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籍信息
封面 | ![]() |
---|---|
书名 |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俞敏洪亲述新东方创业发展之路 |
作者 | 俞敏洪 |
状态 | 已读完 |
简介 | 这本书是作者俞敏洪第一次完整、深度地讲述新东方从0到1、从1到N的创业历程,披露了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让人看到带领着新东方从一个培训班发展成为上市集团的创业者,以及他的团队曾经经过的至暗时刻,甚至曾走到崩溃的边缘。创业维艰,1/4个世纪的风雨征程,完整地被记录,激荡地再现了新东方创始团队及新东方人,在时代的光辉中砥砺前行的身影。延着内容主线,“三驾马车”的光阴故事已经留存,新生代的管理团队已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中开拓进取,搏出广阔天地,而今,人工智能浪潮下,新东方又将向何处进发,仍是新东方故事的待续篇章。相信这本书,定能让读者在作者个人一贯的幽默叙事方式中,在个人发展、组织建设、企业管理等多个方面受到启发和激励。 |
资源 | |
评价(满6颗) | 推荐阅读 ⭐⭐⭐⭐ |
一句话说出本书最核心的东西【尽可能遵循原作】 | 新东方和俞敏洪的成长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反思。 |
一句话说出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主观上】 | 教育行业有其特殊性。> 俞老师,你就别讲了,新东方我们都知道,我们都是从新东方上学出来的。你就告诉我们你的定价是多少,愿意给我们多少股票就行了 |
|
2.阅读书摘 & 想法
引用一段话,写几句自己的感受想法,按照时间顺序记录。
2022-11-07 记
所以大家很默契地有了一个共同认知:只要卢跃刚在场,开会时自己一定要理性,因为自己的任何爆发或者不讲道理,到最后一定会被卢跃刚写到书里去。这样一来,也缓解了我们硬碰硬地对着干的情况。
哈哈哈,有人在边上看着。
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分校的拓展,新东方的人才也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比如一个分校有一个校长,这个分校发展壮大了,校长手下的主管的能力就变得特别强,而这时如果你不给他发展平台的话,他就有可能跑到别的培训机构去干了,或者说自己去办学校了。所以从人才布局的角度来看,我们也需要多开分校,让这样的人才也能够去当校长。所以我常说,一个机构要给新人“三个台”:一个是舞台,一个是平台,一个是后台。
这是人才溢出啊!
自然而然的就要扩大,不扩大厉害的人就走了。
紧接着,新东方的路演开始了。经过10天路演,新东方成了“抢手货”。2006年8月22日前后,我们团队正式到了香港,主讲人就是我和谢东萤。我讲新东方的业务和发展,谢东萤讲财务数据。在香港进行第一场路演时,组织方准备了一个20人左右的午餐会,他们觉得此时投资人都在度假,能有20个人来听已经很不错了。结果一到现场,我们发现来了约100人,来的这100来人大部分都是黑头发。谢东萤上去讲了财务,接着我就上去讲业务。只讲到一半,下面有些人就听得不耐烦了。下面有人说:“俞老师,你就别讲了,新东方我们都知道,我们都是从新东方上学出来的。你就告诉我们你的定价是多少,愿意给我们多少股票就行了。
这是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它在获取利益的同时还在育人!!这股力量成长起来不得了
我常跟好未来的创始人张邦鑫说:我们是在业务层面友好竞争,战略层面精诚合作。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就是因为只有遇到棋逢对手的竞争者,才能互相激发活力、互相配合,打出更加漂亮的战役来。
所以,竞争并不一定意味着你死我活。
有格局,是一盘活水
所以,教育产品是没有办法完全标准化的。不能说一个老师厉害了,新东方所有的老师就都厉害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是一个稳步前进、循序渐进,不断打磨产品系统,不断对人才进行培训,不断对老师水平进行提升的过程。所以,它和资本市场的急功近利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矛盾。
教育有他的内在特点
一个老师不好,就坏了,影响口碑,规模效应不大相对手机制造
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好的结果自然会来。这很有点像曾国藩说过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长期做正确的事情。
道理都差不多,差距就在做的地方上了。
2022-11-08 记
考核指标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考核指标必须跟企业的文化、战略和未来紧密结合;第二,所有的考核指标从上到下必须保持一致。
可以跟最近要做的 okr 结合
最近都是拍脑袋,为了功能全,但是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全吗?
我把这叫作教育的“第五次革命”。
再摘一段网友的
第一次教育革命:语言的诞生;第二次教育革命:文字和符号的诞生;第三次教育革命:印刷术的出现,使得知识可以传承;第四次教育革命:广播与传媒;第五次教育革命:互联网+教育
比如我们很多员工想要拿高工资,于是就不断地跳槽,这就是没有抓住关键因素。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且达到别人无法替代的程度,那才是你能够拿高工资的资本。
对,要抓本质,跳槽涨薪有点虚。
你传播的内容和精神内核可以不变,但是传播的手段是要与时俱进的。
人的核心最重要,外部用身边工具与时俱进。
与之类似的:你自己的方法论大于工具。
我们也可以把河流向前的流动解释为一种自我驱动。我们都知道,河流向前流是从高处流往低处产生的自我驱动,而人生向前却是从低处往高处走产生的自我驱动,所以,人生的自我驱动比河流的自我驱动要更加艰难——因为我们要往上走。但是不管怎样,你的这种自我驱动能成为你生命发展的动力。所以我认为,自我成长的驱动是人成长最主要的动力之一。
这个对自驱力的解释很清晰易懂。
所谓的“历练个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有些你不愿意面对的东西,要想办法去面对,因为你不去面对的话,这件事情就永远留在那儿,永远也解决不了,到最后甚至会发酵,会越来越麻烦。
上去碰,直面。
3.读后感 & 点评
为什么读?
最近聊到了,听说评价不错。
读了什么?
新东方和俞敏洪的成长历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反思。
有什么用 ?
- 对我个人的成长有一定启发
- 粗浅的了解一下新东方的成长历程
有什么感受,想法?
我看到的是真实,敢挖自己的短,真诚。
4.其他
4.1 微信读书划线笔记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俞敏洪亲述新东方创业发展之路
俞敏洪
24个想法
◆ 第一章 初出茅庐
在我创立新东方之前,全国各种各样的辅导班都是小班模式,为什么新东方采用了大班模式?作为一名老师,我为什么要备当时新东方开设的所有课程?为什么新东方第一个“造反”的老师是数学老师,
◆ 如何招收第一批学生
其本质就是你如何能够以最低的代价获得最可靠的客户,并且让这些客户变成你的品牌宣传员,愿意把新的客户带进来,这就是做生意的本质。
◆ 为什么我要备几乎所有的课
如果公司在某一个领域,比如技术、市场营销或产品设计领域,过度依赖某一个人,除了这个人别人都做不了,其结果就是要么给这个人特别高的薪酬待遇和股权激励,要么就去找一个跟他水平相当的人一起干这件事情,否则到了一定程度,会出现“挤兑”或“造反”的现象。其实,我后来碰到的很多创业公司之所以倒闭了,就是因为公司最核心的、不可缺少的人才离开公司,或公司人才缺失导致的。
◆ 包产到户激发的潜力与局限
虽然最后我们都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意识到有问题和能解决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有很大差别,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弄清楚。
◆ 卢跃刚对新东方稳定起到的作用
所以大家很默契地有了一个共同认知:只要卢跃刚在场,开会时自己一定要理性,因为自己的任何爆发或者不讲道理,到最后一定会被卢跃刚写到书里去。这样一来,也缓解了我们硬碰硬地对着干的情况。
◆ 新东方分校发展: 个人发展与组织规范
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分校的拓展,新东方的人才也需要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比如一个分校有一个校长,这个分校发展壮大了,校长手下的主管的能力就变得特别强,而这时如果你不给他发展平台的话,他就有可能跑到别的培训机构去干了,或者说自己去办学校了。所以从人才布局的角度来看,我们也需要多开分校,让这样的人才也能够去当校长。所以我常说,一个机构要给新人“三个台”:一个是舞台,一个是平台,一个是后台。
虽然这花费很高,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规范,你就永远是一个落后的公司,永远是一个“土霸王”公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大问题。所以这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 我对新东方去美国上市的矛盾心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领域不是你有钱就能够做好的。
◆ 新东方启动上市进程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人生任何阶段都是有进步空间的,你不努力,就没有未来。
◆ 不做假账: 新东方最珍贵的传统
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八个字:只求发展,不求私利。只有不求私利才能得到私利,作为最大的股东之一,新东方每发展一步,我就多一点收益。
◆ 10天路演,新东方成为“抢手货”
下面有人说:“俞老师,你就别讲了,新东方我们都知道,我们都是从新东方上学出来的。你就告诉我们你的定价是多少,愿意给我们多少股票就行了。”
◆ 新东方的电脑培训业务为什么做死了
总结一下就是:因人思事,既不是战略布局,也不是真正的市场行为。
◆ 新东方优能业务的发展和一对一业务的兴起
必须进行全学科发展,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业务和客户闭环系统。
◆ 为什么要限制新东方一对一业务的发展比例
如果让我对一对一业务做一个总结,那就是不是什么业务来钱你就可以去做什么。一定要在收入的前提下,思考它的商业模式到底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影响、给客户带来什么影响,以及这个商业模式是不是可持续。只有想清楚这些,我们的商业模式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 竞争对手给新东方带来的利与弊
我常跟好未来的创始人张邦鑫说:我们是在业务层面友好竞争,战略层面精诚合作。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就是因为只有遇到棋逢对手的竞争者,才能互相激发活力、互相配合,打出更加漂亮的战役来。所以,竞争并不一定意味着你死我活。
◆ 新东方上市后走过的弯路
所以,教育产品是没有办法完全标准化的。不能说一个老师厉害了,新东方所有的老师就都厉害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是一个稳步前进、循序渐进,不断打磨产品系统,不断对人才进行培训,不断对老师水平进行提升的过程。所以,它和资本市场的急功近利会形成一个非常大的矛盾。
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好的结果自然会来。这很有点像曾国藩说过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屁股决定脑袋: 新东方考核机制的变革
考核指标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考核指标必须跟企业的文化、战略和未来紧密结合;第二,所有的考核指标从上到下必须保持一致。
◆ 重视教学管理部,发挥总裁办公会作用
比如我们很多员工想要拿高工资,于是就不断地跳槽,这就是没有抓住关键因素。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且达到别人无法替代的程度,那才是你能够拿高工资的资本。
◆ 情怀和人文精神是新东方企业文化的核心
我把北大精神总结为六个词:独立、自由、质疑、包容、反思、傲骨。
◆ 新时代变革: 以科技为驱动力
你传播的内容和精神内核可以不变,但是传播的手段是要与时俱进的。
◆ 从大学老师到上市公司创始人,我的点滴成长
我们也可以把河流向前的流动解释为一种自我驱动。我们都知道,河流向前流是从高处流往低处产生的自我驱动,而人生向前却是从低处往高处走产生的自我驱动,所以,人生的自我驱动比河流的自我驱动要更加艰难——因为我们要往上走。但是不管怎样,你的这种自我驱动能成为你生命发展的动力。所以我认为,自我成长的驱动是人成长最主要的动力之一。
人生要做好两种打算:一种是长远打算,你活到100岁会是怎样的,这样的岁月你怎么去安排;另一种是每一天的打算,这就意味着即使明天已经不再属于你,你也不会为今天所做的事情而后悔,这就是一种长短结合的对人生的设计。
◆ 我的个性如何成全和阻碍了新东方的发展
所谓的“历练个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于有些你不愿意面对的东西,要想办法去面对,因为你不去面对的话,这件事情就永远留在那儿,永远也解决不了,到最后甚至会发酵,会越来越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