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超级城市!谁更有前途?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这些年,我们各个城市都在推进落户政策,这就让我们有机会去选择我们的第二故乡,选择一个未来成长的城市,可能比选择一个行业还要重要,城市选对了,即使自己不那么努力,也都可以跟着发展和成长。比如老齐就说过,我很感谢自己的爷爷,当年要不是他老人家,顶着饿肚子的风险来到北京,我可能现在还在某个村里割草喂猪呢,所以一个人的决定,往往会改变几代人的命运,还比如深圳,早年间去深圳打工的人,哪怕只是一个最基层的厂妹,现在基本也都发财了,今天我们就找来一本书,叫做中国城市大洗牌,来好好说一说,现如今全国城市之间的大变局。读完这本书,你对于各个城市,心里应该就有个底了。

五、《中国城市大洗牌》 - 图1

第一先看,正在改变格局的几个地方,首先就是深圳,

这里有最完备的电子制造业产业集群,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即便是苹果公司,你也得拉到深圳来生产。科技创新带动了人口流入,让深圳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目前已经对北京上海构成了挑战,未来随着人口不断流入,产业实力不断增强,深圳超越北上也并非是不可能。

第二就是雄安,这是一个千年大计,它承担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任,

也就是说,当雄安建设完成之后,北京的定位将发生重大变化,可能会放弃对经济重心的追求,只专注于文化和政治职能,而一些企业总部,甚至一些部委都会迁往雄安。

北京也将发生重大变局,目前一个特点就是,北京财政已经开始喊穷,这在原来是不可想象的,主要因为北京正在主动做城市减法,带来的后果就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北京仍将继续自己的疏解计划,大量人口外流,一方面去到雄安,另一方面干脆出走到南方。因为北京周边,确实留不下人,也留不住产业。至于雄安能不能接过北京的枪,成为北方的深圳,这个也还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就是南方城市大量崛起

40年前,中国经济20强,11个都在北方,而如今5个都不到了,现在我们的经济结构趋势正在发生变化, 以前是东西差距大,南北平衡,而现在刚好反过来,东西差距在缩小,南北差距正在加大。南方经济已经全面碾压北方。比如最明显的就是东北衰落,随着重工业地位下降,东北人口流失严重。京津冀发生重构,北京也无意在争夺经济中心,天津自然也无欲无求。河北自始至终都是一副受害者的角色。所以京津冀,三人根本不在一个频段上,自然也就始终协同不起来。再比如山东,虽然是GDP第三大省,但是如今的存在感也越来越低,高端产业在山东很少出现,甚至省委书记都感慨,我们落后了,已经跟南方不在一个时代。还有像什么山西,内蒙始终没有逃出资源的怪圈。所以南北差距,是中国发展的阶段使然,也是大势所趋。未来我们从投资拉动经济,转为消费拉动经济,那么这种趋势还将继续被强化。南方才是市场经济,消费主义经济的土壤。北方大部分地区还都活在关系社会,计划社会。这不是换一两个领导就能解决的。

第四,都市圈兴起,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打破,

一个地区协同的概念出现,但这种带动效应,也基本出现在南方,比如深圳带动周边的,东莞,惠州,上海带动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甚至舟山。完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都市圈。而且大家发展的都挺好。

第五,强省会崛起,一个省的资源开始向省会倾斜,

比如,武汉,成都,合肥和西安,人口流入省会,经济政策和资源也都倾斜省会,当然房价也就被持续不断地人口流入推高。而其他被抢走资源的城市,则面临严重的收缩。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超级城市,北京对标华盛顿,上海对标东京,广州对标旧金山,
这其中上海有点争议,大家一直觉得上海对标的是纽约和伦敦,为啥说他像东京呢?因为地铁,上海的地铁已经修到了江苏,这让很多人开始了双城生活,比如很多人每天往返于昆山和上海市区,未来上海的野心就是通过地铁,把浙江和江苏的几个城市都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长三角都市圈,上海是中心,昆山,嘉兴,太仓作为卫星城,这就跟东京的布局十分相似了,东京日间人口1558万人,夜间人口减少240万,也就是说,有240万人,每天晚上都到周边的埼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生活。上海虽然表面上在控制人口,但他其实一直在布局城市扩围,也就是说,他完全可以做到人口名义不增长,但实际人口持续流入。颇有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意思,未来如果几个城市全都用地铁等轨道交通连上,那么很多人虽然不在上海居住,但完全可以为上海工作。所以上海未来很有可能在跟北京的竞争中毫无悬念的胜出,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第一大国际化城市。也是金融和国际贸易的桥头堡。

上海人口是东京的2倍,面积是东京的3倍,但GDP还不如东京,所以上海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上海的未来,也必然碾压东京。

再说北京,其实北京也是一个收缩型城市,
只是跟其他城市不同,北京是主动选择在收缩,原来凭借首都这一角色定位,北京吸收了太多的全国资源,成为了全国的经济中心,可以说北京的崛起,全都是有意为之。生靠资源堆起来的。1980年北京GDP还不到上海的一半,而到了2018年,北京已经追到了上海的92.8%,在这个关键时刻,北京做了个态度上的转变,后面不追了,开始拱手让位。看着上海和深圳高歌猛进,北京则严格疏解非首都功能,开始拆迁,腾退,外迁产业。甚至央企,金融机构,学校,三甲医院全都要迁出去。把北京通州和河北雄安视为两个泄洪区,一个作为城市副中心,一个作为副首都。现在北京的定位就是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从发展规划中北京也不再提发展首都经济,换句话说北京的态度十分明显,就是要放弃经济,承担损失,全力打造中国的华盛顿。所以前面我们才说,北京的财政压力很大,支出很多,收入减少。市政府带头在过苦日子。那么北京作为北方经济唯一的希望,北京现在无欲无求了,那么老齐分析,现在又两个后果,一个是大家觉得北京不再吸收资源,那么自己的机会来了,另外一个则刚好相反,北京都失去吸引力了,北方的人力资源,就更加会带着财富向南方转移。举个例子,比如原来在北京工作,落不了户,他还想着先住在河北或者天津,起码消费能留在这些城市,但现在可能工作都没了,那就彻底把家搬到南方去了。

第三看广州和深圳,来势汹汹。在三大都市圈的竞争当中,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增长潜力是最大的,毕竟京津冀很难协调,长三角也同质化竞争严重,大湾区则有明显的互补性,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是科创中心,广州商贸中心,澳门是休闲中心,佛山和东莞是制造中心,放眼全国,这块地方应该算是民营企业最为活跃的地区。而且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他具有高度完备的产业链条,品种繁多的金融工具。而且还有着全国最年轻的人口结构。各种开放政策也在这里倾斜。未来,还会进一步放宽,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让香港的私募基金参与其中。对于持股比例,行业准入这些限制全面开放,这里将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的角色。破除制度上的种种壁垒。有句话叫做越开放越繁荣,广州深圳一线未来的定位,就是中国硅谷。孵化一批有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说完了一线城市,再来看看二线,一直以来关于城市发展有两条路线,1是做大核心城市,比如省会搞到1000万人甚至2000万人,第2条路是发展小城市,让农民就近进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其实都更倾向于第2条路,让农民可以到附近的城市落户。但是这条路有点一厢情愿,农民并不买账,在小城市还不如在农村呢,于是大量的人口还是往北上深跑。那些小城市始终发展不起来。现在我们开始转变思路,开始把落户的政策给到省会二线城市,与其让北上深撑死,还不如多发展出20几个核心城市形成协同。

这就相当于政策来了一百八十度转向,原来一直是限制人口流动的,但现在却鼓励大家拉人头。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政策转变又会给二线城市带来什么发展机遇呢?

【2】南北差距超过了东西差距


昨天那我们说到了,现在鼓励二线城市拉人头,主要还是跟美国学的,我们统计发现,美国前10大都市的GDP占了全美比重的39%,而我们只有23%,也就是说,美国经济的半壁江山,都集中在了10几个城市当中。而我们则不太均匀。集中度远远不够。

于是我们马上调整思路,最大的变化就是土地,以前总说土地不够,但只要他想发展大城市的时候,你会发现,土地有的是,以前只是不给征地指标,故意把指标发给那些根本就没人去的中西部城市,让大城市土地很少,造成房价很贵,希望通过房价贵控制人口流入。但这显然是非常失败的,现在正在纠正。通过地票制度,把贫困地区的土地复垦之后,腾出指标跨省卖给富裕地区。实行人地钱挂钩的配套政策,简单来说就是,人口落户多的地区,土地就可以多给。土地跟人口增长匹配。未来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其他的城市都可以在土地上扩张。

城镇化之路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民进城,各个城市雨露均沾,都会扩张。
第二个阶段就是马太效应,大城市强者恒强,中小城市开始收缩。
未来可以预见的是,除了几大都市圈之外的三四线城市,会明显收缩。人口越来越少,找工作越来越困难。房子也越来越便宜,出现明显的鹤岗化趋势。而对于二线城市,他们正在兼并重组,比如2016年成都吃下了简阳市,2017年西安代管西咸新区,2018年济南吞并了莱芜,从而火了一个词就叫做强省会。也就是说,这些省会城市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竞争,不但要对内抢夺全省资源,还得代表一个省,去跟全国其他城市PK。

再看看那些中小城市,其实已经非常困难,比如公务员开不出工资,教师集体讨薪,这几年是屡见不鲜。这些小地方的地方政府已经揭不开锅了,比如安徽合肥蒸蒸日上,但是六安这个地方,却需要地方政府发债才能给大家开支。这个地方,之前也是靠投资拉动经济,但是后来这种经济模式无以为继,投资效果每况愈下,陷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企业也很多出现亏损。六安其实只是众多小城市的一个缩影,这种城市还有很多很多。原来就靠一两个支柱产业,而且还多以矿产生意和冶炼生意为主,后来大宗商品不景气,整个经济就完蛋了。每年都是入不敷出。他们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固定资产投资额,要大于GDP,至少也是持平,也就是说投资基本拉动不了经济效益,投多少就产生多少GDP,不投资也就没有GDP。这就好比把高速公路修到海里,压根不会有车在上面跑。修的时候产生就业,不修的时候,就又都失业了。而健康的城市,一般这个比值在3成-5成左右,也就是说,投下1块钱,至少得产生2块钱的收入。这时候投资才有意义。

中小城市这种低效投资,在经济上隐患很大,很多政府都是诱骗企业下水的,还有从银行那里明股实债,结果投下去大量的资金,又不产生经济效益最后让债务越滚越大。这些年来,省级融资平台违约的事件每年都有发生。一些地方上的特大国企,甚至是国资委直属企业都出现暴雷,就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些企业的投资,大多数其实就相当于政府的投资,他们的债务也就是政府的债务。出了事很多人都还问,为什么地方政府不救,这不是废话吗!能救肯定会救,问题不就是兜不住了吗,但凡能还利息,都不至于暴雷。所以表面上看政府债务问题不大,但实际上隐性担保的债务可不少。

这两年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政绩注水,比如天津滨海曾经说自己1万亿GDP,但后来说没那么多,只有6600亿,一下就缩水三分之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怪像就是原来考核GDP造成的,所以那些年有个怪像,每年各地报上来的GDP数字之和,要比全国统计出来的多出好几万亿,每年都得多出一个经济强省的体量。所以这个事让上面觉得很不正常,于是后来就换套路了,不是你报多少就算多少,要在统计局去核实。所以一下很多地方的业绩就全都露馅了。

这些地方官造数据的手段有两种,
1是空转,投一笔钱出去,经过好几个假项目,然后又回到自己手里,因为叠加了好几层,所以政绩就出来了。
2是虚增,通过虚构应税事项和纳税依据。假装自己收入很高。上面看你挺能赚钱,于是转移支付就会变少,一开始大家手里确实有钱,所以无所谓,后来经济越来越困难,这虚报的收入就要了亲命,不得不低头认罪。

根据数据统计,目前除了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福建这么几个地方,其他省市都存在着财政缺口,也就是说没办法做到自给自足,得指望着其他兄弟拉我一把。

而这几年,我们实行房住不炒,楼市政策持续收紧,这对于很多地方,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雪上加霜,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卖地收入也大幅下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央的态度十分明确,谁家的孩子谁抱,反正中央政府绝不埋单。金融机构也不要产生上面会兜底的幻觉。这几板斧砍下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就只好主动挤泡沫,不再好大喜功,主动承认数据造假。于是我们看到,以前突飞猛进的地方,好像突然间就踩了急刹车。

对于地方的经济运行状况,其实我们早就有所察觉,用了一套克强经济学在打假,
其实就是3个指标,40%的工业增速,35%的中长期贷款增速,和25%的铁路货运增速。(让地方GDP发展显露原形)
对于中央来说,这个指标要比GDP更加有效。客观地来说,这套东西,对于服务业和互联网经济为主的发达地区,不怎么起作用,但是对于相对以工业为主的落后地区,还是很管用的。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GDP的时代结束了,未来我们会用多元化手段,考核地方官的政绩,那么对于城市来说,也将迎来巨大的变化,很多拼命建设的造城的那种模式,估计快要破产了,

下面我们来说说,南北差距,20年前老齐上学的时候,政治课一考试必然有西部大开发,东西差距过大。而现在南北差距比东西差距还大。沿海地区的光鲜亮丽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而内陆一些偏远小城,感觉完全不是同一个时代。2006年东部阵营GDP,占全国比重是63%,但是到了2018年,东部只占58%,也就是说东西差距,从26个点,降到了16个点,相反南北阵营从10年前,的12个点差距,扩大到现在的18个点。南北问题,已经超越了东西问题,成为了全国经济中最重要的矛盾。在整个经济版图中,最强是东南,然后是西南,之后才是东北和西北。房价也出现了明显这个趋势,以前按照几线来划分,现在按照区位划分,南方涨的概率很大,北方大部分开始收缩。

这几年其实西南变化很大,成都和重庆,打造了成渝板块,形成都市群,拉动产业向西南内陆转移,现在两座城市双双进了GDP十强之列,成为整个西南经济的支柱。相反东北经济则进一步迷失,基本增长都排到了倒数几位,重工业难以为继,人口大量流出。目前来看,北方城市在20强榜单当中的,就只剩下了5个,北京,天津,青岛,郑州和济南,而且这几个城市,除了北京之外,还都在倒退。济南估计20强的位置,也很快就会被合肥超越。甚至郑州和青岛,估计也守不了多少年。天津作为4大直辖市之一,已经掉出了前十。

大家别小看了人口迁移这个事,他不光是人走了,是人带着钱一起走了,比如我要从东北去广州,那么肯定你是先卖房子,然后把钱带到广州去消费。或者把房子租出去,在东北收房租,然后到广州去花钱。那么也就是说,东北的财富,源源不断的流向广州。这就造成北方越来越穷,南方越来越富。甚至发改委都承认,南北差距太大了。比如山东,这是北方经济第一大省,之前跟广东差了5800亿,但是9年过去了,现在差了1.72万亿。与第二名江苏,的差距,更是从50亿,到现在差出了1.32万亿。所以别看山东还能位居第三,但其实已经差距巨大。从人口流动来看,人口净增长的城市,北方只有3个,天津,北京和郑州,但2017年之后,至少北京的人口流向在逆转,天津也不乐观。所以可见北方城市的吸引力,其实在快速的下降当中。

人才从北京离开,他不会选择去天津和河北,大部分人会直接选择南下。但是最可怕的事情,还远不止于此,北方还有一个巨大的隐患,这又是什么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3】白送房子都没人要并非不可能


昨天我们说到了,南北差距,人才流失和财富流失,这对于北方经济来说,已经是灭顶之灾,但是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北方老龄化相当严重,年轻人都去南方打工了,留下的都是老人。目前全国来看,深圳人口是最年轻的,旁边的东莞,中山,惠州,珠海,佛山,泉州,海口,广州,厦门,也都很年轻,北方城市当中,还算年轻的只有郑州和太原。其他的城市都已经非常老了,像辽宁和山东,这都是老龄化比率非常高的地方,当然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方是上海。那么未来这种人口结构差距,也会是这些地方发展的重要掣肘。

我们再来看看楼市的南北分化,北方最著名的城市就是鹤岗,人口流失了10%,而这里的房价早已经是白菜价,在深圳5-6万一平米,而在鹤岗5-6万一套房,作者说,小城市的房价正在日本化,而大城市的房价正在全面香港化,马云说过未来买房如买葱,但是大家都不太相信,但自打看了鹤岗,玉门,双鸭山,阜新这些地方之后,开始逐渐相信了。最夸张的是玉门一套老房子,70多平米,只卖2000块钱,只相当于一部低端手机的价格。之所以出现这种魔幻的事情,就是因为玉门的人口,从13万,降到了2万。所以人去楼空。能有人接盘就算是不错了,甚至你现在根本找不到什么玉门的房源信息,因为中介都在这座城市当中消失了。

这种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已经越来越多,房子已经完全沦为了负资产,不但卖不出去,每年还要交物业和供暖费。

日本除了东京大阪几个城市之外,很多地方的房子白给都没人要了,比如北海道的一些地方,有的房子标价只有450日元,相当于人民币30块钱,也就是一碗拉面的价格,就能买一套房子,连砖头费都不够。但是仍然没人要,因为用不上,还得花费巨资去修缮。这搞得日本政府也很头疼,甚至成立了空屋银行,说白了就是白给人住。甚至在东京旁边2小时车程,大概100公里的奥多摩地区,也是房子没人要,只能白送。那么这个细思极恐,比如出了北京100公里的廊坊,燕郊,这两年房价甚至跌了一半还多。不会最后也要白送吧。

但在看看另一端,全球房价排行榜,香港已经是全球房价最贵的地方,比第二名新加坡贵了一倍,然后我们还有,上海,深圳,北京跻身前十,也就是说,全球来看,最贵房价的10个城市,我们一下就占了4个,美国才两,洛杉矶和纽约,也都在深圳和上海之后。别忘了,纽约的人均收入是52万人民币一年,比上海北京,足足高了8倍。所以我们拿着人家8分之一的收入,住着跟人家同样贵的房子。

而且你还别嫌贵,房价按都按不住,深圳,上海在2021年,又开始产生了涨价的冲动。而南京,杭州,厦门,苏州,这些地方也正在想北上广深看齐。房价也都是5-6万一平米了,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承受能力。

那么以后会怎么样,趋势上肯定是继续分化,收缩的城市继续收缩,扩张的城市也还会扩张,人口流入之下,房价也还有上涨的动力。但是老齐觉得房价不会涨到天上去,我们的房地产崩溃,可能已经从鹤岗开始了,然后一层一层的展开。直到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为止,他们可能最抗跌,也还会小涨,但是最后都会出现均值回归。毕竟现在已经远远脱离了购买力。当大家发现炒房无利可图之后,投机资本就会离场。到时候杀伤力可就大了。

下面我们看城市的人才政策,现如今已经是百花齐放,而且基本上都是0门槛了,大学本科毕业,基本上强二线省会城市随便落户,可能也就杭州还要求硕士,其他的都已经放开了。为啥大家都这么开放了,说白了抢人就是抢钱,人和钱都过来了,根据现在的土地政策,那么地盘也就能越来越大。土地多了,就能接着卖地产生收入。所以除了北京上海,其他地方都把人才引进视为头等大事。因为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我要是不能吸引人才,自己的年轻人也会被别人抢走。

作为年轻人,那么选择城市就非常重要了,打工的要看就业机会,创业的要看营商环境,这差距可大了,比如你去深圳创业,到处都是风险投资,你去个咖啡馆,没准就能撞见好几个,但要是去什么唐山,烟台,保定,这种地方你可能跑遍全城也找不到几个风投。所以作者也说,排名靠前的城市自带风口,飞上天的机会更多,唯一的坏处就是房价高,生活成本也大。属于是高风险高收益地区,如果你有梦想,肯吃苦,要实现阶层跃迁,那你就到大城市去。相反如果自己就只想过小日子,就得躲着这些城市一点。当然老齐也要提醒一下,肯奋斗的人,之后还会有一个逆向选择权,到时候你还能选择回归生活,但是上来就选择生活的人,你就再也没有选择工作的权力了。甚至选择生活的权力也没有。

那么一个城市强不强,到底看什么呢,光看GDP没意义,因为人口不一样,光看人口也没意义,人多的地方,有可能也很穷,作者提出一个思路,那就是去看一个城市的本外币存款余额,而且看人均的数字。这就相当于脱下了一个城市的底裤。书里列出了一张2016年末的数据图,北京人均存款66万,位居第一,深圳是55万,上海市46万,珠海第四41万,杭州38万,南京和广州都是37万。这些都是很富裕的城市,但像保定,只有5万,潍坊只8.1万,淄博9.4万,石家庄只有不到11万。这都是比较穷的城市了。这些城市大多都在北方,更看重体制内和铁饭碗。追求机会的人,在这些城市会很痛苦。

再看看城市的福利,作者又拉出一张表格,是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也就是一个城市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投入占比到底有多大,广州在这方面就很高,比深圳高了10个百分点,这就说明广州的生活福利要比深圳更好。比如三甲医院,广州有38家,深圳才有17家,但深圳却又200多家上市公司,到处都是风险投资。所以你是选择事业还是选择生活,那么广州和深圳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

不过抢人的热潮,也会有一些后遗症,那就是城市的配套估计很难跟上人口的流入速度,那么在前期会爆发一些问题,比如交通,教育,医疗等等,有些人可能去了之后,发现小孩根本上不了学,所以已经开始后悔,再反向迁出。来回折腾。这场抢人大战,才刚刚开始,估计会有至少5-10年,几十个回合之后,人口流动才会稳定下来。所以现在谁输谁赢,还不好说。
老齐可以给大家2个判断标准,一个城市内有超一流大学的容易胜出,一个城市内有完备产业链甚至是知名企业的,也很容易胜出。那些搞情怀,炒概念,天天拿房子忽悠人的网红城市,最后可能会成为最大输家。人口先期流入也不代表什么,后来大家找不到工作,还是会走掉。甚至会带着本地人一起走掉。

下面我们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聊城市,先来看京津冀,北京在2019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北京市政府被牵到了通州,这就意味着北京的首都光环,逐渐开始褪色。北京现在一直在提,要疏解非首都功能。包括拆除违建,停办打工子弟小学,腾退批发市场。连老城区也要进行腾退改造升级。从2017年开始,北京人口持续反向流出,要知道在这之前,北京可是每年流进30万人,也就是说,最近4年时间,北京不但少增加120万人,还反向流出了20万。里里外外相当于少了140万人。所以这两年,北京的财税压力明显加大,但是房价压力逐渐降低。甚至连租金都开始持续下滑。

从目前北京的四大定位来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从这四大功能来看,前三个功能基本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只有科技创新中心,还跟经济沾点边。也就是说,未来除了科技创新企业,北京可能都不太欢迎。但即便是科技创新,
这个产业也在外移,未来科学城,后厂村,这都是科技企业扎堆的地方。基本都已经挪到了北五环之外。二环,甚至三环以内,基本都让渡给了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显然这三个职能,比科技创新对北京来说更加重要。未来的非首都功能,都会甩到通州,和河北雄安,甚至是远郊区县。最核心的东西城,基本上就成了政务区。那么这些变化,对于北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呢?北京在10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那么跟他紧密联系的天津和河北呢?我们明天接着讲。(北京政治调整自己的城市定位,疏散人口,房价都开始下滑)

【4】京津冀为啥总是无法协同!


昨天我们说到了北京的变局,越来越强调政务职能,让经济靠边站了。这严重影响了北京的财政收入。北京财政局局长,就公开表示,2019年是收支平衡最紧张的一年,未来在京央企分支机构,金融业,高新技术企业会迁移,这些都会对北京的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甚至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北京的资金支持。北京伸手向中央要钱,这还是历史上不多见的场景。而且在2019年继续深化改革增值税,制造业行业16%的税率压降到13%,再加上2020年的抗击疫情,北京财政其实压力越来越大。

北京现在是连续发行地方债,来缓解燃眉之急。2018年末是4000多亿,2019年又增加1000多亿,2020年铁定还得增长。北京给自己定下的上限是8000多亿债务。虽然都是财政困难,但是北京还是不一样的,别的地方是真困难,而北京则是主动踩刹车,放弃经济中心的目标,减税让利于民。换句话说,北京最大的基本面就是,领导不希望他发展的太大,太繁荣,觉得有点乱。所以未来北京的机会必然会大幅下降,很多创业者其实也已经感受到了这个压力,比如在创业政策上,现在全国很多工业园产业园,都给出了非常优惠的条件,而北京则非常少。

再来说说天津,天津通过海河英才计划,主动开启了抢人的大门,而且几乎是0门槛抢人, 一个直辖市,还是高考资源最丰富的城市,露出了如此吃相,这个确实让人没想到,也能看出天津现在到底有多焦虑。

现在天津已经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上,想保住自己特大城市的地位,就是努力抢人。如果稍一疏忽就会掉到二线城市里面去,甚至连强二线的地位都保不住。所以天津算是活明白了,也放下了自己所有的骄傲。

但是海河英才计划却高开低走,一开始确实挤进了30万人,甚至服务器都瘫痪了。这些人大多都来自北京的北漂,在北京落不了户,退而求其次来到天津,希望给自己的孩子争取一个好一点的高考环境。天津这里一年只有6万考生,上一本的概率是20%,985录取率全国第一,比北京还要高。所以只要打出高考这张牌,几乎不用宣传。有的是人来抢准考证。但是这也意味着,口子一开,会牺牲掉本地居民的高考待遇。抢到的人越多,高考资源也就越是被稀释。

天津的人口其实在前几年就已经出了大问题,2017年同比减少了5.2万人,税收也同比减少,换句话说在别的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的时候,天津已经出现了人口负增长,这个负增长是自然形成的,跟北京主动踩刹车的结果也不一样,他就是典型的竞争力减弱了。人跑了钱也就跑了,天津2017年的企业存款也是大幅下降,两年时间减少了上千亿元。所以在这种紧急的局面之下,2018年,天津才痛定思痛,紧急开始抢人。再不抢,人和钱就要跑光了。但是老齐给你补充一组数据,尽管天津下了这么大的力气抢人,不惜损害本地人高考利益,结果却十分惨淡,2018年,也就是实施海河英才计划的第一年,常住人口只增加了2.73万,到2019年末,又增加了2.23万,也就是说,抢了半天,才抢了5万人回来。而深圳和广州,一年的人口增量就是50万。就连石家庄,一年还增加7万人。所以这也证明,天津的抢人计划,基本宣告失败。这两年的经济增长排名,也一直在全国范围落后。天津衰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老齐分析,天津政策失败的原因,恰恰就在高考上,你拿高考吸引人,而不是拿产业,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目的性很强,到你这落户就是参加高考,考完了立马就走,所以钱过不来,人也过不来。相当于天津被白嫖了一次。还整的本地人怨声载道。

从天津楼市来看,这几年跌幅也很惨烈,价格下跌得有30%,而且去化周期最长,达到了20几个月,也就是说,有太多的房子等着卖,但却无人接盘,有天津朋友表示,自己的二手房,挂了多半年了,根本就没人接手。未来天津的路不好走,他现在明显吃不饱,但却还要陪着北京减肥,把好东西还得让给小兄弟雄安,所以自己会严重营养不良。这次高考抢人失败之后,天津更加迷茫,高考的牌不能再打了,打多了也没用,但是不打高考的牌,还有什么牌可打呢?现在他就是处在一个无牌可打的阶段,这个时间拖得久了,人和钱又会大幅流出。所以天津已经十分危急,未来天津收缩,或者被其他二线超过,将是个大概率事件。从北京挤出的人口,也压根不会去天津,两座城市基因根本就不同。

再来看雄安,雄安是纯粹政策推动的城市,也将成为北京最大的人口泄洪区,但他不像深圳,没有香港的资源可以用,也成不了上海。地理位置不允许。所以对他的期望很高,但是道路会非常艰难。领导希望,北京的资源都去雄安,但是大家是不是这么想,这就很难说了,就跟当年我们极力打造滨海,希望滨海新区成为又一个浦东一样,政策推了10年,滨海新区也还是半死不活,或者甚至说,已经基本被放弃了。雄安会不会也是如此呢,反正从这些年来看,成功的就只有深圳和浦东,失败的却比比皆是,甚至每个省份都有失败的新城。北京周边就有,曹妃甸,京津新城,滨海新区等等失败的案例。

不过雄安还是做了很多的改变,为了当好试验田,他上来就把所有售楼处给关了,告诉大家,以后雄安的房子以租为主。来了就能租房,租房跟买房享有一样权力。之前那些有产权的房子,20年才能出售,而且也只能卖给政府,这就相当于在雄安,你基本别想炒房了。甚至买房自己住的想法都被打破了。换句话说,雄安以后只欢迎那些过来工作的人,而不欢迎任何炒房的人。当然有很多人动起了歪脑筋,围着雄安一圈的房地产,都在打雄安这个概念往外卖房,一开始还行,后来戏法就变不下去了,这两年都跌的比较惨。

所以其实雄安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市,从一张白纸开启,打造一个完全理想的社会。为下一步全面的改革,也为智慧城市,趟出一条从未有过的道路。所以雄安的建设,一上来就是最高规格,直接就按照万物互联的标准在建设。2021年,雄安这个地方,依然是热火朝天,300多个塔吊,10万名建筑工人,正在昼夜奋战。不过话说,这个事能不能搞成,现在大家心里还都是没底。估计还得有5-10年才能看出一些眉目,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雄安新区是否能够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如果企业都不往那去,建设的再先进也是白搭。

再来看看环京的几个城市,比如燕郊,这是北京的睡城,因为离着国贸近,买房原来不限购,所以原来很多北漂都住到了这里,他们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燕郊能够划入北京版图。但如今这个愿望已经渐行渐远。燕郊房价最贵的2017年,已经涨到了3万一平米,现在则跌了一半,问题是1万5你还卖不出去,依旧是连个看房的都没有。

北京的发展不像上海给苏州,嘉兴,昆山这些地方输血,带动周边产业,北京更多是虹吸资源,也就是说大量的周边有钱人,都带着财富进入北京,甚至有的产业做好了,也把公司搬进北京,所以就造成了北京一家独大,而周边越来越穷。越是这种不均衡发展,虹吸效应就越是明显。原来是整个河北的富人都往北京跑,现在是整个东北和华北的有钱人都往这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隔壁老王家的企业,原来叫大连万达,是在大连发展起来的。现在万达集团已经不提大连两个字了,老王也把万达的总部定在了北京。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中央看到这个趋势,觉得不对劲,就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于是坊间就有传言,说北京将吞并北三县,也就是香河,大厂,三河从而扩大北京版图。但是这压根就不可能,因为很快北京2035年总体规划就出了,人口控制上限是2300万人,而现在就已经基本达到上限了,吞并北三县的任何一个,北京人口就超标了。所以其实有脑子的朋友,就知道,这根本不可能被允许。所以坊间所谓的传闻,只不过是中介们为忽悠大家买房编的故事而已。到现在很多人还都在这个美梦当中,他们自己也不愿意醒过来。那么燕郊这些地方以后会怎么样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5】粤港澳大湾区!能成为中国的旧金山吗?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中国城市大洗牌,昨天我们说到了京津冀,说到了燕郊,不可能并入北京。现在北京很显然要做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所以这个坊间传言,跟政策意图完全相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目的,就是希望北京不要再虹吸了,而是帮助河北变富,然后一起来解决北京的臃肿问题。换句话说,这就是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让他们在一块,希望瘦子能多吃点东西,抢点胖子的食物,别让胖子撑死。但这个事特别困难,因为瘦子明显干不过胖子,最后反而瘦子的吃的也被胖子抢走了。

这可能就导致一个问题,北京和河北差距过大,那么疏解的人口去哪,原来大家担心,返乡是不愿意的,所以这些人会不会囤积在北京周边,从而形成贫民窟。但现在看应该是不会,大家不会选择待在河北,而是会选择南下。被疏解掉的那些非首都功能,也没有在河北落户,也是去到了南方。数据显示,北京人口流出最多的那几年,天津和河北大部分地区人口并未增长,而那几年流入人口最多的是珠三角地区和浙江,以及西南的重庆和成都,所以很显然,京津冀依旧协同不起来,别说人才了,连人口都很难留在这里。北京不让进了,就干脆去了南方。所以,老齐并不同意作者的结论,作者说,未来燕郊有可能会承接一些北京的产业,成为居住和产业一体的新城市,但老齐认为这个想法过于乐观了。现在去燕郊走走就知道了,哪来的产业。基本全是通勤人口。所以燕郊很难摆脱睡城的阴影。以前是因为北京强大,所以这个后花园还有芬芳,以后如果北京都不追求经济了,那么燕郊的日子也就更加难过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南边,随着广深港高铁的开通,香港,深圳已经形成了半小时生活圈,香港到广州也就只有1小时,这三座中国的明星城市,连成了一条线。这相当于几个城市的半径全部都扩大了,比如我们都知道,香港的房价是全球最高,那么高铁连通之后,很多人也就开启了双城生活。香港的高昂成本,造成的财富挤压,都会顺着高铁来到深圳和广州。而且在大家的相互交流之下。这个地方也将变得越来越开放。释放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据说在2016年,这个地方申请的专利数量,就超过了旧金山。

后来我们更是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这是一个超级城市群,包括香港澳门,也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人口7000万,总面积5.6万平方米,这个地区的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人民币,比任何一个省份都富的多,人均GDP是15万元,相当于接近了2.5万美元,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这里拥有中国最先进的产业链集群。甚至全球高端制造业的中心,就在这里。所以我们未来要做的事,就是把这一片给他当成一个整体,破除掉地域上的限制,让他们捏成一个拳头,共同发展。比如2018年10月, 港珠澳大桥通车,为了这座桥我们可谓是不计成本,花了1100亿。单从收通行费来计算,压根他就收不回成本,之所以如此投入,就是要让他起到连接的作用。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是这座大桥额外的价值。他将成为,我们连接港澳台地区的重要工具,接着我们还要继续建设京台高铁,就在这两年会全线通车。有了通路,我们就能用强大的经济资源,牢牢的吸附海外的资金和资本,钱都是逐利的,一旦有了更赚钱的地方,钱就会追着风口跑过去。

内地和港台加强联系,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会十分有利,香港已经沦为了一座房地产之城,这两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现在急需一场变革,把内地的制造业重新带到香港。从而带动就业。可以说我们现在用全新的方式一国两制。先模糊政治的界限,通过地理,把大家拉在一起,再通过经济,搞成一团,最后谁也离不开谁。

粤港澳大湾区最主要的定位,就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注意国际这两个字,也就是说这里的未来规划,是要跟美国硅谷相媲美的。粤港澳大湾区也确实有这个实力,香港尽管不如以前了,现如今也是全球第三的金融中心,这里还有7000万人口,民营科技创新型企业遍布,三个关税区,三个货币区,大学,人才,资金,产业一个都不缺。下一个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拆墙,也就是让香港的那些私募基金,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流进来。探索资金流动自由化,还要减少两岸通关手续。加强人才流动。在科技创新的大格局之下,一切障碍都应该尽快扫除。目的就是要在芯片,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上,尽可能的追上美国。

广东省长当时就提出,目前大湾区,和旧金山湾区,以及东京湾区,纽约湾区相比,有两大差距,1个就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上的差距,另一个就是生态文明上的差距,换句话说,在粤港澳大湾区,把碧水蓝天也当成了重要的实力体现。他们认为,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是吸引人才落户的关键。比如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去印度工作,主要就是因为那里环境实在是太糟糕,连水喝的都不踏实。那么西方高技术人才,看我们其实也是一样。如果你的空气总是污染严重,那么给多少钱,人家也不愿意来。

之前香港回归,号称东方之珠,因为实力差距实在太大。但现在香港和深圳已经不分伯仲,这其实更有利于大家的协调合作。越来越多的香港企业,也愿意到深圳,东莞和惠州落户,这样可以拥有更便宜的成本,同时也不影响自己生意的辐射范围。从体制上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就如同欧盟一样,大家分工明确,香港是金融中心,深圳是科创中心,广州是商贸中心,澳门是休闲旅游中心,佛山东莞则是世界工厂。大家各司其职,做到融会贯通,这里将大有希望。老齐认为,未来20年,珠三角和长三角将并驾齐驱,逐渐拉开和全国经济的差距。甚至把北京甩在身后,在这个地方的3亿人,也会成为中国最富有的一个群体。甚至可能看起来像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

但是这个地方,也有他的烦恼和风险,比如在中美贸易战中,大家发现唯一能对外御敌的企业,就是华为,但是华为却选择了离开深圳,原因竟然还是那个古老的话题,普通员工在这里工作不吃不喝100年也买不起房,所以年轻人奋斗已经看不到希望了。

2018年7月1日,华为正式启动搬迁,动用40辆8吨货车,共60车次,2700名华为人,和1500辆车的车队,浩浩荡荡的从深圳去了东莞。让东莞成了最大赢家。在这里有更便宜的土地和房子,更低的人员工资,这就是深圳的一个重要缩影,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在深圳已经无力生存。只能不断迁出,深圳正在朝着香港那条路一路狂奔。如今深圳的房价已经内地最高,一套像样的房子动辄500-1000万,这让不少创新型人才望而却步。毕竟大家都算的明白,工资在减去房价房租之后,才是真实的收入。算真实收入的话,很多地方都比深圳更具有性价比。

2015年这一波的房地产暴涨,确实有点太让人绝望了,本来前两年已经控制的不错了,但在经济下行之后,我们又端出了房地产的夜壶,一下让价格翻了一倍。这一下就让很多年轻人彻底死心了,以前努努力还有希望,而现在已经毫无希望了。夫妻两个人赚5万元,也得不吃不喝20年才能在深圳买房。要想过正常的生活,你这辈子已经不可能买房。所以,后面我们看到,上万家企业排队离开深圳,其中不乏很多明星企业的工厂,比如大疆无人机搬到了东莞,中兴迁往河源,比亚迪去了汕尾,欧菲光等也都离开了,这些企业在深圳只留了一个总部,算是给深圳留了最后的面子。所以深圳看似繁荣的背后,其实正在走产业空心化之路。而这条路的尽头,我们已经在香港的身上看到了。所以这应该是当下深圳最为头疼的事,谁都知道,这么搞下去,就背离了大湾区的初衷,谁也都知道,人才都走了,深圳就没希望了。但是2015年以后,大家就像狼来了听多了一样,你再怎么喊调控,也没人相信了。所以,深圳要真想未来成为大湾区的核心,我们真想打造中国的硅谷,那么就需要尽快拿出点魄力来,整治房地产的乱象,否则这颗老鼠屎可能会坏掉整锅的汤。明天我们再来看看,汕头和海南,在这个区位之内,要起到一个什么作用。说完了珠三角,也来看看长三角的未来。

【6】海南能发展起来吗?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中国城市大洗牌。昨天那我们说到了深圳,他的南山区GDP就高达5000亿,排名中国第三,而其中一个粤海街道,就是2500亿。这是什么概念,这个粤海街道,已经相当于甘肃的省会兰州市的水平。之所以粤海街道这么富,是因为112家上市公司,都在这里诞生。他为深圳创造了5分之一的税收,3分之一的专利。

我们一直都说GDP总量世界第二,但是不能说人均,一说人均就让人家笑话了,但是在粤海街道是可以说人均的,人均GDP达到18.5万美元,你没听错,这里的人均GDP甚至比卖石油的卡塔尔还高。即便算流动人口,这里也能有6万多美元,接近硅谷的一半。但是要是算房价的话,粤海街道的房价,已经跟硅谷持平了。所以比房价,无论跟谁,我们从来就没输过,无论多富的地方, 扣除掉房价的因素, 那么他也就瞬间变穷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汕头,一提到汕头,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潮汕人,这一般都是出首富的地方。比如李嘉诚,刘銮雄,黄光裕,以及马化腾的祖籍也在这里,但是这个地方,当年跟深圳珠海厦门齐名,并称四大特区,而这几年发展的并不好,GDP也就是厦门的一半,甚至连江苏的宿迁都比不上的城市。那么为何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一把好牌打的稀烂呢?

作者说,汕头的污染十分严重,整条练江惨不忍睹,甚至完全有毒,流到庄稼地里,菜就全都枯死了。为何会有这么大的污染?主要就是汕头的产业,一开始就是搞电子垃圾,结果把这些东西融化之后,形成巨大的污染,排到了河流里。沿岸还有印染业,纺织业,电镀行业和造纸行业,也都是污染重灾区。早期这么干确实能发财,GDP和居民储蓄双双增长,但是好景不长,最早靠这种野蛮生长发财的汕头人,自己都不愿意在这里待着,发财后纷纷带着钱离开。留下了一个烂摊子。这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造假,甚至赌博。最后导致了汕头全面溃败。

可以说汕头是一个典型的,缺乏长远规划的地方,民间有钱就赚,哪管洪水滔天,为了短期利益个人利益,最后伤害了整体利益。可以说汕头就是改革开放的一个负面典型。如今的潮汕之地,只剩下了美食,潮汕火锅火遍全中国。但产业已经所剩无几。

再看看海南,海南是一个很奇葩的地方,2018年10月,海南获批建设自由贸易港,于是就有人开始传言了,说未来的海南比香港更大,更繁华,反正结论就是赶紧去海南买房,晚了就要封岛了。但基本这都是纯扯淡的谣言,一点可信度都没有,甚至有人扒出来,2011年,就有人说要封岛。这其实就是海南炒房团历来的套路。

海南除了旅游,啥产业都没有,所以只能搞这种饥饿营销,一会告诉你开放博彩,一会又告诉你这里可能要赌马,但基本都不可能。都是谣言而已。他也因为起点太低,产业太过于薄弱,人才,资金,基础设施,哪个都不占,所以他也注定成不了下一个香港和澳门。

那么海南到底想干嘛呢?说白了就是要做个贸易窗口,成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实施中心。这两年我们一直在跟美国较劲,美国想抛开WTO,另外弄个群,剔除掉中国。所以我们是有被孤立风险的,而我们的应对之道,就是自己去拉动贸易伙伴,来进行抵制。我们在全国成立了十几个自贸区,就是要告诉世界,我们未来不但不会孤立,还会更加开放。你们提的要求,我都可以接受。制度和政策不允许,我就搞试验区。这时候海南就派上用场了,由于海南岛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这就变成了优势。一些原来在其他地方,不能被接受的政策,现在也能逐渐被尝试。比如15天入境免签,在其他自贸区不可能实行,你没办法追踪他的行程,而海南岛可以。他进入内陆地区,还是得坐船或者做飞机,你把机场和码头守住就可以了。

所以未来海南的出路,其实就是自由港,这里人员进出自由,资本进出自由,货物进出自由,有些外商的工厂,或者我们自己的出口工厂,也许就会迁过去。在这里生产可以少交一道关税。另外,一些跨境贸易,也可以先把货物卸到海南,随着国内销售,卖掉之后,我再往里报关清关。这样就规避了很多风险。

那么海南能否如愿走上这条道路呢?不得不说,这有个问号。因为之前,海南劣迹斑斑,走私汽车,房地产泡沫崩盘,国际旅游岛又沦为了炒房工具,反正政策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给海南,但海南始终自己不争气,不但一个没做出来,反而惹出了不少的麻烦。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并且一事无成的海南,会不会这次崛起了?老齐心里其实并不太看好。之前都失败了,主要是人不行,那么不先改善人口结构,海南失败的风险其实非常大。就拿自贸区封岛这个传言,其实还是跟国际旅游岛炒房的思路一模一样。实在看不出海南有什么长进。

下面我们来看看长三角,长三角和珠三角经常并列提出,但是长三角的对手,并非是珠三角,之前在中国一直是广交会最重要,在这个博览会上,主要是出口企业找客户,而2018年11月,中国首届进博会落户上海,这就有点意思了,如果出口的重任交给了广州,那么这次意味着,我们把进口的重任,交给了上海。以前我们是出口导向性经济,而之后,我们要尽可能的转向消费驱动。作为国家来说,我们也希望通过进口,来提高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让那些生产制造的东盟和一带一路国家,对我们更加依赖。扩大开放,迎来持续的繁荣。

说句通俗的话,出口商相当于乙方,进口商才是甲方,我们当了甲方之后,自然也就成了金主爸爸。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是上海,而不是贸易中心广州,这是因为上海跟全国主要城市联系更加紧密,通过长江,上海连接着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很多千万人人口的大城市。所以把东西运到了上海,更容易向全国去做分销。而且上海本身的消费能力就非常强,他的周边包括,杭州,嘉兴,昆山,苏州,也都是大城市。上海早已经天然的形成了中国最大的进口消费品集散地,这里的进口贸易可以占据全国3成,70%的进口服装,53%的进口化妆品,37%的进口汽车,都是从这里上岸。这里的集装箱吞吐量也是世界第一,所以天然就具备成为进口中心的潜质。

所以上海的进博会,就是在给上海贴上标签,明确的告诉大家,上海将是我们寻求经济转型的关键。

再来看看杭州,这几年也是被重点发展的城市,G20选择开在了杭州,这个也是信号意义重大,因为G20历来都是在各国数一数二的城市召开,不是首都也是经济中心,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杭州未来也将成为中国数一数二的城市呢?其实很有可能。北上广深杭,现在的排名已经发生了逆转,杭州努努力超过广州,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杭州大家都知道,这几年的竞争力,主要就是来自于阿里巴巴和网易,两家大公司,让杭州充满了互联网和创新的味道,比如移动支付,共享经济,信用金融,杭州都是全国最发达的地方,杭州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电商之都,快递之乡,互联网金融的绝对中心,从创业项目增速来看,杭州也是一马当先,超过了北上深。

如果说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和广州有历史底蕴,深圳是规划出来的,那么杭州就彻彻底底是自己蜕变而来。这里就是民营企业的天下。无数的个体户小商家,借助电商的大潮,在这边发展壮大。所以杭州的上位,跟互联网模式的深入人心完全分不开。

马云曾经也想去上海办总部,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上海这么一个豪强林立的城市,对于创业创新的新势力很不友好,而回到杭州,阿里反而如鱼得水,所以阿里和杭州之间,可以说是互相成就了彼此。最近10年,发展最猛的两个城市,一个就是杭州,另一个是重庆,杭州是互联网模式,属于第三产业,而重庆则是制造业模式,属于第二产业。两座城市,分列东西,遥相呼应。搅动着中国的经济版图。

如果你是搞互联网的,或者是做电商的,如果你在北京上海留不下来,那么最应该去选择的城市就是杭州,这里有着大把的就业机会,而且收入一点都不必北京和上海差。明天我们再来看看,杭州的未来要去向何方,以及他现在的困扰。还有曾经跟杭州齐名的苏州,如今怎样。

【7】杭州、广州与苏州走向不同的方向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中国城市大洗牌,昨天我们说到了杭州,杭州城以西是阿里的天下,杭州城以南是网易的总部,西南方向,整个是电商产业园,投资者是阿里的最大对手京东。而且腾讯也在杭州有创业基地。所以可以说,整个杭州城都被互联网巨头瓜分掉了。在这里你找个大厂去工作,应该并不困难。未来就靠这几个巨头,杭州的发展非常有保证。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来到杭州创业,挨着巨头,挨着资本,创业的成功率就会大大增强。更有浙江大学,会为这座城市的人才进行赋能,从这点来说,杭州的优势甚至比广州都要明显,老齐甚至认为,别看杭州现在跟广州还有不小的差距,实现超越是迟早的事。

不过杭州也有一个巨大的隐患,那就是卖地卖的太凶,杭州的预算收入,比土地出让金还要高,土地财政依赖度超过了100%,甚至达到了140%。一方面说明,大家对于杭州非常看好,有土地就能卖得掉,另一方面说明,杭州还是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至少房地产,现在还是杭州重要的收入来源,房住不炒,在杭州并未落地。

杭州之所以卖地这么多,主要就是因为自己花钱的地方太多,近几年杭州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非常大,地铁密集开工,基建投资几年间翻了几倍。支出比收入多太多了。所以只能用卖地收入来填补差额。高投入自然也就意味着高负债,关键是支出巨大,负债也在扩大,所以最后就只能卖地。未来几年杭州的土地依赖依旧很难缓解。

不过对于杭州人来说,土地供给巨大,短期是坏事,因为会调高大家对于楼市的预期,认为地价高之后,房价也就更高了,但是中期来说,其实是中性,大量土地入市,产生了更多的商品房供给,有利于杭州的房价,长期保持平稳。总比短缺要强。

作者还拿广州跟杭州做了对比,说广州现在GDP是杭州的1.5倍,按说应该是没什么担心,但是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杭州已经跟广州几乎差不多了,所以也就是说,广州的优势只剩下了人多。广州人口刚好比杭州多50%,所以杭州要想超过广州,就要赶紧扩充人口。现在杭州流入的人口速度虽然已经超过了广州,但是每年也只是多增加15-20万人而已,要补齐500万人的差距,恐怕还不是一时半会能做到的。但是我们通过另外一个维度来计算,也就是GDP的增量,杭州每年比广州多增加1000亿,而两座城市相差8000亿,那么也就是说,理想状态下,差不多8年就能追上。但这个只是理论值,因为他不是每年都多增加这么多。所以老齐觉得取个中间值,杭州追上广州,估计会在10-15年之间实现。届时杭州就将成为,当之无愧的一线城市。老齐是很看好杭州的发展。认为杭州和深圳是年轻人最应该去的两个城市。

至于广州,确实应了那句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广州这几年也在进步,但无奈对手太过强大,一开始是北上广,后来北上深,就把他排除在外了,未来可能连杭州都干不过,也是十分有可能的。它将变成一二线城市的分界线。广州也想改变这种趋势,所以他也在拼命卖地。希望用卖地的钱,加紧建设,所以广州也是一个土地依赖非常强的地方。而且这里开发商大企业众多,总想着在房价上搞点事情,企图突破限购。广州还是贸易中心,如果你做的是商贸生意,或者想做出口换汇,那么广州是年轻人不错的选择,但广州相对传统,留给创业者的机会,特别是互联网这种创业机会不太多。

再看看苏州,这几年苏州遇到了比较大的挑战,就是外资纷纷撤资关厂裁员,比如2015年三星代工厂倒闭,后来富士康也宣布关闭苏州工厂,裁员6万人,后来2017年,硬盘制造商希捷也宣布关闭苏州工厂,药企葛兰素史克也逐步关停苏州工厂,大家不明白,为什么受伤的总是苏州,甚至还有几次,都闹出了重大的维权事件。有的记者去采访,有些工厂不好暴力裁员,但也基本上在收缩规模,生产线能停的都停了,等着工人们没活干,没钱拿自然离开。

就在10年前,苏州还是一座万众瞩目的世界工厂,2012年巅峰时期,苏州实际使用外资达到91.6亿美元,基本上是全国的12分之一,而且这些外资,三分之二都在制造业领域。所以一度苏州模式被热捧。外资成为了苏州经济的半壁江山,苏州也一度成为中国GDP第一的地级市,轻松吊打省会南京。但是大家都已经发现了问题,这种外资工业园的模式,如果要想得到维持,那就得依赖外资们,持续的进入。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而是在2012年之后,苏州的外贸开始走了下坡路。实际外资使用额逐年减少,外资企业数量,也减少了近4000家。这就让苏州的经济遭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一路下滑。

那么有人问了,为什么会这样,一夜之间就风云突变了,还是日本人老实,在日东电工撤离之后,日东负责人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的时候,说出了实话,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太快了,导致苏州工厂难以为继。所以最后他们只能选择关闭苏州工厂,然后搬家到东南亚。

中国工人成本上升有两个原因,1是人少了,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人口持续下跌,人少了当然也就贵,2是房价太高,大家要生存,自然也就必须提高待遇,否则他赚的钱还不够交房租的,那他还不如回老家种地。根据后来彭博社统计,日本人的薪资2010年到2016年,几乎没有变化,但是在中国,在苏州,薪资水平几乎翻倍。

作者也列出了一张表格,2003年我们雇佣一个工人,一年给1万2就行,但是到了2017年,要至少给6万4,也就是说,月薪从1000,涨到了5000多。而在缅甸,柬埔寨,工资只是我们的四分之一,越南也只是三分之一。所以相比之下,中国制造的成本已经高的离谱了。

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业兴而百业凋敝,房地产火爆之后,严重抬高了其他产业的成本,最直观的现象就是人工成本疯狂上涨。无数老板辛辛苦苦经营着工厂,但10几年下来,竟然还没有太太们炒房赚的多,你猜他后面怎么想,显然会把工厂关门,自己也加入到炒房大军之中。所以制造业越冷,炒房也就越火爆。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

除了房价造成的成本外,还有税负,2010年到2015年,苏州工业企业总税负增加了31%,而同期的净利润整体下降9%。良心企业家曹德旺公开炮轰,说我们的税收是全球最高的。甚至舆论称之为是死亡税率。有媒体还报道,说希捷撤离,跟苏州税务局的补收税款行动有着些许联系。在这场大争辩之后,我们才开始了减税降费的行动。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日东电工撤离的时候,有人说我们不需要这种低端产业,交不起房租就赶紧滚蛋。确实是如此,我们一直在提产业升级,低端制造业确实活不下去要撤离了,但问题是高端的在哪?所以苏州问题其实就是整个中国问题的缩影。原来的东西已经守不住了,但我们想要的东西,却还没有孵化出来。

这些年我们明确感觉到一种趋势,GDP统领一切的日子已经结束了,现在更多的提到了经济密度,也就是一平方公里,我们产生了多少个亿的经济效益,做个对比,首尔跟北京的GDP差不多,但是面积却小的多,所以他的经济密度是47亿每平方公里,而北京只有1.7亿,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是,4.8亿,2.9亿和11.2亿,深圳略好,但是也远低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比如就我们最强大的珠三角和长三角来说,如果论经济密度,只有1.6和0.7,而再看日韩,东京是8.1,首尔是4.0,所以这个我们还差的很远。说白了就是,发展总量我们已经够了,但是发展的质量还差了很远。下一步,就要求地方政府不能再摊大饼了,而是要把质量搞上来。那么这个变革,对于城市之间此消彼长会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明天接着讲。

【8】粤港澳大湾区和杭州湾区的比较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中国经济大洗牌,昨天我们说到了我们已经不再要求地方的GDP总量,而是要追求经济密度,之前基本上都是用GDP考核政绩,所以很多地方,就出现了一个企业代表一座城市,最后这个企业已经连年亏损了,但是这个地方也必须让他继续搞下去。亏损着干,也能出GDP,但这都是一种怪像,是不可以持续的。现如今我们要开始综合评定城市的业绩,很多沿海地区已经开始注重经济效益。比如江苏和浙江,都开始了对于城市的综合考核。对于企业分类,分为优先发展,支持发展,提升发展和限制发展的级别,力图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把更多的资源,倾斜给优先发展的行业。

在浙江,依托阿里巴巴的优势,政府公职人员也都在使用钉钉这个办公软件。也希望在政务办公当中,尽量的做到高效,扁平。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促进各级班子之间的相互交流。老齐多说一句,我们之前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注册过公司,浙江确实是最省事的一个地方之一,很多工作都可以通过网上进行,人不用出北京,浙江的公司就能完成注册,甚至银行开户,等一系列的手续,非常的简单,不到2周时间基本全都搞定了,而在北京注册的公司都得跑现场去做面签。所以政府办事效率确实已经差出挺多了。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企业来浙江办企业,最后自然也就把纳税留在了浙江。所以各个城市之间,也是一场营商环境之争。老齐明显感觉南方这些城市的效率要高出许多。北方的河北,天津,北京都有一定的差距,更不用说东北了。据说钉钉以后要在雄安新区大力推广,希望雄安能够扭转北方的颓势。否则就真是很难留住人了。老齐身边的很多朋友,业务在全国,但公司基本都办在了东南沿海,既有税收的优惠,又有办事效率。

再来看看江苏,在80年代的时候,当过全国第一大省,那会的苏南模式闻名全国,最早的千亿俱乐部成员,但后来,随着广东的崛起,江苏就让出了第一的宝座,成为了全国经济第二大省。粤苏两强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支柱。其实广东和江苏还有点像,都是贸易大省,也都是出口导向经济,也都有强大的制造业中心。在苏州制造业遭遇麻烦的时候,东莞制造业也没好到哪去。广东虽然有深圳和广州这样的超级城市,但是江苏也不弱,他的平均水平很高,百强县占比非常多。所以在2016年之前,其实二者是比较接近的,甚至一度有人认为,江苏会再次反超广东,但是这种情况并未发生,广东在2016年之后发生了强势反弹,主要就是广东自贸区挂牌成立,得到了政策上的又一个红利。帮他快速结束了转型阵痛期。

从现在来看,广东已经是多元化发展,借助深圳和香港,他拥有金融和创新的实力,广州又有外贸的基础,再有加工制造的底蕴,而江苏这边,则相对单一,无论是南京还是苏州,都是一个模式,广东这边贫富分化很大,靠着几个大哥在补贴穷亲戚,而江苏倒像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大家干的事差不多,富裕程度也都差不太多。所以江苏相对安逸,而广东则竞争更加激烈。

之前我们讲过了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包括,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肇庆江门,那么跟粤港澳大湾区打对台的还有一个大湾区,叫做杭州湾区,大致包括,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以及湖州7个城市,面积也有5.2万平方公里,人口5500万,如果在粤港澳要打造高端制造基地的话,杭州湾区未来的方向就是数字科技,或者是金融科技。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和杭州湾区,主要是去跟世界竞争,比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虽然现在经济规模我们差不太多了,但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两个湾区的经济,加起来占到全中国经济总量的20%,又是我们最想要的经济形态,所以这两个地方被寄予厚望,相对应的,这将近20个城市,未来也将成为经济的重中之重。甚至未来估计会占到全国经济20强里面很大的比重。所以如果年轻人追求成长,这几个地方一定要重点考虑。在这几个城市当中,你只要能跟着混,那么未来都不可限量。

之所以这么重视湾区经济,就是因为看到了美国的优势,纽约湾区就是从港口贸易起步,以制造业为核心逐渐向金融过度,形成了全球金融中心,这也是美国最重要的一把武器,而旧金山湾区则在二战中为美国制造武器,从而建立了信息技术优势,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半导体企业落地生根,有了芯片,有了斯坦福,有了氛围,有了资本,最后苹果,谷歌,一众超级企业都在这里诞生。东京湾则是一个另类,他主要是承接了美国的产业转移,日本人一直擅长于精益求精的做制造,所以把美国人认为苦逼的事情给做了,结果形成了全球竞争力。那么我们搞出两个湾区,也是这个思路,用世界工厂的底气,去冲击高端制造市场和金融科技市场。

现在杭州湾区已经具备了基本素质,比如移动支付渗透率全球第一,交易规模是美国的50倍,这里也有最丰富的电子商务和支付生活场景,最强大的世界互联网公司,所以这个优势得天独厚。所以我们去冲击世界格局,还是很有希望的。在这里面,杭州和上海的独角兽企业,加在一起跟北京差不多。未来随着北京的职能转化,企业迁出人才迁出的话,可能首选就是杭州。

金融科技其实比的不是金融,更重要的还是科技,换句话说,只有在科技这个赛道上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如果单比金融,我们跟美国还差的太远。所以杭州才下大力气去打造区块链。这可能是未来成败的技术关键。

再来看看,中部城市,比如长沙,2001年的时候,长沙GDP还只有728亿,到了2017年就已经破了万亿,翻了13倍,增长幅度全国排名第四,在前面的是合肥,银川,呼和浩特,这三个城市都是因为底子太薄,如果从全国城市排名来看,长沙变动幅度就位居榜首了,从全国第27,上升到全国第14。长沙可以说是很不容易了,因为他的行政地位不高,连副省级城市的头衔都没拿到。而且也不是什么经济重点区域。在计划经济时代,重点的8个工业城市,武汉都入选了,也没长沙什么事。而且长沙甚至还不如郑州,郑州还是全国交通枢纽,长沙则啥也没有,啥都不是。那么他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不但能够叫板武汉,还成为吸引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长沙堪称基建狂魔,搭上了当年金融危机之后4万亿政策的顺风车,长沙除了湖南卫视之外,最知名的单位就算是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了,这两家企业都是工程机械的王者之师,当年4万亿之后,三一重工的梁稳根甚至一度成为中国首富。可见当年的基建强度有多大。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两家企业受益巨大,而长沙自然也就成为了挖掘机的核心。

另外,在全国房价暴涨之后,长沙却始终保持本色,长沙政府不像其他地方那样,挤牙膏式的供地,推高地价和房价,长沙则始终保持土地供给充足,所以在这里你无法形成炒房预期,长沙房价成为永远的价值洼地,当时长沙和重庆是两个模范城市,后来黄奇帆离开重庆,重庆迎来报复式反弹,长沙就成了独苗。他也凭借着住房的优势,吸引了大批的人才来长沙落户。长沙的土地依赖度在全国来说都是非常低的,只有22%,所以压根就不靠着房地产,调控也才能更坚决。目前长沙作为一个排名前15的省会城市,房价比一些地级市都要低。确实对人才,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第三,长沙基本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过去20年一共才3任书记,一把手任期很长。不瞎折腾。让量变产生了质变。大家别小看这点,很重要,领导任期太短,他就总用短期利益去思考,什么来钱快,政绩多他就干什么,所以很多城市,平均1-2年就换一个领导,最后就全都是急功近利的打法。短期利益大了,长期利益往往就会严重受损。

如果说原来大家都靠海运,长沙有天然的劣势,但后来进入了铁路时代甚至高铁时代,长沙这个劣势就逐渐缩小了。再加上他不断地励精图治,赶上了时代的风口,也就成就了中部核心的地位。做传媒,做娱乐,做机械制造的朋友可以考虑去长沙发展,幸福指数其实很高。干不了几年就能买得起房子了。明天我们再来看看西安。

【9】西安、贵阳、郑州、武汉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中国城市大洗牌。昨天我们说到了杭州湾区,也说到了长沙,今天来看看西安,这两年,西安很火,甚至一度变成了网红城市。但是作者对于西安的评价并不友好,他说这里散发着一股贪腐之气,街道办主任都能大权在握,楼盘摇号,会有几十名公职人员过来打招呼。不过不得不承认,最近几年,他的发展势头很猛,GDP增速拿下全国重点城市第一名,最近几年人口流入也是非常的多,甚至达到了近百万之多。

还是从之前那个指标,也就是非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来看这个城市的财富状况,2015年是一道分水岭,这一年,相比于2014年存款蒸发了1500亿元。资本正在加速撤离。2015年末西安总就业人口是528万,也是同比负增长4.86万人,说明不光是股市崩盘造成的储蓄降低,确实是人在用脚投票。2016年,西安的税收收入,从408亿锐减到370亿,税收占公共预算收入低至了57.8%,这可谓是10年最低水平。当时已经有人说,西安很可能万劫不复,已经展现出了明显的颓势。但是诡异的事情发生了,2017年开始西安峰回路转,仅仅一年时间,西安的GDP就飙升到了全国第一,2018年,曾经人口逃离的西安,重新变得有吸引力,上百万人返回西安落户。风头盖过了武汉,天津和成都,一度变身网红城市。

那么到底西安靠的是什么?要说营商环境差距,其实是很明显的,至少从政府服务意识来看,西安差很多。甚至老齐一时之间都想不起来,西安有哪些知名企业,我也没有什么朋友,公司是在西安的,甚至产业都还停留在军工,大飞机这些东西上面,其他的民营产业,还真想不出来。只知道他是十三朝古都,基本过去也就看看兵马俑。老齐甚至去西安从来就没干过什么正经事。这里的人确实是典型的北方计划经济特征,也是不找人不办事。

西安确实在2016年开始改变,政府不再懒散,2017年民间投资高达3120亿元,比2015和2016年多出一大块,全年签约项目847个,涉及世界500强的企业就有44家,吉利新能源,105天就从签约到建设全都搞完了。而为了抢人,西安甚至召开了警察的誓师大会,就是快马加鞭给大家办理落户。有人说为啥西安突然转变,主要是换人了,2016年底,王永康接任西安市委书记,一直干到了2019年2月,这期间西安确实迎来了巨大的转变。后来王永康被调到了黑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浩接任西安市委书记。

后来,西安政府开始调整产业结构,激活民营经济发展,加大市场化力度,在政府搭台之下, 京东,阿里,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纷至沓来,来西安落户。老齐有个同事,他就是2015年之后从北京回到了西安,加入了京东,当时京东在西安刚开始做扩张,所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作者也举了个有意思的数据,叫做星巴克指数,2018年12月,西安有71家星巴克门店,这里面有一半都是最近两年开业的,星巴克活跃,代表商业活跃,白领增多。你很难想象,国企员工,或者蓝领工人举着一杯星巴克咖啡。

作者讲,西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只要是积极改革,十分有希望成为中国的孟菲斯,孟菲斯是交通枢纽和运输城市,联邦快递的总部所在,也是一个制造业中心,他有全球第二大货运机场,仅次于香港。

那么未来西安到底会怎么样呢?如果能顺着市场化,民营经济这条道路发展,西安确实值得期待,但是西安官场文化确实很强,这次逆势崛起也是官场调整,所带来的效应,所以我们总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官场调整给西安带来了经济红利,让他成为网红城市,那么后续的调整,会不会再让他遭遇波折,甚至回潮呢?这个可能依旧存在。所以相比于某位领导的励精图治,扭转乾坤,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西安能够建立生态,让这些企业自发生长。道德经就说过,最好的领导是,太上,不知有之。大家都没感觉到领导的存在,就都发展的很好,这才是真的好。

下面我们看看贵阳,他也是一个励志的典范,贫困人口多,而且程度很深,在省会城市当中,贵阳算是很穷的一个了,但是他的经济增长还行,能够长期领先全国。高铁网落也十分发达。还能主动去迎合新时代,兴建大数据中心。打造大数据之都。

最近几年,贵阳的人气越来越旺,经济增速始终名列前茅,越来越多的地方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而贵阳就是其中脱贫最好的地方。再扶贫攻坚战的配合之下,贵阳经济也得到了大踏步的前进。而且这几年,高铁在这里大规模建设,最穷的省份,要实现,市市通高铁的壮举。真应了那句话,要想富先修路,除了高铁,还有机场和高速公路,在立体交通网络建成之后,脱贫也将全面提速。这对于西部落后省份的开发,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年美国的西部大开发,也是从铁路和航运开始的。

在基建的配合下,贵阳经济大发展,而且他的房地产也是如火如荼,很多楼盘都是超级大盘,比如贵阳东郊一个中天未来方舟的楼盘,据说可以容纳17万人,一共12800亩土地,人口相当于好几个镇。还有宏立城花果园,规划居住人口35万。号称中国第一神盘。甚至比亚洲最大小区,北京的天通苑还要大。这几年,贵阳的楼盘就像搭积木,越盖越多。

不过贵阳也明白,自己起步太晚了,如果按部就班的发展,肯定没戏,始终是全国垫底的角色,于是他就想办法企图弯道超车。最后相中了大数据这个事,这个东西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极低,在这个领域,打造一块长板出来,还是有可能实现的,于是他就拼命在自己身上贴这个标签,主办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甚至把二马都请到贵阳去给自己站台。一批国际企业,比如苹果,高通,微软也纷纷落户贵阳。但该怎么说怎么说,老齐2020年底还去了一趟贵阳,贵阳仍需努力。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这方面。光有噱头还是不够的。要切切实实的创造产业链出来才行。

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中部,到底谁是中部龙头,这里有6大省会,郑州,合肥,武汉,太原,南昌,长沙,就目前看,太原和南昌基本出局了,剩下的都竞争激烈。先说郑州,2010年富士康落地郑州,帮助郑州快速形成了制造业产业链,一批电子信息企业在这里生产制造,包括华为,中兴,创维,OPPO,酷派,魅族等等,全球每7部手机,就有1部是郑州制造的。所以郑州借助富士康,瞬间成为电子信息科技产业的龙头城市。但他跟阿里巴巴和杭州的关系完全不同,阿里和杭州是互相成就,而郑州基本上就是依赖富士康,郭台铭也不傻,他当年把工厂从深圳搬到郑州,就是图这里的人工和土地便宜。后来郑州成本也上来了,郭台铭,继续这个思路,干不下去就搬家。他一直在布局,把工厂搬到东南亚去,这样一来估计手机整个的产业链,都得从郑州撤离,所以郑州,甚至整个河南经济,已经遭遇到了釜底抽薪的危险。这里被富士康和郭台铭卡住了咽喉。

郑州另外一个支柱就是房地产,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很高,老百姓说,一天不挖沟,不叫郑州,天天是拆了建,建了拆。郑州的拆迁速度极为惊人。这几年的房价上涨,也很吓人。郑州人之前的收入并不高。当房价超过1万3之后,确实很多人已经无力承担了。郑州也在抢人,而涌向郑州的人口,基本都是来自河南本省,第一人口大省,在这方面还是有优势的。

跟郑州直接形成竞争的城市是武汉,这两个城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汽车都是制造业龙头,郑州市宇通客车,郑州日产,武汉有东风汽车集团,郑州的优势在富士康带来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而武汉的优势也在这块,只是更擅长半导体和存储器,但是如果站在民营经济的角度来看,武汉是郑州的三倍。二者高下立判。所以这也就注定了,郑州的未来可能搞不过武汉。

武汉虽然具有九省通衢的便利,完全可以做到跟沿海城市一样的进出口规模,但是他并没有那么干,而是非常内向,主要是计划经济时代,他被行政管控太多了。被定为为了工业版图的重镇。甚至集中全湖北之力,打造大武汉的威名。所以就形成了国进民退,最后大家日子过得安稳也就不想去做市场经济的生意了。经济活力开始僵化,后来慢慢有点落伍了。明天我们就继续说说武汉,看他这几年是如何破局。以及看看合肥最近都做了什么事。为什么上升的这么快。

【10】未来最好的20大城市都有谁?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中国城市大洗牌,我们继续讲武汉。民营资本原来不怎么愿意进入武汉,但是后来,武汉开始在东南沿海的带动下,布局电子信息产业,一开始也是国企先上马,后来慢慢的带动了民企发展。这种事就是这样,国家意志推动,强力打造某个产业,给政策,给钱,给优惠,等这些做起来之后,就会有民营企业,开始去做他的周边。然后就会在产业链不断做大的过程中,诞生很多伟大的企业,比如现在武汉的知名民营企业包括,九州通医药,卓尔控股, 恒信汽车集团,山河控股等等。武汉的民企主要在,金融,能源,电子科技以及房地产领域,相对于郑州来说更加的多元化。也更加有未来。所以武汉现如今是当之无愧的中部龙头城市。再加上武汉大学这所名校加持,未来10年都会十分有竞争力。不过,书里没说,这两年合肥的发展也很猛,主要就是借助中科大的优势,然后在半导体领域上的布局,可以说合肥正在抢武汉的生意。目前合肥已经超过了西安,跟济南和东莞相比,只有微弱的劣势。杀进城市排名20强,指日可待。而武汉排名第8,长沙排名第14,郑州排名第16,中部这几个城市,谁都不敢大意。过几年,座次可能就会重新排定。老齐还是比较看好,长沙和合肥的,他们的排名肯定会继续上升。长沙的大学也不弱,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别忘了还有一个国防科技大,这都是985名校。反观郑州在教育上就有点薄弱了。所以未来比的就是人才,全国排名靠前的城市,一定有好大学加持。

这里我们也给大家梳理一下,GDP排名,前2名肯定是上海北京,超3万亿的超级大都市,后面是,深圳,重庆,广州,苏州,这都是2万亿以上规模的城市,然后第七成都,第八武汉,第九杭州,第十南京,第十一天津,第十二青岛,13无锡,14长沙,15宁波,16郑州,17佛山,18泉州,19福州,20南通,21东莞,22济南,23合肥,24西安,25烟台。其实从成都以下,西安以上,大家的竞争非常激烈,GDP差不了1000亿。每年可能都会在排名上有巨大的变化。比如天津,作为一个直辖市,因为0增长,没几年就掉出了前十。

下面我们来看看城市博弈中的人口问题,我们经常说,高房价就是最好的避孕药,房价已经开始吃小孩了。比如浙江温州,2019年初数据,显示在2018年,出生人口只有96903人,同比减少15.7%,十年来首次低于10万人。要知道温州可是之前最富的城市之一,也是最敢生最能生的城市,甚至一度成为超生重灾区,如今这一个多子多福的城市,也开始出生人口锐减了。人口通缩已经成为了各大城市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城市越先进,排名越高,出生率也就越低。北上广深,出生率现在比欧洲还要低。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大家的钱全都投到房地产去了,已经无力负担孩子的费用,更无力负担孩子的房子。还比如温州,这几年,几乎所有企业都跟房地产投资有关系,小老板也都在集资,借贷,抵押工厂,组团炒房。温州炒房团甚至在全国打出了名号。2011年欧债危机爆发,全国信贷随之收紧,温州也发生了民间金融危机,高利贷泡沫连环炸,房价雪崩,目前来看,温州可能是唯一一个,房价没有超过2011年的中大型城市。从此之后,出生人口就开始逐渐减少。作者列出一张数据,房价和出生数量在2017年之前基本吻合,房价跌,出生人口也下跌,2015年之后房价企稳,出生也再次企稳,但是2017年之后,出生人口和房价再次背离,出生人口数量断崖式下跌。但老齐觉得,这个图不太能说明全国的问题,如果全国来看,应该房价越涨,出生人口越低,2015年之后,会有明显背离。

这几年其实数据还有个bug,因为正在全面二孩,把之前几年压抑的二孩需求,全都在最近几年释放了出来,即便如此,出生率也是下降的。说明现在生育的意愿,可能比数据表现出来的还要低。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量的棚改,推动了房价上涨,以及租金上涨,原来温州人做点小生意,花一两百块钱就能租到一个民房,现在要花1000多块,所以导致了很多底层人选择了逃离。温州人口也逐渐下降。育龄妇女数量也大幅减少。在2017年之后很多城市其实都跟温州一样,也掀起了棚改浪潮,促进了房价大涨,房租大涨,所以估计这些城市很快也会遭遇到这种现象。从现在来看,棚改货币化安置,确实不是一个好政策。难怪后面被一脚急刹车叫停了。但无奈已经造成了巨大的代价。直接导致了,城市内生人口动力不足,只能靠争抢人口,进行虹吸。要不然大部分城市都没有造血能力。增量没有了,于是就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战争。

人口滑坡还不算,高房价引来的另外一个恶果就是婚姻崩塌,2018年,中国的结婚率再创历史新低,每500个人中,只有14个结婚的,而离婚率却连续16年节节攀升。2002年是7对夫妻中,就有1对离婚的,到了2017年每3对夫妻,就有1对离婚。这其中估计很多都是为了买房而离婚的。所以房子已经可以撬动结婚生子,那么他已经对社会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就从离婚率来看,全国最高的省份是黑龙江,然后天津,吉林,辽宁,重庆,上海,北京,内蒙,湖南,河北,前10里面,7个是北方的,前5里面4个是北方的。可见北方离婚率极高。作者拿首尔和东京做了对比,发现北京的离婚率跟人家截然不同,我们一直再上升。2009年的时候,我们还不到23%,到了2016年就已经是64%。作者也说,跟限购有很大的关系,双方离下婚,买房就能省几十上百万。那么任何家庭都会选择离婚。毕竟赚出这么多钱,需要好几年不吃不喝。所以跟首尔东京比,都是房价很高,但是我们限购,所以离婚率就非常高。这也就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有人说会不会是巧合,房价背了锅呢还真不是,从2001年到2018年,二手房交易量和离婚率基本同步,也就是说在楼市热的年份里,离婚率就会高,楼市冷的时候,离婚率反而明显降低。

作者分享了一个案例,2017年,南京高新区有个村子拆迁,全村160多对夫妻,上至80岁,低至20岁,无一例外全都离婚了。有记者采访去,问一个80的大爷,说您不怕丢人吗,大爷说的很轻松,100岁也照样离。多出一户来,就能多拿70平米的房子面积以及13万的补偿款。可见在房子这种利诱之下,已经没有任何羞耻感可言了。你去民政局看看,凡是不打也不闹,开开心心的来办离婚的,一块来一块走的基本都是为了离婚买房。数据显示,虽然离婚率上升了这么多,但是法院的离婚案件比例却下降了不少。足以说明问题。

所以现在我们还真不知道是自由了还是更不自由了,以前起码还能婚姻自由,现在很多人都早已为了房子身不由己。父母那辈,他们看起来很穷,但好歹退休的时候既有套房子,还有点存款,而我们天天星巴克,觉得自己很时尚,但你退休的时候,还真未必能有一套房子,更没有存款。

大家都知道,京津冀没啥前途了,但问题是珠三角和长三角比,到底谁更有前途一些,作者做了几点判断,1人口老龄化已经十分严重,2长三角在老龄化方面存在巨大的隐忧,上海是长三角的核心,但上海已经很老很老了。3如果人口结构代表未来,那么年轻的珠三角,潜力更大。目前有老龄化隐患的城市包括,南通,沈阳,上海,大连,长春,哈尔滨,成都,绍兴,嘉兴,长沙,长三角占比着实不少。这就意味着这些城市可能会在10年后背上沉重的负担。那么全国最年轻的城市,都在哪呢,年龄结构差异又意味着什么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11】老龄化程度!将影响未来城市格局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中国城市大洗牌,昨天我们说到了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主要是东三省加上长三角。那么全国最年轻的城市在哪呢,肯定在最南边,包括深圳,厦门,惠州,泉州,中山,海口,珠海,贵阳,郑州,南宁,佛山,昆明,南昌,太原,徐州,广州,福州,石家庄。最年轻的城市几乎都在珠三角,长三角一个都没有。未来上海的长三角核心位置,甚至有可能被更年轻的杭州取代,而在珠三角,深圳的人口结构接近完美。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到深圳发展,深圳的人口结构,也就持续的得以优化。所以广州应该没什么再反转的机会了。

至于川渝板块,重庆的人口结构比成都稍好一些。但是这还不是终局,两个城市都是人口输出大市,未来人口回流,也会改变这两座城市的人口结构关系。长沙和武汉比,武汉的年轻人不多,但是武汉老年人少。所以武汉的优势比长沙略大一点。但作者说,他两要是能联手,设置一个两湖总督,应该能让他们做到优势互补。成为中原王者。

人口老龄化程度来看,有三个大规律,越往南走越年轻。东北惨不忍睹,华北也不乐观,长江沿线也不好,进入广东之后,人口结构才开始变得年轻。2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年轻,东部沿海地区,吸收了几十年的人口红利,当年最早来这边打工的人,基本都老了。所以就会显得老人特别的多。3发展水平造成人口结构被颠覆,人都是流向发达地区的,特别是年轻人,总往发达地区跑。对发达地区贡献了多少不好说,如果是人口存量大的地方,就影响不大, 比如上海和北京,相反深圳这种人口存量比较小的城市,就会迅速年轻化。不过,另一个确定的是,这些人口流出的地方,正在快速的老龄化。这会让这些城市,快速的收缩。

我们之前对城市有过一个划分,特大城市就是人口过2000万的城市,而超大城市是人口超过1000万的,500-1000万的就算是特大城市了。注意这里说的是主城区常住人口,像重庆这种,全算上3000多万人,但是城区常驻人口2000万人左右,主要也是这两年增长上来的。那么城区500万人口的城市都有谁呢,比如贵阳。488万了,差一点就到500万了,类似的还有孝感,淮安,宿迁,九江,六安等等。目前全国这种5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将近90个,但是很可能最终也到不了100,因为未来的趋势是,人口不断集中。而不再是均衡扩张。

甚至说的极端一点,未来可能持续保持人口扩张的城市,应该也就是30多个,绝大多数城市,都会是人口收缩的。

未来主要有这么几个趋势,1中国人已经越来越不喜欢,到处迁移了,最近二三十年,人往城里跑,往东南沿海跑,是主旋律,但是基本上现在都接近尾声了,该出来的,该落户的也都转移完了。现在更多的中国人,想在某个地方安顿下来,再加上各大城市抢人,也给了很好的落户条件。不像北京上海那样,都让人在外面飘着。所以能落户的时候,大家就想着稳定,想给自己找个家。

2,三大直辖市人口规模控制住了,北京,天津,人口负增长,上海也已经放缓了增长节奏,未来这种超级大都市的人口会挤出,给二线城市增加了机会。现在中央的定调就是均衡发展,不能让北上广深富的富死,穷的穷死,要打造一批强二线出来。跟美国一样,形成产业分工。这样才能有协同效应。

3,城市分化加剧,二线明星城市,在这种大趋势下异军突起,有些城市人口增长很快,比如重庆,已经2000万人了,都可以比肩北京和上海了。像深圳,广州,杭州,长沙,成都,郑州,这些地方人口流入速度也同样很快。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个大好事。有了选择第二故乡的权力,这个甚至比你选择自己的职业还要重要,跟着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共同进步,这对于自身的成长意义重大。比如最早去深圳,最早去浦东的那些人,几十年之后,早就已经发家致富了。现在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那么谁是下一个深圳,谁是下一个浦东,就需要我们自己有一双慧眼了。老齐认为,十有八九会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产生,珠三角的概率比长三角更大。所以我一直鼓励大家,都去南方发展。再过10年,南方和北方,可能都不再一个维度上了。老齐之前是做一级市场投资的,天南海北也到处跑了一段时间,切实感受到了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距。南方的创业者,更多的考虑是需求,而北方的创业者,则总在强调自己有什么资源,认识某某领导。

在人口的迁移之下,未来北京上海的地位会逐渐减弱,强二线和京沪的差距也会逐渐缩小。那么直接的影响就是在房价上,很多城市的房价水平应该会接近京沪。当然波动是双向的,也就是说,如果京沪跌,那么房价的天花板坍塌,其他城市也会跟着跌。我们要十分注意,房价和人口背离的城市,比如东三省的几个省会,好比如沈阳,二手房还乌云压顶,达到了13-14万套。比北京还要多,那么未来必将出现巨大的风险。

这本书大概写于2019年,他很多数据都是2018年的,而在那两年正好是中国抢房最热的一段时间,北上深熄火后,全国各大主要二线城市房价就开始猛涨,很多城市甚至都觉得,要是房价太低,会被别人鄙视。比如西安一开始房价只是郑州的一半,后来从2019年开始,西安连续6个月,全国房价涨幅第一。就这样一举实现了反超。经常动不动就是几千个人去摇号买房。现场更是一房难求。

作者说主要是因为西安有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发展一带一路,西安的地理位置是一带一路的门户,而且那几年,西安经济也是明显抬头,一大堆互联网巨头来西安扩张,地利是供给缺口太大,官方没做好需求爆发的准备,人和自然就是大量年轻人涌入,再加上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过高,所以就造成了货币在西安集中投放。最终形成了1年翻倍的壮举。后来西安半推半就,一边嘴上说强调控,房住不炒,另一边继续抢人,继续推高房价。

老齐解释一下,因为有限价,所以新房价格明显低于二手房,于是很多城市就出现了抢房摇号的情况,好像抢到就是赚到,这其实是一个特别不好的政策, 因为把投资需求,甚至是套利需求都激发了出来。很多人甚至集资去打新房。老齐也是在各种节目里,狠狠的批评了限价政策,这东西除了让数字好看,其实作用完全相反。你越是新房限价,新房开盘就越是火爆。

在投资套利驱动之下大家玩命的抢房,那么有多少房子都是不过的。各地很快就上演了房荒,各地商品住宅库存量持续下降。有几个城市的去化周期,已经到了3个月以下。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原因刚才说了,新房二手房价差,刺激了需求暴涨。另一个原因就是开发商捂盘惜售,延迟竣工。土地购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都创了新高,但是竣工面积反而降低了。销售面积更是几乎停止增长。后来在房住不炒的定调后,我们开始严打囤地行为,但是一开始并不顺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开发商故意放慢施工速度。故意制造稀缺。这就是给你领导点颜色看看。

住建部一时之间压力山大,频频约谈城市负责人,督促他们抓紧土地供给,尽快盖房。其实大领导和住建部的思路并不是要让房价下跌,而是防止他暴涨,防暴涨的目的,就是防暴跌。大家都知道,房价再继续冲高,那就一定是一地鸡毛。所以才非常的着急。

但是中央着急没用,地方上不使劲,阳奉阴违,为了保证土地卖个好价,还是得保持楼市的上涨预期。所以敞开供应土地的城市并不多。再有就是,大家心里早就清楚,限价是个烂政策,根本压不住房价,作用适得其反,但是反而是地方政府最乐于见到的结果,刚好促进了新房销售。新房卖的越多,土地也就越好卖。所以他们也就一直装糊涂。

这几年别看房价这么高,你用尽几代人的积蓄抢来的房子,很可能是质量最差的房子。烂尾楼,坍塌事故,质量差,验收不合格,这种新闻不绝于耳,很多还都是著名开发商。这可苦了那些买期房的购房人,买在了最高点不说,能不能住进去还真不一定。

这几年还上演过一场租房的闹剧,一线城市,由于资本入局,让租房价格大涨,一些二房东式的长租公寓,高价收房,推高了整个市场房租水平,搞的老百姓怨声载道,甚至央视都给予了重点关注,之后资本退潮,但涨上去的房租,可降不下来了。大家也只好吃哑巴亏。直到2020年,一场疫情,让这些长租公寓全都爆了仓,资本被血洗,不少还卷钱跑路,留下了一大堆烂摊子。直到此时,很多城市的租金价格大幅下降,北京也是连跌两年。像链家自如,这样的资本大鳄,再也无力高价收房。不得不说报应循环。资本作恶,老天都不会饶了你。2020年底,我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租购并举,大力发展租房市场将是2021年的工作重点。

这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我们梳理了一下全国重点的20-30个城市,主要还是区位和规划,未来的发展重点依旧在南方,首先看好的就是珠三角大湾区,这里人口年轻,开放程度高,产业链坚实,城市之间互补能力最强。其次是长三角,在特斯拉的带动下, 电动车制造业产业链,有可能挑战粤港澳大湾区的手机产业链。杭州未来很有可能和北上深并列,成为第四大城市。互联网的机会很多。第三看好中部几个城市,武汉,合肥,长沙的发展机会,强二线带来人口持续流入。加上名校加持,会在半导体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获得突破。第四,川渝板块,将是未来的制造业中心,人口输出大省,将发生明显的人口回流。重庆和成都,将成为城市20强中稳定的力量。未来北方会集体落寞,除了北京,北方能拿的出手的城市,基本会被消灭。甚至再过5-10年,全国20强,也就只剩下一个北京。年轻人应该好好想想自己的未来。读完这本书,你想去哪个城市发展呢?我们可以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