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维和习惯改变命运
有一本书出版30年,依旧畅销,被奉为永恒的经典,同时入选了,亚马逊推荐的人生必读100本书,和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书籍,他的作者更是入选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史蒂芬柯维,和他写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我们先来简要的浏览一下,这七个习惯,分别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己知彼,统筹综效,不断更新。
为此他还特意画了一张图,一开始是依赖期,然后是独立期,最后是互相信赖期。
作者说,他经常接触到很多人向他咨询,说自己事业很成功,但是却无法平衡和家人的关系,甚至二者背道而驰,这让不少人很苦恼,他们自己其实也是如此,儿子的成绩不能让他们满意,棒球打的也很差劲。似乎孩子自己都觉得所有努力都是徒劳。一开始他们也试图鼓励,但后来随着作者的研究他发现,无论怎么做效果都是有限的,你说的那些鼓励,其实都难以掩饰你内心的真正想法。不过此时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认为,要想改变现状,就先改变自己。要先改变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
作者反思,过去他们潜意识里都接受了一种速成的观念,对于儿子也是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要求,认为孩子让自己有失颜面,自己希望成为模范父母,维持良好的形象,爱护自己的名声,其实要超过了对于孩子的关切,这种心态,最终影响了对于孩子的看法。也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幸福。
想明白这些后,作者开始改变自己的动机,重点培养孩子内在的安全感,不再用孩子的表现,来判断自己的价值。当他们不再拿孩子进行比较之后,反而心平气和的发现了很多优点。
当然孩子并不会马上适应,而是依旧寻求父母的帮助,作者的做法是,传递一个信息,父母不用保护你,你自己没问题的,几个月过去了,孩子渐渐产生了信心,也开始肯定自我价值,终于以自己的速度和步调发挥了潜能,后来不论在学业,运动和社交等场合,他都表现的相当出色。这个事,让作者彻底顿悟了品德的强大影响力。【老齐的理解就是】:需要激发内心的改变,而不要去做那些拔苗助长的事情。一个人只有当他内心改变之后,才会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那些速成的手段和技巧,根本就是小儿科。而我们总是习惯于坐享其成,遗忘了耕耘的必要。
我的理解:不要试图拔苗助长改变他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激发他内心的改变了,他才可能迎来脱胎换骨的改变。
作者把思维方式比作一张地图,或者叫做导航,当你要去哪里的时候,导航会给你指示一条最佳路线,我们的思维方式其实就起这个作用,当我们想要得到一个东西的时候,思维方式会给你一条路径。这个路径的差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甚至有人拿到的地图干脆就是错误的,所以他永远也到达不了终点,或者说要走很多的冤枉道。
我的理解:思维方式——认知路径——(思维方式不同,认知事务必然不同,也就有不同的处事方法)
我们平常会有很多先入为主的印象,比如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就会有明显的分歧,这些东西日积月累的汇聚,最后就形成了我们认知世界方式的不同。这就是立场决定观点,大家并没有刻意歪曲事实,都觉得自己说的才是真理,但二者的结论,可能完全相反。
我们要想让自己的实际生活发生全面的变化,首先就要改变思维,
【举个例子,有些人突然得了一场大病,差点死掉,然后死里逃生后,大彻大悟,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开始重新对生命中的那些元素排序】;【也有些人,因为获得了一个全新的身份后,开始改变思维方式,比如当了母亲之后的女人,很多想法就跟原来完全不同了】。 当然思维转化之后,你的生活也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作者举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例子,说深夜里一艘军舰看到远处有信号灯,于是给对方发信号,说我是上校,命令你转向20度,对方回话,我是普通水手,请你转向20度,上校很气愤,我是军舰,你赶紧躲开。而对方回应,这里是灯塔。随后船长赶紧命令转向。这就是一次典型的思维转向过程,上校一直以为自己是军舰,军衔又足够高,所以你必须给我让路,但是得知对方是灯塔之后,就跳到了另外的思维模式上,灯塔是不可能让路的。所以只能自己避开。
我们生活之中可能也经常出现这种事,因为不了解一些重要的信息,所以进入了错误的思维模式。还盲目自信,觉得自己无比正确。
生活中,因为不慎了解事情的重要信息,就盲目自信妄下结论,结果错的十万八千里(这就是自以为是)因为认知缺陷
人的一生,包含了许多成长和进步阶段,必须循序渐进,比如小孩子要先学翻身,再学坐立,然后爬行,最后才是走路和跑步,每一步都十分重要,也需要时间,不能跳过。
其实任何事情,都要遵循这一原则,但是很多人却不太能够接受这样一个普世的价值观,总是妄图走捷径,结果只能够自寻烦恼。比如我们教大家投资,有些朋友总是觉得学得慢,总想一礼拜就全都搞定,这是不太可能的,我总跟这些朋友说,你没那么聪明,像老齐这样干金融你的人,也没那么笨,我们都是经过了10几年持续的学习,才懂得今天这些知识和理念,你不太可能一周的时间就掌握,再聪明的人,也至少要有几年的功夫,才能融会贯通。有句话叫做欲速则不达,你太想快了,那么最后就会出事。甚至有时候不要不懂装懂,展现无知也是你成长的一部分,你得表现出,自己哪里不懂,这样老师才能因材施教。
作者说,一个朋友的女儿抱怨他的父亲太过于严厉,而作者找到这个朋友,对方只愿意承认自己脾气不好,但却不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其实就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很多人都说自己脾气不好,自己心直口快,但就是不愿意改变。有的甚至还把这个当成优点,那么对于解决问题,完全没有帮助,你仍然会在固有的恶性循环里,越走越远。所以跳出原来的悲剧人生,你必须先要改变你自己的做事原则和秉性,除此之外别无办法,你自己不去改变,那有再好的老师,也于事无补。
我自己就有倔强、钻死理的臭毛病,自以为是,认知缺陷这种秉性必须要改正
作者分享了一个经历,他是教授人际关系的教授,有一次家里办派对,他的女儿紧抓住自己的玩具,不肯跟别人分享,于是作者觉得脸上很难看,他先劝说,然后再拿糖果利诱,对女儿都不起作用,最后只能使用暴力,一把抢过来,分给其他孩子,这对于女儿打击极大。后来他反思,自己的做法完全错了,女儿需要经历一个先拥有,再付出的经历,当他发现让别人玩自己的玩具,也能得到别人的玩具的时候,他就会懂的分享了。而作者太在意自己的形象,忽略了女儿的感受,对女儿也预期过高。这可能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比如女儿成长受阻,独立判断能力和自律能力受挫,父女之间的关系也被破坏。
如果是现在的作者,他觉得正确的做法是,一定要让女儿自己主动分享出去,在分享之前,要让他先产生拥有的感觉。比如可以跟他做游戏,转移注意力,解除他的心理压力等等。之所以举这个例子,作者也是在强调,先体验拥有,再强调分享,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没有拥有之前,就强调分享,这也是急功近利了。
大家越是追求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法,可能越是加剧问题的隐患。比如老板觉得员工总是两面三刀,我不盯着你,你就无所事事,于是就用了更多的手段限制员工,比如打卡,考勤,绩效等等方式,但是结果好像永远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其实就是太急功近利了,也许老板看待员工的方式,根本上就是错的,你越是防着他,他就越是跟你耍心眼。
作者的观点是由内而外,从自身的改变做起,你要想拥有美好的婚姻,就要让你的行为产生助力,而不要产生阻力,不要一味强求对方适应自己。如果你要让子女听话,那么自己就先要言行一致,如果你希望获得别人的信任,那么你就要先做个值得信任的人。
总之,这就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功心法,也是一切内容的基础,你得愿意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2】习惯是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讲品德其实就是你习惯的合成,俗话讲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而品德最终决定命运,习惯的定义是什么?作者认为,是知识,技巧和意愿的交集,就是习惯,习惯这个东西有极大的引力,所以你要改变习惯,只做一点点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比如我们人际关系不好,很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只愿意倾诉,而不愿意聆听的习惯造成的,那么除非有人告诉我问题所在,否则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要去聆听,这就是知识,即便我知道了需要聆听,但是也很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去聆听,这就是技巧,即便我知道该去聆听,也知道该如何聆听,但我就是不愿意做,这也是白搭。这就叫做意愿。所以总结一下,知道做什么叫知识,知道如何做叫技巧,愿意去这么做叫意愿,当这三者形成统一了,才叫习惯。
作者把人类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依赖期,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为我的成败得失负责,
第二个阶段,是独立期,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自己负责,我靠自己,我有自我选择权,
第三个阶段,是互赖期,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依赖期的人靠别人实现愿望,独立期的人,靠单枪匹马打天下,而互赖期的人,则靠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不过作者也说,只有独立的人,才能够做到互相依赖,如果你自己还没能独立,是不可能互相依赖的。因为你自己根本就没有特长和方向。
说完了习惯,我们再说说什么叫做效能,大家都听过一个故事,就是农夫买了一个下金蛋的鹅,结果他却认为每天下一个金蛋,速度太慢了于是把鹅宰杀,把鹅肚子里的金蛋全部取出,看起来短期得利,但是也亲手毁掉了自己的长期利益。这个寓言中,就蕴含了效能的定义,金蛋模式就是效能,但很多人都狭义的理解为,产出越多,效能也就越高,但真正的效能是1是产出,2是产能。也就是生产的资产,和能力。生活中,这种重视金蛋,而轻视大鹅的人,最后连资产也保不住,反之重视大鹅,而轻视金蛋的人,最后可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所以效能在于产出和产能的平衡。
人类社会拥有的资产,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物质资产,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就比如一台割草机,如果你光使用而不保养,那么几个月时间可能就快报废了。如果按照最大效能的原则,这种物质资产,必须要经常保养才可以。金融资本也有利用效率的问题,有太多的人本息不分,为了高消费而伤害本金,让财产缩水。甚至完全进入负债。我们最为宝贵的金融资本就是赚钱能力,如果不能持续投资,以增进自己的产能,眼光就会受到局限,只能在职位上原地踏步,每天忙忙碌碌,小心翼翼。还很可能中年危机,所以这就是不会使用金融资本所带来的问题。至于人力资本,产出和产能之间的平衡更为重要因为正是人控制着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所以你能调动多少人,就能享用这些人所拥有的物质资产和金融资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父母对待子女,其实就涉及效能的问题,子女就是父母的金蛋,如果你总是纵容子女,借此获得子女对你的好感,其结果也相当于是杀鸡取卵。反过来如果按照自己的偏好来管教子女,这也是一样,都是金蛋心态,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得到了一只金蛋,最后却杀死了那只鹅。
我们一定要把子女视为一项重要的资产,注重子女的产出和产能的平衡,比如你如果耐心教育他,让他自发的爱上学习,自发的努力上进,那么他就成为了那只自己能下金蛋的鹅,可以持续的产出。比如作者后来就为了养这只鹅,经常进行产能投入。比如满足女儿的愿望,跟他说,只要他想干的,自己都能满足,比如陪女儿去看星球大战,即便自己再不愿意,也要全情投入,而且努力倾听女儿对于星球大战的讲解。这种产能投入之后,必然会有长期稳定的产出。有人觉得这么做不累吗?累不累习惯就好,如果你不习惯,肯定觉得太累,但如果习惯了这些方式,成为了应激反应,当然也就不累了,为了获得更好的家庭关系,这些其实值得尝试。或者你得去想,你之所以之前生活一团乱麻,就是因为你总嫌麻烦,结果越怕麻烦,就惹来了更多的麻烦。改变这些麻烦,就先改变自己开始。
之前我们可以靠很多的信息不对称发财,比如卖电脑,给残次品,最后能坑一个是一个,一开始也能赚不少钱,但是这些就是杀鸡取卵,后面你永远赚不到大钱。因为你赢不来顾客的信任,也就不会存在复购。有些公司一方面大谈顾客至上,另一方面,完全忽略客服这个岗位。一般有一个朴素的道理,你希望你的员工怎么对待顾客,你就先怎么对待你的员工。如果你对员工不好,那么你的员工对待顾客也不可能好。
效能在于平衡,一味重视产出,会导致糟糕的健康状况,损耗的机器设备,透支的银行存款,和破裂的人际关系,太过于注重产能的人,就是杀鸡取卵,比如那些经常高强度锻炼的人,不一定活的最长,还很容易在运动中猝死。
我们经常在日常的生活中,为了短期多获得几个金蛋而让自己废寝忘食的工作,弄得筋疲力尽,甚至无法继续工作,其实有的时候,好好休息一下,反而能够效率更高。能让工作更有持续性。作者也说,读这本书,首先你得有自己改变的欲望和意图,谁也无法说服别人改变,每个人都守着一扇门,这扇门只能从内部打开,外面的人是没有钥匙的。老齐也经常跟朋友们说,什么样的习惯,对应着什么样的命运,都是不可更改的,如果你想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自己的习惯。
作者也分享了一个故事,自己的儿子内森,从小有着严重的社交恐惧症,但有一次学校让他做个演讲,内森害怕极了,要求作者跟学校说,取消这次演讲,但是作者并没有那么做,而是觉得这次也许内森能够做到。几周后,内森上台演讲,他说自己快要晕过去了,但用强大的勇气撑过了这一天。从那一天起,内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这次经历让他自信心爆棚,高中后,他成为了最外向,最自信,最健谈的孩子。所以挑战,和努力的自我改变,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老齐也深有感触,谁也不是天生就健谈的,我第一次上台演讲也是在初中时期,结果上去就忘词了,那次打击极大,后来在电视台也一样,出镜解读,演播室访谈,都十分紧张。10年前有一次机会,我在现场对着500人,做内容分享,那一次演讲我提前足足准备了一个月,结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自此之后,我的演讲恐惧症彻底消失,以后类似的活动,全都信心满满。甚至到了完全不用准备,上台就能随便说的程度。
所以我们身体里其实都有无限可能,也许只是一次成功,我们就能将他调动出来。所以不要害怕失败,失败了大不了也就这样了,但只要让你成功一次,有时候命运就会从此改变。你要想获得进步就要改变你的行为,你要想获得巨大的成功,必须先改变自己的思维,其实这就是成功的秘密。在思维和行为都没有发生变化之前,就算给你500万,你也很快就会败光,甚至最后更加悲惨,这就叫德不配位,必有灾祸。
联想到孙利的能力就不行,他肯定也干不长久。
在理解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低效能人士是怎么做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正在发生的事情,
低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习惯一,就是消极被动,总是把所有问题都指向老板,父母,配偶,同事,总之都是别人的问题,自己永远是受害人。
习惯二,漫无目的,没有计划没有目标,生活的很随机。
习惯三,总是追着那些紧急不重要的事情跑,
习惯四,你输我赢的思维,把生活当成竞赛,总想占别人的便宜。自己要吃亏,比什么都难受。
习惯五,张嘴就说话,不过大脑,总是先谈论,再倾听。从不注重别人倾听的感受。
习惯六,成为一座孤岛,无法进行团队合作,也非常不合群。在各种合作中,都非常别扭。
习惯七,耗尽一切,总觉得生活太忙碌,没时间充电,没时间学习。
这七个坏习惯,正在成为我们最大的阻碍。
【3】积极主动!才能激发无限可能!
我们先来看习惯一,积极主动,人性的本质是主动而非被动,人类不仅能针对特定环境选择回应方式,更能主动创造有利的环境,采取主动不等于胆大妄为,惹是生非,而是要让人们充分认识自己有责任创造条件。
人的性格到底是什么决定的,有三种论调,
1是基因决定论,是遗传下来的,
2是心理决定论,由父母言传身教决定的,跟童年的经历分不开。
3是环境决定论,是跟周边的事物紧密相连的。
但这三种论调,其实都认为,人性是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回应。
有个神经与精神病学的教授叫做弗兰克,他的经历给了我们新的启发,他身为一个犹太人,被德国人蹂躏,历尽苦行,饱受凌辱,但是他却能淡然处之,凭借自身的主动性,降低外界对自己的影响。或者说,在刺激和回应之间,他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和能力。而弗兰克所拥有的能力,其实就是这第一个习惯的精髓,积极主动。不仅指的是行事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的行为其实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积极的去刻意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
消极的人,会经常受到社会天气的影响,别人以礼相待,他就笑脸相迎,别人对他刻薄无理,他就怒目而斥,这些你看起来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实都是消极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不会这么想问题,他们当然也会有七情六欲,但是他们更能克制自己的情绪。用对自己更为有利的方式,回应这个刺激。有一句名言说的很好,除非你愿意,否则没人能伤害你。
作者分享了一个故事,他去演讲的时候有个护士就跟他说,自己每天伺候那些病人,简直快要崩溃,这些人充满了各种抱怨,我作什么都是错的,也都会被骂,然后我听你说这些,就好像我咎由自取,这让我非常难以接受。但是我回去反复思考了很多之后,发现居然我确实有这个能力。慢慢的我认识到,自己的确可以选择不痛苦。当我不去理会这些东西的时候,他就真的不存在了。
所以作者总结:其实伤害我们的并非是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对于悲惨遭遇的回应,尽管这些事的确会让人身心受创,或者经济受损,但是品德和本性其实完全可以不受损失,事实上越痛苦的经历,越是能磨炼意志,开发你的各种潜能,提升自如应对困境的能力,就比如,让你在马路上,你没有打到车走了5公里,你会觉得特别沮丧,但是如果你在健身房里,走上5公里,反而很开心,其实都是一回事,走完之后也都很累,但却有完全不同的效果。那么我们打不到车的时候,能不能就把自己想象成为来了一场露天锻炼呢?还有的人,在健身房主动找虐,享受那种肌肉撕裂开的疼痛,但是遇到病痛,他却哭天喊地,极为沮丧。其实这也是主观积极型出了问题,他不认为自己是在修行,而是在受罪,这比受罪本身其实更难受。
作者经常建议,准备跳槽的人,应该采取更加主动的方式,比如做几个关于兴趣和能力的测验,研究自己心仪行业的状况,甚至思考自己的求职单位,正在遭遇的困境,以帮助这些公司解决问题的方式推销自己,这是更主动的方式,也能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更加适合自己,自己也更感兴趣的工作,但是太多的人表现出了消极,不知道该怎么去测试能力,也不知道怎么去研究行业,甚至懒得主动去思考,而是完全等待命运的的安排,只想坐享其成,最后还老说自己找不到好工作,抱怨大材小用。
所以积极主动的行事,和被动的行事,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如果再加上个人的聪明才智,差别就会更大,二者之间最后可能是天壤之别。本书的其他6个习惯的基础,其实都是积极主动,如果没有这一条,其他全都不存在了。
老齐很庆幸,自己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了这本书,拥有了这种思维,对我帮助极大,我总在思考,未来该干点什么?明天的自己,该如何超过今天的自己,一个事即便做的很成功了,也不能骄傲自满,而是要积极主动的顺着趋势继续扩展。
我在电视台就做到了第一名,按理说可以有资本停下来了,但是我积极主动的在迎接变化,去了互联网公司,之后又做到了中高层,收入也有一年大几十万,还有股权,按说也能踏踏实实的安稳了,但我又去了投资公司,接触了金融最核心的部分。几年做下来自己又提高了一大块。然后做财富管理,做自媒体,做星球,包括未来我们正在筹划更大的事业,虽然财富自由了,但是依旧要积极主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保持好运,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绝对不只是说说而已。必须要把他融入血液,映射在每一次行动上才行。相信很多朋友也认同老齐的观点,但是认同归认同,啥时候你也像我一样努力了,你的生活才会发生真正的改变。
拥有了积极主动的思维的人,总是在拥抱变化
作者也举了个例子,比如经济衰退,大家聚在一起,第一分析现状,发生了什么,第二讨论未来,该如何解决,第三策划行动,现在就要干点什么?这就是很积极的做法,相反如果是消极的态度会怎么做呢?肯定有人会跟你说,算了吧,面对现实吧。你们这些人只是自我安慰而已。经济环境如此,其实啥事也干不成。这话是不是听着很耳熟,很多人都是这样,年薪百万的人给你出个主意,结果回到家被月薪3000的亲戚给否定了,这种事太常见了。所以你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方式方法不同,最后结果也就完全不同(姑姑不支持我们买房子就是案例)
消极的人经常都会说这么几句话,大家可以自己反省,多做自我批评,我天生就这样,这辈子改不了,责任不在我,他们把我气疯了,我根本没时间,都是我对象非要我买房,我也只能做成这样了。但如果积极的人会怎么做呢,积极地人会进行主动的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承担最后的结果。就比如之前我们讲过的李嘉诚传,他在成为塑胶花厂的总经理之后,非要自主创业,这在当时他们全家人从上到下,没有一个支持他的,但是李嘉诚毅然决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因为他深知这个道理,别人顶多影响你,结果还是需要你自己来承担。
比如对象非逼着我买房,不买房就不结婚,老齐给的建议是,那不行就换个对象试试。大家以为我是在开玩笑,其实我还挺认真的。因为这辈子所有的结果都要自己来承担。你即便赖这个赖那个,把别人都赖遍了也没有用,最后穷的那个还是你。你必须得先学着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这是积极主动的前提。
作者将事物分为关注的和不关注的,关注圈里面,又分为有影响的和没影响的,积极主动的人,只关注影响圈内的问题,他们专注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能量是积极的,然后促使这个影响圈持续扩大。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持续盯着关注圈,紧盯别人的弱点,环境问题,抓住那些超出个人能力的事情不放,结果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推到受害者的位置上,最后造成影响圈越来越小。
老齐解释一下,这个所谓的影响圈,就是自己的行为,在自己能办的事情上想办法。而不要去管那些什么客观原因,先把自己能办的事情做到最好。习惯于这种思维的人,最后会发现,他的影响圈通常会跑到关注圈的外面去。
老齐给大家说个有意思的事,你看看收入不同的人,他们关注的事,收入最高的圈层,
【比如那些亿万富翁,他们只关注自己那点生意,其他的东西压根就不管; 比如年薪百万的人,关注行业动态和宏观经济,王维 而年入10-20万的,关注的就比较多了,那几个首富他能给你说的头头是道,对那些大公司的事情更是了如指掌。职场中年 月薪不到5000的人,基本都是军事频道的受众者,永远思考的是大国外交和地缘政治,刚毕业的孩子 美国那几艘航母在哪,他比美国总统都更清楚。美国和苏联的武装直升机,他也如数家珍。但就是自己的工作从来都干不好】爸爸
所以,你的关注圈子、决定了你的社会地位!
这也是一个朋友跟我说的,仔细一想,你别说还真是这么回事。刚好跟这本书里写的吻合。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平庸者永远关注那些,跟他压根就没什么关系的事。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从根本上就不想自己做点什么。明天我们继续来聊聊积极主动的话题,看看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改变和行动的建议。
【4】两个可以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径
昨天我们说到了积极主动,我们通常面临的问题,分为三类,
第一,可直接控制的,这类问题通常都与自身行为相关,我们可以通过培养习惯来解决这类问题。
第二,可间接控制的,这类问题比较麻烦,他与别人的行为有关,可以通过改进施加影响的方法来解决,比如以身作则带动别人发生改变
第三,是无法控制的问题,我们无能为力,比如之前说的那个弗兰克教授被德国人迫害,这种事他只能以微笑的态度去面对现实,选择泰然处置。这样才能不至于被问题所左右。
解决这三类问题的前提条件就是你得把控制权,先抓在自己的手里。从改变我们的习惯,手段,和看法上去想解决办法。
作者举了个例子,有一个主管,深的总裁的信任,总裁夸奖他,说这人办事太出色了,不仅能够完成,交代的工作,还能提供额外的信息,有时候对于我非常棘手的问题,他还能列出一张意见清单。而那些建议也都不是拍脑袋得出的,而是用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最后怎么样了,这位主管在公司的地位越来越高,很多重要会议之后,总裁都会去征求他的意见,那么显然他的影响圈就扩大了。但他也惹来了巨大的非议,那些同事开始攻击他,甚至打小报告,但是他却对此积极面对,认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反而在批评声中,让他的工作更为优秀。最终公司对他更为倚重,而主管也时不时的对总裁表示衷心,通过一些实际行动,消除总裁心中的威胁戒备,最终他得到了巨大的提拔。走上职业高峰。
积极主动并不是胆大妄为,甚至寻衅滋事,他只是要求我们多想想解决办法,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需求。看看我们自己还能够做哪些是。老齐说事,其实生意,都是从解决别人的麻烦开始的。伟大的生意,就是解决了大多数人的麻烦。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行为与回应,但是后果仍然会由自然法则决定,所以鼓吹人定胜天,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成功,这也是不对的。就比如你去做投机,做坑蒙拐骗,去偷东西不一定一上来就败露,甚至一开始还能赚到不少钱,只是你一直这么干下去,必然会失败而已。所以很多人很得意,说你不让我们买这个,我买了也赚了,你怎么解释,其实这些根本不用解释,谁去赌场,还没赶上过两把狗屎运啊。继续玩下去你就知道了。
对于已经无法挽回的错误,光捶胸顿足的后悔也是没有用的,正确的做法是赶紧反思,并且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承认错误,吸取教训,这才能够及时的纠正错误,走上正途的关键。如果你总是不想承认,总试图去弥补,可能会越来越错。就比如老齐一开始做投资的时候,买入一只股票,结果下跌了好多,我不想亏损,就总想补仓,结果越补仓位越重,越补亏的越多,最后等到风险来了,彻底拿不住了,就只能腰斩。这些教训都十分惨痛,有过这些经历之后,你才会知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道理,错了就要止损。对于错误,越早改正越好。
作者给了我们两个可以直接掌控人生的途径:1是做出承诺,并信守承诺,2是确立目标,并付诸实践,
他说这两点就是培养高效能习惯的根本力量,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言出必行,马上行动。作者的目的还是要我们尽量去做改变,不要哪说哪了,听完就完。有人经常说,你讲的我都听过了,好多东西都重复了,确实如此,世界大道至简,不可能每天你都有新想法,但是你应该问问,这些重复的东西,你自己又做到了多少。如果一点都没做到,那么即便听的再多,也是白听。所以马上制定目标,马上行动,先从小事入手,比如每天写140个字的读书感悟,不信你就试试看,你能总结出文字,跟你只收听的效果完全不同。
作者建议,我们哪怕先把自己当成演员,就演30天的戏,你先按照书里描述的积极主动,去尽情在生活中的表演。行动的建议就是,你多想想,自己会在什么情况下变得消极,比如别人骂你,别人批评你,这时候我该怎么用积极去做回应。然后每天记录自己的成功日记,看看这一天,你都有哪些方面,变得积极主动了。其实我们并不是受害者,我们是主导者,我们是创造生活力量的源泉,我们完全可以自由选择各种回应的方式。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那个受害者,一旦你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了,那你其实就已经开始变得消极。
有心理学家认为,幸福来源三方面,1基因,2环境,3你能控制的事情,这其中前两点,要远小于第三点,因此你要想获得幸福,那就多多去关注那些你能控制的事情。
作者举了个例子,他们给一家工厂培训,当时这个地方遭遇了巨大的洪水,整个设备全都被水泡了,生产无法进行,其他同行骂骂咧咧的认命了,开始关厂裁员,等待救援。而这个工厂却在积极地应对一切,他们展开了自救,跟员工谈判,希望大家可以共渡难关,然后,大家一起去抢救设备,从水里捞上来之后,放到干燥的地方翻修。于是在他们率先恢复了生产,洪水退去之后,他们迅速抢占了市场。反而实现了弯道超车。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人从小受到继父的伤害,总是被打,很多人可能会从此走上咒骂怨恨的道路,但这个人却没有,他从小励志要做一个和继父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怕变成他那个样子,最后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好父亲,跟儿子的关系十分友好。这就是转型的力量,他并不怨恨自己的继父,而是把他当成了反面教材,并没有以牙还牙,而是选择改变。迎来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其实这种事很多,我们有时候很感谢那个逼你一把的人,比如当年老齐自己,要不是第一份工作做的太窘迫,也不会想要改变,如果在那一年不开始玩命学习,玩命看书,那后面也就全都赶不上了。所谓一步错就会步步错,所以我现在很感谢,当时那些给我痛苦的人,是他们成就了今天的我。
【5】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自我领导的原则,太多的人,在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却发现牺牲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因此我们务必固守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让生活充满意义。
作者让我们做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假如你去参加自己的葬礼,有四类人会像你道别,并对你做出评价,1是亲戚,2是挚友,3是同事,4是牧师或者代表社会的评价,那么你希望他们怎么说?你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妻子,子女吗?你是个令人怀念的同事吗?也许我们在某些方面非常成功,但也可能在某些地方非常失败,那么接下来,你最好就趁着还有机会的时候,把自己希望得到的评价,一一都做好。
作者讲,任何创造其实都是有2次过程,第一次创造,需要在建造之前,先做好图纸,第二次才是根据图纸进行施工,在日常中,我们做任何事情,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必须先进行计划和设计,当我们已经把整个事情考虑周全后,再进行行动。
不过有些人意识薄弱,不愿意主动去设计自己的生活,结果就会让影响圈之外的人或者事,控制了自己,其生活屈从于家庭,同事,朋友或者环境的压力,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出戏,那么这些人的人生剧本,则一直被别人制约着。所以我们总结一下,习惯一所说的是积极主动,其实就是告诉你,你自己才是创造者,而习惯二以终为始,就是要告诉你,该如何设定这个第一次创造。
我们必须要成为自己的领导,领导和管理是不一样的,领导是让我们做正确的事,而管理是正确的做事,所以领导是目标,管理是方法。领导需要在前面冲锋陷阵,而管理则会在后面督促。如果要是领导出了问题,那么就是方向性错误。
我们总说,选择大于努力,如果方向错了,越努力错的也就越离谱,所以我们必须要在行动之前,先做好这个第一次的创造。也就是方向选择,为什么那些公司的领导,整天你啥事也不干,就知道指挥别人,这是因为他们要把自己从日常的工作中抽出来,好专心制止的去把握方向,比如西游记里的唐僧,看起来就是啥事都不干,也是整个团队的累赘,牵马挑担,打妖怪都不是他,但他的作用就是坚定了团队前进的方向。所以这些领导的工作极其重要,他们决定着整个企业的成败,如果方向错了,就会满盘皆输。作者也举了一个同样的例子,一个老板在听了他的课之后,选择从日常工作中,抽身出来,专门负责公司的方向,让下属自己去解决问题,如今整个公司脱胎换骨,利润大增。那么我们不做企业,又该怎么选择方向?个人需要如何努力,咱们明天接着讲。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即便你不是公司的领导,其实这一条对你来说也很有用,比如为人父母的,也难免犯这样的错误,你们对子女管教的太多,帮他做了很多应该由他自己做的事情,结果最后发现,方向根本就错了。子女并没有走上最适合他们发展的人生轨迹,而是选择了一条你觉得最好的轨迹。有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他本应该去做更多创造性的工作,结果却被父母生生的逼成了一个公务员。
作者认为个人也应该跟企业一样,有一个使命宣言,比如今天务必做好明天的计划,每年掌握一项新技能等等,你可以把这些宣言都写下来,并且对照执行,他从影响圈的核心开始,我们要在这里,确定自己的愿景和价值观,利用自我意识,检查我们的地图或者思维方式,是否符合实际。这个核心被扩大的时候,影响圈也就扩大了,这个核心也是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力量的源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各式各样也完全不同,但一定会有一个中心点,比如以家庭为中心,认为家庭最重要,维系家庭成员的各种关系。当其他的东西跟家庭冲突的时候,他会毅然决然选择放弃,以金钱为中心,其实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只是说出来不好听,所以不方便承认而已。特别是当你缺钱的时候,你一定会以金钱为中心。举个例子,你下月有房贷要还,孩子的学费也该交了,此时什么理想,什么自尊全都能抛在脑后,研究生也能去端盘子洗碗。以工作为中心的人,不一定都缺钱,有的就是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的事业。所以非常上心。以名利为中心,这其实就是更高的层次了,当你衣食无忧生活无压力之后,就开始想得到一个更好的名声,这时候你可以为了名利而放弃掉很多东西。比如那些不断捐款的人。大多数一开始都是为了名利而已。但这些东西,你可能有一天会突然开悟,发现名利只不过都是一场浮云而已。其他的还有很多,以朋友为中心,以宗教为中心,当然最常见的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只索取不付出,慢慢的这种人也就成了一座孤岛。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以原则为中心,原则是恒久不变的,不像其他中心那么容易多变。所以值得信赖。可以给我们高度的安全感,原则是理性的而非感性的,所以也能让我们充满信心,其他东西都会离我们而去,只有原则不会。原则也不会怂恿我们投机取巧,反而他是由一些真理组成的,完美无瑕,强而有力。原则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
举个例子,你答应了家人,陪他们看电影,但是突然老板来了电话,有个紧急的事情,需要你加班处理,那么此时你会怎么办,以家庭为中心的人,会拒绝老板,以工作为中心的人,会放弃家人。但是以原则为中心的人,会先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寻找尽可能完美的解决方式。比如会考虑自己和老板的关系,然后选择一个对于自己影响最小,代价最低的方案。
作者说,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使命宣言写下来,并且整理成文章。然后随时修正。这就跟华为基本法一样,要让这个使命宣言,成为自己一切行动和做事的指南。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先要对这个未来的愿景有个描述,这样你才知道方向。有些朋友说,我想成为谁谁谁,但我就是改不了自己的坏脾气怎么办,这个没办法,你只能自己去想办法解决。我只能给你如何改变的方法,但是却给不了你改变自己的意愿,如果你没有这个意愿。神仙也帮不了你。就比如这个使命宣言,现在就拿起纸笔赶紧写上20条!1,从自己身上找原因,2,不抱怨任何人,3每日坚持读书2小时,4,每日写一段140字的读书总结。5,6,7,8你自己去写。当然,我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如果我没猜错,至少有8成人,依然不会行动。
左右脑是不一样的,左脑擅长处理文字,右脑擅长图像,左脑重视局部分析,右脑则是整体和整合能力,所以最均衡的状态是左右脑均衡发展,随时切换,这样考虑问题能比较全面一点,如果你有明显侧重,就会出现偏见。比如有句名言,如果善用锤子的人,那么往往他的眼里看什么都是钉子。说明我们的思维被锚定住了。就跳不出原来的框框了。
作者说,我们生活中不如意的事会是十之八九,你要想控制住情绪,控制住自己,光靠应激反应是不够的,你要提前有所准备。这就需要彩排,他说自己每天都会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去尽可能的想象,自己孩子可能做出的各种不当行为,以及自己的各种反应,设想每一个细节,越是生动越好。然后告诉自己,最佳的处理方式是什么。这其实就是一次行为确认的过程,有了这些彩排和预演,真碰上了这些麻烦事,你就能够处理的更加得心应手。
这种预演可以延伸到方方面面,比如作者的儿子是橄榄球四分卫,但是他每次比赛都会十分紧张,作者就教他这个通过想象预演的方法,先在心里演练一场残酷且艰苦的比赛,这样再上场之后,心态就会平和不少。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老齐之前看这本书,读到这里也照着做,我不但在想象中预演,有时候还照着镜子预演,这样确保自己的每一次出镜,都能够更加顺利。其实,这一条说的就是我们要事先有准备,当你准备的越充分,你的事情就会干的越好。完全随机之下。往往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老齐,一开始就非常惧怕上台讲话,面对着领导和同事,总是语无伦次,脑子里也经常断片,不知道该说啥,也不知道说到哪了,然后就会哗哗的冒汗,出汗之后就更紧张了。结果就是非常失败,后来为了改变这个难堪的局面,我就拼命练习,对着镜子,拿着稿子一字一句的练,一开始几乎是背诵文章,后来是记忆要点,再然后写几个字提示一下就够了。最后就完全不用这些了,甚至即兴演讲也没问题,还能够跟听众互动,讲笑话。慢慢的你的脑子就处于了松弛状态,他会产生状态,而这个状态会给你带来很多的灵感,但这些都是通过训练得到的。
我们的人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比如丈夫,父亲,公司老板,这些角色都要有不同的责任,所以难免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这些也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考虑到这些,我们在撰写使命宣言的时候,不妨把他分开,对于这些角色,分别订立目标。比如作者给自己订立的目标就是,作为父亲,要帮助子女体验成长的快乐,激发他们的潜能,作为公司老板,要激发团队,把握行业发展方向。作为学者,要输出更多的知识。那么老齐来说,我作为儿子,丈夫,要尽可能的给家人优越的生活,让他们不再为了金钱而担忧,尽可能的享受人生。作为财富管理者,我要让客户的财富稳定增值,让他们不必心惊肉跳,实现长期财富增长的目标。作为大家的老师,我要尽可能的把正确的投资理念输出给大家,并在关键时刻,给大家指明方向。作为说书人,每年至少给大家带来50本财经类书籍的精讲,大大降低投资理财的知识门槛。当然未来我们可能还有更大的目标,老齐看到现在很多投资者,被各式各样的机构和个人忽悠,买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产品,然后巨亏的情况。老齐立志改变这个现状,希望能做出更多的贡献,让更多的人,都能通过投资,获得财富增值,而不是财务损失。具体要怎么做,未来大家应该就能看见了。
人和企业一样,活在这个世界上,你要想获得成功,总要给自己找个使命,这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的基础,只有你先把这个使命的问题解决了,你的方向才不会出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孙悟空神通广大,但是他却不能当团队领导,因为最关键的使命感这个事,他掌握不了。只有唐僧心中有普度众生的决心和信仰。其他人都缺乏这个东西。那么你活在这个世上的使命感又是什么呢?你的使命宣言要写哪些内容,你该怎么在想象中预演,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这些大家都要赶紧去想清楚,先解决这些原则性问题,先行动起来,这本书读下去才有意义。明天我们继续看第三个习惯叫做,要事第一。
【6】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的原则
天我们说到使命宣言,这事很关键,你必须要找到你这一辈子奋斗的意义。其实很多企业都有使命宣言,比如IBM,他们经常向员工强调,三大原则,个人尊严,卓越与服务,这就是IBM的信仰,有一次培训,一位员工生病了,IBM竟然动用专机把他送回到了加州,想想也知道这笔开销不菲,这正是为了践行个人尊严的原则,任何员工,都应该享有尊严的情况下工作。
作者跟IBM也多次打交道,有时候他去做演讲,在完全没有监督管理的情况下,每一个IBM的员工都在竭尽全力的为他提供服务,过了吃饭点了,员工可以加班为他准备三明治,演讲中缺少彩色马克笔,也有人主动去联系前台,这些其实都不是这些员工的职责所在,但他们就是在践行卓越的服务精神。
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是这样,作者说,他经常看到价值体系与奖励系统完全不统一的情况,比如墙上贴着大字以客户为中心,但实际上却连客服电话都无人接听。所以做人和做企业其实是一样的,需要我们先设定目标,先定下原则,然后用这些目标和原则,从而指导我们每一件事情的操作,当你遇到抉择难题的时候,就要拿出你的使命宣言,一条一条的对照,看哪个选项,最符合你的初衷。
下面我们来看习惯三,叫做要事第一,是自我管理的原则,作者先让大家做个测试,准备好笔和纸,然后回答,在你生活中,哪些事情,彻底使你的个人生活得到改观,但是你一直没有做。另外,哪些事情能够彻底使你的工作改观,但是你也没有做。仔细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
我们先复习一下前两个习惯,习惯一,告诉你你是个创造者,你掌控自己的人生,习惯二,是关于第一次的创造或者智力上的创造的习惯,想象力是一种提前感知的能力。会激发我们应对事件的潜能,而习惯三则是关于第二次的创造,或者体力上的创造习惯。也就是我们该如何去做。前两个习惯是第三个习惯的前提,通过习惯三,付诸实践。
我们要实现独立意志,这是人类的第四大天赋,,有了独立意志,我们就可以主动作为,而不是被动的听从。所谓有效管理,就是要事第一,先做那些最为重要的事情,领导者首先要决定的,就是哪些事情比较重要。所以简单来说,自我管理其实就是一个梳理事情,并且给事情排序的过程。
有一本书叫做成功的普遍共性,作者研究了一些成功的人,发现对他们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什么努力工作和运气,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些成功者最特殊,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这一点,要事第一,他们总能在纷杂无序的一堆事件中,找到那个最为重要的事情。把经历都花在了对于命运有转折意义的事情上。其实这点老齐15年前也是不理解,但是通过这15年来的践行,终于明白了,作者说的一点都没错。
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坚持阅读,坚持写作,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之中,其实就坚持了思考。这让我总能抓住时代的风口,看起来好像是走了狗屎运,但其实也很可能是我主动选择的结果。我总在考虑别人的需求,也总之观察别人的痛点,然后去为大家提供服务。抓大放小,所以一步一步就这么走了过来,虽然还远不算成功,但是我对这15年来的发展轨迹,还算满意。未来我觉得,自己还会有更大的突破,因为我还在寻找更大的痛点,也越来越得心应手,觉得自己可干的事,能干的事越来越多。当你完成了思维的蜕变之后,你就会发现,似乎到处都是可以赚钱的机会。
本书也提出了时间管理矩阵的概念,也就是将所有的事情分成四大类,横坐标是紧急的事情和不紧急的事情,纵坐标是重要的事情和不重要的事情。
第一类,就是紧急且重要,一般是危机,限定时间内完成的重要任务。
第二类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一般是预防性的,培育产能的活动,或者明确未来的机会和计划。
第三类是不重要但紧急,比如接待访客,接听电话,处理信件报告等等,
第四类是不重要也不紧急,比如娱乐活动,或者一些琐碎的工作,比如收拾整理文件这种。
对于紧急重要的事情,这个大家的反应都是一致的肯定会先做,而且集中精力处理。但是有时候我们把过多的精力都放在了这个上面,结果每天都在收拾残局擦屁股,发现问题越来越多。
更有甚者把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了第三类或者第四类事件上,这是一种完全不负责任的表现,天天都跟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跑,然后把自己忙成狗,最后发现所有的事情全都进展缓慢。最应该花时间的其实是第二类事情,也就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比如建立人际关系,确定方向目标,防患于未然等等,但这些东西看起来好像都没啥用,也没有迫在眉睫,所以绝大多数人都会完美避开。高效能人士的脑子里装的其实更多都是机会,而并非是问题,他们不会在问题上浪费时间,而是在为未来布局,这让老齐想起了一篇文言文,叫做扁鹊见蔡桓公,他告诉蔡桓公,我是我们家医术最差的一个,所以名声最大,真正医术高超的,基本上你还没得病呢,他就知道了。后来我们讲孙子兵法也提到,真正善用兵者,先算而后战,从来不耍什么阴谋诡计,因为没必要。基本从不打没准备的仗,每战必胜,而且都是压倒性优势,甚至不战而胜,最后反而没有留下什么骄人的战绩。这些真正的名将,最后反而默默无闻。投资也是如此,真正的高手都是提前布局,在别人都不看好的时候就买进去了,他们也然后就一直持有,也不怎么倒腾。你看着他好像无事可做,每天都很清闲,但其实不断的在赚钱。那些天天盯着盘的,就属于做了第三类和第四类的工作,属于是瞎忙乎。
所以你经常做哪类事情,最后的结果也完全不同,经常做第二类事情的人,最后就是很有远见,自律,平衡,谋定而后动,很少发生危机,你觉得他好像运气一直都很好。其实这个跟运气没关系,完全是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同。你要是从今天开始改变,专注于第二类事情的解决,其实你也可以。产生好的运气。
有人说了,我就是事情太多,忙都忙不过来,那么怎么办呢?你要勇于说不,任何人都会有一堆琐事牵绊,但是高效能人士懂的要事第一。会主动去拒绝一些第三类或者第四类的事物,比如你现在要做明年的工作计划,突然有客人拜访,又没什么正事,你就应该果断拒绝。这种无厘头的拜访,特别的耗费时间,老齐原来在互联网公司任职的时候,有很多这种拜访,弄得我几乎上班就干不了什么正事,后来我直接拒绝这种无效的拜访,没有预约概不接待,而预约的标准,就是看你有没有正事,如果没正事,我也是不接待的,有人说我飘了,但其实这让我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直到现在我也秉持着这个习惯,无数多的合作伙伴都要约我吃饭,我大多数都会礼貌的拒绝掉。因为实在是没有时间。
作者在做培训的时候,经常会问大家,你无法作到要事第一,问题出在哪里?1无法辨别事情重要与否,2无力或者不愿意有条不紊,3缺乏坚持以上原则的自制力,从大家的反馈来看,大家很清楚那些事情重要,也有改变的意愿,绝大多数人,都是缺乏自制力。特别是那些以金钱,朋友,和享乐为中心的人,他们很容易受到第一或者第三类事物的羁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则更容易被情绪冲动所误导。沉溺于博得别人好感的第三类活动。甚至是逃避现实的第四类事件,比如打游戏就是第四类事件。所以,第三类和第四类事件,其实极具诱惑性,很容易把你的计划打乱。比如一堆朋友约你吃饭,你本来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处理,结果因为抹不开面子,也只好赴约。
现在时间管理的最新理论认为,应该以第二类事物为生活中心,有效的管理生活,他其中有6大标准,1和谐一致,个人理想与使命以及你的工作计划之间应该是统一的,不能说我要立志当个优秀企业家,但是你的重点都是照顾家庭。
2平衡功能,管理方法应该有助于生活的平衡发展,某一方面特别擅长,但是也不能在其他地方有缺失,比如有人做企业特别成功,但却忽略了孩子成长,教出了一个败家子,那他这一辈子也注定是失败的。另外四个标准又是什么,自我管理还有四个步骤,我们又该怎么安排,咱们明天接着讲。
【7】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昨天说到了有效管理生活的六大标准,1是和谐一致,2是平衡功能,3是围绕中心,作者建议,以周为单位,做出你的计划。然后把你每天的目标都列出来。并做出要事排序。
4是以人为本,说白了管理就是管人。不在管事,重视人际关系的得失,这就要求我们有时候可能要以退为进,5灵活变通,管理方法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6是便于携带,
下面看自我管理的四个步骤,1确认角色,你先把自己的所有角色都写下来,比如你是一个父亲,也是一个公司的老板 ,2是选择目标,思考一下,下周计划中,最重要的是那两件事,也把他写下来,这些目标要跟你的使命宣言相对应,或者你上面写下来的角色确立目标。3是安排进度,也就是量化你这些目标的实施方案,比如你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增强体质,那么你可以安排一周3-4天,锻炼一小时,如果你给自己的目标是读书学习,那么务必找出,每天2小时的时间。或者你也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总的阅读时间,比如一周读书10个小时,周末可能多一点,平常少一点,这个都要具有可操作性。第4点就是每日调整,根据原来的计划,以及当时发生的特殊情况,进行每日调整,比如你计划今天读书2小时,但今天就是出差,特别忙,实在来不及了,那就等不忙的时候补上。比如大家看到的是,老齐每天都更新早上的文章,中午的读书,晚上的教学课程,好像每天作息都是固定的,但其实并非如此,比如出差,我可能在机场的时候,就要先把早上的文章写了,平常没事的时候,要多录出一些书来备用,晚上的课程,有的时候也跌插空做出来。否则你出去一讲课,就很容易耽误了。所以,老齐这些年来基本上都是按照这本书在做的,设定计划,制定步骤,然后随时调整。
老齐也再次强调一下,这个东西,你听明白了完全没有用,你得能做到才行,关键在于身体力行,而且得长期坚持,你才能发现自己的改变。当你一直在这么做之后,会觉得做了很多的事情,但自己也并不是特别的忙,反而越干越轻松了,甚至有时间去加点别的事情了,这都是自我管理,时间管理的效果。
最新的一代时间管理方法,强调了人的因素,也就是以执行者的角色定位为核心,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去做怎样的时间管理,而不再是刻板的模式。成功不一定是千篇一律,他一定有最适合你自己的方式。比如我就适合早起,所以我喜欢早上干活,有些人不擅长早起,他就喜欢熬夜,我喜欢每天看书,有些人就喜欢周末集中学习,这都问题不大。
授权是高效能的秘诀,但很可惜很多人都吝啬授权,总觉得不如自己干更省事,比如老齐就有这个毛病,我觉得有教别人的功夫,自己早就干完了,但后来思想正在转变,因为自己一直事必躬亲,会让你陷入到更多的琐事当中,如果放手让别人去干,一开始可能会比较麻烦,但是习惯了之后,这块你就不用再考虑了,所以一开始麻烦一点,但后面就会带来便利。所以学会占用别人的时间,会为我们节省不少时间。
授权又分为两类,1是指令性授权,也就是命令别人去做这个,做完告诉我。大部分生产者都是使用这种授权方式。还有一种叫做责任型授权,也就是我只提出想要的结果,具体要怎么干,你自己想办法。比如我们在投资业务中,我要求跟踪重要的指数数据,每周提供给我数据汇总,并且分析给出结论,至于你怎么做数据,什么时候做数据,那是你的事。高级一点的领导,都会使用责任型授权,但这其中要有5个方面的考量。1是预期成果,双方都要明确,既然明确结果,就不要给对方太多限制。2是指导方针,确认适用的评估标准,避免又沦为了指令性授权。你让别人做,然后别人做的你又不满意,那么最后他就会很沮丧,说你告诉我怎么做,我照做就是了。
3是可用资源,告知对方可以动用的人力物力技术等手段,4是责任归属,制定标准,通过什么来衡量最终的成果。5明确奖惩,胡萝卜加大棒。
作者拿自己举例,他给儿子布置任务,收拾庭院,目标明确,就按照邻居家的院子收拾。但后来进展不顺利,儿子经常跑出去玩,根本就没有收拾。但他不想发怒,那样就会变成指令性授权,他等到儿子回来,要求跟他一起去看看庭院的工作成果,结果儿子很羞愧,他主要是不知道怎么干,该从哪做起,于是作者就带着他一起收拾起了院子,有过这一次经历后,儿子主动负担起收拾庭院的责任,当然为了这个劳动,他也能得到不少的零花钱。谁要在庭院里乱丢纸屑,他比谁都要激动。
这其实就是责任型授权的整个逻辑,明确方向,定期检查,必要指导,给予奖励。让他自觉自愿的工作,要比强迫他工作重要的多。成功授权就是有效管理最好的体现,别人能够分担你琐碎的工作,那么我们就可以成长的更加高效。作者建议,我们现在就列出重要但不紧急的第二类事情的清单,并且写出来你要怎么去实施。做出合理的规划,并且看看哪些工作是可以交给其他人去做的。下周你有什么计划,要制定怎样的日程。
每个人都有紧急事件成瘾症,因为紧急的事情,往往比较简单和容易,而且最容易见到效果,所以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去先做紧急的事情。哪怕是小事也会着急去做。但其实这些做法,会让我们变得十分低效。另外,拒绝别人总是很困难,难于说出口,所以最后我们在迫不得已当中,做了很多没什么用的事情,当重要的事情开始变得紧急的时候,我们又很难把他做好。如此循环往复,我们也就越来越失败。老齐可以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做稀缺,我们之前也讲过,这本书就有一个观点,打破稀缺循环,你就要在余闲的时候去做更多的筹划。跟这本书的观点基本一致。否则当你忙成狗的时候,你就肯定赚不到钱了。
下面我们看人际关系的本质,所谓情感就跟储蓄一样,他也是有账户的,储存的是增进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信赖,也就是他人与你相处的一份安全感,没有信任谈不上友谊,没有诚实也谈不上信任,个人独立不代表真正的成功,圆满的人生,还必须追求公共领域的成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实现。
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最要紧的其实并不是语言或者是行为,而是本性,言不由衷和虚伪造作,都会很快被识破,我们要让双方变得相互信赖,就要不断的往这个情感账户里存钱才行。而情感账户的存款,就是礼貌,诚实,仁慈和信用。反之,粗鲁,轻蔑,威逼与失信会减少情感账户的余额,最后甚至透支,人际关系拉响警报。
越是持久的关系,也就越需要不断储蓄,比如多年不见得老同学,可以相聊甚欢,但是平常经常见的那些人就必须做好经营,时刻投资。否则就会引发麻烦。老齐认识很多成功人士,在生意场上关系都很好,但就是家里搞不定。比如一个哥们,在外面是威风八面的著名投资人,但在家里跟他儿子的关系很糟糕,他搞不懂,自己强大的基因,为什么会生出这么一个败家的逆子。包括老齐自己,我经常跟我爱人说,你可能是最不拿我当回事的人。在家里生的气,远比在为外面的要多,觉得最难相处的反而是身边最亲近的人,这可能是很多人的通病,这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的情感账户储蓄不够,所造成的结果,我们对待外面人的态度,其实也远比对家里人更好。
大家在人际关系中,应该放弃那种速战速决的想法,通过一个行为,就能彻底扭转关系,这是不现实的。必须要保持耐心,进行持续的投资。这里面作者提出了7种情感投资方式。第一种就是理解他人,人如其面,各有所好,我们不能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别人,应该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比如孩子总是愿意为一些小事过来烦你,他的想法也跟你天差地别,如果你没有耐心,张口就骂,那么就会对他的情感造成伤害。这就是在透支情感账户。相反你如果多投其所好,并且在快乐中进行引导。那么最后就会结出不一样的果实。一定要时刻记住那个人际关系的黄金定律,想要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那么其他6种情感投资方式又是什么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8】双赢思维才是富人思维
今天那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昨天我们说到了7种情感投资方式,昨天说了第一种叫做理解他人,第二种叫做注意小节,作者说最能损耗情感账户的,就是那些小事情,作者分享了一个自己的故事,他有两个孩子,陪着他们去看了比赛,喝了果汁,他们都玩的很开心,回家的时候,他不经意的把外套脱下来,盖在了已经睡着的小儿子身上,然后事情就不对了,大儿子开始变得忧伤。这让作者意识到,他不经意的举动,让大儿子误认为,自己的爱发生了偏向。这个小举动,足以抹杀掉他一整天的付出。
第三是信守承诺,不守信的人代价是惨痛的,往往超过其他任何的损失。一次失信,可能会让他彻底信誉扫地,甚至完全不再有弥补的机会。注意这里的守信,也需要一些小事上做积累,比如约好的时间,你迟到了,这其实也是不守信的表现,反正在投资圈,是比较看重守时这个事的。如果你总是迟到,那么印象分就会大打折扣。
第四明确期望,不要发生误会,如果大家的理解不同,而最终发生误解,那么可能都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都是对方不对,这其实就非常有害了。所以有些预期,还是要摆在明面上。
第五,正直诚信。最好不要在背后说别人坏话,如果你对别人保持尊重,那么别人通常也会对你尊重。
第六是勇于道歉,当我们从情感账户上提款时,提款的密码就是道歉,这是维护情感最后的底线。一旦意识到是自己的问题,应该马上道歉。尽管这看起来很难。
第七,无条件的爱,就是要不计回报。当你没有私心杂念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来的真心,别人也能够体会的到。·
下面我们看一对一的人际关系,该怎么维护,一个人在外面很了不起,却往往在家里很难融洽,相比建立群体服务,建立私人关系其实更难。很多事业都做的很大,但是管理层之间明争暗斗也是时有发生。
作者说,我们要改善个体关系,首先要树立一个态度,问题不是坏事,问题反而是促进和谐的契机,比如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能把孩子身上的问题,看做联络感情的机会,而不是负担,那么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将大大改善。我们应该高兴,瞧!我又有机会去帮助孩子了,而不是,天呐,你是不是又欠揍了。在商业环境中尤为如此,当你为顾客解决问题的时候,其实你就会赢得更多的生意。所以不要怕大家问题多。解决他,你就赢得了信赖。
这本书的第四个习惯,就是双赢思维,这是人际领导的原则。要总觉得我可以占别人的便宜,或者觉得别人占了我的便宜,一定要想想,什么样的解决方案,会让双方都好。一般人的思维总是框定在非此即彼,非强即弱,非胜即败这些固有模式中,这就让你很容易跟别人陷入竞争关系,甚至是你死我活,那在一个你死我活的逻辑中,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关系。所以这绝对是错误的。
作者举了个例子,他去一家公司咨询,这个公司老板抱怨,说自己的员工都很自私,抗拒合作,还互相使绊,作者则提问,你们在奖励什么?老板说,我们奖励合作,带团队优秀的经理可以获得百慕大群岛之旅的奖励。作者一下就明白了,这个老板表面上在奖励团队协作,但其实只是在奖励团队经理,那么大家就全都变成了竞争关系,不但团队之间你死我活,甚至团队内部,也会为了经理的位置不断竞争。最后就是一出宫斗剧。这也让老齐很有感触,当年我们在电视台也这样,说的是同事,但发稿量是固定的,所以有人多发就多赚钱,而少发的就没钱赚,所以大家最后都勾心斗角,像老齐这样发稿量一直名列前茅的,就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这并不是人有多坏,而是由整个的模式决定的。一旦内部陷入竞争,那么这将不再是一个好的组织。
有一句话叫做,你奖励什么就会得到什么,这个奖励并不是表面上的字面意思,而是要深层次的去思考,好像你在奖励合作,其实你在奖励竞争,甚至有的单位还鼓励相互揭发,那么就更是会产生勾心斗角的情况。
人际交往的模式有6种,第一种就是利人利己也就是我们说的双赢,双赢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人际交往的哲学,第二种是两败俱伤,双输,肯定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但却是最经常发生的悲剧。比如两个人打架,打赢了住监狱,打输了住医院。第三种是损人利己,这是不少人的价值观,老想占别人便宜,但是小事上你占便宜了,大事上就会吃大亏。这就相当于人品败尽。
第四种叫做舍己为人,属于雷锋模式,在谈判中常常退让,如果当领导就是不断纵容,看起来像个老好人,但实际上却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往往不断积累之后,最后会以一种更加丑陋的方式爆发。
第五种模式叫做独善其身,只管自己赢,别人怎么样全都不管。第六种是好聚好散,压根我就跟你不接触。这几种模式,很多人都觉得双赢最好,但是双赢并不总是能做到,就比如你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往往先要顾忌一方的利益。比如出租车司机,接到一个急诊患者,他可能要连闯几个红灯,救人要紧,这时候他其实把自己的利益,以及其他车辆的利益都抛在了脑后。但你很难说他是错误的,甚至我们还鼓励这样的见义勇为。
还比如在面对美国的挑衅,我们也坚决的给予回应,这显然是冲着一个双输的结局去了,但是为了最后的双赢,我们也只能牺牲短期利益。或者在生意当中,双发多次谈判未果,那就好聚好散。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没有什么生意是必须要做的。比如李嘉诚当年投资欧洲的电信,临门一脚了,最终也还是选择了放弃。所以双赢是最好的结果,也是我们应该努力去追求的最终结果,但在这个结果出现之前的过程当中,可能会短暂出现一些其他结果。
我们重点来看双赢的思维,双赢原则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包括五个独立方面,双赢品德是基础,接着要建立双赢关系,由此衍生出双赢协议,需要双赢体系进行培育,通过双赢过程完成。
双赢品德有三个特征,诚信,成熟和知足,也就是说,一开始我们不要总想着坑别人。尽量想想为对方带来多少好处。做生意其实就是帮别人解决问题,顺便赚点钱,你要总想着解决问题,这才是双赢之道。而且你也不能收费太贵。得留点利益给别人,自己还要足够坚强,表现足够温和,需要找到那个平衡点,如果不坚强就被别人带跑了,如果不温和,盛气凌人之下,就很难善解人意。所以唯有既善解人意又敢作敢为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双赢。
双赢从来都不是容易实现的,需要解决很多的问题,甚至你还得去纠正对方的价值观,因为人的本性永远都是损人利己。所以别轻易放弃。要真正开动智慧才能够做到。双赢的基础,其实还是双赢关系,也就是你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如果你的人际账户里储蓄充足,那么你说什么都对,但如果你的账户里总是欠费,这可能就会更加困难,甚至有时候,别人并非是反对你的观点,而是为了反对你这个人,那么这样的话,双赢也就不存在了。
下一个是双赢协议,用协议来说明双赢的定义和方向,一般这种协议都是平等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不存在从属关系。这个协议要让对方明确你的期望,指导方针,可用资源,考核以及奖惩制度。
这里面作者特别强调了目标,一定要把这个列明白,比如他去给别人做培训,一般都会说清楚,你们想要得到什么?给我列个清单。只有目标明确了,才存在着双赢的基础,如果双方把需求弄差了,那么是不可能双赢的,还很可能感受到了欺骗。比如老齐出去上课,有一次就出现了这个问题,对方希望我讲财富知识,最后我讲的是财富理念,但现场的听众更想听的是实现方法。所以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案例。我们都感觉是受害者。其实就是目标不够明确,以后再出去讲课,我会要对方提供明确的问题。
有四种方式可以作为双赢考核的绩效,分别是金钱,精神,机会以及责任,金钱就不说了,精神就是奖励和批评,机会是参与培训的可能,责任一般与职位变动有关。比如他的女儿就跟他有双赢协议,女儿可以使用作者的汽车,负责定期做车辆清洁,必要时充当司机,而作者则提供燃料,负担一切费用。这个协议让大家都获得了解放,各自需求也都被满足。明天我们再来看看,双赢体系,到底意味着什么?咱们明天见
【9】知己知彼,先争取了解对方,再争取了解自己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昨天我们说到了双赢协议,今天来看看,双赢体系,如果你提倡双赢,但却奖励了输赢模式,那么你注定会失败。我们都接触过这种场面,公司鼓励优秀员工,业绩出色,销售额最多,于是就给更多的奖金,这一小部分人成为了赢家,而绝大多数人沦为了背景,老板本来想用这种奖金的诱惑,刺激大家努力工作,但是最终结果却事与愿违,造成了公司红眼病。第二年大家相互拆台,为了自己上去,很多时候,就要破坏别人的业绩。
而作者给的方案是,你把它倒过来,让一大部分人成为受到表彰的赢家,只有少部分人没有,这样大家怕沦为那最后的20%,于是就只能通力合作。所以结论是,培育双赢的体系,必须要让多数人得利。
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店的业绩很差,员工很不主动,作者去调查后发现,店长跟店员形成了竞争关系,大家赚钱的方式都是销售提点,于是店长就把好活留给自己,然后把受累不讨好的活,分给其他人,所以大家没有积极性,于是作者调整薪资体系,店长不再直接产生收入,只有店员赚到钱,店长才能分的一部分比例。所以这样店长和店员的目标也就匹配了起来。所以作者经常说,问题都源于体系,而并非个人,再好的人,置身于一个糟糕的体系,也不会有好的结果。你要想让他开花,就得先浇水。
下面我们看双赢过程,习惯于输赢的方法,你就不可能带来双赢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先要转变思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利益,而并不是立场,要创造出能够让双方都获利的方法,又不违背双方认同的原则。比如我们做投资的时候,一直都说跟股市双赢,跟上市公司双赢,说的就是要像成长要收益,也就是等待市场的盘子做大,我们自然也就水涨船高。相反输赢思维想的是,我必须得把其他的投资者踩在脚下,从他们的兜里掏出钱来。谁也不比谁傻多少,这种方式其实是很困难的。
所以老齐理解的双赢思维,就是必须通过双方的努力创造增量,无论是商务合作,还是人际交往,皆是如此。大家得形成1+1>2的效果。比如我们雇人的原则就是,一定是我找到了更好的生意,实在忙不开了,才会找人帮我干活。所以最后我们的业务增长很快,但其实人手增长却十分有限。
学完这些,我们可以试着行动了,想一想你该怎么跟其他人产生共赢关系,列出对自己有利的后果,也列出对别人有利的后果,然后看看这些后果,能否被对方感知。在思考怎么去跟对方沟通。最近有没有烦恼,焦虑,看看能不能用双赢思维,在非此即彼之外,创造一种更好的结局?你希望别人在获得利益的前提下,怎么帮助你?
在美国律师是一个高薪行业,但是他们并不快乐,因为他们总是在用输赢思维在考虑问题,但后来,很多律师开始改变,选择了双赢的态度,最好的律师并不是在法庭上帮你赢下官司的人,而是能够在法庭之外,帮你达成和解,甚至跟对手形成双赢的人。
下面我们看高效能习惯5,知己知彼,先争取了解对方,再争取了解自己,这是人际关系沟通的关键。作者举了个例子,一个人A把他的近视眼镜,交给B,说我带着他看世界更加清晰了,但B则说,我带上你的眼镜反而觉得晕,啥也看不清楚了。于是A就很生气,真是好心没好报。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却阐述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就是你觉得很好,且对你很有用的东西,对别人不一定也有效。小白兔拿胡萝卜钓鱼,鱼一定会感觉很气愤。
我们经常在人际沟通的时候,不分青红皂白就妄下断言,有时候跟别人交流几句,就火冒三丈,但其实可能两个人完全不在一个交流频段上。甚至汉语博大精深,还会经常发生误解,比如有人说,我看不起郭德纲,我们的第一反应是,郭德纲哪得罪你了,他有什么做的不对,但仔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说的是,郭德纲商演的票价太过,他实在支付不起的意思。
很多人都来问老齐,想学习说话技巧,但是很少有人想学习倾听技巧,其实听懂别人说话,是人际交往中的重中之重,甚至比你说话更加重要。倾听的作用,是了解对方的真实诉求,因为人性总是喜欢让别人了解自己,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了解对方,这就是以自己为中心,这种人非常爱说话,不断地用自己的思维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别人的生活。
比如有父亲很苦恼,说我不了解儿子,我儿子现在根本不愿意听我说话。作者则给他梳理了一下逻辑,发现了问题所在,作者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那么就要倾听他的说话,而不是你自己说话,这一句话一下就让这个父亲顿悟了。他根本不知道儿子在想什么,是因为他也根本不想听儿子说什么,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揣摩世界。
我们聆听的时候有这么几个层次,1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2是装模作样,假装应和,3是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4是聚精会神,努力听懂每一个字,第5个层次,也是聆听的最高层次,叫做移情聆听。主动型聆听和有回应型聆听是一种技巧,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就算行为没有显露出来,动机已经不言而喻。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我们也叫作换位思考,移情不是同情,后者是一种认同和判断形势,更适合用来表达感情和做出回应,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的理解对方。
有专家统计,人际沟通,仅有10%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30%取决于语调和声音,剩下60%则靠的是肢体语言,所以移情聆听的过程,不仅要耳朵到,还要眼到和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医生看病的过程中,通常会先诊断,后开药方,我们其实也应该如此。而且这个诊断最好是全方位的不要遗漏任何有用的信息,比如有的医生只听电话,就下了诊断,结果没注意,其实病人只是个婴儿,这其实是很危险的一个事情。
我们在沟通中,会有四种错误的倾向,1是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接受或者不接受,2追根究底,依照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3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4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和动机衡量别人的动机。当沟通的双方,在年龄,背景,价值观,经历全面出现差别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举个例子,比如孩子说上学真是无聊透顶,父亲会追问怎么回事,这就是探求隐私了,然后孩子会说,这些东西都没用,当爹的于是就开始好为人师了,说我当年也像你一样的想法,但是后来发现,这些东西还挺有用的。
但其实父子二人可能完全说差了,儿子所说的上学无聊,可能是因为他在学校遇到了不开心的事,而父亲的好为人师,在儿子眼里,只是说教而已,没啥意义,不值一提。正确的沟通方式是父亲应该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都阐述一些事实,提出一些疑问。比如你觉得读书无用?那你觉得什么有用,你觉得谁的选择是正确的,比如儿子可能觉得某个修车工很厉害,父亲可以接着追问,你觉得他现在收入不错,可是几年后呢?他会不会后悔,这就是启发儿子的思考。在持续追问下,儿子可能会说出自己真实的烦恼,比如阅读能力测试,他没有过关。那么此时父亲还要提出建设性意见,比如去参加个补习班,然后打消儿子的顾虑,比如课余时间减少等等。总之,无论跟谁对话,都是一场销售,探查客户的真实需求,然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十分重要。因为有时候大家都习惯于,有话不直说,而是遮遮掩掩,那么我们就很可能会错了意。那么对于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甚至是最后的双赢,都是非常不利的,老齐提醒一下,双方越是差距巨大,价值观,方法论完全不在一个频段上的情况下,就越是要换位思考,反复沟通。反而频段一致的情况下,到相对简单的多。
说完了聆听的技巧,明天我们再来看看该如何表达,以及一对一沟通之下,作者有什么样的行动建议。明天见。
【10】三段式说话技巧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们经常说知音难求,所谓知音就是懂我!特别是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更是需要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听众,如果你能适时地扮演这种角色,那么对方就会对你毫无保留。所以很多人都有误解,总觉得能言会道的人会受人欢迎,但其实一个喜欢聆听的人,更容易受到欢迎。举个简单的例子,郭德纲把同行都得罪了,但是谦大爷在圈里圈外的人缘就很好,所以我们要尽量在生活中当好捧哏,翻好别人的包袱。
当然,表达也是有技巧的,我们要时刻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推销员,推销东西的时候,不要苛求顾客,而要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一定是我的话没说到位。表达的技巧其实是有公式可循的,先要说一些对方想听的话,然后再说对方能接受的话,最后才是你想说的话。记住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出错。所谓想听,一般就是要肯定对方,所以不管对方有多么的招人烦,一定先肯定他。然后就是改进方案,对方一般能够接受,最后才是否定,比如跟孩子说,你厌烦上学我能够理解,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阶段,我小时候也一样,你想学修车,我也十分支持,有个一技之长不是坏事,但是,修车也需要有基础文化的,要想把这个行业干好,也必须再忍耐几年,先把基础文化学好。所以我认为,过几年你再去学修车,可能会更加得心应手。如果你正苦恼于不会说话的焦虑,那么不妨从老齐这个说话的三段式入手。当然态度也很重要,坦诚,平等,不要盛气凌人。在达不成协议的时候,一定要在心中多想想那个词,需求,说明你的需求还没有挖到位。
作者给出的行动建议,1找到一个你认为感情已经破裂的关系,然后尝试通过沟通,去了解对方真实意图,2与最亲近的人,分享移情的概念,告诉他,你以后准备怎么改变谈话的方式。3如果谈话的时候,你可以捂住耳朵几分钟,从而观察别人的手势和表情,关注那些非语言的感情因素,4注意自己那些好为人师自以为是的说话方式,找个人监督,如果发现,赶紧道歉,5多从几个角度理解对方。老齐再加一个第6点,马上找几个人,练习你的三段式表达技巧,这东西听明白了没用,需要反复的练习,形成肌肉习惯。
当然只有情感交流的时候,才会使用这些说话技巧,而功能性谈话就不必这么麻烦了,比如你问洗手间在哪,就不用顾忌别人的感受。误解是会让双反陷入不安的,比如一个口吃的警察去审问一个同样口吃的嫌疑人,双方都感觉对方在嘲笑自己。这时候就必须好好解释清楚。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这个的基本心态是,如果有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定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理解。
所谓统合综效就是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我们说的1+1>2得效果,自然界其实就有很多这种神奇的现象,你把两颗植物种的很近之后,他们就会缠绕在在一起,土壤的质量也就提高了,两颗植物比分开的时候,更加可以茁壮成长。
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也经常有这种时刻,比如危机来临,所有人众志成城,爆发出了强有力的能量,一个团队在一起协作,各有所长,综合在一起,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创造了更好的绩效。特别是在开会当中,我们经常开一些无效的会议,漫长且无目的,然后开完了也不知道都讨论了什么,最后根本没有落实,而作者提出了一个思路,在开会前,先把成员的意见汇编成册,让这些参与讨论的人先行阅读。了解这些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他们在会上只需要聆听,不需要做任何的陈述,关注点就不再是为自己辩护,而是转向了实现创造和统合综效。
也就是说,讨论的目的,是要产生增量,而不能在存量内容中,反复辩护,这将变得十分低效。大家务必要敞开心扉,接受别人的意见,然后同时在别人的意见上,去寻找新的方案和思路。
作者说,低层次沟通,源自于低信任度,大家相互提防,步步为营,为情况恶化做提前打算。结果只能产生输赢的结果。中间层次的沟通,是彼此尊重的交流方式,唯有成熟的人才能办的到,但是为了避免冲突,双方都会保持礼貌。但却不一定会为对方着想。即使掌握了对方的意向,也不能了解背后真正的原因。所以这也不是一个高效的方式。
真正的高效沟通,源自于高度信任,带来的更好的解决方案。举个例子,一个家庭,丈夫和儿子想要趁着假期出去度假,而妻子则想趁着假期去照顾年迈的母亲,从而尽孝,那么双方怎么沟通,如果是上升到丈夫儿子重要,还是母亲重要,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输赢方案,非此即彼,无论谁妥协,都一定很不舒服,甚至会伤害夫妻双方的感情,但是这个事总要解决,好在他们的情感账户还有很多余额,可以尝试在完全信任之下找到一个多赢的方案,比如可以到妻子母亲居住地的附近去度假,又或者在非假期,妻子去照顾母亲,而丈夫和孩子多承担一些家务,这样可以让妻子腾出一个完整的假期。在合理商量之下,很容易找到第三条解决之路。
所以统合综效的关键,就是要走出非此即彼的误区,实现模式转换,找到一个利益的兼顾平衡点。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如果对方不安全,或者总觉得你会坑他,那么这种协商就会变得很困难。你得先去消除对方的不安全感才行。
缺乏安全感的人认为,所有的人和事,都应该按照他们的模式进行,他们总想利用克隆技术,以自己的思想改造别人,他们不知道人际关系最可贵的地方就是能接触到不同的模式,相同不是同一,一致也不等于团结,统一和团结意味着互补而不是一模一样。所以差异化是有好处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当中,更有利于我们组成一个团队。就比如我们之前讲到过的,左右脑的差别,左脑主要负责管理,右脑是领导,左脑负责逻辑分析,右脑负责直觉,一个人完全做到左右脑平衡是很困难的,但是多个人之间相互协作互补,实现平衡就相对容易的多。这可以避免我们很多思维和行动上的盲区。
所以我们必须先从态度上去尊重差异,你得先从心态上调整,知道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正常的。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叫做英雄所见略同,其实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收益不大,你要多听分歧,才会有收获。
有一个教育家写了一篇寓言故事,叫做动物学校,鸭子游泳技术一流,飞行课成绩也很不错,只是跑步不行,于是他就放弃游泳课去练跑步,结果磨坏了脚掌,游泳课也变得平庸了。兔子跑步名列前茅,但游泳却一筹莫展,最后精神崩溃。而地鼠则抗议学校,没有把挖土打洞列为必修课,而集体抗议。所以每个生物,每个人都有所擅长,不可能让每个人都一样。大家应该通过沟通,来达到综合产出最高。比如老齐做投资可以,但是我做家务就很白痴,远不如我家阿姨做的好,修理家里的设备装置,也完全比不上我老爸,处理琐碎的事物,我也比不过媳妇,但是我们组合起来就很好,每件事都有擅长的人去做。我就负责创收,其他的事情,交给家里的其他人就行。
作者经历过很多谈判,双方剑拔弩张,聘请律师,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双方关系也越来越恶化,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但是超低的信任度,已经让双方陷入恶性循环,甚至最后别无选择。但是其实有时候,只需要找个双方都信任的调停人,来一次真正的交流,寻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双赢方案。也许只用几个小时,就能解决,在法庭上争论了几个月的问题。这其实就是一个统合综效的手段,而那个调停人就是整个工作的关键,因为他为双方提供了信任。所以当你跟别人正在剑拔弩张的时候,不妨从调停人的角度去想想,应该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案。这个调停人,必须是双方都认识,还得要特别信赖,他还必须得有双赢思维。比如作者就经常成为这样的调停人,他举了个例子说有一次银行和开发商打官司,他来当调停人,他先给双方讲了下双赢思维,和统合综效的观念,然后让银行先把顾虑写在黑板上,然后带着银行的意见,去跟开发商讨论,也把开发商的意见写下来。此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双方不再着急为自己辩护,也开始愿意听听别人的想法。慢慢发现,之间的沟通不畅,引起了很大的误会,然后在作者主持下,双方开始删减这些意见,几个小时后,初步协议就达成了。官司随后也撤回了起诉。明天我们再来看看行动建议,以及自我的提升和完善
【11】从统合综效到不断更新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昨天我们一直在讲统合综效,即使在逆境中也不要忘了这个原则,别太在意别人的无理行径,也尽量避开那些消极的力量,发现并利用别人的优势,提高自己的认知。有时候我们太在乎那一口气了,气不过就要跟别人斗个鱼死网破,最后奔着双输的结局去了。等你冷静下来之后,往往会相当后悔。一般成功的人,更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因为情绪失控,换来的不利结果。
作者给出了一些行动建议,第一,想一下你身边与你想法截然不同的人,思考这些不同是否能开启第三条路,刻意的让自己去锻炼这种思维,第二,列账清单,写下那些激怒你的人,如果你的内心充满足够的安全感,愿意重视他们的不同意见,那么他们的观点能成为你统合综效的来源吗?第三,在你继续团队合作的情境当中,迫切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你该怎么创造这些条件。第四,下次当你和别人发生争执和冲突的时候,试着站在对方角度,想想潜在的隐忧。用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防护来打消对方的顾虑。
作者举了一个现实中的例子,一个叫做谢尔盖的人和一个叫做拉里的人,他们从来都是意见相悖,甚至完全相反,拉里喜欢一个人独处,而谢尔盖则热衷参加聚会,但他们却能够成为朋友,几年之后他们还创立了一家伟大的公司,就叫做谷歌。这两个人就是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我们之前讲过的乔布斯传和巴菲特的滚雪球,其实都是一个道理,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也完全不一样,巴菲特的观点,经常被查理芒格否定。但这反而相互成就了他们。
作者总是强调,不要把你的情绪建立在另一个人的弱点之上,一定要与他的强项合作,试着弥补他的弱势,这句话对老齐的启发很大,我们总希望合作的对象很完美,但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要跟谁接触,一定要目的明确,我要用他什么,把他的优势想明白,至于弱点每个人都有,我们仔细想想,这些弱点该如何克服,或者这些弱点你能不能接受。比如一个员工,业务能力很强,但是就是不太接受考勤,这个弱点,我们觉得问题不大,最后对他只要求结果,以结果做绩效,考勤干脆就随意了。适当约束一下,对他的罚款,基本也都用于团队建设了。他也能够接受。相反另外的员工,也是业务能力很强,但是我们发现他有品德问题,会借着项目便利,收受合作方的好处,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后也就辞退了。
作者也举了一个商业中的例子,乐高公司有一次被黑客攻击,黑客并没有太多恶意,他们只是想要自己需要的几块积木,不想为不需要的积木付费。乐高后来很快抓到了黑客,但是他们并没有诉诸于法律,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接受了这种修改,甚至他们看到了粉丝们的一种定制化的全新需求,于是启动了一个更宏伟的计划,以便粉丝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产品。所以在生意中,也许顾客的需求永远都是对的。在我们有能力的情况下,应该尽量站在客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老齐也是一样,比如大家给我提的意见,希望我讲什么书,我都会进行评估,如果内容很好,就会选取。不过有一点我要声明,就是系统操作这个事,是知识星球做的,老齐也是用户,就好比淘宝的卖家,买家要求卖家,提供更便利的系统和操作体验,这个我是真的做不到,我顶多是向知识星球的领导进行反应。左右不了他们的开发进程。这点也是抱歉。
总之,统合综效是一种态度,一种思维方式,他要求我们不要非此即彼,非输既赢,时刻要有一根弦,可能会有更好的方案。不要总觉得这么活着太累,这其实就是一个习惯,当你习惯了这么解决问题之后,也就不会觉得累了。反而生活工作都会有巨大的提高。就比如说,老齐这样每天写文章读书,坚持10几年,你说累不累,别说一般人了,就是很多成功人士,他们也觉得不可思议。甚至一些职业作家,跟我的产出量也相去甚远,我几乎是每天1万字,但是当你习惯之后,他也就没那么困难了。现在我完全不觉得这是一个负担,他只是一个习惯,有几天生病了没干活,反而觉得不习惯。
下面我们来看看,自我提升和完善,也就是我们的习惯七,不断地更新,人生最值得的投资,就是磨炼自己,因为生活与服务人群都得靠自己,这是最珍贵的工具,工作本身并不能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具备良好的思维,学习,创造和适应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你自己才是那个最宝贵的资产,一旦你拥有了创造财富的能力,那么干什么都能赚钱。
我们的提升,需要从四个层面来更新,身体,精神,智力还有社会情感,身体层面大家都知道,就是要健康,充足的营养加定期锻炼,锻炼是属于第二类事物,属于重要不紧急,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忽略了,直到身体亮起红灯,才悔之晚矣,现在老齐每次出去聚会,一些40-50岁的人,开场话题一定是身体状况,晒体检报告已经成了固定套路。基本上都是三高,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体检报告上各种红箭头,他们总说自己太忙缺乏锻炼,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其实每天只需要30分钟,每周也只需要3-6个小时。如果你能坚持这个习惯,那么对于一周当中其余的160多个小时,都是有好处的。所以其实锻炼非常划算。关于运动和饮食健康的话题,咱们就不多说了,老齐专门讲过一本书叫做掌控,大家可以去看看。
第二就是精神层面,这个的本质在于对于价值体系的坚持,是生活中非常私人,又非常重要的领域,老齐的理解你必须得信仰点什么,比如老齐多次说过,我就信仰越努力越幸运,这不是说说而已,是要体现在行动上的,比如我觉得某段时间不顺利,我可能会加倍努力看书,加倍工作,从而尽快从不顺中走出来。之前我们也讲过王阳明,他就信良知,认为一切事情,应该向着自己的良知去寻找,其实你内心早就知道该怎么干。只是被各种借口掩盖了而已。还比如这本书的作者,就坚信习惯和人生是一一对应的,你要想获得什么样的人生,就要先养成什么样的习惯,这些都要做到知行合一才行,如果你只是说我信什么,但是实际行动,完全相反,那只能说明你是骗人的。
第三智力层面,所有成功者都会告诉大家一定要多读书,不管你什么学历,只要你几年不读书,基本就跟文盲差不多。太多的人在学校里是学霸,但是一旦脱离学校体系,头脑就开始退化,不再认真读书,久而久之智力全面退化,完全跟不上时代了,长期研究表明,大多数家庭电视机每周要开35-45个小时,也就是说每天要开6-8个小时,相当于跟一个人一天的工作时间,或者是上学的时间类似。所以电视里的内容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智力,那么你看什么就很重要,如果看的是讲座,纪录片还好,如果要看一些偶像剧,宫廷剧,甚至抗日神剧,那么可能会造成智商严重退化,然后每天就靠听半个小时的老齐说书,根本就扳不回来。从时间上他就不对等。
有人说我也看公众号,刷新闻这算是学习吗?真心不算,不但对你没有好处甚至还有害,这些东西都是快餐,往往以结论为导向,他不会深入浅出的给你讲逻辑,最后你拿到的全都是别人嚼过的馍,你说恶不恶心。而只有读书才能如抽丝剥茧,一层一层的把知识和智慧传递给你。而且一本好书,一定是要经过时间和口碑去沉淀的,几十年来大家一直都去追捧的东西,才是经典,才是智慧。作者的建议是,你先从每个月读一本书练起,然后是每两周读一本书,最后习惯阅读了,就每周读一本书。但是跟着老齐读书的朋友,咱们其实已经达到了终极水准,那就是每周一本书。
作者还建议大家去写作,写作是一个有效沉淀知识的途径,老齐也经常说,你把每天学到的写一遍,哪怕只写140个字,那也是本质上的不同,当然如果能够讲给别人听就更好了,学习的最终极能力就是传授给别人,一旦你能给别人讲了,说明这个东西,你就真的学到位了。接下来就可以去实践应用了。
第四,社会情感层面,它围绕着习惯四五六展开,也就是双赢思维,知己知彼,和统合综效,先要有寻求双赢的意图,然后了解彼此需求,最后创造更好的可能。当我们习惯这一套流程之后,其实就可以无往而不利,你将很少得罪人,反而能够结交很多的朋友。拥有更多的社会力量。你的资源也就越来越丰富。明天我们再来看,到底该如何全面的提升自己,让7个高效能习惯,不断地进行循环。
【12】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
今天那我们继续讲这本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昨天我们讲到了第七个习惯,不断的更新自我,其实改变自己要比改变别人容易的多,如果你想改变别人,那么首先对方也得希望改变才可以,如果对方抗拒,那么你几乎没有办法改变对方。家长通常都在为如何培养和改变孩子而苦恼,作者到是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学校,在录入成绩的时候,把一个优等生和一个差生的智商测试成绩,给录反了,5个多月后,他们发现了这个错误的时候大吃了一惊,优等生因为智商测试成绩不佳,而开始怀疑人生,成绩明显下降,别人也经常借这个成绩嘲笑他。而差生的成绩反而到明显提高,他经常被别人当做最聪明的人来对待。所以热情,乐观,兴奋,这些态度,反而让他找到了自信。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孩子最后很可能会向着家长所描述的方向发展,如果家长总是说孩子笨,那他可能就会越来越笨,如果你总是鼓励孩子聪明,夸他爱学习,爱看书,那么他就会备受鼓舞。所以其实很多家长的教育方法,完全出现了错误和偏差,甚至南辕北辙。不少很有潜质的孩子,在家长的责骂式教育中,完全迷失了方向。所以你要想改变别人,就得用他最能够接受的方式,然后引导他去做一些变化。比如孩子就爱打球疯玩,那你就给他报一个职业队训练营,在高强度训练之下,很可能他就没兴趣了。而不要去刻意阻拦,你越是阻拦,他就越是反弹。反过来说,孩子如果不爱看书,你可以用他最喜欢的东西作为诱饵,比如看完一本书,讲给家长听,然后就可以获得500块钱零花钱的奖励。那你想想,他如果想买一个游戏机,可能会短期内连看10几本书。当你为他冷启动之后,他的视野和格局提升了,在同学面前有了炫耀资本的时候,他就会打心眼里逐渐爱上读书的。老齐举个自己的例子,我原来也不爱看书,甚至都到大学了,也没看过多少书,之前也都是以看小说为主。直到工作了,遇到困境才开始努力学习,想要改变,一开始就是单纯的目的,但后来去了电视台,发现在财经这个领域,自己完全可以碾压众生了,从领导到同事,遇到专业的选题全都得找我帮忙,这时候优越感油然而生,于是才打心眼里爱上了读书。所以这时候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真正的爱好,一定是始于这种优越感。酷爱玩游戏的人一定是他游戏玩的比较好,酷爱打球的人,一定是球技高超,没听说谁天天被虐,还乐此不疲的。所以你要想改变别人,那么就先想方设法,为他创造一个优越感出来。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其实密不可分,你越是强化习惯一的积极主动,就越是能够在生活中实现自我领导和管理,这就是习惯二和习惯三,越是高效的管理自己的生活,就越是能够抓到更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从而实现习惯七的不断更新循环。对外关系来说,越是理解别人,也就是习惯五,也就越能够找到双赢和统合综效的办法,也就是习惯四和习惯六,然后在人际关系中形成更新循环,也是习惯七,所以这是对内和对外形成两条线,达成两个更新循环。让我们越来越高效,越来越成功。螺旋式上升。
作者也强调了良知的作用,他说良知是一种天赋,帮我们判断自己是否背离了正确的原则,就如同我们在王阳明里面讲过的,你的内心其实十分清楚该怎么做,只是你被那些借口遮蔽了良知。如果真的要保持花园整洁,就不能让杂草有立足之地,所以平常应该尽可能的远离负能量。把习惯的修炼,当成一种修行才行。稍有杂念可能就会前功尽弃,说起来简单,听懂也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却着实困难。老齐也在修炼当中,不过其实只需要做到几点,就已经是受益匪浅。就好比一本乾坤大挪移秘籍,我不需要像张无忌那样练到第七个层次,那太需要天赋和机缘巧合,我哪怕就跟杨逍一样,练到第二个层次,在江湖上也已经鲜有对手。
作者也一样,他天天在外面讲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但是回到家也对妻子发火,不过当他休息好之后,看着自己的使命宣言和个人目标,突然良知提醒了他,他的做法并不正确,于是马上向妻子道歉,缓和了关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抱怨没有时间做出改变,但作者说,其实你不是没有时间,而是缺乏思考。磨刀不误砍柴工,你用磨刀的功夫,把如何改变想清楚了,其他的事也就简单多了。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天天都在那着急砍柴,最后刀都已经卷刃了也不愿意停下来磨一磨,所以最后你的效率越来越低,也就越来越忙。爱默生说了句名言,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并不是问题变化了,而是我们的能力增强了,所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自身能力增强的过程。
最后作者还提供了很多小技巧,比如说你快要失去理智了怎么办,那就先呼吸一口氧气,大脑缺氧会让自己变得急躁焦虑,在连续三次深呼吸之后,大概就能平静下来。然后你可以问自己,那些问题在一个月之后,一年以后还算是问题吗?然后尽量不要让自己着急,别让自己筋疲力尽,当自己思想带宽不足的时候,其实是比较容易失控的。可以在鲜花上挥霍一下,或者播放美妙音乐,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平静。
作者还给我们安排了四个简单的方法,1每天安排一些空闲时间,2定个计划,结清信用卡,3每周一个晚上,关闭电视机,4别做手机的奴隶,其实就是要创造一个我们可以静下来思考的时间,别让自己过于浮躁。
从现在就开始执行这七个习惯,赶紧去想想你的第二类事情是什么,也就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情,然后写下自己的使命宣言,并把这个7个习惯,讲给家里人听,从而互相监督,互相提醒。要想完全做到这些,太难了,所以可以给自己一些鼓励,哪怕修炼到1-2层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耐心。
最后,作者回答了一些问题,比如哪个习惯最难,作者认为是习惯五,如果筋疲力尽的时候,真的很难去倾听别人说话,自己也不可能全神贯注去理解对方,而只是虚情假意。所以即便是他自己,每天也在想尽一切办法去实践,对所有人来说,实践七个习惯,都是一场长期的斗争。你做到几天很容易,但是持之以恒就太难了。后来作者又写了一本书,叫做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从效能迈向卓越,这第八个习惯,其实比较虚,说的是找到你自己的心声,并且激励他人去寻找他们的心声。老齐的理解,又有点王阳明心学的意思了。我们自己得把这种价值观,融化在血液里。现在你还做不到,也许只差一个龙场悟道,说不定哪天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你就可以完全领悟了。所以先不用着急,慢慢去思考,慢慢去实践,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死磕。
让我们再来重复一下这7个习惯:
第一,积极主动,
首先你的想要改变,而这个改变,也必须从你自身做起,先转变态度,才有后面的一系列变化。如果你自己拒绝改变,一切也就全都不存在了
第二,以终为始,
要求我们先做目标,再行动,先把要做的事情想明白了,设定使命宣言。确定以后的行动原则。
第三,要事第一,
找到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让自己更多的关注其中,而尽可能的拒绝第三类或者是第四类的事情的诱惑。
第四,双赢思维,
不一定非此即彼,非输既赢,在AB两个选项之外,也许还存在着对双方都有好处的第三个选项,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五,知己知彼,
聆听别人的真实需求,了解别人,换位思考。不要总想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改造别人,差异性是好事。
第六,统合综效,
创造1+1大于3的效果。尽量合作别人的长处,尽可能规避他人的短处。
第七,不断更新,
在持续的学习和改变中,螺旋上升。
现在合上书本,
马上开始你的改变。咱们明天开始新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