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籍信息

封面 image.png
书名 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
作者 黄有璨
状态 已读完
简介 在互联网行业内,“运营”这个职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更需要有成熟的知识体系和工作方法来给予行业从业者们以指引。《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尤其难得之处在于:它既对“什么是运营”这样的概念认知类问题进行了解读,又带有大量实际的工作技巧、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还包含了很多对于运营的思考、宏观分析和建议,可谓内容完整而全面,同时书中加入了作者亲历的大量真实案例,让全书读起来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资源
评价(满6颗) ⭐⭐⭐⭐⭐⭐
⭐⭐⭐⭐⭐
⭐⭐⭐⭐
⭐⭐⭐
⭐⭐

2.书摘

47个笔记
自序

就像上面提到的,在我眼中,“运营”是有光的,它自有它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所在,且优秀的运营也一定能够同时给到自己与用户足够的价值反馈。

专家推荐语

在行业发展初期是产品为王的,因为并没有对手;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是渠道为王的,因为谁占领了渠道,谁就赢得了用户;但是,在充分竞争的互联网领域,毫无疑问是运营决胜的。

第0章 引言

做运营,最大的乐趣和幸福所在,就是这种“你能够以自己为杠杆,去撬动起来成千上万人的愉悦和满足”的感受。

0.1 为什么我觉得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将是运营驱动的?

在这个时代里,你只要有一个还不错的新颖的概念能被做出来,在互联网世界里可能很快就能火起来。


我眼中所谓“好的运营”,至少有3~5年以上经验,熟悉内容、用户、活动等各个模块的运营,熟悉各类产品形态,有能力通过各种运营手段的组合拉升一个产品大部分的主要数据,同时还可以做到跟产品间的沟通无障碍,甚至可以出一些简单的产品方案。


但运营又一定不止于执行和细节。事实上,可以把执行和细节做到极致,可能只是一个运营从业者刚刚迈上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级台阶。

0.2 运营这件事的苦与乐

你能够以自己为杠杆,去撬动起来成千上万人的愉悦和满足”的感受。

1.2 一个互联网人,到底该如何理解“运营”这个职能?

除了设计驱动的产品功能和体验,用户参与也构成了互联网产品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在互联网公司内,“运营”与“市场”的区别与关联

大量互联网公司在早期的时候,传播、推广、用户转化等,可能都是集中在少数一两个人头上的。这个时候,职能的划分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能把事情想清楚和落实好更加重要。

1.4 如何看待“产品”和“运营”之间的关系

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内部,产品和运营之间的关系,是更加微妙的。他们之间好比一对爱恨交织的生死冤家。


: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


如果你真的从用户层面感受到了问题,你需要有能力回归到具体真实的用户使用场景中去向大家说明这个需求和功能可能是有问题的


其实在圈里混久了,你会发现,好团队和烂团队的核心区别,就在于好团队大家互相填坑,而烂团队则是大家互坑。好了,到此

2.1 为何超过80%的运营始终只能打杂?

但中高级选手们,一定要把事情想清楚,找到目标和更容易有所产出的地方,才会开始投入执行。


如何通过不断思考、判断和执行,找到投入产出比较优的路径和方法,来达成你想要的结果。

2.2 身为一个运营,我最大的竞争力和“信仰”

欲想取之,必先予之。
你在过去某些时候的付出和积攒下来的用户认可,总会在某个你意想不到的时刻突然迎来一个小爆发,反哺到你身上为你带来出乎意料的巨大价值。
我试图通过这个故事传递给你的信息是:我觉得,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有时只有抱着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秉持着一种“先不论我可能会得到什么回报,让我先来基于我的理解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心态,你才有可能做到很多有趣的事情。


你在过去某些时候的付出和积攒下来的用户认可,总会在某个你意想不到的时刻突然迎来一个小爆发,反哺到你身上为你带来出乎意料的巨大价值。我试图通过这个故事传递给你的信息是:我觉得,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有时只有抱着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秉持着一种“先不论我可能会得到什么回报,让我先来基于我的理解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心态,你才有可能做到很多有趣的事情。

2.5 我做运营的3个底层工作方法

所以,一个优秀的运营,应该是可以熟练掌握很多“杠杆点”,以便更好地给用户创造短期价值,借此撬动更多长期价值确立的。这


目标用户最常干的事:记笔记、画脑图、写日记、早起等,直到我慢慢真的可以让自己变得很享受这一切。

3.1 如何才能找到“掌控”运营指标的感觉?

:把围绕着一个大目标的所有工作任务都拆分到极细、极具体。

3.2 一个运营必须具备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意识

逻辑能力较强的人语言表达方面往往是有组织的。说话表达往往有框架有条理,思路清晰。比如,在回答问题时他会喜欢用“起因-经过-结果”、“案例-问题-分析原因-解决方法”等框架来进行回答。框架不是为了束缚思维,而是用来整理思路。

3.3 关于内容的运营

如果宏观一点看,“内容运营”要做的事,其实就是持续关注内容从生产到消费再到流通和传播的全过程,并通过自己撰写、编辑、组织加工、外部渠道传播等一系列手段去更好地促进这个过程的发生。在整个过程中,你需要持续关注并提升各类跟内容相关的数据,如内容数量、内容浏览量、内容互动数、内容传播数等。


你可以看到,结合上面已经明确了的定位和调性,我们给三节课的微信公众号打上了原创、有实例、有态度、有情趣、有温度这样几个标签


比较合理和可行的做法,其实就是平常确保你的内容水准至少维持在60~70分,与此同时,每隔1~2周,你都必须有一篇90分以上的内容放出来刺激用户对你的认知。这个方法,其实套用到电商网店的运营中,就是非常常见的“爆款”策略——通过少数一两款很有吸引力的爆款商品拉动用户进入自己的店铺,再通过相关推荐等各种运营手段把店铺中的其他商品推荐给用户。


假如不存在这样的流通形式和流通机制,很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老的内容将被大量埋骨深山,很难再被用户找到或看到,又或者内容和用户间的匹配效率始终不高。

3.5 为何说“标题党”和“段子手”们都很难成为内容领域的顶尖高手?

内容价值的回归,给了那些有能力做好内容的人一个机会——今天,人们真的是有可能仅仅只通过持续的优质内容输出来给自己建立起强大的影响力,让自己变得很牛、很强大。


但,假使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没有体验过那些奇妙的时刻和瞬间,又或是对相关事物没有足够深度的思考,你又怎能写出这样具有打动力的文字?


第三,我相信,你应该把你的内容当作一种“与读者交朋友”的形式。


好比你现在有一篇70分的内容,你通过标题把它放大到75分或80分,我觉得可以。但如果你为了点击量、浏览量等非要把它渲染为一个100分的内容,事实上你已经给了用户一个你一定无法兑现的预期,这必然会对用户造成伤害。


第四,我相信,你更应该围绕着你发自内心相信的、喜欢的东西来做内容。让你的内容与你的人,尽可能是“合一”的。



有时同样转载一篇内容,有人会加上大量自己的解读,会费尽心思把排版做成自己习惯和喜欢的样子,但有人却只是简单粗暴地复制粘贴,这背后,也一定会有区别——前者的内容,处处体现着背后有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而后者,则给不到用户任何强烈的感知,即便有感知,也是用户对于作品原作者的感知和认可,这种认可,与作为一个转载者的你无关。


就像我们说的,一个做内容的人,其实是让自己的内容代表自己去与用户交朋友。但,如果你的内容所展现的都不是一个真实的、诚恳的、性格鲜明的你,用户如何能够相信你?

3.6 关于撬动用户互动参与意愿的8个指导原则

也让我再一次感叹,有时候,在运营上,除了把事情想明白,其实更多时候,拼的就是执行力,这种执行力,精准到每一分钟的消息推送,每一张图片的设计,每一条文案的雕琢。


任何一个好的营销或好的活动策划,一定是要能够帮助活动的各参与方之间,互相缔结和创造出价值关联的。


运营,就是通过很多看似琐碎无趣的事情,最终赋予了一个产品闪耀的光芒。

4.1 运营运营背后的客观规律:从“层次感”到“非线性”

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的逻辑,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之前一再提到,“运营”的层次感要更加丰富,它绝不等同于“推广”,也是这个道理。


一款产品,如果在它自身的核心用户价值点还未明确、产品体验也还不够完善的时候,就要贸然去追求大量的用户增长,这对产品往往是一剂毒药。

4.3 如何结合产品业务类型规划运营路径?

以上几点,基本决定了运营很可能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相反,每一款产品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运营策略如何制定以及工作内容如何规划,都是需要结合很多具体问题来进行思考的。
而在这样没有标准答案的前提下,还要能够给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并通过一系列动作和具体手段令其生效,这恰恰是运营所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

4.4 如何搭建一款成熟产品的运营体系?

关于用户增长,很多人脑子里都会第一时间冒出来“狠狠砸钱做广告买用户”或者“策划个超级牛的活动来带动用户暴增”之类的,但要知道,钱不是时时都可以砸的,超级牛的活动点子往往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相对寄希望于这种“一波流”式的手段保证你的用户增长,不如先好好考虑如何能构建起来一些稳定的用户增长路径。

4.5 理解社区/社群的典型运营路径和逻辑

一个社区/社群从无到有到成熟起来,我认为其成长路径里有这么几个关键节点:1)创建和初始化;2)信任感与价值确立;3)去中心化,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网的构建;4)社区的“自生长”。

5.1 顶尖运营和普通初级运营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构建生态的能力。高阶运营一定要干的事之一,就是通过把产品、用户以及具体运营手段之间一些原本看似不相关的零散细碎的节点串联起来,最终围绕着产品价值和用户价值的提升建立起一个可良性循环的生态闭环。


说白了就是视角的问题,初级运营局限于具体的事情,高级运营能够整体的去看。
就像我对某个具体的需求画一个流程图然后把代码写出来,这个时候就是局部视角,当我要画一个应用架构图的时候,必须上升视角,全局的考虑我都有哪些能力有什么层级。
做具体某个事情的时候,要明白,我现在做的处于哪块,还缺了什么,整体联动。

就像之前说的,运营往往是由一些零散和支离破碎的事情和节点来构成的。作为一个有大局观的高级运营,应该有能力去梳理出一个框架或体系,把所有这些支离破碎的点逐渐串联起来,最后让这些节点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可良性循环的生态。

5.4 我的8年运营生涯

但,真正有区别的地方在于:现在我可能不仅仅要考虑把合同签下来,我还需要考虑后续如何去管理这群达人们,并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持续稳定地生产出优质内容来。

第6章 一个运营人的自省与思考

运营绝对不会全是套路,在我眼中,它是一种“如何与你的用户成为彼此可信赖、可依靠的朋友”的艺术。

6.1 未来十年,互联网行业需要什么样的运营?

而到了今天,各种新兴产品层出不穷,很多产品的玩法都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质化产品也越来越多,产品体验和技术不再那么绝对重要,“运营”的重要性突然开始凸显,CEO们越来越需要有一个运营团队可以根据市场动态、产品属性和竞争对手制定出不同的运营策略与手段,更好地与用户互动,让自己的产品得到增长与发展。


在很多传统行业领域内,在很多与传统行业结合的过程中,互联网并不是必须要扮演一个颠覆式的角色,而是要基于传统行业的业务逻辑,更好、更高效地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

6.2 我的运营观和运营“伦理”


当你能够遵循“触动”的逻辑在做事时,很多“套路”就像是我们某个活动上的一些娱乐桥段或是一些小玩笑,可能只是你与你的朋友间的一些调味剂,它们不但不会伤害用户,反而会给你与用户间的关系增添更多的趣味和欢乐。
微信读书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
黄有璨
47个笔记
自序

就像上面提到的,在我眼中,“运营”是有光的,它自有它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所在,且优秀的运营也一定能够同时给到自己与用户足够的价值反馈。

专家推荐语

在行业发展初期是产品为王的,因为并没有对手;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是渠道为王的,因为谁占领了渠道,谁就赢得了用户;但是,在充分竞争的互联网领域,毫无疑问是运营决胜的。

第0章 引言

做运营,最大的乐趣和幸福所在,就是这种“你能够以自己为杠杆,去撬动起来成千上万人的愉悦和满足”的感受。

0.1 为什么我觉得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将是运营驱动的?

在这个时代里,你只要有一个还不错的新颖的概念能被做出来,在互联网世界里可能很快就能火起来。


我眼中所谓“好的运营”,至少有3~5年以上经验,熟悉内容、用户、活动等各个模块的运营,熟悉各类产品形态,有能力通过各种运营手段的组合拉升一个产品大部分的主要数据,同时还可以做到跟产品间的沟通无障碍,甚至可以出一些简单的产品方案。


但运营又一定不止于执行和细节。事实上,可以把执行和细节做到极致,可能只是一个运营从业者刚刚迈上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级台阶。

0.2 运营这件事的苦与乐

你能够以自己为杠杆,去撬动起来成千上万人的愉悦和满足”的感受。

1.2 一个互联网人,到底该如何理解“运营”这个职能?

除了设计驱动的产品功能和体验,用户参与也构成了互联网产品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在互联网公司内,“运营”与“市场”的区别与关联

大量互联网公司在早期的时候,传播、推广、用户转化等,可能都是集中在少数一两个人头上的。这个时候,职能的划分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能把事情想清楚和落实好更加重要。

1.4 如何看待“产品”和“运营”之间的关系

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内部,产品和运营之间的关系,是更加微妙的。他们之间好比一对爱恨交织的生死冤家。


:产品负责界定和提供长期用户价值,运营负责创造短期用户价值+协助产品完善长期价值。


如果你真的从用户层面感受到了问题,你需要有能力回归到具体真实的用户使用场景中去向大家说明这个需求和功能可能是有问题的


其实在圈里混久了,你会发现,好团队和烂团队的核心区别,就在于好团队大家互相填坑,而烂团队则是大家互坑。好了,到此

2.1 为何超过80%的运营始终只能打杂?

但中高级选手们,一定要把事情想清楚,找到目标和更容易有所产出的地方,才会开始投入执行。


如何通过不断思考、判断和执行,找到投入产出比较优的路径和方法,来达成你想要的结果。

2.2 身为一个运营,我最大的竞争力和“信仰”

欲想取之,必先予之。
你在过去某些时候的付出和积攒下来的用户认可,总会在某个你意想不到的时刻突然迎来一个小爆发,反哺到你身上为你带来出乎意料的巨大价值。
我试图通过这个故事传递给你的信息是:我觉得,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有时只有抱着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秉持着一种“先不论我可能会得到什么回报,让我先来基于我的理解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心态,你才有可能做到很多有趣的事情。


你在过去某些时候的付出和积攒下来的用户认可,总会在某个你意想不到的时刻突然迎来一个小爆发,反哺到你身上为你带来出乎意料的巨大价值。我试图通过这个故事传递给你的信息是:我觉得,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有时只有抱着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秉持着一种“先不论我可能会得到什么回报,让我先来基于我的理解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心态,你才有可能做到很多有趣的事情。

2.5 我做运营的3个底层工作方法

所以,一个优秀的运营,应该是可以熟练掌握很多“杠杆点”,以便更好地给用户创造短期价值,借此撬动更多长期价值确立的。这


目标用户最常干的事:记笔记、画脑图、写日记、早起等,直到我慢慢真的可以让自己变得很享受这一切。

3.1 如何才能找到“掌控”运营指标的感觉?

:把围绕着一个大目标的所有工作任务都拆分到极细、极具体。

3.2 一个运营必须具备的数据分析方法和意识

逻辑能力较强的人语言表达方面往往是有组织的。说话表达往往有框架有条理,思路清晰。比如,在回答问题时他会喜欢用“起因-经过-结果”、“案例-问题-分析原因-解决方法”等框架来进行回答。框架不是为了束缚思维,而是用来整理思路。

3.3 关于内容的运营

如果宏观一点看,“内容运营”要做的事,其实就是持续关注内容从生产到消费再到流通和传播的全过程,并通过自己撰写、编辑、组织加工、外部渠道传播等一系列手段去更好地促进这个过程的发生。在整个过程中,你需要持续关注并提升各类跟内容相关的数据,如内容数量、内容浏览量、内容互动数、内容传播数等。


你可以看到,结合上面已经明确了的定位和调性,我们给三节课的微信公众号打上了原创、有实例、有态度、有情趣、有温度这样几个标签


比较合理和可行的做法,其实就是平常确保你的内容水准至少维持在60~70分,与此同时,每隔1~2周,你都必须有一篇90分以上的内容放出来刺激用户对你的认知。这个方法,其实套用到电商网店的运营中,就是非常常见的“爆款”策略——通过少数一两款很有吸引力的爆款商品拉动用户进入自己的店铺,再通过相关推荐等各种运营手段把店铺中的其他商品推荐给用户。


假如不存在这样的流通形式和流通机制,很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老的内容将被大量埋骨深山,很难再被用户找到或看到,又或者内容和用户间的匹配效率始终不高。

3.5 为何说“标题党”和“段子手”们都很难成为内容领域的顶尖高手?

内容价值的回归,给了那些有能力做好内容的人一个机会——今天,人们真的是有可能仅仅只通过持续的优质内容输出来给自己建立起强大的影响力,让自己变得很牛、很强大。


但,假使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没有体验过那些奇妙的时刻和瞬间,又或是对相关事物没有足够深度的思考,你又怎能写出这样具有打动力的文字?


第三,我相信,你应该把你的内容当作一种“与读者交朋友”的形式。


好比你现在有一篇70分的内容,你通过标题把它放大到75分或80分,我觉得可以。但如果你为了点击量、浏览量等非要把它渲染为一个100分的内容,事实上你已经给了用户一个你一定无法兑现的预期,这必然会对用户造成伤害。


第四,我相信,你更应该围绕着你发自内心相信的、喜欢的东西来做内容。让你的内容与你的人,尽可能是“合一”的。



有时同样转载一篇内容,有人会加上大量自己的解读,会费尽心思把排版做成自己习惯和喜欢的样子,但有人却只是简单粗暴地复制粘贴,这背后,也一定会有区别——前者的内容,处处体现着背后有一个具体的“人”的存在,而后者,则给不到用户任何强烈的感知,即便有感知,也是用户对于作品原作者的感知和认可,这种认可,与作为一个转载者的你无关。


就像我们说的,一个做内容的人,其实是让自己的内容代表自己去与用户交朋友。但,如果你的内容所展现的都不是一个真实的、诚恳的、性格鲜明的你,用户如何能够相信你?

3.6 关于撬动用户互动参与意愿的8个指导原则

也让我再一次感叹,有时候,在运营上,除了把事情想明白,其实更多时候,拼的就是执行力,这种执行力,精准到每一分钟的消息推送,每一张图片的设计,每一条文案的雕琢。


任何一个好的营销或好的活动策划,一定是要能够帮助活动的各参与方之间,互相缔结和创造出价值关联的。


运营,就是通过很多看似琐碎无趣的事情,最终赋予了一个产品闪耀的光芒。

4.1 运营运营背后的客观规律:从“层次感”到“非线性”

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的逻辑,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之前一再提到,“运营”的层次感要更加丰富,它绝不等同于“推广”,也是这个道理。


一款产品,如果在它自身的核心用户价值点还未明确、产品体验也还不够完善的时候,就要贸然去追求大量的用户增长,这对产品往往是一剂毒药。

4.3 如何结合产品业务类型规划运营路径?

以上几点,基本决定了运营很可能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相反,每一款产品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运营策略如何制定以及工作内容如何规划,都是需要结合很多具体问题来进行思考的。
而在这样没有标准答案的前提下,还要能够给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并通过一系列动作和具体手段令其生效,这恰恰是运营所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

4.4 如何搭建一款成熟产品的运营体系?

关于用户增长,很多人脑子里都会第一时间冒出来“狠狠砸钱做广告买用户”或者“策划个超级牛的活动来带动用户暴增”之类的,但要知道,钱不是时时都可以砸的,超级牛的活动点子往往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相对寄希望于这种“一波流”式的手段保证你的用户增长,不如先好好考虑如何能构建起来一些稳定的用户增长路径。

4.5 理解社区/社群的典型运营路径和逻辑

一个社区/社群从无到有到成熟起来,我认为其成长路径里有这么几个关键节点:1)创建和初始化;2)信任感与价值确立;3)去中心化,社区成员之间关系网的构建;4)社区的“自生长”。

5.1 顶尖运营和普通初级运营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构建生态的能力。高阶运营一定要干的事之一,就是通过把产品、用户以及具体运营手段之间一些原本看似不相关的零散细碎的节点串联起来,最终围绕着产品价值和用户价值的提升建立起一个可良性循环的生态闭环。


说白了就是视角的问题,初级运营局限于具体的事情,高级运营能够整体的去看。
就像我对某个具体的需求画一个流程图然后把代码写出来,这个时候就是局部视角,当我要画一个应用架构图的时候,必须上升视角,全局的考虑我都有哪些能力有什么层级。
做具体某个事情的时候,要明白,我现在做的处于哪块,还缺了什么,整体联动。

就像之前说的,运营往往是由一些零散和支离破碎的事情和节点来构成的。作为一个有大局观的高级运营,应该有能力去梳理出一个框架或体系,把所有这些支离破碎的点逐渐串联起来,最后让这些节点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可良性循环的生态。

5.4 我的8年运营生涯

但,真正有区别的地方在于:现在我可能不仅仅要考虑把合同签下来,我还需要考虑后续如何去管理这群达人们,并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愿意持续稳定地生产出优质内容来。

第6章 一个运营人的自省与思考

运营绝对不会全是套路,在我眼中,它是一种“如何与你的用户成为彼此可信赖、可依靠的朋友”的艺术。

6.1 未来十年,互联网行业需要什么样的运营?

而到了今天,各种新兴产品层出不穷,很多产品的玩法都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质化产品也越来越多,产品体验和技术不再那么绝对重要,“运营”的重要性突然开始凸显,CEO们越来越需要有一个运营团队可以根据市场动态、产品属性和竞争对手制定出不同的运营策略与手段,更好地与用户互动,让自己的产品得到增长与发展。


在很多传统行业领域内,在很多与传统行业结合的过程中,互联网并不是必须要扮演一个颠覆式的角色,而是要基于传统行业的业务逻辑,更好、更高效地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

6.2 我的运营观和运营“伦理”


当你能够遵循“触动”的逻辑在做事时,很多“套路”就像是我们某个活动上的一些娱乐桥段或是一些小玩笑,可能只是你与你的朋友间的一些调味剂,它们不但不会伤害用户,反而会给你与用户间的关系增添更多的趣味和欢乐。
微信读书

3.读后感 & 点评

最初是从黄有璨写的一篇文章关注了这个他:
特别喜欢里面的一段话:

今天,“知识”和“干货”都是过剩的。

但是否有一个人甚或是“一群人”,他能感召到你,能让你特别希望从他身上获取能量,让你感受到:我就是想成为这样的人,像他们一样思考、行动和成事。

这才重要。

你的手机、电脑里装了无数资料干货,但它们都终将成为电子垃圾。

但有一天,你遇见了一个“点亮”你的人,你会因为他而决定要去思考、行动和学习,也会因为追随他、与他互动的过程,让自己一点一点发声诸多正向的改变。

所以,今天你要卖课、付费学习,最好不是为“知识”付费,而是为“与谁同行”的那一个“场”而付费。

反过来,你是一个知识主播,在你的直播间,“知识”和“干货”可能也不重要,相反,“能量”才重要。

不要兜售知识,要兜售和传递能量。一个知识主播,最重要的修炼,就是让自己在直播间能够作为一个能量体而存在。

虽然我不是知识博主,但是这段话很触动我。

然后顺着就来看了他写的这本书。

我不是运营,近期也没有看相关书的计划,但因为这个人,所以来看了。

这个过程里知识性质的不是我关注的重点(当然,也顺带知道了运营是怎么回事),而是在看他的价值观,他的理念。

平常我们经常被各种标题党所烦,比如:震惊 xxx , 直接取关, 非常讨厌这种套路。

书里面也讨论了这种现象,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可以有标题党,但是你的内容要给用户带来价值。

这点认可,譬如我关注的半佛仙人,经常也会搞标题党,尤其是广告,但架不住他写的有趣有见地,所以我一般都会点进去看,不取关。

某种程度上,黄有璨带动了我。

从这里我开始改变: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带动别人的人。

4.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