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范围管理包括确保做且只做所需的全部工作,以成功完成项目的各个过程。管理项目范围主要在于定义和控制哪些工作应该包括在项目内,哪些不应该包括在项目内。
一、项目范围管理的核心概念
在项目环境中,“范围”这一术语有两种含义:
(1)产品范围 某种产品、服务或功能所具有的特征和功能。 (2)项目范围 为交付具有规定特性与功能的产品、服务或成果而必须完成的工作,项目范围有时也包括产品范围。
从预测型方法到适应型或敏捷型方法,项目生命周期可以处于这个连续区间内的任何位置。
在预测型生命周期中,在项目开始时,就对项目可交付成果进行定义,对任何范围变化都要进行渐进管理。而在适应型或敏捷型生命周期中,通过多次迭代来开发可交付成果,并在每次迭代开始时定义和批准项目的范围。
项目范围的完成情况是根据项目管理计划来衡量的,而产品范围的完成情况是根据产品需求来衡量的。在这里,“需求”是指根据特定协议或其他强制性规范,产品、服务或成果必须具备的条件或能力。
二、项目范围管理-规划范围管理
规划范围管理是为记录如何定义、确认和控制项目范围及产品范围,而创建范围管理计划的过程,可以在整个项目期间对如何管理范围提供指南和方向。
三、项目范围管理-收集需求
收集需求是为实现项目目标而确定、记录并管理相关方的需要和需求的过程,为定义产品范围和项目范围奠定了基础。
四、项目范围管理-定义范围
定义范围是制定项目和产品详细描述的过程,用于描述产品、服务或成果的边界和验收标准。
五、项目范围管理-创建WBS
创建工作分解结构(WBS)是把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分解成较小、更易于管理的组件的过程,可以为为所要交付的内容提供架构。
WBS 是对项目团队为实现项目目标、创建所需可交付成果而需要实施的全部工作范围的层级分解。 WBS 组织并定义了项目的总范围,代表着经批准的当前项目范围说明书中所规定的工作。
WBS 最低层的组成部分称为工作包,其中包括计划的工作。工作包对相关活动进行归类,以便对工作安排进度、进行估算、开展监督与控制。
在“工作分解结构”这个词语中,“工作”是指作为活动结果的工作产品或可交付成果,而不是活动本身。
六、项目范围管理-确认范围
确认范围是正式验收已完成的项目可交付成果的过程,可以使验收过程具有客观性;同时通过确认每个可交付成果,来提高最终产品、服务或成果获得验收的可能性。
本过程对可交付成果的确认和最终验收,需要依据:从项目范围管理知识领域的各规划过程获得的输出(如需求文件或范围基准),以及从其他知识领域的各执行过程获得的工作绩效数据。
确认范围过程与控制质量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关注可交付成果的验收,而后者关注可交付成果的正确性及是否满足质量要求。控制质量过程通常先于确认范围过程,但二者也可同时进行。
七、项目范围管理-控制范围
控制范围是监督项目和产品的范围状态,管理范围基准变更的过程,可以在整个项目期间保持对范围基准的维护。
控制项目范围确保所有变更请求、推荐的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都通过实施整体变更控制过程进行处理。在变更实际发生时,也要采用控制范围过程来管理这些变更。
控制范围过程应该与其他控制过程协调开展,未经控制的产品或项目范围的扩大(未对时间、成本和资源做相应调整)被称为范围蔓延。变更不可避免,因此在每个项目上,都必须强制实施某种形式的变更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