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籍信息

封面 image.png
书名 悉达多
作者 赫尔曼·黑塞
状态 已读完
简介 青年悉达多厌倦了婆罗门生活,与好友侨文达一道跟随沙门修行。在舍卫城他们聆听了佛陀乔达摩的教义,侨文达选择追随乔达摩,悉达多则继续修行之路。他在城市中结识名妓迦摩罗,并开始追逐情欲和名利,直至对一切产生厌倦。他再次抛下世俗,决心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河边,在绝望的瞬间,他听到河水的声音……
资源
评价(满6颗) 反射到自身很有收获,非常不错
⭐⭐⭐⭐⭐

2.书摘

10个想法

◆ 婆罗门之子

,而他依旧灵魂不安,心灵不宁。他充满渴望的精神容器仍未盛满。洗礼虽善,但那只是水,不能洗涤罪孽,满足焦渴的灵魂,抚慰畏惧的心灵。向诸神献祭和祈祷固然好—— 但这即是一切吗?献祭能带来幸福吗?诸神又当如何?创世的果真是生主[插图]而不是阿特曼?那唯一的、孤独的阿特曼?诸神不是形同你我?

“你即将步入林中成为一名沙门。”他道,“如果在林中,你寻得至高无上的幸福,就回来教我修习。如果你只收获幻灭,那也回来,我们再一道祭奉诸神。现在,去和你的母亲吻别,告诉她你的去向。至于我,清晨沐浴的时辰已到,我要去河边了。”

◆ 沙门

。一只苍鹭飞越竹林时,他将灵魂嵌入苍鹭之躯。他化为苍鹭,飞越森林和山峦,吞食鲜肉,忍苍鹭之饥,啼苍鹭之哀鸣,死苍鹭之死。

一拍即合,接着上路。
>悉达多道:“一直以来,乔文达,我都认为,乔文达会留在沙门中。我一直相信,他的目标是活到六十岁、七十岁,不断从事那些沙门们用来装点门面的修习和技艺。可是你看,我对乔文达了解甚少。我对他的心思还没看透。原来你也想,我最忠诚的朋友,走一条新路,去聆听佛陀宣法。”

◆ 乔达摩

哦,功德圆满的佛陀,只是,在您的法义中,在统一、逻辑完善的万物中却存在一个断裂之处。这一小小的缝隙让这个统一的世界呈现出些许陌生、些许新奇;呈现出些许迥异于从前,且无法被证实的东西:那就是您的超世拔俗,获得解脱的法义。这个小漏洞,这个小断裂,让永恒统一的世界法则变得破碎,失去效力。但愿您能宽恕我所提出的异议。”

你从我处所听之法义并非我之辩辞。它的宗旨并非为求知好学之人阐释世界。它另有他图;它的宗旨乃是济拔苦难。这就是乔达摩的法义,别无其他。”

馈赠的是悉达多的自我,佛陀允许悉达多有异议,允许继续追寻,而不是强留。
>“佛陀劫掠了我。”悉达多想,“他劫掠了我,但他馈赠得更多。他夺走了我的朋友,那曾经信奉我,如今信奉他的朋友;那曾经是我的影子,如今是乔达摩的影子的朋友。而他所馈赠的,则是悉达多,是我的自我

◆ 觉醒

本我
>他环视四周,宛如与世界初逢。世界是美的,绚烂的;世界是奇异的,神秘的!这儿是湛蓝,这儿是灿黄,那儿是艳绿。高天河流飘逸,森林山峦高耸。一切都是美的。一切都充满秘密和魔力。而置身其中的他,悉达多,这个苏醒之人,正走向他自己

◆ 迦摩罗

这,委婉,这,直接。
>迦摩罗。如若不冒犯你,我想请求你做我的朋友和老师。因为对你所熟稔的艺术,我一无所知。

◆ 船夫

”悉达多道,“我领悟到这个道理后,认出我的生活也是一条河。这条河用幻象,而非现实,隔开少年悉达多、成年悉达多和老年悉达多。悉达多的前世并非过去,死亡和重归梵天亦并非未来。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

3.读后感 & 点评

这本书偏哲学一些,作者是赫尔曼·黑塞 ,书中讲的是悉达多追求开悟(也可以叫阿特曼,神性)的故事。

书中的种种很多都可以映射到自身,这本书我准备反复读了。

现在我还说不出什么,先放这里吧,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4.相关资料

精彩书评1

这本书的作者赫尔曼·黑塞,是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作家,也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黑塞为了写成这本《悉达多》,苦思冥想殚精竭虑,甚至一度痛苦到生不如死。弗洛伊德说:“艺术家是介于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一种人,如果他们没有自己的创作活动,将沦为精神病,他们通过创作,成功实现了自我救赎。”黑塞显然是后一种,他洗脱自己经受过的灵魂折磨,提炼为一部部煌煌巨作,流芳百世、光照千秋。

  1. 《悉达多》这本书篇幅很短,但极富哲思,也不知是不是翻译的巧妙,书中的表述夹杂着非常浓郁的印度“口音”,初读需要适应适应。书中的悉达多,并非佛陀乔达摩悉达多,他是追求个性解脱之道的婆罗门之子,书中的思想也不像佛学的思想,更像黑塞本人求证悟道的感受,这本书无关教义,唯一相关的,和众多教义与哲学一样,都是关于“我”的命题,当然,就如叔本华所言:“宗教是穿着外衣的哲学”,所有思考本就殊途同归。
  2. 我对黑塞本人不甚了解,但读书的过程总让我觉得,书里的悉达多就是黑塞独立崇高又颠沛流离的灵魂。可惜,灵魂过于伟大,重要的笔记读了好几遍也只窥见之万一。诺瓦利斯说:“生命不该是一部赠与我们的小说,而是一部由我们制作的小说”,这本《悉达多》是一本小说,也是悉达多的生命。
  3. 佛教有个常说的词,叫福报。一个人生来可以衣食无忧不用为生存担心,就是很大的福报。悉达多就出生在一个很有福报的婆罗门家庭,拥有英俊的面容、良好的教育、富足的生活、安逸的环境、慈爱的家人,此外,悉达多还有一颗求证悟道的心,为了道,他舍弃了这句话所提到的所有“福报”,少年的悉达多决定离家远走,做一位苦行的沙门(就是我们理解的苦行僧),这一别就是一生,再也没有回来过。
  4. 第一道门:沙门
  5. 悉达多的目标是远离“我”,他认为从“我”出发的一切都是嘈杂的、污浊的、外在的,要寻求“本我”,就要追寻“超我”,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无喜无悲,让空洞的心灵觅得安宁,当“我”被彻底征服,当“我”消亡,当渴求和欲望在心中寂灭,那个“本我”就必定觉醒。
  6. 他锻炼自我从“我”中超脱,融入动物、融入石头、融入木、融入水、融入陌生的万物中,他学会诸多克己之法,他战胜疼痛、饥饿、焦渴和疲惫,他通过禅定,在一切表象前心神凝定走向克己。
  7. 但是,即便他曾千百次摆脱“我”,但终点却总是回归于“我”,尽管他千百次弃绝“我”,但这种弃绝总是暂时而不得长久,重新忍受“我”的折磨。最终他明白,这不是“超我”,更不是“本我”,只是暂时从“我”中逃避出来,是对生命的虚无和痛苦的暂时麻醉。就像失恋后的深夜买醉,清醒时分又会被痛苦侵袭;就像追求快感的短暂欢愉,平淡之后又会承受更强烈的孤独。
  8. 终于他明白,所有沙门都无法证悟涅槃,他们只寻得安慰、麻醉,只学了些迷惑自己的把戏,不过是在原地打转,悉达多根本没有解脱,没有找到那条道中之道。
  9. 犹豫彷徨之时,他见到了佛陀乔达摩,一位尊者、觉悟者,他聆听佛陀说法,悉达多发自肺腑的心生敬仰,陪伴他的好友也选择加入了佛陀的僧团,然而,悉达多没有跟随佛陀,年轻的悉达多认为,知识可以传授,但觉悟与智慧只能靠自己体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真理,一个人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才能真正了解自我的本质和意义,进而实现自我的解脱。
  10. 于是悉达多告辞了佛陀,独自走上了修行之路。
  11. 第二道门:世俗
  12. 遇见佛陀之后的悉达多转变了思想,他认为所有意义和本质并非隐藏在事物背后,它们就在事物当中,人的思想和感官都隐藏着终极的意义,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因此,此时的悉达多仿佛重获新生,像人生之初见一般看待一花一草、一人一事,用思想和感官体验这世间的一切缤纷绚烂。
  13. 为了感受肉欲,他走进了名妓伽摩拉的花园,将他作为探求生命本质的导师,为了感受权力与财富,他选择跟随巨商伽摩湿瓦弥。他用当沙门时学会的思考、等待和斋戒的技艺,如孩童般入世又出世的游走于人世之间。
  14. 但是,自由的风也会裹挟赤黄的沙尘,昔日的斩龙少年也会慢慢长出龙鳞,漂泊在世俗的汪洋大海,注定将成为世俗的一部分。随着时日推移,悉达多逐渐沾染了世人的幼稚与胆怯、贪婪与懒惰,堕落于世俗的爱欲与财富,一遍遍填满欲望,又一遍遍品尝孤独,当美好枯萎,可悲可叹的悉达多只剩下肥胖和衰老,曾经视为真理的世间,如今却是枷锁和负荷。
  15. 悉达多选择了逃离,再一次成为那个修行者悉达多。
  16. 第三道门:河边
  17. 已经年迈的悉达多最终来到一条河边,遇到了他一生的知己、恩师——一位船夫。
  18. 船夫最大的美德是倾听,即便默不作声,讲述者也能感知他在安静、坦诚、满怀期待地倾听。他既不褒扬亦不挑剔,只是倾听。船夫对悉达多说:“我渡过千万人过河,他们将我的河视作旅途中的障碍。他们出门赚钱、做生意、出席婚礼或去进香,而这条河挡了他们的路。船夫要帮他们迅速渡过障碍。对于这些人中为数不多的四五人来说,河水却并非障碍,他们凝神听水。”
  19. 世人在河水上匆匆赶路,智者在河水中聆听真理。
  20. 这条河水仿佛是人的一生,我们在河水上漂泊了一辈子,从此岸到彼岸,又从彼岸到此岸,匆匆忙忙,不停不歇……但是,我们所经过的河,谁又曾取一瓢饮呢?
  21. 悉达多住在了河边,每天和船夫一起观水,他看见河水不懈奔流,时而翻滚激荡、时而欢快雀跃、时而轻声低鸣、时而沉默流淌,河水变换着不同的姿态,仿佛演绎生命的力量,但是,河水无论如何更新,却永远是这条河,就像世间之本质,无论以何种形式表达,光芒却永远不会黯淡,永远不会被丑陋所覆盖。
  22. 悉达多在这条河中看到自己的一生,少年的悉达多、成年的悉达多、老年的悉达多,仿佛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在河中都是本质和当下。这一刻,悉达多明白,此岸,也是彼岸,觉者,也是众生。
  23. 所谓的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我是我接触过的人、碰到过的物、感受过的情爱、迷失过的痛苦……等等所有的一切,才有此刻的我,少一点儿都不是,所有的万物与灵魂,都是圆融统一的。永恒存在于当下,完美存在于残缺。
  24. 此刻的悉达多,仿佛悟求了大道,但他的真理之路并未结束……
  25. 第四道门:儿子
  26. 悉达多一生追求真理,他却从未爱过,他少小离家一生不归,他和伽摩拉的情爱从体验到沉沦,未动过真心,但直到他的儿子出现,悉达多才真的感受到了爱,真的成为了世人。
  27. 他的儿子显然更喜欢尘世,而不喜欢悉达多和这条河,悉达多忍受着儿子带给的厌恶和折磨,却又被爱所束缚,之前悟得的大道仿佛像空谈一般毫无用处,当儿子最终离他远走,他再次被船夫指引到河边……
  28. 在河水中,悉达多看见由他自己,他热爱的、认识的人,由所有人组成的河水奔涌着,浪花翻滚地奔向多个目标,奔向瀑布、湖泊、湍流、大海;抵达目标,又奔向新的目标。水蒸腾,升空,化作雨,从天而降,又变成泉水、小溪、河流,再次融汇,再次奔涌。
  29. 在河水中,他不再分辨欢笑与哭泣之声、天真与雄浑之声,这些声音是为一体。智者的笑,怒者的喊,渴慕者的哀诉,垂死者的呻吟,纠缠交织着合为一体。所有声音、目标、渴望、痛苦、欲念,所有善与恶合为一体,当他的灵魂不再执念于一种声音,自我不再被占据,而是倾听一切,倾听整体和统一时,这伟大的交响,凝成了一个字,这个字是“唵”,意为圆满。
  30. 终于,悉达多笑了,他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
  31. 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br /> 一根树木并非本来就是树木,这是圆满的一个侧面,它会生、会死、会化为养分,变成新的生命;一个人并非本来就是人,当生命走到尽头,它会化为众多物质的一部分,以另一种或很多种方式存在。就像河水流到瀑布并被我们看到,我们认为它就是瀑布,但下一个瞬间它会蒸发为水汽,重新流到泉水、小溪、河流,因此,它也是泉水、也是小溪、也是河流……<br /> 每阵风、每片云、每只鸟、每条虫都在物质的变化当中展现世界的全貌,它们是“我”,“我”也是它们,因此爱这世间万物,就是爱“我”,所有欲望、所有情绪的对象都成为了“我”,一切都是“我”,一切都是悉达多。<br /> 所有探寻和思考的终点,都在万物的此时此刻。
  32. 题外话:
  33. 这本书用虚构的悉达多的一生讲述了世间之理,但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注定一生在尘世欲望的海洋中浮浮沉沉,不可能真的超脱拥抱万物,但书中,悉达多拒绝跟随佛陀,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给了我很大共鸣。道无常法,悉达多有悉达多的,我有我的,你有你的,凡尘俗世之中,一切你觉得对的,并让你幸福的,都是大道。
  34. 凡尘俗世总绕不过一个“欲”字,世间之美是因为“欲”,丑也是因为“欲”,悉达多为求真理成为沙门是为求知欲,悉达多沉沦尘世是为物欲,悉达多为儿子苦恼是为情欲,悉达多最终超脱,而普通人注定不可能。
  35. 佛教说人有五欲:财、色、名、食、睡。 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七情捆住五欲,以此轮回往生。
  36. 看起来欲望好像不是个好东西,但也许并不是,因为有欲望,所以世间才美。
  37. 因为物欲,金钱才美,所以我们消费;<br /> 因为情欲,异性才美,所以我们恋爱;<br /> 因为食欲,饮食才美,所以我们追求美食;<br /> 因为探索欲,自然才美,所以我们走遍山水;<br /> 因为求知欲,知识才美,所以我们求知若渴。<br /> 正视我们的欲望,不以欲望为耻,在尘世中也会发现美。我们不必过分夸大欲望的丑陋,欲望和自律是相生相克的,如果像沙门那样自律,世间就没有了美,但若没有自律,欲望就会撕开美的面纱,用丑陋吞噬我们。<br /> 种种欲望都需要被观察、被控制,物欲太强不去控制,就会成为金钱的奴隶,情欲太旺不去控制,终究欲火焚身,食欲太强不去控制,就会变得肥胖变形,当然,求知欲太强也未必是好事,谁说被知识控制的就不是奴隶呢?很多美好的人和事,最开始都是美好的,走着走着就变了样子,不怪世间太残酷,只是花儿太迷人……
  38. 当然,在这尘世中,正视欲望只是正视我们自己,还需要去正视这个世界,我们自己和世界,我们内部和外部,都需要被正视。
  39. 我们都曾经用孩童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
  40. 我们曾经认为人生只有未来,走着走着,就有了好多喜悦又悲伤、热烈又孤独、快乐又痛苦的过去;<br /> 我们曾经认为世间是真实的,走着走着,却发现还有虚伪、谎言、欺骗、伤害和仇恨,那些真实的人和事,离得很近却又很远;<br /> 我们曾经认为蛋糕是自己的,走着走着,却发现还有很多很多的陌生人在一起品尝你的蛋糕,而他们吃的那个味道,我们却怎么也吃不到。<br /> 我们曾经认为事物是联结的,走着走着,却发现爱过的人消失了,陪伴你的人再也找不到了,对朋友的一句再见竟然是一辈子。<br /> 我们曾经认为生命是漫长的,走着走着,却发现了生命尽头被虚空和黑暗掩盖,开始畏惧时间的流逝,开始抓住身边的人和事,开始思考死亡。
  41. 这世间最美的是回忆和想象,现实永远乱七八糟,我们单纯用回忆和想象建构的世界观,在现实面前永远会被打击的七零八碎……谁说风雨后有彩虹?谁说友谊天长地久?谁说爱情永不分离?谁说人生可以永远?我们曲解了世间,却说世间欺骗我们,一个人的见识,必是见过这世间的丑陋,而不是最美的风景。
  42. 悉达多最终悟得的大道,倒像是尘世间那些经历过世事沧桑之人的心境,所有善、恶、对、错都如往事重演、过往云烟,他不必腰缠万贯,他不必饱读诗书,但他说的每一个字,都让人解脱。
  43. 悉达多用很多告别和痛苦最终悟得的大道,普通人也不可能读几本书就云淡风轻,尘世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大道,只有到尘世中去历练和打磨,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证得我们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