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VBNC?
活的但不可培养的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细菌是指处于代谢活性非常低的状态并且不分裂、但一旦被复苏就具有存活能力并且能够变得可培养的细菌。VBNC状态是1982年首次发现的,这是一种独特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许多细菌会对不利的环境做出反应。
进入VBNC状态后,传统的平板计数技术无法检测到食源性致病菌。据报道,在食品加工和保藏过程中的极限环境条件,如极端温度、干燥、辐照、脉冲电场和高压应力,以及添加防腐剂和消毒剂,都可以诱导许多食源性病原菌进入VBNC状态,将给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带来严重的危机。
研究表明,许多病原体和非病原体都可以进入VBNC状态,例如嗜水气单胞菌、根癌农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空肠弯曲菌、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粪肠球菌、大肠杆菌(包括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幽门螺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嗜肺军团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结核分枝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沙门氏菌等。
许多人认为,处于VBNC状态的病原体尽管保留了它们的毒力特性,但不能诱导感染/疾病。然而,不少研究已经表明,当VBNC病原体到达宿主后,复苏和新陈代谢活动的恢复会导致感染和疾病。例如VBNC O1霍乱弧菌在兔回肠循环试验(RICA)和人类志愿者实验中均呈现了明显的毒性。可见,VBNC状态的病原体,或与相当多无法培养出病原体的感染和疾病呈密切相关。
VBNC的传统检测技术
- 萘啶酸处理后,用明场显微镜观察
萘啶酸(20–40 mg/L)可使细胞停止分裂。 暴露于萘啶酸后,活细胞继续生长,形态延长,而无代谢活性的细胞将保持其原始形状和大小,此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就会发现活细胞的形态拉长,而VBNC/休眠细胞则偏椭圆形。 - 荧光显微镜
各种荧光染色方法可用于确定VBNC状态。 常用的染色剂有吖啶橙、4,6-二氨基-2-苯基吲哚(DAPI)、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吲哚-硝基苯基-苯基氯化四氮唑(INT)和5-氰基-2,3-二甲苯基氯化四氮唑( CTC)。 下表总结了这些染料的作用方式和观察到的反应。
| 染料 | 机制 | 反应 | | —- | —- | —- | | 吖啶橙 | 染色反应取决于细胞中DNA与蛋白质的比例 | 活跃繁殖的细胞呈绿色,但染色时生长缓慢或非繁殖的细胞呈橙色 | | 二氨基苯基吲哚(DAPI) | 差异染色 | 活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绿色 | | 吲哚-硝基苯基-苯基氯化四氮唑(INT) | INT与脱氢酶反应生成甲瓒呈红色 | 活细胞呈现红色 | |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 活细胞中的酶活性 | FITC将活细胞染成紫色或蓝色 |
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差异染色测定法,即BacLight活/死测定法。 通过使用两种核酸染色剂,即绿色荧光的SYTO 9染色剂和红色荧光的碘化丙啶染色剂,该测定法可以同时计数总细胞和存活(代谢活性)细胞。 SYTO 9可以染色活细菌和死细菌,而碘化丙啶只能穿透膜受损的细菌。 当一起使用时,碘化丙啶可降低膜受损的死细菌的SYTO 9荧光,导致死细菌呈红色,而活细菌则发出绿色荧光。
- 分子技术
杂交探针是经过化学或放射性标记的核酸(DNA/RNA),可用于检测互补靶标DNA/RNA。
只要使用适当的独特引物,即可从环境和临床样品的DNA提取物中特异性扩增DNA靶标,无需进行培养即可检测特定生物或相关生物组,但检测DNA不能区分目标生物体的可培养形式和不可培养形式。
而逆转录酶PCR(RT-PCR)可以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原理基于mRNA(mRNA寿命短,半衰期少于1分钟)。mRNA仅存在于具有代谢活性的细胞中,而在细胞死亡后便不存在。
也可使用不同类型的印迹(例如菌落印迹、缝隙印迹、斑点印迹和Southern印迹)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检测VBNC细胞。印迹的原理是使用放射性或非放射性或荧光标记探针。
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杂交探针的另一种形式,其中荧光标记的DNA或RNA探针与靶标核酸在整个透化细胞中杂交。通过将rRNA靶向的探针与落射荧光显微镜结合使用,该方法可用于检测单个微生物细胞。这是通过选择性靶向rRNA的区域来完成的,通过选择适当的rRNA探针序列,FISH可用于检测VBNC的所有细菌细胞(通用探针)或单个细胞群(菌株特异性探针)。但灵敏度较低,无法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
成像流式给VBNC检测带来了什么革命性突破?
2015年,Morishige等人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的VBNC沙门氏菌代谢活性的方法,测量了3种不同的代谢活性:5-氰基-2,3-二苯基四唑氯(CTC)还原测定的呼吸活性,2-[N-(7-nitrobenz-2-oxa-1,3-diazol-4-yl)amino]-2-deoxyglucose(2-NBDG)测定的葡萄糖摄取活性,以及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掺入测定的DNA合成活性。在此研究中,Morishige同时用了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和常规流式细胞仪。两个平台的结合,对实验结果是较好的完善和补充,但也给实验结果的汇总统计带来一定的困难。
如果有了成像流式细胞仪,那么就会变得不同了,图像和功能指标就能得到很好的统一,真正做到「一次处理,多类指标」,不仅克服了VBNC的检测难题,从多方面给出客观数据,而且极好的体现了流式技术的快速优势。
光说不练假把式。
2019年,Dey R等人利用成像流式细胞仪ImageStream MkII分析了条件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其与自由生活的多食阿米巴相互作用的报告。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对各种环境条件(包括饮用水管道中存在的物质)做出反应,进入VBNC状态,从而防止抗生素等杀菌剂对其的杀伤作用。对于许多重要的人类病原体,包括但不限于铜绿假单胞菌,VBNC细菌的准确检测和定量一直非常困难。该研究中,作者发现,转染了GFP的铜绿假单胞菌,GFP荧光强度在进入VBNC状态后5个月仍保持稳定,使用成像流式,根据形态和大小很轻松区分VBNC状态和活性状态(VBNC细菌呈典型的圆形,而活性细菌呈细长/杆状)。在下图中,滋养体内共培养的VBNC细胞能够恢复到可培养状态(活性状态),与阿米巴共培养2小时后,活性铜绿假单胞菌的数量增加了3个log(A图);没有阿米巴的这组也出现类似的结果,不过速度很慢(B图)。除了常规信号,A、B两个图下方由成像流式细胞仪同步采集的图像,更好的显示了R2门内的VBNC状态和非R2门内的活性状态:
2020年,Chen S等人使用配备有氩激光(488nm,15mW)的成像流式细胞仪FlowSight进行活细菌和VBNC细菌的计数,同样采用了Morishige等人使用的CTC染料,因为该染料在细菌呼吸过程中,很容易还原为不溶于水、发红色荧光的甲瓒。 步骤也很简单,将2毫升CTC溶液添加到198 ul大肠杆菌悬浮液中,以使最终CTC浓度达到2 mM,然后在37°C的黑暗环境中孵育4小时即可上机。就这样,作者不仅发现了大肠杆菌在不同浓度氯气或氯胺作用下容易进入VBNC状态,并且利用成像流式对不同状态的大肠杆菌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描述了可培养大肠杆菌诱导进入VBNC状态的动力学过程,给出了预测VBNC大肠杆菌数量的数学模型,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可培养细胞、活细胞、死亡细胞和VBNC细胞数的实测值吻合较好,因此较好的解决了目前饮用水管理系统研究的一个主要焦点。
由这两篇典型的代表文献可见,在VBNC细菌的鉴别上,成像流式能够从细菌形态、荧光染料等多指标上同时分析,并且节省大量的时间,从而较其它实验手段有着极大的优势,值得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的FLOWER在研究中采用。
参考文献
- Xu, H. S., Roberts, N., Singleton, F. L., Attwell, R. W., Grimes, D. J., and Colwell, R. R. (1982). Survival and viability of nonculturable Escherichia coli and Vibrio cholerae in the estuarine and marine environment. Microb. Ecol. 8, 313–323. doi: 10.1007/BF02010671
- Md. Fakruddin, Khanjada Shahnewaj Bin Mannan, Stewart Andrews,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Bacteria: Food Safety and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Research Notices, vol. 2013, Article ID 703813, 6 pages, 2013. https://doi.org/10.1155/2013/703813
- Morishige Y, Fujimori K, Amano F. Use of Flow Cytometry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etabolism of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 Salmonella. Biol Pharm Bull. 2015;38:1255-64.
- Dey R, Rieger AM, Stephens C, Ashbolt NJ. Interactio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ith Acanthamoeba polyphaga Observed by Imaging Flow Cytometry. Cytometry A. 2019 May;95(5):555-564. doi: 10.1002/cyto.a.23768.
- Chen S, Zeng J, Wang Y, Ye C, Zhu S, Feng L, Zhang S, Yu X. Modelling the effect of chlorination/chloramination on induction of 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VBNC) Escherichia coli. Environ Technol. 2020 Nov;41(26):3443-3455. doi: 10.1080/09593330.2019.161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