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籍信息
封面 | ![]() |
---|---|
书名 |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
作者 | 申克·阿伦斯 |
状态 | 已读完 |
简介 | 卢曼的“盒中笔记”通常很简短,因为这些只是他庞大繁杂研究中的索引,等需要时,他会借由这些线头进行延伸思考,然后不断链接知识要点,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树。你也可以试试。 |
资源 | |
评价(满6颗) | 非常棒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 |
一句话说出本书最核心的东西【尽可能遵循原作】 | 日常随时随地积累自己的知识到卡片上,将自己的知识显化,用笔记辅助自己思考、写作。 |
一句话说出对自己最有启发的【主观上】 | 知识是网状的,流程比工具更重要。 |
2.阅读书摘 & 想法
引用一段话,写几句自己的感受想法
2022-10-17 记
外脑思考
笔记是辅助记忆的
一篇论文的质量和写作的难易程度,更多取决于在确定题目之前为写作所做的准备。
深有体会,自己写的好多都是以前的
不过也会适当的加个新的
写一篇比较正式的文章 面对屏幕把他写下来只占了很小的比例
重要的是日常素材的积累,你的思考想法,灵光一闪,在写的时候把他们勾连起来。
最近我自己也一直在写一些东西,确实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以前的想法,以前的记录,若是之前有存货,写的就很快,无非就是调整结构,再组织输出一下。
这是我提升效率的不二法门。
为什么要记笔记?我们看书学习时会产生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洞见来之不易,如果不记笔记,往往会转瞬即逝,因此记笔记可以巩固我们的思考成果。自己的思考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同于原始的知识,有时哪怕是精简一下语言,调整一下语序,使得下一次再查看时不需要花费和第一次一样多的时间,那么我们花在第一次学习上的时间也就有了价值。
给了我鼓励, 平常记录笔记总是觉得记了也是白记,到最后都是要忘记的。
主题、卡片、闪卡
对应到语雀:
知识库是主题
文档或文档里的块是卡片
文档的目录顺序,块的先后顺序,目录都是索引
小记是闪卡
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比约克率先区分了记忆竞争的两种不同类型: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与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以前,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记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简言之,存储越容易,提取就越快。但他的实验发现了与常识相反的结论:“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比如,我们的常识是应该在课堂上记笔记。但是必要难度原理建议,别在课堂上记笔记,边听老师讲课边记笔记,你会听得太明白,写入太容易,但大脑这块硬盘未来会不易提取出来。过些日子,多数内容会被遗忘。反之,如果我们略微增加写入难度,比如晚上回到宿舍或者第二天再写笔记,这样未来提取会更容易。即你有些困难地存入,会记得更好并真正学会。
所以等等再写笔记,等等党比较好
这不就是课后回顾嘛
自己的工作流程比工具重要。
比如我自己:收集记录,定期组织整理,分享出去
工具我可以用:
1 收集自带便签,笔记软件,发布到博客或者微信公众号上。
2 也可以用语雀小记,语雀的知识库文档,语雀的分享功能。
想清楚了,无论用什么工具挑一个顺手的就好,我现在 all in 语雀了,体验较好,推荐。
2022-10-18 记
要达到群聚效应的最佳点,关键是要分清楚三类笔记。 1.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这类笔记只是对收集信息起提醒作用,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写,最后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 2.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以理解的方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并且永远不会被扔掉。它们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存放在同一个地方,或者是在文献管理系统中,或者按出版标准写好放在卡片盒中。 3.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它们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
我尝试对应一下
项目可以看作日志
闪念是小记
永久笔记是各个专题知识库
不知道是否有用的小记,先整理到学习知识库,杂物间,定期收拾
传统的笔记系统中,主要问题是人们把某条笔记存放在了哪个主题下;而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中,主要问题则是考虑想在哪个主题下再见到它。
传统的,笔记必属于某个主题,要存档在某个地方
卢曼卡片盒笔记则先记到卡片上,随便放一个地方,定期的回来看看,是否能用到,是不是能出一篇文章
感觉我现在就是
平常积攒想法,不断的记录,写的时候组织组织。
正如利维所写的那样:“无论内部过程是如何实施的,你都需要了解思维对外部框架的依赖程度”(2011)。如果有一件事是专家们一致同意的,那就是你必须将你的想法外显化,必须把它们写下来。
对应来理去
的来
捕捉想法思考,及时记录,是你的素材。
记笔记也不是最关键的工作,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
是的,记录很简单
但是要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遍记下来
你要对他有加工输出。
冒牌者综合征又叫作“冒名顶替现象”、“骗子综合征”,最早在1978年被两位临床心理学家所提出,用以解释出现在成功人士身上的独特现象。这里所说的“成功人士”的定义非常广泛,可能是成功的企业家、名牌大学的学生,甚至可能只是一个小比赛的获奖者。他们无法将这些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认为只不过是碰巧、误会,总是担心有朝一日会被别人识破自己是个“骗子”的事实,并因此感到惶恐、焦虑。即使事实证据说明他们确实具有优秀的能力,但他们还是认为自己只是骗子。而且,这些人通常非常努力工作,因为他们想避免被人发现自己是个“冒牌货”,而努力工作会带来更多的掌声,让他们持续陷于恐惧的轮回中。
所以,有时候越成功越焦虑。
是的,我自己也会有。
来理去
与卡片的关系
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一个卡片吗?是闪卡?
经过整理的的卡片是文档,知识库是某个卡片盒子A。
2022-10-19 记
写论文不仅仅是在键盘上打字,它还包括阅读、理解、思索、产生想法、建立联系、区分术语、寻找合适的词语、结构化、组织、编辑、修正和重写等。这些不仅仅是任务的不同,它们需要投入的注意力也各不相同。我们不能同时关注多件事情,更不能同时给予多件事情不同的注意力。
尝试去区分我不同的工作事项 分配不同的注意力
没错,我们学习孤立知识的能力确实有限,而且很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是,如果知识既不是被孤立地保存,也不是被孤立地学习,而是聚集在一个思想网络中,或者说是“思维模型的网格”中(M unger,1994),那么理解新的信息就变得更容易了。这不仅使学习和记忆变得更容易,而且提取信息及其可用之处变得更容易了。
知识关联起来学的快
是网状的
生物学家看一本生物书很简单,基本都在他的网里
其他人没有对应的储备,无法与旧有的建立连接,学的慢
这本书开头的序言说老外写的书啰嗦
读起来确实啰嗦,但是我在啰嗦里看到了他们的思考过程,一些使用的原则注意事项
喜欢这样的啰嗦
不喜欢上来说结论,真的是很难理解
如果不能从长远考虑,建立积极反馈循环,任何试图用外部奖励(比如在完成一章后做一些喜欢做的事)哄骗自己去工作的尝试都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非常脆弱。只有当工作本身就是激励时,驱动力和奖励才能可持续动态循环,从而推动整个任务前进
赞同
这样做收支肯定是不平衡的
我现在每天坚持走两公里,走的时候会听一些播客或者思考问题,这个过程我很喜欢,有自己的独处时间,自然而然的就做下来了。
人是环境反应的容器
阅读,记笔记,输出,产生价值
写作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循环过程”,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流程,“如何找到一个主题来写”的问题就会变成“如何处理可写主题太多”的问题。
这可真的是
我自己确实是积累了很多主题
确实有好多待写的,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每当我要挑一个写的时候,卡壳就换一个
在不是强制性的前提下
若是必须要,写的,卡壳那可就痛苦了
记录卡片笔记是要有抓住要点的能力
因为一张卡片就那么大,你得努力语去思考该记哪些,这些都是促使你理解内容的因素
假如我们用笔记软件代替纸质的卡片,我们的一篇文章是有几乎无限的大小,我们可以把所有内容都复制下来,在这个过程里可以不努力思考,毕竟我抄下来了,他们在我的笔记本里了,是我的外脑
我自己不需要理解
看卡片笔记方法的时候总有一种感觉
只要积累了足够多的有联系的卡片,写东西就会变得足够轻松
可真的是这样吗 ?
我持怀疑态度,某些情况下,是需要你憋着一口气去迈过去的,比如我画应用架构图
解决确认偏差的问题需要分两步:首先,把整个写作过程颠倒过来;其次,把动机从寻找证实性的事实转变为收集所有相关信息,而不去管它支持什么论点。
嗯,我自己能发现,总是拿着结论找论据
要注意一下,先认识到,然后再解决
在一项有趣的小规模研究中,两位心理学家以听讲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寻用手写记笔记与用电脑录入记笔记是否存在区别(M ueller and Oppenheimer,2014)。他们发现,在对讲座内容的记忆数量上,两种方式并不存在区别;但在对讲座内容的理解水平上,手写笔记的方式要好很多,并且这种优势在一周之后仍然很明显。
输入的快,理解少
输入的慢,理解多
慢即是快
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比约克率先区分了记忆竞争的两种不同类型: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与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
手写的存储强度小,提取强度大
打字的存储强度大,提取强度小
文献卡片,阅读摘抄,用字自己的话表达已经存在的观点
闪卡,临时冒出来的想法,思路,临时的事情,想不清楚的事情
永久卡片笔记,经过整理后的卡片,是最终要的
是自己的,观点想法,笔记
“蔡格尼克效应”的现象,即未完成的任务往往会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直到它们被完成
嗯,有事情都记代办
放空脑子
最近读书慢下来了
但是我认为好,慢的好
或许是碰见好书了
卢曼卡片笔记,说不定与我现在的状态非常契合
很多东西其实我有在实践,没有清晰的认知
看了之后一比对联系,好像我就是这么做的,好像差不多啊,往下一步,书里面讲的好像更优啊,我只要稍稍的改变一下就能用,基本没有什么阻力
改变了之后,哇塞,真好用
我就开心的
这本书开头的序言说老外写的书啰嗦
读起来确实啰嗦,但是我在啰嗦里看到了他们的思考过程,一些使用的原则注意事项
喜欢这样的啰嗦
不喜欢上来说结论,真的是很难理解
2022-10-20 记
简要描述文本的主要观点,而不是收集引文。
我现在似乎只是来一段话,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没有说要特意总结一下,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是不是缺了?
读书笔记的模版加一行
一句话说说这本书讲了什么
对自己来说,不一定是他的中心观点
应该分开
一句话说讲了什么,贴近书
一句话最大的收获,贴近自己
这是一个分离复杂度的例子
费曼在一次对年轻科学家的演讲中强调(Feynman,1985):“原则是你不能欺骗自己,可你偏偏又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阅读,尤其是重复阅读,很容易使我们误以为自己理解了一篇文章。重复阅读是特别危险的,这是因为存在曝光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当我们熟悉某事物的时候,会开始相信自己已经理解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还会对其越发喜欢(Bornstein,1989)。
虽然很明显,熟悉并不是理解,但在以某种形式测试自己之前,我们没有机会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某个事物,还是只是自以为理解了
重要重要
熟悉不等于理解
熟悉不等于理解
熟悉不等于理解
“写下来”最重要的好处是,当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理解达不到自己以为能达到的程度时,它能帮助我们正视自己的观点。
是的
写下来是深思熟虑的,容易被反复检视的
而讲的话就不容易那么做到了,录视频频录音的回顾 成本很大,一般不会专门再听一次或看一次,而我们可以把它整理成为文字稿的形式进行复盘
他们各自有优势
“阅读学术文章的困难似乎在于短期记忆对我们没有帮助,我们需要长期记忆来提供参考资料,帮助我们区分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哪些信息是新的、哪些信息是重复的。但是除非死记硬背,不然我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在阅读方面有非常好的选择能力,并能够提取广泛且有联系的参考资料,必须能够跟踪反复出现的问题。只是,如果没有指导,那该如何掌握这样的能力呢?最好的方法可能不是摘录,而是做笔记,就是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浓缩重写。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重写,能够自动地训练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文本的框架、模式和类别中来,或者是转移到文本的条件或假设上面,注意到这些以后,你的表述就会变得与之前不同。有效的办法是在阅读过程中时刻谨记以下问题:当文章中提出某个主张时,作者想要说明的是什么,想要排除的又是什么?比如有人提到了‘人权’,他要对比的是什么?是‘没有人权’?还是‘义务’?是一种文化的对比?还是与历史上的那些没有人权概念却依然能和平相处的人们对比?对于这个问题,往往难以从文本中找到直接或明确的答案,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理解。”(Luhmann,2000)
卢曼的方法似乎是有一定知识积累的情况下才行
如果面对的是全新的,与以前无法联想起来的,大概率不行
2022-10-22记
把工作分解成可管理和可衡量的步骤确实是有意义的,但是当你还要阅读、研究和思考的时候,每天写几页的工作方式并不能像一个个独立单元那样有效。
不同的创作过程要用不同的分解方式
死记硬背这种错误的学习方法在我们的教育文化中仍然根深蒂固。当学习理论教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尝试着理解学习的基本原理,并衡量学习进度时,他故意使用像随机字母组合这样的无意义信息进行研究,以确保它们不带有其他意义。按照他的理解,有意义的信息会分散实际学习过程的注意力。但是他没有意识到,他是将学习过程从学习这件事中剥离出去,而学习就是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见到了新的观点,感觉很有道理
遗忘曲线仅仅是记忆的遗忘曲线
学习和记忆是不同的,学习是有联系的
学习是内化到自身,再由内化向外输出,有自己的理解思考
记忆则是原样复述出来,记住,然后背出来,没有理解
记忆高手在记无意义的信息时,一定是把这些信息赋予了意义,联想起来
我不必成为一个记忆高手
我可以借助笔记工具,在一定的场景下,去理解联系
学会,意味着理解了,意味着按着某种意义和已有的认知建立了联系,这样的信息是几乎不会再被遗忘的,并且一旦被正确的线索触发,这些信息还可以很稳定地被提取出来。而且,这些新学的知识可以为将来的新信息提供更多可能的联系。
好
理解了就是容易讲清楚
2022-10-21记
记笔记,并将其整理到卡片盒中,只不过是为了理解某件事情背后蕴含着的更广泛的意义。卡片盒迫使我们提出许多阐述性的问题:它意味着什么?它与某事有什么联系?它与某事有什么区别?它与什么相似?卡片盒没有按主题分类,这是积极建立笔记之间联系的前提条件。只要联系是有意义的,不同的笔记之间也可以建立联系。
这里提到了卡片笔记能帮助我们的地方
理解这个原理,不生搬硬套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因为卡片盒的目的不是要成为一部百科全书,而只是用于思考的工具,所以我们不需要担心它当前是否完整。只有在它对我们自己的思考有帮助时才需要写;而不必为了弥补笔记序列中的空白而写下什么。
重要原则
明确目的
笔记是为了辅助自己的学习思考
资源收狂得注意
或许直觉在社会科学领域更难被接受,因为我们在非常努力地向自然科学家靠拢,而我们通常认为自然科学家并不依赖像直觉这样模糊的东西。但直觉并不是理性和知识的对立面,而是我们脑力活动的整合和实践的一面,是我们建立有意识的、外显的知识所依据的经验沉淀(Ahrens,2014)。
对直觉的解释比较好
选择关键词时,一定要着眼于自己正在研究或感兴趣的课题,千万不要孤立地看笔记。正因为需要思考,所以这个过程不能自动化,或委托给机器或程序。
我看到的重点是,卡片放哪个主题下不重要
重要的是与你当前的联系
不能仅仅根据卡片的内容主题分,而是根据你所思考的当前要做的,可能有启发的
举个例子
上班途中看到的饭店,让我解决了某个代码上的问题,用类比的方式,想通了
如果我要记录,应该放在或添加标签是代码问题
而不是上班路上饭店的主题
选择关键词不仅仅是一个例行程序,它是思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往往会让我们对某个笔记的阐释更深入,让我们对某条笔记与其他笔记之间关系的阐释更深刻。
所以我每篇文章应该加一个关键词栏目
卢曼会在索引中的关键词旁边加上一条或两条笔记卡片的编号(Schmidt,2013),选择关键词要慎重,不能过多,因为卡片盒不应被用作存取笔记的档案馆,而是要用作辅助思考的工具箱,所以笔记之间的引用关系要比目录与内容之间的索引关系重要得多。
所以我要维护一下文章模版
阅读前可能有关联的
阅读后可能有关联的
或许不用模版,而是一种思考方式,写文章的习惯
卡片盒是我们思考的媒介,而不是思考的对象。笔记的集合会从复杂逐渐变得有秩序,我们一直从来源不同的线性文本中提取信息,并将其混合起来,直到出现新的模式。最后,我们把这些模式组合成新的线性文本。
线性文本这个词描述的好,对比感出来了,卡片笔记是网状的,当我们要写篇文章就是从网上摘录出一维的线。
2022-10-22 记
对于很多人来说,头脑风暴仍然是产生新想法的最佳方法,但我认为这不过是固执己见的另一种说法,是一味教我们凭记忆背下来,而非借助外部工具来思考和学习,是僵化的教育体系的映射。测试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并不能代表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同样,在进行头脑风暴时,能提出(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回忆出)大量的想法,也不表示这些想法的质量就高。
所以头脑风暴要带着线索,翻资料想。
第一个关键点:确保文本具有结构化和灵活性。
第二个关键点:尝试同时写多个项目的手稿,这样才能发挥出卡片盒的真正威力。从
能够灵活调整组合标准的卡片。
生产文章的过程可能会有一些副产品,而这又是另一篇文章的材料,如果副产品足够多,可以灵活的组合不同文章,拿我们利用率就是 100%,比单独死磕一个高效的多。
如果说有一条建议值得一提,那就是牢记草稿只是草稿。斯拉沃热·齐泽克在接受采访[26]时说,如果他一开始不说服自己,只是为了自己才写下一些想法,他可能一句话都写不出来,也不可能通过这些出书了。他总是惊奇地发现,当停止写下想法的时候,剩下的唯一任务就是修改已经写好的草稿。
嗯,我记得,我也是一直这么干的。
甭管对不对,先尝试写出来一版,后续再说,特别管用。
在修改草稿的过程中,最难的任务是删除那些对论点没用的东西,就像“杀死你的挚爱”一样痛苦
深有体会,真的像多留一些,毕竟都是自己辛苦所写,但放这里又不合适,只能删掉。
不过我一般都会新开一个文章,准备讲另一个选题。
一个文章的副产物是另一篇文章的材料。
2022-10-23 记
学习、思考和写作不应该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新的经验和事实,对自己的思维习惯提出质疑。
有意思的观点,好像有道理哈
3.读后感 & 点评
一种记笔记的方法:卢曼卡片笔记
对我自己而言,非常契合我自己的情况,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推荐大家可以试试。
一句介绍卢曼卡片盒笔记是什么:每天持续不断的把小块知识以卡片的方式存入盒子里,要用的时候从盒子拿出相关卡片,组织一下成为一篇文章输出。
一句话最大的好处:把写文章的工作做在了平时,持续积累,让写作变得容易。
4.其他
4.1 卢曼卡片盒笔记写作法
4.1 微信读书划线笔记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申克·阿伦斯
42个想法
◆ 中文版序
卡片盒笔记依赖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即缓慢而稳定的改进,促进思维产生持续、微妙的变化,并且事物间相生相依。
◆ 推荐序一 像卢曼一样写卡片
“元认知”也就是认知的认知。
什么是必要难度理论?人类记忆存在广泛且普遍的元认知错觉,会误将“记住了”当成“学会了”。如果将人的大脑粗陋地比作一块硬盘,假设你
“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比如,我们的常识是应该在课堂上记笔记。但是必要难度原理建议,别在课堂上记笔记,边听老师讲课边记笔记,你会听得太明白,写入太容易,但大脑这块硬盘未来会不易提取出来。过些日子,多数内容会被遗忘。
◆ 推荐序三 用卡片笔记积累你的知识复利
比如拒绝做知识的搬运工,必须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比如需要记录的是知识,而非信息;比如不需要进行机械分类,而是让关系慢慢地自动生长出来等。
◆ 译者序
因为你平日里的输入就是在输出,最后写出来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为什么要记笔记?我们看书学习时会产生自己的思考,这样的洞见来之不易,如果不记笔记,往往会转瞬即逝,因此记笔记可以巩固我们的思考成果。自己的思考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同于原始的知识,有时哪怕是精简一下语言,调整一下语序,使得下一次再查看时不需要花费和第一次一样多的时间,那么我们花在第一次学习上的时间也就有了价值
◆ 导论
一篇论文的质量和写作的难易程度,更多取决于在确定题目之前为写作所做的准备。
◆ 第一章 绪论
不能绝对性的看待。
>成绩差的学生并不难找到一个问题来写论文,因为他们既不缺乏观点,也不缺乏盲目的自信
一个想法点子空想出来没有用,只有做了输出才有价值,而我们在输出的时候往往是把一系列想法排列组织。
这个点子也许是无意间的想法,正好能用到某个输出中,他的产生和输出不是统一的。
>一个想法、一条笔记只有在它的上下文语境中才有价值,而上下文并不一定是它的出处。
一个想法、一条笔记只有在它的上下文语境中才有价值,而上下文并不一定是它的出处。
◆ 关于写作,你需要做的
记笔记也不是最关键的工作,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
撰写论文的步骤1.记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你手边需要随时有记笔记的工具,以捕捉脑海中闪现的每一个想法。不必多虑如何写或者写什么。这些都是闪念笔记,仅仅是你脑海中想法的备忘录,不用想太多其他东西。可以把它们放到一个你定义为“收集箱”的地方,稍后统一处理。
2.记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无论你读什么,都要做笔记,写下你不想忘记的内容,或者你认为可能会在自己的思考或写作中使用的内容。文献笔记要非常简短,精心选择,并使用自己语言记录,对引文要格外挑剔,不要只是抄写,而不去真正理解其含义。最后把这些笔记和参考书目的细节一起保存在你的文献管理系统中。
3.记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现在打开你的卡片盒,仔细阅读你在第一步或第二步所做的笔记(最好每天一次,以及在你开始遗忘为什么记它之前),并思考它们与你自己的研究、思考或兴趣所在的相关内容有何关联。因为这里面只包含你感兴趣的东西,所以翻阅卡片盒很快就可以完成。这种笔记上的思想不是为了收集,而是为了衍生想法、论点和讨论。新的信息是否与你卡片盒里或脑海里已有的信息相互矛盾、相互一致、相互印证或相互补充?是否能把已有的想法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又引发了什么问题?你可以为每一个想法准确地写下一条笔记,并像为别人写作一样,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此时,扔掉第一步的闪念笔记,把第二步的文献笔记放入你的文献管理系统。待所有重要的内容都进入卡片盒后,你就可以忘记它们了。4.现在把你新写的永久笔记添加到卡片盒中,方法如下:(1)把每一条笔记都归档在一个或多个相关的笔记后面。如果使用软件,你可以把一条笔记“放在”多个笔记后面;如果你像卢曼那样使用纸笔记笔记,就必须将笔记放在最适合的位置,并手写添加其他笔记的链接。看新笔记与哪条笔记直接相关,如果还没有与其他笔记直接相关,就把它放在最后一条笔记之后。(2)给相关笔记添加链接。(3)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你以后能够找到这条笔记,可以从索引页链接到它,也可以在你用来作为某个讨论或话题的切入点的笔记上做一个链接。5.从系统内部自下而上发展主题、问题和研究课题。你可以看看目前有什么,缺什么,出现了什么问题。通过广泛阅读来挑战和加强自己的论点,并根据了解到的新信息改变和发展自己的论点。多做笔记,进一步发展思路,看看事情的发展方向。自己跟着兴趣走,一直选择有望获得最深刻见解的那条路。以你所拥有的东西为基础,即使你的卡片盒里还没有任何东西,你也永远不会从零开始,因为你的脑海里已经有了需要检验的想法、需要挑战的观点和需要回答的问题。不要为一个主题进行头脑风暴,而是要看一下卡片盒,看看哪里已经形成了笔记链,哪里已经建立了想法群;如果另一个更有希望的想法已经成型,就不要执着于前一个想法。你对某件事情越感兴趣,就会阅读得越多,思考得越多,进而收集的笔记越多,最终越有可能从中提出问题和想法。它可能正是你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东西,但更有可能是你的兴趣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洞见的作用。6.一段时间后,会积攒到足够多的想法去确定一个写作主题。这时,你的主题是基于你所拥有的素材,而不是基于即将阅读的文献可能提供的未知想法。思考一下这个主题的内在联系,收集所有与之相关的笔记(大部分的相关笔记已经有了一定顺序),把它们复制到大纲软件中[3],并把它们按顺序排列好。看看哪些还不够,哪些是多余的。不要等着所有的东西都集齐,而是要积极思考,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和记笔记,以改进你的想法、论点和架构。7.把你的笔记变成初稿。不要简单地把笔记复制到手稿里,要把它们转化成连贯的内容,并将它们嵌入到你论点的上下文中,同时从笔记中得出你的论点。检查论点中的漏洞,想办法完善或改变论点。8.编辑、校对你的稿子。拍拍自己的
◆ 简洁是最重要的
传统的笔记系统中,主要问题是人们把某条笔记存放在了哪个主题下;而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中,主要问题则是考虑想在哪个主题下再见到它。
要达到群聚效应的最佳点,关键是要分清楚三类笔记。1.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这类笔记只是对收集信息起提醒作用,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写,最后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2.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以理解的方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并且永远不会被扔掉。它们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存放在同一个地方,或者是在文献管理系统中,或者按出版标准写好放在卡片盒中。3.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它们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
◆ 没有人完全从零开始写作
写作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循环过程”,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流程,“如何找到一个主题来写”的问题就会变成“如何处理可写主题太多”的问题。
◆ 让工作推动你前进
如果不能从长远考虑,建立积极反馈循环,任何试图用外部奖励(比如在完成一章后做一些喜欢做的事)哄骗自己去工作的尝试都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非常脆弱。只有当工作本身就是激励时,驱动力和奖励才能可持续动态循环,从而推动整个任务前进
没错,我们学习孤立知识的能力确实有限,而且很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是,如果知识既不是被孤立地保存,也不是被孤立地学习,而是聚集在一个思想网络中,或者说是“思维模型的网格”中(M unger,1994),那么理解新的信息就变得更容易了。这不仅使学习和记忆变得更容易,而且提取信息及其可用之处变得更容易了。
◆ 第三章 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
写论文不仅仅是在键盘上打字,它还包括阅读、理解、思索、产生想法、建立联系、区分术语、寻找合适的词语、结构化、组织、编辑、修正和重写等。这些不仅仅是任务的不同,它们需要投入的注意力也各不相同。我们不能同时关注多件事情,更不能同时给予多件事情不同的注意力。
“蔡格尼克效应”的现象,即未完成的任务往往会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直到它们被完成
◆ 阅读和理解
在一项有趣的小规模研究中,两位心理学家以听讲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寻用手写记笔记与用电脑录入记笔记是否存在区别(M ueller and Oppenheimer,2014)。他们发现,在对讲座内容的记忆数量上,两种方式并不存在区别;但在对讲座内容的理解水平上,手写笔记的方式要好很多,并且这种优势在一周之后仍然很明显。
解决确认偏差的问题需要分两步:首先,把整个写作过程颠倒过来;其次,把动机从寻找证实性的事实转变为收集所有相关信息,而不去管它支持什么论点。
“阅读学术文章的困难似乎在于短期记忆对我们没有帮助,我们需要长期记忆来提供参考资料,帮助我们区分什么事情重要、什么事情不重要,哪些信息是新的、哪些信息是重复的。但是除非死记硬背,不然我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在阅读方面有非常好的选择能力,并能够提取广泛且有联系的参考资料,必须能够跟踪反复出现的问题。只是,如果没有指导,那该如何掌握这样的能力呢?最好的方法可能不是摘录,而是做笔记,就是对所阅读的文本进行浓缩重写。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重写,能够自动地训练人们把注意力转移到文本的框架、模式和类别中来,或者是转移到文本的条件或假设上面,注意到这些以后,你的表述就会变得与之前不同。有效的办法是在阅读过程中时刻谨记以下问题:当文章中提出某个主张时,作者想要说明的是什么,想要排除的又是什么?比如有人提到了‘人权’,他要对比的是什么?是‘没有人权’?还是‘义务’?是一种文化的对比?还是与历史上的那些没有人权概念却依然能和平相处的人们对比?对于这个问题,往往难以从文本中找到直接或明确的答案,只能依靠读者自己的理解。”(Luhmann,2000)
“写下来”最重要的好处是,当我们对某件事情的理解达不到自己以为能达到的程度时,它能帮助我们正视自己的观点。
费曼在一次对年轻科学家的演讲中强调(Feynman,1985):“原则是你不能欺骗自己,可你偏偏又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阅读,尤其是重复阅读,很容易使我们误以为自己理解了一篇文章。重复阅读是特别危险的,这是因为存在曝光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当我们熟悉某事物的时候,会开始相信自己已经理解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还会对其越发喜欢(Bornstein,1989)。虽然很明显,熟悉并不是理解,但在以某种形式测试自己之前,我们没有机会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某个事物,还是只是自以为理解了
◆ 记卡片盒笔记
简要描述文本的主要观点,而不是收集引文。
把工作分解成可管理和可衡量的步骤确实是有意义的,但是当你还要阅读、研究和思考的时候,每天写几页的工作方式并不能像一个个独立单元那样有效。
死记硬背这种错误的学习方法在我们的教育文化中仍然根深蒂固。当学习理论教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尝试着理解学习的基本原理,并衡量学习进度时,他故意使用像随机字母组合这样的无意义信息进行研究,以确保它们不带有其他意义。按照他的理解,有意义的信息会分散实际学习过程的注意力。但是他没有意识到,他是将学习过程从学习这件事中剥离出去,而学习就是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学会,意味着理解了,意味着按着某种意义和已有的认知建立了联系,这样的信息是几乎不会再被遗忘的,并且一旦被正确的线索触发,这些信息还可以很稳定地被提取出来。而且,这些新学的知识可以为将来的新信息提供更多可能的联系。
记笔记,并将其整理到卡片盒中,只不过是为了理解某件事情背后蕴含着的更广泛的意义。卡片盒迫使我们提出许多阐述性的问题:它意味着什么?它与某事有什么联系?它与某事有什么区别?它与什么相似?卡片盒没有按主题分类,这是积极建立笔记之间联系的前提条件。只要联系是有意义的,不同的笔记之间也可以建立联系。
◆ 发展想法
因为卡片盒的目的不是要成为一部百科全书,而只是用于思考的工具,所以我们不需要担心它当前是否完整。只有在它对我们自己的思考有帮助时才需要写;而不必为了弥补笔记序列中的空白而写下什么。
线性文本这个词描述的好,对比感出来了,卡片笔记是网状的,当我们要写篇文章就是从网上摘录出一维的线。
>卡片盒是我们思考的媒介,而不是思考的对象。笔记的集合会从复杂逐渐变得有秩序,我们一直从来源不同的线性文本中提取信息,并将其混合起来,直到出现新的模式。最后,我们把这些模式组合成新的线性文本。
卡片盒是我们思考的媒介,而不是思考的对象。笔记的集合会从复杂逐渐变得有秩序,我们一直从来源不同的线性文本中提取信息,并将其混合起来,直到出现新的模式。最后,我们把这些模式组合成新的线性文本。
卢曼会在索引中的关键词旁边加上一条或两条笔记卡片的编号(Schmidt,2013),选择关键词要慎重,不能过多,因为卡片盒不应被用作存取笔记的档案馆,而是要用作辅助思考的工具箱,所以笔记之间的引用关系要比目录与内容之间的索引关系重要得多。
或许直觉在社会科学领域更难被接受,因为我们在非常努力地向自然科学家靠拢,而我们通常认为自然科学家并不依赖像直觉这样模糊的东西。但直觉并不是理性和知识的对立面,而是我们脑力活动的整合和实践的一面,是我们建立有意识的、外显的知识所依据的经验沉淀(Ahrens,2014)。
◆ 分享你的洞见
对于很多人来说,头脑风暴仍然是产生新想法的最佳方法,但我认为这不过是固执己见的另一种说法,是一味教我们凭记忆背下来,而非借助外部工具来思考和学习,是僵化的教育体系的映射。测试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并不能代表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同样,在进行头脑风暴时,能提出(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回忆出)大量的想法,也不表示这些想法的质量就高。
第一个关键点:确保文本具有结构化和灵活性。
如果说有一条建议值得一提,那就是牢记草稿只是草稿。斯拉沃热·齐泽克在接受采访[26]时说,如果他一开始不说服自己,只是为了自己才写下一些想法,他可能一句话都写不出来,也不可能通过这些出书了。他总是惊奇地发现,当停止写下想法的时候,剩下的唯一任务就是修改已经写好的草稿。在修改草稿的过程中,最难的任务是删除那些对论点没用的东西,就像“杀死你的挚爱”一样痛苦
◆ 后记
学习、思考和写作不应该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新的经验和事实,对自己的思维习惯提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