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1【二维码的时效性】

什么情况下服务器生成的二维码需要具备时效性?以及二维码的相关知识点?

20211129【工作反思】

最近工作上有一点很深刻的心得,记录一下:
【关于时间管理】:对于日常沟通,得抱着一颗1+1>2的心态去的,具体怎么理解呢?在工作当中,不可避免会长期保持与他人沟通的状态。尽量让自己避免只沟通一件事,只处理一件事。当我们把正事沟通完的时候,是否方便可以同时咨询/沟通/解决另外一件事情呢。沟通的时间和成本都挺高的,尽可能短时间尽可能沟通/解决多的事情,留出更多的时间专注于手头的工作任务

20211125【工作反思】

整理了几条近段时间上的工作得失:
【关于产品经理】:通常有段子说要是想当老板那就去先去干产品经理,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产品经理可以拆成两块,一个是产品,即产品的生命周期规划,考察的是规划以及眼界能力;而经理则是资源整合协调,项目管理等能力。光是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并且协调好推进手头的需求已经是一个不小的学问了。最近从部门经理那里听到一个关于产品经理的一个全新存在意义,非常有意思,是这样说的,产品经理在大部分情况下会比技术人员更加容易接触到老板或者公司高层,你是否能在完成手头的产品相关的工作的同时,让老板也了解到你背后的技术团队,当一个产品的成功,能够让技术团队能够和你一样享受上级的鼓励和赏识,这是一种能力。
【格局】:这条相当于呼应上面那条的结论:刷懂车帝的时候,看到之前的一条新闻。长城品牌下的魏牌在一次严重交通事故后车内的乘客都只是轻伤。微博上大伙纷纷夸奖魏牌汽车结实,质量好等等。然后魏的官方微博跳出来,非常谦虚地将乘客无大碍的原因归结于乘客都很好地扣紧了安全带。实力给品牌带了不小的好口碑。其实这也是一种格局,如何能够借势让身边的人或者身边的团队前进,这是一种能力。
【产品经理的底线】:最近被指出的一个问题,当过多的去完成定制类项目,很容易失去产品经理的底线,这条底线包含什么呢?比如判断mvp的能力,开发或者客户拒绝的理由是否合理,是否真的能实现完整的闭环。产品经理需要有自己的坚持,同时需要学会借领导之力去完成自己的想法。
【关于专注】:平常在工作中,经常被闪烁的钉钉打断工作节奏,甚至一早上都在回复各种消息。从而在一段时间陷入每天都在忙碌但是不知道忙碌于啥的节奏。后来好友老吴给出对应的建议:真正紧急的消息会自动找上门来,工作的时候尝试番茄时钟,一段时间就休息反思总结一下,这样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疲于各种忙碌的情况。
【关于反思】:最近在阅读俞敏洪的自传《我曾走在崩溃边缘》的后反思:就是对自己比对别人更为严苛一点。这一反思可以解读为:当审视别人的经历以及成果时,尽可能认为别人为此付出了绝对的努力和困难,而不是靠运气与时机,但对于自己的好的成果的时候,尽可能认为自己是被运气照顾着,仍然需要改善很多地方。(ps:就比如余老师的书里无数次悄悄得呼应书名:崩溃,但都被余老师轻描淡写的写过去了,这点就需要我们去深刻地思考别人为此的付出)

20210220【社区团购】

我的感觉是只要有家庭,就涉及到买菜的问题。不同线的居民对做饭吃的需求是一致的。我在各个平台买了n次了,感受是:
1、各家同质化很大,我选团长送到我家门口的那一家。团长的服务可能是会形成体验的差异,但团长比较难标准化培养,所以长期看找到能够且愿意提供优质服务的团长是地推的重点之一,团长->用户的履约看来也大有文章可作,这一点上看,平台对于履约服务的手需要往下再伸一层;
2、蔬菜一般可以,水果一般是比较次品。冻品无法保证到我手里还没化冻。
3、价格比起菜市场超市其实没有明显优势,一毛钱十个鸡蛋那种基本上是新用户专属。价格不输菜市场就是胜利,因为去菜市场买菜的便利性不如社区内自提
4、对小区底商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我去自提的时候感觉每个团长家的货量都是一家小菜店的规模了,而且还能卖超市标品。可能底商们要经历淘宝毁灭小服装店级别的冲击。底商可能需要另谋出路,尤其是品类重合度高的小店,成为社区团购的一个节点可能是一个方式,比如提供终端的低温存储服务,这个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第2点中的问题;
5、很多感到冲击的菜店自己也成为了团长,这可能是与虎谋皮。菜店的店租一般也要几千块,夫妻店俩人的人工也不能完全无视,买卖肯定难以为继了。
6、 团长很多是家庭主妇,有时间,家里囤货没成本,我感觉社区团购是吃了他们没收入所以时间人力不值钱的红利。这个洞察我非常认可,之前在杭州临安开通地铁的时候,杭州市区的好多大妈往返3小时地铁就为了来临安买便宜的菜,从这一点来看,大部分人的时间确实相当不值钱
7、我没有感觉到微信群在社区团购中起到作用,我只直接在平台下单,或许微信群没有那么重要。
8、总的来讲体验不错,偶有翻车退货也方便。家门口拿菜实在太舒服了,没有人能拒绝。最终菜市场可能只会是对亲手摸摸有极端追求的少数人的选择。类似线下服装店。也论证了社区团购的模式,确实是带来了用户体验的净提升。

20210220【面试题:产品和运营哪个更重要】

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先不要着急给结论。
面试官发问,你回答,这种情况是比较被动的。主动一点的办法则是向对方询问公司的现状。
既然面试官说的是“公司所处的大概环境”,这点信息显然是不够的。
决定产品优先的因素很多,比如公司资金充足、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侧较弱等;
决定运营优先的因素也多,比如用户已经有足够的体量但活跃不高、产品变现能力差、运营侧较弱等;
等到面试官把你想要的信息补充上、并且你知道公司所处的阶段(初创、发展、成熟、开拓)之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比较稳妥。

你以为面试官问的是“产品和运营谁重要”的结果,但实际上面试官是想知道你怎么判断“产品和运营谁重要”。

20210220【滴滴VIP】

滴滴VIP叫车可“插队”,你觉得应该做这个功能吗?如果说分析乘客的需求,普通用户和VIP用户的需求都是想快点打到车,但是车辆资源有限,这个问题变成了资源分配,如何从用户需求去理解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呢?

1.思考角度一:

从资源分配角度,VIP插队带来VIP付费用户数量的提升,但是损害了普通乘客的用户粘性。如果盈亏相抵后商业利益提升,那对于公司来说就是可行的。

  1. 但是已经庞大到成为部分社会基础设施的滴滴,为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应当考虑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在竞争环境下,社会形象变化可能直接导致用户的流动,例如今年美团和饿了么的外卖计时系统。如果美团打车这个时候推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打车优先”,滴滴可能会陷入舆论的风口。
  2.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插队发生在人多车少,乘客需要长时间等候才能打到车的时候。此时插队和被插队对于用户价值的提升和降低都是显著的。所以滴滴需要考虑的是,插队这件不完全被社会认可,但有商业价值的事情,如何能够最大程度降低被插队乘客的负反馈,和社会的负面情绪。
  3. 在产品工作层面,第一点是消解此功能与传统认知中“插队”的关联,譬如文案改为“优先”。第二点是减少普通用户的感知,通过加深功能层级,有条件地开放等方式。第三点是改变用户心智,让用户逐渐认同“插队”的合理性,比如赠送“优先券”。

2.余军的思考角度: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3.总结

  • 资源分配角度:避免优先权被滥用
  • 企业角度:需要考虑企业的定位以及收入来源,同时,当企业达到一定的体量的时候,需要考虑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每一个举措都是对社会或者企业本身有一定影响
  • 产品工作层面:首先消除对于此功能与“插队”的关联,插队不是一个好的词;减少用户对于不同等级带来的差距的感知,如限制次数,定期清零,普通用户可凭借积分兑换等等

    20210214【产品冷启动】

    让用户选择喜欢的标签,为什么要在首次登录时,而不是浏览一段时间后?这两种设计有很大的差别吗?

原因是推荐算法的精确性非常依赖初始数据(标签)的输入,而用户留存又非常依赖推荐算法的精确性。也就是说,用户先选标签,算法才能生效,用户初次启动就能看到感兴趣的内容,留存比例在可控制的范围。不选标签,进去之后看不到感兴趣的内容,大量流失,根本没有机会再缓慢地收集用户数据。 所以即使冒着被用户反感的风险也要这么做,非做不可。

另外,在信息流中收集效率太低。如果用户已经开始浏览,那么浏览数据已经可以提供用户喜好的信息,收集标签意义也不大了(相比首屏直接收集)。

20210205【流程思考的方法】

涉及到流程的探讨,正向流程闭环之后,一定切记思考一下逆向流程,举个例子:

  • 用户正常购物流程闭环后,应该逆向推一下客人退货退款的流程
  • 同样是上述的例子,财务的流水流程同样需要伴随着退款流程跑一遍逆向流程

    20210204【类比思考的方法】

    通过最近大热的国外社交软件Clubhouse,是否可以类比思考

  • 国内是否有这样的软件

  • 这款软件的模式是怎么样的?这个软件是否有生命力?
  • 国内如果要“抄袭”这款软件是否可行
  • “抄袭”这款软件面临哪些问题:模式是否可抄袭,机制是否可抄袭,国内是否会有所局限?(比如安全,风控?)

    20210203【事物背后的东西】

    当你站在消费者视角时,你所看到的一切东西,永远都是别人希望你看到的那样。
    只有站在创造者视角时,你才能看透这些东西肤浅的表面背后,映射出的真相和本质。
    陈赫在抖音里面等的吆喝,打广告,表面看是吸引顾客去吃贤和庄,其实内在在于加盟商;
    陈赫的火锅店【贤和庄】,表面看的像是陈赫的火锅店,背后通过股权穿透等方法,发现后面站的是四川至膳这家食品管理公司;

20210129【专注力】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赫尔姆斯·马古利斯,在《重复:音乐是如何在大脑中播放的》一书中解释了为什么重复听音乐可以提高注意力:
当你反复听一首歌的时候,你会倾向于沉浸在这首歌里,这样你的思绪就停止了游离,所有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会放在眼前的事情上,进入全神贯注状态,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工作不容易感到疲惫。

20210122【测试】

我认为:测试工作人员工作的重点,是关注整个测试流程的完整性,校验是否准确。而产品经理测试产品更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小白去感受操作这款产品,去寻求优化以及改善。

20210122【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的原则:不是用自己的脑子装到别人身体里,也不是站到对面的位置再去思考;应该是站在对面的位置,去理解去体会对方可能在想什么。

20210122【产品文档】

什么才算一款好的文档呢,整齐的格式,还是犀利的文字,我觉得评价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写出的文档应该满足两点:

  • 版本迭代更新包含
  • 能够传达好需求以及能够让开发觉得舒服的

具体的好的文档具备的特性:

  • 正确性:保持上下的一致,系统规则文档:功能相互之间的关系,不能产生抵触。一起复查
  • 完整性:完整性,每个需求对应功能,比如OA审批流,流程状态的完整性
  • 逻辑性强:架构清晰,多个端相互之间的数据功能保持逻辑关系,按照一些模块去划分一些功能;业务流程上表达清晰。
  • 可读性强,不要堆积晦涩文字,尤其业务的行业术语,尽量可读的方法(框图,表格,图片—-展现设计的方法)
  • 版本管理:记录每个变更的版本
    不要为了写文档而写文档,而要注重文档的效果,考核,文档造成的沟通的效果。

    20210120【支付宝】

    下架存款产品
    现在的人太自我了。。。

20210113【零售】

最近获得一个公式:零售=流量+选品+供应链
连锁便利店是否一个完美的商业模式,比如苏宁小店,711,罗森等
1.城市直营便利店的主要问题在于店铺租金,人员流动
2.一线城市的便利店的主要利润来自加工食品,大城市的白领是主要消费人群;这类生意在三四线城市是很难做到的,而这些门店的利润来自烟草
3.选址现在已经变得特别困难,合适的地方都被占有了
4. 加盟的模式在一个地区发展的初期很会困难,就算在一个县级市里铺开了品牌,加盟商的维护也是一个难题。加盟商会自己到批发市场采购。总部推会员体系也会得不到配合。烟草公司也在搞自己的加盟品牌,而他们的烟草分配权是垄断的。
5. 社区团购现在烧钱打市场让线下的门店生意更难做了。
6. 加盟店的组织度很差,看似挂的都是一样的招牌,可实际上总部的政策推行很难做到一步到位。

20210113【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体验:
1.小号买了10+节不同机构的体验课
2.体验课很便宜,20元上7天,合理调整课时,能让寒假很充实
3.学而思猿辅导作业帮三巨头的直播课,内容工业化程度非常高。大课有部分是提前录好的伪直播伪互动,不过低年级的孩子很难分辨
4.三巨头体验课内容不深,作业帮尤浅,只有正价课才有难度分级
5.难度最高互动最强的小学网课,都不在三巨头,而是垂直赛道的小而美,比如豆神大语文等
6.班主任(辅导老师)是销售,每人服务200多名家长,部分是大学生兼职,背负的kpi压力很大。根据某百词斩兼职大学生介绍,200人的群,转化率大概平均10%,拼的可以做到15%-20%
7.正课的价格非常高,高昂的价格中包含了转化成本,获客成本,尤其是畸形的获客成本,现在各种体量庞大的k12选手不但没有发挥互联网强大的边际效用,反而强大的信息流将孩子和家长打包成韭菜展示在自己的财务报表上。

20210107【网络效应】

昨天讲到滴滴不具备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是什么呢?
网络效应是互联网创业者每天都会聊的词,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是特别清楚到底什么才是网络效应。这通常会让理解一些公司的商业模式变得困难,例如微信和滴滴哪个才更有网络效应,视频网站到底有没有网络效应。这几天看到一个文章,有那么一丝明悟:
什么是网络效应:
先说说网络,什么是网络,网络是一个个网路节点组成,节点之间相互产生联系,每个节点可以是人,可以是机器或者其他东西,网络的价值会随着节点数量的平方成正比。而网络效应则指的是,当不断的有新节点加入的时候,会使网络更加强大,老节点获得更多的价值。例如,你的微信只有一个微信好友,你能联系的人就会很少,当你的微信拥有客户,合作伙伴等一大堆节点的时候,微信的价值就会显得很强大。
评判一个APP是否具有网络效应一般按照两个标准来进行判断:
创造成本以及退出成本。创造成本,指的是竞争对手建立一个竞争网络,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比如社交软件想挑战微信的地位,明显成本会很高。第二个退出成本指的是用户,或某个节点,退出这个网络,需要付出多大损失,还是拿微信来举例,我不用微信了,我用什么来联系我的朋友呢,损失会非常大。
注意!不是有助于公司形成垄断的特征都是具备网络效应的:
首先,病毒效应并不是网络效应,有网络效应的软件一定是病毒性的,但反之则不一定,只要你的产品远远好于市场同类或者直击用户痛点,就能通过口口相传占领市场,比如京东有自建物流/仓库,有了快一倍物流速度和体验,导致用户想更快更安全的物流首选就是京东物流。其次,规模效应有时也和网络效应混为一谈,但其实两者是不同的,举一个有争议的例子就是像网约车平台,这样的平台是否具有网络效应呢,咋一看貌似是有的,不管是更多司机加入到这个平台,让用户更快打到车,还是更多的用户使用滴滴这样的网约车平台,反过来让司机更加积极接单。如果把司机和乘客比作网络上的节点,网络的价值的价值的确会随着节点的增多而变大,其实滴滴是满足网络的基本定义的。但是却不是网络效应,用之前的评判标准,两者之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就算有互动也在很短的时间后就断掉了,这使得,节点的退出不会造成过大的损失,司机和乘客的手机上都或多或少有几款不同的网约车应用。所以网约车更多是规模效应,靠着资本迅速占领市场,培养用户习惯,从而形成规模化。

20210106【滴滴的相关思考】

分享一些滴滴相关的思考:

  • 滴滴司机根据跑车时长和收入占比,可以大体分为“全职”“兼职”两类,前者是生存所需,后者是生活所需。对应的运营策略完全不同;后者是平台的运力核心来源,是运营重点,平台运营也有较强的抓手;前者则是平台弹性辅助运力,非营运重点,运营抓手较弱。
  • 用户乘车出行这个场景中,要素可以被拆解为“司机”“车辆”“叫车接单平台”“乘客”,其中滴滴最擅长也最有把控的是“平台”,另外,由于先天优势,滴滴手上也拥有数量过亿的“乘客”。但是两外两个要素却不在滴滴的掌控之中,因此滴滴需要通过各种运营手段增强司机归属感,进而构筑自己供给侧的壁垒。
  • 网约车我认为还有很大的空间,原因主要是市场第一名在供给侧和需求侧都很难建立显著的差异化壁垒。具体来说,消费者的乘车流程往往是手机APP叫车-上车-下车-确认付费,过程中乘客一般不进行过多的交互,而大部分的车都是标准化的。因此,从需求侧来看,消费者乘坐滴滴、首汽、T3出行等等不会出现很大的差距,那消费者选择的唯一依据往往只有价格。而出行平台的成本其实不具备网络效应,单次成本不会因为先行者的巨大规模而发生降低,因此后进入者只要能通过短期营销快速获得一批用户,能够搭建一个相对充足的运力资源,又做适度的价格补贴,即可在局部市场和滴滴平分秋色。再从供给侧的司机资源来看,平台和司之间的粘性其实很低,简单说其实只是一套订单系统。而这套系统的可复制性相对较高,因为司机可能根据佣金发生平台潜移。我们经常能看到滴滴司机车里看到“首汽”“滴滴”“花小猪”等平台贴纸即这个原因。

因此,理论上如果有C端流量入口、拥有运力资源,再加上一些补贴策略,即可挑战滴滴的地位。

  • 基于上一点,对于滴滴来说,未来将面临局部和全面的竞争,滴滴更需要立体化的运营策略,增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平台粘性。
  • 有一个可能性是,滴滴可以通过“网约车”到“全出行”,多一些脏活累活,强化其交通出行的心智和能力,进而从C端构筑起更高壁垒。

    20210105【游戏之争】

    华为与腾讯之游戏之争:
    2021年1月1日,华为游戏下架全部腾讯游戏产品,原因是华为拒绝了腾讯要求下调分账比例。
    回顾一些小范围的历史战况:

  • 2019年5月,国产二次元手游《明日方舟》公测,未与任何安卓渠道合作,主靠taptap和b站分发,取得不错的战绩,为引发‘产品vs渠道的讨论’。

  • 2019年7月,有消息称腾讯在跟华为等安卓手机渠道谈判降低渠道分账比(从五五开改到三七开),《剑网3之指尖江湖》等新游戏被纳入谈判范围。此事后来不了了之,似乎并没有谈出什么结果。
  • 2020年9月,两款国产手游超人气大作——米哈游的《原神》和莉莉丝的《万国觉醒》,同时宣布不会上架华为应用商店。《原神》没有上架任何国产安卓手机渠道,也是仅仅与TapTap和B站合作,由此引发了关于“国产安卓渠道分账比是否太高”的激烈讨论。
  • 2021年1月1日,华为游戏中心宣布下架全部腾讯游戏产品。虽然腾讯与华为的渠道分账之争已经持续了几年,但是很少有人想到会演变成这么极端、这么不可思议的局面——现在在华为应用商店,你已经搜索不到《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了。坊间传闻认为,这次的导火线是腾讯要求华为降低《使命召唤手游》的分账比。

腾讯游戏现在更多扮演着“游戏研发/发行方”,而华为应用商店则是纯粹的“渠道方”。

  • 游戏研发是指游戏的开发过程,从策划到美术到程序都是如此。例如,腾讯天美工作室群开发了《使命召唤手游》,所以腾讯是《使命召唤手游》的研发方。
  • 游戏发行是指游戏的市场推广和运营工作,又称“游戏代理”。例如,腾讯手游发行线负责《使命召唤手游》在国内的全部市场推广和运营工作,所以腾讯是《使命召唤手游》在国内的独家发行方。
  • 游戏渠道是指玩家最终获得游戏、下载安装游戏的方式。例如,《使命召唤手游》在国内的一部分用户是从微信游戏中心、QQ游戏中心直接下载的,另一部分则是从华为、小米等安卓应用商店下载的;腾讯自己是一个重要渠道,华为、小米也是重要渠道。

“游戏发行”和“游戏渠道”的根本性区别在于:前者需要为游戏的商业表现负全部责任。无论是自研自发还是代理第三方产品,发行商都是游戏的总负责人,从游戏的总流水当中获得分账,也全权承包运营工作;而渠道方只从本渠道产生的流水中获得分账,对运营工作的参与程度很小。你可以理解为:发行商相当于电影发行公司,而渠道方相当于影院/院线。

问题:腾讯本身掌握了微信/QQ这两个最强大的渠道,为什么还要跟华为这样的渠道合作呢?中国的微信用户肯定比华为用户多,也比任何一家安卓手机厂商的用户多。绝大部分微信/QQ用户最早是通过微信/QQ内置的游戏推送功能得知一款游戏存在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让华为、小米去赚高达50%的渠道分账比?

答案很简单:国产安卓手机厂商掌握了系统底层,有几乎无穷无尽的手段去辖制APP厂商,即便是腾讯这样的公司也不敢与之闹翻。

  • 假设你使用的是国产安卓手机,你从微信游戏中心直接下载一款游戏,那么这个行为有很大的概率会被手机系统“截获”,并提醒你:“这个链接不安全,建议到我们的应用商店下载。”如果你点了“同意”,就会跳转到应用商店,下载的就是渠道包而不是微信包了,你的充值流水就要给应用商店分50%了。
  • 就算你躲过了这一步,接下来某一天你启动手机清理功能时,手机系统也可能向你报告:“某某游戏占用空间过大,消耗流量过多,建议到应用商店下载更好的版本。”如果你相信了,就会卸载微信包、改装渠道包,你的充值流水又要给应用商店分50%了。
  • 如果这一连串的枪林弹雨你都躲过了呢?手机厂商还有最后一招,可以从底层禁止运行微信/QQ安装包,或者禁止对其进行更新。因为手机厂商掌握了底层,在理论上可以对一切软件为所欲为。当然,在现实中,真正做到这么绝的是极少数,大家会维持一个“心照不宣的平衡”。

另外一个现实情况:国产安卓渠道分走的比例实在太多了。苹果App Store的渠道分账只有30%,海外Google Play只有30%,PC端的Steam也只有30%;就这个比例,很多开发商/发行商还觉得太高了。国产安卓渠道倒好,行规就是50%。在全球任何一个主要国家、主要游戏市场,这种渠道分账比都是最高的,没有之一。对于游戏厂商来说,50%的分账比只是一个开始。如果你要在安卓应用商店买推荐位、买热搜词,还要额外付费或者签署对赌协议;而在国内苹果App Store, 推荐位和热搜都是不卖的,更不存在“对赌协议”这个说法。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越是质量优秀的游戏,越是愿意在苹果首发了——不但分账比低,而且没有乱七八糟的额外成本,而且用户质量和ARPU明显比较高。
平心而论,华为应用商店已经是国产安卓渠道里面非常优质的了,毕竟它有大量高端用户,用户忠诚度也很高。换成其他安卓渠道(名字就不点了),游戏厂商会更苦,给渠道打工也就罢了,自己也落不到什么好处。

思考:腾讯VS华为的这一仗,我支持腾讯。也只有腾讯这种级别、自带渠道的头部厂商,敢于抗争到这种地步;不要以为它只是为自己抗争,它代表的是整个行业——如果腾讯的抗争成功了,对整个游戏行业只会有好处。同时也理解华为,华为等国产安卓手机厂商的苦衷就是:安卓手机的毛利率太低了,硬件不赚钱,必须依靠游戏联运赚回来。说白了,游戏玩家是在补贴整个国产手机行业。降低分账比看起来很简单,却有可能动摇国产手机产业链的根基,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华为、OPPO、VIVO都没有上市,我们就看看小米的财报吧:2019年,小米的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只有7.2%;最近一个季度,在销售额强劲增长的情况下,该业务的毛利率也仅有8.4%。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低的毛利率,甚至比大家心目中最苦的传统制造业还要低。华为的毛利率可能稍高一点(因为品牌定位略高),但是肯定高不到哪里去。另一方面,2019年小米的互联网服务业务毛利率高达64.6%,最近一个季度为60.4%,这是非常不错的。国产手机厂商的“互联网服务”业务一般包括广告、游戏联运和其他内容分账,我们无法得知其中的具体比例,不过可想而知,游戏联运肯定占据非常大的一块。如果这块业务收入下降甚至消失,后果不堪设想。
国产安卓手机厂商不是做慈善的;在商场上,任何人都不是做慈善的。它们可以不追求苹果那么高的毛利率,但不可能忍受特别低的毛利率。以游戏联运等“互联网服务”业务去补贴手机业务,历史证明是一种合理的策略,消费者大致上是接受的。这倒是很符合“互联网思维”:羊毛出在猪身上,游戏厂商(最终是游戏玩家)补贴了全体手机用户。
这一点肯定会引起腾讯、网易、米哈游、莉莉丝等一切游戏厂商的不满:羊毛为什么要出在猪身上?现在国内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见顶了,手游市场进入了精品化、长线运营的时代,手机厂商继续搞“羊毛出在猪身上”这一套,对游戏厂商又有何好处?这一套玩法要搞到地老天荒吗?

就在1月2日,双方又突然达成和解,腾讯游戏在华为商店重新上架,双方究竟达成何种协议暂不得知,不过肯定是某方利益的让步,这段小插曲就这么过去了,但渠道和游戏厂商的博弈远远没有结束。在未来,游戏厂商可能会更多寻求类似B站等新型渠道,字节跳动等“买量渠道”也会获利,从而达到另外一个平衡点。

20210104【小习惯】

让我收益的小习惯:

  • 设置一个焦虑篮子,把让自己感到焦虑的东西丢到篮子里面去
  • 提出问题的时候带上解决方案,问题重要吗?问题根源是什么?如何解决?
  • 思考问题的时候,带上思考问题产生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什么场景产生这样的问题?
  • 通过“每日生活记录”记录下来自己的一生,让自己更加清楚明白