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岁之前的王阳明思维发散

从去年开始,很多朋友都想让老齐给读读王阳明,觉得知行合一这种哲学很强大,王阳明也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接近圣贤的一个人,他的思想更是影响深远,甚至很多外国人,都是他的思想传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找来一套书,度阴山先生写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来好好的了解一下王阳明的思想格局,感受一下圣贤的智慧。

王阳明虽然是圣贤,他的心学也被称为圣贤之道,但是知行合一却是世俗的智慧,王阳明也就是王守仁,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是程朱理学很火爆的时代,这种东西,要求存天理灭人欲,这个东西被后世人骂成了伪道学,也因为标准极其苛刻,所以很少有人能达到。说白了,就是要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楷模,但这种人通常是不被别人所喜欢的。

到了明代,皇帝们倒是非常推崇这种理学思想,说白了就是统治需要,让人都高尚起来,其实你就没有思想了,于是就不会再有不臣之心。他的江山也就能稳固了,但其实你仔细想想,他要你清心寡欲,克己复礼,但自己却每天花天酒地,妻妾成群,所以显然是说不通的。理学在明代已经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虽然大家也在努力探索,新的学派,但也基本上离不开那一套。当时的理学已经是一套完美的,严密的体系,你很难去撼动。

1472年,王阳明本名叫做王守仁,生于浙江余姚王家,他从小就比较活泼,七八岁的时候就迷上了中国象棋,那时候的王阳明为了象棋可以做到废寝忘食,不是在下棋,就是在去下棋的路上,身边随时摆着棋谱,他的父亲王华,觉得他是玩物丧志,于是干脆把它的象棋扔掉了,这让王阳明心痛不已,不过这个孩子确实比较怪,他很快就把象棋的事情忘掉了,然而并未去读什么圣贤之道,而是一门心思研究起了养生术,父母依旧阻拦,过几天他又变了,开始去舞枪弄棒,从这些细节我们能看出来,王阳明天生就是一种发散思维,是一种不走寻常路的个性,这种孩子通常创新能力都比较强,但学习和考试能力比较差。一般学校里调皮捣蛋的都是这种孩子,如果好好引导,这些孩子以后会有很大的出息,如果你扼杀了他的天性,那么就只剩下了学习不好的劣势。

好在王阳明小时候,有爷爷护着,让他的天性得以释放,在他11岁那年,王阳明的父亲金榜题名,所以全家人要一起搬家到北京。此时王阳明已经才气侧漏,据说已经可以出口成章,在北京读私塾的时候,他问先生,何谓第一等事。也就是说读书为了什么?先生给的回答是,当然是读书做大官了,但是王阳明显然不满意这个标准答案,他马上怼了回去,他说自己认为读书就是要做圣贤。教书先生一脸懵逼。也无话可说,这就跟咱么小时候,回答说长大以后要当孙悟空一样。老师都会觉得你是童言无忌。

这事让他爹王华知道了,过来特意嘲讽他,问他你懂什么叫圣贤吗?王阳明回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话当然不是王阳明自己说的,而是他背诵的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话。这当然唬不住他的状元老爹,继续批判他,这就是理想主义。但王阳明仍然不服,他说孔子就是圣人,他爹觉得更逗了,你还要比孔子,王阳明反驳大家都是人,为啥比不了。

不过,王阳明对于圣人的理解此时却是还是太空洞了,他根本找不到圣贤之路,但他却可以找到逃课的方法,经常逃课去跟小伙伴们玩一些军事游戏,而且玩的还很认真,甚至他们还制作了各种旌旗,煞有架势的在那排兵布阵。这可把他爹的鼻子气歪了,心想这个号就算是练废了。我一个书香门第,你竟然搞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王阳明又回怼,说排兵布阵怎么就不入流了?孔子不也是文武全才吗?王华暴跳如雷,人家是圣人,你算是什么?你现在就应该好好学习,以后考个大明朝的公务员。王阳明的观点更奇葩,他说你当了状元,子孙也捞不到好处,我们要想当状元还得自己考,但是如果我建功立业,就可以流芳百世,所以我才不稀罕什么状元。每到这时候,他的状元老爹,眼看说不过他,就只能准备削他了,但是打嘴仗是可以的,只要一动手,爷爷就会瞬间出现,充当保护伞。所以王阳明有恃无恐。

从此之后,王阳明开始自发学习兵法,苦练骑射,甚至还不断的模拟古代的著名战例。有想不明白的地方, 他还跑出去几百里地,到实地去考察地形,15岁的时候,他就自己到居庸关外面,看看为什么每次都打不过蒙古,他甚至打入敌人内部,跟蒙古人混作一团,还在蒙古举办的射箭和摔跤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当然他越是玩的不亦乐乎,他老爹就越是气的发抖。后来,北京郊区发生了农民暴动,王阳明大喜,写下了一篇平安策,但又被他父亲骂了个狗血淋头。

16岁的王阳明,准备结婚了,家里给他安排了,让他到南昌迎娶白富美,新娘是江西副省长的闺女,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在成婚的当天,王阳明居然失踪了,他从家里漫无目的的走出来,又神不知鬼不觉的来到了一所道观,遇到了一个道士,一打听才知道,这个道士已经96岁了,这让王阳明眼前一亮,又把小时候学习养生的兴趣勾起来了。于是讨教养生秘诀,道士说,就两个字静坐。内心空空什么都别想,于是两人就这么坐着聊天,聊了一宿,第二天他终于想起来,自己正在办婚礼。于是他赶紧返回了岳父家里。回来一看家里全都乱套了,岳父带着家人找了他整整一宿。其实这件事,我们已经能发现王阳明的转变,小的时候他是发散思维,对什么都喜欢,但成长到现在,他已经有了相当大的专注力。只要是他喜欢的东西,他甚至可以忽略全世界。

这时候王阳明也在学习理学,读了朱熹的很多书,他还去追星,那时候的明星是有文化的人,不像现在就动不动小鲜肉,小姐姐。王阳明去拜访的人是当时的理学大家娄谅,他问娄谅,如何做圣贤?娄谅自信满满回答, 圣人是可以靠后天学习而获得的,这让王阳明大喜,他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学习改变命运的回答。娄谅还告诉他,内圣才能外王,所以要成为圣贤,为万世开太平那都是表象,重要的是不断的锻造自己。从而达到人生巅峰。至于如何做到内圣,娄谅说了四个字,格物致知。这是朱熹老夫子想出来的方法,说白了就是你面对不知道的东西的时候,就要通过各种方法把它搞明白,搞明白一切事物之后,你就是圣贤了。以现代人的视角去看,这些纯粹都是屁话。因为压根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搞明白,所以最后只能是不懂装懂。但王阳明信以为真,这就算是误入传销组织。

回去王阳明认真学习四书,人家读书是为了应付考试,他读书是想成为圣贤,真的每一个字都想弄明白。还不断的学习各种理学大家的著作注解。那个娄谅还告诉他,万事万物皆有理,于是王阳明就决定先去格竹子。而他的做法就是盯着竹子,往死里看。这一看就看了6天,最后看到自己都产生了错觉,竟然感觉竹子都在嘲笑他。结果他彻底体力不支晕倒了,后来他终于觉得朱熹老儿的这套方法有问题。

但是在那个年代,批评朱熹?基本就相当于骂亲爹一样大不敬,他跟朋友交流的时候,别人都觉得王阳明格竹子,格出了神经病。王阳明却说,朱熹说万事万物皆有理,我们格个竹子尚且如此费劲,这格到死,也根本当不了圣贤。但别人对他是坚决不认可,没人敢承认朱熹有错。因为那样可能会被封号。

不过此时王阳明的成绩倒是突飞猛进,在1492年他20岁的时候,就考中了乡试。第二年就进京赶考。大家本以为凭借他老爹和岳父的权势,王阳明肯定能考上,但是他却意外落榜。其实并非是他运气不佳,而是因为他没有用心学习八股文,之前他一直研究养生术,还有理学,佛学,兵法这些选修课,而根本没好好准备应试技巧。但是,王阳明似乎对考功名这种事一点都没放在心上,他回到浙江余姚之后,依然是玩自己的。还结识了一个奇人。

【2】20岁之后转移注意力到军事领域

回家继续玩,在浙江还组织了龙泉诗社,每天都在写文章和写诗。在这里他找到了自我,被称之为文学界的天才。后来他重拾起来小时候的爱好,军事,结交了一个奇人,叫做许樟,这哥们也是个理学高手,同时能掐会算,被称为当代刘伯温,他预测了两个重要的事情,一个是宁王造反, 另一个就是嘉靖皇帝继位,要知道正德皇帝无儿无女,嘉靖也不是太子,所以这两个预测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当然老齐觉得,瞎蒙的成分也不少。不过他在军事上还是有很大成就的,他一直研究的是奇门遁甲,后来还把这份兵法毫无保留的交给了王阳明。

许璋告诉王阳明,写诗那都是不入流的小技能,做不了圣贤,告诉他如果想建功立业还是应该去学习军事。于是王阳明就像墙头草一样,马上就死心塌地的跟着许璋学习兵法,在这块王阳明的悟性非常高,很快就得到许璋的真传,从此奠定了他军事家的底蕴。其实王阳明在明代能够封神,军事能力占据了很大的一块。如果他要不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估计他的思想,也不可能流传那么广泛。

1495年,他又回到北京准备第二次考试,这期间他拜访北京很多的将军,并跟人家谈起用兵之道,让很多将军都眼前一亮。王阳明谈到的兵法,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但是也有人嘲笑他是纸上谈兵,王阳明此时还年轻气盛,据理力争,他说自己的兵法绝不是一沉不变的,而是攻心为上,一旦发现敌人心慌意乱,变化发生变化。从而趁虚而入。后来的故事,证明王阳明所言非虚。由于第二次考试他依然没有好好准备,所以再次名落孙山,但他却觉得无所谓,一点都不伤心。

1498年,是他小有开悟的一年,这一年他发现朱熹的一封信,里面说,虔诚的坚持唯一志向,是读书之本,循序渐进是读书的方法,作者说王阳明像被雷批到一样,这句话戳中了他的痛点,他就是不能坚持唯一志向,总在很多的领域跳来跳去。从此之后,他开始追随这句话,循序渐进的学习。

第二年,他终于通过了会试,考上了公务员,他被分到了工部当实习生,第一个差事就是给人修坟。但王阳明却有点兴奋,因为坟墓的主人叫王越,这是王阳明小时候的偶像。此人文人出身,最后却立下军工,甚至打服了蒙古人,最后当上了兵部尚书,还扫灭了云南少数民族叛乱。最后被封为靖远伯。

王阳明后来又被调到了刑部,去复核案件,这个工作就让他很郁闷了,他第一次看到了人间的黑暗,看着犯人活得不如猪狗,让他身心俱疲。也与他要当圣贤的目标,渐行渐远。

后来他请了个长假,上了九华山,那会山上必有高人,九华山的寺院里有一个叫做蔡蓬头的人,本来王阳明觉得他吃素,没想到他酒肉不忌,最后王阳明请教他成仙之道,而这哥们就两个字,尚未!最后在王阳明的一再追问下,蔡蓬头,终于解释,说王阳明一脸官相,说白了就是世俗未了,境界还不够。

此时王阳明很不服气,他自信已经熟知道学,哲学,养生之术。后来他又找了一个和尚,号称佛法高深。也是这么说,这个和尚甚至说北宋的周敦颐和程颐,不过是儒家的两个好秀才。等于他一下否定了两大理学导师,也就是告诉王阳明,理学这条路博大精深,你要想学还得从心学上去找。

见了这两位高人之后,王阳明更加迷茫了。后来他苦思冥想,最后他决定放弃自己之前研习的佛教和道教,跟曾经热爱的诗歌,佛学,道学一刀两断。他现在想的就是回到自己志向的起点,想要建功立业,必须成为圣贤,而圣贤必须从儒家理学那里获得能量和密码。此时,王阳明看起来放弃了很多,但他其实已经逐渐上道了。他后来解释,道教让人成仙,佛教让人成佛,这都是荒诞的无稽之谈。即使能成功也必然付出极大的代价。所以他跟佛教道教一刀两断。

1503年他又被调到兵部工作,工作依然是索然无味,他用业余时间重新探索理学,也跟好友湛若水一起,倡导身心之学,作者说,此时王阳明已经离他的心学大门近在咫尺,如果不是后来刘瑾迫害他,估计心学就会提前三年降临人间。

当时大家苦读书,就是为了当大官赚大钱娶美女,你跟他说读书就是为了修身养性,结果可想而知,王阳明的身心之学,根本没什么人来听。作者说,此时王阳明就像一座火山,他已经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但是却仍然需要某个外力驱动一下才能爆发。让他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这有点像任督二脉一样,只要打通了,就可以一通百通,但是有一点不通,就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此时的王阳明就是这样,他需要的就是一场灾难,在顺境里,他很难想清楚一些东西。

当时是正德皇帝坐江山,而大太监刘瑾权倾天下。他们一共八个兄弟,号称八虎,把持着朝政,而正德皇帝天天就是玩,各种玩。当时有刘健和谢迁两个大臣,联名给皇帝写信,发动群臣铲除八虎,于是讲了很多太监干政的例子,而正德皇帝的回复是,已许可,第二天早朝宣布。这让二人大喜过望。但是大学士李东阳却觉得夜长梦多,一宿的时间,很多事都能改变。

果然出了差错,一个小太监把消息提前透露给了刘瑾,在明朝即使太监权力再打,也不可能干掉皇帝,所以刘瑾要想自救,必须要依靠皇帝。于是就去找皇帝哭诉。反而回怼那帮大臣,说这些大臣是要把对您好的人全部铲除,让你这个皇帝变成孤家寡人。其实站在正德皇帝的立场上,跟太监的关系肯定更好。反而觉得那些大臣们比较烦人,所以经过刘瑾这么一搬弄是非,他反悔了,第二天他宣布的,反而给刘瑾升官了,让他当了司礼监掌印太监,而把另一个跟八虎作对的太监王岳给发到了南京,看太祖陵去了。而刘健和谢迁听到结果后,准备再做最后一搏,用辞职来威胁皇帝,他们是先皇辅臣,所以他们自以为皇帝离不开他们,但是面对正德,确实不能按照常理出牌,他们的辞职,皇帝竟然犹豫都没犹豫就批准了。甚至巴不得他们赶紧滚蛋。

这场权力斗争之后,文臣集团彻底失势,再也无人可以牵制刘瑾,后来南京方面的官员上书弹劾刘瑾,但被刘瑾强烈反击,把南京的官员们按在地上打屁股,打的奄奄一息。此时王阳明有点显得不知天高地厚,他非得出来表明立场,他一个小官,上书给皇帝,直言皇帝干的这事实在是不敞亮,你这是在阻止言路,以后谁还敢给你提建议。

此时皇帝跟刘瑾,其实压根就不知道,王阳明这个小官到底是干嘛地,但他们基本有一个共识,宁可错杀三千,也不放走一个。于是王阳明也被按在地下,打了屁股,而且被抓到了当时最暗无天日的锦衣卫监狱。在这里,他完全迷失了自我,别说圣贤了,他甚至觉得自己可能很快就会去见佛祖了。但是出乎意料的是,1507年,他竟然被放出去了,被贬到贵州龙场驿站,去担任站长。那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不过,王阳明此时到很开心,毕竟是死里逃生,他能够活着走出锦衣卫监狱已经算是个意外了。但其实刘瑾显然没那么好心,他是想借上路的机会,让锦衣卫跟随,直接弄死王阳明了事。但被王阳明的朋友识破。把锦衣卫灌醉,让王阳明连夜逃走。还在江边摆出了畏罪跳江的假象,锦衣卫追来后,看到这个景象,于是也只好回去复命,于是王阳明的死讯就传到了北京,刘瑾也就此打住。

王阳明则借小路逃走,在一个寺庙里住了下来,没想到一段时间后,遇到了20年前,(此时王阳明已经36岁)结婚当天陪他聊天的那个道士,这个道士给他算了一卦,说你不能一走了之,如果你走掉,那么刘瑾就会对付你的家人。这些话,改变了王阳明想法,他先去南京看望被刘瑾驱赶的父亲,然后又赶往贵州龙场。

龙场这个地方果然是荒无人烟,条件极其艰苦,烟瘴之气盛行,蛇虫甚多。基本上就不是人呆的地方。当地都是彝族,苗族,居住环境相当原始。那么王阳明在这里该如何生活,又如何在这里悟道,从此走上圣贤之路的呢?明天我们继续讲龙场悟道。

【3】龙场悟道!庐陵复出

王阳明拜别了自己的父亲后,历经艰险赶到了贵州龙场。这一路上,他父亲还给了他两个仆人随行,这两个人可能成为了历史上最倒霉的倒霉蛋,他从上一任站长那里得知,这里的人很不友好,经常发动攻击,早晚还有烟瘴之气,人容易中毒。猛兽蛇虫也非常的多,平常要小心,还得自力更生,虽然朝廷应该送粮食来,但是他们往往一年才来一回,而且基本不够吃。

之前的站长可算是解脱了,吓唬完了王阳明之后,乐呵的走了,留下王阳明自己在风中一脸懵逼,他是不能走的,只能在这里努力的活下去,他是戴罪之身,甚至不能住驿站,只能住山洞里,有一天一只熊摸了进来,咬死了他的一个仆人,这让他吓坏了,以后他处处小心,特意叮嘱下属和仆人,不要跟当地土人讲话,甚至不要有眼神交流,那帮人杀人不眨眼,在烟瘴之气发生的时候,他就煮草药,驱赶毒气。还在山洞门口摆上了大石头,就当成一个大门,还自己收集种子,带着仆人一起开垦土地,自己种粮食吃。一个一心想当圣贤的年轻人。从此过起了野蛮人的日子。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这段时间,王阳明不断的反思自己,他发现每当自己要与理想搏击的时候,总是被现实打倒在地,但其实他从内心上,已经比过去强大了许多,至少他现在的生活,以前是根本不敢想象的。他现在就是一个听天由命的心态,一切随缘。

他有时候也经常想,如果是一个圣贤,活到了自己这个境地,又会怎样呢?而他内心的问题是,圣人该如何改变现在的环境,并且有所作为?但是他很快发现,这个问题无解,因为儒家经典中那几位大神,根本就没有这个遭遇,孟子本身就是贵族,周文王和周武王,也都是一方诸侯,孔子周游列国虽然挨过饿,但是也就是几天的事情,只有他王阳明最惨。所以他根本找不到标杆,很快他突然意识到,圣贤也并非无所不能,甚至他们也无力改变外部环境。这些所谓的圣贤,其实只不过在适应外部环境而已。至于朱熹讲的格物致知的方法,更是扯淡,现在都这么惨了,哪还有什么真理?

这些东西一直在他的思想中碰撞,让他产生了长期失眠的毛病,甚至是幻觉。但是就是这些幻觉,突然之间打开了他的心扉,王阳明的心学就此问世,史称龙场悟道。王阳明最终悟出,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的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么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利支配谁,只有我自己有权力支配我自己。也就是说,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作者说,人类历史上有个永恒的定律,那些伟人都是经过困难才悟道的,比如释迦摩尼也是放弃王子之位,在深山老林忍受艰苦后创建的佛教。顺境很难产生思想,逆境才能让人成长,让人成熟,但是逆境只是一个因素而并非必然,很多人也死在逆境当中,应该准确地说,是不服输,且走出逆境的人才能获得成长。像王阳明,他一直就在寻找圣贤之道,直到被逼入绝境才有所顿悟,我们心里的良知才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需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老齐多说一句,如果你把它理解成了唯心主义,那就大错特错了。
现在其实也很适用,成功地人一定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会去强调很多的客观,事情没做好,一定是我做的不够好。总在总结自己的人,才能获得成长,和不断的完善。相反总在强调客观,不断找借口的人,则基本原地踏步,很难进步。所以,王阳明的心学,确实很有进步意义。甚至我们讲稻盛和夫的活法的时候,稻盛和夫先生也是这个意思。

自打想明白这些道理之后,他的世界逐渐的光明起来,他不再怨天尤人,也不再抱怨世界不公,更不去想艰苦的环境,还有那些圣贤之道,而是向内心寻找,但求完善自身,做好每一件事情。甚至他逐渐的适应了龙场这个地方,跟当地的土人都交上了朋友。他甚至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开始讲学布道,虽然语言上不通,但是很多土著居民,还是经常来捧场。

与这些友好的邻居形成对比的是,贵州巡抚王质,这个人并不友好,他是御史出身,没事就是找茬,来到贵州之后,也一样本性难改,他认为王阳明来到他的地盘,应该对他有所表示,但是竟然黑不提白不提,于是这位巡抚大人就认为,被忽视了。所以派了一群人来专门砸场子,没想到王阳明还没表示,土著们不干了,双方干了一架,这些官兵不堪一击。王质大怒,准备派兵来收拾王阳明,后来怕闹的太大,于是交给司法官员来收拾王阳明。让王阳明道歉。这个司法官员找到王阳明开始和稀泥,说你写封道歉信,就没事了。但王阳明却挺横,他说我在龙场什么没遇见过,所以你告诉他,别没事找事,大家互相尊重一点好。

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人人都有尊严,不该被侵犯。据说后来王质拿到这封信之后,竟然被吓住了,不知道这王阳明是什么后台,于是也就不敢在欺负人。

王阳明倡导心即理,不需外求,比如你孝顺父母,你就会用心对他们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替他们解决问题,天冷了就盖被子,天热了就打扇子,这种东西不需要跟谁去学,相反那些学出来的,都是作秀的嫌疑。比如,一到母亲节,就搂着爹妈合个影,然后发朋友圈,但平常半年也见不到人。所以孝顺不是摆给别人看的,而是要做到问心无愧,确实要发自内心对他们好。孝顺父母的终极目的,是让他们心理上安宁,物质条件到还在其次。所以不要总以赚钱为借口,反而做伤害父母,或者让父母担心的事情。这些都不是真的孝顺。而只是你想象中,或者对其他人炫耀出来的孝顺而已

王阳明告诉他的学生:
第一,立志,也就是要先打定主意,树立目标,
第二。勤学,要做到圣贤必须勤奋,努力学习知识和提升品德,
第三,改过,是人就有错,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失败改正才是成功之母。对待错误一定要改正,绝不姑息。否则不可能提高。
第四,责善,在朋友之间,要以责备的方式劝其向善。也就是说要把自己所学所悟传递给更多的人。

王阳明就这样在龙场讲学,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人慕名而来,甚至贵州的军事长官安贵荣都来找他商量事情,问他裁撤驿站可好,王阳明说,驿站并不只是让人休息的地方,他还是中央政府的烽火台,你想裁撤驿站,实际上就是要削弱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控制,这让这个安贵荣吓了一跳。后来王阳明又说,我不是建议,其实你心中早已有答案。王阳明判断,这个安贵荣有不臣之心。此后在贵州发生了兵变,都是安贵荣的部下,但他却按兵不动,后来王阳明写信给他,说你的手下在你眼皮底下胡闹,朝廷怪罪下来,你就有责任了,这让安贵荣又一次吃惊,冷汗直冒,随即才下令平叛。

可见王阳明在这个鸟不拉屎的龙场,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此时他虽然隐居山林,但离他回到舞台中央日子已经不远。后来贵阳的副省长都亲自来王阳明这里听课,问他如何获得真理,王阳明表示,真理在我心中,只是必须经过一些事情去历练。实践之后才能完全体会真理,这与我们后世所讲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基本吻合。王阳明的思想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知行合一。

副省长听后心悦诚服,他马上找人修建贵阳书院,率领贵州的秀才,到龙场来请王阳明的大驾。由此王阳明终于离开了这个烟瘴之地。

王阳明其实心里也明白,副省长请他去书院讲学,一是为了布道,二也有功利之心,他希望王阳明也给考生们辅导功课。除了讲世界观,也得讲点方法论。这样副省长才容易搞出政绩。

当时的读书人,基本都是嘴上功夫了得,先去捕捉各种知识,说的头头是道,但是行动起来却一无是处。王阳明希望能改变读书人的这个毛病,所以他一再宣扬自己的知行合一理论。你知道的就要做到。那么后来还有哪些故事,王阳明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回到政治中心的呢?他的这套理论在官场上是否同样有用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4】逐渐回到政治中心

昨天说到了他终于离开了龙场,来到了贵阳讲学。重点介绍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告诉学生心中有天理,就不要再去找寻其他的天理,而是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实践当中。从而实现理想。提倡行动力,是他与朱熹理学最大的区别点。不行动,你即便知道的再多,也是白搭。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从此他的门徒正是因为践行了他的理念,才能在各条战线上建功立业,从而把它的学问发扬光大。

1510年,此时他已经38岁了,他自己的命运也发生了奇迹般的逆转,经历了三年的磨难后,在贵州官员集体的举荐下,王阳明被任命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这算是重启仕途。不过这个工作并不轻松,这个地方的特产就是刁民特别多。这个地方的人特别喜欢告状,而且动不动还上访。上一任县令采取了高压政策,有告状的就先抓人,但是没想到,一群流浪汉,一听说监狱管饭,就主动相互告状,然后住进监狱,蹭吃蹭喝。

王阳明的处世之道,还是他的哲学,向自身寻找,他说自古民不与官斗,老百姓躲着官府还唯恐不及,肯定不会主动找麻烦,肯定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后来他去调研发现,老百姓对于税负太重很有意见,所以才会麻烦不断,于是他做出承诺,要跟上级政府反映,希望早日减税。他又进一步了解得知,最近三年庐陵这个地方赋税翻了三倍,主要是来了一个宫廷特派员,其实就是个死太监,在这里作威作福,每天都莺歌燕舞鱼肉百姓。王阳明马上抓住了主要矛盾,这个死太监大概就是问题的关键。他马上给上级写信,也抄送了那个太监。

信中说,我发现最近三年庐陵的税收翻了3倍,这本来值得高兴,但是仔细一看发现很多不存在的东西都还在收税,朝廷派来的死太监,在这里有点像土匪一样在抢劫。而且最近发生旱灾,老百姓吃不饱,我担心发生民变,这个我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希望上级给指示。如果上级不给解决,那我也不干了。后果你们自己承担。

那个死太监果然看了这封信,本来也是个狠角色,不可能被吓到,但是他一看署名,是王阳明,这心里还真有点慌了。用现在的话说,王阳明可不是一般的县令,他还是个网红,影响力太大,如果这个消息被捅出去,他把我编成段子,全国传播,那我可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他主动去了王阳明的上级,说确实是之前考虑不周,这样先把这两年加的税都免了吧。等王阳明走了再说。从此之后庐陵人对王阳明感激涕零。

接着王阳明趁热打铁,发布了打官司规范,状纸必须简明扼要,内容不能超过2行,总计60个字,也就是说要用半条微博,就能说清楚怎么回事。而且你们自己能解决的就不要来给我添麻烦,否则罚款。这其实就是一种心里影响力,你如果上来这么搞,肯定会被老百姓骂死,但是我先帮你减税了,给了你一个巨大的好处,然后再发布规矩,先胡萝卜,接着大棒,这就形成了强烈的约束效果,甚至老百姓们自发的组织起来,维护纪律。那些还去打官司的,被视为没有良心的表现,被其他老百姓所唾骂!

再然后,王阳明开设庐陵大讲堂,接着传播他的思想,疾病无情人有情,可怕的不是瘟疫而是人心,你们只要心灵被恐惧侵袭,那么就会获得罪恶。现在我们要用仁爱孝心,去客服瘟疫。他在庐陵县贴出了光荣榜和黑榜,光荣榜表彰那些做慈善做贡献的榜样,而黑榜则把罪恶公之于众。

他跟其他的官员有本质不同,他更像个民选干部,其他人都在跑关系,谄媚上级,而王阳明则一心扑在百姓身上,只要是百姓有需求,有痛点的地方,他都努力解决。甚至庐陵干旱,他自己也跟着吃素祈祷了一个月,果然后来天降大雨。这种跟百姓以心换心的做法得到了非常好的反响。但其实这也是王阳明自己的思想,说到就要做到,在实践中践行他的圣人之道。越是对百姓好,百姓对他也就越是友好。此前如果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的做法,就是你得先盯着工作看,直到想明白了工作的办法之后,才能去做这个县令,而根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心法,天理在我心中,我之前没有搞明白这些道理,是因为我没有工作机会,现在我完全可以一边摸索,一边想明白这些道理。这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用心的做事,你能把事情做好了,才能说明你掌握了这个技能。得到了这个智慧,否则你就是知道的再多,也都是白搭。

王阳明不但智慧而且狡诈,有一次他审案子,疑似是三人串通,让一人顶罪,于是他就做了个局,案子审到一半,撤走了大堂上所有人,自己悄悄的钻到桌子底下听墙根,三个犯人看四下无人,于是就说了真话,王阳明还很得意的从桌子底下爬出来,当场让三人无话可说。

也就在王阳明复出这一年,他的那个仇人,大太监刘瑾出事了,八虎出了内讧,老二张永不甘心一辈子被刘瑾欺负,所以联合外臣杨一清,找机会在正德面前告了刘瑾的黑状,说他要谋反,结果正德当场派出搜查队,果然在刘瑾家里搜出了龙袍。很快刘瑾就被凌迟处死。刘瑾一死,当年骂刘瑾的那些官员,都会被提拔,王阳明也在年底返回了北京,随后给了他一个南京刑部的挂职,也就是白拿工资,不干活,甚至都不用去上班的那种。于是他闲暇无事,就在北京又办起了大讲堂。

有一个人叫做黄绾,他就来挑战王阳明,说他的学说不过是抄别人的,和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的学说毫无区别,根本就是禅宗那一套。禅宗就说人人都有佛性,佛像心头做莫向心外求,王阳明否认了这点,他说禅宗只是强调自己在那里瞎琢磨,而我说的向心去追求真理的意思,是说要大家去多实践。用实践来验证你所想出的那些道理。所以这与禅宗有本质区别。
黄绾继续跟他辩论,这不又成了朱熹说的,去格物致知的道理吗?王阳明继续否认,告诉他,朱熹说的是,自己不知道,然后才去寻找,而我说的是真理已在我心中,我只是实践去验证真理。最终的目的还是磨练心智。这让黄绾恍然大悟,从此他开始追随王阳明。成了他的信徒。不过这个人比较善变,据说老了之后,他又开始反对王阳明的心学了。作者说,王阳明的这套理论其实重点在于实践,而实践就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性。

老齐的理解是,有人通过实践获得了收益,因此就会坚信不疑,但有人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比如坚持的不够,或者因为其他的一些原因,没有将实践转化为收益,所以就会对这套理论产生怀疑。其实跟我们现在读书是一样的,老齐是通过广泛阅读获得了巨大的好处,让我的人生始终行走在快车道上,我希望把这些东西传递给更多的人,但是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所以我不保证每个人都成功,也许有人听过100本书,就已经升职加薪,或者投资赚钱了,也许有人悟性差听了300多本书,还是没什么感觉。也会出现有人听了20几本书,发现没有变化就放弃的。所以最后大家会对于学习改变命运这句话,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引发歧义的地方。准确地说,心学就像读书一样,对每个人都有益,但是什么时候能明显有益,有多少益,这个不确定。

1516年,王阳明得到了一个新差事,左检督御史,让他巡抚赣南。就是以一个检察长的身份,去江西那边转悠转悠。据说这个地方土匪猖獗,上一任官员就是被土匪搞得心率焦脆辞职的。而举荐王阳明的人,叫做王琼,是当时的国防部长,也就是兵部尚书。当然他发现了王阳明这个奇才,也够王琼吹几辈子的。当时朝堂之上还有人反对,说王阳明一个教书先生,让他去土匪窝,这不是让他送死吗?这人当当网红还行,别给他什么正经事。否则会耽误大事。但不知道为什么,王琼就是相信王阳明,全心全力举荐。而正德皇帝才懒得管这些狗屁叨叨的事,但就是因为王琼这个贵人,才展现了王阳明军事上的天赋。当然有一个人也就倒了血霉。这个人是谁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5】江西剿匪!王老师花招百出

各位书友大家伙,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知行合一王阳明,昨天我们说了兵部尚书给王阳明来了个大保健,让他巡抚赣南,这就给了王阳明一个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机会。也让他的一身才学得以施展。

江西这个地方,除了土匪多之外,还有一个名人,这就是影视剧里出现次数最多的宁王朱宸濠,当时很多人都知道宁王要造反,但是在他造反之前,你又不能拿他怎么样。所以兵部尚书王琼,让王阳明去江西,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给宁王面前添点堵。王琼私信王阳明,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相当于一个大蛋糕也摆在了你的面前,看你怎么把握了。

王阳明的反应有点出人意料,他说我干不了,你找别人吧。竟然给皇帝回了一封辞职信。正德拿着这封信,数落王琼,你这都推荐的什么人啊?王琼也挺郁闷,说这是王阳明谦虚,他不是干不了,是小心谨慎。小心的人才能成事。连哄带骗,让正德又写了一道圣旨,说别废话,赶紧滚回去上任。并且给了他权力,军马钱粮自行定夺。这其实正中王阳明下怀,他并不是真的不想干,就是想要皇帝一个态度。这样才方便他甩开腮帮子大干一场。但此时他还是喜怒不形于色,对于皇帝的圣旨置之不理,最后又是王琼继续哄骗,正德再下旨意,说如今百姓陷于水火之中,不许推辞。不许退休。这时候王阳明才算心满意足,带着他的弟子高高兴兴赶往江西。

其实王阳明压根就没把土匪放在眼里,他之前可是学习过奇门遁甲的人,从小就最喜欢军事,所以他的朋友都知道。正德肯定上当了,此次王阳明大权在握,必然立下大功。而这其实也是他的欲擒故纵之计,王阳明此后的行事原则,基本都是这一套。虚虚实实,你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只能说可怜了那帮土匪,还有要造反的宁王了。他们遇上了大明王朝最难对付的一个对手。

1517年他自己带着几个仆人赶往赣州,途中用商船假扮官船,用空城计吓退了水贼。到了地方上,他马上开始调查,发现了自己三个弱点,第一,老弱残兵,毫无战斗力,第二,政府里有卧底,给土匪通风报信,第三,土匪在当地深得人心,有当地老百姓打掩护。于是他针对这些,也是一一化解,先从外省调动精锐,二是抓出卧底,准备使用双面间谍。第三推十家牌法,让当地老百姓互相监督,把10户居民打包在一起,这10户当中,发现有土匪,就集体连坐惩罚。

对面大山里的土匪叫做詹师富,他之前屡屡反围剿成功。他趁着王阳明的军队立足未稳,还打起了伏击战。但没想到,王阳明调来的军队战斗力比较猛,不但没击溃官军,反而让人家给包了饺子。随即撤军。王阳明则率军猛追,不过走到广东一个地方又被伏击,这次王阳明就比较惨了,差点被抢打死。这一仗战败,让王阳明反思,我不应该跟对手在战场上拼命,我的优势是战场之外。于是他准备给对手玩点阴的。王阳明放风出去,说今年打不过,我不打了,等回去整顿兵马秋天再来。还开了一个比较大的party,而詹师富果然上当,因为政府军每次都这样,一开始很牛逼,一打败仗指定就撤军。所以他也没多想。这就是惯性思维形成了盲点。于是他也犒劳兄弟,摆起了宴席。但是殊不知,王阳明不是一般人,他三路出兵,直取匪巢象湖山。趁着守军松懈,一击即中。不过詹师富却自己跑掉了。这一仗把詹师富打的有点魂不附体,随后几次也都是大败,很快他的几个据点就全部被王阳明端掉了。他本人也被活捉。詹师富虽然只是山贼中的一个头目,但是这也足以震慑其他的土匪,毕竟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失败。后来有人传的神乎其神,说王阳明是半仙之体。这从气势上就又造成了碾压的效果。

王阳明并不满足于此,他觉得政府军战斗力还是太弱,即便是这些他抽调来的精英,仍然缺少必要的军事素养,于是他还要自己办团练。提起团练,大家可能会想起曾国藩,他的湘军就是自己办的团练,战斗力很强。王阳明的团练,是从各个部队里面,继续选取精英。编成了四个部队,然后昼夜操练。有个山贼依靠着自己的地利之险要,准备跟王阳明死磕一下。坐等王阳明来抽他。而王阳明最擅长的一招就是声东击西,避实击虚,他高调宣布,将部队调回本部,给人感觉,下班了一样。整个政府军的警戒全部放松。完全是不设防的状态。但是王阳明却在私底下,将这些下了班的精兵,集中起来急行军。趁着敌人没有防备,一举歼灭了山贼的老窝。

其他的山贼一看,主动防守似乎死路一条。于是就决定主动出击。跟王阳明拼了。此时王阳明已经深深的感觉到众山贼的情绪已经变成了恐慌。人在这种神经错乱的情况下,很难有什么智慧可言,果然山贼们兵临城下的时候毫无章法。根本没什么好担心的,此时王阳明也决定反击,他特地去找王琼要来了赣南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准备彻底大干一场。

接着他又用了大棒加胡萝卜的策略,先告诉这帮土匪,你们已经自绝于人民,现在天兵已倒,你们的末日来了。但是上天有好生之德,我知道你们也不容易,也是被逼无奈讨生活,现在给你们主动投降的机会。这招果然有用,前后两拨土匪被感动,主动来投降。号称要重新做人。王阳明把这两支队伍里的精干力量,又编入了一只部队。其他的清退为老百姓,既往不咎。此时他对投降的土匪头子说,现在你们加入了正规军,但有些人恐怕还是在质疑你,所以你得做出点成绩来。

王阳明跟其他的军队指挥官不同,他很少开会,而是没事就在军队里讲课给大家听。一旦要开战,他就直接分配工作。每个人都只是知道自己的任务,对于整个战局的谋划完全不知情。王阳明总是表现出成竹在胸,神鬼莫测的自信。

王阳明的下一个目标,是一个大土匪头子谢志山,在这个地方势力排名第二,他擅长游击战,自称为征南王,中国以南不曾遇到对手。而且此人格局比较大,经常能够兼并重组,跟另一股土匪势力蓝天凤联合,迅速做大。此后他们相当嚣张,跟之前的小山贼不同,他们经常去袭击政府军。还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对南康的攻击。他经常活动在四省交界处,利用多地军队调度的空间,进行反围剿。不过这种经验也要了他的命。

他此时有两个盲点,1是认为王阳明的声东击西已经用过两次,不会再用第三次。2是官兵不会统一被调度,所以不会发生联合围剿。而王阳明吃准了谢志山的心里,兵分十路,四路诱敌,两路机动,剩下四路则扎了个口袋阵。果然把谢志山,从老窝里给调了出来。一战杀得谢志山大败,随后王老师还紧追不舍。而谢志山则引着残兵败将,往家里跑,由于大家太恐慌了,所以发生了巨大的踩踏事故,王阳明没则怎么费劲,就端了他的老窝。谢志山跑到了蓝天凤的山头上,两人准备继续顽抗到底。这个地方确实易守难攻,王阳明带兵赶到的时候,也感叹这是一个鬼斧神工的老巢。

这个地方叫桶冈,真的像个铁桶一样,四面都是悬崖峭壁。有六个入口,但是其中5个都是非常险要,属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那种,在对面只要扔石头,你就攻不上去。剩下一处则要绕出半个月的山路。王阳明现在也是进退两难,退兵就会被别人兜着屁股打,拿下来的匪巢也会死灰复燃。而强行进攻,从地形来看,必然损失惨重,而且没有胜算。

于是王阳明先写了一封招降信,给蓝天凤,他的目的1是离间一下谢志山和蓝天凤,2是让自己的军队抓紧休息一下。此时他断定,蓝天凤已经心里动摇了,他知道打不过王阳明,守的了一时,守不了一世。王阳明就顺水推舟,大张旗鼓宣传,蓝天凤要投降。但私底下去暗自调兵准备发动多路总攻。

正如王阳明所料,蓝天凤确实在犹豫,他的底下人已经吓破了胆,都在劝他投降,而谢志山则没有退路,所以强烈反对投降。他一直在思考,并不敢出击,也不想把关系闹僵,两条路总比一条路要好。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听见了炮声。等报信的人出现在眼前的时候,5处入口,已经丢了三个。结果一顿恶战,蓝天凤被逼跳崖,而谢志山却放下武器投降了。那么王阳明又会怎么对待他呢?抓到这个土匪头子之后,那个最大的boss又是谁?咱么明天再讲

【6】

各位书友大家伙,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讲这本书,知行合一王阳明,昨天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剿灭了土匪谢志山和蓝天凤,谢志山被处决的时候,王阳明还特地去看了看他,告诉他杀你的是国法而不是我。谢志山则对王阳明的用兵之道,心服口服。两人还交谈甚欢,交换了对于交友的一些看法。

到这里王阳明的剿匪任务基本进入高潮,等待他的就是最后的终极boss,此人叫做池仲容,号称金龙霸王。此人也是苦出身,被当地的高税收逼得走投无路,才占山为王。他跟谢志山一样,善于结交英雄好汉,是个很仗义的人,所以一大堆人追随在身边。而且他不光要当个山贼,他的志向无比远大,甚至是颠覆大明江山。为此他经常袭击官府和正规军队,面对四省联合围剿,他也能从容应对,还在官兵撤退的时候,率领军队大举追击。他的军旗上有个蜈蚣标志,由于名声太大,所以大家都叫他金龙霸王。官府听到他的名字都得退避三分

一开始池仲容没有把王阳明放在眼里,直到谢志山被干掉,他才重新重视起了这个对手。特别是当王阳明开始诏安后,池仲容彻底蒙了,以前诏安都是假的,这次没想到真的开始收买人心。池仲容客观的分析局势,谢志山跟自己半斤八两,也是熟悉用兵之道,但一个月就被王阳明干掉了。这足以说明王阳明的恐怖。随后他们多次召开军事会议,最后定出一条计策,那就是诈降,他让弟弟池仲安带着一部分老幼残兵去投降,然后作为内应,刺探王阳明的虚实,都是千年的狐狸,王阳明一眼就知道他想的是什么,将计就计,把这些老弱残兵都发去当了农民工,根本就不留在军队里。即便给他们一些任务,也都是跟战场八竿子打不到的地方,摆明就是逗你玩。所以池仲安什么消息也没探听到,对于王阳明也不了解。

王阳明跟一般的老学究不同,那些人满嘴仁义道德,能不杀生就不杀生,而王阳明则一直信奉杀坏人即是善念。有些人可以诏安,有些人是必须要扫除的,像池仲容这种有野心的家伙,只能干掉他。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尽量的减少流血牺牲罢了。

接着二人相互演戏,王阳明虽然心里清楚地很,但也依然配合,说你要是归降就赶紧过来,别在那里搞备战。而池仲容则说,我防的不是你,而是别的土匪趁机袭击。王阳明戏精上身,说那好,我退兵,你过来商谈。办理投降手续。而池仲容始终拖延。这段时间王阳明还给他的弟弟池仲安开小灶,单独上课。让他的成绩突飞猛进,最后池仲安主动发回去的情报,基本都是王阳明设计好的。他告诉山贼哥哥,王阳明已经基本解除了军队,对咱们没威胁了。他现在要抓的是,跟咱们对这干的另一个山贼,叫做卢珂。这反而给池仲容的判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随后,池仲容决定自己亲自去侦察,出发之前他做了周密安排,他一离开老窝,王阳明的部队,就以抓山贼卢珂为名,进入了山贼的腹地。而由于之前铺垫的很好,池仲容的军队竟然毫无防范。任由王阳明的军队穿行在自己的腹地之内。

而在那边,池仲容来到了赣州城,见到了王阳明,他以为这必将十分凶险,但是结果他担心的都没发生,王阳明不但跟他友好聊天,还好吃好喝好招待,对于投降,也是只字不提。随便他行动。这让池仲容也放松了警惕,甚至写信回老巢报了平安,说不必紧张兮兮了,看样子我们假投降一下,王阳明很快就滚蛋了。

王阳明不断释放,自己马上就回京复命的消息,让池仲容在这里看着他离开。池仲容本来想的是尽快返回山寨,但随着他警惕的松懈,再加上好酒好菜,还有女人的诱惑。他也就多住了几天。甚至还有几次,跟王阳明聊着聊着就喝大了。但结果王阳明也根本没有动手。直到池仲容执意要走的送行宴会上,王阳明才突然翻脸,抓了这一行土匪。随即马上斩首,并把头颅送往前线,下达总攻击的命令。其实王阳明一直不动手是有原因的,他需要等前线都布置妥当了,毕竟池仲容手下还有上万军队。他需要池仲容不断发出松懈的信号,好让他完成部署。结果总攻一开始,整个匪巢被分而击之。土匪们看到池仲容的首级,很快就丧失斗志。互相践踏,自己就踩死了一半人。

匪患平定,王阳明觉得这还不够,他还是要对当地老白新进行必要的心学教育,所以王老师借工作便利,又开始蹭流量赚粉丝了,由于其神乎其神的战绩,让很多人对他都非常崇拜。其实这不难理解,当你有钱了,你的思想就是别人学习的方向,哪怕你说先刷牙后洗脸,别人也一定认为是对的。之前他只是一个网红讲师,而现在他真正的成为了人生导师。偶像明星。

他第一次带兵作战,就立下奇功,这也符合他一直的思想,真理已在我的内心,我就是要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将他们激活。显然这次军事锻炼,让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老齐看来,王阳明更像是一个心理学家,他总能够洞悉人性,时刻的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他符合了知己知彼的用兵之道。当他把别人都想明白了,那么肯定就会事半功倍。王阳明如果生活在今天,也一定是个投资的高手。他的心学,专门就是琢磨人的学问。所以大家有必要好好体会王阳明的境界。

此后他给兵部尚书王琼写信,说我不辱使命,但是这一切都是你的功劳,现在任务完成,我得辞职了。一来母亲刚刚去世,二来自己的身体也着实不灵。王阳明此话倒是不假,他有着超乎常人的智慧,但是身体确实太差,有严重的肺病,还感染了痢疾。所以他想退休是真心的。不过王琼怎么舍得这样一个奇才,连续四次拒绝了王阳明的辞职信,但此时朝廷上,朱熹的门徒还是不少,他们把王阳明看成异教徒,所以巴不得他早点滚蛋。至于能不能打仗,管他们屁事。比如吏部尚书就是这样的人,他主张让王阳明早点退休,但是王琼却竭力反对。认为王阳明绝不可离开江西。此时就连正德皇帝都觉得,王琼有点过了,王阳明都快肺痨了,你还让他为你卖命,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但王琼态度极其坚决,不准就是不准。

王阳明此时也知道了王琼的态度,所以他也就不再提辞职的事了,把这种工作,当成了又一次修行。很快福建的一个将军兵变,福建危机。兵部下令,让王阳明进福建平叛。王阳明接到命令后,认为不足为虑,刚好接着这个机会,他绕到回了趟老家,先去给老娘奔丧,然后再前往前线,这在一般人看来,是典型的不负责任。但是正是因为他的这次绕道而行,让他建立了不世之功。自己也达到了人生巅峰

他刚走到丰城县,就有人报告,说宁王朱宸濠反了。而此时他是离南昌最近的一只部队。王阳明略加思索,便已经打定主意,南昌就是他跟宁王决战的主战场。

这个宁王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就是唐伯虎点秋香里面那个去找华太师发飙的家伙,他的祖上叫朱权,本来是在关外镇守,后来燕王朱棣拉他入伙,号称要跟他平分天下,所以朱权也就傻呵呵的跟着一起靖难,打到了南京。没想到朱棣忘恩负义,没有给他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而是给了他四个选择,福建建宁,四川重庆,湖北江陵和江西南昌,在明朝,这四个地方要么是鸟不拉屎,要么是气候恶劣。要么是水灾台风年年泛滥。最后朱权选了一个相对好一点的江西南昌,继续当他的宁王。不过跟原来在关外时候可不一样,这次他可是一点实权都没有。基本就是吃喝不愁的坐牢。宁王的爵位也子子孙孙这么传下去,传到朱宸濠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替祖上讨回公道,所以他很早就开始憋着造反。

这个宁王朱宸濠据说文武全才,天资聪颖,跟很多名人都有交往,唐伯虎就是他的座上客。后来唐伯虎发现宁王有野心,于是装疯卖傻,才跑出了宁王府。朱宸濠一向自负,因为他不愿意输,只愿意赢,输了就很不高兴。所以手下的人也都哄她开心,慢慢的他就觉得自己的兵法布阵已经是天下无双。产生了神一样的自信。所以他决定现在就造反,那么这个半吊子军事爱好者,碰到了老奸巨猾的王阳明,会怎么样呢?咱么明天接着讲,宁王之乱。

【7】知行合一王阳明7-8:以一己之力!平定宁王之乱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知行合一王阳明。昨天我们说到了,王阳明一生的最高光时刻,也是拜宁王这个业余军事爱好者所赐,他不能吸收别人的意见,一旦输了就很生气,所以底下人从来都是哄着他玩。久而久之他就真的以为自己是诸葛孔明再世,刘伯温附体。他确实有些小聪明,比如他嫌宁王府太小,但是又不能明目张胆的扩张,于是他就主动放火,烧了自己的王八窝,然后趁着修缮的机会,向外扩张一点,而且他也不贪心,每次都只扩充一点。不引人注意。但是周边的百姓就倒霉了,这宁王府怎么三天两头着火啊。百姓们想的比较单纯,认为他就是人品太差所以犯太岁,所以纷纷离开。躲他远远的,朱宸濠正好趁这个机会继续扩张。虽然也有官员向中央举报,宁王私扩王府,但是朱宸濠都最后用钱摆平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大家早就知道他要造反,所以故意纵容他,等他造反,然后连根拔起。反正结果就是他越来越嚣张,开始结交江湖上的人,然后暗地里发展自己的部队,从7000人的卫队,扩充到一万五千人,后来,又被人举报了,弘治皇帝朱祐樘下令让他解散卫队。这个没人敢替他出头,私自招募卫队跟扩充王府可不是一个性质,更何况是皇帝发话。但是朱宸濠一直拖着没办,第二年正德继位,然后就是刘瑾专权,朱宸濠马上送钱过去,保住了自家的卫队。此后有刘瑾做内应,朱宸濠的事情就再也传不到皇帝耳朵里了。他就可以为所欲为。皇帝听到的只有他的美名。当然正德每天就想着各种玩,也实在是懒得理这位亲戚。

朱宸濠却在暗地里观察正德,他觉得这孩子实在不成气候,简直弱智一样存在,天天就知道玩骑马打仗,还封了自己什么威武大将军,简直让人笑掉大牙。再加上一些江湖术士的怂恿,这些人为了得到好处,专门说朱宸濠爱听的,什么真命天子之类的,一通拍马屁。于是他就昼夜不停的操练兵马,暗地里打造兵器,甚至在南昌郊外建起了兵工厂。另一方面他在北京利用间谍,监视者正德的一举一动。他也一次一次试探正德的底线,而正德表现出来的昏庸似乎没有底线,什么事情都同意了。这让宁王几乎控制了整个江西。拥有了实权。当然也有人担心宁王做大,不过没有什么事是钱摆不平的,如果有就多花点钱,宁王买通了王琼的继任者兵部尚书陆完,此人成为宁王的保护伞。把宁王要叛乱的消息全都压了下来。

后来王阳明来江西剿匪,朱宸濠也注意了他,发现这个人确实很厉害,几下就把这么多彪悍的土匪给收拾了,这让宁王也有点肝颤,他甚至派出自己最亲信的两个谋士去见王阳明,希望能够招募这个奇才。这两人成事不足,甚至透露了正德是桀纣之君,而宁王才是汤武的意思。这让王阳明更加确认,宁王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造反了。但是王阳明猜对了结果却没有猜对具体时间, 他觉得宁王不太可能马上造反,因为宁王再傻也应该知道条件还不成熟。

但是,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一个本来要投靠宁王的御史,却没被重用,于是怀恨在心,向内阁首辅杨廷和举报了宁王造反,说他的卫队不但没有削减,还扩充了规模,如果他要造反,你作为首辅脱不了干系。杨廷和马上找到皇帝,重新下命令让宁王撤销卫队。本来这只是杨廷和甩锅的手段,没想到被一伙太监利用了,他们知道皇帝宠信的几个太监,跟宁王关系很好,所以就用这个东西打击对手。添油加醋。这让正德认为宁王的确有问题,而且还问题不小,随即派出驸马都尉去南昌查看。此时他的两个笨蛋谋士又给他出主意,择日不如撞日,在宁王过生日这天,直接反了就完了。于是他当天就集结了7万军队。号称接到了太后密诏,出兵北京,讨伐正德。说正德是伪皇帝。并非皇族血脉。

此时的王阳明表面上是军队的指挥官,但是他那只强悍的军队其实已经因为军饷不足,被解散了。他现在无兵可以调度,基本上等同于光杆司令。而宁王却佣兵好几万。所以双方根本不对等。再加上王阳明的任务是进入福建平叛,他们老朱家谁当皇帝,其实跟他关系不大。但是王阳明做人还是有底线的,忠君爱国是他的本分,即使无兵无将,他也要阻止宁王。

王阳明当时判断,宁王有三个选择,1是效仿朱棣,直取北京,由于当时正德没有准备,估计没人能拦的住他,所以很可能真的让他得了天下,胜算最高。2是直取南京,长江南北将长期对峙。必将血流成河。3是他没什么大志向,只想守住南昌,那么等到政府军一到,他就必然完蛋。王阳明进一步判断,这个宁王才疏学浅,基本上不敢冒险,所以他死守南昌的可能性更大。

结果是,朱宸濠比王阳明想象的强一点,他在努力的实现第二条路,直取南京,但是没有那么坚决,而是先拿下了南康和九江,扩大了防御。王阳明此时觉得要坏事,真让他占了南京就不好办了,于是他开始自己的计划,决心把宁王逼到第三条路上去。

随后他要求江西各地的军政长官,起兵勤王。然后还在江西紧急招兵,凑了一只杂牌军。随后他用这只杂牌军,敲锣打鼓的来到南昌附近。然后到处宣传,说王阳明要烧了宁王的王八窝。王阳明还大量造假,伪造了很多迎接正规军的公文,胡喷一气,说他的都是正规军,有十几万人,马上就要围攻南昌。还自导自演了一出戏,假装宁王的两个得利谋士要出来投降。并伪造了文书,故意把这些书信留在宁王能看到的地方。

王阳明就是要让宁王不断的怀疑。他算准了,表面上宁王人多势众,但是这些人其实都各怀鬼胎。而宁王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你越是不放心,我就越让你不放心。那两个狗头军师,其实还是有点水平的,正是这两个人指导朱宸濠赶紧攻打南京,但是现在宁王怀疑了,也就不会再相信他们的计策,也就是说,他们越是强调,宁王就越是不相信。这就反而把宁王逼回到了南昌。不得不说,王阳明确实是很阴险。王阳明虽然一生造假骗人无数,但是每次他都教育弟子,要以诚待人。他说每次我骗人都是迫不得已,虽是善意,但是也不应该。

对于这种造反,其实各地官员,以及中央的官员们,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反正都是你们老朱家自己的事,跟我有毛关系,再说无论是正德还是宁王,都不是什么好东西。所以大家也都出工不出力,宁王能够瞬间攻下那么多城市,也有这个原因。甚至宁王都闹出那么大动静了,正德都不知道,除了他王阳明,其他人都没人上报宁王造反的事。不得不说大明朝这种君臣关系,实在是历史之最。那种死社稷的忠臣,在明朝少之又少。

后来宁王得到可靠消息,根本就没有中央军,王阳明一共也就几千个农民工。不过这一折腾,宁王其实已经耽误了好几天,这就错过了最佳的战机。也错过了到南京登基的机会。但是宁王完全体会不到,他在得知王阳明虚张声势的时候,并没有第一时间马上继续他的行动,而是反过来派人去招降他。去做这种无用功。然后他才带着兵慢悠悠的开往南京。不再理会王阳明的挑逗。

朱宸濠势如破竹,一路打到了安庆,这是他进入南京的必经之路,但是通过他跟攻下他并不是一回事,他的谋士告诉他,应该绕过安庆直取南京。但朱宸濠不听。他担心万一南京打不下来,安庆守军会断了他的退路。从这点看,宁王朱宸濠比当年的燕王朱棣可是差的太多了。很多事他想不明白,自打他起兵以来,就再也没有了退路,所以就应该直插大明心脏,只有搏命的打法,才能把战场形势变成江西和北京的较量。打下北京,其他地方不攻自破。拿下南京,由于这是曾经的首都,也是朱元璋呆的地方,所以也能分庭抗礼,划长江而割据。如果你要是慢悠悠打,那么就变成了全国打你一地。必败无疑。那么后来王阳明又是怎么教宁王学做人的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8】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知行合一王阳明,昨天说到了宁王非要跟安庆较劲,而安庆的守军很英勇,他们不断的用热水泼宁王的士兵。夜里安庆竟然还排除军队袭击宁王的舰队。这让宁王第一次产生了挫败感,连安庆都打不下来,拿什么去争天下。但其实谁都知道,安庆一共就几千人,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王阳明自然也十分清楚,安庆挡不住宁王。安庆守军向王阳明求援,此时如果王阳明带着他的农民工去安庆救援,也无非就是多填一些尸首罢了。此时王阳明心生一计,准备效仿古人,围魏救赵。他真的准备打南昌城了。攻陷了南昌,宁王必然撤兵,而此时南昌城内守军1万多人。远比在安庆的敌军少的多。

此时王阳明又从各地招来了很多衙役捕快,地方民兵。能用的全都用上了。凑了得有3万的乌合之众,他分兵13路,准备对南昌发动总攻。领兵的将领几乎都是客串,不是知府就是知县,通判,全都是文官。为了给这些人以决心,王阳明在发兵前,还砍了几个人的脑袋,说这些都是之前贪生怕死之徒。如果你们明天有人退后半部,不听调遣,也跟他们一样。

第二天一早,总攻开始的时候,南昌城竟然都毫不知情,也毫无防范,其实南昌被宁王经营多年,可谓固若金汤,军械设备应有尽有,拉开架势,王阳明的三万杂牌军,根本就不是对手。但是由于太过于突然,再加上王阳明威名远播,13路军队更是让守军觉得陷入了天罗地网,所以士气瞬间崩溃了。整个守军都乱做一团。他的得力干将,也是杂牌军的主力,伍文定率先攻陷了城门,结果大门一失,守军立马四散奔逃。王阳明的军队一击即中,几乎兵不血刃就攻陷南昌城。

南昌失守的消息,传到了安庆,宁王慌得一逼,马上决定赶紧发兵,要夺回老窝。但是谋士们都不同意,说我们应该放弃南昌,尽快攻下安庆,然后定都南京。跟北京隔江对峙。朱宸濠说,现在大家的家人都被王阳明抓了,还怎么进兵。这恰恰又说明宁王的格局实在是太小。他还是没想明白,他越是安全,他的家人才安全,只有他攻下南京,他的家人才有活着的意义,而如果他也被抓,那么满门抄斩,诛杀九族是跑不了的。这点他跟刘邦比就差远了。当年项羽也抓了刘邦的老爸,但是刘邦说咱两结拜,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把他煮了,那你也得分我一碗肉。不是刘邦无情,实在是他早就想明白了。自己投降,他爸也同样活不成。这就是典型的沉没成本,自己只要不死,他爸就还有一线生机。

但宁王显然是不明白这些道理,他执意要回师南昌,正中王阳明下怀。但当时实力对比,依然是宁王要强大的多得多,死守南昌,估计几天就得被打败。也根本别指望什么援军。旁边那些军队,大多还都在看热闹。所以思前想后,王阳明的策略就是,出奇兵!他在宁王回师的必经之路上,布置了个口袋阵。

完全出乎宁王的预料,没想到王阳明的部队,驾驶者小破船,向他的舰队冲来,他觉得对方是在作死,于是让前面的战船迎击,由于事出突然,所以其他船队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乱做了一团。堵在江面上。这时候前后左右,王阳明的部队分别开始攻击,一下指挥系统就彻底乱套了。大家都搅在了一团,宁王的军队一头雾水,所以相互踩踏无数,有的士兵不慎落水,在水里竟然捞起了木死的木牌,于是悄悄游上岸,然后就投奔王阳明去了。所以王阳明其实没有怎么杀伤宁王的部队,但他的部队自己出现了溃散。

宁王知道后,为了挽回劣势,下令反攻,但是此时王阳明手里有一个大杀器,叫做佛朗机铳,是他的学生送给他的,葡萄牙人生产的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武器,威力巨大,伍文定找到了朱宸濠的副舰,然后一炮把战船轰成了碎片。恰巧的是,宁王的指挥舰就紧跟在后面,看到前面被炸成了碎片,宁王哪还敢往前冲,匆忙弃船逃跑,王爷都跑了,军队哪还有战斗力,大家纷纷跳下水去捞免死木牌了。这一战宁王损失惨重,准备调动,九江和南康的部队,挽回劣势,这一步也被王阳明料到,他提前行动,到南康和九江外面,散布宁王被擒的消息。接着派部分军队虚张声势,结果两座城将近2万精锐,不战而降。宁王听到这个消息,简直死的心都有。这时候他的谋士也无计可施,认为大势已去。

此时宁王已经方寸大乱,为了抵挡王阳明的进攻,他出了一个昏招,就是铁索连舟,把战船都连在一起,营造排山倒海的气势。但是想必您也能猜出来,该怎么对付他了,王阳明一点都没客气,你连船,我就火攻,这个刚好配套。这一下把朱宸濠烧的精光。连妻妾都投河自尽了,但是宁王却想开溜。王阳明早就防着他这手。假装让几个人办成百姓,在渡口等着他自投罗网。

宁王从起兵到被平定,王阳明只用了43天,堪称奇迹。宁王被抓后,但仍然嘲讽王阳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我们老朱家自己的事,关你屁事。但王阳明显然不认同他的说法,不过也没什么理由反驳。当时的人,确实都是这么想的。要说忠君爱国,国家都是老朱家的,而忠君,这正德也确实不咋地,后面我们就知道了,这个皇帝实在混蛋的很。所以他虽然立下奇功,平定宁王叛乱,但对于天下人来说,未必是个好事。更何况正德也并不怎么感谢他,因为这位皇帝一直认为自己才是军事奇才。

他一生就爱骑马打仗,自认为威武不凡,但其实都是别人逗她玩,曾经去跟蒙古人打了一架据说打赢了,但是由于它是自己出去的,所以史官们都不在,没人承认。根据一些史料解析,说他是调动了10倍于敌人的兵马,围剿几百蒙古兵,结果还让人家突围成功。但是后来,皇帝一口咬定,自己大胜蒙古。这一次他受到太监挑拨,非要亲自去手刃宁王。群臣集体反对,但是这都拦不住正德。他这次特意带着史官,还有文武重臣,准备让这些人见证自己的丰功伟绩。结果刚出发,那个他准备拿来练手的宁王就完蛋了。一场游戏就这样被王阳明给搅黄了。让正德是非常扫兴。

这时候还有太监出主意,说扣住王阳明的捷报,然后派人去直接找他,让王阳明把宁王放了,等皇帝过去亲自再把它抓回来。正德觉得此计甚妙。可见这就是一对混蛋。王阳明千方百计拒绝正德前来,因为他觉得,这里都已经摆平了,皇帝再来,带着十几万人马必然搅动百姓,弄不好还会鸡犬不宁。所以他拒绝了皇帝的建议,赶紧把宁王装上囚车,准备快马加鞭给皇帝送过去。

这样一来,王阳明就得罪了东厂的死太监,于是有人告黑状,说王阳明之前跟宁王有私交,之所以最后抓了宁王,是看到皇帝您已经御驾亲征,觉得宁王肯定完蛋,所以才临时倒戈,抓了宁王向皇帝献媚。这让王阳明也是吓得一身冷汗,他没想到这帮太监这么卑鄙。摸准了皇帝的脉搏,对付王阳明。他马上去找了两个人一个是前首辅杨一清,一个是跟杨一清一起干倒刘瑾的太监张永。他利用张永和现在这帮得宠的这些太监的矛盾,说服了张永帮忙。张永让王阳明把宁王交给他,他可以用宁王为工具,帮王阳明解围。也能阻止皇帝南下。于是双方达成一致。很快张永带着宁王,来到南京见到正德。作证,1宁王是王阳明主动交给他的,2王阳明是忠贞之士不可能跟宁王串通,有小人诽谤他,为了谋取私利。此时那帮坏太监,还跟皇帝争辩,王阳明心里有鬼才不敢自己来,否则你让他来亲自面圣。

王阳明接到通知后,马上动身,因为他已经算准了这些人的心里,他们其实是不敢让我见皇帝的,因为我手里反而有他们结交宁王的证据,现在就是在那里将军而已。自己唯有去见皇帝,才是最安全的选择。他大大方方的上路,故意把消息释放出去,结果很快圣旨就来了,让他原地待命。不必来南京了。这一阵表面上是王阳明赢了。但是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小人,这些死太监尤其如此,他们准备给王阳明玩点阴的。那么还有哪些坏主意等着王阳明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9】知行合一王阳明9-10:成为官场异类!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么能继续来讲这本书,知行合一王阳明。昨天我们讲到了,王阳明一心阻止皇帝来南昌,所以得罪了得宠的东厂太监,而死太监一看,捞不到好处哪行,于是他们再生一计,自己来到南昌,准备捞好处。还抓了王阳明的手下大将伍文定,严刑拷打,逼他承认王阳明跟宁王私通。伍文定到真是一条硬汉,竟然就是没松口。面对这样的无赖小人,王阳明也准备反击,他的计策就是攻心为上。在1520年的春节前,老百姓都要祭祀。王阳明发布公告,说大家应该照顾一下那两个死太监带来的部队,也就是中央军,接着王阳明又犒赏三军。但不直接给钱,而是让老百姓拿着粗茶淡饭在街道两旁迎接。这种送温暖的方式,还真是让一些士兵备受感动。此时军心开始涣散,他们开始讲王阳明的好话,鄙视死太监们让他们做的那些伤天害理的事。甚至有些士兵,还主动去听王老师讲课。这些太监一看没戏唱了,只得离开南昌。

不过这帮人毕竟不好惹,他们回到皇帝身边不停说坏话,把王阳明当猴耍,一会让他来南京,走到一半又让他滚回南昌。其中一个坏人叫做江彬,他掌管着锦衣卫,很是得到皇帝赏识,他让锦衣卫跟着王阳明,这就有点危险了,随时他都有丧命的风险。不敢乱说话,时刻小心谨慎。王阳明此时继续给皇帝写信,说想辞职回家,但是就是不被批准。这搞得他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此时有个南京的兵部尚书,叫做乔宇提醒王阳明,江彬这个人可能要造反,王阳明思考再三,似乎也确实有这个可能。他们一直怂恿皇帝南下,备不住有什么更大的阴谋。于是他决定搞一场军事演习。目的就是敲山震虎。让这些人消停一点。不过皇帝现在的心思根本没在这边,他真的把宁王给放了,然后又让自己英明神武的把它再抓住。从此让威武大将军朱寿,也就是他自己的笔名,能够名留青史。再然后他找张永,暗示王阳明,让他重新报告,不能说宁王是你抓住的。你得说他还在作乱,然后我再过去干掉他。可见这个正德真是荒唐出了圈。

面对这样的皇帝,王阳明也没办法,只能重发报告,平定宁王主要靠朱寿大将军,其次是江彬这些功勋之臣,他王阳明只算在第二梯队。就这样正德皇帝心满意足,带着他的亲信返回北京。很多人都不解,王阳明为何最后这么做,王阳明说的是,应该视功名利禄如浮云,不计个人荣辱,他这么做,只是想尽快结束闹剧,让这个昏君赶紧回到北京,不要祸害南方百姓。至于他自己的功劳,也就无所谓了,反正他也早就不相干了。

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观点,也就是良知就是行为准则,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是有人故意欺骗自己的良知,比如你去陷害别人,有人却骗自己说,我是为了生存,你去偷懒,你会欺骗自己说今天工作太累。但其实你在内心深处早就知道应该怎么做。所以激发良知,就是把最底层的善恶判断给激发出来,让他去指导你的行动。老齐听到过一个段子,有孩子说,我妈要是把他逼我的功夫用来逼他自己,我可能早就是个富二代了。这其实就能解释王阳明的思想,当妈的当然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他只是严于律人,宽于律己。按照我们的良知去做事,肯定会得到福报。你是因为违反了这些良知,才会让自己越混越惨。你连自己都管不了,你想想孩子你能管的了吗?所以这些家长,注定是平庸的,无能的。最后害人害己,不但孩子没学出来,还让他失去了快乐的童年,甚至跟家长的关系变得疏远。

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后,他的名声大振,但与此同时,他的学术敌人也越来越多,一是因为这些人把它当成了靶子,都想借着王阳明蹭流量。二是王阳明也确实属于异类,他自立门户,必然得罪很多传统势力。而王阳明对此却并不在意,有人找他撕逼,他就跟人辩论,继续推行他的知行合一理论。

正德生生的从王阳明手里把平定宁王的功劳抢走后,故意孤立他,埋没他,整整1年,王阳明都无所事事,但是天道好轮回,苍天绕过谁?正德在江苏的时候,一次划船玩耍,船竟然翻了,他喝了好几口凉水,才被救上来,但自此之后就一直咳嗽。回到北京也是一直不好。而且身体还越来越差,转过年来,也就是1521年,正德皇帝朱厚照就一命呜呼,年仅31岁。

正德一死,让他旁边的那个江彬坐不住了,靠山没了,所以他也只能狗急跳墙,他要伪造正德的诏书,希望掌握北京的边防军,一旦他的计划成功,那么造反就是必然出路,但是谁成想,正德在临死之前,突然恢复了良知。把大权交给了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而没有给他最亲信的江彬。

正德死后杨廷和掌权,他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是不知道该谁来继位,正德没有子嗣,所以只能找个他的弟弟来继位。杨廷和推荐朱厚熜,当时只有13岁,这个人选也得到了太后的同意,理由就是因为他小,所以朝政也就是太后和杨廷和说了算。他们要干的第二件事就是解决江彬,杨廷和伪造了遗诏,调开了江彬的军队,另外,他也表露出和善的假象,江彬果然上当,没能够跟他的军队一起离开北京,结果军队一走,江彬就被老奸巨猾的杨廷和抓了。

杨廷和此时本以为大权在握,他将权倾朝野,但是他低估即将继位的这个孩子,朱厚熜来到北京,发现杨廷和用迎接太子的礼仪迎接他,于是他竟然发飙了,说我不是太子,我是来当皇帝的,你要用迎接皇帝的礼仪迎接我,要不小爷我就不干了。这让杨廷和始料未及,没想到他和嘉靖帝的第一次交手就败下阵来。

接下来,这个小嘉靖可是不一般,执拗的很,他非要继续管亲爹叫爹,而不愿意认弘治皇帝朱祐樘为爹,这就有点麻烦了,这就是说皇家上下,谁都可以当皇帝,旁系也可以。那么你之前打击宁王叛乱,就有点说不通了。从理学上来说,杨廷和他们这些朱熹门人,实在是有点头疼。相当于让嘉靖当皇帝,就断了原来的皇帝血脉。所以这引发了一场巨大的争论。

而此时王阳明这个异教徒,他主张的是孝道,亲生父母就是父母,不可因为权势利益而更改。这就是内心的良知。这其实跟嘉靖帝的想法是一样的,如果他要想抵制杨廷和他们,就得借用一下王阳明的思想。让王阳明的心学成为主流。这时候一些长期不得志的官员,认为这是一个投机取巧的好机会,所以他们向嘉靖强烈举荐王阳明,说此人能力极强,影响力极大。辩论更是无人能敌,巧合的是跟您的想法完全一样,可以作为外援,帮您对付杨廷和。嘉靖听后大喜,一道圣旨,要把已经闲的长毛的王阳明调到北京。

王阳明和杨廷和确实也有矛盾,主要是因为王琼而起,王琼之前主张不要立小皇帝,而杨廷和不听,于是他就开始排挤王琼,而大家都知道,王琼对王阳明有知遇之恩,所以他们的关系相当密切,所以王阳明如果进京,必然和杨廷和势不两立。杨廷和也是这么讲的,他当然知道王阳明的厉害,所以凭借权势,阻止王阳明北上。为此不惜跟皇帝翻脸。结果王阳明又是走到了一半,就被命令滚回江西。

对此王阳明有点心灰意冷,他马上又写了一封辞职报告,这次与往日不同,之前都是有官员百般阻拦他退休,但是此次杨廷和一口答应。一个月后王阳明就滚蛋回家了。相当于他立下奇功一件,但并未有任何封赏,第二年还丢掉了工作。可谓是郁闷到了极点。到现在,估计死去的宁王应该是最开心的。早知如此王阳明要是跟着宁王造反,估计现在少说是个宰相了吧。所以忠君爱国,你也得看看你保的是什么人,要真是个王八蛋,也确实没什么用。咱也不知道王阳明此时后悔不,咱也不敢想,咱也不敢问。

不过,这个小皇帝嘉靖,估计是青春期,有严重的逆反心理,你杨廷和越是管他管的严,他就越要抗争。他下令去湖广把亲娘接到北京,而杨廷和只用王妃之礼接待,而不给太后的名分,老太太一气之下不来了,这让皇帝彻底爆发了,那么他又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呢!到底是如何打破杨廷和的枷锁的呢?咱们明天继续讲。

【10】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知行合一王阳明,昨天说到了,小皇帝嘉靖为了亲娘的事,跟杨廷和彻底撕逼了。直接脱下了龙袍,说我不干了,你爱找谁找谁。别的岗位都好说,这皇帝辞职的,还真不是个小事。你杨廷和可以不让嘉靖继位,但是他既然已经坐上了宝座,你再把它赶下去,这必将遗臭万年。弄不好还会引发天下大乱,一些人趁此机会起兵造反清君侧。所以他也有点怕了,各退一步,迎接老太太可以用太后之礼,但是称呼上还不能变更。

嘉靖虽然没能调动王阳明,但是王阳明的弟子和朋友,此时已经围绕在嘉靖身边,帮他出主意,对付杨廷和,而嘉靖也重用了他们,杨廷和知道后发现为时已晚,于是用辞职相威胁。但是却让满朝文武上书挽留。一开始小皇帝被逼无奈,只得暂时留下杨廷和。但杨廷和得寸进尺,又说有我在,你就得把那几位赶走,否则我就再提辞职。他没想到的是,嘉靖这次并未按套路出牌,第一时间批复同意,也就说满朝文武还没有按照套路去挽留之前,杨廷和已经被开除了。

这杨廷和一走,基本就树倒猢狲散,后继者能力和威望越来越弱。眼看嘉靖就要大获全胜,但群臣们决定放手一搏,发动最后一次攻击。某日上朝后200多名官员跪在原地不动,向皇帝提出抗议。嘉靖马上调查后发现,带头闹事的就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他带着这些群臣卖力表演,一哭二闹三上吊。这些人没想到的是,这嘉靖小毛孩真不是好惹的,不按套路出牌,他竟然按照哭声的大小抓人,扔到锦衣卫监狱里,有一百多人都挨了一顿胖揍。第二天他就给父母上了尊号,这意思就是告诉他,谁也阻挡不来我。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杨廷和的余党被扫清后,王阳明的弟子们集体出手保荐老师,他们认为当此乱世,唯有两人可以平定天下,一个是王阳明,一个就是之前我们提到过的杨一清,但是没想到的是嘉靖最后的回复,有点奇怪,他说杨一清可以,王阳明再说。主要是因为王阳明是个争议人物,有人说好,也有不少人说他不好。帮助皇帝铲除杨廷和的死党里面,也有不少说王阳明坏话的。所以嘉靖也有点犹豫。

此时王阳明失业在家,高高兴兴的到处讲学,传播他的思想。他越是流量高,反对他的人也就越多,认为他让朱熹理学蒙尘,他的弟子也到处跟人辩论,这就树敌越来越多。王阳明多次写信,告诉他的弟子,尽量别把我卷入到政治旋涡里。你们越是声势浩大,我就越是危险。连高考都有关于王阳明的考题,说有人售卖低级思想,问考生是不是应该把他的书烧掉。可见当时的影响力之大。而王阳明则提倡,圣学无妨举业,也就是当圣人跟创造一番事业并不冲突,他鼓励自己的门徒去参加诋毁他的科举,到更高的平台去实现理想。那意思就是,怎么评论我不重要,追随你的良知,你的梦想才最重要,不用顾忌我的名利而荒废了自己的前途。所以尽管朝中不少人借着科举打压王阳明,但是王阳明的门徒却依旧上位。入朝为官的越来越多。

在杨廷和被扫除后,文官集团内部还上演了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干掉杨廷和的功臣张璁和桂萼趁机做大,这两个人就是投机分子,也并非什么好东西,后来传来消息,说广西巡抚岑猛有谋反嫌疑。其实就是这个人没有向朝廷特使行贿,造成了这些贪官的不满,于是桂萼就趁机保举自己的亲信姚镆巡抚广西,就跟当年王阳明巡抚江西类似。实则就是要清缴岑猛的势力。

不过这次,姚镆是直接带着兵去的。这让岑猛也不得不反,但抵抗了两个月,最终还是没有打过中央军。岑猛被他的岳父出卖,饮下毒酒一命呜呼。于是这个姚镆就成了英雄。随后大开杀戒,企图要震慑当地的少数民族。但是他错了,这些少数民族生来民风彪悍,不久,当初岑猛手下的两个将军,又在当地组织了几万军队。打跑了姚镆,造成了更大规模的反叛,而姚镆是故技重施,继续镇压,所以还舔着脸向朝廷要更多的军队和钱粮,但此时,朝廷已经没有钱了,于是开始有人表示借机表示不满,说姚镆这个人愚蠢至极。让朝廷损失惨重,不但他有责任,连举荐者桂萼也有责任。

此时必须得有人站出来收拾烂摊子。最合适的人选就是王阳明,因为当时王阳明在江西剿匪,没花朝廷多少钱。基本上都是自己想办法的。但此时桂萼倒是热衷于推荐王阳明了,主要是他想赶紧擦干净屁股,否则自己就有责任了,倒是杨一清有顾虑,因为他知道王阳明的能力,一旦王阳明再立大功,必将挑战他的权威。自己衡量了一下,确实不是王老师的对手。思索再三,最后也实在没有好的人选,勉强同意了。

王阳明得到新的任命,似乎还老大不高兴,写信给他在朝廷当官的那些弟子,你们以后不要有事没事就推荐我。我越是牛逼,会显得别人越傻逼,所以他们就会千方百计的干掉我。会让我平添很多风险。王老师其实看得极其透彻,确实是这样,他无心于权力之争,所以会相当的被动。接到任命后,他说我不想去,1是身体不好,广西太艰苦,自己吃不消,2广西也没到最危险时刻。他们只是不满政策,你们安抚一下就没事了。3,如果非要有人擦屁股,我可以听推荐两个人,一个胡世宁,一个李成勋,这两个人都是军事专家。也是王阳明的好友。

王阳明说的是真心话,但是朝廷里的当权派不这么想,桂萼琢么,如果我们用了王阳明推荐的人,结果问题解决了,那么这问题可就更大了,我们的价值何在?所以必须他王阳明去,这样解决问题之后,我们起码还有个举荐之功。更何况除了广西叛乱之外,还有一件更大的事,要他王阳明去解决,那就是安南国,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出现了国内叛乱,已经宣布独立于大明,桂萼希望王阳明能够去广西,顺便收复安南国。于是他们请求嘉靖皇帝下旨,王阳明必须去广西。这事没得商量。

王阳明老大不情愿,在路上足足磨蹭了5个月才赶到了广西,在一路上他还坚持讲课,并留下了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简单翻译下,我们的心不动就没有善恶之分,只要心一动,立马就会有善和恶两种状态,我们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就是良知,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就是格物致知,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此时的王阳明确实身体很差,估计已经是肺癌晚期了,而且还有很严重的痢疾,就连作者也很奇怪,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养生术的王阳明,这才50岁,就已经基本快挂了。所以作者怀疑,王阳明也想明朝的那些皇帝一样,可能会愚蠢的服用了很多的所谓仙丹。导致了汞中毒。之所以这样,是受到当时的医学水平所限,肺病在古代中医是不治之症,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王阳明也会产生一种心态,那就是死马当成活马医。结果这些仙丹,反而加重了他的疾病。不光王阳明,明朝的那些皇帝们,绝大多数都是死于过量服用仙丹,基本都三四十岁就挂了。

王阳明到达广西后先了解了情况,他发现岑猛造反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干完活不给奖赏也就罢了,还公开向他索取贿赂,不给就告他谋反。然后不听辩解就直接带兵来抓人。另外,这里的地方官也都有问题,因为几乎没人愿意到广西这偏远的地方来当官,所以这里的官员普遍都带有怨气,然后就把这些无名火发给了当地百姓。所以造成了官民关系很差。

王阳明想改变这一切,但却发现不知道该向谁求助,杨一清虽然很热心于国家政务,也有正义感,但似乎对他心存芥蒂。至于嘉靖皇帝,也并非什么好皇帝,这几年他天天躲在后宫,钻研他的长生不老之术。最后他还是在嘉靖和杨一清之间选择了后者,希望得到杨一清的原谅,也再次表示了自己已经身体很差了,所以完全无公害,不会对他造成威胁。然后他向兵部请求调兵,那么他是如何安抚广西的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11】知行合一王阳明11-12:王老师的谈判之道跟川总如出一辙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知行合一王阳明,昨天我们说到了,王阳明安排好了一切,就等着军队集结。但他并不想打仗,想先行进行招抚,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的开支。他调兵的目的,其实更多就是增加自己手上的筹码,这其实就跟特朗普的谈判之道是一脉相承,就是要先极限施压,然后一切才好谈。不过猪队友却坏了事,这些千里迢迢赶来的军队,就是要建立军工的,一旦招抚成功,他们就白跑一趟,所以有人从中作梗,说王阳明是假招抚。让叛乱的将领根本不愿意谈判。

后来王阳明废了好大的劲,才跟对方沟通上。传递了真诚的信号。而叛军将领也是衡量利弊,发现打起来只有死路一条,好好谈基本还有希望,最后双方约定,可以投降,但是要先把南宁城换防。王阳明竟然同意了,让军队撤出了南宁。随即叛将负荆请罪,王阳明说,你可以穿上最厚的盔甲,让我揍你200军棍,说完还拿出了一根空心的军棍。叛将欣然的接受了这一明显造假的惩罚。打完之后,双方才说了真心话。王阳明希望他们能稳定广西。至于如何帮忙,王阳明说,你们解散军队,回家休息就是最大的稳定。叛将拜谢感恩。这就是说王阳明对他打了包票。没你们事了,之前既往不咎。

王阳明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做过很多的研究,知道这两位根本没有野心,就是抱团取暖,企图自保,我把你们保下来了,自然也就没事了。所以他又是攻心为上,不费一兵一卒就平定广西。当然后面还有很多工作,那就是王老师的讲课时间了,他一方面要给官员上课,改变广西政务,另一方面给老百姓上课。稳定他们的情绪。直到他的心学在广西大为流行,他才算彻底放心。本来干完活他就要回家了,但是桂萼非让他去平定安南,王阳明是坚决不同意,他觉得安南虽然暴乱,但是广西的问题也不小,而且弄不好多生事端,劳民伤财。所以他只凭良知做事,而不管什么政令。

但临走之前,他还得管个闲事,王阳明了解到,广西这个地方的土匪也很猖獗,甚至比叛乱还麻烦,于是王阳明临时决定,把他们干掉之后再回家休养。这些匪盗跟叛军不一样,他们也曾经被政府诏安过,但是屡屡又反复叛变,对于这样的人性,王老师心中的屠刀已经出鞘。

广西的土匪盘踞在两个地方,一个断藤峡,一个是八寨都是易守难攻,当年朝廷十几万大军,都没有拿下来,王阳明手上只有15000人,所以大家心里一点底都没有。而王老师不但要剿灭,而且还要同时攻击两处匪巢。

这些土匪当然早就听过王阳明的大名,所以自打他要来广西,土匪就变成了富家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做个乖宝宝,希望王老师讲完课早点滚蛋。现在听说王阳明不日将发起总攻,心里已经极度紧张,但是总攻的日子到了,却发现王老师啥也没干。侦查后才得知,王老师身体已经垮了,马上就要回家养病了。之前我们也说了,由于王阳明确实身体极其糟糕,所以这些盗贼竟然全都相信了。于是逐渐的放松了警惕。但是,这就是王阳明的套路,等你完全松下来的时候,也就是他发动突袭的机会。他先是派兵猛攻八寨,然后接着就放火烧山,浓烟滚滚之下,伸手不见五指,完全破坏了对方的指挥系统,王老师狠起来连自己人都骗,他时不时的给部队送去捷报,说某某山头已经被攻下来了,自己人听到之后士气大振,而对手则军心大乱。结果只用了一次突袭,一天时间,两大匪巢就被攻克。随后王阳明命令部队扫荡各出匪巢,歼灭小股势力。决战只一天,扫荡却进行了一个多月。这一战,王阳明斩杀3000多人,特别是以15000人,完成了之前十几万军队都没完成的任务。而且王阳明用的都是投降的叛军,还有地方民兵和雇佣兵,几乎没怎么花国家的钱。

至此他在广西的任务基本完成,临走前还给当地留下了一些治理意见,但是朝廷一条都没启用。不过王老师是实在等不了了,感觉自己已经生命垂危,所以他上了一封辞职信,没等皇帝批准,就私自启程返回浙江老家。此时据记载他已经咳嗽的难以入睡,而且脸色铁青,这放在今天,就是肺癌的病症。每天只能喝一点粥,然后就呕吐腹泻。

之所以拖着没给王阳明回复,是因为朝廷上又是各怀鬼胎,杨一清实在不愿意王阳明做大对他构成威胁,而桂萼则一心希望平定安南,而另一个掌权的张璁,明显处于弱势,所以他希望把水搅浑,他撺掇嘉靖给王阳明嘉奖,从而来抑制杨一清的权力。所以这封嘉奖2个月之后才到,只是说王阳明做的好,奖励了他50两银子。后来桂萼又知道了王阳明私自清缴土匪,又私自离开广西,突然变得很兴奋,他决心借此机会给王阳明扣个屎盆子,而此时嘉靖也不怎么喜欢王阳明,因为他想树立自己的学说。所以就得先打掉王老师这个学术权威。

王阳明一直走到了江西,都没等来皇帝批准他退休的命令。此时他基本已经快不行了,坐车都已经坐不住了,所以只能改为乘船,1528年农历11月份,他们的船走到了青龙浦,王阳明觉得自己已经时日无多,让其他人帮他换好了正装,他就这么一直静静的坐着,最后微微的睁开眼睛,留下了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然后就眼神迷离,之后停止了呼吸,时间如果换算成阳历,是1529年的1月9日早上7-9点钟。王阳明终年57岁。后世唯一一个接近王阳明的圣贤,曾国藩,其实岁数也不大,终年61岁。

随即他肉体被装殓入棺,运往浙江,一路上他的弟子哭天抢地,缅怀这位人生导师。一个月后,王阳明去世的消息传到北京,杨一清,桂萼这帮人如释重负,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们决定再加一把火,扫除王阳明的势力,把他的弟子门人从权力中央清除掉,之后桂萼还以王阳明私自行动不听调遣为由,削去了他的伯爵之位。直到40年之后,隆庆皇帝朱载垕才为王阳明正名,不但恢复了他的爵位,还提升为新建侯。这就是王阳明的故事,我们到此就已经讲完了他的一生。但是有关于他的思想,我们还是要重新再强调一下。

王阳明有一个观点,叫做人人皆可为圣贤,说的是每个人都值得尊重,你以什么目光看待别人,别人也会怎么看待你,你觉得别人是圣贤,是好人。那么你也就会成为圣贤。这其实就是强调一个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帮助我们成就一些事情。如果一个人总把别人想成坏人,那么这个人自己也好不到哪去。

王阳明讲人人皆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是非属于智慧,而善恶属于道德。也就是说,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圣贤的心,也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是他们一般不遵循自己的内心去做而已。所以才逐渐走上了邪路。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也没必要去学很多的圣贤之道,比如如何说话,如何自控,如何坚强。如何学习,这些价值观的东西,其实学不学并不重要,因为你内心早已已经有了答案,只是不照着做而已。王阳明说即便是恶人,他也有良知,比如盗贼,你喊他是贼,他也不爱听。他也会强调劫富济贫,被逼上梁山。所以他其实心里知道怎么做,而且清楚的很。还比如孩子学习不好,你教育他不学习以后就去扫大街吧。这话就显得多余,谁不想学习好,谁不想受到别人仰视。他心里肯定也是这么想的,只是吃不了学习的苦而已。所以才找借口什么学习没用,隔壁家的谁谁谁,没上大学也照样很厉害。王阳明经常讲,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中贼就包括了这些七情六欲,喜怒哀愁。比如他就告诉弟子,你这么难受,对于你儿子的病有帮助吗?如果没有,那你就开心一点,积极的多想办法。不要杞人忧天。

这其实也正是我们投资的思想,投资就应该是乐观的,相信未来更好的,不要总是疑神疑鬼,天天焦虑,有那功夫,不如多想想办法,如何规避风险。有人看到经济不好,觉得股市很差,但同样也有人看到,经济不好,大家预期很差,股市现在已经有很多好公司价格便宜了。所以视角不同得到的东西也完全不一样。明天我们继续来总结王阳明的思想,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12】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讲知行合一王阳明,昨天我们结束了王阳明的一生履历。我们接下来盘点他的思想,王阳明主张良知不应该被过度使用,如果超过了范围,就会被情绪所左右,比如父母亲人去世,很多人都会伤心过度,这样就会失去本性。反而容易出现很多的错误。至于如何摆脱情绪的控制,王阳明讲的是不要执着,凡事都应该以平常心应对,太过执着就容易形成情绪的波动,比如有的家长教育孩子,说着说着就急眼了,这就是太过于执着,反而教别人的孩子,或者跟同事之间交流,不容易出现这种情绪,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这种执着。老齐的理解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越是关心,关心则乱。太执着于他是你的孩子,为什么还这么笨,以后学习不好,别人会嘲笑我。所以越想越生气。而要不是你的孩子,其实没准觉得这个孩子还挺可爱的。我们在抖音上看,别人家的笨孩子,其实总是能够笑出声。

有一种说法,愤怒就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种惩罚还相当的残酷,王阳明说,我们不可能阻止愤怒,但是愤怒确实对我们有害。所以必须想办法减少愤怒。王阳明的方法就是规避,而不是逃避。尽量把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不要以第一人称出现,你就没那么愤怒了。我们之所以愤怒,是因为别人挑战了我们一些东西,比如权威,智力,面子等等,但如果你把这些东西看淡,自然也就没那么愤怒了,比如王阳明自己,平定宁王叛乱后,不但没被嘉奖,还惹来很多麻烦,第二年甚至丢了工作,你说他愤怒不愤怒,同样遭遇的就有岑猛,他没有处理好,于是就被扣上了反叛的大帽子,结果只能死路一条。而王阳明就全都看淡,他认为世人自有公论,表面上看吃了大亏,但是却万古流芳,几十年后还加官进爵。把自己当成名利的旁观者,我们自然也就不再愤怒。有些东西你越是争取,就越是得不到,反而把手放松,很多好处却不期而至,就像老齐说的,做好你自己的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把你自己的事都做好了,好事自然就该追着你跑了。

至于恐惧,也是内心的产物,当你面对未知的伤害,才会产生恐惧,而当你把最坏的结果想明白了,恐惧也就消失了,比如王阳明当时在锦衣卫的监狱里,他就没打算活着出去,所以这也就不再有恐惧,反而后来都是惊喜。王阳明说,恐惧的根源,是你的偏好决定的,你总是想不劳而获,自然就害怕亏损。越是想在市场投机,但是当预测错误的时候,就会非常恐惧不安。相反那些做价值的投资者,把公司已经算的很明白了,心中有价值,他自然持股不慌张。巴菲特那种人,他已经看到了现金流动,他当然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他不想投机,甚至用做空期权封杀了股票的波动性,自然也就无所畏惧。股市涨跌都跟他没关系。现在有些人恐惧中年危机,那是因为你偏好混日子,没有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要想打破这种恐惧,就赶紧去努力学习吧。当你有几条通道都能获取收入的时候,恐惧感自然就消失了。

良知认为错的就是私欲。人肯定会有欲望,我们不是要遏制欲望,而是要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就比如表现欲,一个人之所以喜欢和人争辩就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如果辩论赢了,他就自以为是君子,而对方是小人。但是如果不停的争辩,假设你都赢了,那么会发生什么结果?你觉得你比其他人都厉害,再然后你就不会吸取任何有用的意见。很多人不读书不学习其实就这样,他们认为读书没用,都是骗人的东西,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从国际局势,到国内经济人文地理,他什么都懂,但是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如果您来北京出差,经常做出租,就会发现,很多北京的的哥就是这类人。似乎没有他们不知道的事。

王阳明说这些都是虚名,人真正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反省自己。如果你经常指责别人,就会对自己的毛病视而不见。另外指责别人是毫无作用的,也必然引发别人的反弹,最后导致相互谩骂,相互攻击,还反而影响自己的心情。你越是攻击,对方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他也会死不承认。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达到目的,需要一些策略。比如欲擒故纵,就是很好地方法,先认同然后再反驳。比如先说,我觉得您说的特别对,我也认为是这样的,但是您觉得,是不是这么调整一下,会更好呢?

王阳明很推崇周易,他说易就是变化。要随时随地的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做事的规则就是致中和,调节你的思想和行为,让他符合你的良知。比如王阳明在江西平定宁王之乱,广西剿匪,以及最后私自离开,都是没有按照命令行事,但是符合他的良知。所以才成就了他万世美名。如果他等待朝廷命令再对宁王发起进攻,那么历史就有可能改写,百姓恐怕要遭遇很长久的刀兵之乱。王阳明只在乎该做什么,而不在乎是否符合规矩。我们要盯住内心的良知,而不必太在意外面所谓的那些规矩,有的规矩,只是一种诱惑,一种束缚。是你走向成功的阻力。就比如创业这个事,伟大的事业,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游走于规矩的边缘,比如淘宝一开始就被说成是假货集散地,腾讯的游戏是专门坑青少年,如果你完全合规,也就不可能有创新了。当然等他们变成5000亿美元的公司的时候,自然也会努力把自己洗白。

王阳明并非是妇人之仁,他也经常跟弟子说,和恶人打交道,要记住试图改变他们的恶性,往往会适得其反,你越是劝说他,责备他,反而越是会遭遇反弹。弄不好恶人就要憋着害你。他经常对恶人表露出一种观点,不要以为我好欺负,我只是不跟你一般见识。比如他在江西剿匪,在广西剿匪都是这样,对于那些大奸大恶的土匪,他从不姑息。对于那些屡教不改者,杀无赦。这其实也给我们提醒,有些人可以给他们机会,一旦屡教不改,那就不要再企图接触了。

王阳明讲,我们平常都能装的很像圣人,那是因为没遇到事情,一旦遇到事情了,心态就很难恢复平静,所以我们修炼的目标就是,要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心情仍然能够平复。比如面对股市涨跌,你能否依然心如止水呢?很多人都说我能长期持有价值投资,但是等股市跌下来之后,心里却慌得一逼。再也拿不住了。所以这就是过分的高估了自己。

王阳明说,为什么我们总觉得不幸福,主要是因为不自由,身体和精神总是受到约束,就会不幸福,之所以我们被限制,是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了对立,根本原因还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也就有了是非好恶之情。这些标签反过来又影响你。比如股市下跌,大家认为都是不好的,一看到下跌你就恐慌,就生气。于是股市下跌也就对你形成了干扰。试想一下如果你用做空期权对冲掉了股市的波动,或者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那么股市下跌,这个不好的标签就没那么明显。有利有弊就变成了中性。王老师讲,善恶在你心中,遵循天理即为善,为气所动即为恶,这里面的气指的就是情绪。有的时候你太想成功,太想出人头地了,就会丧失掉最宝贵的幸福感。老齐的理解是,我们应该有点大格局,做好自己,但要把结果看淡。如果反过来,不怎么努力,还把结果看重,那你就会很不幸福。

这本书叫做知行合一,但是有个前提,是你必须本心光明。然后就可以以心为良知,用行动去实践。比如我们感觉饿,一定是我们吃的东西少,我们感觉冷,一定就是穿得少。感觉就是知,而原因就是那个行。这就形成了知行合一。有些人知道很多东西,但就是不去做,所以他顶多也就是一个老师。而不会有所成就。历史上很多大学者,以圣人为标榜,但他们却寸功未立,而像王阳明和曾国藩这样的,既道德高尚,能力超群,又立下了万世功业,所以才能被大家公认为圣贤。这就是知行合一的作用。知是行之始,而行是知之成,缺一不可。我们的良知就是那个桥梁,是那个判断力。这就是本书的全部内容,未来我们还会讲知行合一系列,还会介绍王阳明博大精深的思想。咱们和王阳明以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