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籍信息
封面 | ![]() |
---|---|
书名 |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
作者 |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
状态 | 已读完 |
简介 | 获得真正的自由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一名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青年,听到了一名哲人主张的“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便来挑战,两人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在一夜一夜过去后,青年开始思考,为什么“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
资源 | |
评价(满6颗) | 非常推荐 ⭐⭐⭐⭐⭐⭐ |
2.书摘
41个想法
◆ 推荐序二 自我的枷锁和解放
做不到。
>“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 引言
转折处理的真好,好自然。
>哲人:来,请去那边的书房。就要进入漫长的深夜了,给你准备一杯咖啡什么的
◆ 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因为他认为阿德勒派本身被遗忘就意味着他的思想已经由一门学问蜕变成了人们的共同感觉。
◆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哲人:是的,那样的确讲不通。所以,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青年:现在的目的?哲人: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青年:啊?!哲人:也就是说,你的朋友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作“目的论”。
◆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感觉这句有失偏颇,会有后续治疗的。
>仅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简单地安慰“所以错不在你”。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
仅仅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简单地安慰“所以错不在你”。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就是原因论的典型
:正是如此。阿德勒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请你注意这一点。并不是说遭遇大的灾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毫无影响。相反,影响会很大。但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
◆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
◆ 弗洛伊德说错了
我并不是否定感情的存在。任何人都有感情,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说“人是无法抵抗感情的存在”,那我就要坚决地否定这种观点了。我们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种行动。而且,在“人不受感情支配”这个层面上,进而在“人不受过去支配”这个层面上,
◆ 苏格拉底和阿德勒
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 你想“变成别人”吗?
哲人:没关系。面对喜不喜欢自己这个问题,能够坦然回答“喜欢”的人几乎没有。
◆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是一种“善”。
◆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如果要改变对世界或自己的看法(生活方式)就必须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请不要忘记“必须改变”的究竟是什么。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虽然可能是很严厉的道理,但也很简单。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都是在用非常直率的语言和态度在与苏格拉底进行讨论。对话原本就应该这样
◆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
转换的不对,一个人的时候为生存而苦恼,想着明天怎么活下去,依然存在。
>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存在,那我也许会把这1美元的纸币放入壁炉当燃料或者当卫生纸用。同样的道理,我自然也就不会再为自己的身高而苦恼。
青年:……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存在?
哲人:是的。也就是说,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
青年:这样就又可以与“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种说法联系起来了吧?
◆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不是这样。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实是对自己没有自信。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些闭门不出者就常常沉浸在以不幸为武器的优越感中。阿德勒甚至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好吧,我们都不一样。性别、年龄、知识、经验、外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阿德勒把这些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哲人:这是因为那个人已经下定决心要找机会“结束这种关系”,继而正在搜集结束关系的材料,所以才会那样感觉。对方其实没有任何改变,只是自己的“目的”变了而已。人就是这么任性而自私的生物,一旦产生这种想法,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
◆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同时也是“使用的心理学”……
◆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 砍断“格尔迪奥斯绳结”
但是,这只是一种冷冰冰的说教,根本感觉不到一丝人性的温暖。怎么能够接受这种哲学呢?
◆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比喻的很好。
>石块无力。一旦开始从斜坡上滚落,就一直会按照重力或惯性等自然法则不停滚动。但是,我们并不是石块,是能够抵抗倾向性的存在,可以让滚落的自己停下来并重新爬上斜坡。
也许认可欲求是自然性的欲望。那么,难道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一直从斜坡上滚落下去吗?难道要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吗?这样产生的球体能叫“真正的自我”吗?根本不可能!
石块无力。一旦开始从斜坡上滚落,就一直会按照重力或惯性等自然法则不停滚动。但是,我们并不是石块,是能够抵抗倾向性的存在,可以让滚落的自己停下来并重新爬上斜坡。也许认可欲求是自然性的欲望。那么,难道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就要一直从斜坡上滚落下去吗?难道要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形状变成浑圆吗?这样产生的球体能叫“真正的自我”吗?根本不可能!
◆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这么看有点鸡贼啊。
>从“人际关系之卡”这个观点来进行考虑。只要是按照原因论认为“因为被打所以才与父亲不和”,那么现在的我就只能束手无策了。但是,如果认为“因为不想与父亲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那“关系修复之卡”就会握在自己手中。因为只要我改变“目的”,事情就能解决。
从“人际关系之卡”这个观点来进行考虑。只要是按照原因论认为“因为被打所以才与父亲不和”,那么现在的我就只能束手无策了。但是,如果认为“因为不想与父亲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那“关系修复之卡”就会握在自己手中。因为只要我改变“目的”,事情就能解决。
◆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 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表扬”背后的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
◆ 有鼓励才有勇气
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 有价值就有勇气
人怎样才能够获得“勇气”?阿德勒的见解是: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因此,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
◆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人际关系不顺利既不是因为口吃也不是因为脸红恐惧症,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你已经察觉到了吧?也就是“幸福即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
◆ 对决“人生最大的谎言”
人: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这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青年:认真但不深刻。哲人:是的。人生很简单,并不是什么深刻的事情。如果认真过好了每一个刹那,就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
3.读后感 & 点评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流派开创者, 与弗洛伊德和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
本书是一位个体心理学流派的哲学家与一位青年的交谈,全文以对话来进行, 读的时候特别有代入感,好多处都感觉,这青年不就是我嘛,我也有同样的问题,然后看哲学家怎么解决。
里面的观点大部分都想拍手称快,但部分观点不认同。
我这里就不进行剧透了,大家可以自行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