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籍信息
封面 | ![]() |
---|---|
书名 |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作者 | 周岭 |
状态 | 已读完 |
简介 | 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急于求成、避难趋易?所谓有耐心,就是要“咬牙坚持、死磕到底”?如何不再用“三分钟热情”和“打鸡血”的方式做事?如何保持极度专注?如何消除焦虑?如何提高学习能力?这是一部可以穿透时间的个人成长方法论。7大底层概念,20个成长关键词,助你彻底走出焦虑与迷茫,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清爽的情绪。通过“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等思维规律,你将真正看清自己;通过“深度学习、关联、反馈”等事物规律,你将真正看清世界,提升自控力、专注力、学习力……只有洞悉底层的内在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资源 |
2.书摘
上篇 内观自己,摆脱焦虑
- [插图]图1-1 人类的三重
-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
第二节 焦虑:焦虑的根源
- 为了缓解焦虑,我开始不自觉地求多、求快,结果又陷入只关注阅读量的低水平勤奋——每本书都读得很快,回头却发现什么都没记住。再抬头看,与一些同龄人的差距早已遥不可及,甚至一些比自己还年轻的人也已成就满满,而自己还得从零开始。这种情况让我变得烦躁和焦虑,情绪一度低落,那段时间我心里总是回响着一句话:来不及了,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
-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第三节 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
-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 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
- 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的策略[插图]。学会释放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无往不胜!
上篇 内观自己,摆脱焦虑
-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 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第二节 感性:顶级的成长竟然是“凭感觉”
-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 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上篇 内观自己,摆脱焦虑
- 人类沉迷于自己独有的理智,所以把这个新的脑区称为“理智脑”,当然,也有人喜欢称它为理性脑或思考脑
- 哺乳动物的大脑里也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情感区域(边缘系统),脑科学家称之为“情绪脑”。
- 为了适应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脑”。本能脑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一个原始的反射模块,可以让爬行动物对环境快速做出本能反应,比如遇到危险就战斗或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遇到心仪的异性就追求等。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 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
- 监控自己的注意力,然后将其集中到自己需要关注的地方。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你只要拆解目标——把大目标拆分为小目标,任务就会立即从困难区转移到拉伸区,这样你就愿意行动了。不信的话,你可以细心观察一下,几乎所有的行动达人都是拆解任务的高手。
第二节 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 所以,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 专注于深度学习,同时对浅学习保持开放。
第三节 关联:高手的“暗箱”
- 所以写作就是一条深度学习的自然路径。
-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 但凡收获一个感悟、了解一个观点或是学到一个知识,只要触动了自己,就要想办法让它效率最大化,而效率最大化的办法就是主动关联到别处,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所以你不妨也把这句话当作口头禅,时常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第四节 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 在阅读时,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我会在触动自己的地方做标记,在空白处写下大量能联想到的思考,书读完之后,我会放上几天,然后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只要它真正触动我,并能让我发生真实的改变,我就认为这本书超值了,至于其他,忘记就忘记了,我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 很多人读书的时候往往只关注自己是否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却经常忽视头脑中冒出的想法。其实这些想法是非常珍贵的,放过了它们,我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六节 反馈:是时候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了
-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 所以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 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第二节 单一视角:你的坏情绪,源于视角单一
- 只是有的人面对再好的事情时都盯着一点瑕疵不放,而有的人却能从任何一件糟糕的事情中找到闪光点并放大,忽视其他不足之处。
第四节 写作:谢谢你,费曼先生
- 所谓费曼技巧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用最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清楚,最好让外行人也能听懂。
- 先用合适的故事引起对方“感性小人”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把想要表达的道理通过“感性小人”转达给“理性小人”
3.读后感 & 点评
值得一读
里面的内容 老生长谈 换了一种更好懂的方式在说
不过也是有所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