快,要讲效率,所以这就是华为的二分法,对于决策和执行,高层和基层,完全不同的侧重。
我们之前讲过一本书叫做熵增定律,说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或者一个物体总是从有序变成无序,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激励,对抗这种熵增带来的损失。很多企业曾经都是如日中天,比如贝尔实验室,索尼,诺基亚,摩托罗拉,阿尔卡特等等,就在15年以前,他们还是风光无限,很多都还是百年企业,按照我们做投资的固有观点,一个存在了上百年的企业,他们很可能会再存在上百年。但是这最近的10年,是这些企业的滑铁卢。
2001年任正非参观松下博物馆,而作者跟任正非提议,说华为要不要也建一个这么有历史感的博物馆,而任正非坚定地回答,华为不需要历史,华为要忘掉历史。果然,后来华为的展厅,没有任何历史的韵味,他展出的都是专利和新产品。历史容易让人懈怠和沮丧,更容易让人厌倦和厌烦,华为要创造的是一种没有功臣的文化,任何人都不应该被供奉在神殿里,包括任正非自己。对任何人来说,都要看他现在的能力和贡献。而非历史。
任正非一直在警惕贪婪和腐败,他说要研究封建王朝是怎么覆灭的,2011年的时候,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的第一大国,这种精神溃败的速度太快,所谓的富裕阶层形成的时间,还不到30年,可能连20年都不到。这批富人是靠着艰苦奋斗发展起来的企业家阶层,但是如果失去了饥饿感,那么衰败的速度将会很快。所以在华为,任正非最怕的就是大家失去奋斗精神,开始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给老齐印象最深的,就是2021年,当有记者采访任正非,说美国的制裁是不是让华为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任正非笑着说,现在是华为最好的时刻,大家干劲很足,没日没夜的在进行备货,这样的华为打不垮。反而是当大家都觉得没问题了,懈怠了,放松不奋斗的时候,那么华为才是最危险的。
华为还专门有一个耗散制度,他要耗散掉富贵病,耗散掉懈怠之风,享乐之气,让艰苦奋斗的肌肉,结结实实的扎根于华为的文化之中,他鼓励大家多做自我批评,说自我批评是强化和稳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工具,通过这种,破坏性最小的方式,对抗组织熵增。
企业组织也跟人是一样的,到了中年自然就会变得疲惫,浑身散发着困顿和腐朽,因为腐败和贪婪,又会滋生出山头主义。小团体,所以熵增是一种本能,是与时间并行的堕落。但人类并非无可奈何的听从本能的摆布,逆本能,就是组织管理学的核心命题。明天我们再讲讲,华为是如何逆本能,以及实现持续变革的。
【11】不要把谁神话?任正非的错误一点也不少
今天我们来讲讲华为的逆本能,组织和个体的本能就是熵增,也就是随着时间,会越来越衰退,走向无序,与时间一起堕落。任正非说要想对抗熵增,我们就必须不断地自我批评,不论进步有多大,都要自我批评。世界就是在永恒的否定中,得以发展的。自我批评的目的,就是要持续强化组织当中,每一分子忍耐不适的能力,那些追求舒适本能的生存惯性,影响着组织的行为模式。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人的本能和习惯,就是找到一个舒适圈,然后在那里原地躺平,这样我们就不会在进步了。逆水行舟之下,不进步就会退步,所以任正非和华为就要打破这种舒适圈文化,这样才能激发大家的斗志,让组织持续的改变。批评与自我批评,其实也是我党的传统,任正非的军旅生涯,也经常接受这样的思想。这其实跟我们之前讲的个人成长也是一个道理,我们必须要习惯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断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才能够持续的成长。否则你只要一躺平,几年之后,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任正非经常警告公司的高管们,红到极时变成灰,他表面上说的是木炭的燃烧,但其实在隐喻一个企业盛极而衰。他也总是要求高级干部们,一定要多读点古今中外的历史书,从历史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
任正非把这套逻辑也用在了自己身上,他说不要把我自己神话,完美化,华为做错的事情,和做对的比例是差不多的,犯过很多愚蠢和幼稚的错误。他自谦,自己就是一个山沟里出来的秀才,20年前哪有什么能力放眼全国,放眼世界,无非就是敢于试错,错了之后从头再来。所以华为一直强调,没有不断地试错和纠错,就不会有华为的今天,任正非还在英特尔CEO安迪格鲁夫的名言,只有偏执才能生存的观点之后,又加了一句,要善于自我批判,懂得灰色,才能生存。
他们的批判原则还是那三句话,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违背这三句话的任何行为,都是自我批判的对象。这其实也是每日三省的态度。看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是否都是在遵循这三个原则核心。
华为战胜对手的唯一方式就是,你必须比对手更像对手,同时又拥有对手无法复制的特殊基因,也就是说,在做竞争准备的时候,就必须想到更加严苛的极端条件。把对手想象的很强大,很专业。只有这样才能让你准备充分,不至于上战场之后手忙脚乱。所以著名的华为蓝军,就是在干这个事。他一定要在内部,制造出比对手更加残酷的条件。让红军有充分的技术准备。这其实就是典型的自我批判的文化,甚至专门找了一帮人来挑毛病。
在外界看来,任正非是整个华为的核心,但在华为内部他在积极的去中心化,比如很早就让出了董事长和CEO的职务,华为建立的数据中心,任正非也是无权进入的,他说流程上,没有赋予我出现在这里的权力,在华为越是决策层,就越是没有执行的权力。领导就负责把控方向,做好战略决策,具体怎么打仗,怎么执行,那都是营团一级的干部考虑的问题。如果决策层管的太细,最后就会形成拉山头搞腐败。流程制度至少能从根本上杜绝一大部分,当然不可能挡住全部。任正非一直在建立一套,不依赖任何人的组织,尽量用机器,取代人的管理。这样当IT建成之后,谁离开华为,天也塌不了。
华为的民主生活会,就是自我批判的场所,已经坚持了20多年的时间,华为从上到下,都是比较较真的,每个成员,都必须讲自己的缺点和问题,不能互相推诿。其他成员也要开展批评和帮助。不能人身攻击,也不要上纲上线,更不能情绪化。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大多数问题都能得到及时修正。保持着群体的奋斗精神。华为员工都很清楚,老板最喜欢的就是个性鲜明的员工。最瞧不上的就是没激情,没个性的。他都懒得理你。特别不能容忍就是干部没激情。
任正非还经常在华为内部搞一些运动式的行动,比如1996年市场部大辞职,2007年7000人主动请辞,这些都是运动式的治理,要在其他公司可能会出现巨大的负面效果。甚至可能一下就崩溃了,但在华为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组织建设也有正向作用,还强化了思想根基。这种运动式的管理,必须要建立在绝对核心的基础上的,而且还要有强大的制度做保证。这样才不会让组织丢掉战斗力。所以老齐也多说一点,不是每个企业都适用的,没有强大的文化核心,尽量少用这种运动,一次大裁员,基本上公司也就快垮了。
很多企业家都喜欢拿动物来做类比,比如很早就有人把西方跨国公司比作大象,把华为比作土狼,任正非后来也强调狼性文化,富士康的郭台铭也把自己的企业比作蟑螂,要有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IBM的CEO郭士纳,则以拯救锤死的恐龙,成为英雄。任正非后来也说过,恐惧华为会像恐龙一样消失,像老虎一样面临灭绝。所以可见他十分不喜欢成为这种,强大但却孤独,且没有奋斗精神的动物。他宁可当老鼠,当狼,争取让自己的企业生生不息。任正非之所以这么小心,是因为他这一路走来,有很多次都差点死掉,比如2002年,当时华为业绩下滑,支出增加,现金断流,押注的3G技术,迟迟拿不到牌照,所以颗粒无收,其实非常危险,任正非也写了华为的冬天一篇文章,当时他个人身体也很差,患上了抑郁症,又做了好几次癌症手术。要不是艾默生进入中国,收购了华为的通信电源业务,可能华为已经撑不下去了。这也是华为最为危险的一次。自此之后,任正非就时刻居安思危。公司发展越好,他也就越小心。
经济学家熊彼得说,所有成功的企业家,双脚都是站在颤抖的土地上的,恐惧才会创造伟大,当组织领袖和整个组织,处于高度压力之下,组织的脑回路就会不断释放预警信号,调动全体员工集体防御的本能。并将这种本能转化为积极的进攻力量。其实说的有点绕,最简单就是居安思危。先防守再求胜。最大的风险不来自于对手,而来自于自己的松懈,给了对手可乘之机,这其实就是孙子兵法的思想。
2009年,华为爆发了马电事件,就是马来西亚电信CEO的投诉信,意思是说,你们的服务专业度不行,合同履约和交付有问题,发过来的货也跟合同中约定的不符,这事直接捅到了董事长孙亚芳那里。华为马上开启了自上而下的复盘。最后发现华为确实已经染上了大企业病。几个部门互相推诿,乱跟客户承诺,出了问题主管负责人,也没有第一时间去现场解决问题,而是来回发邮件扯皮。最终导致了客户对于华为的预期得不到满足,引发了强烈的不满。而且这个事还不是个案,另一个重要客户沃达丰也表达过同样观点,我不知道华为从哪里冒出来这么多骄傲自满的年轻人。
马电事件,确实推动华为的大整改。徐直军直截了当的说,面向客户多了,我们对客户的态度在发生变化,小公司的时候我们诚惶诚恐,唯恐客户丢了,而现在大家甚至可以谈笑风生来面对我们存在的问题了。很显然就是不重视了。徐文伟表示,我们现在已经不听客户需求,以我为主了,总是想去说服客户接受我们的产品。还有客户已经对华为产生了明确的抱怨,说你们华为人,现在见我一次教育我一次。可见此时的华为,已经背弃了以客户为中心的基本理念。索性2008年的这次大批判,大整顿,让华为重新回到固有的轨道。
下面我们再看看华为的变革。国内外媒体,一直都在质疑后任正非时代的华为命运,创始人保证了企业的方向正确,但如果创始人不在了呢?任正非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一直都在致力于华为的管理变革。华为很早就和IBM,普华永道,埃森哲,合益咨询等公司,展开了深入合作。来进行公司的改变。
华为的管理变革是针对每一个人,包括任正非自己,他说在华为,越是高级干部,带的兵就越少,做到了轮值CEO,那么你没有任何指挥权,一个人就一个助理,顶多再加个秘书。他自己和董事长,连直接指挥权都没有,他们两只有否决权。相反管理研发的,管理市场的司令,每人手下都是几万人的团队。他们的权力才是最大的。明天我们来仔细讲讲华为的架构与变革。
【12】华为的最低目标就是活下去
昨天我们说到了华为的变革,我们对变革通常都有一个说法,叫做腾笼换鸟,说的是随着鸟的长大,原来的笼子已经不适合他的生长了,所以就很有必要给他换个笼子。鸟笼预示着一种制度,代表着一连串的禁止,换一个笼子,其实就打开了自由和想象的空间。
在很多的管理者眼中,所谓制度通常都被理解成为限制,这是管理者的思维误区,制度和目标不一定是对立的,制度也不应该是目标的阻碍。严格的制度,跟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任正非经常说,华为的最低目标就是活下去,逐渐追赶上西方公司,也是长远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华为必须穿上美国鞋,但他又吸取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那一套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华为穿上的是一整套西方现代管理制度,包括了道和术两个层面,全盘西化的目的,是打开海外市场。起码让人家不觉得你是个异类。处处提防你。
变革的最大敌人其实是观念,其次才是利益相关,华为当中也有人反对变革,任正非的处理方式就是调离。但总体来看,华为非常年轻,自己的历史不长,且员工队伍非常年轻,所以总体来看,有阻力,但是阻力不大。没有对变革形成有组织的抵制。顶多也就是有人认为,现在已经很成功了,为啥还要折腾,万一折腾失败了怎么办,其实这都是人之常情。任正非则用变革的理想预期,给那些悲观者洗脑,然后还运用强力的手段,最终达成变革组织的共识。任正非说,世界上还有非常多好的管理,但我们不能每样都学,如果都学的话,就会相互抵消,所以我们只向一个顾问去学,这些年来,我们改革失败的原因就是老有新花样。然后一样都没学好。这一次我们必须踏踏实实的跟美国学,虚心学。才能打败他们。
IBM 一直在帮华为做着管理变革的咨询,也同时赚了大把的咨询费。也是IBM把IPD集成产品开发带给华为的,这个东西一两句话说不明白,就是一整套的流程,以及部门设置和工作架构,优化各个部门的沟通效率,比如每个部门都要参加产品研发,简单讲就是降本增效,而且有明确的指标,比如新产品收入要提升50%以上,毛利提升5%,开发周期缩短40%,浪费减少20%,客户满意度提升30%,产品通过率提升30%等等。
97年的时候,任正非考察过美国很多公司,包括他未来的对手思科,但最后还是选择了保守的IBM,任正非的观点就是思科的管理太激进,而我们中国人的头脑又太灵活,那意思就是说,很容易变得更激进,相对来说配一个保守的IBM模式,反而会形成中和的效果。
早期的华为,其实还是比较混乱的,面对快速成长的市场,经常交不了货,所以才有天天夜总会,日日救火队的说法,有人甚至嘲笑,月球上找个项目经理,也解决不了华为交付的问题。华为很长时间都没有业务计划和市场预测体系,打到哪算哪,水多了和面,面多了就加水。直到IBM给华为完成了变革,华为的管理方式,才从定性走向定量,从语文走向数学。
也正是因为这些完备的管理体系,才让华为得到了很多西方大客户的认可,比如英国电信,这可是当时业内公认的最为挑剔的客户。但在对华为调研之后,英国人从中嗅到了熟悉的亲切气息。
作者曾经访谈过10几位企业家,大家的回答都一致,制度就是管制,就是约束和禁止,往往都是出了问题才会令行禁止,出了大问题,才会进行激烈的制度地震。总是在内部搞得人仰马翻,怨声载道。这种打补丁的管理方式,其实才是我们的常态。包括我们的国家其实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一开始总是强调中国特色,但后来发现不行,出问题的地方,恰恰都是特色。又开始一点一点的打补丁。像任正非和华为这样,进行彻底变革,引入西方制度的民营企业少之又少。这可能也有特殊的原因,华为的早期客户都是国际客户。他不这么办不行。可能也是被逼无奈。
华为的变革,始终坚持七个反对,反对完美主义,反对繁琐哲学,反对盲目创新,反对没有全局效应提升的局部优化,反对没有全局观的干部主导变革。反对没有业务实践经验的员工参与变革,反对没有充分论证的流程进入应用。任正非在2009年就说,华为实际上从来没停止过变革,但是我不主张大起大落的变革方式,这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这么多年的变革都是缓慢的,改良的变革,大家可能感受不到的变革。不是说产生一大堆英雄人物才叫变革,这样的公司肯定会垮,这就叫一将功成万骨枯。
IBM当时帮华为做的IPD变革,也叫作集成产品变革,设定了9个月的时间,结果进行了足足4年。IFS变革也叫作集成财务变革,设定时间是2年半,但足足进行8年,轮值CEO郭平说,我们要的是结果最优,而不是作秀大戏,所以那意思就是说,以效果为评估标准。不用在意时间。
其实老齐也反对速成,现在啥都要速成,学习要速成,工作技能要速成,投资也要速成,速成就是变魔术,IBM不是魔术师,任正非也不是,变魔术,也叫变戏法,大多数都是骗人的东西,最终都会被拆穿西洋镜。所以有时候大家还是要静下心来,真的以10年为奋斗目标,其实10年不长的,25岁开始努力,35岁事业有成,45岁走上人生巅峰,其实这已经是一条快车道了。你非要27-8岁,就财富自由,那么怎么可能呢,浮躁,懒惰且想不劳而获,这其实就是骗子们寻找的优质客户群。所以越是浮躁的人,被骗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华为反复强调自己是改良,而不是改革,更不会提什么革命,就是因为不想造成大的动荡。任正非在内部多次讲一个成语叫做萧规曹随,说的是萧何在任的时候,制定的法规和国策,继任者曹参上来后,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继承,华为要多些曹参式的干部,而不是总想着要去创新。是不是很奇怪,华为一个全世界专利最多的企业,竟然在内部很少谈创新,特别是管理创新,从来都没有放到核心竞争力里面。任何创新都要支付变革成本,如果成本大于贡献,那么其实反而对公司有害。随意的创新,更是对过去投入的浪费。
在管理上任正非显然是保守的,他说保守有什么不好?后来互联网浪潮来袭,内部人开始批评,华为反应太慢。任正非依旧不为所动,甚至还大谈华为要坚持乌龟精神。不随风起舞。要更加聚焦于自己的主航道。通过自己的流程,不断改良,不断优化,无穷逼近合理。这就是华为领导心目中理想的变革节奏,他要的变革是持久持续的,不要太激进。所以说,慢!就是华为长期变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下面我们看看,组织进行重大变革时,常常出现的八大症结。作为企业领袖一定要格外注意。第一,企业价值观也跟着变了,比如以客户为中心,变成了以领导为中心。第二,基层敬业程度出现问题,对薪酬普遍不满,开始懈怠。第三,组织权力开始分裂,小山头林立。第四,权力出现掣肘,管理层人心不稳,开始出现离职的现象。第五,技术和产品创新停滞。连续出现重大失败,第六业务增长出现困难,第七,外部环境变动,行业重组,行业遭遇瓶颈。第八来自客户的抱怨和投诉越来越多。当企业遭遇这些问题的时候,那么就要无比谨慎。对于华为来说,第八条才是根本,对客户满意度格外的重视。客户如果不满意,那么变革就肯定失败了。
华为管理上最出名的就是他的华为基本法,这是1996年初,任正非突发奇想制定的。由黄卫伟来设计架构,这个黄老师和本书的作者之一吴春波,是华为早起的商业管理顾问。所以对华为最为熟悉,也得到了任正非的认可。2014年之后,黄卫伟还被任正非聘为华为首席管理科学家。那么华为基本法,到底是怎么落地的呢,又有怎样的内容,起到了怎样的效果,咱们明天接着讲。
【13】华为基本法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今天我们来看看,华为基本法,他最初的底稿只有两页纸的框架,基本回答三个问题,华为为什么成功,过去的成功能否使得华为在未来获得更大的成功,要获得更大的成功还缺什么,在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之下,形成了战略,组织,人力资源和控制几大模块,这是典型的西方管理学的体系。但在当时中国的企业中,却很少有人搞得懂。
华为基本法最核心的部分是价值观,实现顾客的梦想,从根本上奠定了华为后来20年的价值取向,华为早期是技术驱动路线,到底是技术至上还是客户至上,96年前后,华为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明确了客户为核心的定位。实现顾客梦想。后来IBM带来的IPD改革,也是推行端到端,也就是客户到客户的价值主张,不但重构了华为的研发体系,也重塑了华为全部的组织体系。所以华为基本法与这些都是一脉相承。
任正非在华为基本法理明确,为了使我们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服务业,这就是要聚焦主业,并把自己逼上绝境,这个也引起了内部讨论,但任正非坚持一个字也不能改,而且还要求,每年按照销售额10%,投入研发,这个也是通过基本法固定了下来,之后也一直执行,只多不少。后来任正非还在第二稿当中加入了,不让雷锋吃亏,不迁就有功但落后的员工,总之这部基本法,改了八版,时间跨度2年半。终于成为华为的经典。他虽然叫做法,但其实讲的还是价值观,目的就是要在公司内部,形成思想约束。
就在基本法起草和讨论的同时,1996年,春节前夕,华为还进行了市场部的整训活动,这就是一场运动,要求市场部所有正职干部,都向公司提供两份报告,一份是述职报告,检讨1995年的工作,另一份是辞职报告,公司视情况而定,批准其中一份。这在别的公司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华为敢这么干,市场部本身就带着客户资源,你还让他们集体辞职,这对于公司来说,通常都是灾难。但在任正非治下的华为,这却没有引起骚乱,反而变成了有一次誓师大会。市场部总裁毛生江带头表态。甘愿自我牺牲,服从公司安排,愿意让出正职岗位。
那么任正非为啥要折腾市场部呢?主要要破除山头主义,也就是说兵为将有的陋习,一旦部门里,有了谁是谁的人的观念,那么就会麻烦很大,比如当年北洋水师跟日本拼命的时候,南洋水师就作壁上观。因为南洋水师是左宗棠的势力范围,他跟李鸿章压根就是政敌。华为在96年的时候,其实也有点这个影子,人你去找,事你来干,所以都是干部自己招的人,自然也就形成了嫡系部队。外面的人,甚至调动不动。
另外,任正非就是要跟国际接轨,设计能上能下的干部制度,保持组织的灵活性。为IBM的全面改革创造条件。所以市场部的集体辞职,也是一次提前的预演。后来更过分的是,2007年10月,华为内部宣布,所有工龄超过8年的员工,必须在2008年元旦之前,办理主动辞职手续。辞职之后,再竞争岗位。重新跟公司签订1-3年的合同。离职的员工,6个月之内,再次应聘,被录用则待遇不变。如果辞职后不再续签的,公司用现金兑换员工手里股份。
这又是赤裸裸的耍流氓了,要是其他的公司,估计就要炸了。拉横幅抗议,是铁定的了。华为这有点自己作死的味道,而善于发现矛盾的媒体,则开始推波助澜,标题相当骇人听闻,什么华为万人大辞职,意在对抗劳动法。一时之间全国一片讨伐之声。全国总工会也高度关注。那么一个自称为保守的任正非,为啥非得这么折腾,兵行险着呢?
很显然是华为出了危机,变革都是逼出来的,在接近20年的老鼠和大象的马拉松角逐当中,大象已经越来越表现出疲态和病态,2007年,还能够对华为构成威胁的就是思科和爱立信。然而意想不到的就是他们竟然开始抱团了,2006年全球电信业的几次大整合,阿尔卡特和朗讯合并,诺基亚和西门子合并,索尼与爱立信合并,爱立信兼并马可尼,使得刚刚可以喘一口气,喝一杯咖啡的华为,又一次绷紧了神经。华为的高管们表示,这下咱们又别想睡安稳觉了。
任正非在人力资源调整后说,前路漫漫充满变数,公司没法保证自己能长期存活下去,因此不可能承诺保证员工一辈子,也不可能容忍懒人,因为这样就是对奋斗者,贡献者的不公平。这样对于奋斗者和贡献者就不是激励而是抑制。
从过去种种表现来看,任正非其实最担心的就是队伍的懒惰和懈怠。最期待公司能够长期保持激活状态。积极倡导艰苦奋斗精神。华为2006年的大变革,就是要强调这点,按照责任和贡献付薪酬,而不是按照资历。所以华为的老员工挺惨,如果你懈怠了,不努力了,随时随地都会面临调整。
不过有一说一,华为这种调整,确实是违背劳动法的,特别是对于新劳动法,有人还说,这是一种抵制法律的行为。这也让华为的律师们大伤脑筋。最后竟然真的做到无懈可击。虽然媒体炒的沸沸扬扬,但是却并无违规的迹象。甚至没有一起员工投诉,没有劳动争议,这让天天在华为蹲守的媒体大失所望。
其实华为并不是要真的辞退那些人,大家心里也十分清楚,大多数人都愿意跟公司一起成长。最后的结果是7000人辞职,但6581名员工,重新签约上岗,没受到影响,38人自愿退休,52人主动离职。16人被辞退,但也是友好协商解除合同。事实上,反而是欧美的大企业,也是在法律最健全的西方国家,他们动不动就裁员几万人,而在华为,并未真正大裁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华为一直在蒸蒸日上,大裁员通常都是公司衰退的表现。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只有公司不断发展成长,才是对员工最好的保障。天天去保障员工利益,但最后公司没了,他该裁员还是要裁员。所以不能本末倒置。
任正非早就不负责具体业务了,但他却时刻关注着组织成长,通过不断地顶层设计,来对抗着这么大的一家企业所形成的的熵增。为了让组织活下去,他时不时的就要优化一下人员。真正被裁的员工,也没啥怨言,因为华为给的分手费也是很有诚意的。不但工资按照N+1支付,连奖金也会平摊下去给你。比如你工资1万2,工作了10年,走劳动仲裁也就赔你10几万,但是华为还把奖金给你,你能拿到24万。所以大部分离职的人,也都不会产生纠纷。可以说华为为了优化人员,可谓不计成本。没有什么比组织保持活力更加重要。甚至在华为内部还有个指标,每年用于变革的预算,在销售收入的1-4%。均值也在2%以上。
任正非一直在华为强调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用历史观来思维,变革是要付出巨大成本的,包括了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也包括了,稍有不慎的举措,对组织所造成的长远伤害。而自我批判,是一种伤害最少,代价最低的方式,且可以反复使用的修正性工具。批判才是变革的先导,也是组织病变的预警器。之所以要不断变革,任正非的话也很直接,就是要多打粮食。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地投入,也是华为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很少走弯路的重要原因。所以这一切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本书的最后,作者还畅想了一下未来世界的中国机遇,他说,我国前30年释放的改革红利,偏重于政策红利和人口红利,那么未来,肯定要更加偏重法制红利和市场红利,与之并重的还有教育红利,所以我们的发展潜力依旧巨大。
这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了,他并没有讲华为的历史,也没有讲很多具体事件的细节,主要讲的都是任正非给华为注入的思维方式,以及他的管理逻辑。华为这些年,赢就赢在了管理上,而管理背后是文化的认同,所以我们要想学习华为,就必须时刻记住他的那三句话,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这其实就是华为的精髓所在,也是他一切价值观的基础,他每做一件事,都会用这三句话,去梳理一下整个的逻辑,看是否完全符合。一旦发现苗头不对,就马上掀起一场大的变革,把公司文化拉到原有的轨迹上来。其实商业的本质,也恰恰如此,解决他人的痛点,为他人创造价值,顺便自己赚点钱。那么你的出发点,决定了你这个生意到底是否能做大的基础。而不断满足客户新的需求,解决客户新的痛点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所以别总觉得发展遇到了瓶颈,那是因为你很久没有关注客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