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籍信息

封面 image.png
书名 《技术的本质(经典版)》
作者 布莱恩·阿瑟
状态 已读完
简介 《技术的本质》(经典版)是布莱恩·阿瑟所创建的一套关于技术产生和进化的系统性理论。本书是打开“技术黑箱”的钥匙,它用平实的语言将技术本质的思想娓娓道来。构建了关于技术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技术的本质及其进化机制。技术思想领域的开创性作品。
资源
评价(满6颗) 很推荐,一句话评价: 有点看不懂,但是知道很厉害,阅读过程有很多零零散散的触动点
⭐⭐⭐⭐⭐

2.书摘

91个想法

◆ 推荐序二 打开“技术黑箱”的一个新尝试

(1)技术(所有的技术)都是某种组合,这意味着任何具体技术都是由当下的部件、集成件或系统组件构建或组合而成的;(2)技术的每个组件自身也是缩微的技术;(3)所有的技术都会利用或开发某种(通常是几种)效应或现象。

“自然现象是技术赖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所有的技术,无论是多么简单或者多么复杂的技术,实际上都是应用了一种或几种现象之后乔装打扮出来的。”

◆ 缺失了本质的技术

一个好的开篇也许应该先这样问:关于技术,我们真正知道些什么?读者可能期望从这里就可以直接得到答案,但那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几乎是个悖论:我们对技术了解很多,同时又知之甚少。关于一个个具体的技术,我们知道得非常多,但是在一般意义的理解上,我们对技术的了解又很少。

关于技术的理论之所以缺失,是因为:• 技术一直处于科学的阴影之中。• 那些认真思考技术的人大多数都是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

◆ 组合进化

熊彼特认识到:有一股力量的源泉发端于经济内部,这种力量会打破任何经济内部的平衡。这种能量的来源是一种组合。经济体持续地通过组合旧技术来创造新技术,因此经济也不断地从内部扰动自身的结构。

组合进化:之前的技术形式被作为现在原创技术的组分,当代的新技术成为建构更新的技术的可能的组分。反过来,其中的部分技术将继续变成那些尚未实现的新技术的可能的构件。慢慢地,最初很简单的技术发展出越来越多的技术形式,而很复杂的技术往往用很简单的技术作为其组分。所有技术的集合自力更生地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地成长起来了。我们可以说技术从自身创生了自身。这种机制便是组合进化。

◆ 本书的主题

这里有个视角的变化,要从将技术看作是有固定目的的独立对象,转变为将技术看作是可以无限构成新组合的对象。

◆ 第2章 组合与结构

技术的三个定义:• 技术是实现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 技术是实践和元器件的集成。• 技术是可供某种文化中利用的装置和工程实践的集合。

所有的装置实际上都在“按流程处理”着什么。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学家始终认为技术就是生产手段的原因。

◆ 为什么要模块化

将技术的构件模块化可以更好地预防不可预知的变动,同时还简化了设计过程。但只有当模块被反复使用且使用的次数足够多时,才值得付出代价将技术分割为功能单元。

一开始的一系列松散地串在一起的零件如果被用得足够多,就会“凝固”成独立的单元。技术模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成标准组件

◆ 递归性及其重要性

技术具有层级结构:整体的技术是树干,主集成是枝干,次级集成是枝条,最基本的零件是更小的分枝。• 技术具有递归性:结构中包含某种程度的自相似组件,也就是说,技术是由不同等级的技术建构而成的。

组合不仅仅是将具有匹配的概念或原理的目的聚集起来,它还需要提供一套主要的集成件或模块去执行那个核心理念。为此它必须提供进一步的集成,进而需要更进一步的集成来支撑。而所有的这些零部件和集成件必须合在一起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组合必须是高秩序性的过程。

◆ 第3章 现象

现象是技术赖以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源泉。技术要达到某个目的,总是需要依赖于某种可被开发或利用的自然现象。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技术,它们都应用了某一种或几种现象。

◆ 技术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技术是被捕获并加以利用的现象的集合,或者说,技术是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

基因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元,与此类似,我们可以把“现象”称为技术的“基因”。

◆ 有目的的系统

到此,有些读者可能会有些疑问,对此我要进行一些说明。我将技术定义为实现目的的手段,但是除了技术,还有许多可以被定义为实现目的的手段,但完全不像是技术的事情,比如商业组织、司法系统、货币系统或者合同,它们都可以被称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在这个定义下,它们也都是技术。进一步讲,它们的次生部分,例如组织或部门的分支,也是带有目的的手段,因此它们也具备了技术的性质。但是,总是感觉它们缺少某些“技术的本性”的东西,那怎么办呢?如果我们不接纳它们为技术,那么我的关于技术的定义就失效了,但是如果我们接纳它们为技术,我们则需要分析如何划定界限:马勒交响乐是技术吗?它也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吗?比如说,它提供了一种感觉体验,而且它也有实现目的的组件。马勒是工程师吗?他的第二乐章(请原谅我这种双关用法)是为着某个目的而对现象进行的“合奏”吗?

这里的现象不是物理性的,而是行为性的

同样的理由可以解释我上面列出的那些不像技术的技术,也就是说,它们基于的现象是属于行为性的或制度性的,而非物理性的。

目的性系统,是所有“实现目的的手段”的总体,既包括基于物理现象的技术,也包括基于非物理现象的技术。

◆ 捕捉现象

揭示新现象有三种途径:• 重新关注在实验过程中被忽略的细节。• 通过理论与推理寻找现象的蛛丝马迹。• 某种尝试的副产品。

现象是以累积式建构起来的。现象首先被捕获,然后这现象被用于制造设备,并接着进一步揭示新现象。

◆ 技术与科学

科学与现象的关系:• 科学提供观察现象的手段。• 科学提供与现象打交道时所需的知识。• 科学提供预测现象如何作用的理论。• 科学提供捕获现象、为我所用的方法。

严肃的科学实验一定系统地探索大自然的运作,并且在头脑中总带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它们是实现人类目标的工具,它们是技术意义上的方法,通常包含或体现在物理仪器之中

科学不仅利用技术,而且是从技术当中建构自身的

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建构于技术,而技术是从科学和自身经验两个方面建立起来的。科学和技术以一种共生方式进化着,每一方都参与了另一方的创造,一方接受、吸收、使用着另一方。两者混杂在一起,不可分离,彼此依赖。

新现象与新技术构成一个良性循环。新现象提供了发现新现象的新技术,或者说新技术发现了导致新技术的新现象。

◆ 第4章 域

某种形式的共性,或者是可以使共同工作成为可能而共同固有的能力,可以定义为一个技术集群,对于这种集群或技术体,我们称之为域。

◆ 域定

工程设计是从选择一个域开始的,也就是要选择一组适合建构一个装置的元器件,这个选择过程,我们称之为“域定”。

重新域定(redomained),是指以一套不同的内容来表达既定的目的。重新域定不仅提供了一套新的、更有效的实现目的的方法,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技术的颠覆性改变。

◆ 设计就如同语言表达

一个域就相当于一种语言,当某个域在产生一件新的艺术品时,就相当于这个域在以某种语言进行表达。语言的组织必须依据语言规则,设计的建构也要根据域允许的组合规则进行,这种规则就是语法。

技术的清晰表达需要相关域的深层知识,包括:所使用组件的词汇的流利程度;对标准模块、以前的设计、标准材料、相关技术的熟悉度;一种关于什么是自然的,什么会被该领域的文化所接受的“洞悉”(knowingness);直观知识、横向沟通、感觉、曾经使用的经验、想象力、品位——所有这些都是有价值的。

技术就像写作、演讲或高级烹饪,存在不同程度的流畅性、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

◆ 参与的世界

对于域世界来说,每个域里的所能完成的事情是不同的。某些域世界提供了特别丰富的可能性。数码世界可以对任何简化成数字符号的东西进行操作,不管是建筑设计还是摄影图片,或是飞机的操控系统。它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运算操作或运算次序,以及逻辑步骤的系

当任何一项活动离开一个域世界并进入另一个域世界的时候,其成本就会累积增加。

◆ 第5章 工程和对应的解决方案

技术是一种非常易变的东西,它是动态的、活的,会随时间发展而不断进行构成和发生变化。

技术通过改变内部组件的结构进行适应,以及通过新组合产生新结构

如果出现了一些进步或提高,不管它多么微小,创新都有可能会被唤醒。

根本性创新与日常标准工程放在一起,初看起来会令人感到有些讶异,因此我想挖掘一下这个过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 标准工程

标准工程是执行一个新项目时,在已知可接受的原则下聚集方法和设备的过程,是对已有技术的新的计划、试制和集成过程。

几乎所有的设计项目都是在规划和建造某个已知技术的新版本

可以说,一项设计就是一系列折中的过程。

◆ 组合与解决方案

一个解决方案就是能完成一项给定任务的恰适组合。工程中的任何创造都是一次为达成特定目标的建构,这是一个将众多元素组合起来的过程。

设计就是关于解决方案的选择

标准工程就是一个认识过程。

◆ 未来的技术构件

一个解决方案如果被使用的次数足够多,它就成了一个模块,并因作为适用于标准用途的模块而具有包容性,它自己也成了一项技术。

解决方案并不是像生物进化那样一步一步地变化而来的,它们是快速聚集起来的组合,并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在过程中获得主导地位的解决方案肯定是有其优点的,但是不一定非得是竞争中最好的。它可能是非常偶然地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的。

它虽然始于小的偶然事件,但将继续占据未来设计的主导地位。最终流行起来的技术是被从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中选择出来的。但是,正如后来的研究指出的那样,它不一定是最好的。

◆ 什么样的技术才算新技术

新技术是针对现有目的而采用一个新的或不同的原理来实现的技术。新技术是在概念当中或实际形态当中,将特定的需求与可开发的现象链接起来的过程。

判断一个技术是否是真正的发明,我们仅需要通过判定对当前的目的起作用的是否是一个新的、不同以往的根本性原理即可。

发明有两大模式:
• 肇始于链条的一端,源于一个给定的目的或需求,然后发现一个可以实现的原理。
• 发轫于链条的另一端,从一个现象或效应开始,然后逐步嵌入一些如何使用它的原理。

◆ 找到一个基本原理

原理从何而来?有时候原理是借用的;有时候原理来自于以前概念的组合;有时候原理来自于对过去的回顾;有时候原理是和现存功能性结合在一起出现的。原理来自于已有的其他设备、方法、理论或功能之中,它们从来都不是无中生有的。

◆ 概念的物化

发明的第二步主要是寻找次级问题(subproblems)的解决方案,其中会包含许多标准工程的特征。

◆ 什么是发明的核心

发明的核心在于发现合适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即“看见”合适的工作原理。

当发起者需要一个特定功能的时候,他们可以回过头联想他们知道的、在某一领域内产生过相应功能的原理。这一机制的核心称为原理转换(principle transfer),它是“发现”的一种类比,这是另一种心理联想的形式。

◆ 科学与数学中的发明

三者的构成都始于形式或原理:对于技术,是源于概念性的方法;对于科学,是源于解释性的结构;对于数学,则源于真理与基本的公理结构。

◆ 发明与新的构件

所有发明都是目的与完成目的的原理之间的链接,并且所有发明都必须将原理转化成工作元件。

◆ 第7章 结构深化

通常来讲,一项新技术的最初版本都是粗糙的。在新技术发展初期,只要它能发挥基本效用就足够了,此时,它可能只是由现有构件或者其他技术中的零部件粗略地拼凑而成。

内部替换(internal replacement)和结构深化(structural deepening)。内部替换是指用更好的部件(子技术)更换某一形成阻碍的部件。结构深化是指寻找更好的部件、材料,或者加入新组件。

通过选择更好的方案来解决其内部设计问题,技术的不同版本将逐步得到改善。

◆ 锁定与适应性延伸

自适应延伸:对旧有的成功原理的锁定所引起的现象。

在发展的某种程度上,旧原理变得很难再进行扩展延伸。这时新原理就有了向前发展的立足点。当然旧原理还会在附近徘徊,但是它已经变成为某个特定目标服务了,而新原理已开始了精致化过程。

◆ 第8章 颠覆性改变与重新域定

域实际上并不是单个技术的加和,它们是连贯的整体(coherent wholes),是关于设备、方法、实践的族群,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与个体技术不同的特征。

经济并不是采用(adopt)了一个新的技术体,而是遭遇(encounters)了一个新的技术体。经济对新的技术体的出现会作出反应,它会改变活动方式、产业构成以及制度安排,也就是说,经济会因新的技术体而改变自身的结构。如果改变的结果足够重要,我们就会宣称发生了一场颠覆性改变。

◆ 域是如何进化的

域的形成有两种模式:一是围绕核心技术联合而成的,一是从一个现象簇中建构起来的。

域的生命周期:• 诞生。解决母域中的特定问题,在理解和实践中固化、发展。• 青春期。解决发展中的阻碍,产生可行的技术并应用于市场。• 成熟期。市场由狂热走向冷静,新的域以自己的方式深入地影响经济,进入稳定成长阶段。• 晚年。鲜有重要理念产生,有些域会被取代,但大多数还得以存在并服务于人类。

当一个域的关键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时,它就会发生变异

◆ 经济的重新域定

一项新技术的到来会引起经济中的价格和生产网络在各行各业伸展、重塑。

如同个体技术一样,技术体也引起了经济模式的扩展性调整。

经济的重新域定,是指已有产业去适应新的技术体,从中提取、选择它们所需要的内容,并将其中部分零部件和新领域中的部分零部件组合起来,有时还会创造次生产业。

域和经济的共变和共创过程,称为“颠覆性改变”。

◆ 经济中的时间

对于一场颠覆性改变来说,只有基础技术的改变是不够的。一场颠覆性改变的完全展开需要等我们对那些围绕着新技术的活动(企业或商业流程)进行组织,并且直到这些技术也开始适应我们之后才算真正完成。

不论在哪个尺度上,时间都不会创造经济,反而是经济(或经济结构的改变)在创造时间。

◆ 创新与国家竞争力

但真正前沿的技术,那些处于边缘的复杂技术并不是源于知识,而是源于别的东西,我将它们称为“深奥的手艺”(deep craft)。深奥的手艺不只是知识,它是一套认知体系[插图]:知道什么可能发挥作用,什么不可能;知道用什么方法、什么原理更容易成功;知道在给定的技术中用什么参数值;知道和谁对话可以使事情进行到底;知道如何挽救发生的问题;知道该忽略什么、留意什么。这种手艺性认知(craft-knowing)将科学、纯粹知识都视为理所当然。它整体地来自于某种信念的共有文化[插图],蕴含着共同经历的某种无法言明的文化。

创新存在于新的解决方案转变为标准工程的过程中,其间包含着许许多多微小的进步和修正,它们累积在一起共同推动着实践前进;创新存在于由发明引发的根本性新技术产生的过程中;创新存在于这些新技术在改变内部组件或者结构深化时,因增加组件而获得发展的过程中;创新还存在于技术体从出现到随时间而发展,最后创造性地改变了那些与之遭遇的产业的过程中。

创新有两个主要的主题。一个是如何不断在现有工具箱里的零部件及实践中去发现或组合新的解决方案;另一个是产业如何不断将它们的实践过程同那些来自新的工具箱(新域)的功能组合起来。

◆ 第9章 进化机制

新元素(新技术)的构成来自于那些已经存在的元素,而这些新元素又能为进一步的建构提供建构模块。

◆ 组合

技术的进化机制就是“组合进化”。所有技术都是从已经存在的技术中被创造出来的。如果新的技术会带来更多的新技术,那么一旦元素的数目超过了一定的阈值,可能的组合机会的数量就会爆炸性地增长。有些技术甚至以指数模式增长。

人的需求不仅是由技术带来的社会繁荣创造的,而且还直接来自于技术自身

机会利基的出现召唤新技术的诞生,绝大多数机会利基的产生缘于技术自身,这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每个技术通过它的存在建立了一个能够更经济或更有效地实现其目的的机会。• 每项技术总是需要另外的支撑技术来制造它,这些支撑技术又需要它们自己的次级支撑技术。• 技术经常引发间接性的问题,这会产生需要提供解决方案的需求或者机会。

机会利基市场随着技术体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随着技术体的生长而生长,并逐渐复杂起来。

◆ 核心机制

调节所有这些的力量是经济。我们可以把经济看作是这样一种体系:它决定成本和价格,并因此标注需要新元素完成的机会,同时决定哪位候选人可以进入活跃技术体。

1.新技术作为新元素进入到活跃技术体当中,它就变成了活跃技术体中的一个新节点。2.新元素可能取代现有技术或现有技术的零部件。3.新元素为支撑技术和制度安排建立进一步的“需求”或机会利基。4.如果旧的、被替换了的技术逐渐退出技术体,它们的附件也要被丢弃。随其而来的机会利基也将和它们一起消失,填补了机会利基的元素也可能就此不再活跃。5.作为未来技术或未来元素的潜在元器件的新元素将活跃起来。6.社会经济(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会进行重新调整以适应这些步骤。成本和价格(也因此成为刺激新技术产生的诱因)也会作出相应的变化。

◆ 技术进化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有生命的技术:一方面,技术是自组织的,它可以通过某些简单规则自行聚集起来;另一方面,技术是自我创生的。通过这些来衡量技术,技术确实是有生命的,不过它们只是珊瑚礁意义上的有机体。

◆ 经济就是技术的一种表达

众多的技术集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我们称之为“经济”的东西。经济从它的技术中浮现,并不断从它的技术中创造自己,并且决定哪种新的技术将会进入其中。经济是技术的一种表达,并随这些技术的进化而进化。

◆ 结构性变化

精彩
>在这种机制下,纺织机械并不仅仅是替换了手工生产方式,它还为更高一级的制度安排(工厂制度)提供了机会。在这个制度安排中,机械只是其中的一个组分。新的工厂制度反过来建立了一个服务于劳动力及其栖居需要的需求链条。

。技术决定经济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部分世界,但是哪个技术获得选择却无法事先知晓。

◆ 解决方案带来的新问题

每一次以新技术作为解决方式都会创造出新的挑战、新的问题。这是一个通则:每个技术都包含着问题的种子,而且通常是很多颗。

◆ 第11章 我们的立场是什么

经济是其技术的表达。

◆ 繁衍性经济

在繁衍性经济中,竞争优势不仅只是来自于资源储备及将这些转变为最终产品的能力,而且来自将深层知识储备转化到新的战略性组合的能力。

3.读后感 & 点评

探索技术产生的背后原理

新技术是如何产生的,又怎么发展起来的?

这本书不好读,里面有大量的理论,通过不断的深入问问题,然后假设论证,一步步的推导结论

和平常做的工作可能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但是我这里还是推荐阅读, 原因是:

  • 对技术的本质好奇
  • 推理论证过程很锻炼你的思维

一句话评价: 有点看不懂,但是知道很厉害,阅读过程有很多零零散散的触动点

4.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